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姚士谋, 管驰明, 叶昌东, 王德, 郭政, 彭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5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是提高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化质量;二是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三是城乡融合与生态环境问题;四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五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文章就新型城镇化提出了5个建议:①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⑤走符合国情的健康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尹力, 魏伟, 李泓锐, 刘立阳, 薄立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新时期中国“三区”国土分类体系为统一空间标尺,基于多源时序数据定量解析欧洲2002—2022年三区空间转型过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三区空间冲突模型,并在识别关键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模拟预测了欧洲三区空间冲突的未来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欧洲城镇空间仍呈现全局性的持续扩张态势,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动态互演尤为显著,全欧农林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空间格局调整,并在50°N~60°N之间形成一条明显的动态转型聚集带。②欧洲三区空间冲突呈现“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和时序波动特征,不同地区转型演化进程对时间步长敏感性有所差异,以自然为主导的地区相较于城市化地区更为平缓。③自然地理基础和水文条件变化主导着欧洲三区空间转型及其冲突演化进程,大气水汽压、降雨、温度、坡度和纬度等非人为因素正在全局尺度持续、缓慢且小幅度地改变着三区空间冲突格局,并将在更大时间跨度下展现出更显著的驱动作用。④未来欧洲三区空间冲突整体水平极有可能经历一个上升周期,其中欧洲中部高冲突值聚集区有向东欧平原逐渐扩张,从而形成一条高冲突值延绵带的潜在趋势。未来,我国三区空间转型优化调控应重视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对国土空间的动态影响,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气候敏感区的科学判别与弹性管理策略制定,尽快从全局尺度摸清三区空间转型及其冲突的周期性演进规律。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林瑶, 徐宗煌, 古恒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三元引擎”耦合协调机理模型,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计算了其最优权重;同时,运用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评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三元引擎”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数据要素化水平、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和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②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仍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以山东为领先的三级梯度分布格局;③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三元引擎”协同效应逐步增强,反映出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协调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白雪, 杨思芹, 盖美, 李雪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通过构建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框架,对2007—2021年中国沿海地区的适应性循环阶段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7—2021年中国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共经历释放—重组—释放、开发、释放—重组3个阶段。②三维属性空间演化差异性显著,其中潜力高水平区集中于广东和山东,关联度高值区呈现向长三角、珠三角集聚的空间格局,韧性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化倾向。③研究期内除福建和江苏始终处于开发阶段、广西始终处于重组阶段外,其余省份徘徊于开发、维持和重组阶段,尚未有省份处于释放阶段。④中国沿海地区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演化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空间联动机制、生态导向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内核提升机制是陆海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演化的主要驱动机制。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岳立, 黄晨曦, 朱玖, 任婉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方向距离函数,将污染减排、降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进行统一分析,提出了一种潜力—倾向度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潜力与倾向度。研究发现:①整体上我国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潜力不断下降。东部下降最多,其次为中部和西部,这表明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水平得到提升。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地方经济增长压力7个变量对减污降碳经济增长潜力均存在影响。③整体上我国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倾向到减污倾向和降碳倾向转变,且减污倾向大于降碳倾向。东部和中部趋向于减污与降碳倾向,而西部趋向于减污与经济增长倾向。④基于倾向度结果,将我国城市划分为6类倾向区,并在主体功能区制度框架下,进一步讨论倾向区的定位与政策导向。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曹开军, 商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应用网络分析和栅格成本距离法从全局与局部视角系统评估了2004—2022年新疆综合交通可达性及其空间演化格局。结果表明:①新疆综合交通可达性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北疆>东疆>南疆”的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优势区呈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外围逐渐扩展的不规则环状分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②综合交通可达性时空变化率在不同阶段差异明显,其中2004—2010和2016—2022年,南疆地区可达性变化率普遍大于北疆地区;2010—2016年,东疆可达性变化率提高明显。③新疆各县市交通圈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可达性高水平县市经历了从“点状极核式”和“轴带放射状”再到“点轴串联”的环状结构演化过程。④新疆各县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水平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空间邻近效应明显。