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

  • 刘安乐 , 1, 2 ,
  • 杨承玥 2 ,
  • 明庆忠 , 1, ,
  • 张红梅 1 ,
  • 陆保一 3
展开
  • 1.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云南 昆明 650221
  • 2.六盘水师范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贵州 六盘水 553004
  • 3.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中国云南 昆明 650500
※明庆忠(1963—),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研究与旅游规划。E-mail:

刘安乐(1988—),男,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效应。E-mail:

收稿日期: 2019-06-02

  修回日期: 2020-03-0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CGL029)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重大项目(SHZK201910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ZDZB201802)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7C038)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9YUFEY034)

Spatial-Temporal Coordin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Provincial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 LIU Anle , 1, 2 ,
  • YANG Chengyue 2 ,
  • MING Qingzhong , 1, ,
  • ZHANG Hongmei 1 ,
  • LU Baoyi 3
Expand
  • 1. Institute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Yunnan China
  • 2. School of Tourism and Historical Culture,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4,Guizhou China
  • 3.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6-02

  Revised date: 2020-03-08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4

摘要

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协调度模型、空间索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回归模型SEM,运用ArcGIS10.2和GeoDa工具,测算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协调度的动力机制。结果发现:①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值经历了以2011、2013年为节点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三个阶段,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政府政策条件有显著关系。空间差异上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减规律。②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整体协调度等级水平相对较低,以失调—协调过渡等级、轻度协调等级为主;协调度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性缩小态势,均衡趋势有所显现。③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均十分显著。其中,局部自相关格局呈随时间推移演化特征,H-H区省区范围扩大,但其区域重心依然在长三角地区,L-H区分布较为分散且范围有所缩减,L-L和H-L区省区范围长期保持稳定不变。④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均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需求是文化旅游产业协调的最强劲动力源。但政策环境的调控驱动作用尚未发挥,基础设施发展呈现出负向催化驱动效应。

本文引用格式

刘安乐 , 杨承玥 , 明庆忠 , 张红梅 , 陆保一 .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 经济地理, 2020 , 40(6) : 203 -21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6.022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Chooses coordination model,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by the entropy method,and the tools of ArcGIS 10.2 and GeoDa.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mong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7.The space-tim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discussed,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ts coupling coordination is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2008 to 2017,the average valu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rising,declining and slowly rising with the nodes of 2011 and 2013,and the lev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s policy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fferences,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showed a decreasing rule from coastal to inland as a whole.2) From 2008 to 2017,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show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which was a good trend; the level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relatively low,the disorder-coordination transition level and the slight coordination level accounted for the biggest proportion;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over time,and the equilibrium trend appeared.3) The global and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2008-2017 is significant. the local autocorrelation pattern show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ver time,and the provincial scope of H-H region. However,its regional center of gravity was stil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distribution of L-H region was scattered and its scope was reducing. The provincial scope of L-L and H-L regions has remained stable for a long time. 4) Consumption demand,market supply,marke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olicy environment,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resources are all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the coupling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Consumption demand is the strongest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upling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However,the policy environment has not yet played its due role in regulating and driving,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has shown a negative catalytic driving effect.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特别是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机构的重组以来,文旅融合这一“老命题”再次发酵为讨论热点。文旅融合作为当前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重要战略理念和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发展重要关口,有关文旅关系、文旅融合状态及其动力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现实问题。那么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关系如何?二者协调状态时空特征如何?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本文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索,以期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1 研究进展及理论框架

