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赵建吉, 张馨歆, 王艳华, 苗长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采用Martin等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特征。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明显降低,且在2015年后最为显著。②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相关性较强,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且高—高类型区逐步向黄河以南地区拓展,低—低类型区范围呈显著扩大趋势。③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调整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④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和调整期专业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恢复期和调整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一般城市,在抵御期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影响显著为正。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仲崇阳, 马新啸, 郑国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总体富裕和成果共享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7—2020年中国省域共同富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其分布动态演进,并借助Kaya恒等式与LMDI因素分解方法识别其动态变化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①全国总体和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均显著提升,整体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格局。②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及地区间差异均呈缩小态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③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发展均具有强烈的单峰聚集特征,而总体层面呈两极分化态势。④经济效应和均衡效应对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社会效应和效率效应的驱动力演变趋势总体向好。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王昊, 朱淑贤, 韦茜, 王志锋, 冯长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同理论,构建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取2013—2021年全国84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复合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城市和地理区两个层面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相关序参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大多分布在[-0.2,0.4]范围内;各城市及地理区的协同发展情况和内在特征不一;城市基础设施有序度的变化是影响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关键因素。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罗艺婷, 唐青生, 李秋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2012—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空间效应机理,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集聚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特性,东部地区拥有绝对优势,西部地区发展迅速,中部地区一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金融集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及空间集聚分布特征。②2012—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和金融集聚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居民消费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先增强后减弱,金融集聚的空间相关性持续增强。③金融集聚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金融集聚对本省和邻近省份的居民消费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要构建多层次区域金融中心,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缩小各地区之间金融系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居民消费持续升级。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陈丽莉, 杨予越, 李长风, 赵婷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建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还能起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全局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3—2019年中国五大城市群涵盖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消费中心城市层级,考察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各大城市群内部存在双核或三核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指数提升;②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趋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且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最大;③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抑制作用。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华, 张炜, 宋辉, 袁智勇, 周国华, 李秋泓, 陈奕璋, 朱佩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未来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单中心+多组团”有机疏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从“中心高度集聚”逐渐向“边缘迅速发展”转变,人口重心向西南侧迁移,呈现“内疏外扩”的发展趋势。②2021—2035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常住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增速逐年下降。利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Kappa系数为0.91,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圈层式结构与向外拓展趋势。③未来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街道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逐渐形成4个人口密度高集聚区和2个次集聚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明斗, 李学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05—2020年黄河流域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市域为研究尺度,在全面测度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基础之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二次指派程序分析法(QAP)深度探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阶梯式跃升格局,但整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②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内聚性有待提升,网络关联度稳定,冗余度较低,空间关联网络并未出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网络小世界特征明显。