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5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是提高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化质量;二是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三是城乡融合与生态环境问题;四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五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文章就新型城镇化提出了5个建议:①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⑤走符合国情的健康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文章基于方向距离函数,将污染减排、降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进行统一分析,提出了一种潜力—倾向度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潜力与倾向度。研究发现:①整体上我国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潜力不断下降。东部下降最多,其次为中部和西部,这表明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水平得到提升。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地方经济增长压力7个变量对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潜力均存在影响。③整体上我国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倾向到减污倾向和降碳倾向转变,且减污倾向大于降碳倾向。东部和中部趋向于减污与降碳倾向,而西部趋向于减污与经济增长倾向。④基于倾向度结果,将我国城市划分为6类倾向区,并在主体功能区制度框架下,进一步讨论倾向区的定位与政策导向。
文章基于第五次、六次、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究了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行业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1.16亿人增长至2.48亿人,行业上向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集中趋势明显;②地级市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呈现东南沿海和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和外围中小城市的双重中心—外围结构特征,其中中西部地区规模和比重持续提高;③市场规模、外来人口率、城镇化率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因素,公共投入的影响力随时间有所加强,各项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最后,文章从加强劳动法律保障、深化户籍制度、加强教育帮扶、引入优质外资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产业链韧性是刻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有效维度,测度与提升产业链韧性是精准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选取2005—2022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数据作为样本,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引领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五大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其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区域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①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水平有所提高,但进程缓慢且总体水平偏低。②四大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发展不均衡,2005—2018年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2019年之后则表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特征,且东部和中部地区差距增大,区域间差异是主要差异来源。③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且差距在不断扩大。④从空间格局看,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未呈现明显空间集聚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业链韧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据此,建议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韧性。
文章以中国锂电池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数据与专利数据,运用空间耦合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2年中国297个城市锂电池产业链与创新链空间格局演化、耦合关系及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空间分布方面,锂电池上游生产受资源禀赋影响偏向西部,而创新则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存在一定的空间偏离;而中下游生产与创新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产业基础强的东部沿海城市,并呈现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②产业与创新耦合方面,呈现“宏观协同—微观分异”的特征。宏观层面,锂电池产业与创新重心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空间耦合程度显著提高。城市层面,受资源禀赋与基础差异影响,多数城市面临“强生产—弱研发”“技术孤岛”“产业断链”等产创融合困境。③影响机制方面,产业集聚水平、相关产业基础、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基础条件、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环境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但各因素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锂电池产业表现出人才技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政策资源驱动、集群协同创新4种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结论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文章以江苏省96个区县为例,基于2016—2021年江苏省工业用地数据,结合产业政策文本分析,探讨了产业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工业用地效益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政策的“激励—约束”双重作用推动了工业用地利用模式的转型,使江苏省工业用地呈现规模约束与效益跃迁的演化特征,且工业用地效益演化的时空格局表现出区域差异收敛的演化轨迹;②约束性政策不仅有助于解决激励性政策带来的负外部性,还能间接提升欠发达地区工业用地效益;③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叠加交互优化了产业布局调整和工业用地利用结构,带动了工业用地效益的提升。总体而言,工业用地效益的演化本质是政策工具空间适配性的产物,产业政策引导下的地方产业活动对工业用地效益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文章基于高德地图提取的2010—2023年158197个微观企业点位数据,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协调性增长—阶段性回调”的演进趋势,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回调时点不同。②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一直处于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状态,中部地区省份崛起优势明显,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则被锁定在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③从驱动因素来看,耦合协调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其主要影响因素由早期的“经济基础”因素为主向“创新驱动”“需求牵引”等多重因素驱动转变,社会消费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等因素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强化了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因此,未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发展需要基于区域差异从产业协同、政策支持、要素支撑等多方面综合发力。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合作愈发受到重视。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系统分析2004—2023年国际数据知识产权合作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专利合作网络,采用改进的随机行动者模型(SAOM)对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详细解析,揭示了不同阶段合作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国际数据知识产权合作网络经历了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向全球多元化扩展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逐渐成为重要节点。②通过仿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合作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创新能力及合作广度等因素对国际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演化趋势和知识创新绩效变化。研究结论为国际数据知识产权合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促进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直播电商作为新兴的营销渠道,是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途径。文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直播电商平台抖音为研究案例,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收集直播电商相关数据4.3万条、867个观测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综合分析了在主播个人特征、主播活跃特征、直播人气特征、直播店铺特征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直播电商对农产品销售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主播个人特征、主播活跃特征和直播人气特征能有效推动农产品销售效果提升。②关注用户数能够显著促进农产品直播电商销售效果,主播个人特征、主播活跃特征与直播人气特征在关注用户数中介变量的作用下,有利于促进销售效果。③不同的粉丝量级的直播间对农产品直播电商销售效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主播个人特征随着粉丝量级增加,对销售效果影响越大。同时,主播活跃特征、直播人气特征和关注用户数对销售效果影响程度也可能出现逆转,其原因在于粉丝成熟度、等待成本及消费观念存在区别。最后,文章从政府、平台、主播等方面提出优化直播电商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来自微观层面的决策参考。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强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特性,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探索新时代新征程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文章科学梳理中国文旅关系的学术史,聚焦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认识层面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概念层面的研究框架和实践层面的类型谱系3个方面建构中国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未来,在研究实践中需重点关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场景营造与主体互动、驱动机制、实践路径和政策体系等科学议题。研究期望建立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库”,不断深化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对于构建我国文旅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理清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旅游韧性发展的宏观影响机理,验证二者的微观交互机制,对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区域旅游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新质生产力对区域旅游韧性发展的宏观影响机理,并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二者微观动态交互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甘肃省代表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创新不足的旅游欠发达区域,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甘肃省2023—2035年多情景下的动态演化路径。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可有效推动区域旅游韧性发展,但受创新要素错配的负面调节制约。②新质生产力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路径促进区域旅游韧性发展,二者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3.98%和21.36%。③仿真结果显示,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甘肃省的区域旅游韧性发展优于其他情景,但新质生产力增速相对滞缓;协同发展情景下,经济、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均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旅游韧性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旅游韧性发展动力存在一定不足。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新质生产力与区域旅游韧性的交互关系,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区域旅游韧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