1.1 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文旅融合研究相对较早。1963年Rosenberg从产业技术变化的角度提出产业融合思想[1]。1970年代后即开始关注和探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相关问题。国外学者针对具体文化行业或活动(文创[2]、主题公园[3]、节事活动[4]等)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政策关系[5]、旅游与文化遗产关系[6-7]的研究较为集中。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是中国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协调关系、融合模式和动力机制及其路径等方面。其中,翁钢民[8]、曲景慧[9]、侯兵[10]、段兆雯[11]、张琰飞[12]等从不同时空尺度探究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时空协调关系。明庆忠[13]、王兆峰[14]、尹华光[15]等分别以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大湘西地区和武陵山区为对象,提出了文旅融合基本模式。有关文旅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开展研究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16-19]。随着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机构的重组,有关二者关系讨论迅速火热。2019年,《旅游学刊》在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中组织“文旅融合”讨论,形成了从不同视角解析文旅关系的系列成果[20-25]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文旅融合研究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尺度与案例选择上聚焦于省域和地区尺度较为丰富,省际等中观研究虽有涉及但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多采用数理模型和定性理论推导等较为单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有研究将数理模型、空间索数据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的多学科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现有研究从不同的领域取得较多有益成果,但有关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机理、文旅产业协调关系、状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依然需要进一步梳理。因此,本文在梳理文旅产业融合概念和机理基础上,选择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二者协调时空演化态势,并探究其动力机制,以期为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及其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2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及机理

1.2.1 文旅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重要现象之一,二者产生融合的条件包括产业相似性或科技进步促使产业边界拓展,融合途径是产业间交流与互动,融合特点是渐进持续的非固化而动态过程。文旅融合作为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重要实践形式,具有产业融合需具备的条件与特征,其内涵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

1.2.2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

随着科技产业发展和社会消费需求变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交融特性日益显著。从产业发展过程和要素看,产业发展存在着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发展效应的一般过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依然可以从二者发展过程中找到文旅基础—文旅人力资本—文旅产业效益的发展规律,二者的融合主要通过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社会消费驱动下,通过产业内部拆分、重组等形式不断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强化各自产业竞争力,二者产业价值扩展使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似和交叉部分形成链接,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二者可以通过整合和优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有发展条件,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彼此共融发展。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就是要在产业发展各个阶段实现融合和协调。第一,文旅融合就在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共享,一方面,挖掘文化产业内涵,赋予文化产品旅游元素,实现文化产业资源和文化设施旅游化;另一方面,强化旅游产业资源和旅游基础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及其产业层次文化底蕴。第二,文旅融合还依赖于人力资本共育。人力资源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直接操控者和执行者,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培养和培育中注重文旅协同,引导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第三,市场响应共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形式,就是要用旅游的产业形式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用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消费质量。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

运用线性加权法用于测算独立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已受到学术界认同,熵值法能够客观测算出各指标权重。因此,本文采用线性加权和熵值法测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值。因方法较为成熟和篇幅限制,具体步骤不再详细描述[26]

2.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是衡量系统相互作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协调度可以反映系统要素之间关联程度,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为探究其耦合协调状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27],其计算公式如下:
C = W H i × L Y i ÷ ( α W H i + β L Y i ) 2
D = C × G , G = α W H i + β L Y i
式中:WHi表示文化产业第i省区综合评价值;LYi表示旅游产业第i省区综合评价值;C∈(0,1)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D∈(0,1)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度;G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α、β为各系统权重系数且α+β=1,由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相互独立、交叉的两个系统,因此,取α=β。为了更加直接划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等级,参考刘安乐[27]等对协调度等级划分的成果,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表1)。
表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Tab.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重度失调 中度失调 轻度失调 失调—协调过渡 初步协调 良好协调 优质协调
(0,0.15] (0.15,0.25] (0.25,0.45] (0.45,0.55] (0.55,0.75] (0.75,0.85] (0.85,1]

