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栏

人口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 陈肖飞 ,
  • 郜瑞瑞 ,
  • 韩腾腾 ,
  • 张胜男 ,
展开
  •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河南 开封 475001
※张胜男(1995—),女,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经济。E-mail:

陈肖飞(1986—),男,河南三门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空间动态、城市环境经济。E-mail:

收稿日期: 2019-12-13

  修回日期: 2020-05-1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149)

2020年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202400410244)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Shrinkag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Change

  • CHEN Xiaofei ,
  • GAO Ruirui ,
  • HAN Tengteng ,
  • ZHANG Shengnan ,
Expand
  •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by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Co-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2-13

  Revised date: 2020-05-19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4

摘要

研究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为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②城市收缩可划分为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三种类型,其中孤点式收缩主要包括青海、山东和山西省部分市辖区县,连绵式收缩主要包括甘肃、内蒙古和河南省部分市辖区县,交错式收缩主要包括宁夏和陕西省部分市辖区县。③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收缩,但其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

本文引用格式

陈肖飞 , 郜瑞瑞 , 韩腾腾 , 张胜男 . 人口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 40(6) : 37 -4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6.005

Abstract

The Symposium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contra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national census,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shrinkage in different levels of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the Yellow River Eco-economic Blet. The results show that:1) In the administrative uni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17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are shrinking,accounting for 18.68% of the total amount of cities; 23 municipal districts are shrinking,accounting for 11.79% of the total amount of municipal districts; 231 municipal counties are shrinking,accounting for 42.46% of the total amount of municipal counties. 2) Urban shrink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isolated shrinkage,continuous shrinkage and staggered shrinkage. Among them,isolated shrinkage mainly includes parts of cities,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Qinghai,Shandong and Shanxi Province,continuous shrinkage mainly includes parts of cities,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Gansu,Inner Mongolia and Henan Province,and staggered shrinkage mainly includes parts of cities,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Ningxia and Shaanxi Province. 3) The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insufficient supply side of popul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hange of age class structure and family structure of population,the lack of development of central cities and the weak radiation driving ability together led to the contraction of some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but there are still typical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m.

城市地位演变及位序更替是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经典问题之一,虽然理论上认为城市兴衰是不可避免的生命周期,但传统意义上的“增长”仍是城市发展的标准路径[1]。然而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郊区化、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社会转型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世界上部分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衰退、人口减少等“收缩”现象,相关研究发现1990—2000年,约2/5的欧洲城市出现了人口流失[2-3],清华大学“北京城市实验室”利用夜间灯光影像监测了2013—2016年中国3 000余个城镇的夜间灯光强度,反映出近1/3的城镇城市人口和经济出现了下降趋势[4]。虽然中国是否开始出现类似西方语境中的收缩城市尚无定论,但联合国人居署在《世界城市报告》中仍然识别了中国约50个正在收缩的城市[5-6]。伴随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刘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未来城市人口结构和区域间人口流动将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城市收缩问题[7-8]。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了“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因此,在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情景下,分析中国典型区域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Häußermann 基于对鲁尔地区的研究首次正式提出“城市收缩”的概念[9],但当时学界倾向于认为“收缩只是短时现象,增长仍是常态”。自19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人口流失、去城市化等现象,城市收缩才逐渐得到学界认可[10-11]。近3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城市收缩的空间表现、驱动机制、模拟响应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从空间表现来看,1960年代,城市收缩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老工业城市[12],直到1990年代开始,美国[13]、日本[14]、韩国[15]、中国[16-17]等都相继出现了类似现象,而城市收缩空间表现的量化测算从单纯的基于城市构筑物空置率、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变化等过渡到借助于遥感解译手段等进行测度[18-19]。从驱动机制来看,学者们基于城市周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等视角进行了探索性解释[20-21],大体说来,城市收缩动因存在“人口运动”与“资本运动”两种理论视角[22-24],虽然部分学者致力于建构一般性概念模型来解释城市收缩动因,但由于其尺度众多、过程纷繁,再加上城市发展阶段和所处地理环境差异性,使得城市收缩驱动机制不确定性因素更多。从模拟响应来看,学界对城市收缩的态度经历了“轻视—对抗—接受—利用”的复杂变化[25],“轻视—抵抗”主要试图恢复收缩城市的再增长,如城市更新等[26],“接受—利用”则认为收缩不可避免,针对收缩的表现采取一系列优化政策,如精明收缩等[27]。近年来,中国部分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学者开始对收缩城市进行系统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研究来说仍稍显薄弱[28-32]。需要注意的是,学术界虽然对城市收缩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定义,然而西方学者普遍以人口总量减少和结构退化来界定[33],国内学者主要以两次人口普查期间(2000—2010年)常住人口数量、总就业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下降来界定[34-35]。在中国现实情境下,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人口流动频率的交互作用使得人口“局部收缩”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就要求在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需要从更小空间尺度上进行准确识别。参考张学良等[3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黄河流域城市收缩定义为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2000—2010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负的城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的城市发展现状是先决条件之一。本研究的黄河流域主要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不包含东四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份,共包含91个地级市单元,195个市辖区,544个市辖县,国土面积约255.05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26.6%。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计算黄河流域不同级别行政单元的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揭示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重新理解中国典型区域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也为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的规划发展及空间布局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1 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特征

