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旅游业数字化的内涵特征、研究综述及展望

  • 陈勤昌 ,
  • 王兆峰 , ,
  • 邱梦真 ,
  • 王武林
展开
  •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王兆峰(196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管理等。E-mail:

陈勤昌(199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智文旅、旅游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06-07

  修回日期: 2025-01-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6-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24)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JJ30406)

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项目(地理学-5010002)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Digitaliza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 CHEN Qinchang ,
  • WANG Zhaofeng , ,
  • QIU Mengzhen ,
  • WANG Wulin
Expand
  • College of Tour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6-07

  Revised date: 2025-01-06

  Online published: 2025-06-24

摘要

文章系统性诠释了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内涵特征,并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旅游业数字化研究的作者共现、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前沿趋势展开了国内国外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旅游业数字化是指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以数字化经济环境为关键支撑、以旅游数字化投入为核心内容、以旅游数字化效益为最终体现,实现旅游业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数字化变革的现象和过程。②2000年以来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研究成果稳步增长,其中国内发文量较国外同期差距日渐缩小,但高辨识度作者数量偏少,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程度较低。③从关键词网络共现结果而言,国内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业数字化、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旅游大数据等高频词,而国外学者则更关注旅游活动、智慧旅游、虚拟现实技术、非接触旅游、智慧旅游目的地、新冠疫情等热点。④从关键词时线图谱来看,国内主要聚焦数旅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战略政策导向3个领域,国外重点围绕数字文旅场景建设、旅游资源数智利用、数字技术旅游应用3个方向展开研究,并在关键词突现时序上存在非同步性、内容上存在非一致性。据此,文章从加强国内国外学术合作、细化旅游企业数字化研究领域、强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前瞻全域旅游数字化治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凝思和展望。

本文引用格式

陈勤昌 , 王兆峰 , 邱梦真 , 王武林 . 旅游业数字化的内涵特征、研究综述及展望[J]. 经济地理, 2025 , 45(4) : 198 -20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4.0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iza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use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 to conduct a horizon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uthor co-occurrence, research hotspots, topic clustering, and cutting-edge trends in tourism digitalization research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digit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and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ll elements, links, and chain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with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s the prerequisite, digit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s the key support, digital investment in tourism as the core content, and digital benefits of tourism as the ultimate manifestation based on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2) Since 2000,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digit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teadily increased,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number of domestic publications and that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same period has gradually narrow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highly recognizable authors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low. 3) From the results of keyword network co-occurrence, 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involves high-frequency words such as tourism digitalization, smart tourism, tourism informatization, online tourism, tourism big data, etc. Foreign research focuses more on tourism activities, smart tourism,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non-contact tourism, smart tourism destinations, COVID-19 epidemic and other hot spots. 4) 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fields: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igital tourism,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policy guidance. Foreign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direc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scenes, the intelligent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ourism.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synchronization and consistency in the timing of keyword emergence and content. Based on the above, the article discusses and looks forward to strengthening academic coope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refining the research field of digital tourism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forward-looking research on digital governance of the entire tourism industry.

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力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亦是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关键之举[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旅游业融入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部署校准了新的价值航向,亦为全球旅游学术共同体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2]。旅游业数字化是旅游业适应数字时代发展之需的内生性特征,也是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的具象化表征,内蕴着理论创新性、学科交叉性和时代导向性等突出特点,深刻影响着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跃迁过程与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完善程度[3]。当前,旅游业数字化建设见效成势,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互联网+旅游”、数字旅游、旅游业数字化等热词频现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中,并相应地催生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通过中外横向对比视角客观审视该领域研究重点及演化脉络,将有助于加快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好地指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纵观世界近现代旅游业发展进程,旅游业虽非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阵地,但以信息化、网络化、数智化为特征的先进科学技术,始终是推进旅游业生态系统动态演进的关键力量,驱动着旅游业不可逆地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4]。自2000年以来,信息产业、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旅游电子商务[5]、在线旅游服务[6]、互联网+旅游[7]、智慧旅游[8]和数字旅游[9]等新业态、新模式涌现迸发,为旅游业内生式增长注入了数字基因和全新动能,底层驱动着旅游业规模扩张、效率升级、结构调整和韧性增强[10]。通过对旅游业数字化相关文献脉络的梳理,当前学界对该主题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种思路:①技术赋能逻辑。如黄蕊、王俐等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切入口,阐释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过程[11-12]。②产业创新逻辑。如孙盼盼、杨勇等强调数字化是旅游业创新演化的内在特征和实践结果,旨在提升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和运行质效[13-14]。③融合共生逻辑。如舒小林、马斌斌等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视角,强调旅游业数字化发展是“数—旅”耦合互构形成的融合共生体[15-16]。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与旅游发展关联研究的成果日渐丰硕,旅游业数字化相关学术文献持续更新,拓展了旅游业数字化建设的认知边界,也加快了产业数字化发展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溢出。
当前旅游业数字化研究范式尚未成熟,共识性概念和技术性标准欠缺,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脱节失配,导致既有文献资料在内容上宽泛化与碎片化现象共存;与此同时,欠缺以国内国外横向对比视角厘清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研究热点、演化脉络和前沿热点,这无益于把握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位和推进路向。鉴于此,本文以解析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内涵特征为逻辑起点,依托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核心期刊,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其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向进行可视化表达,深刻剖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共性内容和个性特征,以期为推进中国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知识参考,并进一步支撑中国自主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

