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朱晓华, 张燕, 朱媛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中国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人民健康问题始终受到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发展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建构与实践行动的不断发展促成了人民健康的中国实践取得重大成就。但学理层面的铺垫与实践层面的建设衔接仍不强,以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健康中国战略仍待补充。文章认为应从“观念健康—饮食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四康模式多维度视角出发,构建实现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生命共同体,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保障为基的路线方针,以倡导居民进行植物性饮食结构与健康意识及其行为方式的适当调整为基础实践抓手,以期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现。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殷伟, 于会娟, 韩立民, 朱文东, 郇晓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食物种类和食物营养双视角审视区域食物供需平衡是践行大食物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尝试。文章采用食物种类核算方法和食物营养转化模型测算了沿海地区11省份8类食物和3种营养成分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种类和食物营养的供需平衡状况,并融合对比2种视角差异,进一步探索沿海地区食物供给和需求结构调整的路径。研究发现:①生产方面,沿海各省份均有生产量较大的食物种类,山东、江苏和河北营养生产量较大,福建、海南、天津和上海营养生产量较小。②消费方面,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和浙江的食物种类消费和营养消费量均较大,人口是带动食物消费量的第一大因素。③种类供需平衡上,沿海地区蔬果和水产品产量充足,食用油则严重不足;山东、河北和辽宁在多种食物上有大量盈余,广东则大量缺额。营养供需平衡上,沿海地区蛋白质供需状况好于热量和脂肪,但总体来看,营养自给能力并不乐观且叠加营养不平衡问题;营养盈余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江苏,缺额主要集中在广东。④沿海地区要在供给端遵循“固强补弱”和需求端“提倡健康饮食与减少食物浪费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食物供需结构。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牛福长, 葛岳静, 赵正贤, 陈秀红, 黄宇, 吴俊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缘经济权力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辅助国家地缘战略决策、明晰国家地缘环境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国家实力、国际贸易、投资、援助、贷款等数据和指标,从权力实施和权力实施有效性两个方向,搭建地缘经济权力分析框架与定量模型,并以21世纪以来的中美印与“泛南亚”国家为例,研究其地缘经济权力的实施、有效性、演变及时空分异。研究发现:①权力实施方面,中美印与“泛南亚”国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流露出明显现实主义色彩,不同年份对泛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营建”度各有侧重和选择。②权力实施的有效性方面,“泛南亚”国家对中美印施加权力的反应和响应程度不一,其依赖度与仰仗度存在“大国平衡和多双边下注”的倾向。③权力演变方面,中美印对各自权力区的构建和固化差异明显,权力变化态势与形态复杂异化多样。文章从权力来源、施动过程与有效性及地缘经济的经世致用作出讨论。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戴宏伟, 杨宏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②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③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宁译萱, 钟希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熵权法和SBM-DEA测算了2006—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金融水平与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滞后的Tobit模型对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状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发现:①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协调关系虽有波动但整体仍呈稳定上升趋势,近年来出现了上升状态疲软的趋势。②空间特征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协调水平由低到高、由混乱到稳定,区域差异表现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都市圈。③驱动因素上,正向驱动因子的影响强度表现为人力资本>地区科技支出>政府干预>经济基础,负向驱动因子为产业结构。研究提出,要筑牢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增长的动力系统、联动各地区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和建立绿色产业联盟等对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迎成, 杨钰华, 王琰, 马海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飞地是当前区域创新合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城际创新要素流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搜集全国范围内的创新飞地信息,探讨了中国城市间创新飞地联系的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城际创新飞地联系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逐渐形成一定规模,飞入地城市以及同时作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的城市分布较为零散,飞出地城市则呈现出围绕飞入地城市向四周组团式分布的特点。②城际创新飞地联系具有距离衰减、趋同择优连接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杭州为核心,以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其他城市为一般节点,以欠发达地区飞向发达地区为主导的多尺度和层级化结构。③城际创新飞地联系主要受到城市间功能距离和多维邻近性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等方面差异导致的创新位势差是城际创新飞地联系形成的内在动力,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影响创新飞地合作对象的选择,是推动城际创新飞地联系形成的外部力量。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丁志伟, 罗婉琳, 马芳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县长及其相关政府官员的直播带货数据,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区位商、类型划分等方法对中国县域政府官员的直播带货水平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从产品类型看,“多种型”占比最多,达62.92%;“单一型”占比次之,为32.51%;“两种型”与“三种型”占比最低,两者合计仅占4.57%。从省际差异看,隶属湖南、河南与山西等省的县域直播带货产品种类多且带货量大,而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的种类较少。从主播类型看,“政府官员+主持人”最多,“政府官员+明星”最少。②从助农活跃度看,“昙花一现”式助农官员较多,比例高达66.87%。场次大于4的助农官员非常少,占比仅为1.05%。从参与人数看,多数县域为1~2人,少数为3~5人的组合型。数量超过5人的县域单元仅4个,分别是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山西汾西县、甘肃靖远县与宁夏中宁县。从官员职级看,不同职级官员参与直播活动的次数差异不大,且职级高低与直播带货参与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③从助农效益看,空间格局整体呈“两大核心区,多个增长极”的集聚特征,不仅形成以新疆昭苏县与河南光山县为核心的两大高水平密度圈,而且在湖北郧西、江西莲花、福建长泰以及湖南安仁等县形成多个增长极。④从产品区位商看,具有地理标志产品的县域单元,政府官员参与直播带货的频数较高、活跃度强且经济效益较高,但不同的地理标志产品亦有直播效益的差异。其中,瓜果蔬菜类县域单元的政府官员参与度更频繁且直播带货的销售额更高,而粮食油料类、禽畜蛋类的参与频数低且直播销售的带动效应不强。