1.1 地级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特征

黄河流域17个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74个城市处于非收缩状态,占城市总量的81.32%。城市收缩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以及内蒙古、河南、宁夏的东南部地区,人口增长率大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市县逐渐下降的趋势,甘肃兰州、宁夏银川、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山西太原、山东济南等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均符合这一趋势(图1a图1b),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地市人口增长率下降极为明显,吴忠市、固原市最为典型,分别为-33.17%、-28.90%。2000—201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全局Moran's I为0.328,表明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率虽然呈现空间正相关,但特征并不显著。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青海省、甘肃省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大部分区域,人口出现负增长的主要集中于甘肃省中南部、陕西省南部、河南省东南部、山东省南部等,空间“高—高”型的城市主要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阿拉善盟,“低—低”型的城市主要是中卫市、庆阳市和平凉市,“低—高”型的城市有张掖市和石嘴山市,说明黄河流域地级市收缩并不显著,整体处于初始阶段(图1c)。
图1 地级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及集聚效应

Fig.1 Spatial pattern and agglomeratio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Yellow River Basin

1.2 市辖区县收缩的空间格局特征

为更加精准识别区域内部人口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对市辖区县行政单元人口变动率进行统计,发现黄河流域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约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约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甘肃省沿省界线地带、内蒙古中部、陕西南部、宁夏和河南东南部以及山东与山西散布的少数市辖区县属于收缩城市(图2a图2b)。2000—2010年黄河流域县域的全局莫兰指数值为0.155,表明黄河流域市辖区县人口增长率呈现空间正相关,但特征不显著。人口增长率“高—高”型的市辖区县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南部和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等,“低—低”型的市辖区县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河南省东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低—高”型的市辖区县主要分布在青海中部、内蒙古中部、宁夏中部和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高—低”型的市辖区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甘肃中部和东南部等。说明黄河流域市辖区县收缩呈现典型的“斑点”模式,在某些区域形成了集中连片式(图2c)。
图2 市辖区县收缩的空间格局及集聚效应

Fig.2 Spatial pattern and agglomeration of municipal district in Yellow River Basin

2 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人口特征

由于以地级市为单元的城市收缩在黄河流域表现不明显,因此以市辖区县为基本单元,重点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人口特征。将收缩城市所包含的市辖区县相关数据与地图进行空间匹配,通过识别其分布特征得到三种城市收缩类型: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图3)。
图3 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类型划分

Fig.3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shrinkag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1 孤点式城市收缩

孤点式城市收缩是指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没有出现收缩现象,收缩现象仅零散分布于若干市辖区县,主要包括湟中县、蒙阴县、左云县等63个市辖区县。从图3a所示可以看出,除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市辖区县,其余各省市辖区县人口增长率均呈现出从市辖区向周围市辖县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主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医疗教育水平、数量较多的就业岗位等对人口产生吸引,使得主城区的人口流失速度低于周边市辖县。2000—2010年,三省的不同市辖区县中老龄人口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青海省的市辖区县,收缩城市中老龄人口增长率最低已达到32.14%,而老龄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德令哈市高达92.57%。0~14岁少年儿童十年内增长率都呈现负增长,降幅最大的是山东威海乳山市,增长率为-48.23%。15~64岁年龄人口增长率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低于老龄人口增加速度,未来还将面临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表1)。
表1 孤点式城市收缩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Tab.1 Characteristics of age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complete shrinkage

