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栏

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组织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 方创琳 , 1, 2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5

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市群发展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等。E-mail:

收稿日期: 2020-05-23

  修回日期: 2020-06-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4194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5908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590842)

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FANG Chuanglin , 1, 2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5,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5-23

  Revised date: 2020-06-18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4

摘要

黄河流域城市群由3个区域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和4个地区性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组成“3+4”的空间组织格局,其人口及主要经济指标占中国城市群的比重大致在20%~25%之间,但占黄河流域9省区的比重高达60%~70%以上,是黄河流域人口高密度的集聚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区、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载区,也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因而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黄河流域城市群呈现出集聚程度低、发育程度低,高端高新产业比重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慢、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越低的发育特点,不少城市群尚处在发育雏形阶段。未来城市群的发展要按照分级分类发展原则,以生态保护为先导,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源,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9大都市圈为鼎,不断提升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发展“颜值”、发展能级、发展质量和文化品质,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在错位分工中互补协调发展,把黄河流域城市群建成生态型、创新型和文化传承型城市群。

本文引用格式

方创琳 . 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组织格局与高质量发展[J]. 经济地理, 2020 , 40(6) : 1 -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6.001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onsists of three 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Shandong peninsula,Central plain and Guanzhong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four local urban agglomerations (Lanxi,Jinzhong,Hubao-Eyu and Ningxia urban agglomeration),which constitute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al pattern of "3+4".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output of these seven urban agglomerations account for 20%-25% of all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but 60%-70% of the nine provin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 is a densely populated area,a key area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an important area for inheriting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Meanwhile,it is also a key area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refore,it has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t present,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ow degree of gathering,low degree of development,low propor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slow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and low development degree,especially in upstream. Many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still in the embryonic stage. In the future,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lassification,tak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s the guide,integration of river basin as the main line,innovation as power,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soul, take 9 metropolitan areas as pillar,enhance the appearance level, industry level,development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se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urn them into ecological, innovative and culturally inherited regions.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5 464 km,流域面积79.5万km2,占全国的8.28%;2018年底总人口4.2亿人,占全国的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的26.5%。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及沿岸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正由于如此,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1],把保护黄河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的战略高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黄河流域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是深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考量,是实现南北交融、东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最新部署。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城市群为鼎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2]

1 城市群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合体,既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2019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杂志《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文章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可见,城市群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黄河流域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1.1 黄河流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城市群由重点建设的5个国家级城市群、稳步建设的9个区域级城市群和引导培育的6个地区级城市群组成“5+9+6”的空间组织格局[3],在中国城市群“5+9+6”的空间组织格局中,支撑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由稳步建设的3个区域级城市群和引导培育的4个地区性城市群组成,3个区域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4个地区性城市群包括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黄河流域城市群面积约85.69万km2,占全国城市群的29.1%,2016年底总人口25 108.84万人,占全国城市群的24.15%,城镇人口12 102.85万人,占全国城市群的21.20%,现价GDP 14.51万亿元,占全国城市群的2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城市群的23.1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城市群的22.8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城市群的19.98%,三次产业结构为7.22∶46.82∶45.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8万亿元,占全国城市群的25.79%;财政总收入1.31万亿元,占全国城市群的16.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万亿元,占全国城市群的21.4%;实际利用外资418.89亿美元,占全国城市群的15.64%;粮食总产量13 353.99万t,占全国城市群的28.11%(表1)。人均GDP 57 777元,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3 817元),城镇化水平为48.2%,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9.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156元,与全国城市群平均水平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3 258.69元,为全国城市群平均水平的86.53%。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人口及各项经济指标占中国城市群的比重大致在20%~25%之间,是全国城市群中发育程度较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的城市群。7大城市群经济总量之和仅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表1 黄河流域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城市群的战略地位表(2016年)

Tab.1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16)

