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白雪(198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E-mail:baix324@ln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4-06-28
修回日期: 2024-12-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6231)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面上项目(LJKZ0976)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Adaptive Cycle of China's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Received date: 2024-06-28
Revised date: 2024-12-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7
白雪 , 杨思芹 , 盖美 , 李雪铭 . 中国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25 , 45(6) : 36 -4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6.004
Exploring the adaptive cycle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adaptive cycl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identifies its adaptive cycle stage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from 2007 to 2021, and explore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i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help of geographic dete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From 2007 to 2021, the adaptability of China's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release-restructuring-release, exploitation, and release-restructuring. 2)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adaptive cycle of the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spatial evolution. Regions with high-level potential are concentrated in Guangdong and Shandong, regions with high-level correlation are clustered towar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silience degree shows a differentiation tendency, which is low in the north of China's coastal areas and high in the south of China's coastal areas. 3)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except Fujian and Jiangsu were always in the exploitation stage and Guangxi was always in the restructuring stage, the other regions were in the exploita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ructuring stages, and no regions were in the release stage. 4)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in coastal area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mechanism, ecological orientation mechanism, government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endogenous dynamic upgrading mechanism are the main driving mechanisms of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表1 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daptive cycle of land-sea economic composite system |
目标层 | 属性层 | 一级指标层 | 二级指标层 | 指标释义或算法 | 性质 |
---|---|---|---|---|---|
陆 海 经 济 复 合 系 统 适 应 指 数 | 潜力 | 劳动力潜力 | 涉海就业人数(万人) | 反映区域涉海就业规模 | 正 |
海洋专业大专及以上在校学生数(人) | 反映区域海洋人才潜力 | 正 | |||
资源潜力 | 生物资源量1 | 反映区域生物资源潜力 | 正 | ||
矿产资源系数2 | 反映区域矿产资源潜力 | 正 | |||
资金潜力 | 固定资本存量(亿元) | 反映沿海地区资本存量潜力 | 正 | ||
人均海洋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 | 反映海洋资本投入潜力 | 正 | |||
环境潜力 | 环境质量指数3 | 反映沿海地区环境综合潜力 | 正 |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万元) | 反映区域环境治理力度 | 正 | |||
产业潜力 |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27] | 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 正 | ||
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27] | 反映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 正 | |||
关联度 | 产业关联度 | 陆海产业关联度[28] | 反映陆海产业关联程度 | 正 | |
海洋产业区位熵[29] | 反映海洋产业空间分布 | 正 | |||
创新关联度 | 创新关联度4 | 反映地区创新关联水平 | 正 | ||
海洋创新关联度5 | 反映地区海洋创新关联水平 | 正 | |||
对外关联度 |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 反映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 正 | ||
外贸吞吐量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比重(%) | 反映区域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 正 | |||
交通关联度 | 路网密度(km/km2) | 反映地区运输关联水平 | 正 | ||
港口货物运输量(万t) | 反映港口发展水平 | 正 | |||
韧性 | 规模韧性 | 经济密度(亿元/km2) | 反映海岸线经济发展水平 | 正 | |
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比(%) | 反映海洋经济发展规模 | 正 | |||
效率韧性 | 区域劳动生产率(元/人) | 反映沿海地区经济效率 | 正 | ||
海洋全员劳动生产效率(元/人) | 反映海洋生产效率 | 正 | |||
政府调控韧性 | 区域公共财政支出(万元) | 反映政府调控力度结构 | 正 | ||
海洋相关政府公报条例数量(条) | 反映涉海政策调控水平 | 正 | |||
设施支撑韧性 | 基础设施综合指数[30] | 反映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 正 | ||
海洋基础设施投资额(亿元) | 反映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正 | |||
生态韧性 | 生态压力指数6 | 反映生态压力水平 | 负 | ||
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km2) | 反映海洋自然保护区规模 | 正 | |||
创新韧性 | 科研机构R&D人数(人) | 反映沿海地区创新实力 | 正 | ||
海洋科研经费投入(万元) | 反映海洋研发投入强度 | 正 |
注:1.生物资源量= ,其中i包含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 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为权重。2.矿产资源系数公式与“生物资源量”计算相同,其中i包含原煤产量、原油产量、海洋原盐产量。3.环境质量指数$=\sqrt[3]{D \cdot R \cdot E}$,其中D、R、E分别表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创新关联度选取专利申请授权数、R&D内部经费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3个指标,采用熵值法求得创新质量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创新联系强度[31]。5.海洋创新关联度计算方法与“环境质量指数”计算相同,其中指标选取海洋专利申请授权数、海洋R&D内部经费支出、海洋科技活动人员数3个指标表示。6.生态压力指数系数计算公式与“生物资源量”计算相同,其中i包含沿海省份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物中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总磷的排放量。7.受篇幅限制,部分指标计算方法见其右上角所引参考文献。 |
[1] |
|
[2] |
李加林, 田鹏, 李昌达, 等. 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4):924-941.
