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李希雅, 杜德斌, 胡志丁, 夏启繁, 张强, 江紫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RCEP的签署生效催化全球经济版图的重组,其在空间上连通起印、太两大洋,是我国经略海洋、通往世界的必由之路和外循环的前沿阵地。厘清RCEP成员国间的地缘关系演化和机理不仅能够为推动中国与RCEP成员国间地缘关系良性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也能够丰富地缘关系相关研究。文章基于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构建RCEP成员国的地缘关系网络,依从主体—关系—结构的逻辑揭示了区域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演变,并运用fsQCA分析了地缘关系的空间机理。研究发现:①RCEP成员国地缘亲和力水平整体呈现东盟亲和、澳新日韩疏离的空间态势。②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网络最初呈现出中国—东盟亲和团状和日澳新亲和三角并存的空间结构,团状结构紧密发展随后收缩至东盟内部,日澳新亲和三角结构降级后消失,地缘关系呈现出日趋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③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社团结构受到美国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作用,中缅始终稳定存在于主社团中,次社团由中南半岛集聚向马来群岛集聚演化,美国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盟友始终分别构成具有排他性质的社团。④地理邻近是形成亲和地缘关系的普遍前提,邻国间的贸易依存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地理距离和制度差异是阻碍地缘关系发展的重要因子。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杨丽华, 王伟, 毛伟, 何晓霞, 王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中国沿海11个省份,首先从“要素结构”与“效益实现”视角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测度了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后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海洋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强度,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视化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最后基于扎根理论厘清海洋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的动力机制,并通过QAP回归法实证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②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性和溢出效应显著,呈现复杂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从整体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看,关联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从个体网络特征看,东部海洋经济圈的上海长期处于网络中心地位,而北部及南部海洋经济圈多数区域处于边缘位置,但随着海洋经济发展边缘区域的地位逐步提升。③从网络角色和功能看,可划分为净受益、净溢出、经纪人和双向溢出4个板块,板块内部和板块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板块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梯度传递特征。④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主要受绿色技术进步差异、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和地理空间邻近性等因素影响。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陈磊, 余典范, 秦佳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力资源充分流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劳动力流动,并且在替换自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②从城市层面看,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显著促进了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和大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在个体层面,数字经济对男性和低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流动促进作用更强。③数字经济主要通过降低个体搜寻成本、地区交易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和降低地区间壁垒等渠道促进劳动力流动。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论据,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文余源, 盛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航空流数据,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对象,运用空间可视化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剖析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网络格局及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群之间的航空运输量占全国航空总运输量的90%以上,居绝对优势地位。②空间维度上,中国城市群体系总体航空格局呈现多中心、多层次、发展不均的特征,航空流规模较大的城市群节点均位于胡焕庸线东南侧,总体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为核心骨架的四中心轴辐式网络格局,基本形成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一致的“5+5+9”空间结构。③时间维度上,1995—2019年成渝城市群发展最为迅速,长三角超过京津冀位居首位并拉开差距,而辽中南、哈长、滇中等城市群排名下降。其中,长三角的杭州、南京、宁波,珠三角的深圳和成渝的重庆等节点地位迅速提升,趋向健康发展的城市群层级结构;粤闽浙沿海、山东半岛、北部湾城市群内部节点多但层级结构不明显,其余城市群内部结构虽具雏形但不成熟。④五大城市群对其余14个城市群航空吸引力的变化表明距离影响城市群间联系的决定性作用下降,城市群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可加深与全国城市群体系的联系。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陈洪章, 戴玉芳, 黄婷, 温有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剖析了时空动态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2006—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静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效率较高的城市包括温州、池州、绍兴等,而盐城、芜湖等城市效率较低。