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积极推动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工作,而用地分类作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于此,文章从用地分类入手,通过评估、整合现行的用地分类规范标准,分析总结用地分类标准存在部门主导、多标并存、前瞻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结构简洁、强化用途管制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详细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和政府的空间管控手段,目前存在编制静态性与城乡发展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落实上位规划和衔接专项规划不足,编制后的实施、修改及动态维护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许多地方频繁、大量调整规划,项目落地困难,缺乏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各级部门规划管理权限边界并非绝对清晰、缺乏对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统筹考虑等问题。基于用地分类,提出关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的可能途径。建立自然资源全域全类型覆盖的详细规划体系;开发边界内的开发建设按照原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其他由各专项或特定主管部门自行确定;建立详细规划科学性体系流程及动态运行机制。
在厘清乡村空间内涵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求逻辑基础上,结合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的调研分析,探索乡村空间管控的实践途径。研究发现:①乡村空间具有复杂多元性、地域差异性和动态开放性特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要面对全要素国土空间管控和乡村发展空间利用双重需求。②基于双重需求构建乡村空间“基本用途区+特殊叠加区”管控体系,可依据区域主导因素,划定基本用途区实现对乡村空间规划管控的弹性引导以及乡村空间生态底线保护、发展战略留白、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刚性管控内容的落实。划定特殊叠加区对区内建设活动与国土资源进行用途弹性指引。③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需求存在差异,可依据其空间分化机理差异化划定各类用途区,构建针对性空间准入许可与开发利用许可制度。乡村空间规划管控应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转型的特点,以及基于双重需求“基本使用区+特殊的叠加区”管控乡村空间营建,从而提出差异化并符合乡村自身特色的空间规划管控区域和对策。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战略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处理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探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空间结构优化的职责。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局部人口收缩的新背景下,部分区域和城市的收缩与复兴对其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文章基于收缩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形态调整规律,探讨其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之下的规划应对策略。首先,从区域收缩(广义收缩)和城市收缩(狭义收缩)两个层面对现有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区域和城市在收缩与复兴过程中的形态演化规律,归纳区域衰退、中心区衰退、次中心衰退、居住用地空置、产业用地弃置五种形态类型特征。其次,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从已见成效的城市复兴案例入手,分别归纳收缩期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间形态调整策略。最后,基于以上空间调整策略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乡村地域空置和荒废的人居空间合理处置利用对国土空间的格局优化至为重要。文章借鉴收缩城市研究成果,针对乡村地区人口外流以及住房空置和荒废现象提出“收缩乡村”的概念、测度方法和精明收缩规划策略。以豫东地区典型村庄为例,基于持续3年的跟踪调查,分析豫东平原典型收缩乡村的空间表征,从家庭角度剖析收缩形成的机制。研究发现其基于户籍人口和人居空间的收缩值分别达到45.82%和60.80%,空间表征为破败与繁荣并存,住房“空”而不“衰”,具有空置住房相对分散,荒废住房相对集中等特征。城镇化和农民生计变化引发的就业与生活空间的分离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分离是空置的首要原因;家庭结构重组加速住房过滤进程是荒废的首要原因;宅基地接替速率趋缓和成功市民化是造成空置和荒废的重要原因。最后,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文章从确立精明收缩的规划理念、加强收缩乡村识别和空废感知、构建宅基地评价和用途引导体系以及土地制度与政策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收缩乡村的精明收缩规划策略。
大城市存量规划的现实需求结合后疫情时代新产业、新业态的转型趋势,亟需加强产业空间规划与治理政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针对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产业用地政策三者之间脱节,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产业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较为滞后等问题,研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产业空间规划的内涵重构与技术框架,并以上海市产业空间规划为例进行实证,进一步提出适应性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产业空间规划重新定义为系统解决各类产业用地目标、空间与治理措施的系统政策,可按照“分类—统筹—协作”的技术框架开展。②上海市产业空间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单元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不同层级,在划定“三区三线”的同时,构建了“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三级分类的空间体系,从空间划定到规则管控验证了技术框架的可行性。③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划留白与弹性激活利用等适应性治理对策可提高产业空间规划的弹性以对应不确定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支持的产业空间动态监测、留白空间激活利用等政策,以期为同类型大城市产业空间规划与治理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