|
[3] |
盖美, 徐玉梅, 斯铁鑫. 陆海统筹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陆海多要素的匹配测度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7):1863-1879.
|
[4] |
孙慧莹, 张坤珵, 余静. 陆海统筹背景下胶州湾陆海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 海洋通报, 2024, 43(2):275-288.
|
[5] |
阴曙升. 人海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 38(12):1427-1433,1482.
|
[6] |
唐红祥, 张祥祯, 王立新. 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0(12):130-144.
|
[7] |
应超, 高扬, 汪海峰, 等. 陆海统筹背景下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影响机制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0):1899-1912.
|
[8] |
陈琦, 徐源. 我国海洋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ISM模型[J]. 科技与管理, 2019, 21(1):21-26,32.
|
[9] |
陈东景, 孙艳.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适应性管理模式构建与实现路径[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40-48.
|
[10] |
李博, 史钊源, 田闯, 等. 中国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演化及预警[J]. 地理科学, 2019, 39(4):533-540.
|
[11] |
|
[12] |
刘佳, 陆菊, 刘宁.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时空演化、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J]. 资源科学, 2015, 37(12):2381-2393.
|
[13] |
|
[14] |
李连刚, 张平宇, 谭俊涛, 等. 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19, 34(2):1-7,151.
|
[15] |
|
[16] |
|
[17] |
汪永生, 李宇航, 揭晓蒙, 等. 中国海洋科技—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8):168-176.
|
[18] |
尹紫东. 系统论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3):84-87.
|
[19] |
李睿倩, 徐成磊, 李永富, 等. 国外海岸带韧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资源科学, 2022, 44(2):232-246.
|
[20] |
|
[21] |
|
[22] |
吕萍, 李忠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11):37-51.
|
[23] |
黄晋生.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溯源:人口红利还是教育红利?[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6):42-52.
|
[24] |
李健. 数字经济、要素市场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4, 39(5):31-44.
|
[25] |
王新越, 郭利贞. 中国旅游经济适应性循环演化及影响机理[J]. 地理科学, 2024, 44(2):297-308.
|
[26] |
孙才志, 曹强, 邹玮. 基于熵效率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韧性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0, 33(1):10-18.
|
[27] |
代金辉, 王梦恩. 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收敛性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4, 39(4):79-94.
|
[28] |
常玉苗, 成长春. 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4):34-36,46.
|
[29] |
汪永生. 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3):7-12.
|
[30] |
王泽宇, 王焱熙. 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39(2):139-145,151.
|
[31] |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11):1831-1839.
|
[32] |
梁发超, 朱润苗, 刘黎明. 基于质量评价的乡村振兴类型识别及优化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3):172-179.
|
[33] |
谭燕芝, 海霞, 张文哲.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3, 43(11):17-24,35.
|
[34] |
杨庆媛, 张浩哲, 唐强. 基于适应性循环模型的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J]. 地理学报, 2022, 77(10):2583-2598.
|
[35] |
王成, 黄宇航.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循环阶段判别及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9):155-165.
|
[36] |
|
[37] |
杨和平, 李红波, 向道艳,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J]. 经济地理, 2024, 44(8):87-9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