城市群名称 人口
(亿人)
城镇
人口
(亿人)
GDP
(万亿元)
第一产业
增加值
(万亿元)
第二产业
增加值
(万亿元)
第三产业
增加值
(万亿元)
全社会规定
资产投资(万亿元)
财政
收入
(万亿元)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万亿元)
实际利
用外资
(亿美元)
黄河流域城市群 2.51 1.21 14.51 1.05 6.79 6.68 12.88 1.31 6.27 418.89
黄河流域9省区 4.16 2.21 20.39 1.87 9.15 9.38 18.96 1.92 8.05 511.9
占中国城市群的比重(%) 24.15 21.20 21.45 23.16 22.83 19.98 25.79 16.49 21.40 15.64
占黄河流域9省区的比重(%) 60.34 54.75 71.16 56.15 74.21 71.22 67.93 68.23 77.89 81.83

1.2 黄河流域城市群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2.1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人口高密度集聚区,集中了流域60%以上的人口

从人口集聚程度分析,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总人口2.51亿人,占黄河流域9省区总人口的60.34%,其中城镇人口1.21亿人,占黄河流域9省区城镇人口的54.75%。城市群人口密度为293.04人/km2,比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人口密度高176.38人/km2

1.2.2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心区,集聚了流域70%以上的经济总量

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GDP为14.51万亿元,占黄河流域9省区GDP的7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79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7万亿元,分别占黄河流域9省区的56.15%、74.21%和7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18.89亿美元,财政总收入1.31万亿元,分别占黄河流域9省区的67.93%、77.89%、81.83%和68.23%。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主导着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命脉。每个城市群都是所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2.3 城市群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重点区,排放了流域70%以上的污染

从生态地位分析,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均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建有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1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城市群与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形成错位布局关系,因而形成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互补互进格局[4]
从环境污染治理占比分析,由于过去走了一条“四高一低”的传统粗放经济发展道路,导致城市群在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区的同时,产出了流域70%以上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0.85亿t,占黄河流域9省区的78.47%,工业SO2排放量241.62万t,占78.45%,工业烟尘排放量200.32万t,占54.53%。城市群是今天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也是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区。

1.2.4 城市群是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区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5 000年华夏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里孕育了华夏文化、秦唐文化、河湟文化、河洛文化、西夏文化、齐鲁文化等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城市群囊括了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多朝古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少中心城市都是具有3 000~5 000多年建城史和定都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区,是黄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文化同时也是驱动城市群形成发育的重要因素,秦唐文化、华夏文化驱动着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西夏文化驱动着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形成发育,齐鲁文化驱动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形成发育,等等。深入挖掘黄河流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2 黄河流域城市群“3+4”的空间组织格局与形成发育特点

2.1 黄河流域城市群“3+4”的空间组织格局与“一沿九鼎”的支撑格局

在中国城市群“5+9+6”的空间组织格局中[4],有7个城市群布局在黄河流域,其中包括3个区域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和4个地区性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形成了支撑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3+4”空间组织格局(图1)。目前,在黄河流域尚没有国家级城市群。
图1 黄河流域城市群“3+4”的空间组织框架示意图

Fig.1 Spatial organization framework of the "3 + 4"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处国家“三纵两横”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国家5条城镇化主轴线中有4条经过黄河流域。总体上,以国家城镇化发展主轴线——沿陆桥城镇化主轴线为主通道,横贯东西,将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5个城市群串联在一起,通过国家另一条城镇化主轴线——包成渝昆城镇化主轴线将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纵向连接起来,形成了以轴串群的“十”字型发展格局(图2)。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沿海城镇化主轴线与沿陆桥城镇化主轴线的交汇点,也是黄河流域城市群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京哈京广城镇化主轴线与沿陆桥城镇化主轴线的交汇点,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沿陆桥城镇化主轴线与沿陆桥城镇化主轴线的交汇点。
图2 黄河流域城市群以轴串群的“十”字型空间组织格局示意图

Fig. 2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organized in a "+" shaped spatial pattern with axis clusters