③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典型的“中心—边缘”分布格局,聊城、长治、临汾等黄河流域东、中部地区城市溢出关系较多,在网络中主要处于中心位置;西安、成都等西部地区城市以接收其他城市的溢出关系为主,在网络中主要处于边缘位置。④由济南、淄博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Ⅰ属于“净受益”板块,由青岛、烟台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Ⅱ属于“净溢出”板块,由郑州、开封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Ⅲ以及成都、德阳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Ⅳ均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向心式”空间传递特征。⑤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地理邻近性、产业结构差异与信息化水平差异对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差异与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具有负向影响。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翟嘉港, 李鸣骥, 毕金露, 买尔比亚·依米提, 明梦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企业流动关系到城市网络重塑及协同联动发展的实现,文章以光伏产业链为例,基于2010—2021年工商注册企业数据,结合链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区域外部网络、内部网络解析黄河“几”字弯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黄河“几”字弯地区光伏企业投资规模显著增长,不同尺度的企业投资均呈现出产业链由下游环节主导、行业投资集中在电力生产行业的联系特征。②区域外部网络中华北、华东地区是企业流入主要来源,光伏产业链中游、下游环节均刻画出由北京及长三角地区主导的联系网络,中游环节相对脆弱,下游环节则形成西部以银川市为主导,中部由呼包鄂榆协控,东部以乌兰察布市、大同市和忻州市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区域内部网络的中游环节也相对薄弱,联系演变主要体现在下游环节且呈现以银川市、呼和浩特市、太原市为主导的分域型空间联系结构。地区网络中心化趋势不断加强,演变为由银川市、呼和浩特市、太原市共同主导内部网络输出联系。④关于地区网络联系影响机制,电力行业协同发展、地区减碳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氛围表现出正向作用并具有较好空间溢出效应,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不畅给地区网络联系带来了阶段性负向作用,地区整体发展失衡更阻碍了外部、内部网络的联系强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尹勇, 苏欣怡, 谢晓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推进城市经济韧性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9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①研究期内,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有所提升,而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显著下降,其在空间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水平较高的市域之间互相聚集,水平较低的市域之间互相聚集,并且这种集聚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②经济韧性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经济韧性的发展能对其邻近地区经济韧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经济韧性水平,但通过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会产生更大的负向作用,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市域经济韧性提升。④固定资产投资对市域经济韧性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人口密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域经济韧性具有负向影响。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肖爱耿, 胡志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将地缘科技视角引入创新网络研究,基于新冠疫苗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采购产业链环节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合作与采购网络特征,并揭示其映射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及全球地缘关系。研究发现:①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合作与采购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呈现出一定差异,具体为“一超多强”的临床前研究合作网络、“南北分割”的临床试验合作网络,“多极化”的采购网络。②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合作与采购网络表现出差异化的社团结构特征,临床前研究合作网络体现了高技术领域科技大国间均存在激烈的竞争,合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基于创新需求;临床试验合作网络体现了低技术领域科技大国间竞争减弱,历史合作关系的作用显现,形成中国与传统科技大国竞争的态势;采购网络体现了高技术产品市场端竞争较为激烈,传统科技大国美、英、德合作紧密,与新兴科技大国形成竞争关系。③全球新冠疫苗采购来源高度集中,分配极度不均衡,反映了世界各国激烈争夺新冠疫苗这一战略资源的客观现实和实力悬殊的全球政治经济权力体系。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旭辉, 王经伟, 吴权, 严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领域是中国节能降碳的主战场,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是支撑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文章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中国五大重点区域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二次指派程序进一步识别了工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五大重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经济效益、绿色生态、政策支撑不断改善,但各区域工业短板有所异同。②工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但近年来差异呈缓慢缩小态势,部分区域极化问题严峻,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③科创环境和产业结构是造成工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文章立足“双碳”目标要求和区域特征提出优化路径,对协同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启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雪飞, 吴承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GIS空间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电影产业的省际集聚特征及其对电影产出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① 中国电影产业空间分布从以北京为中心的单核聚集模式,转向以北京为核心,以上海、浙江、广东等为次核心的多元发展格局。中国电影产出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菱形分布形态,即“京—陕—粤—浙沪”。②地理邻近度和企业分布密度对电影产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集中度对电影产业产出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③电影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间接效应,说明邻近地区电影产业的集聚对本地区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④由于电影产业本身的集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支持、资金水平和人力资本集聚的推动作用,地理邻近性、产业集中度对电影产出绩效存在部分中介作用。⑤东部地区电影产业集聚对电影产出水平的影响效果要明显地优于中西部地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石钰, 王兴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微观视角对老城区环高校圈楼宇经济进行定量解析并描述企业分布的垂直特征。