1 旅游业数字化内涵特征

当前旅游业数字化发展态势渐趋明朗,但对其概念探讨或量化实证的诸多研究成果多回避了理论溯源这一基础性步骤,弱化了旅游业数字化理论体系建构的学理性与必要性。①产业融合理论。旅游业数字化属于高技术渗透融合范畴,实质是数字经济与旅游业两大系统的内源互惠型融合,彼此交融形成“数—旅”融合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17-18],产业融合理论为揭示数旅融合的机理、动因和路径提供理论指引。②内生增长理论。旅游业数字化以数字要素为关键性生产要素,属于科技驱动型新经济形态,符合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的前提假设[17],能够廓清技术进步赋能旅游业转型的作用过程。③数字经济价值理论。将数字经济价值理论纳入经济增长解释框架,全面把握旅游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流程,能深刻剖析数字时代下旅游经济增长效应,凸显数字经济对旅游业横向降本增效与纵向提质升级的价值创造能力[19]。④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边缘”理论假说将“空间”要素纳入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分析框架,为纾解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非均衡性矛盾或负效应提供了具有解释张力的理论支持[20]。可见,产业融合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数字经济价值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为旅游业数字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理镜鉴,并协力支撑旅游业数字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旅游业数字化是一个渐进式、动态化、复杂化的融合过程。基于“条件—过程—结果”协同联动视角[21],系统剖析旅游业数字化的发展内涵,以深刻认知旅游业内在演化规律及特征(图1)。①从发展条件视角而言,旅游业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集成式应用创新,通过整合融汇数字基础设施、多源数据资源、现代产业技术,畅通旅游供需两侧资源要素流动的时空阻隔,推动旅游垂直行业信息化、平台化、网络化建设[9]。②从发展过程视角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旅游业从资源驱动、政策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鲜亮标志,推进着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范式重构,既包含“食住行游购娱文体博”等垂直领域融合创新,又包括虚拟旅游、旅游元宇宙、智慧民宿等衍生业态,形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交织渗透的有机融合体[17]。③从发展结果视角而言,数字技术提升了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过程数字转型效能,不断催生新型的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模式,以扩大旅游业规模,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22]。鉴于此,本文认为旅游业数字化是指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以数字化经济环境为关键支撑、以旅游数字化投入为核心内容、以旅游数字化效益为最终体现,逐步实现旅游业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数字化变革的现象和过程。
图1 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内涵特征解析

Fig.1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digitalization development

旅游业数字化是旅游业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具象表现,通过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耦合互馈,达到一种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良性演化格局,并具备新的发展特征。①数旅融合化。旅游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与旅游业有机融合为逻辑主线,以旅游业数字化能力建设为融合形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催生旅游新业态为融合形式,最终形成新的数旅融合共生体[16]。②要素数据化。旅游业数字化是旅游数据积累、利用与扩散的结果,也带动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数字化转型变革,以增强旅游业数字化要素创新性配置效能,加快推动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条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③全链现代化。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倒逼旅游产业网络结构优化,加快激发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增值能力,内在反映着数字技术对旅游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赋能效应,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关联融通,最终实现旅游业全产业链现代化。④价值人本化。数字化转型是旅游业平衡国民消费需求升级与旅游消费产品供给失调的有效途径,以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状态,深刻彰显出“科技向善、旅游为民”的人本主义价值追求[20]