在黄河流域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中,自黄河上游到下游地区,先后有西宁都市圈、兰州都市圈、西咸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共9大都市圈成为支撑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鼎,分类分级地支撑着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形成沿黄河两岸“一沿九鼎”的支撑格局。
表2 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变化表

Tab.2 Population and city dens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城市群名称 人口密度(人/ km2 城镇密度(个/万km2
1980 2016 1980 2016
兰西城市群 69.60 121.67 2.88 23.86
宁夏沿黄城市群 51.16 106.33 8.15 15.58
呼包鄂榆城市群 37.48 64.95 4.34 13.26
晋中城市群 127.86 235.79 10.40 29.87
关中平原城市群 192.97 269.57 15.50 95.97
中原城市群 480.93 704.35 19.59 78.30
山东半岛城市群 348.49 525.70 48.28 69.23
黄河流域城市群平均 191.82 293.04 12.22 33.71
中国城市群平均 177.79 378.98 23.99 58.97

2.2 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特点

2.2.1 人口与城镇化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但集聚程度低于全国城市群平均水平

从人口集聚程度分析,1980—2016年的36年间,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密度由191.82人/km2增加到293.04人/km2,历年平均加密速度为1.18%,慢于同期全国城市群人口的加密速度(2.11%)。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密度低于中国城市群平均人口密度(378.9人/km2),更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 095.11人/km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657.58人/km2)和京津冀城市群(522.82人/km2)的人口密度,其中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密度只有269.57人/km2,呼包鄂榆城市群只有64.95人/km2,宁夏沿黄城市群只有106.33人/km2表3),体现出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集聚程度低。
表3 黄河流域城市群发育阶段对比分析表

Tab.3 Development stage comparis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等级 发育阶段 发育程度分级 φ i 对应城市群名称及发育程度指数 个数
三级 发育成熟阶段 3 < φ i < 5 山东半岛城市群(3.594) 1
四级 快速发育阶段 2 < φ i < 3 中原城市群(2.626)、呼包鄂榆城市群(2.478) 2
五级 发育雏形阶段 φ i < 2 晋中城市群(1.945)、关中平原城市群(1.802)、宁夏沿黄城市群(1.797)、兰西城市群(1.341) 4
从城镇集聚程度分析,1980—2016年的36年间,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密度由12.22个/万km2增加到33.71个/万km2,历年平均加密速度为2.86%,略快于同期全国城市群城镇的加密速度(2.53%)。但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密度仍低于中国城市群平均城镇密度(58.97个/万km2),远低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18.95个/万km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97.45个/万km2)和京津冀城市群(70.56个/万km2)的城镇密度,其中宁夏沿黄城市群只有15.58个/万km2,呼包鄂榆城市群只有13.26个/万km2,分别相当于全国城市群平均城镇密度的1/4和1/5,分别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1/10,体现出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集聚程度低。

2.2.2 总体发育程度低,大部分城市群尚处在发育雏形阶段

根据《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计算结果[3],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中,没有处于鼎盛阶段和趋于鼎盛阶段的一级和二级城市群,处于发育成熟阶段的三级城市群只有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四级城市群有中原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处在发育雏形阶段的五级城市群有关中平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表3)。

2.2.3 经济结构中传统制造业比重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结构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24%,比全国城市群高0.5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2%,比全国城市群高2.84%,相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只有45.94%,反而比全国城市群低3.38%(表4),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大,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占主导,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育不够,与城市群形成发育中所期望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依靠创新驱动加快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升级转型面临较大挑战。其中,宁夏沿黄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3.17%,属于重型产业结构,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也达到了49.45%,传统制造业比重明显偏大,关中平原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高达9.83%,比同期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出3.13%,体现出这些城市群产业机构层次低,创新驱动能力弱,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低,实际利用外资少,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418.89亿美元,仅占全国城市群的15.86%。黄河流域城市群大部分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城市群相比存在显著差距[5]
表4 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结构分析表(2016年)

