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建构与研究展望
陆林(196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E-mail:llin@263.net |
收稿日期: 2024-12-27
修回日期: 2025-06-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8-0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57)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ZD2019D0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D2023008)
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2-093)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spects for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ceived date: 2024-12-27
Revised date: 2025-06-06
Online published: 2025-08-07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强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特性,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探索新时代新征程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文章科学梳理中国文旅关系的学术史,聚焦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认识层面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概念层面的研究框架和实践层面的类型谱系3个方面建构中国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未来,在研究实践中需重点关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场景营造与主体互动、驱动机制、实践路径和政策体系等科学议题。研究期望建立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库”,不断深化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对于构建我国文旅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陆林 , 彭家明 , 陈劼绮 , 许艳 , 蒋伟峰 , 花玉莲 , 崔静 .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理论建构与研究展望[J]. 经济地理, 2025 , 45(6) : 201 -21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6.020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embodie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and is a pivotal component in advancing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t is imperative to advance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ultural-tourism nexus, elucidat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and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encompassing: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postulates and practical imperatives, conceptu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and typological spectrum analysi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four interconnected domains:contextualization creation and stakeholder dynamics, endogenous growth mechanisms, oper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policy system.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a "typical case library" for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China.
表1 2018年以来中国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议题和内容Tab.1 Main topics and content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China since 2018 |
主要议题 | 主要学者 |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
资源特性 | 任以胜、陆林 | 以新资源发展观构建文旅资源研究体系 | [21] |
张宝秀 |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 | [22] | |
洪学婷、黄震方 | 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 | [23] | |
许春晓 | 湖南湘西州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及其空间分布 | [24] | |
科学评价 | 唐承财 |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12] |
王镜、邱爽 | 河南省18个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与类型划分 | [11] | |
赵静、谈国新 | 滇西北文旅融合业态开发潜力评价与谱系识别 | [25] | |
实践路径 | 金阳、侯兵 | 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城市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路径 | [26] |
李军、周碧蕾 | 粤澳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赜 | [27] | |
李师娜、刘贤明 |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 | [28] | |
杨立国、宁旺芬 | 数智驱动西江千户苗寨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 | [29] | |
驱动机制 | 龙井然、杜姗姗 | 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 | [30] |
岳菊、戴湘毅 | 京津冀地区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耦合机制 | [31] | |
王兆峰、谢佳亮 |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 [32] | |
外部效应 | 朱媛媛、陈京 | 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 | [13] |
张圆刚、张宏梅 | 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 | [33] | |
张新成、王琳艳 | 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 [34] | |
政策保障 | 戴俊骋 | 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困扰与政策响应 | [35] |
江金波、徐强 | 以“主体—路径—工具”三维框架构建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体系 | [36] | |
谢朝武、朱海 |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启示 | [37] | |
黄锐、谢朝武 |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演进及有效性分析 | [38] | |
文旅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王金伟、陆林 |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39] |
徐政、江小鹏 |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场景 | [3] | |
黄鑫、杨勇 | 文旅企业新质生产力与供应链配置 | [40] | |
郑密、韵江 | 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企业中的实现机制 | [41] |
[1] |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模式[J]. 理论与改革, 2023(6):25-38.
|
[2] |
厉新建, 曾博伟, 张辉, 等.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 旅游学刊, 2024, 39(5):15-29.
|
[3] |
徐政, 江小鹏.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场景、逻辑机理与推进路向[J]. 经济地理, 2024, 44(11):232-240.
|
[4] |
孙云龙. 新质生产力视域中的旅游重构[J]. 地理科学, 2025, 45(1):61-69.
|
[5] |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模式[J]. 经济纵横, 2023(12):20-28.
|
[6] |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1-13.
|
[7] |
唐睿. 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效应与机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1929-1942.
|
[8] |
黄群慧, 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 改革, 2024(2):15-24.
|
[9] |
王琼, 杨德才.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模式[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 (7):152-160.
|
[10] |
翟燕霞, 石培华. 文旅融合政策结构体系、演进规律及话语生成机制——基于1993—2024年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5) :45-53.