地市 0~14岁(%) 15~64岁(%) ≥65岁(%)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湟中县 26.44 21.13 -20.08 68.94 72.76 5.54 4.62 6.11 32.14
平安县 25.67 19.39 -24.46 69.56 72.77 4.61 4.77 7.85 64.62
乐都县 26.15 18.12 -30.70 68.53 74.16 8.22 5.33 7.73 45.13
化隆回族自治县 30.84 27.81 -9.830 65.07 66.20 1.74 4.09 5.99 46.51
德令哈市 22.61 18.40 -18.63 74.99 76.99 2.66 2.39 4.61 92.57
牟平区 16.77 9.70 -42.16 73.85 77.43 4.85 9.38 12.88 37.33
利津县 22.19 15.29 -31.08 69.72 73.99 6.13 8.09 10.72 32.43
莒县 23.53 17.99 -23.53 67.81 71.03 4.74 8.66 10.98 26.80
蒙阴县 23.15 17.52 -24.33 69.86 70.87 1.44 6.98 11.61 66.27
荣成市 16.80 10.01 -40.42 72.90 76.37 4.76 10.30 13.62 32.26
左云县 28.00 17.73 -36.68 66.94 75.00 12.05 5.06 7.27 43.56
平顺县 27.36 16.94 -38.09 66.57 75.61 13.59 6.07 7.45 22.67
五寨县 25.85 16.46 -36.33 66.89 75.53 12.92 7.26 8.01 10.37
襄汾县 27.64 17.45 -36.86 66.05 74.02 12.07 6.32 8.53 35.06
古交市 27.71 17.30 -37.56 67.95 76.67 12.83 4.34 6.03 38.92

注:由于黄河流域市辖区县数量较多,因此研究选取15个典型区县进行分析,表2~表5亦同。

孤点收缩式城市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幅度也出现增大态势,表明孤点收缩城市并未出现“去工业化”现象(表2)。黄河流域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传统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滞后,从而产生经济衰退、就业人口减少。2005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中部地区很多城市着力推动产业调整、转型和升级,黄河流域部分城市也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一些城市开始了“退二进三”“退二优三”的去工业化过程,但是由于服务业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难以弥补第二产业衰退所流失的就业岗位,结果造成本土就业人口总量减少,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收缩。
表2 孤点式城市收缩的人口就业结构特征

Tab.2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complete shrinkage

地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湟中县 88.34 73.47 -16.83 4.52 11.13 146.24 7.14 15.41 115.83
平安县 64.37 45.47 -29.36 14.81 18.49 24.85 20.82 36.04 73.10
乐都县 86.73 74.04 -14.63 4.96 11.18 125.40 8.31 14.77 77.74
化隆回族自治县 92.92 75.22 -19.05 1.28 8.29 547.66 5.80 16.49 184.31
德令哈市 32.75 34.97 6.78 33.40 27.39 -17.99 33.85 37.64 11.20
牟平区 61.89 59.29 -4.20 22.51 21.44 -4.75 15.61 19.27 23.45
利津县 79.20 71.51 -9.71 6.54 10.24 56.57 14.26 18.25 27.98
莒县 82.12 79.92 -2.68 8.77 9.94 13.34 9.11 10.14 11.31
蒙阴县 75.35 75.28 -0.09 12.09 10.83 -10.42 12.56 13.88 10.51
荣成市 56.76 49.61 -12.60 26.31 28.07 6.69 16.92 22.32 31.91
左云县 44.46 49.22 10.71 33.26 12.83 -61.43 22.28 37.96 70.38
平顺县 88.51 75.09 -15.16 2.75 9.58 248.36 8.74 15.33 75.40
五寨县 79.30 71.36 -10.01 3.58 3.87 8.10 17.12 24.78 44.74
襄汾县 79.36 77.10 -2.85 9.29 9.41 1.29 11.35 13.49 18.85
古交市 25.84 16.15 -37.50 46.34 51.21 10.51 27.82 32.64 17.33