2 数据来源与文献统计

2.1 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可呈现某领域研究热点和文献之间潜在的知识网络关系,直观展示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及演进过程[23]。考虑到发文数量、文献样本质量、文献覆盖面,合理规避庞杂冗余数据对分析结果精准度的干扰,国内文献检索对象来自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国外文献检索对象来自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以下简称“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其中,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关键词设定为旅游业数字化、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虚拟旅游、数字旅游、云旅游、互联网+旅游、旅游业+数字等,期刊类型为“CSSCI”“CSCD”和“北大核心”,删除新闻报道、征稿启事、硕博论文、专著评论、年会报告等无效数据,最终获取1227篇期刊文献样本。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限定词设为“tourism digitalization”“online travel agency”“intelligent tourism”“smart tourism”“tourism informatization”“tourism + digital”等,确定1894篇期刊文献样本。鉴于新千年以来国内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与旅游业加速融合,旅游业数字化研究成果从少量显现到持续涌现,故本文将研究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1日,以期全面梳理该领域研究热点及演化脉络。

2.2 文献统计分析

2.2.1 时间分布特征

图2可知:2000—2024年,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发文总量均呈递增态势,其中国外期刊发文量明显高于国内同期水平,说明国外学界对该主题的关注度较高,国内研究成果数量前期相对偏少,但两者间的数量差距逐渐缩小。放眼国外,2011年之前涉及旅游业数字化相关领域发文量低于50篇;此后年均发文量逐年递增,至2016年年均发文量持续走高并突破百篇大关,这与孙晓洋等的分析论点[24]相呼应。立足国内,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大致分3个阶段:2000—2013年为“萌芽期”,发文总数年均低于20篇,且总数不过百篇;2014—2019年为“发展期”,随着4G网络应用和智能手机普及,旅游业数字化研究逐渐兴起,发文量逾50篇,总体处低位增长态势;2020—2024年为“爆发期”,数字经济驱动新冠疫情后旅游业复苏振兴、转型升级,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引发文旅消费潮,该阶段发文量超100篇且保持稳步上涨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虽影响全球旅游经济[25],但也驱使旅游业数字化建设骤然提速,新的学术使命和研究议题相继出现,探索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向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成为全球学界普遍共识。
图2 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Fig.2 Annual distribu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ourism digital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2.2.2 发文机构分布

图3a可知:在CNKI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国内学界对旅游业数字化主题研究多为独立探索,研究机构间交互连线稀疏,且科研合作关系网络结构相对松散;从刊文数量而言,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发文14篇位居榜首,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9篇)、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8篇,现已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7篇)、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6篇)等科研院校紧随其后,均积累了较好的学术声誉及知名度。由图3b可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结果中,研究机构间交互连线密度较明显,刊文前5位的科研院校分别为伯恩茅斯大学(17篇)、香港理工大学(15篇)、庆熙大学(11篇)、格里菲斯大学(8篇)、中佛罗里达大学(7篇),上述科研院校作为该主题研究的主要阵地,有力支撑了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侧面证实了国外科研院校和期刊机构对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趋向更为重视。此外,国外科研机构发文数量处于领跑状态,且科研院校间关联性更显紧凑,究其原因,先发现代化国家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对旅游业数字化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较多,形成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而国内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探索,致使科研机构对旅游业数字化领域研究偏弱,尚未形成跨校联动、横向协作的组团式学术共同体。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Fig.3 Co-occurrence ma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2.2.3 高频发文作者分析

图4a可知:在CNKI数据库中,李君轶、李金叶、冀雁龙、孙九霞、徐金海等学者研究成果较多,存在26对强链接研究群体,包括“李君轶—杨敏”“李金叶—冀雁龙”“夏杰长—徐金海”等共线合作关系,其他学者多为零星状节点分布。鉴于旅游业数字化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性、学科交叉性和选题前瞻性特点,国内研究机构及团队虽有涉足,但研究者间的共线频次明显较低,显示度高、辨识性强、枢纽型的研究者相对偏少,这意味着我国旅游业数字化研究领域合作频率、广度和深度相较薄弱,旅游领域科技创新力量相对薄弱且合作模式相对滞后。由图4b可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存在62对强链接研究群体,发文作者间交互连线较多,其中香港理工大学Rob Law教授以17篇论文占据榜首位置,并与Dimitrios Buhalis、Namho Chung成为该领域枢纽型科研代表。上述深耕学者刊文数量较多,并与行业研究者结成稠密的科研合作网络,逐渐形成簇状分布的核心作者群,并代表所在科研单位占据了良好的科研生态位,也侧面映射出该研究主题愈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
图4 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Fig.4 Co-occurrence map of study author

