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 欧进锋 , 1, 2 ,
  • 许抄军 , 1, 2, ,
  • 刘雨骐 3
展开
  • 1.岭南师范学院 商学院,中国广东 湛江 524048
  • 2.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东 湛江 524048
  • 3.西交利物浦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中国江苏 苏州 215123
※许抄军(1968—),男,湖南郴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经济统计。E-mail:

欧进锋(1989—),男,广东高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E-mail:

收稿日期: 2019-11-16

  修回日期: 2020-04-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4

基金资助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0003016188)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A030313444)

The Measure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from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Empirical Analysis of 2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 OU Jinfeng , 1, 2 ,
  • XU Chaojun , 1, 2, ,
  • LIU Yuqi 3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Guangdong,China
  • 2. Guangdo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Guangdong,China
  • 3.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Suzhou 215123,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1-16

  Revised date: 2020-04-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4

摘要

从“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20个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广东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益提升、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珠三角普遍较高,粤东西北落后”“沿海经济带较高,山区城市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创新、绿色、共享发展的贡献率不高。鉴于此,实现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树立经济发展“量变与质变”并重思想,在做大经济规模基础上提质增效。其次,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大创新领域投入,变革创新动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加强教育、医疗、环境等领域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补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短板,从而全面推进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欧进锋 , 许抄军 , 刘雨骐 .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 40(6) : 77 -8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6.009

Abstract

From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is paper grasps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20 indexe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by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the found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nl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economic scale ca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improvement of benefits and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be reali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generally higher in Pearl River Delta and backward in east north and west" "the coastal economic belt is higher,the mountain area is lower".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novation,gre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ow,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is,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we should first establish the idea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n the basis of enlarging the economic scale. Secondly,we need to implement the cor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increase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and driv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public financial input in education,medical care,environment and other field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一论断标志着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自“高质量发展”提出以来,学界对此展开系统研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践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构建合适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发展状态进行测度,以指导区域经济实践。师博、魏敏等基于中国大城市数据做了相关研究[1-2],但鲜有基于省内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在40多年发展中,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2018年广东省GDP约9.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此过程中,广东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生态环境污染恶化、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严重制约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步入新时代,广东发展需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由追求规模的总量型经济向追求质量的质量型经济转变。任保平等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的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3]。为此,2018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结合“五大发展理念”科学认识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明晰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分布特点,对促进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位,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推进广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文献综述

自“高质量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开始对“高质量发展”内涵、制约因素、转型路径、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等方面展开研究。

1.1 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制约因素研究

金培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高质量发展内涵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4]。王喜成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其核心内涵是供给体系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5]。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本质而言是由“总量性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的矛盾”[6],部分学者从“量与质”维度对高质量发展内涵开展理论探索。胡鞍钢等认为经济发展有客观规律,必将经历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跃迁,这种跃迁符合质量互变的唯物辩证逻辑、质量并重的古典经济学逻辑以及先量后质的后发国的追赶逻辑[7]。当前,我国在经济动力、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三个层面的新动力尚未完全形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8-9]。辜胜阻等提出,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由于当前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支持创新的财税体系不完善、对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足、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作用不强,创新驱动后劲不足,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10]。余泳泽等从产业、创新、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四个维度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与困境进行总结[11]

1.2 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径研究

综合学界观点,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路径主要从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产业提质增效、发挥质量型政策作用等视角展开。高培勇等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转型,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6]。徐现祥等认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新驱动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2]。刘思明等进一步探讨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发展效应,认为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指数,对一国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3]。辜胜阻等认为推动核心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与抢占全球科技发展先机[10]。马茹等聚焦创新人才因素,提出科技人才是人力资本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前沿技术追赶速度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主要的发力者;中国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总体较小,潜能仍有待释放[14]。部分学者聚焦微观经济主体作用,李元旭等提出,由于知识溢出和商业转化过程存在着广泛的知识过滤器,R&D并不能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15];而学者徐宜青等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提出,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有利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16]