2.2 连绵式城市收缩

连绵式城市收缩是指城市收缩呈现连绵化发展的市辖区县,包括景泰县、清水县和民乐县等140个市辖区县。2000—2010年,连绵收缩城市的老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而0~14岁儿童人口增长率呈现负增长,同时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均呈上升趋势,趋势较为缓和(表3)。2000年,连绵式收缩城市有82个市辖区县未达到老龄化水平,而2010年则仅剩13个,增长率最高的兰州市红古区已经高达100.06%。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低于老龄人口增加速度,且儿童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共同造成人口持续减少和内生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表3 连绵式城市收缩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Tab.3 Characteristics of age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marginal shrinkage

地市 0~14岁(%) 15~64岁(%) ≥65岁(%)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皋兰县 27.86 16.73 -39.94 66.74 73.35 9.91 5.41 9.92 83.42
景泰县 29.60 16.93 -42.80 66.15 75.54 14.19 4.25 7.53 77.13
清水县 29.89 24.02 -19.64 65.59 69.13 5.40 4.52 6.85 51.42
民乐县 25.74 19.67 -23.58 70.14 73.62 4.97 4.13 6.71 62.66
临洮县 26.98 16.26 -39.72 67.59 75.04 11.02 5.43 8.70 60.18
九原区 21.84 16.65 -23.76 72.89 77.39 6.18 5.27 5.96 12.99
武川县 21.31 13.41 -37.06 70.78 75.03 6.00 7.91 11.55 46.03
凉城县 21.20 14.43 -31.94 69.95 74.70 6.79 8.85 10.87 22.83
阿巴嘎旗 20.92 12.79 -38.85 74.89 80.97 8.11 4.19 6.24 48.87
杭锦旗 20.70 13.66 -34.00 72.76 77.07 5.92 6.54 9.27 41.68
吉利区 20.97 16.74 -20.18 73.44 74.52 1.46 5.58 8.74 56.52
睢阳区 27.19 20.58 -24.32 65.73 70.92 7.90 7.08 8.50 20.10
卢氏县 24.31 17.07 -29.78 69.17 75.18 8.69 6.52 7.76 18.96
潢川县 30.77 23.00 -25.24 63.54 68.35 7.58 5.70 8.65 51.82
荥阳市 25.09 16.15 -35.64 66.90 74.86 11.90 8.01 8.99 12.27
连绵式收缩城市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均为上升,表明连绵式收缩城市人口就业结构正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表4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除少数几个县上升幅度略小,凉城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县下降外,其余县区占比上升的幅度都相对较大,表明连绵式收缩城市工业化进程仍在持续,大量从业人员正向第二产业转移。除此之外,随着甘肃、内蒙古、河南煤炭和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传统资源型城市从业人员开始大量流失,产业结构开始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转型,2000—2010年甘肃、内蒙古、河南部分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增速明显,然而产业转型并未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人口出现外流,引发城市收缩。
表4 连绵式城市收缩的人口就业结构特征

Tab.4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marginal shrinkage

地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皋兰县 82.03 76.51 -6.73 5.76 7.49 30.03 12.22 16.00 30.93
景泰县 82.22 73.10 -11.09 5.34 7.70 44.19 12.44 19.20 54.34
清水县 92.86 87.17 -6.13 1.30 3.89 199.23 5.84 8.94 53.08
民乐县 91.05 85.84 -5.72 1.96 3.99 103.57 6.99 10.17 45.49
临洮县 92.07 84.89 -7.80 2.15 4.58 113.02 5.78 10.53 82.18
九原区 52.71 23.40 -55.61 23.83 32.62 36.89 23.46 43.98 87.47
武川县 81.65 70.43 -13.74 4.48 8.17 82.37 13.87 21.39 54.22
凉城县 82.94 81.51 -1.72 5.72 5.36 -6.29 11.35 13.13 15.68
阿巴嘎旗 59.00 57.08 -3.25 8.43 9.78 16.01 32.57 33.14 1.75
杭锦旗 69.29 51.77 -25.29 9.27 13.83 49.19 21.44 34.40 60.45
吉利区 36.54 21.51 -41.13 33.58 36.85 9.74 29.88 41.65 39.39
睢阳区 88.26 70.93 -19.64 3.25 12.76 292.62 8.50 16.30 91.76
卢氏县 88.46 86.83 -1.84 2.33 3.38 45.06 9.21 9.78 6.19
潢川县 79.74 66.54 -16.55 6.67 13.68 105.10 13.59 19.78 45.55
荥阳市 76.19 50.94 -33.14 11.82 26.40 123.35 11.99 22.65 88.91