2.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可以用来检验某一现象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单元的现象联系,是解释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 I)。
①全局空间自相关(GMI)。主要用来探究文化与旅游产业全局整体相关特征。其公式为:
I = N S 0 × i = 1 n j 1 n W i j X i - X - X j - X - / i = 1 n X i - X - 2
式中:N=31为31个省级观测单元;XiXj分别是区域ij的观测值;S0是标准化要素,其值等于权重矩阵要素;Wij是空间权重矩阵,采用以空间相邻性来定义Wij(1表示相邻,0表示不相邻)。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当大于0时,表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度为空间正相关,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当其小于0时,表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度为空间负相关,即存在空间分散现象;当其等于0时表示分布相互独立。
②局部空间自相关(LMI)主要用来探究文化与旅游产业局部相关特征,公式为:
I i = Z j j 1 n W i j Z j
式中:Zi、Zj为区域ij观测值的标准化形式。局部空间相关可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H-H表示自身和周边水平均较高;L-L表示自身与周边水平均较低;H-L表示自身水平较高且被低水平区域包围;L-H表示自身水平低且被高水平区域包围。

2.1.4 空间回归模型

空间回归模型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空间关联,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28]。鉴于此,选择能够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来验证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的动力机制。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准确测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状态,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参考前人成果[8-10,12,16],从产业基础、产业人力资本和产业效应6个层次28个具体指标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产业类型 产业指标 具体指标 单位
文化产业WH 文化产业基础 WH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WH2文物业藏品数
WH3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 个/万人
WH4万人拥有博物馆数 个/万人
WH5万人拥有艺术表演场馆数 个/万人
文化产业人力资本 WH6文化从业人数占总业人员比 %
WH7文化部门教育毕业生数
文化产业效应 WH8文化及相关产业投资 亿元
WH9人均事业经费 元/人
WH10文化文物机构总收入 千元
WH11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 万元
WH12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数 千人次
WH13艺术表演场馆观众 人次
WH14文化与相关产业企业数
旅游产业LY 旅游产业基础 LY1 5A级旅游景区
LY2万人拥有星级酒店数 个/万人
LY3万人拥有旅行社数 个/万人
LY4万人拥有住宿、餐饮企业数 个/万人
旅游产业人力资本 LY5旅游从业人占从业人员比 %
LY6旅游院校学生数
旅游产业效应 LY7国内旅游收入 万元
LY8旅游外汇收入 百万美元
LY9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
LY10旅行社营业收入 万元
LY11星级酒店营业收入 万元
LY12国内旅游人次 万人次
LY13接待国际游客 百万人次
LY14住宿餐饮增加值 亿元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文化产业类较多指标统计口径在2007年后发生较大变化,多数省份2018年统计数据暂未统计出台,故选择研究时段为2008—2017年。由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地区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性,因此,选择中国31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单元。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家数据库National Data(http://data.stats.gov.cn)和2009—2018年中国31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年鉴、旅游统计年鉴和文化统计年鉴。文中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http://bzdt.ch.mnr.gov.cn/)审核通过的标准地图底图进行绘制。

3 结果分析

3.1 综合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态势

根据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模型,测算出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值,并从时间(图1)和空间(图2)两个方面分析其演化特征。
图1 2008—2017年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Fig.1 Comparis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evel in 2008-2017

图2 各省区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Fig.2 Comparis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从时间上看(图1),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均值差异较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整体上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2008—2011年,文化和旅游整体呈上升态势;2012—201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整体迅速下滑。2013年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缓慢抬升态势。分析发现:2008年我国发布免费开放社会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政策,文化博物馆行业参观人次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时,由于经费补充不足和文化博物馆行业收入减少,免费政策仅仅带来了参观规模的短暂性繁荣。同时,2012年以后中国星级酒店、娱乐产所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出现较大缩减,中国酒店市场和文化娱乐场所2012年以前有相当大一部分靠政府公务活动支撑,政务公务消费(含非公款消费)缩减导致中国星级酒店和文化娱乐场所严重的产能过剩,一定程度影响中国文旅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态势。2013年后随着文旅旅游产业结构动能转换过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逐渐走出危机,恢复增长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与政府政策条件有显著关系。
从空间上看(图2),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二者空间分异表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减规律,且在各梯队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重叠性。从图2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先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落后区域主要集中在宁夏、青海、西藏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域,这一分布结果表明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2 协调度时空演化态势分析