②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动态效率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Dagum指数分析显示总体基尼系数下降,但三省一市间效率差距波动大。③财政分权度、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与市场规模、财政分权与金融发展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特定年份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关键作用。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黄音, 黄湘霓, 陈苡蔚, 朱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湖南省快递网点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度量各县域快递网络的发展水平,探究了湖南省县域快递网络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匹配性及演化趋势。同时,运用链锁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构建快递网络,从湖南省整体、局部层面剖析了县域快递网络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其发展驱动机制,并提出了湖南省县域快递网络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湖南省县域快递网络由“土特产”丰富而“运力不足”转为农产品流通需求与快递发展水平相匹配,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②从整体和局部层面看,湖南省县域快递网络联系强度和密度逐年稳步提升,其联系强度呈现市/区—市/区间>市/区—县间>县—县间的发展趋势。③从多维视角看,农业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消费者消费能力、信息技术水平是促进湖南省快递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整体上间接效应不明显;县域快递网络虹吸效应较明显。据此,提出了促进县域快递网络振兴发展、新型合作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诗语, 董文卓, 苏维词, 刘东岳, 陈源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乡村系统自身韧性能力建设,促进乡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市“一区两群”29个区县为例,基于2006、2011、2016和2021年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研究了乡村系统城镇化的韧性及可持续性。研究发现:①研究区城镇化发展过程符合Northam的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的变化特点,在初期(T1)、中期(T2)和后期(T3)分别呈现快速、中速、缓慢发展的特性,各县域城镇中江津区与合川区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②乡村系统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段部分县域乡村系统出现衰退现象。③各县域的乡村城镇化韧性分布在象限图中呈现分时段集中趋势,且出现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④各县域的城镇化韧性冷热点分布情况存在时空差异。前期热点区集中在渝东北及渝东南地区,冷点区位于大都市区;后期热点区开始向大都市区转移,热点区面积不断减小,冷点区面积不断增加,极显著冷热点区都出现在大都市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培学, 何家伟, 王婷, 张宏磊, 张建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文化企业的工商注册数据,运用LISA时空跃迁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实证分析了文化企业时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中国文化企业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企业布局的地理集聚程度显著增加。②文化企业空间分布的稳定性和路径依赖性较高,城市内部因素在文化企业空间结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而邻域溢出效应相对较小。③经济水平、服务业占比、高等教育资源和文旅资源等因素对文化企业空间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文化企业的空间选择逐渐从依赖传统文旅资源转向追求经济活力、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理解文化企业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纯霞, 徐宇馨, 陈友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G20的贸易救济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G20贸易摩擦网络格局特征及中国的地位。研究发现:①G20贸易摩擦网络聚类系数较小,内部联系较为松散,存在一定的“抱团”现象;②美国、中国、印度和巴西4国的中心度及结构洞指数较大,与G20其他成员国存在频繁的贸易摩擦,贸易风险较大,对其他成员国影响大,但均具良好独立性,受限小,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③中国、美国和印度3国的贸易摩擦强度远大于其他成员国,位于贸易摩擦网络的核心位置;④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应诉比例高,中国出口贸易环境不断恶化;⑤中国在贸易摩擦网络中的“桥梁”作用在减弱,节点控制力在下降,国别贸易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识别并防范贸易摩擦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完善贸易摩擦应诉机制,积极融入全球贸易治理新模式。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蒋子龙, 王军, 李军, 王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构建了2000—2023年全球棕榈油贸易网络,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和TERGM模型,考察了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趋势及其多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全球棕榈油贸易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并经历了快速扩展、波动增长和结构调整3个时期。中国以棕榈油进口为主,总体需求稳中有增,出口较少,处于贸易逆差状态。②从网络整体结构来看,贸易联系不断加强,贸易网络呈现较低的网络密度和平均路径长度,表现出较高的平均聚类系数,“小世界”特征明显。③马来西亚、印尼是两大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欧洲国家的位置波动较大,美国、荷兰是重要的贸易枢纽和桥梁,阿联酋等新兴市场国家崭露头角。④棕榈油贸易微观结构呈“多边互惠”“中心出口”和“中介出口”等多种模式,反映出全球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⑤TERGM结果表明棕榈油贸易网络受多元机制驱动。