2.3 交错式城市收缩

交错式城市收缩是指收缩的市辖区县与非收缩的市辖区县交替分布,主要包括平罗县、盐池县、同心县和西吉县等51个市辖区县,主要是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区县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内部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显著,导致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0~14岁人口增长率均为负且降幅相对较大,说明人口出生率正在不断下降;15~64岁人口增长率为正且增幅相对较小,说明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劳动力需求;65岁以上的人口增长率均为正,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进一步加深(表5)。
表5 交错式城市收缩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Tab.5 Characteristics of age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spotted shrinkage

地市 0~14岁(%) 15~64岁(%) ≥65岁(%)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平罗县 24.01 18.27 -23.90 70.60 74.23 5.15 5.39 7.50 39.02
盐池县 27.01 21.26 -21.30 69.00 72.31 4.80 3.99 6.42 60.90
同心县 37.48 29.76 -20.59 59.16 65.42 10.58 3.36 4.82 43.34
西吉县 37.58 31.04 -17.41 58.45 62.44 6.82 3.96 6.53 64.77
隆德县 32.47 22.15 -31.77 62.78 69.93 11.38 4.75 7.92 66.72
彭阳县 32.70 25.4 -22.33 63.24 67.57 6.85 4.06 7.04 73.54
碑林区 12.82 9.37 -26.90 78.96 78.96 0.00 8.22 11.66 41.85
临渭区 24.52 14.43 -41.16 69.24 76.46 10.43 6.24 9.11 46.08
蓝田县 28.79 18.89 -34.38 64.29 71.60 11.36 6.92 9.52 37.57
周至县 28.61 17.24 -39.73 66.00 73.89 11.96 5.40 8.87 64.37
宜君县 25.92 13.8 -46.76 68.36 78.01 14.12 5.72 8.18 42.92
凤翔县 26.88 14.71 -45.28 67.35 76.34 13.35 5.77 8.96 55.21
扶风县 27.85 15.66 -43.77 66.95 75.78 13.20 5.20 8.56 64.53
太白县 24.76 14.13 -42.94 70.35 78.22 11.18 4.89 7.65 56.57
乾县 28.67 16.78 -41.47 66.20 74.21 12.10 5.13 9.01 75.66
交错式收缩城市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除碑林区外均为负增长,表明农业从业人员逐步降低。大部分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率均为正,表明交错式收缩城市正在发生着产业升级转型(表6)。以碑林区为例,其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00—2010年均超过70%,但第三产业也带来了就业岗位不足等问题,而同心县则与碑林区相反,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2000—2010年均超过80%,表明同心县的工业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较低,现有工业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
表6 交错式城市收缩的人口就业结构特征

Tab.6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spotted shrinkage

地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2000 2010 增长率
平罗县 69.55 62.74 -9.79 12.46 15.33 23.03 17.98 21.93 21.97
盐池县 67.02 58.98 -12.00 12.30 14.32 16.42 20.69 26.70 29.05
同心县 84.99 84.03 -1.13 3.38 5.33 57.69 11.63 10.64 -8.51
西吉县 93.05 87.72 -5.73 1.43 3.40 137.76 5.53 8.88 60.58
隆德县 81.07 71.70 -11.56 8.66 14.47 67.09 10.27 13.83 34.66
彭阳县 88.15 80.28 -8.93 3.81 8.18 114.70 8.04 11.54 43.53
碑林区 0.17 0.42 147.06 24.19 16.32 -32.53 75.64 83.26 10.07
临渭区 75.87 68.23 -10.07 8.27 10.12 22.37 15.86 21.66 36.57
蓝田县 85.94 70.78 -17.64 4.76 10.47 119.96 9.29 18.75 101.83
周至县 85.56 71.00 -17.02 4.97 11.16 124.55 9.48 17.84 88.19
宜君县 83.30 73.22 -12.10 3.89 6.16 58.35 12.81 20.62 60.97
凤翔县 79.57 60.42 -24.07 9.35 19.26 105.99 11.09 20.32 83.23
扶风县 78.58 59.89 -23.78 10.40 21.72 108.85 11.02 18.40 66.97
太白县 74.99 64.35 -14.19 10.02 15.67 56.39 14.99 19.98 33.29
乾县 85.61 79.91 -6.66 5.80 8.85 52.59 8.59 11.24 30.85

