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樊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在归纳我国“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新趋势和值得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条经济地理学定律:①国家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共生的,不存在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国家现代化。②区域地域功能的结构特征和区域之间经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决定着城乡和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状态。③实现现代化时期与小康建设时期不同的是,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已成为主导和决定性因素。④依托比较优势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是提高国家现代化整体效能的基石,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水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改革的重点。最后,文章还对“十五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适应性策略进行了初步讨论。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杨振山, 杨航, 刘晓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本为理解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空间协同演变对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地区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京津冀地区处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文章在县(区)级尺度对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二者的协同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①人力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提升,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由初级协调过渡到中级协调,约17%的县(区)级单位已进入高级协调水平,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市市辖区;②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变化呈“核心—边缘”模式,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相互作用,但受行政壁垒影响,空间集聚关系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③尽管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幅度较大,但空间极化现象严重,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空间错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矛盾。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邵汉华, 王庆祥, 何铿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6—2020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分析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实证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全国及三大区域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空间差异均表现为下降态势。②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环境规制与政府财政支持在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③能源消耗强度揭示了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机制途径,环境规制和政府财政支持分别在此影响路径上起负向与正向的调节作用。④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不显著。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毛艳华, 张超, 钟世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2—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其经济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体上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成的网络密度不断增强,等级属性弱化,网络结构日益稳定。②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中心性均不断上升,且广东和香港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澳门。③进一步对网络成员中心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研发投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心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广东、香港所在的核心层来说,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和研发支出是中心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注重科技研发,加快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徐辉, 武彦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全球82个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指标体系,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了其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IGGI),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时空演化和区域异质性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82个国家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都有提升。各国IGGI的平均值从2000年的0.226上升至2020年的0.302,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布局。②从空间分布看,各国的IGGI存在空间关联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扎堆现象。其中,位于“高—高”集聚区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位于“低—低”集聚区的主要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③从区域异质性看,高收入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和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其中,2020年高收入国家IGGI的均值为0.379,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IGGI的均值为0.328,低收入国家IGGI的均值为0.229,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IGGI的均值为0.251。④从分维度指数看,经济增长指数(EGI)和社会公平指数(SEI)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SEI明显高于IGGI的变化趋势,发展态势良好;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的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稳,且明显低于IGGIEGISEI的变化趋势,发展状况不佳,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⑤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看,整体上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三大维度的耦合协调状况仍处于低水平,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王鹤, 王钧艺, 黄锦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省会城市撤县(市)设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和影响。结果表明:①省会城市撤县(市)设区显著促进了自身的产业升级,但对省内其他地级市的产业升级产生负向影响;②省会城市撤县(市)设区对周边城市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趋势,且多中心布局模式下的抑制作用更强;③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撤县(市)设区对周边地级市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更高的行政级别抑制作用更明显;④要素挤占、引资竞争和创新削弱等是省会城市撤县(市)设区影响周边地级市产业升级的重要渠道。