3 旅游业数字化的研究热点

3.1 高频关键词分析

3.1.1 关键词网络共现分析

高频关键词是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能够具象反馈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26]。采用Cite Space软件中关键词分析功能,集中统计两大核心期刊库前15位的高频词汇,其余选项设定为默认,通过寻径计算法绘制旅游业数字化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以期全面检索和辨析文献关键词变化态势。由图5a可知:在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中,关键词共现图谱包含185个节点,346条交互连线,网络密度为0.0144,其中旅游数字化、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乡村旅游数字化等关键词圆圈面积较大,同时数字文旅、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数字足迹、旅游评论等词频渐成新兴研究热点[27]。由图5b可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结果中,关键词共现图谱包含212个节点,436条交互连线,网络密度为0.0168,其中destination management(目的地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internet(互联网)等关键词圆圈面积较大,占据图谱的中心位置,较好地反映出数字技术在智慧旅游建设、旅游数字足迹、旅游目的地管理等领域的实践价值[28],持续拓展了数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深层次折射出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研究热度、广度和深度,共同形成交叉复杂的知识拓扑结构。
图5 关键词网络共现图谱

Fig.5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3.1.2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分布和中心性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析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热点内容(表1)。在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中,旅游数字化、智慧旅游、旅游数字足迹、乡村旅游数字化、旅游信息化等词频位列前5位,频次分别为158、141、105、63、60次,中心度分别为0.32、0.30、0.19、0.16、0.14,说明数字经济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连接性、耦合性和互嵌性,旅游理论研究也逐步适配数字化转型的情景语境,这与关键词网络共现图谱分析结果趋向一致。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结果中,tourism(旅游)、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tourism big data(旅游大数据)、online travel(在线旅行)、non-contact tourism(非接触式旅游)位居前5位,频次分别为406、311、302、256、239次,中心度依次为0.27、0.24、0.22、0.21、0.21,可见旅游业与数字化交织、渗透、融合,形成了数字旅游产品、数字文旅消费服务、智慧旅游资源、虚拟旅游体验场景等新形态、新业态、新样态,拓宽了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频次、范围、场景[29],深层次证实了旅游业逐渐从资源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基本逻辑和客观事实[30]
表1 国内外旅游数字化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

Tab.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tourism digitiz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序号 CNKI数据库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频次(次) 中心度 关键词 频次(次) 中心度 关键词
1 158 0.32 旅游数字化 406 0.27 tourism
2 141 0.30 智慧旅游 311 0.24 smart tourism
3 105 0.19 旅游数字足迹 302 0.22 tourism big data
4 63 0.16 乡村旅游数字化 256 0.21 online travel
5 60 0.14 旅游信息化 239 0.21 non-contact tourism
6 51 0.13 旅游电子商务 206 0.1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7 50 0.13 科技旅游 174 0.17 sustainable tourism
8 38 0.12 数字文旅 167 0.16 immersive consumption
9 38 0.11 虚拟旅游 154 0.14 COVID-19
10 31 0.11 文旅融合 151 0.11 technology innovation
11 22 0.08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39 0.11 satisfaction
12 13 0.08 智慧旅游城市 128 0.08 information
13 7 0.07 数字旅游 126 0.06 augmented reality
14 3 0.07 在线旅游 122 0.06 digital transformation
15 2 0.07 云旅游 111 0.04 adoption

3.2 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分析

3.2.1 关键词时线图谱分析

采用CiteSpace软件内置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功能,综合关键词网络聚类时区分布,绘制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成果的时间线图谱(图6图7),直观展示其演化网络特征、共引轨迹与阶段性前沿趋势变化[31]。时间分割设定为1年,节点文献为被引参考文献,采用对数似然算法,聚类分析获取网络模块化(Modularity)的评价值。其中,CNKI数据库存在9个聚类标签,网络模块化指标均值Q=0.623,轮廓值均值Silhouette=0.745;Web of Science数据库存在10个聚类标签,网络模块化指标均值Q=0.5887,轮廓值均值Silhouette=0.724,说明某一研究主题群落结构较为显著,主题聚类信息及聚类结构具有高可信度,对梳理归纳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及未来趋向更具参考价值。
图6 国内旅游业数字化研究前沿时间线程

Fig.6 Timeline of research frontiers in digitization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图7 国外旅游业数字化研究前沿时间线程