3 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将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一般归结于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恶化、区位条件恶劣等,自然因素不仅能深刻影响城市发展,而且人们对宜居生活环境需求的提升更容易导致人口外流。从经济因素来看,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比较要素较弱的城市通常会发生人力资源流失,丧失人口红利;其次,产业转型升级引发就业岗位减少,出现严重的人口供给不足等问题;再次,城市中心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迫使部分城市居民撤离,城市空心化问题使得城市收缩现象加剧。从社会因素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人们生育观念也从传统的“多生多育”转变为“少生优生”,再加上工业化导致的适龄劳工人口迅速外流,加速了部分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极化现象,城市收缩现象愈发显著。从制度因素来看,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制定的特殊政策引导会引发集体性的人口迁移,从而导致城市收缩。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城市收缩影响因素研究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虽然不同城市可能具有相似的收缩特征,但导致其收缩的实质原因并不相同,需要进行科学区分(图4)。总的来说,由于早期对城市收缩机制和过程的认识不足,研究框架大都以决定论为基础,重点研究某种单一要素对城市人口产生的影响。随着认识论的发展,部分学者逐步尝试将多种影响因素相结合,分析决定论下的因果关系。同时开始尝试考虑“下垫面”问题,重点分析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制度等对城市收缩的影响并考虑其循环反馈过程。总的来说,城市收缩动因异质性和过程复杂性是一个繁杂的循环反馈机制,也是一个循环累积效应的过程。
图4 城市收缩影响因素研究框架

Fig.4 Research framework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shrinkage

3.1 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

黄河流域横跨中国三大阶梯,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是中国生态脆弱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区域。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 000~2 000 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洪水威胁较大。近年来随着流域缺水断流加剧,黄河流域生态问题已不是个简单现象,而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表征,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集中反映。黄河生态问题使沿黄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黄河流域的老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衰竭型城市较多,干支流接纳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同时沿线城市人口膨胀,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导致水体环境容量和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总之,由于受地形、水文等条件的综合影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人口向东部地区流动年际数量较大。由于自然灾害多发性,政府会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行政引导,玉树藏族自治州地震以后,政府新建异地安置小区如琼龙组团等,同时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体现出政府在人口非自然迁移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3.2 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

黄河流域由于受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省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产业结构来看,2001—2016年,山东、山西、甘肃的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而河南、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的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2016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8.16∶42.79∶49.05,而黄河流域的三次产业比重为8.59∶45.90∶45.51,层次仍然偏低,进一步说明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阶段,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农业人口转移到区域内部中心城市或区域外部城市。从行业部门所占比重来看,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比均超过5%,而且沿黄省份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产业部门均有着较高的比重,上述产业类型属于典型的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较小,吸纳的就业人口也相对较少。特别是伴随着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黄河流域沿线省域凭借资源禀赋等优势条件,主要承接了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要素成本企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造成大量人口选择性外流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以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区域内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周边人口流入,共同导致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人口供给侧明显不足。总之,黄河流域产业机构转变过程势必影响就业人口的数量和规模流动,导致城市出现收缩现象。