1.3 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相关的研究方法

“高质量发展”虽是中国特色提法,但本质属于经济增长范畴,国外学界聚焦经济增长与质量评估问题展开丰富研究。就具体研究方法而言,学者主要运用不同的计量模型研究一种或多种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Agbola聚焦“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Ghosh分析“银行业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术”、Zeira研究“教育”等因素[17-19];Papalia等通过建立基于熵的程序识别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收敛特征[20],而Bai等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21]。另有部分学者构建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增长质量,例如Qi从规模、绩效、结构和协调四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体系[22]。在国内,李金昌等从社会主要矛盾着手,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部分共27项指标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3]。朱启贵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由6个方面指标组成:动力变革、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民生发展[24-25]。在经验实证研究方面,魏敏等构建了涵盖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成果惠民10个方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并以省际数据为样本测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1]。师博等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三个维度测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2]。此外,部分学者聚焦具体行业或内容,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如基于产业视角的中国城镇化质量分级与演化、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等[26-27]
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涌现出大量研究文献,对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内涵、逻辑机理、制约因素、动力源泉、转型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丰富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总体研究仍是以理论探索为主,实证分析较少,鲜有研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鉴于此,本文拟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剖析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推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2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24]。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4]。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契合“五大发展理念”,本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其测度逻辑与指标选取见表1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

Tab.1 Table of economic qualit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维度 评价指标 指标解释
创新 R&D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人专利申请量(+)
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强度(+)
R&D经费(内部)支出/GDP(%)
专利申请量/区域年平均总人数(件/万人)
科学技术财政支出额/一般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协调 GDP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
城镇化率(+)
GDP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生产总产值/GDP(%)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GDP(%)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年末地区总人口(%)
绿色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单位GDP废气排放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与污水排放总量比率(%)
工业SO2排放量/GDP(%)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产垃圾产生量的比率(%)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与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之和的比率(%)
开放 外贸依存度(+)
利用外资的强度(+)
进出口总额/GDP(%)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GDP(%)
共享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城镇登记失业率(-)
消费者价格指数(-)
财政教育支出强度(+)
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城镇登记失业率(%)
消费者价格指数(%)
教育支出/一般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区域年平均总人数(人/万人)

3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测度

3.1 测度方法

熵权TOPSIS法是熵权法与TOPSIS法的结合,是一种目标决策分析法,用于多方案综合水平评估。熵权法优点在于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变异程度客观确定权重,避免人为因素干扰;TOPSIS法优点是通过比较评价对象与理想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大小,进而量化排序。鉴于此,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17年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①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标准化。运用极差法对于原始评价对象的指标数据矩阵标准化。假设有n个评价对象,m个评价指标,则原始数据矩阵数据如下:
X = x 11       x 12             x 1 m x 21       x 21             x 2 m                     x 1 m x n 1       x n 2             x n m n × m
对原始数据矩阵X标准化,可得新矩阵 R = r i j n × m r i j 0,1,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在第j个评价指标上的标准值。
正向指标: r i j = x i j - m i n x j m a x x j - m i n x j
逆向指标: r i j = m a x x j - x i j m a x x j - m i n x j
②熵权法构建加权矩阵Z,定义 l i j为矩阵Ri个评价对象(地级市)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则有, l i j = r i j / i = 1 n r i j,令 e j是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则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w i j = 1 - e j / j = 1 m 1 - e j,式中: 0 w j 1 j = 1 m w j = 1,由此可构建出规范化的加权矩阵:
Z = w j R = w 1 r 11 w 2 r 12 w m r 1 m w 1 r 21 w 2 r 22 w m r 2 m w 1 r n 1 w 2 r n 2 w m r n m = z 11 z 12 z 1 m z 21 z 21 z 2 m z n 1 z n 2 z n m
③根据规范化的加权矩阵确定最优方案 z j +和最劣方案 z j -。令 z j + z j -是在所有评价对象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此可得:
最优方案: z j + = z 1 + , z 2 + , z m +;最劣方案: z j - = z 1 - , z 2 - , z m -
④计算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与最劣方案之间的欧氏距离。
d i + = j = 1 m z i j - z j + 2 ; d i - = j = 1 m z i j - z j - 2
⑤计算各评价对象与理论方案的相对贴近距离。
v i = d i - / d i + + d i - , 0 v i 1 , i = 1,2 , , n v i的值越大,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经济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较差。因此, v i值大小的排序即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优劣的排序。

3.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如:“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3.3 测度结果分析

首先对2010—2017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变化趋势作简要分析;其次,从沿海经济带城市 和山区城市 两种类型,分析不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水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探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3.3.1 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分析