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家庭, 王浩然, 孙荣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新质生产力内涵进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域尺度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状态及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市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总体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和“南快北慢”的演进趋势;②中国市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由高到低可以划分为引领型、突破型、成长型、发育型和薄弱型5个等级,各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③中国市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其中东部城市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大;④中国市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东热西冷”空间分布相对稳定,热点区域“南进北退”及冷点区域向北扩张的态势明显;⑤中国市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扩散力量整体上大于空间回波力量,高水平邻域对本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据此探讨了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路径,可为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唐晓超, 王振, 刘明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第五次、六次、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究了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行业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1.16亿人增长至2.48亿人,行业上向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集中趋势明显;②地级市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呈现东南沿海和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和外围中小城市的双重中心—外围结构特征,其中中西部地区规模和比重持续提高;③市场规模、外来人口率、城镇化率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因素,公共投入的影响力随时间有所加强,各项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最后,文章从加强劳动法律保障、深化户籍制度、加强教育帮扶、引入优质外资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梁姗姗, 舒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链韧性是刻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有效维度,测度与提升产业链韧性是精准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选取2005—2022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数据作为样本,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引领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五大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其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区域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①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水平有所提高,但进程缓慢且总体水平偏低。②四大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发展不均衡,2005—2018年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2019年之后则表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特征,且东部和中部地区差距增大,区域间差异是主要差异来源。③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且差距在不断扩大。④从空间格局看,资源型城市产业链韧性未呈现明显空间集聚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业链韧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据此,建议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韧性。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高兴川, 张雯婷, 马仁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医疗设施的可达性和服务能力是确保居民健康的关键。在分级诊疗和“健康中国”政策推动下,文章对青藏高原2000、2010和2020年不同层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就诊概率探讨了乡镇尺度综合就医可达性的空间演变及其与常住人口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识别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青藏高原就医可达性有显著改善,短时可达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且随着医院等级的降低而增加;一级、二级、三级医院≤1 h可达等时圈覆盖面积和人口比例逐渐增大。②结合就诊概率的综合就医可达性,在≤1 h和>10 h的等时圈覆盖的面积比例与人口比例小于只考虑时间成本的综合可达性。③乡镇尺度的综合就医可达性供需关系具有显著地域分异特征,其中高—高乡镇数量下降,主要转变为低—高型;低—高型和低—低型乡镇数量呈增加趋势。④医院点密度是乡镇尺度综合就医可达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和路网密度次之,GDP和人口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宋佳雯, 张晓平, 吴爱萍, 练文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中国锂电池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数据与专利数据,运用空间耦合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2年中国297个城市锂电池产业链与创新链空间格局演化、耦合关系及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空间分布方面,锂电池上游生产受资源禀赋影响偏向西部,而创新则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存在一定的空间偏离;而中下游生产与创新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产业基础强的东部沿海城市,并呈现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②产业与创新耦合方面,呈现“宏观协同—微观分异”的特征。宏观层面,锂电池产业与创新重心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空间耦合程度显著提高。城市层面,受资源禀赋与基础差异影响,多数城市面临“强生产—弱研发”“技术孤岛”“产业断链”等产创融合困境。③影响机制方面,产业集聚水平、相关产业基础、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基础条件、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环境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但各因素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锂电池产业表现出人才技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政策资源驱动、集群协同创新4种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结论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陈艳如, 罗小龙, 杨凌凡, 丁子尧, 陆建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江苏省96个区县为例,基于2016—2021年江苏省工业用地数据,结合产业政策文本分析,探讨了产业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工业用地效益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政策的“激励—约束”双重作用推动了工业用地利用模式的转型,使江苏省工业用地呈现规模约束与效益跃迁的演化特征,且工业用地效益演化的时空格局表现出区域差异收敛的演化轨迹;②约束性政策不仅有助于解决激励性政策带来的负外部性,还能间接提升欠发达地区工业用地效益;③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叠加交互优化了产业布局调整和工业用地利用结构,带动了工业用地效益的提升。总体而言,工业用地效益的演化本质是政策工具空间适配性的产物,产业政策引导下的地方产业活动对工业用地效益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华金, 彭咏琴, 褚楠, 张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高德地图提取的2010—2023年158197个微观企业点位数据,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协调性增长—阶段性回调”的演进趋势,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回调时点不同。