其中区域选择机制推动网络动态演化,关系嵌入机制促使网络结构趋于稳定,自组织机制对网络内部结构进行调节优化。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俊明, 胡雅璇, 杜文晶, 李嘉奇, 李志蕊, 裴娜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生产力(SNQP)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CPCR)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了2004—2022年中国省域SNQPCPCR水平,并运用贝叶斯时空演化模型分析了两者在2004—2013和2014—2022年两个阶段的时空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3种因果推断方法识别了本地SNQP和周边SNQPWSNQP)对CPCR的因果关系,提出了主成分-时空随机森林(PCA-STRF)模型,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SNQPWSNQPCPCR的非线性驱动效应、交互作用及空间分异,并对未来5年变化情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SNQPCPCR在研究期内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稳态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均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不平衡特征。②SNQPWSNQPCPCR都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都呈现出“低值最强、中值最弱、高值稍强”的非线性特征。③SNQPWSNQPCPCR还具有显著的双因子交互增强作用,尤其两者都均处于较高水平时,CPCR的提升速率显著增大。④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SNQP、WSNQP各增加0.10后边际驱动效应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西双高、中部低”的“凹”字型特征,但WSNQP的空间分异程度强于SNQP。⑤未来5年,东部沿海地区的SNQPWSNQP增长显著,并显著提升CPCR。最后建议制定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缩小SNQP的区域差距,通过加强区域协同充分发挥SNQPCPCR的积极促进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涛, 郑华, 王宽, 李晟, 赵燕萍, 罗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关键因素,而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对服务功能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究。本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综合运用遥感解译、生态系统模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揭示了2010—2020年县域生态系统类型与质量变化特征,并量化了二者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①德清县生态系统类型转换以农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为主(1969.10 hm²),占转型总面积的72.9%;②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森林、灌丛和湿地生态系统中优良等级面积占比分别增加5.4%、2.2%和12.4%;③研究期间GEP增长363.01亿元(增幅44.9%),其中生态用地面积虽减少,但质量提升促使调节服务价值增长2.8%,贡献增加值25.98亿元。本研究在理论上深化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强调除类型转换外,量化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在实践上为优化生态管理策略、推动质量导向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沈菊琴, 池辰, 黄昕, 高鑫, 胡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5—2020年长江干流11个省份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水足迹法引入自身生态消费价值系数,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通过考量生态价值的供给与消费,探究了不同省份的生态系统服务外溢价值;并在确定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引入比较生态辐射力模型,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角度优化了长江干流各省份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案。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长江干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缓慢下降后陡增,总体上涨幅为3.16%。②长江干流的自身生态消费价值呈倒“U”型变化,但总体上略有增长,且呈现从西向东逐渐递增的趋势。③研究期间长江干流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处于外溢状态,补偿标准从高到低依次为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江西、湖南、重庆、湖北、安徽、上海和江苏。④江苏需支付占比超过总额的60%,是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安徽与上海分别在2005和2015年、2010和2020年承担的生态补偿责任最少。⑤西藏获得的补偿资金占比超过总额的50%,是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的主要受偿对象;安徽在2010和2020年获得补偿最少;2005和2015年受偿最低的是湖北和重庆,占比均不足0.7%。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吴仕嫱, 叶超, 陈晓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是内外动力联合驱动的结果,外部力量如何介入并影响乡村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崔岗村为案例,在梳理乡村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乡村空间转型的新逻辑框架,深入剖析艺术介入下乡村空间转型的特征,进而探索了都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艺术家群体进入乡村后,崔岗村的人居环境改观且村民收入增加,乡村物质空间由传统人居空间转向商品化空间,社会空间由紧致的邻里关系空间转向多主体混杂、离散的复杂网络空间,文化空间由传统乡土文化转向符号化艺术空间。崔岗村“物质—社会—文化”空间转型重构了权力结构和治理机制,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导致物质空间分化严重、紧凑社会结构消解、文化去地化等问题。乡村社会空间转型需要新的乡村治理思路。乡村振兴应聚焦广义的社会空间,以空间正义为目标和价值导向,促进乡村发展内外动力的结合转化,推动乡村空间均衡发展,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构筑更具地方性的新乡村。