研究结论可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曹根榕, 刘洋, 商静, 廖蓉, 张鹏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地关系研究对我国具有巨大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文章选取人地关系大框架下城镇建设用地和城镇人口这两个核心要素,基于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结合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关系模型,评价了2010—2020年中国337个城市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城镇人口从空间分布来看,持续向“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上的中心节点城市聚拢,并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的范围。②中国区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协调性不强,以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为主,部分城市表现出“人减地增”的现象。③哈长、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远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④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人地关系较外围城市的人地关系更为协调,其中武汉都市圈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远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杜锦, 苗长虹, 许家伟, 吕可文, 李晨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形态演进的关键动力。文章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2011—2021年中原城市群29个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11—2021年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提升趋势。其中创新与共享发展增速较快,协调、开放和绿色发展虽增长较慢,但呈正增长。②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呈积极趋势,多数城市保持当前水平或向更高水平转移,较高和高水平城市呈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和“俱乐部趋同”现象。③5个维度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创新发展高值区呈点状分散布局;协调、创新和共享发展在特定区域集中,核心发展区和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绿色发展逐渐趋向均衡。④影响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方面,主要驱动力排序为数字经济>金融条件>资本投资>教育水平>人力资本,这些因素在不同维度的驱动作用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中原城市群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吴志军, 舒晓杰, 孔欣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将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机遇。文章基于2004—2021年中国30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重心迁移模型等刻画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固定效应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经济驱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果显著,二者空间依赖与集聚特征鲜明,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地区形成了高值空间集聚区。②数字经济驱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对位于东部或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产业结构基础更优的城市而言,数字经济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效应更显著。③数字经济不仅能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还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汤迪莎, 石磊, 王杰麟, 柳思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湖南省122个县域为例,通过构建面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指标体系,采用Moore指数对其进行评价,利用GWR模型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11个因子对县域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此解构其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湖南省县域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层趋势明显,发展保障型支出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主导型支出类型。同时,县域间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异显著,空间上基本保障型支出呈现由西向东递减,而发展保障型支出则呈现由东向西递减。②湖南省县域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质量指数评价的值域范围为[0.295,6.611],空间上团聚状特征明显且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③经济性财政支出对湖南省县域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能力最大,空间模式上呈条带状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减;服务性财政支出、民生性财政支出、人资性财政支出和维持性财政支出的正向影响能力依次递减,且均呈现差异化的空间模式变化趋势;经济发展差异正向影响湖南省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最大且空间模式上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差异、教育公平差异、就业水平差异和市场规模差异的正向提升能力依次递减。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怡佳, 朱竑, 姜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中国2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4个角度综合构建城市包容性指标,并从流动人口中技能型工人和非技能型工人对公共服务的付费意愿、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两个角度探究了城市包容性对区域财富差距的影响效应。最后,为了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普惠型社会保障、民生型社会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和城市吸引力4个维度构建城市包容性指标,探究了其对区域财富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较高程度的城市包容性有利于降低区域财富差距水平——这一效应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后仍然存在;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包容性对区域财富差异的缓解效应在大城市中更为显著;③包容性较高的城市可以提高技能型工人的支付意愿,而非技能型工人则对城市包容性不敏感;④城市包容性的提升可以显著改善流动人口的创业倾向。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包容性的改善在降低区域财富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促进城市包容性水平的提升。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文龙, 朱天奇, 徐芮, 李富佳, 林海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20年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48个省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无权重均值法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济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利用空间分析法、地理加权模型对其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蒙古国经济脆弱性高,呈现以乌兰巴托市、达尔汗乌勒省为双核心逐层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俄罗斯经济脆弱性次之,呈现以莫斯科市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双核心逐层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经济脆弱性低,呈现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的态势;②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暴露敏感与经济脆弱性、适应能力与经济脆弱性均具有显著的聚集特征;③政府调控、产业结构与资源投入对经济脆弱性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要适度加大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政策支持,促进其产业升级进程,提高其资源投入利用率等对策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单卓然, 谭玉莲, 袁满, 黄亚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企业间上下游供应往来识别生物医药产业链条,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区位熵法、OD分析法等,揭示了武汉都市圈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空间格局,探究了其空间组织模式。