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产业”双转型下国土综合整治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应苏辰(2000—),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E-mail:rick3816@foxmail.com |
收稿日期: 2024-02-23
修回日期: 2024-09-3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59)
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88)
Mechanism and Mode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Industry" Dual Transformation
Received date: 2024-02-23
Revised date: 2024-09-30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2
应苏辰 , 金晓斌 , 张苏枢 , 梁坤宇 , 胡静 , 周寅康 . “土地—产业”双转型下国土综合整治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J]. 经济地理, 2025 , 45(2) : 25 -3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03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and mode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ealthy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nd spa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and-industry" dual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in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xplores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modes, and con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on China's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ransformations in land use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re key featur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uses the advantages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and factor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dual transformation of "land-industry" and help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2) Based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industry" dual transformation, it can clear "land-industry" coordination zones and obstacle types, and identify the modes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3) From 2000 to 2020,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has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the south of China, and shows a trend of fluctuating growth.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ituation is relatively goo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Beijing, Tianjin and Fujian. 4)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mode, it categorizes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to 16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modes for prefecture-level units, and refines the mode connotations such as zoning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goals, and combination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表1 “土地—产业”双转型视角下城乡融合评价体系及说明Tab.1 Evaluation system and explan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industry” dual transformation |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属性) | 指标计算说明 | |
---|---|---|---|---|
城乡 融合 指数 URII | 土 地 利 用 转 型 度 LT | 结构调整 LT1 | 耕林地与建设用地变化率(LT11/+) | {(T2期耕林地面积-T1期耕林地面积)/T1期耕林地面积}/{(T2期建设用地面积-T1期建设用地面积)/T1期建设用地面积} |
格局优化 LT2 | 耕地利用格局指数(LT21/+) | 由耕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赋权综合测度,表征耕地资源利用格局[37] | ||
建设用地利用格局指数(LT22/+) | 由建设用地斑块集聚度、斑块分维数赋权综合测度,表征建设用地利用格局 | |||
功能强化 LT3 | 城乡土地利用功能水平(LT31/+) | 参考相关研究测算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水平[38-39] | ||
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冲突程度(LT32/-) | 参考相关研究评价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生态适宜性,识别强烈冲突类型区的面积[40] | |||
产 业 优 化 转 型 度 IT | 结构转型 IT1 |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变化率(IT11/+) | (T2期第二、三产业占比-T1期第二、三产业占比)/T1期第二、三产业占比 | |
价值提升 IT2 | 产业经济价值(IT21/+) | 以第一产业地均产值和第二、三地均产值之和表征经济价值,即第一产业产值/耕地面积+第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面积 | ||
产业社会价值(IT22/+) | 以第一产业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二、三产业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和表征社会价值,即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耕地面积+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建设用地面积 | |||
技术投入 IT3 | 产业创新水平(IT31/+) | 参考相关研究计算的中国城市产业创新指数表征[41] | ||
产业碳排放变化率(IT32/-) | 参考CEADs团队编制的中国城市碳排放清单[42],计算产业碳排放变化率,即(T2期CO2排放量-T1期CO2排放量)/T1期CO2排放量 |
注:T1和T2为每个研究周期的初期和末期,以5年为一个研究周期,如当T2=2000年时,T1=1995年,以此类推。 |
表2 研究数据及来源Tab.2 Research data and sources |
数据类型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数据精度 |
---|---|---|
土地利用数据 | 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https://zenodo.org/record/5816591) | 30 m |
数字高程模型 | 地理空间数据云ASTER GDEM V3版(http://www.gscloud.cn) | 30 m |
归一化植被指数 |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https://code.earthengine.google.com),对获取的Landsat 8 OLI影像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图像拼接等操作后导出相应波段 | 30 m |
气象数据 |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中国气象背景数据集”(https://www.resdc.cn) | 500 m |
土壤数据 | 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土壤数据集(https://www.fao.org) | 1 km |
社会经济数据 | 历年东部沿海地区各地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
图5 东部沿海地区“土地—产业”双转型的协调分区和障碍类型识别结果Fig.5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coordinated zones and obstacle type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based on the “land-industry” dual transformation |
图6 东部沿海地区国土综合整治模式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modes in eastern-coastal areas |
表3 东部沿海地区国土综合整治模式分区、类型与策略Tab.3 Division,type and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
协调分区 | 分区特征 | 实施目标 | 障碍类型 | 数量 | 整治策略 |
---|---|---|---|---|---|