根据表1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17年期间广东21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结果见表2。由表2可得,2010—2017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2629,最高值是2014年的0.2929,最小值是2017年的0.1542,标准差为0.042。在此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具有明显阶段性,2010—2016年,平均综合得分变动幅度小,呈现小幅上涨趋势,保持在0.25以上。在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五个维度的指标中,“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维度指标得分变动幅度较小,而“绿色”维度指标得分呈现小幅增长趋势。2016—2017年期间,平均综合得分较前期大幅下跌,由2016年的0.2785下跌至2017年的0.1542,跌幅达44%。主要是因为2017年广东“绿色”维度指标综合得分较2016年下跌幅度较大,由2016年的0.4119下跌至2017年的0.1027。而“绿色”维度综合指标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单位GDP废气排放率”指标较2016年大幅反弹:全省平均水平由2016年的0.0011(t/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0.0101(t/万元),在GDP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废气(SO2)排放量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上升,这两个共同变化导致2017年“单位废气排放率”反弹。由此可见,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理应一以贯之。
表2 2010—2017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得分

Tab.2 The score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10 to 2017 in Guangdong Province

城市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评价值 排名
广州 0.4886 4 0.4763 4 0.5265 3 0.5129 3 0.5163 4 0.5233 4 0.5178 4 0.2478 6
韶关 0.1864 10 0.2141 11 0.2022 13 0.2045 11 0.1970 13 0.1661 15 0.1891 12 0.0788 11
深圳 0.6250 1 0.6115 1 0.6030 2 0.6025 2 0.5940 2 0.5335 3 0.5380 3 0.2589 5
珠海 0.5425 2 0.5561 2 0.6044 1 0.6254 1 0.6253 1 0.6345 1 0.6471 1 0.2651 3
汕头 0.1756 13 0.2288 9 0.2187 12 0.1663 16 0.2047 12 0.1644 16 0.1819 14 0.0929 9
佛山 0.2948 6 0.3274 6 0.3312 6 0.3519 6 0.3272 7 0.2704 8 0.2730 8 0.1569 7
江门 0.2120 8 0.2670 7 0.2751 8 0.2307 8 0.2429 9 0.3726 5 0.3330 6 0.1215 8
湛江 0.1791 12 0.1562 19 0.1461 19 0.1552 20 0.1783 18 0.1428 19 0.1647 17 0.0690 20
茂名 0.1246 21 0.1771 16 0.1426 20 0.1684 14 0.1785 17 0.1263 20 0.1349 21 0.0703 15
肇庆 0.2012 9 0.1992 13 0.2414 9 0.2211 9 0.2492 8 0.2632 9 0.1851 13 0.0696 19
惠州 0.2272 7 0.2539 8 0.3039 7 0.3040 7 0.3488 6 0.2851 7 0.2903 7 0.5100 1
梅州 0.1859 11 0.2142 10 0.2372 10 0.1920 12 0.1931 15 0.1767 10 0.2208 9 0.0698 18
汕尾 0.1696 15 0.1643 18 0.1910 15 0.1610 19 0.1649 20 0.1675 14 0.1506 19 0.0782 12
河源 0.1580 17 0.1884 14 0.1921 14 0.1466 21 0.2100 10 0.1684 13 0.1596 18 0.0823 10
阳江 0.1320 20 0.1474 21 0.1843 17 0.2091 10 0.1927 16 0.1227 21 0.1438 20 0.0568 21
清远 0.1410 19 0.1483 20 0.1378 21 0.1627 18 0.1527 21 0.1437 18 0.1945 11 0.0724 13
东莞 0.4918 3 0.5002 3 0.5145 4 0.5093 4 0.5322 3 0.5855 2 0.5783 2 0.2630 4
中山 0.4133 5 0.4205 5 0.4434 5 0.4396 5 0.4755 5 0.3719 6 0.4001 5 0.4628 2
潮州 0.1662 16 0.2007 12 0.2261 11 0.1748 13 0.1666 19 0.1710 12 0.1810 15 0.0703 16
揭阳 0.1563 18 0.1754 17 0.1853 16 0.1678 15 0.1946 14 0.1752 11 0.1679 16 0.0699 17
云浮 0.1716 14 0.1883 15 0.1711 18 0.1635 17 0.2059 11 0.1548 17 0.1969 10 0.0711 14
平均数 0.2592 - 0.2769 - 0.2894 - 0.2795 - 0.2929 - 0.2724 - 0.2785 - 0.1542 -
标准差 0.1496 - 0.1417 - 0.1499 - 0.1558 - 0.1527 - 0.1611 - 0.1566 - 0.1297 -