②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一直处于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状态,中部地区省份崛起优势明显,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则被锁定在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③从驱动因素来看,耦合协调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其主要影响因素由早期的“经济基础”因素为主向“创新驱动”“需求牵引”等多重因素驱动转变,社会消费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等因素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强化了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因此,未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发展需要基于区域差异从产业协同、政策支持、要素支撑等多方面综合发力。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郭本海, 阚嘉文, 范静慧, 张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合作愈发受到重视。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系统分析2004—2023年国际数据知识产权合作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专利合作网络,采用改进的随机行动者模型(SAOM)对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详细解析,揭示了不同阶段合作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国际数据知识产权合作网络经历了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向全球多元化扩展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逐渐成为重要节点。②通过仿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合作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创新能力及合作广度等因素对国际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演化趋势和知识创新绩效变化。研究结论为国际数据知识产权合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促进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冷浪平, 张利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背景下,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EBM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的影响机理、路径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全国及省级层面AGTFP整体均呈上升趋势。②农业社会化服务显著提升了AGTFP,且存在地区异质性,其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③农业社会化服务会通过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农业专业化分工及农业绿色技术水平提升等路径促进AGTFP增长。④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能够带动本地及其周边地区AGTFP提升。最后,提出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作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地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绿色要素运用及空间溢出效应,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晶晶, 周发明, 刘忠秀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旅融合以良好的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有助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农旅融合水平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农旅融合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和农旅融合水平(ILAT)均具有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鉴于AGTFP的动态持续特征,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可较好地揭示二者的关系。②农旅融合对AGTFP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性。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中,中部地区的直接效应最强,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显著。③农旅融合对AGTFP的影响存在较为突出的阶段性和经济依赖性特征,体现出典型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农旅融合对AGTFP的影响效应随着农旅融合水平的提升而呈现双重门槛特征。另外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一影响效应具有单一门槛特征。研究结果为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提高AGTFP、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朱乾隆, 马贤磊, 石晓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7—2021年全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对工业用地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低碳城市试点对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和“三高”特征企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该试点对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影响不显著。②异质性分析显示,由于城市资源禀赋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压力的不同,低碳城市试点对工业用地配置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③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对经济相邻和地理相邻城市的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均具有负向影响,同时与地理相邻城市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以及经济相邻城市的“三高”特征企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均具有负相关关系。据此,提出要充分发挥低碳城市试点对优化工业用地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地完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试点城市及相邻地区的绿色低碳与协同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杨佳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普惠金融能突破金融时空限制、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和优化资本配置,是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三项分类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其中使用深度的推动效应最强,覆盖广度与数字化程度次之。②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分类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显著强于低水平地区。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刺激资本增密型农业科技投入和生产效率提升,驱动农业技术进步,从而赋能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据此,未来应着力优化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供需匹配机制,推进产品创新;同时提升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林海英, 鲁小燕, 付宝宝, 汤亚娇, 李文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直播电商作为新兴的营销渠道,是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途径。文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直播电商平台抖音为研究案例,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收集直播电商相关数据4.3万条、867个观测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综合分析了在主播个人特征、主播活跃特征、直播人气特征、直播店铺特征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直播电商对农产品销售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主播个人特征、主播活跃特征和直播人气特征能有效推动农产品销售效果提升。