⑤从影响因素看,主要因子为直播规模与直播频率、地理品牌资源优势、官员受教育程度,次要因子为直播电商发育水平、相关产业基础实力以及互联网营商环境,一般作用因子为信息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凯, 刘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了由3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市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agum基尼系数、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市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全国市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八大经济区间呈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东北>西南>西北”态势,市域经济发展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性;②全国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市域在“东西”“南北”间数量差距明显,并呈现由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向四周放射性扩张的时空分异特征;③区域内Dagum基尼系数平均值呈“西北>南部沿海>西南>东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北部沿海>长江中游”态势,区域间差异随时间推移正渐趋消弭;④市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向上等级跃迁的难度逐级增大,且“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⑤产业集聚、金融科技、城市等级、对外开放、与港口的距离是市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珊, 温榕冰, 李建军, 杨豪, 陈婷婷, 朱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中国五大城市群为案例,基于精细化的碳排放与用地景观栅格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5—2018年城市碳排放绩效,利用景观指数量化城市用地景观格局,再结合核密度估计和泰尔指数揭示城市群碳排放绩效与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化规律,最后结合线性拟回归与Pearson相关性对城市群用地景观格局与碳排放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绩效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城市群内碳排放绩效比城市群间差异更大。②研究期间五大城市群间及内部景观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其中城市扩张指标“景观总面积”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东部城市群高于中西部;形状复杂性指标“景观形状指数”与紧凑型指标“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两者均表现为京津冀最高、珠三角最低。③城市群用地景观格局与碳排放绩效紧密相关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在京津冀、长江中游、珠三角促进碳排放绩效提升;除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用地形状复杂度指数与紧凑度指数均抑制碳排放绩效。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亨溢, 杨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需要高质量的城乡公路建设作为支撑。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OLS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城乡公路建设对农民返乡创业增收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①城乡公路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收入,表明城乡公路建设能够促进农民返乡创业增收。②农民返乡创业在城乡公路建设与农民收入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即城乡公路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收入。③从空间差异性看,城乡公路建设对农民返乡创业的促进作用在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城乡公路建设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在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农民返乡创业的部分中介效应在中部显著、在东西部不显著。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返乡创业增收,政府需要持续加大城乡公路建设投入力度,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农民返乡创业增收差距,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徐斌, 刘杨倩宇, 叶利莹, 柯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矿产资源,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锡矿产业链为切入点,基于5种锡矿典型产品的2012—2021年国际贸易数据,构建锡矿产品国际贸易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全球锡矿产业链贸易整体及个体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研究中国在全球锡矿产品贸易中的优势及不足。结果表明:①锡矿产业链上中下游典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都存在一定集聚效应,但上游集聚效应低,中下游贸易效率较高。②锡矿产业链贸易呈现小团体化,社团内部以少数国家主导,德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在中游及部分下游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③中国在全球锡产业链贸易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特别在下游产品的控制力,但在原材料供应上高度依赖进口,在中游产品贸易中缺乏话语权。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朱勤, 刘玥, 杨晶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是区域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测度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化转型水平和区域贸易竞争力,分析了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区域数字化转型对贸易竞争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各区域数字化转型与贸易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点。②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本地的区域贸易竞争力,而且对近邻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提升发挥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③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中国南部及GDP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对其周边区域的贸易竞争力的带动作用更明显。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数字化转型对区域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中显示出负向的调节效应。最后,文章就依托数字赋能提升区域贸易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怀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逐年攀升,项目收益持续向好,但由于太阳能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电价差异等因素影响,中国各省份分布式光伏收益水平高低不一,影响均衡发展。文章以中国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分布式光伏为研究对象,建立通用经济性评价模型,对各省份分布式光伏进行收益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煤电价及一般工商业电价地区差异大;②多数省份分布式光伏能够达到收益要求,但是收益跨度大,省域间不均衡问题严重;③自用比例、发电小时数、租金是影响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从政策层面,仍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均衡不同地区分布式光伏开发。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赵垚, 叶强, 莫正玺, 杜卓阳, 梁怡欣, 万裕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饿了么”外卖平台开放数据接口,获取2019、2023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内外卖餐饮店地理位置信息,在解析外卖餐饮店的时空变化及集聚特征基础上,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探讨其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沙市外卖餐饮业分布由“一主两副”形态逐步演化为“多核心网络结构”现状格局,“网络化、均衡化”态势明显。②不同类型菜系外卖餐饮业态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地方菜高度集中于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外国菜依赖居民区、商圈形成聚集区;快餐小吃集聚区逐渐增多,与城市外卖餐饮总体变化趋势相符。③人口密度、地铁站、购物中心、休闲和娱乐设施等对外卖餐饮业总体空间格局起到主要解释作用,而房价、超市、公司企业、机关团体、高校、风景名胜、住宿服务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各相关因素对不同类型外卖餐饮业的影响强弱不同,对快餐小吃影响最大,其次是外国菜,地方菜最小。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建发, 刘林林, 许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例,结合2008—2022年湖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产出信息,运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指数和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和效率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湖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时序变化整体上呈现阶段性持续增长特征,增长速率逐步放缓。