3.2.1 协调度指数的时序演化特征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指数,并绘制2008年以来中国31省市区耦合协调度均值、极差和变异系数曲线图(图3)。从协调度各年份均值看:2008—2017年中国二者协调度均值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整体上看,协调度均值从0.3891增加到0.3932,10年上涨幅度仅为1.04%,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从曲线波动变化上,二者协调度以2011、2013年为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三个发展阶段,对比分析发现,协调度曲线波动与旅游产业发展波动密切相关。
图3 2008—2017年协调度均值时序变化

Fig.3 Time series change of mean coordination degree in 2008-2017

总之,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状态不佳,整体上依然呈趋好态势。从变异系数和极差值变化曲线看,极差值略有减小且跟随协调度均值波动变化,但变异系数呈现波动减小的态势,说明二者协调度绝对差异和相对发展水平均呈现逐步缩小态势。分析认为2008年以来中国31省市区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水平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呈现较大差距。随着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差异呈现相对差异缩小的态势,这进一步验证中国31省区二者协调度趋好的结论。

3.2.2 协调度等级时空变化特征

根据表2分类标准,绘制中国31省市区2008—2017年均值的协调度等级统计见表3。2008年以来,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等级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轻度协调等级所占比率最高,所有年份均高于48.39%。重度失调等级省份数最少(1个以下)且长期为宁夏(除2008年为西藏外)。失调—协调过渡等级和初步协调等级随年份波动增加(其中在2014年初步协调省份比重达19.35%),而中度失调等级的省份呈逐年减少态势。表明虽然中国二者协调等级现状不理想,但整体协调等级结构趋于曲折中优化趋势。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较低,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其在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共育、市场共享等方面有待深入强化。
表3 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各等级比重(%)

Tab.3 Propor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t different levels in 2008-2017(%)

类型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初步协调 0.00 0.00 9.68 6.45 9.68 16.13 19.35 12.90 12.90 6.45
失调—协调过渡 9.68 12.90 16.13 16.13 16.13 19.35 25.81 22.58 16.13 12.90
轻度失调 74.19 70.97 61.29 64.52 61.29 54.84 48.39 58.06 58.06 67.74
中度失调 12.90 16.13 12.90 9.68 9.68 9.68 6.45 6.45 9.68 6.45
重度失调 3.23 0.00 0.00 3.23 3.23 0.00 0.00 0.00 3.23 3.23
为了探究协调度等级省际差异特征,选择2008、2013和2017年3个年份及各省区10年均值绘制空间格局图4。2008年(图4b)仅有北京、江苏、广东为过渡等级,27个省区均处于轻度协调等级以下等次,其中重度失调等级1个(西藏),中度失调3个(青海、甘肃、海南),表明该时期中国二者协调度整体偏低。到2013年(图4c),中国二者协调度等级有所提升,协调度等级结构优化明显。与2008年相比,省级差异趋向均衡,初步协调等级由0个增加至6个(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过渡等级省区增加8个(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上海)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中度失调等级省区减少至1个(青海),重度失调等级仍为1个(甘肃)。这与这一时期中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利好的文化旅游融合政策有关。如鼓励推进民俗活动、古村落、民族节庆与旅游产业嫁接,各省市区举办文化旅游节事活动等吸引中外大量游客,也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创产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也达到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较好的状态。至2017年(图4d),同2013相比,协调等级较高省区有明显减少,其中初步协调仅3省区(浙江、江苏、广东),较多省区从过渡等级退回轻度失调等级,空间差异略有扩大。这与旅游产业快速市场扩展发展,而同期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有显著关系。
图4 2008—2017年协调度等级空间格局演化示意图

Fig.4 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hierarchical spatial pattern from 2008 to 2017