以位于南京老城区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为例,引入生态学研究中分析生物群落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方法描述其楼宇经济特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等探索楼宇空间企业分布的垂直特征。研究发现:①伴随着高校知识的外溢,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周边集聚了以知识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行业种群。②研究区整体企业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高低可以将商务楼宇分为四类,不同类型商务楼宇在行业多元化和单一行业集聚度上具有相似特征,此外,与企业多样性相比,企业多度在垂直空间上更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③企业规模、行业种群、企业所处楼宇属性是企业垂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随着楼宇层数从低到高,楼宇的开放性、可达性不断降低,可以总结出楼宇企业从大众化企业向专业化企业、从对外租用办公空间向建设公司自用办公空间的分布规律。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红梅, 肖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均等化概念的初始涵义出发,提出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测度的新思路。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案例,通过选取2021年湖南省与各市(州)公共体育设施统计数据,采取主客观权重法计算各市(州)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体育人口的概念,并建立体育人口测算体系,设定一个人口、GDP、现有体育设施的供给水平取全省均值的虚拟市(州),通过测算其体育人口和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数据获取公共体育设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换算系数,然后据以计算全省各市(州)的需求水平,最后通过均等化测度指数判定各市(州)的均等化类型,得出以下结论:衡阳、常德和郴州3市供给与需求处于基本均衡状态,长沙、株洲、岳阳3市和湘西州供给不足,益阳、怀化和张家界3市供给过剩,湘潭、娄底、邵阳、永州4市属于供给稍过剩。文章研究结论可为公共体育设施的均等化配置与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吴大放, 吴钊骏, 李升发, 梁逸璇, 马佩芳, 李昭铖, 林添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构建兼顾“种植结构”和“产出结构”因素的非粮化测算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粤北山区2010—2020年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分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2010—2020年期间,在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增加的影响下,粤北山区非粮化率从0.521增加至0.587。②非粮化率分布呈现“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格局,且该格局在十年内持续强化,Global Moran's I从0.359增加至0.422。③近十年,粤北耕地非粮化聚类特征均以“低—低聚集”为主,聚集中心为粤北中部地区。④随着非粮化发展,粤北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其中年光照时长、年均降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始终是主要影响因素。⑤非粮化各影响因素交互后的解释程度均呈现增加态势,且主要类型为双因子增加和非线性增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的交互增强最为明显。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非粮化的定量测度方式,识别了不同时期山区耕地非粮化的空间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对于山区耕地非粮化测算与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江立君, 张宗毅, 钟钰, 许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解析动力要素成本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2000—2020年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动力要素成本结构中,机械动力成本占比越高,动力要素成本越低,粮食生产比重越高;总体而言,一地区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机械动力成本占比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动力要素成本则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64元,粮食生产比重则会增长0.0678个百分点。②机械动力对人力的替代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人力投入数量与动力要素成本高分位点,机械动力投入对减少人力投入数量、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较大。畜力投入不能有效替代人力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③机械动力投入的边际效应受到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劳动力价格越高,机械动力投入对替代人力投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越大。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通过提高机械动力投入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较大。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积极促进机械动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格局,保证国内粮食安全。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刘志林, 王磊, 丁银平, 角媛梅, 武欣怡, 徐秋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产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为研究对象,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密度估计、非参数K检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刻画了研究区1984—2021年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识别了主要驱动因子,阐释了关键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过去37年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1984—1995年(Ⅰ)萌发停滞、1995—2005年(Ⅱ)缓慢发展、2005—2011年(Ⅲ)快速发展、2011—2021年(Ⅳ)高速发展。②在空间上,第Ⅰ~Ⅳ阶段,呈单核—多核—多核发育—多核网络的空间演变格局,且在重心位置上具有整体向东南偏移的特征。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演变主要驱动因子为降水(50.7%)、土壤有机质(13.6%)、气温(10.4%)、粉粒(7.9%)、全钾(6.1%)、砾石含量(4.8%)、砂粒(2.7%)等,且p值≤0.05。④分时段分析发现第Ⅰ阶段主要受气温和全钾驱动,第Ⅱ阶段为粉粒、砂粒和全钾驱动,第Ⅲ阶段为降水、气温、粉粒与全钾驱动,第Ⅳ阶段为降水、有机质、砂粒、砾石含量和全钾主控。⑤在机制上显性与隐性两个驱动力共同作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变化。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张建平, 余晋晶, 葛扬, 孙爱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指标。基于北大法宝和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以各地实际开启农地确权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地确权制度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地流转规模和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跃度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②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地确权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在西部地区,农地确权对农村贫困治理具有极大作用。