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评价
柴智(199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E-mail:chaizhi229@163.com |
收稿日期: 2024-12-13
修回日期: 2025-06-0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7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25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培育项目(30101250322)
202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研究项目(HBSY2022-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优创项目)(2024CXZZ086)
Evaluation of the Living State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in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Central Guizhou
Received date: 2024-12-13
Revised date: 2025-06-03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7
柴智 , 史中超 , 万君璧 , 贺贝若 . 黔中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评价[J]. 经济地理, 2025 , 45(6) : 226 -23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6.022
This paper takes 37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shun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living state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 Guizhou from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foundation,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t evaluates and grades the living state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further identifies the types of living stat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index, rank-sum ratio, dominance model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verage level of living state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is on the stage of mild deactivation in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number of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are on the stages of mild activation and activation is less than one third of the total. 2) The advantage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s living state is development condition, while its disadvantage is development potential. 3) The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differ in living state between Pingba District and Xixiu District, and the superior resources can be complementary between the districts. 4) The living state types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exhibit distinct spatial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concentrated around 4A-level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he provincial-level and prefecture-level tourism key villages and towns.
表1 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for the living state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
系统层 | 准则层 | 主观权重 | 指标层 | 客观权重 | 综合权重 | 指标解释及赋值(单位) | 属性 |
---|---|---|---|---|---|---|---|
发展 基础 | 人口特征 | 0.087 | 常住人口密度 | 0.066 | 0.029 | 常住人口与村域面积的比值(人/km2) | + |
常住人口稳定性 | 0.026 | 0.011 |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 | + | |||
资源环境 | 0.045 | 人均耕地面积 | 0.055 | 0.013 | 耕地面积与户籍人口的比值(hm2/人) | + | |
区位条件 | 0.016 | 0.004 | 村落(村委会)距乡/镇政府的距离(km) | - | |||
发展 条件 | 传统建筑景观 | 0.421 | 建筑久远度 | 0.024 | 0.052 | 建筑年代:50年代至今=1,民国=2,清代=3,明代=4;每一时期的传统建筑比例乘以相应分值的总和 | + |
建筑规模 | 0.067 | 0.144 | 核心保护范围面积(hm2) | + | |||
建筑功能丰富度 | 0.090 | 0.193 | 传统建筑功能种类(类) | + | |||
建筑完整性 | 0.064 | 0.137 | 居住在传统建筑的居民数量与户籍人口的比值 | + | |||