整体上(图4a),中国31省市区协调度等级省级差异较大,协调等级较高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区(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失调省份多为内陆省市区(西藏、青海、宁夏),绝大部分省市区为轻度失调和失调—协调过渡等级。协调度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性缩小态势,均衡趋势有所显现。

3.3 协调度空间自相关检验

3.3.1 协调度全局自相关检验

前文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度在空间分局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探究二者协调度空间格局特征,运用ArcGIS 10.2空间统计分析模块,计算出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全局自相关检验值(Moran's I),统计见表4
表4 Moran's I指数检验结果

Tab.4 Moran's I index test results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Moran I 0.1495 0.1595 0.1442 0.1625 0.1666 0.1573 0.1623 0.1631 0.1573 0.1496
z 2.3559 2.4791 2.2837 2.5202 2.5679 2.4498 2.5147 2.5294 2.4553 2.3530
p 0.0185 0.0132 0.0224 0.0117 0.0102 0.0143 0.0119 0.0114 0.0141 0.0186
通过全局自相关检验结果发现,2008—2017年,在p<0.5置信效度下,Moran's I>0,且Z绝对值>1.96,二者协调度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从I值可以看出,其空间相关性呈现先增强后略有减弱的阶段发展特征。2008—2012年,Moran's I呈上升趋势,表明该阶段中国二者协调度呈现正相关特征,且在空间上表现出聚集增强特征;2013—2017年Moran's I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该阶段中国二者协调度呈现正相关特征,但空间聚集程度有所减弱。表明中国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区域差异有一定弱化态势。

3.3.2 协调度局部自相关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究相邻省份空间相关关系,以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10.2和Open GeoDA软件探索局部Moran's I指数。经测算,2008年以来二者协调度局部Moran's I指数从0.1691持续增长至0.1958,表明二者协调度存在显著的局部空间相关性,据此绘制局部相关分布图和LISA聚类图。因篇幅限制并参考二者演化特征,选取2008—2017年各省份均值局部相关分布图和2008、2013、2017年3个年份LISA聚类图展示如图5
图5 2008—2017年局域自相关及LISA聚类示意图

Fig.5 Local autocorrelation and LISA clustering diagram (2008-2017)

图5a协调度均值局部自相关格局图可以看出,H-H区包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11个省市,是中国沿海及中部主要省区中最具溢出效益的关联区域,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产业政策开放,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形成了众多的文旅融合产品。如河南省依托中原历史文化,相继开发了清明上河园、牡丹文化节、文化庙会、文博会、黄帝千古情等文旅融合产品,文旅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周边融合发展。L-L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8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该区域虽有较好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资源,但其发展人才不足、远离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消费市场,二者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文旅融合水平相对较低,是未来需要着力扶持区域。L-H区包括天津、江西、重庆、贵州、广西、云南6省区。该区域被H-H区域围绕,协调度水平多为中度失调等级,周边对该区域正向作用不明显,在空间极化效应下形成区域发展差异分化。这一区域主要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省区,但与周边区域经济联动不足、文旅资源相对同质(如贵州、广西、云南、江西等),周边省区较难形成对其的正向联动效应;二是经济较为发达但其文旅旅游资源相对不足(如天津、重庆),较难与周边形成聚集合作效应。H-L区分布相对分散,包括北京、辽宁、陕西、四川和广东。该区域自身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周边文旅协调度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空间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建议加快与周边省区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其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合作联动发展。
通过对比2008(图5b)、2013(图5c)和2017年(图5d)LISA聚类格局图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局部自相关随着时间变化,H-H区域省区范围扩大,L-H区域省区个数减少,L-L和H-L区域省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008年,H-H区包括江苏、上海、安徽和福建4个省市,到2014年山东省通过显著性检验,进入H-H区域范围。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山东将“盘活资源”“互联互通”等作为文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文旅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江苏、安徽等邻省空间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有效推动区域联动发展。2008—2013年江西和海南在L-H区显著,到2017年海南未通过显著性检验,L-H区仅存江西省。表明H-H显著区的正向作用在中、西部省区辐射效应较小,因此,应进一步强化高水平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江西自身需积极向周边学习,强化文旅融合,提升文旅融合水平。10年来,四川作为西部地区重要文旅资源富集区域成为H-L显著区域,新疆、甘肃因其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和远离客源市场等原因一直作为L-L显著区域均未发生变化。说明四川对周边省区正向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因“孤军奋战”,区域合作难度较大。要增强融合水平较高省区对周边融合水平较低西部省区的帮扶;还需推进跨区域合作,促进文旅融合均衡联动发展。