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武燕, 王梦娇, 郑可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滇中城市群为例,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近远程耦合关系框架,并遵循“格局—过程”的研究思路,对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而生态系统健康呈先恶化后改善趋势,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和“西高东低”的错位格局。②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近程耦合协调作用逐渐增强,形成以昆明市主城区为高值核心向边缘逐级下降的分布格局,极化效应明显。远程耦合协调作用也不断增强,形成了4个远程耦合协调中高强度轴带,空间分布相对均衡。③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近远程耦合协调度逐步上升,从濒临失调转向初级协调,呈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高值核心区,沿远程协调轴带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其中,远程协调影响力逐渐增强,远程相互作用对区域整体耦合协调的支撑作用突显;近程和远程协调影响力在核心区及其外围区存在差异性,外围区近远程耦合协调更依赖于远程协调影响力的推动作用。基于此,从重视远程耦合协调作用出发,提出了应实施空间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期为城市群城镇化和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牛文涛, 董安洞, 张凯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识别和分析了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均值从2013年的0.318上升到2022年的0.411,年均增长率达2.89%,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四大经济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地区分异特征,并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均值。②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从2013年的0.110上升至2022年的0.113,上涨幅度达到27.27%,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这一指标的贡献率在59.35%~69.81%之间波动,平均贡献率达63.44%。各影响因子中,财政支出因子对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影响力最大。③从分布动态来看,东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基本不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则呈现多极分化趋势,而东北地区不存在极化现象。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等级状态较为稳定,存在所谓“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发展水平受到空间效应的影响。④从收敛特征看,仅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全国和西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东部地区则存在绝对β收敛。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陈敬复, 保继刚, 邹梓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综合运用二手数据搜集、半结构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系统地阐释国内旅游度假区发展动力和模式。研究发现:①市场、资本和政府是影响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的核心维度;②1990年代以来,国内度假区经历了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规范化建设和快速扩张、高质量发展与路径创新等发展阶段。③市场、资本和政府三者相互作用,塑造了我国度假区独特的发展路径,催生需求引导型、投资引导型和政策引导型3种发展模式。研究结论深化了对中国旅游度假区演化机理的认识,有助于国内度假区的高水平开发,阐释了非西方情境下度假区发展驱动机制。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郭向阳, 穆学青, 杨春宇, 明庆忠, 吴玉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旅游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动态交互关系及驱动机制,对于推动生态脆弱型旅游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耦合理论建构旅游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功能耦合框架,采用集对分析法测度旅游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功能得分,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揭示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功能长期存在的动态交互关系、耦合协调类型,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二者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旅游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互动响应关系,旅游开发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冲击作用程度要大于生态系统对旅游发展的馈赠效应。②研究期间,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功能耦合协调是长期的,结构上具有相对稳定性;研究区耦合协调等级呈现持续提升态势,内部差异先收敛后扩散;耦合协调等级的热点集中在“贵阳—遵义—黔南”一带;邻域间耦合协调度存在“近朱者赤”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耦合协调等级之间存在向上跳跃式转移现象。③研究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功能耦合协调类型整体趋势向好,耦合亚类总体由失调衰退类转向勉强协调类和协调发展类。④自然静态因子对耦合协调度解释力相对较小,社会、经济和政府动态因子对耦合协调度解释力较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陈勤昌, 王兆峰, 邱梦真, 王武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系统性诠释了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内涵特征,并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旅游业数字化研究的作者共现、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前沿趋势展开了国内国外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旅游业数字化是指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以数字化经济环境为关键支撑、以旅游数字化投入为核心内容、以旅游数字化效益为最终体现,实现旅游业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数字化变革的现象和过程。