研究发现:①基于场所空间的都市圈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布呈现核心集聚、节点集聚、轴带集聚等多样化特点。②基于功能网络的都市圈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内企业关联呈现局地近域关联、层级放射关联、长距离关联等复杂格局。生物医药产业链多环节企业间的空间关联格局有一定规律,表现为前端到中游环节的核心—近域短距离外移、上游到中游环节的外围—近域汇聚式回流、中游到下游环节的近域—全域内外双向输出。③武汉都市圈生物医药产业链遵循圈层布局的基本模式,包括功能协同圈层配合、增值能力圈层递减、交通串联圈层贯通等具体表征。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仇方道, 徐新, 刘继斌, 张新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了2010—2020年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普遍联系,空间邻近性特征显著,空间网络的吸收作用大于辐射作用。②网络层级性下降,呈现以徐州为核心的金字塔状网络层级结构演化趋势;网络类型为异配型网络,关键节点联系加强,呈现“富人俱乐部”现象;网络集聚性下降,节点县域间的抱团效应下降,整体网络较为分散。③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碳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工业碳排放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优化空间网络结构、制定差异化工业减排方案、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机制是推动淮海经济区工业低碳绿色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曾福生, 郭楚月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①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逐年上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且二者均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②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显著的影响,其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负,说明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③产业结构升级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占比为38.27%,说明交通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不仅需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需要加强相邻地区间的协同合作。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冯德东, 龙花楼, 张聪, 徐雨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亟须寻求理论突破与系统方案,以适应城乡快速融合背景下“资源跨域调配、要素远程互流与乡村资产在地化转化”的转型趋势。为此,文章在总结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研究进展、揭示衔接中“遥相关”机理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将远程耦合理论嵌入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研究之中,并就嵌入逻辑、实现机理与关键维度展开了学理探讨。结果表明:①远程耦合视角下实现两者有效衔接是由以补齐城乡地域系统中各类要素流“差值”为逻辑起点,以有效解决“乡村内生动力欠缺”为逻辑主线,以不断壮大的教育、产业及生态等多领域远程网络为逻辑支点,以及以构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长效机制为逻辑归宿所构成的逻辑闭环。②远程耦合视角下推进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机理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以地域单元为系统载体的横向空间维度的远程耦合,二是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系统载体的纵向时间维度的远期耦合。③通过持续强化“远程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人口流动增强脱贫主体内生力”“生态补偿维护发展公平”“产业远程协同赋能长效发展”等关键维度的作用机制,有望为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马楠, 高原, 沈体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晰粮食主产区农业分布空间格局,基于分区特征推动农业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1年粮食主产区所含县域单元农业发展相关数据,从效率性和公平性视角切入,探讨了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分区及差异化发展路径。结果表明:①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核心区位于由土地资源禀赋、生产技术要素投入、商品粮供给能力三类标准差椭圆合围的138个市域所辖的1126个县域内,其中心位于河南濮阳南乐县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②粮食主产核心区农业发展市场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圈层特征,其中空间邻近性最强的50%圈层城市聚集在以安徽六安霍邱县等地所合围的“O”型结构区域内。③农业发展和农业人口的网络轴线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且存在以河北廊坊广阳区等为端点的“纺锤体”分离地带。进一步分析,可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三类五区”:最优/次优效率发展区、最优/次优公平发展区、最优平衡发展区。④效率发展区、公平发展区和平衡发展区,分别以机械化等现代要素投入、产业链延伸以及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等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农业经济联系等多元渠道可以实现县域农业协同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欧阳晓, 魏晓, 谢花林, 陈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韧性国土空间是提高区域生态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从吸收、恢复或转换能力等方面提升国土空间生态韧性,是国土空间生态风险治理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梳理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的理论框架、测度模型以及研究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不同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研究上各有侧重,其中地理科学侧重于区域尺度的生态韧性研究,强调与社会—自然耦合,而生态学则更注重生态系统本身稳态变化的评估。国内研究侧重于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性3个维度衡量生态韧性,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从韧性角度来研究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问题。基于此提出了3个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生态韧性的动态测度的新突破;以社会—自然过程耦合为引领,推动多要素、多层次、多目标的机制研究;以生态修复为导向,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国土空间生态韧性应用模式,以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新的途径。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魏建飞, 赵颢迪, 李强, 徐虹, 刘玖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晰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变异系数法、自然断裂点法、冷热点分析法,对2010—2022年河南省县域视角下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GD+GWR模型探析了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异质性成因规律。