3.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驱动力分析

3.4.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动力解析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与市场需求和供给、政策条件、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外部条件(人力、基础等)有关[11,16-19,29]。本文从二者协同融合发展的要素出发,尝试从动力来源角度提出源生动力(消费需求)、内生动力(市场供给)、支撑力(科技创新)、调控力(政策环境)、催生力(基础设施)和潜在力(人力资源)等6个动力初步辨析二者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图6)。
图6 协调发展动力来源系统初步辨析结构图

Fig.6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ower source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3.4.2 驱动力验证分析(空间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二者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16-17,28-31]和理论解析基础上,尝试采用空间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二者协调动力机制。考虑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区域协调的状况,以2017年二者协调度为被解释变量,选择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为解释变量,具体代理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5
表5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协调驱动力指标体系与描述性统计

Tab.5 Driving force index system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变量 变量定义与代理变量 AVG Std MAX MIN
被解释变量 D2017 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度 0.381 0.110 0.586 0.152
解释变量 XFXQ 消费需求:人均消费支出对数 9.981 0.372 10.890 9.305
SCGJ 市场供给:文旅行业固定投资占GDP比 2.434 0.917 5.524 0.976
KJCX 科技创新:科技财政支出对数 4.410 1.077 6.714 2.139
ZCHJ 政策环境:全社会固定投资利用外资率 0.323 0.492 2.875 0.025
JCSS 基础设施:公路交通里程/国土面积 0.034 0.028 0.138 0.003
RLZY 人力资源:在校本科生数对数 3.697 0.916 4.706 0.884
为了检验空间回归模型的适用性,首先对截面数据进行经典回归OLS检验,通过对比LM统计量,LM-Error在1%水平下显著且Robust LM (error)在5%置性水平下稳健。根据Anselin[32]判别标准,选择SEM空间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运用GeoDA空间回归模块对2017年中国31省区截面数据进行检验(表6)。
表6 空间误差模型SEM选择检验和估计结果