数据来源:根据实证数据整理。

图1所示,从五个维度的指标综合得分变动分析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趋势,“绿色”维度综合得分波动性较大,2010—2015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16—2017年处于下跌区间,由2015年的0.6012下跌至2017年0.1125,3年间综合得分累计下跌了0.4087。然而,“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四个维度的综合得分变化较为平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近年由于“绿色”维度得分下降带来的负效应。“协调”维度综合得分显著大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维度,“开放”次之,紧随其后的是“共享”,最后是“创新”。由此可得,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而是得益于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共享发展五方面的协调推进;同时,五个维度的指标变化趋势不同,对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率也不同。2010—2017年以来,经济增长仍然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2010—2016年期间,广东省各地级市GDP增长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规模的扩张为广东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动力变革提供了重要基础。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换档升级,经济发展质量得以进一步改善,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例,2017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52.08%,比2010年的41%提升了11.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趋优化。虽然“创新”维度综合得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综合得分最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率不高。整体而言,广东省经济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与当前广东省近10万亿元的经济体量不符,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潜力巨大。
图1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2010—2017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Fig.1 Comprehensive index ch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10 to 2017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3.3.2 沿海经济带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比较分析

表2可得,2010—2017年珠三角沿海地区8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较高,基本介于0.30~0.70之间,位于广东省前列,属于广东经济发展核心区,领先于粤东和粤西沿海片区城市,并且该片区整体排名变化幅度小,较为稳定。以东莞为例,2010年东莞综合得分为0.4918,排名第3,2011—2017年,综合得分保持在0.50附近,综合排名小幅波动,均位于广东省前三甲。2017年惠州综合排名变动较大,由2016年第七名,上升至2017年第一名,主要原因是2017年惠州“协调”“开放”维度指标综合得分较高,分别为0.4646和0.5563,均高于广东省2017年平均水平0.4188和0.303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惠州“外贸依存度”“利用外资的程度”指标得分较高,达89.17%和200.01%,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好。近年来,珠三角沿海片区城市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得分前三的城市是深圳、珠海、东莞,随后是广州、中山、佛山,最后是惠州、江门,与珠三角城市经济发展实力相符。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城市相比,粤东、粤西沿海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较低,基本介于0.10~0.35之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整体波动性比较大,主要受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区域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以汕头为例,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呈现先跌后升趋势,由2010年第13名,跌至2013年第16名,再升至2017年第9位,这主要因为2017年经济规模增速、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较快,协调发展综合得分较高(0.572)。在粤东四市中,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高,汕尾、潮州、揭阳次之。在粤西三市中,2010年湛江综合排名较高(12名),高于茂名、阳江两市,但随后呈现快速下跌趋势,跌至2017年第20名,主要是因为湛江经济规模不足、产业结构转型乏力,201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2.08%。茂名综合排名虽然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整体水平仍较为落后,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五个维度的指标综合得分看,珠三角沿海城市中创新水平综合得分最高是深圳(0.914),得分最低是江门(0.180),后者仅是前者的20%。深圳是华南地区创新中心,拥有华为、中兴、大疆等高新科技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专利申请量”“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强度”指标值均位于全省前列;紧跟其后的是东莞、中山和珠海,其综合得分依次为0.756、0.634、0.511;而综合得分低于0.5的城市分别是广州、佛山、江门和惠州。由此可见,珠三角沿海地区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协调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个城市依次为东莞(0.714)、广州(0.674)、深圳(0.673),得分最低是中山(0.4297),这与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及质量密切相关,不仅体现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体现在区域、城乡结构的优化。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是中山(0.961),其他城市得分普遍较低。开放合作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个城市依次为东莞(0.945)、深圳(0.746)、江门(0.609),得分最低是佛山(0.2758),珠三角9城市平均得分为0.513,遥遥领先其他区域城市。共享发展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个城市是广州(0.811)、珠海(0.803)、东莞(0.460),得分最低是惠州(0.137),珠三角核心大城市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方面领先其他区域城市。相对而言,粤东、粤西沿海城市在“开放”“绿色”“共享”“创新”维度综合得分较低,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为平均值的50%,与珠三角沿海片区城市具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区域创新动力不足、开放型经济质量不高、绿色发展水平不高,沿海地区优越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外贸依存度”“利用外资的程度”指标为例,2017年湛江仅为12.22%和0.19%,汕头也仅是25.32%和1.02%,粤东粤西两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严重滞后。粤东四市在“协调”维度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4070,与全省平均水平仅差0.012,粤西地区在“协调”维度综合得分均值为0.3106,低于粤东地区的0.4070,仅为全省平均水平(0.419)的73%。由此可见,粤东四市在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化率以及产业结构比例优于粤西三市。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粤西地区需要进一步做大经济规模,提高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3.3 山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比较分析