②2000年以来国内外旅游业数字化研究成果稳步增长,其中国内发文量较国外同期差距日渐缩小,但高辨识度作者数量偏少,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程度较低。③从关键词网络共现结果而言,国内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业数字化、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旅游大数据等高频词,而国外学者则更关注旅游活动、智慧旅游、虚拟现实技术、非接触旅游、智慧旅游目的地、新冠疫情等热点。④从关键词时线图谱来看,国内主要聚焦数旅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战略政策导向3个领域,国外重点围绕数字文旅场景建设、旅游资源数智利用、数字技术旅游应用3个方向展开研究,并在关键词突现时序上存在非同步性、内容上存在非一致性。据此,文章从加强国内国外学术合作、细化旅游企业数字化研究领域、强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前瞻全域旅游数字化治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凝思和展望。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娟, 张欢, 魏荣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旅游服务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及机制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1—2021年WTO-OECD平衡服务贸易(BaTIS)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RCEP成员国旅游服务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在网络特征上,RCEP旅游服务贸易的共轭空间逐渐扩大,并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特征;RCEP旅游服务贸易网络中心性极化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②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在共轭环流中的枢纽作用日益增强;RCEP旅游服务贸易网络中,“下环流”发展中国家通过共轭效应与“上环流”发达国家建立紧密联系,演化成以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为核心三大凝聚子群。③旅游服务贸易网络具有互惠效应、等级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人均GDP、人口密度、政府效率、边境接壤对旅游服务贸易关系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应通过发挥新兴经济体在共轭环流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旅游服务贸易“上环流”高质量旅游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下环流”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惠、协同发展,完善贸易环流中各国市场准入机制和推动旅游服务贸易环流数字化变革,以促进RCEP成员国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旅游服务贸易网络。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傅梦钰, 池仁勇, 蒋天颖, 张一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解构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采用“VHSD-EM”模型、耦合协调度方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识别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质生产力呈现稳步上升的时序特征,经济韧性呈现“逐年增长—相对放缓—快速上升—略微下降”波动上升态势。②中国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演变历程;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冷热点空间格局大体呈现“东南—西北”走向。③地区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呈小幅增长态势。④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由创新转型力、新质劳动资料逐步向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与适应调整力因素拓展。

  • 研究论文
    伏怡铭, 刘振, 李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将产业关联密度分为在位关联密度和非在位关联密度,在此基础上将新产业划分为高非在位关联—低在位关联型(NI)、高非在位关联—高在位关联型(HH)、低非在位关联—低在位关联型(LL)和低非在位关联—高在位关联型(IN)四类;同时利用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层面新产业的演化路径,并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新产业类型演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NI型新产业和LL型新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HH型新产业和IN型新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发达城市。②我国新进入产业在经济复杂度较低时期以NI型新产业和LL型新产业为主,经济复杂度中等时期四类产业均衡发展,经济复杂度较高时期以HH型新产业和IN型新产业为主。③经济发展阶段与NI型新产业和LL型新产业呈显著负向关系,与HH型新产业和IN型新产业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突破了技术关联的传统范畴,强调了非在位关联在产业演化中的重要性,有利于为不同经济复杂度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 研究论文
    唐爽, 李沐寒, 张京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解析城市创新空间“双重集聚”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维四类”的类型谱系;并以南京市为例,基于专利申请数据识别城市创新空间并构建创新网络,定量判定南京市创新空间的类型,总结其类型跃迁的总体趋势和跃迁模式,进而归纳出城市创新空间的类型跃迁路径。研究发现:①南京市创新空间的主体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均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但主体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居于较高层级的创新空间的区位分布不同;②南京市创新空间总体向高密强网型演变,并在类型跃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从中心到外围的“梯度拓展”特征;③南京市创新空间的类型跃迁模式分为4大类18亚类,可以归纳为地理集聚驱动、网络集聚驱动、双重集聚驱动3种跃迁路径,且不同跃迁路径的创新空间呈现出差异化的区位分布特征。

  • 书评
  • 书评
    张贵
    2025, 45(4): 255-2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吴福象
    2025, 45(4): 256-25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