②关注用户数能够显著促进农产品直播电商销售效果,主播个人特征、主播活跃特征与直播人气特征在关注用户数中介变量的作用下,有利于促进销售效果。③不同的粉丝量级的直播间对农产品直播电商销售效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主播个人特征随着粉丝量级增加,对销售效果影响越大。同时,主播活跃特征、直播人气特征和关注用户数对销售效果影响程度也可能出现逆转,其原因在于粉丝成熟度、等待成本及消费观念存在区别。最后,文章从政府、平台、主播等方面提出优化直播电商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来自微观层面的决策参考。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陆林, 彭家明, 陈劼绮, 许艳, 蒋伟峰, 花玉莲, 崔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强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特性,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探索新时代新征程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文章科学梳理中国文旅关系的学术史,聚焦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认识层面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概念层面的研究框架和实践层面的类型谱系3个方面建构中国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未来,在研究实践中需重点关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场景营造与主体互动、驱动机制、实践路径和政策体系等科学议题。研究期望建立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库”,不断深化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对于构建我国文旅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秀平, 王泽云, 彭思成, 陈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理清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旅游韧性发展的宏观影响机理,验证二者的微观交互机制,对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区域旅游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新质生产力对区域旅游韧性发展的宏观影响机理,并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二者微观动态交互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甘肃省代表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创新不足的旅游欠发达区域,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甘肃省2023—2035年多情景下的动态演化路径。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可有效推动区域旅游韧性发展,但受创新要素错配的负面调节制约。②新质生产力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路径促进区域旅游韧性发展,二者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3.98%和21.36%。③仿真结果显示,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甘肃省的区域旅游韧性发展优于其他情景,但新质生产力增速相对滞缓;协同发展情景下,经济、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均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旅游韧性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旅游韧性发展动力存在一定不足。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新质生产力与区域旅游韧性的交互关系,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区域旅游韧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柴智, 史中超, 万君璧, 贺贝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37个屯堡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潜力3个系统维度构建黔中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优势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其活态性进行评价和分档,并进一步识别了活态性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的平均活态性水平为轻度失活,微活态与活态村落不足总数的1/3;②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发展条件是其活态性优势,与活态性短板发展潜力之间两极分化明显;③平坝区和西秀区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存在活态性差异,地区之间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④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类型具有明显空间集聚特征,集中分布在4A级旅游景区和省市级旅游重点村镇周边。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罗文斌, 周银杰, 谭雨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业态视角界定乡村旅游产业内涵,以11537个乡村旅游业态POI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湖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剖析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乡村旅游产业总体呈集聚分布态势,呈现“一极多核,多处点状聚集区”的分布格局,核心区以长沙市为中心,向湘潭、株洲辐射;主要表现为“环城、沿路、依景、趋平”的空间特征。②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休闲度假类集聚程度最高,NNI值为0.256,且其核心集聚区与总体乡村旅游产业核心集聚区相吻合;农事体验类、历史文化类和自然风景类均表现出多核心网络状分布特征,分布范围较广。热点区主要集中于长沙和张家界。③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政策支持、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交互影响。资源禀赋是主导因素,海拔与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交互后q值解释力度最大,为0.246。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多因素共同驱动形成“资源禀赋主导—政策支持引导—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驱动—经济水平与客源市场拉动”的交互影响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促进湖南省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刘颖, 靳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抖音用户对华东地区旅游景点的收藏量数据,首先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了华东地区抖音关注度较高旅游景点的空间模式,继而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旅游景点关注度的空间分异格局,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华东地区抖音关注度较高的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其中沿海城市之间关注度较高的旅游景点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华东地区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层级划分较为清晰,主要呈现中部较高、两端高低相间的特征;②从空间多尺度特征来看,华东地区抖音关注度较高的旅游景点总体呈集聚型分布;③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整体呈空间正相关,且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的空间关联格局与分异格局基本对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的中部,中低值区镶嵌分布在其余地区。④从影响因素看,客运总量、A级旅游景区数量、常住人口、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4个因子两两的交互作用对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 书评
  • 书评
    任建兰
    2025, 45(6): 256-25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