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元引擎”的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演化及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林瑶(199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 linyao_0731@163.com |
收稿日期: 2024-08-10
修回日期: 2025-04-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30127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3YJC790032)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3QNRC001)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5_0104)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Triple Engine" Model
Received date: 2024-08-10
Revised date: 2025-04-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7
林瑶 , 徐宗煌 , 古恒宇 . 基于“三元引擎”的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演化及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经济地理, 2025 , 45(6) : 26 -3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6.003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riple-engin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mod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ep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novativ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Using the game theory combined weighting method to calculate optimal weights of three dimensions, this study employs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to optimize the projection pursuit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iple-engin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evel of data factorization, the numb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tents, and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industrial robots are key driving forces for enhanc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2) The overal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hows an upward trend, but it shows significant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 and forms a three-tier gradi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led by Shandong Province. 3)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triple engines" is gradually strengthening, refl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ep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novativ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ough regional disparities are evident.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图2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权重结果Fig.2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resul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表1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三元引擎”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riple engine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三元引擎”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衡量方法 | 类型 |
---|---|---|---|---|
科 学 技 术 革 命 性 突 破 | 创新创业水平 | 人均专利数量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创业活跃度 电子商务结构 电子商务水平 数字信息 | 专利授权数量/总人口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百人新创企业数 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企业比例 电子商务销售额 光缆线路长度/地区面积 | + + + + + + |
市场技术水平 | 市场技术投入 技术立项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 | + + | |
人工智能水平 | 人工智能专利数量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 | 人工智能专利数量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 | + + | |
绿色发展水平 | 绿色专利数量 能源强度 用水强度 废物利用 废水排放 废气排放 | 当年获得的绿色发明专利数量 能源消费量/GDP 工业用水量/GDP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产生量 工业废水排放/GDP 工业SO2排放/GDP | + - - + - - | |
产 业 深 度 转 型 升 级 |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 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 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机器人渗透率 | 数字化生产设备占比 数字产业增加值/GDP 数字经济指数 企业数字化水平 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就业人数 | + + + + + |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协同聚集 | 三产生产总值/GDP 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 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GDP 产业集聚度指数或产业链完整度 | + - + + + | |
生 产 要 素 创 新 性 配 置 | 劳动力要素创新水平 | 创新人才要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人均受教育程度 | 创新R&D人员数量 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占比 人均受教育年限 | + - + |
传统要素配置水平 | 要素市场发育 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错配指数 资本错配指数 | 市场效率指标(如价格弹性)来衡量 总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 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配置效率 资本在各部门间的配置效率 | - - - + | |
创新要素配置水平 | 数字基础设施配置 数据要素化水平 人均财政科技支出 财政科技支出强度 人均R&D经费(政府资金) 人均技术升级经费 人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 人均宽带接入端口数 软件业务收入 财政科技支出/总人口 财政科技支出/GDP 政府 R&D经费/总人口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升级/总人口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总人口 | + + + + + + + |
[1] |
周世露, 乔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整体逻辑[J]. 经济问题, 2024(7):11-19.
|
[2] |
马芳芳, 王世鹏, 王芳, 等.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虚实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J]. 经济地理, 2024, 44(5):222-229.
|
[3] |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1-13.
|
[4] |
|
[5] |
胡洪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经济学家, 2023(12):16-25.
|
[6] |
冯帆, 韦志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土市场作用的逻辑[J]. 学海, 2024(3):132-142.
|
[7] |
任保平.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J]. 经济问题, 2024(5):1-6.
|
[8] |
朱锋, 凌邦皓.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路径[J].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4(2):31-44.
|
[9] |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5):17-23.
|
[10] |
王学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府作用: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行政论坛, 2024, 31(3):76-83.
|
[11] |
方创琳, 孙彪. 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J]. 地理学报, 2024, 79(6):1357-1370.
|
[12] |
王珏, 王荣基.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1):31-47.
|
[13] |
李光勤, 李梦娇.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J]. 经济地理, 2024, 44(8):116-125.
|
[14] |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动态演进特征[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10):5-11.
|
[15] |
吴继飞, 万晓榆.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J]. 技术经济, 2024, 43(4):1-14.
|
[16] |
蒋永穆, 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体制改革, 2024(3):5-15.
|
[17] |
乔晓楠, 马飞越.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J]. 经济纵横, 2024(4):12-28.
|
[18] |
杨秋菊, 王文福. 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城乡共同富裕[J]. 中国流通经济, 2024, 38(6):115-126.
|
[19] |
周雪琼. 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碳福利绩效[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43(6):40-48.
|
[20] |
宋佳, 张金昌, 潘艺. 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6):1-11.
|
[21] |
宋振江, 冷明妮, 周波, 等.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构建、动态演进及政策启示[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4, 23(4):425-434.
|
[22] |
叶芳, 王国栋, 石媛媛, 等. 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 海洋通报, 2024, 43(5):639-651.
|
[23] |
曹清峰, 陈瑞雪, 马宁. 中国城市工业新质生产力测算与区域差异研究[J]. 岭南学刊, 2024(3):98-113.
|
[24] |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等.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3, 43(9):121-130.
|
[25] |
蔡继明, 高宏. 新质生产力参与价值创造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J]. 经济研究, 2024, 59(6):15-28.
|
[26] |
|
[27] |
徐宗煌, 张伟, 蔡鸿宇, 等. 我国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38(5):1-9.
|
[28] |
胡志丁, 林瑶. 地缘位势与双边关系的互动规律探讨——以中美在东盟十国地缘博弈为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7):27-41.
|
[29] |
徐宗煌, 蔡鸿宇, 张伟, 等. 我国科技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研究[J]. 情报科学, 2023, 41(12):165-173,182.
|
[30] |
|
[31] |
邓宗兵, 肖沁霖, 王炬, 等. 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J]. 地理学报, 2024, 79(4):971-990.
|
[3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