Fig.7 Timeline of foreign research frontiers in tourism digitization

鉴于关键词聚类标签部分内容重复显现,采纳本领域专家意见和关键词聚类特征,将中文领域研究成果归结为数旅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战略政策导向3个研究方向,忽略边缘化的、弱相关的聚类标签,规避关键词时线图谱中无效信息的扰动。由图6可知:
①在数旅融合创新层面,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0 智慧旅游、#1 在线旅游、#2 旅游业数字化、#6 数字文旅、#10 在线旅游产品。上述关键词体现了旅游业从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的递进演化逻辑,侧面证实了我国旅游业数字化程度由弱至强、从有及优的发展特点。譬如,“智慧旅游”“在线旅游”等热词映射出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在旅游领域交替出现的赋能过程[17];“数字文旅”说明旅游业数字化由抽象概念向新兴业态的具象化转变,凸显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数旅融合效应[32-33];而“在线旅游产品”则深层次反映了数字科技创新成果在旅游产品体系的创新应用,侧面展示出旅游业与科技、文化、娱乐、影视、演艺等垂直领域的融通协同状态[3]
②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5 大数据、#7 数字足迹、#8 数字技术、#9 信息技术、#11 元宇宙。该聚类主题着眼于大数据、信息化、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着重分析数字化转型对旅游资源范畴、产业边界、要素构成重构的作用,剖析了数字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生成演化逻辑[8]。一方面,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足迹精准记录和高效预判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体验偏好[34],悄然重塑旅游信息收集、旅游出行决策、旅游消费行为及游后满意度评价[35]。另一方面,在线化、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等关键词变迁,反映出旅游业数字化研究涉及的技术应用类型及范畴不断拓展更新,证实了旅游业数字化研究成为新兴热门话题,且其仍留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③在战略政策导向层面,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3 乡村旅游、#4 文旅融合。旅游业数字化与国家战略导向、旅游促进政策具有强关联性特征,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等战略交互叠加,研究议题转向乡村旅游数字化和数字文旅等新形态、新业态,说明中国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战略驱动性和政策导向性特点[36]。随着旅游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向乡村地理单元渗透,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旅游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11],极大拓展了旅游业数字化的建设方向和研究重点。此外,数字文旅是数字技术深度链接文旅产品、服务、企业、业态、场景的必然结果,大幅降低了数字文旅消费门槛,持续拓展了文旅融合型产品消费新形态,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新的经济增量,在未来学术研究中仍具有较大的价值潜能。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将国外相关研究的11条前沿时间线程,聚类划分为数字文旅场景建设、旅游资源数智利用、数字技术旅游应用3个研究方向,以综合反馈外文领域旅游业数字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时间节点和未来趋向。由图7可知:
①在数字文旅场景建设层面,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1 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7 virtual tourism(虚拟旅游)。随着旅游业逐渐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游客为中心”,国外学者顺应“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趋向,更多侧重于面向消费侧的数字旅游产品应用领域,研究重点向创新型、虚拟型、体验型旅游消费场景或空间延伸,从微观层面探析先进数字技术对旅游业运行变化和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影响[37]。其中,“智慧旅游”反映了数字技术和智慧系统介入旅游领域,为消费者打造出虚实交融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驱动传统大众旅游转向智慧旅游模式转变,传统旅游景点运营向智慧旅游地建设转型[38];而“虚拟旅游”被纳入旅游理论研究范畴后,体现了游客、信息与消费在虚拟网络空间和旅游消费空间的交互关系,进一步凸显出旅游场景理论在新消费领域的潜在性学术价值。
②在旅游资源数智利用层面,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3 cultural tourism(文化旅游)、#4 urban tourism(城市旅游)、#5 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旅游)、#9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具有较高的融合性、渗透性、引领性等优势,既是城乡文化资源活化的鲜活载体,也是文旅融合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其中,“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表明数字技术柔性重构了旅游产业形态和文化表现形式[39];“城市旅游”作为主动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的生力军,为城市转型和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产业环境、消费场所,也加快了城市空间再组织和再生产[38];“可持续旅游”侧重研究数字技术对旅游业的赋能效应[40],突显数字化转型对旅游产业更新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③在数字技术旅游应用层面,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0 social media(社交媒体)、#2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技术接受模式)、#6 tourism demand forecasting(旅游需求预测)、#8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10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多标准评价)。一方面,国外学者广泛探讨新媒体、增强现实等新媒介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厘清数字经济与旅游发展间的内在关系,致力于推动文化、旅游、科技、体育、影视、演艺等领域跨界融合,实现旅游消费活力和游客体验质量协同提升;另一方面,国外学者兼顾定性与定量相适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通过构建多标准评价体系或其他计量模型,丰富拓展了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助推数字文旅研究和数字旅游消费转型兴起[41]

