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梁龙武, 先乐, 陈明星
    经济地理. 2022, 42(2): 93-10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2.02.011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差异显著。整体上,人口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向东北移动,西部向西北移动,东北向西南移动;经济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移动方向持续变化,西部和东北均向西南和东北往复移动。②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系数整体较小,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对人口密度影响相对较大。③工业化水平、市场繁荣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大,城镇化与交通便利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应遵循多要素累积效应的阶段性规律。
  • 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崔树强, 周国华, 戴柳燕, 吴国华, 贺艳华
    经济地理. 2022, 42(2): 104-11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2.02.012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 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刘婧, 甄峰, 张姗琪, 孔宇, 李智轩
    经济地理. 2022, 42(2): 114-12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2.02.013
    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以南京市中心城区1 km×1 km格网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2010、2015、2019年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采用MGWR模型探讨企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近十年,南京市中心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集聚与扩散作用并存,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明显,由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②用地成本、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生产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因素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影响显著且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为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支撑,以期为南京未来的产业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孙勇, 樊杰, 刘汉初, 赵腾宇
    经济地理. 2022, 42(2): 124-13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2.02.014
    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核心驱动力,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推动地区数字经济布局及其高质量发展。基于数字经济与专利国际分类号的对应关系获取了2003—2018年数字经济的专利产出数据,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在上海市、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安徽中部形成集聚分布的格局,集聚程度呈降低趋势。②莫兰指数及空间计量的结果均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具有较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③结果证实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资本富集、数字接入、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未来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更多关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 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何紫云, 孙艳芝, 潘峰华, 梁进社, 张同升
    经济地理. 2022, 42(2): 134-142.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2.02.015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7年中国内地企业赴港IPO中高级生产性服务业(APS)企业间合作关系构建城市网络。研究发现:①在网络中,香港、北京分别是境外、境内核心城市。总部位于北京、上海、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APS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参与全球金融合作。②得益于离岸律所、老牌律所及会计所的集聚,开曼群岛和伦敦是一线境外城市;得益于“红圈”律所的集聚及与港交所的邻近性,上海、深圳、广州是一线境内城市。③中国内地城市以等级体系嵌入世界城市网络。境内一线城市参与境外合作的联系强度最大、时间最早、范围最广,二、三线境内城市次之。
  • 城市地理与产业创新
    王泽宇, 张如昕, 王焱熙
    经济地理. 2022, 42(2): 143-152.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2.02.016
    解构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变化与驱动机制对稳定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各国间贸易网络结构凝聚力不断提升、网络效率逐步提高。②贸易网络呈现多等级轴—辐结构;子群格局地理集聚特征明显,中国在子群内部保持绝对核心地位,但地位优势和关联程度均呈下降趋势;度中心性稳定增长,各国贸易多样化发展。③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和科技进步对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都起到正向驱动作用,驱动程度依次为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