③在产权强度保护较好的地区,农地确权可以通过更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在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地确权可以通过更大规模促使农地流转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在金融支持水平较高的地区,农地确权可以通过更加有效激发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金伟, 邹明乐, 徐晓文, 王启翔, 王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旅游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而滑雪场是冰雪旅游的核心载体。文章以东北三省的滑雪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空间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近30年该区域滑雪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东北三省滑雪场历经萌芽和扩张阶段,总体分布态势由离散演变为集聚状态。②东北三省的滑雪场总体形成了“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且呈现出高聚集、非均质的特点,省会城市成为空间聚焦的重要核心。③该区域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不断加剧,且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南”方向,而均质性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且分布结构逐渐由“多峰型”演变成为“单峰型”形态。④滑雪场分布格局是自然、社会、交通和旅游(产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力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在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东北三省的滑雪场呈现出“沿公路而建、与景区共生、靠资源发展”的分布态势。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张大钊, 李显正, 赵振斌, 王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镇旅游所引发的旅游商业化现象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大理古城为案例地,运用机器学习中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s)主题模型对游客在线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并将其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探讨了游客商业化体验的构成维度及其空间结构,拓展了旅游商业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①大理古城的游客商业化体验包括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方面,前者由“店铺密集”和“产品趋同”构成,后者由“氛围失调”和“价值异化”构成,其中“氛围失调”与商业化体验的关联更强。②游客商业化体验整体上呈核心—边缘分布,不同维度形成带状或点状的空间结构,这既与旅游地资源分布和开发布局有关,又受游客对旅游地功能、审美与象征价值评价的影响。③文章尝试为弥合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之间的二元对立探索方法论途径,并为古镇旅游商业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舒适性成为旅游者空间流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可以化解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从舒适性视角解析大城市生态旅游演变规律可为构建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文章基于城市舒适性理论和场景理论,以苏州市区为例,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空间连续小波变换、空间计量模型等多元集成方法,解析2010—2020年大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格局演变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逐渐提升,舒适性类型由生态主导型向综合型演变。②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区为城市边缘的生态聚集型,通过舒适性增长的空间溢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且空间溢出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③苏州应营造以“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边缘区”为圈层、以生态旅游源地为节点,通过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廊道联通的生态旅游舒适性空间。文章对协调大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共生关系、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高钰桔, 毛志睿, 陈笑葵, 易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社会生态韧性的演化思维,建立了以“应对长期、隐性、缓慢冲击的韧性”和“韧性为增进本地居民利益”为考量的乡村聚落韧性测度指标体系。以多依树聚落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量表打分和模糊评价法、自然断点法,测度其韧性发展现状,据此探索同一行政村内不同韧性水平聚落的韧性提升策略。研究表明:①多依树聚落韧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各维度韧性评价序列中,社会韧性水平最高,其后依次为空间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和文化韧性。②遗产地村域内聚落之间在各个维度的韧性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获得较好政策扶持和积极发展遗产旅游业的社区,其聚落韧性水平相对较高。③人口老龄化、乡村建设用地破碎、保护规划实施不利、旅游开发单一、自然灾害频发、传统文化传承人减少是多依树聚落不同维度韧性能力的短板。④依据遗产地乡村聚落韧性水平将其分为巩固稳健类、提高适应类和学习转型类等3种类型,对应韧性优化策略为:巩固稳健类乡村聚落应巩固应对干扰的抵御能力,加强乡村自身基底的自稳健性,关键是要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构建社会网络结构,加强聚落间经济的互补;提高适应类乡村聚落要增强对于扰动的更新适应能力,完善干扰预警应对机制,运用现代方式演绎历史文化,提升聚落社区的自组织性,创新文化活态传承,此外,要严格乡村聚落建设用地的管控;学习转型类乡村聚落应注重村落改革发展引擎的提质改进,注意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和社区保障机制的建设与健全。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毛太田, 吴宇豪, 黄文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LDA主题识别与SonwNLP情感分析方法,对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的博物馆的游客在线评论进行了主题提取与情感分析。结论表明:①游客对民族博物馆的情感整体是积极的,对民族博物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其最关注的是民族博物馆展品蕴含的地方历史文化,并对“楼兰美女”“恐龙”等关注度较高。②根据高频词分析结果,5家民族博物馆参观游客有效评论数量从高至低依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③游客热评主题聚焦于馆藏的社会教育功能、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认知、馆藏陈列和场馆服务。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博物馆藏品品质、推进藏品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展品陈列水平、优化讲解服务;提升现场服务技能与管理运营水平;促进博物馆和高校教育融合与共同建设;加强宣传等路径,综合提升民族博物馆管理运营和公益文化服务能力。
  • 会讯及书评
  • 会讯及书评
    欧阳宁相, 尹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经济地理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首家以经济地理命名学院揭牌仪式于2023年7月在湖南长沙举行。与会专家以新时代经济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分析了新时代经济地理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经济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新时代经济地理学科研究要突出空间复杂化、区域具体化、应用实用化的特征,在研究范式上需结合地理大数据和开展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同时要加强多学科的融合发展,面向未来培养交叉型人才。
  • 会讯及书评
    龙花楼
    2023, 43(8): 239-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会讯及书评
    徐芳
    2023, 43(8): 240-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