3.2.2 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分析

突现词(Burst Words)指文献体系中骤增的关键术语,以关键词数量剧增情况判别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新兴研究趋向,其中关键词突现强度值(Strength)与研究前沿特征呈正相关关系[23]。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以关键词图突现方式反映研究主题的前沿趋势,设置切片时间为1年,获得两大数据库排名前15的关键词突现图谱。
①由图8a可知:基于CNKI数据库的关键词突变结果显示,2009年前学界更多关注电子商务、科技旅游、在线旅游、智慧旅游等内容,该阶段突现词形成较早、突现强度适中、持续时间长,主要围绕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特征展开研究剖析;2010—2018年,突现词主要有旅游产品、数字旅游、在线评论、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词频,该阶段我国旅游业数字化蓬勃发展,及至2011年4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商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智慧出行、OTA个性化在线定制、虚拟旅游、旅游大数据营销等新兴旅游产品形态[42],唤起了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热切瞩目和研究;2018年以后,文旅融合、数字文旅、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加速推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线下、现实和虚拟结合的方式,面向旅游消费侧各类应用集成互通,催生一大批与涉旅企业、平台、App、小程序,以满足游客“遥在场”“云在场”体验,大幅提升了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属性和数据集聚程度[43],并持续涌现出虚拟现实、数智技术、元宇宙等技术热词,研究内容涵盖范围相较前一阶段更为多元全面。
图8 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

Fig.8 Cloud map of literature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②由图8b可知: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关键词突变结果显示,2014年之前,internet(互联网)、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行社)、sharing economy(共享经济)、data mining(数据挖掘)成为突现词,从2012年的全球3G商用持续至2019年的全球5G商用,但上述关键词影响力突变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但关键词的影响力仍将持续增强。2015—2019年,smart tourism destination(智慧旅游目的地)、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medical tourism(医疗旅游)等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剧增,数旅双向赋能和融合效应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智慧旅游新模式、智慧旅游目的地、医疗旅游等受到学界较高的关注度,数据要素产品成为旅游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响应[44]。2020年之后,tourist experience(旅游体验)、digital transformation(数字信息)、digital economy(数字经济)、COVID-19(新型冠状肺炎病毒)、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等热词突现并向未来延展,如COVID-19疫情对全球旅游业数字化进程产生“余波效应”,极大地冲击了全球旅行生活服务体系和智慧旅游城市治理能力[45],足见重大安全卫生事件对旅游业数字化研究和实践的长效影响[26]。同时,以增进游憩体验质量为导向的数字化转型研究亟待深化,如何在数字时代释放旅游者情绪价值,或将成为数字文旅领域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剖析旅游业数字化内涵特征为研究起点,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2000—2024年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分布、合作情况、研究热点、演化脉络、前沿趋势等内容展开了系统性梳理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①从基本内涵及特征而言,旅游业数字化是指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以数字化经济环境为关键支撑、以旅游数字化投入为核心内容、以旅游数字化效益为最终体现,逐步实现旅游业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变革的现象和过程,并具有数旅融合化、要素数据化、全链现代化、价值人本化等关键特征。
②从发文量横向对比而言,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主题研究总发文量均持续上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发文数明显高于国内同期水平,但两者之间的发文量差距日渐缩小。国外旅游数字化发展领域高产量发文者相对较多,科研机构之间横向合作较多,而国内高产研究者数量偏少且分散,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程度偏低,跨领域合作成果数量相对有限。
③从关键词网络共现而言,国内学者重点聚焦旅游数字化、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乡村旅游数字化等热点词频,国外学者主要围绕数字旅游、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在线旅行、非接触旅游等热点议题展开分析,交互印证出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迈向纵深研究的延展逻辑和演化事实。
④从关键词时线图谱来看,国内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为数旅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战略政策导向3个聚类领域,国外主要为数字文旅场景建设、旅游资源数智利用、数字技术旅游应用3个聚类方向。此外,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相关研究的热度、深度、广度存在殊异,关键词突现时序上存在非同步性、内容上存在非一致性。

4.2 研究展望

在大力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下,本文以国内外相关领域深化研究合作为基础,围绕“企业—产业—区域”3个着力点(图9),对中国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研究与建设进行展望,以期构建适配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自主旅游学科知识体系。
图9 中国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研究展望