3.3 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

中国自2000年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经济增速下降、人口红利消失、适龄劳动力数量减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衍生。从表1表3表5可以看出,山东省属于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老龄化达到中等水平,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但总体来讲,黄河流域沿线8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且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极快。三种类型的收缩城市中0~14岁人口增长率均为负,15~64岁人口增长率均为正,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均为正,且数值远大于15~64岁人口增长率,表明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状态,劳动力相对减少,劳动力市场萎缩,人口抚养系数也将持续上升,社会劳动人口与社会被抚养人口比例大体持平,不仅提升了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系数,也进一步抑制劳动效率,导致家庭结构改变和社会空间破碎化。2015年尽管国家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但现实上黄河流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仍持续下降,加之当代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势必会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收缩产生一定影响,而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成为应对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重要问题。

3.4 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2008年以来,黄河流域沿岸的省会城市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省会城市排名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郑州和济南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相对靠前,而太原、兰州、银川、西宁排名较为靠后,经济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城市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通过计算可知,黄河流域省会城市首位度不高,其中济南、呼和浩特位于最末位,郑州、太原位于中下游,西安、西宁、兰州、银川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其本身经济实力较弱,因而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低。2010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黄河经济带拥有2个国家中心城市,而2018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指标显示,黄河经济带的郑州和西安处于末位,不仅数量较少,总体经济实力也相对薄弱。总之,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实力较弱影响了对省域内部人口的吸引力,间接驱使人口向外流动,影响城市收缩的格局特征。
虽然黄河流域城市收缩受上述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在区域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根据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可将黄河流域收缩城市划分为环境恶劣型、资源枯竭型、虹吸效应型和结构失调型四类(图5)。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劣的甘肃省庆阳、陇南、定西,宁夏吴忠、固原,陕西商洛等,由于对原住居民的吸引能力较弱,且随着人口流动迁移成本逐渐下降,容易导致人口外迁而出现城市收缩。对于部分资源型城市如河南焦作、甘肃白银等来说,随着资源枯竭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部分产业出现严重衰退,而产业转型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使得失业率呈现上升态势,为寻求就业机会出现了大量的劳工外流,导致城市收缩。当区域中心城市与其它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势能”差距加大未实现协调发展时,随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出现了人口由周边城市向中心城市人口流入情况,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周边城市逐渐演变成收缩型城市,如内蒙古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陕西渭南等。产业结构失调使得城市在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时面临较大困境,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不足,社会福利较低,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随之出现,如甘肃省武威、张掖,河南省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
图5 黄河流域城市收缩主要类型

Fig.5 Main types of urban shrinkage in Yellow River Basin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地级市收缩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以及内蒙古、河南、宁夏的东南部地区,市辖区县收缩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沿省界线地带、内蒙古中部、陕西南部、宁夏和河南东南部以及山东南部等。
②城市收缩可以划分为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三类。其中青海省、山东省和山西省表现为孤点收缩,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边缘和东部边缘地带,就其各地市来看,均呈现出非收缩状态,但内部各县却存在收缩现象。连绵式收缩主要包括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其城市收缩现象呈现出连片状空间结构。交错式收缩主要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交错分布,规律性相对较弱。
③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收缩,但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甘肃省庆阳、陇南、定西,宁夏吴忠、固原等主要由于地理环境恶劣,而河南焦作、甘肃白银等主要由于资源枯竭,内蒙古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陕西渭南等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而甘肃省武威、张掖,河南省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调。
本文基于人口变化视角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区分了流域内部城市收缩的主导原因,然而如何能有效推动收缩城市转型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首先,要转变城市发展的传统价值导向,树立精明收缩理念,努力实现“小而精”的城市发展模式,维持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明确收缩城市的比较优势,增强核心发展动能,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提升收缩城市高质量发展能力。最后,加强城市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尤其是促进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关联程度,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的合理转移,为周边收缩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1]
Leo C, Brown W. Slow growth and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00, 22(2):19-21.

[2]
Mallach A, Haase A, Hattori K. The shrinking c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ontrasting dynamics and responses to urban shrinkage[J]. Cities, 2017, 69(9):102-108.

[3]
Nelle A, Großmann K, Haase D, et al. Urban shrinkage in Ger-many:an entangled web of conditions,debates and policies[J]. Cities, 2017, 69(9):116-123.

[4]
龙瀛, 李郇. 收缩城市: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9):1.