Tab.4 Economic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2016)

产业结构占比(%) 兰西城
市群
宁夏沿黄
城市群
呼包鄂榆
城市群
晋中城
市群
关中平原
城市群
中原城
市群
山东半岛
城市群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中国城
市群
第一产业 6.97 6.61 3.36 4.86 9.83 8.68 7.09 7.24 6.70
第二产业 38.54 53.17 48.12 45.02 44.64 49.45 46.48 46.82 43.98
第三产业 54.49 40.22 48.52 50.12 45.53 41.87 46.44 45.94 49.32

2.2.4 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较慢,慢于全国城市群平均水平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数据,以1980—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现状遥感监测数据,1 km分辨率)为基础,将体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的土地利用地类单独提取出来,刻画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格局[6]。分析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用地由1980年的2.23万km2扩展到2015年的3.25万km2,历年平均扩张速度为1.09%,比同期全国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慢0.28个百分点,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慢1.62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慢1.32个百分点,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黄河流域城市群发育程度低。7大城市群的扩张速度有较大差异,宁夏沿黄城市群扩展速度达到2.12%,而中原城市群扩展速度只有0.75%(表5)。
表5 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表(km2)

Tab.5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km2)

城市群名称 1980 1990 2000 2010 2015 历年平均扩展速度(%)
兰西城市群 1 166 1 129 1 231 1 331 1 633 0.97
宁夏沿黄城市群 505 502 598 836 1 068 2.16
呼包鄂榆城市群 2 437 2 493 2 609 2 904 4 466 1.75
晋中城市群 1 509 1 545 1 742 1 960 2 092 0.94
关中平原城市群 2 215 2 241 2 550 2 809 3 337 1.18
中原城市群 5 243 5 219 5 887 6 449 6 815 0.75
山东半岛城市群 9 218 10 276 10 996 12 706 13 115 1.01
黄河流域城市群合计 22 293 23 405 25 613 28 995 32 526 1.09

注:本表根据李广东副研究员针对中国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结果汇总而成。

2.2.5 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发育的空间差异显著,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越低

在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中,位于黄河上游的有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位于中游的有关中平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位于下游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由于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所处的区位条件、发育基础、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由表6看出,2016年上游的兰西城市群人均GDP只有3.5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 0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 554元,而下游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别达到6.72万元、32 628元和14 317元,分别是兰西城市群的1.91、1.31和1.67倍。总体来看,越向黄河上游的城市群其人口与城镇集聚程度越低,总体发育程度越低,经济总量也越小,实际利用外资越少,经济外向度越低,创新能力也越低,对黄河流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也越弱。
表6 黄河流域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的差异分析表(2016年)

Tab.6 Differences in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16)

城市群名称 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人均GDP
(元)
全社会规
定资产投
资(亿元)
财政收入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实际利
用外资
(亿美元)
粮食
总产量
(万t)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上游 兰西城市群 1 432.93 5 039.35 35 168 5 492.66 825.48 2 278.79 1.41 569.01 25 011 8 554
宁夏沿黄城市群 554.74 2 912.06 52 494 3 369.05 330.86 785.16 0.56 292.78 25 769 10 607
呼包鄂榆城市群 1 138.43 14 232.15 125 016 9 322.55 1 224.59 4 028.55 42.70 508.28 37 794 13 817
中游 晋中城市群 2 107.84 8 310.41 39 426 8 622.94 738.14 4 236.84 18.26 887.00 27 791 11 196
关中平原城市群 4 361.24 17 007.51 38 997 21 209.36 1 824.19 8 014.79 51.43 1 788.59 27 610 9 435
中原城市群 7 183.71 30 356.93 42 258 28 443.40 2 505.19 12 885.28 137.27 3 855.02 27 053 12 376
下游 山东半岛城市群 8 329.95 67 215.31 80 691 52 364.41 5 664.89 30 484.89 167.26 5 453.31 32 628 14 317
黄河流域城市群合计 25 108.8 145 073.72 57 778 128 824.37 13 113.34 62 714.3 418.89 13 353.9 29 094 11 472