建筑工艺美学价值 | 0.017 | 0.037 | 建筑结构:木结构=1,石木混合=2,石结构=3;每一结构的传统建筑比例乘以相应分值的总和 | + | |||
选址格局景观 | 0.215 | 选址久远度 | 0.005 | 0.006 | 村落选址形成年代:1950~1970年代=1,民国=2,清代=3,明代=4 | + | |
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 | 0.013 | 0.014 | 现存历史环境要素种类(类) | + | |||
格局完整性 | 0.021 | 0.023 | 风貌不协调建筑数量与传统建筑数量的比值 | - | |||
选址格局科学文化价值 | 0.021 | 0.023 | 建筑质量:差=1,一般=2,好=3;每一等级的传统建筑比例乘以相应分值的总和 | + | |||
选址格局协调性 | 0.022 | 0.024 | 环境协调区面积与保护分区规划面积的比值 | + | |||
发展 潜力 | 经济产业 | 0.117 | 村域经济活力增幅 | 0.034 | 0.020 | 5年内村域企业占镇域企业总数比例增幅(%) | + |
涉农产业增幅 | 0.120 | 0.072 | 5年内村域涉农产业(农林牧渔)数量增幅(%) | + | |||
社会治理 | 0.115 | 镇域乡村人口增幅 | 0.044 | 0.026 | 10年内镇域乡村人口数量增幅(%) | + | |
镇域老龄化程度 | 0.036 | 0.021 | 镇域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 | |||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程度 | 0.097 | 0.057 | 村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卫生室数量(个) | + | |||
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 | 0.161 | 0.094 | 村域住宿和餐饮设施数量(个) | + |
注:“+”为正向指标,“-”为逆向指标。 |
表2 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类型划分规则Tab.2 Classification rules for the living state types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
筛选条件 | 主类型 | 次类型 | 筛选条件 | 主类型 | 次类型 | ||
---|---|---|---|---|---|---|---|
有优势 | 有短板 | 两极分化型 | 强基础—弱条件 | 无优势 | 有短板 | 全面短板主导型 | 弱基础 |
强基础—弱潜力 | 弱条件 | ||||||
强条件—弱基础 | 弱潜力 | ||||||
强条件—弱潜力 | 局部短板主导型 | 弱基础 | |||||
强潜力—弱基础 | 弱条件 | ||||||
强潜力—弱条件 | 弱潜力 | ||||||
有优势 | 无短板 | 全面优势主导型 | 强基础 | 无优势 | 无短板 | 均衡发展型 | 无 |
强条件 | |||||||
强潜力 | |||||||
局部优势主导型 | 强基础 | ||||||
强条件 | |||||||
强潜力 |
表3 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档位划分Tab.3 Division of the living state for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in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
档位 | 概率区间 | 活态性 | 屯堡传统村落 | |
---|---|---|---|---|
平坝区 | 西秀区 | |||
第1档 | [2.0,3.2) | 重度失活 | 打磨村虾儿井组 | |
第2档 | [3.2,4.4) | 中度失活 | 白云村白云庄、兴旺村双硐组 | 小呈堡村、猴场村、仁岗村、周官村、顺河村顺河组、金山村山旗组、雷屯村 |
第3档 | [4.4,5.6) | 轻度失活 | 大寨村、车头村、平元村元河组、高寨村高寨自然村、小屯村 | 罗大寨村、格来月村、高官居委会高官组、海马村、石板房村、九溪村、花庆村石头组、本寨村、秀水村、郭家屯村、嘉穗村大寨村 |
第4档 | [5.6,6.8) | 微活态 | 二官村、肖家村、大屯村 | 云山村、鲍屯村、西陇村、吉昌村、詹屯村、山京村 |
第5档 | [6.8,8.0] | 活态 | 天龙村 | 骟马牛村 |
表4 屯堡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性类型识别Tab.4 Identification of living state types of 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 in Tunpu traditional villages |
条件 | 主类型 | 次类型 | 屯堡传统村落 | |
---|---|---|---|---|
平坝区 | 西秀区 | |||
具备优势维度 | 两极分化型 | 强基础—弱条件 | 周官村 | |
强基础—弱潜力 | 平元村元河组 | 石板房村、山京村、高官居委会高官组、小呈堡村 | ||
强条件—弱基础 | 云山村、花庆村石头组 | |||
强条件—弱潜力 | 车头村 | 本寨村、西陇村、罗大寨村、格来月村 | ||
强潜力—弱基础 | 海马村 | |||
强潜力—弱条件 | 九溪村 | |||
全面优势主导型 | 强条件 | 二官村 | 鲍屯村、詹屯村、骟马牛村 | |
局部优势主导型 | 强条件 | 肖家村 | ||
强潜力 | 天龙村、大屯村、大寨村 | 吉昌村、秀水村 | ||
不具备优势维度 | 局部短板主导型 | 弱基础 | 白云村白云庄 | 嘉穗村大寨村、郭家屯村、顺河村顺河组 |
弱条件 | 兴旺村双硐组 | |||
弱潜力 | 打磨村虾儿井组、小屯村 | 猴场村、雷屯村、仁岗村、金山村山旗组 | ||
均衡发展型 | - | 高寨村高寨自然村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EB/OL].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1208/20120831_211267.html, 2012-08-2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1212/20121219_212337.html, 2012-12-12.
|
[3] |
黄庭晚, 张大玉. 中国传统村落遴选指标与价值评价演变研究[J]. 城市规划, 2022, 46(10):72-77.
|
[4] |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1):70-79.
|
[5] |
刘沛林, 董双双.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 地理研究, 1998, 17(1):32-39.