Fig.9 Research outlook on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①增进学术合作,完善旅游业数字化理论研究框架。一方面,促进国内研究机构深化合作。我国旅游业数字化理论构建尚处于建设期,数字时代下旅游者行为变迁研究有待深化,非接触式旅游和线下旅游的区别联系有待辨析,旅游业数字化等新经济政策体系着力偏弱,亟须密织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合作网络,多向度拓展科研合作广度、深度和增幅,打造高辨识度的研究群体和高水平的研究高地。另一方面,创新构建跨国学术合作机制。强化国际旅游业数字化研究的横向比较,加强国内外研究视角、内容、方法、模型、方法、标准等领域的互补性,拓展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更好地让理论研究成果与旅游产业实践呼应互馈。未来研究应立足国内科研与实践之需,加强科研主体在旅游业数字化相关国际会议、行业联盟、标准规范、发展规划等领域的合作强度,建立联系紧密、高度协同、开放共享的科研合作网络。
②聚焦垂直行业,细化旅游企业数字化研究领域。旅游行业是一个多部门、多要素、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景区运营、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旅游服务、旅游装备制造等均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因此,须针对不同垂直领域或细分行业制定旅游数字化成熟度评测模型,破除旅游子系统间的“数据孤岛”现象,以更好适应细分行业多元化、企业异质化、需求多样化发展要求。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而言,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概念化为利用数字技术、工具、能力和商业模式,以最大化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变革过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架构调整、商业模式优化、销售渠道更迭、价值创造方式重塑等系列流程达成数字化转型结果。因此,如何兼顾个案样本的深度剖析与多元案例纵深研究,大幅优化和调整旅游企业数字化业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指引旅游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推进旅游产业链条不同类型企业重组变革等方面仍值得深入探究。
③深化数旅融合,加强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旅游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具象表征,旅游产业发展与数字经济融合的逻辑遵循、交互关系、动力来源、影响效应、协同模式、共融路径等研究尚须强化;同时旅游业数字化的生成机理、价值维度、实证模型、转型成效评估、区域不平等性等研究仍待深化推进。旅游业数字化发展是旅游业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全方位转型,并催生在线文旅平台、数字文创、云旅游、云展览、云演艺、科技旅游、智慧景区、文旅电商等业态,如何精准诊断识别旅游产业生态全过程、多角度数字化内在机理等有待跟进研究。旅游领域数字不公平问题逐渐暴露显现,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差异性逐渐拉大趋势值得警惕,同时旅游数字化关键统计指标体系的“缺位”状态,需要如何量化测度旅游业数字化发展非均衡性规律特征,对指导弥合旅游领域的“信息差”或“数字鸿沟”仍有较大研究价值。
④推进要素协同,前瞻全域旅游数字化治理研究。数字技术与数据逐渐被视作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着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诸多要素逐渐数据化,亟须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挖掘,明确区域旅游数据的所有权、运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归属,完善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旅游数据协同治理机制,以深刻揭示要素交互协同的逻辑根源、作用机制和动态过程。旅游目的地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平台监管、算法匹配、隐私保护、反垄断等数字化治理难题,对构建科学长效的旅游业数字化理论体系和解决方案提出新挑战,数字化作为旅游产业生态治理的政策工具,将在更大范围内革新重塑治理能力、治理目标、治理领域和治理方式。此外,对于数字技术介入程度强弱、数字引发的算法争议及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等问题应前瞻思考,并完善游客数字体验的道德伦理保障机制,探索形成以旅游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为导向的新经济政策体系。
本文仍存在诸多局限性:①本文试图基于“条件—过程—结果”协同联动视角,力图系统剖析旅游业数字化的内涵特征,但旅游业数字化作为一个动态化和过程化概念,后续应基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环境、旅游数字化投入、旅游数字化效益等关键维度进行量化实证检验,更好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溢出。②文献计量分析依赖完整的数据库,但国外数据库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同时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存在设计缺陷,在数据清洗、分类、萃取等方面存在信息偏差或失真问题,致使有效文献样本数据密度偏低,关键词聚类特征和时间线程仍待聚焦。③当前旅游业数字化研究仍属于探索阶段,数字旅游场景创新、非接触式旅游体验、虚拟旅游情绪价值等前沿话题虽有提及,但囿于视野局限和篇幅受限未能深化研究,寄希望于后续持续跟踪学习、凝思和研析。
[1]
厉新建, 曾博伟, 张辉, 等.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 旅游学刊, 2024, 39(5):15-29.

[2]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1643-1663.

DOI

[3]
魏翔. 数字旅游——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J]. 旅游学刊, 2022, 37(4):10-11.

[4]
Luke O, Usman K, Moreno E L G. Do the size of the tourism sector and level of digitalization affect COVID-19 economic policy response?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3, 26(18):3040-3063.

[5]
Reinhold S, Zach F J, Laesser C. E-business models in tourism[J]. Handbook of e-Tourism, 2020:1-30.

[6]
Hu M, Li H, Song H, et al. Tourism demand forecasting using tourist-generated online review data[J].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90:104490.

[7]
Remoaldo P, Matos O, Freitas I, et al. 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of certified practices in creative tourism in rural and urban territorie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22, 46(8):1545-1573.

[8]
邓宁, 张玉洁. 智慧旅游: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思辨[J]. 旅游学刊, 2023, 38(10):3-5.

[9]
Wider W, Gao Y, Chan C K, et al. Unveiling trends in digital tourism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o-citation and co-word analysis[J].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2023:100308.