3 黄河流域城市群分级分类高质量发展重点

结合黄河流域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和形成发育的现状特点,以生态保护为先导,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以都市圈为鼎,以创新为动力源,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彰显优势为特色,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颜值”、发展能级、发展质量和文化品质,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在错位分工中互补发展。

3.1 以生态保护为先导,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颜值”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共同抓好黄河流域的生态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优先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前提下,协调好人—水—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全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建好黄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1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建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健全黄河流域中上游生态补偿机制,积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资本,提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颜值”。
围绕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型城市群建设,把兰西城市群建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把宁夏沿黄城市群建成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成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中原城市群建成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建成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不断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质量。

3.2 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以都市圈为鼎撑起城市群发展的新格局

黄河流域涉及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很大的9个省区,同时也流经发育程度差异很大的7个城市群,如何协调好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各省区之间、各城市群之间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以黄河流域一体化为主线,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流域上中下游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发展与城乡统筹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把黄河流域建成为生态共建、污染共治、上下协同、发展联动、人水和谐、经济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在推进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中,把流域内西宁、兰州、西安、银川、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济南、青岛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核”,突出建设流域内的西宁都市圈、兰州都市圈、西咸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作为支撑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鼎”,分类分级地把9大都市圈建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圈、高效能综合治理圈、高品质优质生活圈和黄河美丽都市圈。以9大都市圈建设为支撑,拉动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把城市群建成进一步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桥墩”。

3.3 以创新为动力源,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能级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必然是以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驱动引擎的高能级城市群,也是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高能级的城市群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新动能,新动能的释放将推动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考虑到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面临着发育程度低,资源型产业、能源重化工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比重大,新旧动能转换难度大等现实,建议将创新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走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协同共享、智慧拉动的能级提升之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群。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居环境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流域产业升级转型步伐,提升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将城市群建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围绕创新,重点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建成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国家蓝色经济创新合作示范区,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高地,把中原城市群建成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

3.4 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品质

黄河流域文明历史悠久、古老文化深邃,人文景观奇异,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国家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是传承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群是不可持续的城市群,城市及城市群因沉淀的文化价值、而非创造的经济效益名扬世界。
在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需要抓住文化精髓,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最大限度地弘扬中华文化,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品质。建议以河湟文化为魂建设兰西城市群,以秦唐文化为魂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夏文化为魂建设宁夏沿黄城市群,以中原文化为魂建设中原城市群,以齐鲁文化为魂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通过黄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增强城市群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品质。以文化为纽带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机联动起来。

3.5 以彰显优势为特色,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在错位分工中互补发展

立足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城市群优势为原则,结合各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提出流域各城市群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表7),确保兰西城市群成为促进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宁夏沿黄城市群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呼包鄂榆城市群成为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晋中城市群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平原城市群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原城市群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发展区。通过7大城市群的功能错位和互补发展,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带动流域其他地区错位发展,最终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不断为缩小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南北发展差距、东西发展差距奠定基础。
表7 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功能定位对比表

Tab.7 Functional orient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城市群名称 发展功能定位
上游地区 兰西城市群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促进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
宁夏沿黄城市群 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基地,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源
呼包鄂榆城市群 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中游地区 晋中城市群 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示范区,中国内陆及环渤海联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关中平原城市群 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中原城市群 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下游地区 山东半岛城市群 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

注:本表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省内城市群发展规划整理。

[1]
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 2019(20):4-11.

[2]
陈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思考要点[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1):12-17.

[3]
方创琳, 鲍超, 马海涛. 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4]
陆大道, 孙东琪. 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431-2 436.

[5]
方创琳.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8, 38(9):1-9.

DOI

[6]
方创琳, 高倩, 张小雷, 等. 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用地转换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 49(9):1413-1 42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