表2可得,2010—2017年山区6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部分城市综合得分高于粤东、粤西沿海城市,得分介于0.15~0.35,整体排名在第10~20名,整体波动性比较大。以河源为例,河源综合排名呈现先跌后升的趋势,由2010年第13名,跌至2013年第21名,再升至2017年第10位。韶关、清远、云浮、梅州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5年肇庆排名较为稳定,在第9名左右小幅波动,2016—2017年综合得分出现大幅下跌,排名由2015年第9,跌至2016年第13,再进一步跌至2017年第19位,3年间排名降低10名。深入分析指标数据,本文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经济规模增长不足,结构转型滞后。2015—2017年肇庆市GDP平均增长速度为5.06%,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小,不足40%。二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综合得分仅为0.072,仅是东莞市0.946的7.5%。三是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综合得分仅为0.1,仅是深圳市0.913的11%,R&D经费投入不足。另外,山区6市“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维度综合得分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样存在明显创新动力不足、开放型经济质量不高、社会发展水平滞后等特点。山区6市为广东省生态保护区,受限于区域经济规模,绿色发展难以呈现出明显优势,自然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鉴于此,山区城市需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产业链,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3.4 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广东21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本文把21个地级市划分为高水平城市(≥0.50)、中高水平城市[0.40,0.50)、中等水平城市[0.30,0.40)、中低水平城市[0.20,0.30)和低水平城市(<0.20)5种类型,并选取2010、2012、2014、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探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变化特点,具体见表3
表3 2010—2016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空间分布状况

Tab.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10 to 2016 in Guangdong Province

发展水平 2010 2012 2014 2016
高水平(≥0.50) 深圳、珠海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
中高水平[0.40,0.50) 广州、东莞、中山 中山 中山 中山
中等水平[0.30,0.40) 佛山 佛山、惠州、 佛山、惠州 江门、惠州
中低水平[0.20,0.30) 江门、肇庆、惠州、汕尾 韶关、江门、肇庆、梅州、阳江 汕头、江门、肇庆、河源、云浮 佛山、梅州、云浮
低水平(≤0.20) 韶关、汕头、湛江、茂名、梅州、河源、阳江、清远、潮州、揭阳、云浮 汕头、湛江、茂名、汕尾、河源、清远、潮州、揭阳、云浮 韶关、湛江、茂名、梅州、汕尾、阳江、清远、潮州、揭阳 韶关、汕头、湛江、茂名、肇庆、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潮州、揭阳

数据来源:根据实证数据整理。

表3结果显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呈现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区域城市综合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珠三角普遍较高,粤东西北落后”“沿海经济带较高,山区城市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总体看,2010年中等水平以上的城市共6个,2012年增加至8个,这些城市均分布在珠三角沿海经济带,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外向型经济程度高等特点。高水平城市由2010年的深圳和珠海,逐步发展为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其综合得分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平均值在0.50以上,不仅遥遥领先于粤东西北区域城市,而且也领先于同属于珠三角沿海经济带的其他城市,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型城市。中山是中高水平城市的代表,样本期间其综合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得分保持在0.45左右波动,具有提升至高水平城市的潜力。另外,珠三角沿海经济带城市中,江门、佛山、惠州3市的综合水平相对偏低,且呈现较大的波动趋势,总体属于中等水平城市。2010—2014年,江门综合得分低于0.30,随后小幅上升,2016年综合得分为0.3726,进入中等水平层次,但样本期间平均得分仅为0.2568,与高水平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10—2014年,佛山综合得分高于0.30,随后小幅下跌至0.2704,由中等水平城市变为中低水平城市,但平均得分为0.30,总体上仍属于中等水平城市。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变化幅度小,平均得分为0.3154,属于中等水平城市。
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低于0.30,主要包括韶关、汕头、湛江、茂名、肇庆、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潮州、揭阳和云浮13个城市,其综合得分的均值依次为0.1798、0.1791、0.1489、0.1404、0.2037、0.1862、0.1559、0.1632、0.1486、0.1441、0.1696、0.1615和0.1654,其中仅有肇庆综合得分均值大于0.20,排名后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汕尾、湛江、阳江、清远、茂名。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粤东西北区域,该区域城市经济规模较小、产业基础较薄弱、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五维度指标看,各维度指标均值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城市见表4。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四维度指标得分均值排前五的主要是珠三角沿海经济带城市,具体是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5市,排在后五位的主要粤东西北区域城市,如湛江、茂名、梅州、阳江、汕尾等。不同城市的五个维度指标综合得分差距显著,这与城市自身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要素投入强度、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较为一致。
表4 广东省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均值前五名与后五名情况