Tab.6 Selection test and estimation results of Spatial Error Model by SEM

变量 Coefficient St. Error z-value Probability
CONSTANT -1.5620 0.4097 -3.8126 0.0001
XFXQ(消费需求) 0.1459 0.0455 3.2053 0.0014
SCGJ(市场供给) 0.0217 0.0096 2.2748 0.0229
KJCX(科技创新) 0.0393 0.0165 2.3778 0.0174
ZCHJ(政策环境) 0.0036 0.0133 0.2689 0.7880
JCSS(基础设施) -1.8474 0.3670 -5.0341 0.0000
RLZY(人力资源) 0.1002 0.0110 9.1137 0.0000
LAMBDA 0.8607 0.0780 11.0289 0.0000
R2 0.88421 AIC -91.8928
Log likelihood 52.94639 SC -81.8549
Likelihood Ratiop 15.374(0.00009)
Moran's I (error) 0.3477(0.00018) z=3.7428
Lagrange Multiplier-lagp 2.0466(0.15255)
Robust LM-lag p 0.0073(0.93201)
Lagrange Multiplier-errorp 8.0022(0.00467)
Robust LM-error p 5.9629(0.01461)
Lagrange Multiplier SARMAP 8.0095(0.01823)
①回归显著性上:消费需求(0.0014)、市场供给(0.0229)、科技创新(0.0174)、基础设施(0.000)和人力资源(0.000)均通过p<0.05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对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显著驱动作用。这一检验结果验证了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动力机制初步解析结果。值得说明是,政策环境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当前政策环境对文旅产业协调驱动动力不足,政策环境对文化旅游产业市场活力调控尚未形成影响力。分析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与当前中国文化和旅游产旅的产业和事业属性尚未完全剥离,外部资本在文旅行业投资权限不足有关。
②回归系数上: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源回归相关系数为正,表明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源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具有正向贡献作用,也整体上证实了文化旅游协调动力机制理论推断的正确性。其中消费需求回归系数最大(0.1459),表明消费需求对文旅协调发展呈现显著正向驱动作用,这一结果也再次证明了消费需求是文化旅游产业协调的根本动力源的理论解析。人力资源(Coef=0.1002,prob=0.0000)也表现出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表明人力资源共育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强劲力量。此外,基础设施回归相关系数(-1.847)和Z值(-5.0341)均为负数外,表明基础设施对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产生负向作用。深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在高市场化水平条件下对文化和旅游协调关联表现出显著效果[9],当前中国文旅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市场化水平尚待提高,在市场条件尚不发达条件下,基础设施驱动作用更多表现除在空间上的聚集,一定程度导致文化和旅游协调的空间差异扩大,反而加剧两者协调失衡。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①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均值差异较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值则表现出以2011、2013年为节点划分为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三个阶段,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与政府政策条件有显著关系。从空间差异上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整体上表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减规律,且在各梯队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②2008—2017年中国二者协调度均值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度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协调状态不佳,但呈趋好态势有所显现。从协调度等级看,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等级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轻度协调等级所占比率最高,表明虽然中国二者协调等级现状不理想,但整体协调等级结构趋于曲折中优化趋势。协调度等级省际差异较大,协调等级较高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区(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失调省份多为内陆省市区(西藏、青海、宁夏等),绝大部分省市区为轻度失调和失调—协调过渡等级,协调协调度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性缩小态势,均衡趋势有所显现。
③2008—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全局自相关呈现出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其空间相关性呈现先增强后略有减弱的阶段发展特征;局部自相关Moran's I指数持续增长,二者协调度存在着显著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局部自相关格局上,H-H区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及中部主要省区最具溢出效益的关联区域。L-L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该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文旅融合水平相对较低,未来需要着力扶持。L-H区被H-H区域围绕,协调度水平多为中度失调等级,周边对该区域正向作用不明显。H-L区分布相对分散,由于周边文旅协调度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空间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从局部自相关格局时空演变看: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局部自相关随着时间变化,H-H区域省区范围扩大,由江苏、上海、安徽和福建4个省市向周边扩散至山东省,但其区域重心依然在长三角地区。江西、海南在2008—2014年L-H区显著,到2017年海南未通过显著性检验,L-H区范围由江西、海南两省缩减仅存江西省一省。L-L(新疆、甘肃)和H-L区域省区(四川省)范围基本保持不变。
④从理论上初步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的源生动力(消费需求)、内生动力(市场供给)、支撑力(科技创新)、调控力(政策环境)、催生力(基础设施)和潜在力(人力资源)等六大动力机制。经实证检验表明,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均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重要驱动力,但受制于当前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化水平现实田间制约,政策环境尚未发挥其应有的调控驱动作用,基础设施发展成为二者耦合发展负向催化驱动力量。