②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空间分布方面,不同市(州)投入强度变化存在差异性,湘西州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领先于湖南省其他地级市。研究期间高、中强度投入地区占比分别提升了7.14%、50.00%,而低强度投入地区占比下降了57.14%。③湖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率时序变化特征具有阶段性和波动性,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地区差异整体减小。④湖南省高等教育投入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但空间差异随时间不断缩小,整体上表现出长沙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率高于其他地区,东北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率高,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率相对较低,永州投入效率增长率最高。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屠爽爽, 蒋振华, 龙花楼, 简代飞, 古晓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①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②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③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④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⑤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市域DED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②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③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郝智娟, 文琦, 施琳娜, 吴昕燕, 丁金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2006—2020年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通过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及QAP方法研究耦合协调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呼包鄂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城市群内部高耦合协调度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②稳步建设阶段的城市群耦合协调空间网络结构相较于引导培育阶段的城市群更为复杂。同时,各城市群内耦合协调空间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邻近指向和中心城市指向。③7个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较弱,城市群具有显著核心—边缘结构特征。④地理邻接、绿色创新一直是城市群耦合协调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对外开放差异、交通设施差异却呈现抑制作用。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刘小琼, 何鹏飞, 韩继财, 肖浩, 王英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UCC模型和MSPA-MCR方法对2040年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基于此进行生态安全格局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20年生态要素以林地(1052086 km2)和耕地(667456 km2)为主,生态要素结构变化表现为草地、水域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以及林地的小幅增加,发生变化区域主要位于上游的川藏地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地和中下游的武陵山区、黄山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②不同情景下2040年生态要素面积和空间特征差异明显,生态要素总面积仅在生产优先情景下增长,其他4种情景下均减少,生态要素扩张主要发生在不同要素过渡区,萎缩则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衔接区。③确定现状重要生态源地30个,总面积352573 km2,平均连通度3.77,连接重要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69条,平均长度约260 km。重要生态源地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林地和草地,呈大块状集中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地区,小块状分散分布在中下游地区。④生态优先和综合优化情景下研究区将形成生态网络更加复杂、生态源地连通性更好、更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格局。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欢, 祁妤, 张赫, 赵庆云, 张中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分析陕西省乡村民宿价格分级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官方统计、夜间灯光和POI等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消费基础4个维度入手,运用地理探测器挖掘不同价格等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陕西省乡村民宿呈不均衡、局部集聚空间分布特征。②从动态演变来看,陕西省乡村民宿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沿秦岭北麓东西方向的民宿产业带雏形初显。③陕西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消费基础和区位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价位民宿选址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④随着民宿价格的上涨,各指标因素的解释力数值增大,消费基础维度排序逐步上升至第一位。⑤陕西省各级乡村民宿对景区资源禀赋具有较强依赖性,受区位交通因素影响相对较弱。乡村民宿具有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传播地域文化等重要功能。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戴其文, 郭子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决策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客源地对旅游决策的影响是人地关系的重要体现。基于阳朔民宿旅游者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民宿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机制,重点探讨客源地区位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体验质量增强了民宿游客的感知价值,且体验质量和感知价值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民宿物理环境和游客满意度均提升了忠诚度。②感知价值在体验质量与满意度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满意度在感知价值—忠诚度、物理环境—忠诚度、社会互动—忠诚度关系中均发挥了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③客源地区位结构在民宿游客忠诚度形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区距离正向调节社会互动—满意度的关系,而文化距离负向调节社会互动—满意度的关系。区域距离正向调节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经济距离负向调节社会互动—感知价值的关系。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燕, 胡书玲, 王坤, 刘彩清, 刘大均, 周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①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②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③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④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桂芹, 黄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国内外典型案例实践,构建了乡村“群落—空间—建筑”规划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乡村规划驱动文旅融合的逻辑机制,提出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认为:①乡村群落规划秉持“品牌+基础+风貌”一体共治,是指导乡村群落进行文旅融合价值共创、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转型和村落“三生空间”优化的思想力量,为后续的乡村空间规划与乡村建筑规划做好铺垫;②乡村空间规划推进“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生,不仅有助于文旅融合深入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还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绿水青山,储存金山银山;③乡村建筑规划追求“整体建筑风貌+公共建筑样态+民居建筑特色”多维共变,延续传统建筑历史风貌、展示公共建筑地域风情和塑造私人民居乡土特色,为文旅融合提供核心竞争力。基于此,便可形成乡村规划驱动文旅融合,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递推赋能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