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河南省各县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波动下降,各地区效率差异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且豫北地区的效率差异明显大于豫南地区。②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高值区覆盖淇县、内黄县、濮阳县等地,低值区呈基底状分布在河南省境内;莫兰指数波动上升,空间上异质性与集聚性特征并存;热点区以安阳市为核心区逐渐向南延伸,冷点区呈先缩后扩型分布在登封市附近。③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导因子为科技投入、种植结构和灌溉指数,因子间交互作用强烈且显著大于单一因子解释力;主要驱动因子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变化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其中科技投入的回归系数有正有负,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生态效率分异格局存在显著正相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灌溉指数则以负反馈作用为主。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陈卫东, 取宗, 李晓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11—2023年青藏高原21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时空分析、Dagum基尼系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刻画了青藏高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空间非均衡性并探索了青藏高原植被指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在时间演变上,青藏高原植被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各省份植被指数均有增长。其中青藏高原属云南、四川和甘肃部分植被指数高于平均值,属青海、西藏和新疆部分植被指数低于平均值。②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由西向东植被指数呈梯度递减;青藏高原植被指数低—低集聚分布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高—高集聚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青藏高原植被指数的区域内非均衡状况稳定,且存在空间分异特征。西藏的区域内分异程度表现出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青藏高原植被指数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区域内,超变密度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小。③影响因素方面,气温、降水、日照时长等气象因素以及实际蒸发量和坡度对青藏高原植被指数起到促进作用,而高程、土壤根部湿度和人口密度对青藏高原植被指数产生抑制作用。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峰, 全山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边境地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激发边境旅游资源活力是重振边境经济的必要举措。文章以中国陆地边境县域为研究区,在界定边境旅游资源活力内涵的基础上,借助多源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错位指数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2023年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活力与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空间错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部边境片区县域旅游资源活力较强,东北边境片区县域旅游资源水平较高;旅游资源活力与旅游资源正向错位的边境县域多分布于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4个省区。②地缘环境、区域政策、经济水平、交通基建及网络关注对于边境县域旅游资源活力与旅游资源错位的影响效应空间分异明显。③区域政策、经济水平及交通基建对边境旅游资源活力与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作用尺度较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刘佳, 纪晓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省域—市域”双重尺度评价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核密度估计对2011—2022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和56个城市的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比较分析了省市双重尺度发展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基于“政府—技术—市场”制度逻辑理论,运用动态QCA识别了双重尺度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时序演进上,省域呈波动式和阶段性特征,市域整体发展向好。②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异上,省域呈“低—较低—较高—高”内扩外缩的纺锤形结构,海域分异显著,由“多点开花”向“南北分化”转变;市域呈“低—较低—较高—高”由低到高梯度递减的金字塔结构,城市群集聚效应凸显。③发展路径上,省域由技术—市场共促驱动,市域为政府—技术—市场多元联动。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舒小林, 单淑幸, 闵浙思, 张倩兮, 刘东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析村超(BA)爆火现象,探讨网红旅游地体育文化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及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村超(BA)网红旅游地体育文化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以“赛场”体育价值观、“社会场”地方依恋、“媒体场”媒体传播为自变量,以“心理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知觉控制为中介变量,以“心理场”旅游意向和旅游行为为结果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①游客的体育文化旅游消费意向和行为均值分别为4.48、4.58,均表现为积极倾向;②地方依恋和媒体传播对潜在游客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起到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潜在游客的体育文化旅游意向,进而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行为产生;③潜在游客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其体育文化旅游意向,再通过意向影响体育文化旅游行为。即村超(BA)体育文化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是在知觉行为控制中介作用下,“由媒而动”和“为地而来”,而非“因赛而聚”,但乡村赛事为地方性文化展演及交流搭建了舞台。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心蕊, 黄丹丹, 李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线型空间,廊道旅游地资源类型丰富,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独特性。文章以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为例,综合运用模体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识别了廊道旅游地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廊道旅游地的空间网络呈现出分散式“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节点之间更容易建立联系,以带动边缘节点、实现整体发展;②廊道旅游地空间网络内部存在差异性的子结构,且各子结构之间联系越紧密,越能够发挥“串点成线”的联动作用;③廊道旅游地空间网络存在互惠发展、间接联通和三角传递的演化模式,网络基础单元的自组织机制是廊道空间网络的内部涌现机制;④廊道旅游地空间网络的形成是“内生网络结构—行动者属性—外部空间特征”共同影响的结果。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宋航, 梁学成, 程遂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省级政策是地方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核心依据。文章综合运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PMC指数评价等方法,对2020年10月至2023年12月沿黄九省区省级政策文本进行结构分析和模型建构评价。研究发现:①政策主体涉及层级联动和区域合作两个领域,央地纵向府际合作良好,但跨政区、跨部门的深层次、常态化府际协调合作组织机制尚待完善。②政策主题主要聚焦于非遗活化传承、遗产保护研究、文旅投资开发、跨省域统筹协调等方面,对于公园体制、管理运营、社会参与、数字技术和教育功能等内容的关注度有待提升。③政策评价总体向好,但在政策受众、主题内容、政策工具、激励策略等方面有待加强。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应建设长效稳定的央地协调组织机制;坚持文化引领,倡导多方参与;完善监管体系,优化政策工具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