4.2 讨论

文旅融合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老命题”,是文旅产业转型发展重要关口。本文尝试从文旅要素融合视角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理论和实证双向角度辨析和论证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关系。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产业系统,二者协调动力机制是多元作用结果,本研究体系可能尚不完善,但其探究可为今后构建更加科学性、可信性的研究框架探究提供一个思路。
研究结论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实践的贡献和建议有:①指出中国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该强化二者在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共育、市场共享等方面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活力,增强政策调控、基础设施等对于文旅融合效果。②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今后根据不同省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对性调整政策。首先,强化中国沿海及中部主要省区中溢出效益,建议加快与周边省区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其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其次,增强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升其文旅融合水平相对较低。第三,推进跨区域合作,促进文旅融合均衡联动发展。
此外,限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仅基于省级单元为研究区域,选择2008—2017年的10年作为研究时限,有关文化和旅游部门重组后和改革开放至2008年的时段并未包含在研究范围之内,未来将尝试对数据跟踪和向前延展,探究机构重组前后乃至更长时间跨度(如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旅产业融合的对比研究,若能采用市级尺度展开研究,更加精细地揭示二者协调关系及其态势,其研究成果可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
[1]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 23(4):414-443.

[2]
Kostopoulou S. On the revitalized waterfront:creative milieu for creative tourism[J]. Sustainability, 2013, 5(11):4578-4 593.

[3]
Connell J. Film tourism-Evolu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5):1007-1 029.

[4]
Nelson V. Place reputation:representing Houston,Texas as a creative destination through culinary culture[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 17(2):192-207.

[5]
Sofield T H B, Li F M 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2):362-392.

[6]
Mckercher B, Ho P S Y, Cros H D.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4):539-548.

[7]
Rodzi N I M, Zaki S A, Subli S M H S. Between Tourism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85:411-420.

[8]
翁钢民, 李凌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1):178-185.

[9]
曲景慧.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 生态经济, 2016, 32(9):129-134.

[10]
侯兵, 周晓倩.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 2015, 35(11):211-217.

[11]
段兆雯, 王媛媛. 西北五省(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研究[J]. 河南科学, 2017, 35(12):2055-2 061.

[12]
张琰飞, 朱海英, Yanfei Z, 等. 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16-21.

[13]
韩璐, 明庆忠. 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 27(4):54-64.

[14]
王兆峰. 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9(6):31-37.

[15]
尹华光, 王换茹, 姚云贵.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5(4):39-43.

[16]
黄蕊, 侯丹. 东北三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8(10):81-89.

[17]
赵蕾, 余汝艺.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4(1):66-71.

[18]
但红燕, 徐武明.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因及其效应分析——以四川为例[J]. 生态经济, 2015, 31(7):110-113,117.

[19]
徐翠蓉, 张广海.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8, 34(23):143-146.

[20]
宋瑞. 文化和旅游:多视角的透视[J]. 旅游学刊, 2019, 34(4):1-3.

[21]
徐金海. 文化和旅游关系刍论:幸福的视角[J]. 旅游学刊, 2019, 34(4):3-5.

[22]
宋子千. 从国家政策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 旅游学刊, 2019, 34(4):5-7.

[23]
马勇, 童昀. 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J]. 旅游学刊, 2019, 34(4):7-9.

[24]
毕绪龙.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 旅游学刊, 2019, 34(4):9-10.

[25]
陈怡宁, 李刚.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文化和旅游关系探讨——以英国博物馆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4):11-12.

[26]
刘安乐, 杨承玥, 明庆忠. 区域城镇发展质量综合测度及空间自相关研究[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 28(1):1-6.

[27]
刘安乐, 王成, 杨承玥, 等. 边疆山区旅游城市的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关系——以丽江市为实证案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1):196-203.

DOI

[28]
Anselin L, Varga A, Acs Z. Local geographic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7, 42(3):422-448.

[29]
周春波.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理论与实证[J]. 企业经济, 2018, 38(8):146-151.

[30]
赵传松, 任建兰, 陈延斌, 等. 全域旅游背景下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区域发展时空耦合及驱动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3):149-159.

[31]
李维维, 陈田, 马晓龙. 中国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及形成机制分析[J]. 旅游科学, 2018, 32(5):14-29,80.

[32]
Anselin L, Florax R, Rey S J. Advanced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M]. Berlin: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