Tab.4 Top 5 and bottom 5 of the mean high-quality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维度 前五位及综合得分 后五位及综合得分
创新 深圳(0.690)、东莞(0.461)、中山(0.390)、珠海(0.341)、广州(0.261) 阳江(0.056)、清远(0.052)、揭阳(0.040)、湛江(0.037)、茂名(0.036)
协调 深圳(0.739)、东莞(0.654)、珠海(0.616)、中山(0.610)、广州(0.597) 湛江(0.271)、茂名(0.244)、梅州(0.235)、汕尾(0.230)、云浮(0.226)
绿色 梅州(0.605)、韶关(0.604)、江门(0.574)、中山(0.514)、云浮(0.510) 肇庆(0.370)、清远(0.368)、湛江(0.366)、汕头(0.361)、揭阳(0.288)
开放 深圳(0.886)、珠海(0.852)、东莞(0.848)、惠州(0.579)、中山(0.416) 阳江(0.142)、茂名(0.124)、肇庆(0.115)、韶关(0.109)、云浮(0.103)
共享 广州(0.778)、珠海(0.774)、深圳(0.456)、东莞(0.382)、中山(0.291) 云浮(0.162)、韶关(0.160)、茂名(0.156)、清远(0.154)、阳江(0.126)

数据来源:根据实证数据整理。

具体而言,创新发展指标综合得分均值排名第一的深圳是排名最末茂名的19.49倍。不同城市间创新发展水平差距悬殊,这表明了创新要素,如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主要向珠三角核心城市群集聚,且随时间推移呈现显著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2010年深圳与茂名创新维度综合得分之比为5.01,2017年两者之比飙升至26.15,8年间扩张了21倍多。协调维度指标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深圳是排名最末云浮的3.27倍,不同年份各城市协调发展综合得分保持相对稳定,并未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经济规模扩大带来的增长效应。开放合作指标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深圳的0.886,最低的是云浮的0.103,后者仅是前者的11.70%。以云浮为代表的山区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受限,工业基础薄弱,与其它沿海城市相比,外向型经济贡献率较低。共享发展指标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广州比排名最末的阳江高出0.652,后者仅是前者的16.20%。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领域广州显著领先于阳江,这也导致大量人才、资本等要素从粤东西北区域流出,向珠三角核心城市群集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此外,绿色发展指标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梅州、韶关、江门、中山、云浮,其中梅州、韶关、云浮属于山区城市,这些城市工业基础较弱、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在发展绿色产业领域具有天然的环境优势;而排名后五的城市为肇庆、清远、湛江、汕头和揭阳,这些城市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方面投入不足,虽然近年GDP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无论是整体水平分析,还是五维度综合指标分析,研究结论都进一步表明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呈现出“珠三角普遍较高,粤东西北落后”“沿海经济带较高,山区城市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广东21个地级市2010—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看,2010—2017年广东省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平均值为0.2629,具有明显阶段性波动趋势,2010—2016年,平均综合得分值变动幅度小,呈现小幅上涨趋势,2017年得分较上一年大幅下跌。具体城市而言,珠三角沿海片区8个城市综合得分较高,属于经济核心发展区,领先于粤东西沿海城市和山区城市;粤东西沿海片区城市综合得分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波动性比较大;山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变化幅度较大。整体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呈现“珠三角普遍较高,粤东西北落后”“沿海经济带较高,山区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从五个维度综合水平看,广东21个地级市在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维度的综合得分也呈现显著空间分布差异,而且五个维度的指标变化趋势不同,对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率各异。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创新水平最高,保持在广东省前列,其它区域城市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珠三角沿海城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中山、珠海、深圳等城市绿色发展综合得分较高;协调发展综合得分前三的城市依次为东莞、广州、深圳;东莞、深圳、江门等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较高;共享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的3个城市分别是广州、珠海、东莞,珠三角地区城市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方面领先于其他区域城市。总体而言,与珠三角沿海经济片区城市相对,粤东西沿海片区和山区城市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经济规模较小、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社会发展滞后等特点。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树立经济发展“量变与质变”并重思想。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没有经济规模,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果共享难以为继。珠三角沿海8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较高,关键在于珠三角地区经济规模。粤东沿海片区、粤西沿海片区、山区生态功能区不能一味跟随珠三角沿海经济带发展思路,而要因地制宜,根据“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培育发展合适的产业体系,在做大经济规模基础上,针对五大维度中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政策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水平。
其次构建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不一样,需要对地方政府政绩实行差异化评价,同类型城市进行对标竞争,形成相互竞争、学习的良好机制。例如汕头市、湛江市地处粤东、粤西沿海一隅,均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加强两地之间交流,对标竞争,共同学习,有利于形成粤东粤西经济发展中心,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最后,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大创新驱动相关领域投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城市创新驱动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珠三角沿海区域城市水平较高,而其它区域整体水平普遍偏低,难以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驱动提供保障。因此,不同城市要针对创新驱动领域面临的短板,重点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微观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提高科学技术、专利的经济应用效率,并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科学研究创新的扶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1]
魏敏, 李书昊.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11):3-20.

