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樊杰
    经济地理. 2018, 38(4): 2-7.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4.001
    吴传钧先生是《经济地理》杂志的创办者,是杂志刊名的题写者。他是中国当代地理宗师、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领路人。2018年4月2日是吴先生百岁诞辰。文章从几件直接感受先生处事待人的风采、直接聆听先生谆谆教诲的回忆切入,叙述了先生在专业方面是融会贯通的典范、在国际交流中具有感染朋友的气场,为我们营造了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并反复强调“传承人文与经济地理事业的根本是首先学会做人”。总结和体会多年来吴传钧先生发展和壮大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事业的经典要领,包括对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定位和经世致用的应用定位,他提出做好学问的关键路径是脚踏实地,而发展壮大事业的座右铭是“学业并重”。在梳理新时代国土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特点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吴先生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新命题,对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即:充分认知“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人地系统表现与成因机理,系统研究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调控原理,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布局过程的人地关系响应规律,以及形成面向7大战略和3大攻坚战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成果产出。
  • 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张小雷, 雷军, 段祖亮, 杨兆萍, 时卉, 杨德刚, 杨振
    经济地理. 2018, 38(4): 9-10.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4.002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和社会地理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为国家和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背景下,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发展总目标,围绕干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复杂问题,创新干旱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开展了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干旱区主体功能区划及城乡统筹研究、重点地区城镇化格局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疆旅游全产业链研究,发挥学科的科学支撑作用,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美丽新疆建设、为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 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曾刚, 王秋玉, 曹贤忠
    经济地理. 2018, 38(4): 19-25.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4.003
    创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创新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过程、机理和调控手段的学科,也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之一。2003年英国学者Karen R.Polenske首次提出了创新地理学概念,尽管创新经济地理学提出的时间不长,其理论体系和系统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但结合世界主要国家日趋活跃的创新实践活动,关注创新问题研究的经济地理学者越来越多,并在创新与知识、创新活动空间、创新活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展望未来,创新经济地理学者应加强创新经济活动的数据库建设,深化创新活动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演化过程、创新机理、调控体制机制问题的研究。
  • 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姚秋蕙, 韩梦瑶, 刘卫东
    经济地理. 2018, 38(4): 26-36.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4.004
    文章以1995—2015年为研究时段,针对纺织服装业进行贸易网络分析,描绘全球服装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变,识别主要集聚区,并通过集聚区内外的贸易联系强度体现其在网络中的贸易地位。研究发现:1995—2015年全球服装贸易网络经历了先扩散后集聚的转移路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南亚和东南亚集聚区,美洲集聚区和欧洲集聚区三个较为稳定的集聚区。总体来看,欧洲集聚区和美洲集聚区在服装跨国贸易上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中国、南亚和东南亚集聚区基本表现为贸易顺差且差距不断扩大。全球服装贸易重心先是由欧洲、美洲集聚区向中国、南亚和东南亚集聚区转移,近十年来,又在中国、南亚和东南亚集聚区内部由中国向南亚和东南亚转移。在全球服装贸易网络演变过程中,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以及全球经济形势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转变,是全球服装贸易网络在地理格局上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马历, 龙花楼, 戈大专, 张英男, 屠爽爽
    经济地理. 2018, 38(4): 37-44.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4.005
    通过构建中国农区乡村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利用1992、2000和2010年三期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九大农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农区城乡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区域间不平衡、城乡协调度降低的现象较为普遍。②1992—2010年,大部分农区乡村发展指数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特征;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较为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农区城乡系统间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且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分析城乡系统协调发展度发现,协调发展度高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区和甘新区,协调发展度低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③最后根据农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内生力、外援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中国农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