[10]
吴丽, 梁皓, 虞华君, 等.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1, 41(2):214-221.

DOI

[11]
黄蕊, 李雪威. 数字技术提升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机理与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2):75-84.

[12]
王俐, 周向红. 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机理与路径:“流量”还是“质量”?[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6):26-37,156-157.

[13]
孙盼盼, 林志斌. 数字科技驱动旅游创新发展和居民幸福感提升[J]. 旅游学刊, 2023, 38(6):6-7.

[14]
杨勇. 数字经济如何重塑区域旅游经济地理空间格局[J]. 旅游科学, 2022, 36(6):1-19.

[15]
舒小林, 闵浙思, 郭向阳, 等. 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44(1):197-208.

DOI

[16]
马斌斌, 豆媛媛, 贺舒琪, 等. 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23, 43(6):192-201.

DOI

[17]
徐晋. 高级数字经济学:十大原理与全球趋势[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135-156.

[18]
黄震方, 张子昂, 李涛, 等. 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J]. 旅游科学, 2024, 38(1):1-16.

[19]
陈乐. 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文献述评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7):1325-1337.

DOI

[20]
赵磊.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维度[J]. 旅游学刊, 2022, 37(4):5-6.

[21]
钞小静, 刘亚颖.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条件—过程—结果”协同联动的视角[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3(4):1-11.

[22]
毛雁冰, 赵露.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效应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9(1):30-40.

[23]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242-253.

[24]
孙晓洋, 李明龙.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旅游数字化国际研究进展[J]. 旅游研究, 2023, 15(5):82-98.

[25]
Park E, Kim W H, Kim S B. Tracking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mployees' real-time perceptions and emotions in an online commun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2, 25(23):3761-3765.

[26]
浩飞龙, 张杰, 王士君. 国内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2):2396-2409.

DOI

[27]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等. 基于数字足迹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3):225-233,240.

DOI

[28]
戢晓峰, 黄海琴, 陈方, 等. 国内外旅游交通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J]. 经济地理, 2024, 44(1):209-220.

DOI

[29]
杨莎莎, 胡隆. 数字赋能背景下中国城市文旅融合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J]. 经济地理, 2024, 44(5):202-211.

DOI

[30]
蔚海燕, 戴泽钒, 许鑫, 等. 上海迪士尼对上海旅游流网络的影响研究——基于驴妈妈游客数字足迹的视角[J]. 旅游学刊, 2018, 33(4):33-45.

[31]
杨春宇, 陈梅, 徐兴花, 等. 旅游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的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45-57.

[32]
吴丹丹, 马仁锋, 郝晨, 等. 数字经济对市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效应及机制[J]. 经济地理, 2023, 43(4):229-240.

DOI

[33]
唐承财, 梅江海, 上官令仪, 等.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内外数字文旅研究评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1894-1912.

DOI

[34]
明庆忠. 基于数字足迹的边境旅游线路模式时空演化分析——来自云南的案例[J]. 广西社会科学, 2024(2):1-8.

[35]
张广海, 袁洪英. 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格局及其复杂性[J]. 经济地理, 2023, 43(1):197-205.

DOI

[36]
黄松, 李燕林, 王梦飞. 城市间旅游线路信息测度及其流空间特征——基于2019—2021年在线平台大数据[J]. 经济地理, 2022, 42(11):204-215.

DOI

[37]
Ankita S, Swati S. Adoption of digital marketing in tourism SM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24, 47(7):1077-1095.

[38]
Ding T T, Wang G X, Ma M L. Impact of tourism compani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employment:Some evidence from Chi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4, 29(2):225-238.

[39]
Orus C, Ibanez S, Flavian C. Enhanc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with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The impact of content and device ty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1, 98:103019.

[40]
王馨, 白凯. 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基于时间失真的中介作用和视觉感知的调节效应[J]. 旅游科学, 2023, 37(2):155-174.

[41]
Tang R. Digital econom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enterprises in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eor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4, 27(1):1-16.

[42]
Li Z Y, Hu M M, Huang T T, et al. Digital tourism research:A bibliometric visualisation review (2002-2023) and research agenda[J]. Tourism Review, 2024, 79(2):273-289.

[43]
Sihem S.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Role of anthropomorphic virtual agent in digitalized hotel serv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4, 36(11):3751-3773.

[44]
Leung D, Law R, Van Hoof H, et al. Social media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A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3, 30(2):3-22.

[45]
Ivars B J, Casado D, Navarro R S, et al. Smart tourism city governance:exploring the impact on stakeholder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4, 36(2):582-60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