[2]
师博, 张冰瑶.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 2019(3):19-27.

[3]
任保平, 李禹墨.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3):105-113.

[4]
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4):5-18.

[5]
王喜成. 试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 河南社会科学, 2018, 26(9):1-6.

[6]
高培勇, 杜创, 刘霞辉, 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 经济研究, 2019, 54(4):4-17.

[7]
胡鞍钢, 谢宜泽, 任皓. 高质量发展:历史、逻辑与战略布局[J]. 行政管理改革, 2019(1):19-27.

[8]
李军林, 胡家勇. 2018年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19(3):16-31.

[9]
刘尚希. 人力资本、公共服务与高质量发展[J]. 消费经济, 2019(5):3-5.

[10]
辜胜阻, 吴华君, 吴沁沁, 等. 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J]. 中国软科学, 2018(10):9-18.

[11]
余泳泽, 胡山.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J]. 宏观质量研究, 2018, 6(4):1-17.

[12]
徐现祥, 李书娟, 王贤彬, 等.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选择:以高质量发展终结“崩溃论”[J]. 世界经济, 2018, 41(10):3-25.

[13]
刘思明, 等. 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4):3-23.

[14]
马茹, 张静, 王宏伟. 科技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 40(5):3-12.

[15]
李元旭, 曾铖. 政府规模、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61(3):155-166.

[16]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格局发展演变及优化策略[J]. 经济地理, 2018, 38(11):133-140.

DOI

[17]
Agbola F. Modell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014, 19(2):278-289.

[18]
Ghosh A. How does banking sector globalization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17,48:83-97.

[19]
Zeira J. Why and how education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17(3):602-614.

[20]
Papalia R B, Bertarelli S. Nonlinearities in economic growth and club convergence[J]. Empirical Economics, 2013, 44(3):1171-1 201.

[21]
Bai C, Ma H, Pan W. Spatial spillover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4):982-990.

[22]
Qi J. Fiscal expenditure incentives,spatial correlation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a Chinese provi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6, 11(7):191-201.

[23]
李金昌, 史龙梅, 徐蔼婷.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研究, 2019, 36(1):4-14.

[24]
朱启贵.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N]. 文汇报,2018-02-06(12).

[25]
殷醒民.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N]. 文汇报,2018-02-06(12).

[26]
徐乐怡, 曹信生, 刘程军. 产业视角的中国城镇化质量分级与演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12):68-75.

DOI

[27]
方创琳.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 地理研究, 2019, 38(1):13-22.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