[5]
Haase A, Rink D, Grossmann B M, et al. Conceptualizing urban shrinkag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4, 46(7):1519-1 534.

[6]
Xie Y, Gong H, Lan H, et al. Examining shrinking city of De-troit in the context of socio-spatial inequalit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177:350-361.

[7]
Yang Z, Dunford M. City shrinkage in China:scalar processes of urban and hukou population losses[J]. Regional Studies, 2018, 52(8):1-12.

[8]
Gao S. Tracing the phenomenon,conceptand research of shrink-ing citie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7, 32(3):50-58.

[9]
Häußermann H, Siebel W. Eds.) Die Schrumpfende Stadt und die Stadtsoziologie[C]//Friedrichs J. (Eds.) Soziologische Stadtforschung.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1988.

[10]
Beauregard R. Urban population lo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nited States,1820-2000[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9, 41(3):514-528.

[11]
Batty M. Empty buildings,shrinking cities and ghost town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2016, 43(1):3-6.

[12]
Oswalt P. Shrinking cities:International research[M]. Berlin:Kunst-Werke Berlin, 2005.

[13]
Howe S R, Bier T, Allor D, et al. The shrinking central city amidst growing suburbs:case studies of Ohio’s Inelastic cites[J]. Urban Geography, 1998, 19(8):714-734.

[14]
Martinez F C, Audirac I, Fol S, et al. Shrinking cities:Urba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2, 36(2):213-225.

PMID

[15]
Rieniets T. Eds.). Urban shrinkage[C]//Oswalt P,Rieniets T (Eds.). Atlas of Shrinking Cities. German:Hatje,Ostfildern, 2009.

[16]
张学良, 刘玉博, 吕存超. 中国城市收缩的背景、识别与特征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8(4):132-139.

[17]
吴康, 孙东琪. 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7, 37(11):59-67.

[18]
刘合林. 收缩城市量化计算方法进展[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2):17-22.

[19]
Reis J P, Silva E A, Pinho P. Spatial metrics to study urban pat-terns in growing and shrinking cities[J]. Urban Geography, 2015, 37(2):246-271.

[20]
杜志威, 李郇. 收缩城市的形成与规划启示: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视角[J]. 规划师, 2017, 33(1):5-11.

[21]
Bontje M.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shrinking cities in East Ger-many:the case of Leipzig[J]. Geojournal, 2004, 61(1):13-21.

[22]
Haase D, Haase A, Kabisch N, et al. Actors and factors in land-use simulation:The challenge of urban shrinkage[J]. Environment Modelling & Software, 2012,35:92-103.

[23]
Harvey D. Space of global capitalism: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M]. New York: Verso Press, 2006.

[24]
Sassen S.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C]// Fainstein S,Camp-bell S. (Eds). Readings in urban theory,2nd ed.ed. Blackwell,Oxford, 2002.

[25]
Hospers G J. Policy response to urban shrinkage:from growth thinking to civic engagement[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4, 22(7):1507-1 523.

[26]
Sousa S, Pinho P. Planning for shrinkage:Paradox or paradigm[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1):12-32.

[27]
Smith N, Caris P, Wyly E. The Camden syndrome and the menace of suburban decline:Residential disinvestment and the discontents in Camden County,New Jersey[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1, 36(4):497-531.

[28]
李郇, 吴康, 龙瀛, 等. 局部收缩:后增长时代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争鸣[J]. 地理研究, 2017, 36(10):1997-2 016.

[29]
林雄斌, 杨家文, 张衔春, 等. 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J]. 人文地理, 2017, 32(1):82-89.

[30]
周恺, 钱芳芳, 严妍. 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收缩地图”[J]. 地理研究, 2017, 36(2):267-280.

DOI

[31]
张学良, 张明斗, 肖航. 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6):1-14.

[32]
张伟, 单芬芬, 郑财贵, 等. 我国城市收缩的多维度识别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3):32-40.

[33]
Tarok I, Myklmenko V. The trajectories of European cities,1960-2005[J]. Cities, 2007, 24(3):165-182.

[34]
张莉. 增长的城市与收缩的区域: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空间重构——以四川省与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9):74-80.

[35]
吴康, 龙瀛, 杨宇. 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 30(9):26-3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