|
[6] |
胡最, 邓运员, 刘沛林, 等.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4):789-803.
|
[7] |
刘春腊, 徐美, 刘沛林, 等.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及湘西实证[J]. 地理学报, 2020, 75(2):382-397.
|
[8] |
邹君, 刘媛, 谭芳慧, 等. 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以湖南省新田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8):1292-1300.
|
[9] |
曾灿, 刘沛林, 黄柳倩. 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视角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测度[J]. 地理科学, 2023, 43(11):1973-1982.
|
[10] |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等.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测度及类型划分——以河南省为例[J]. 旅游科学, 2021, 35(3):24-41.
|
[11] |
何艳冰, 马云, 郭艳花, 等. 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脆弱性主客观评价比较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9):208-218.
|
[12] |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等.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1067-1080.
|
[13] |
孙九霞. 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 旅游学刊, 2017, 32(1):1-3.
|
[14] |
邹君, 陈菡, 黄文容, 等. 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908-917.
|
[15] |
魏峰群, 赵晶雪, 杨蕾洁, 等. 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评估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1):162-173.
|
[16] |
鲁可荣, 胡凤娇. 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36(12):115-122.
|
[17] |
潘颖, 邹君, 刘雅倩, 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活态性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22, 37(2):132-140,192.
|
[18] |
刘娟, 宋文杰, 单彦名, 等. 基于H-I-F要素协同的北京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策略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23, 30(5):23-27.
|
[19] |
张利国, 王占岐, 魏超, 等. 基于村域多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策略——以鄂西郧阳山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19, 41(9):1703-1713.
|
[20] |
张强, 储金龙, 何金廖, 等. 徽州传统村落地域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J]. 山地学报, 2023, 41(1):129-143.
|
[21] |
陈晓华, 吴仕嫱, 黎想. 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特征识别、类型划分与差异化引导——以安徽省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1887-1905.
|
[22] |
魏峰群, 马文硕, 杨蕾洁. 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认知与多维弹性评估模型研究——基于陕北地区案例实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4):701-715.
|
[23] |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发布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EB/OL]. https://whhly.guizhou.gov.cn/xwzx/tt/202310/t20231020_82822571.html, 2023-10-20.
|
[24] |
李建军. 文化的主体性与屯堡文化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 44(10):150-155.
|
[25] |
许峰. 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有何深意[J]. 当代贵州, 2024, 30(15):60-61.
|
[26] |
王金会. 特色文化视域下贵州屯堡文化的旅游开发[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 44(10):156-161.
|
[27] |
肖远平. 屯堡文化及其产业化路径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7(5):24-35.
|
[28] |
吴晓萍. 从日常交往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的演变[J]. 社会科学家, 2014, 29(7):12-18.
|
[29] |
王海宁. 传承与演化——贵州屯堡聚落研究[J]. 城市规划, 2008, 32(1):89-92.
|
[30] |
刘洋, 肖远平. 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转型——基于天龙屯堡(1998—2018) 实践轨辙的考察[J]. 企业经济,2020, 40(4):129-137.
|
[31] |
刘洋, 肖远平. 屯堡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 44(10):162-168.
|
[32] |
廖洪泉, 杨建春. 文化遗产旅游数字化开发的理性思考——以黔中屯堡文化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 2024, 45(11):162-168.
|
[33] |
罗权. 从黔中屯堡到中国屯堡:屯堡史研究的学术反思与展望[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4, 46(4):67-76.
|
[34] |
薛乾明, 黄跃昊, 邓清文, 等. “文荫武备”理念下陇中黄土高原传统村落的活化及治理研究——以榆中县黄家庄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24, 43(6):1591-1610.
|
[35] |
王勇, 周雪, 李广斌. 苏南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及特征研究——基于苏州12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 地理研究, 2019, 38(6):1311-1321.
|
[36] |
周彬, 张梦瑶, 钟林生, 等. 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4):203-208.
|
[37] |
王秀伟, 李晓军.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2, 77(4):900-91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