|
[11] |
王镜, 邱爽, 张又萍, 等. 基于要素、效应、环境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评价与类型划分——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44(4):201-209.
|
[12] |
唐承财, 刘亚茹, 万紫微, 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模式[J]. 地理学报, 2023, 78(4):980-996.
|
[13] |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及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5):785-796.
|
[14] |
|
[15] |
张朝枝, 朱敏敏. 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模式[J]. 旅游学刊, 2020, 35(3):62-71.
|
[16] |
|
[17] |
陆立德, 郑本法. 社会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J]. 社会科学, 1985(6):39-44.
|
[18] |
徐菲菲, 剌利青, 严星雨, 等.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 旅游科学, 2023, 37(4):1-18.
|
[19] |
程锦, 陆林, 朱付彪.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1, 26(4):13-19.
|
[20] |
徐翠蓉, 赵玉宗, 高洁.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 旅游学刊, 2020, 35(8):94-104.
|
[21] |
任以胜, 陆林, 韩玉刚. 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551-567.
|
[22] |
张宝秀.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J]. 旅游学刊, 2025, 40(1):9-11.
|
[23] |
洪学婷, 黄震方, 于逢荷, 等. 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机制[J]. 经济地理, 2020, 40(9):222-232.
|
[24] |
胡婷, 许春晓, 王甫园. 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南湘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7):220-230.
|
[25] |
赵静, 谈国新. 滇西北文旅融合业态开发潜力评价与谱系识别[J]. 经济地理, 2023, 43(11):208-219.
|
[26] |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演化视角下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模式与机制——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城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24, 39(8):53-70.
|
[27] |
李军, 刘帅芳, 周碧蕾. 新时代协同治理与创新视角下粤澳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模式探赜[J]. 旅游学刊, 2024, 39(12):4-7.
|
[28] |
李师娜, 刘贤明.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模式[J]. 旅游学刊, 2024, 39(11):3-6.
|
[29] |
杨立国, 宁旺芬. 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模式——基于结构主义视角[J]. 经济地理, 2024, 44(12):218-227.
|
[30] |
龙井然, 杜姗姗, 张景秋. 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 经济地理, 2021, 41(7):222-230.
|
[31] |
岳菊, 戴湘毅. 区域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耦合机制及协调效应——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24, 44(1):230-240.
|
[32] |
王兆峰, 谢佳亮.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 旅游学刊, 2024, 39(1):34-51.
|
[33] |
张圆刚, 张宏梅, 何杨媚, 等. 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逻辑诠释、测度与机制框架[J]. 经济地理, 2022, 42(5):233-240.
|
[34] |
张新成, 王琳艳, 宋晓, 等. 黄河流域文旅融合质量评价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22):51-55.
|
[35] |
戴俊骋. 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困扰与政策响应[J]. 旅游学刊, 2024, 39(1):8-11.
|
[36] |
龙云, 江金波, 徐强, 等. 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中央政策文本的“主体—模式—工具”三维框架分析[J]. 旅游学刊, 2024, 39(5):31-44.
|
[37] |
谢朝武, 朱海, 章坤.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适配关系与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1084-1106.
|
[38] |
黄锐, 谢朝武, 李勇泉.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演进及有效性分析——基于2009—2018年政策样本的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 2021, 36(1):27-40.
|
[39] |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论内涵与科学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1643-1663.
|
[40] |
黄鑫, 杨勇, 王静. 文旅企业新质生产力与供应链配置:集中化还是多元化[J/OL]. 旅游科学,1-19[2025-04-15].
|
[41] |
郑密, 韵江, 王笑天. 资源—能力双杠杆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企业中的实现机制研究——以博涛文化为例[J/OL]. 旅游学刊,1-29[2025-04-15].
|
[42] |
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M]. 李秋,田薇,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
[43] |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4] |
|
[45] |
|
[46] |
杨开峰, 王璐璐. 政策溢出效应:概念廓清、类型划分与机制探究[J]. 治理研究, 2023, 39(3):29-50,158-159.
|
[47] |
任以胜, 侯颖, 陆林.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1068-1083.
|
[48] |
宋瑞, 宋昌耀, 胥英伟.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J]. 旅游学刊, 2024, 39(1):19-3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