协调融合区 | “土地—产业”双转型较为耦合协调,发挥了协同效应,有效支撑区域城乡融合 | 谋划未来土地利用和产业优化的同步转型,保障协调融合发展 | A2B2型 | 20 | A1 土地结构调整:坚守“三区三线”底线,合理推动城乡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值流动,因地制宜运用土地复垦、开垦、建设、腾退、集中、修复等整治手段,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A2 土地格局优化:采用农地平整、田块归并等,促进耕地规模连片;采用宅基地整理、低效用地整治、产业园区建设等,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采用农田生境建设、水体修复、矿山恢复、岸线修复等,促进生态用地系统互通,促进城乡土地利用格局融合 A3 土地功能强化:运用田间设施建设、土壤改良、产业用地配套、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要素治理、景观设计营造等,强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质量,减轻城乡土地利用冲突,联动人、地、钱、业等资源,强化土地复合功能。 B1 产业结构转型:基于特色资源挖掘,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以差异化国土综合整治挖掘低效用地开发潜力,促进开发指标的流动供给,实现产业用地布局重构和节约集约利用,支撑城乡产业的导入、更新、融合和腾退等结构调整。 B2 产业价值提升:以生产用地配套、生态资源修复提质、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三次产业立地条件,优化产业相关的资源质量,提高产业韧性和生产效率,对产业融合予以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显化 B3 产业技术投入:国土综合整治助推社会资本投入,以市场化运作调动整治积极性,整合运用生态型、景观型等整治技术,促进农业智慧化、制造高新低碳化、文旅融合化建设,延长价值链条 |
A2B3型 | 1 | ||||
A3B2型 | 4 | ||||
A3B3型 | 1 | ||||
土地赋能区 | 土地利用转型较产业优化转型较为滞后,其结构、格局及功能难以为城乡产业立地、集约增容、延长增值等提供有效资源支撑 | 充分围绕现有产业布局和未来产业规划,配置满足产业正常运作和转型浮动空间的各类土地资源,保障产业转型升级 | A1B2型 | 2 | |
A2B1型 | 2 | ||||
A2B2型 | 24 | ||||
A3B2型 | 1 | ||||
A3B3型 | 5 | ||||
产业赋能区 | 产业优化转型较土地利用转型存在时滞,未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条件,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和升级,尚未显化充足的产业经济和社会价值 | 充分利用土地禀赋,挖掘可能产业化的自然人文资源,促进产业体系化和高新化转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 A2B2型 | 23 | |
A3B1型 | 1 | ||||
A3B2型 | 2 | ||||
A3B3型 | 1 | ||||
综合提升区 | “土地—产业”双转型均处于较低水平,土地利用与产业优化的矛盾突出、错配明显,均难以支撑区域城乡融合 | 尊重经济社会阶段,追求“土地—产业”双转型的循序渐进和融合协同趋势,避免单向冒进发展 | A1B2型 | 1 | |
A2B2型 | 9 | ||||
A3B2型 | 3 |
[1]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2] |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 经济地理, 2016, 36(7):1-8.
|
[3] |
陈明星, 叶超, 周义. 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J]. 地理研究, 2011, 30(8):1499-1507.
|
[4] |
姚士谋, 张平宇, 余成, 等.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 2014, 34(6):641-647.
|
[5] |
方创琳, 赵文杰. 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 经济地理, 2023, 43(1):10-16.
|
[6] |
龙花楼, 陈坤秋.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95-309.
|
[7] |
|
[8] |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1):87-90.
|
[9] |
符海月, 王昭雅.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效率关系——基于城镇化水平视阈的考察[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0):69-78.
|
[10] |
王伟, 孙雷.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2):204-212.
|
[11] |
夏方舟, 杨雨濛, 严金明.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近40年内涵研究综述: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5):78-85.
|
[12] |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 37(11):2127-2140.
|
[13] |
张海鹏.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3):2-18.
|
[14] |
戈大专, 龙花楼. 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6):1272-1286.
|
[15] |
崔树强, 周国华, 戴柳燕, 等.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2, 42(2):104-113.
|
[16] |
刘春芳, 张志英. 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 地理科学, 2018, 38(10):1624-1633.
|
[17] |
张海朋, 何仁伟, 李立娜, 等. 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0):2652-2671.
|
[18] |
吴先华, 王志燕, 雷刚.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 30(4):596-601.
|
[19] |
修春亮, 许大明, 祝翔凌. 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J]. 地理科学, 2004(3):320-325.
|
[20] |
杨娜曼, 肖地楚, 黄静波.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J]. 经济地理, 2014, 34(3):58-64.
|
[21] |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等. 城乡融合系统: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23, 38(3):1-10.
|
[22] |
崔树强, 周国华, 吴国华, 等. 空间交互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度评价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研究, 2023, 42(4):1029-1049.
|
[23] |
罗婉璐, 王武林, 林珍, 等. 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4):629-643.
|
[24] |
郑瑜晗, 龙花楼.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评价及其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3, 78(8):1869-1887.
|
[25] |
周佳宁, 毕雪昊, 邹伟. “流空间”视域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1881-1896.
|
[26] |
黄勇, 杨帆, 孙卓元, 等. 合作社视角下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网络演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22(7):77-83.
|
[27] |
杨一鸣, 王健, 吴群. 中国城乡实体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2):2191-2202.
|
[28] |
李琳娜, 璩路路, 刘彦随. 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563-577.
|
[29] |
杜国明, 刘美. 基于要素视角的城乡关系演化理论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8):1298-1309.
|
[30] |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现代农业地理工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 75(10):2029-2046.
|
[31] |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资源科学, 2023, 45(3):465-479.
|
[32] |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4):1-7.
|
[33] |
韩博, 金晓斌, 孙瑞, 等. 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分类体系初探[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8):79-88.
|
[34] |
应苏辰, 金晓斌, 陈艳林, 等. 耦合ANT-SPO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方法与实证[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10):81-90.
|
[35] |
金晓斌, 罗秀丽, 周寅康. 试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和主要关系[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11):1-12.
|
[36] |
刘彦随, 龙花楼, 李裕瑞. 全球乡城关系新认知与人文地理学研究[J]. 地理学报, 2021, 76(12):2869-2884.
|
[37] |
梁鑫源, 金晓斌, 孙瑞, 等. 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中国耕地保护弹性空间[J]. 地理学报, 2022, 77(3):697-713.
|
[38] |
张晓琳, 金晓斌, 范业婷, 等.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689-706.
|
[39] |
|
[40] |
王检萍, 余敦, 卢一乾, 等.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县域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5):1238-1251.
|
[41] |
寇宗来, 刘学悦. 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R].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7.
|
[42] |
|
[43] |
尹延兴, 金晓斌, 韩博, 等. “空间冲突—功能障碍”视角下国土综合整治内涵、机制与实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7):272-281.
|
[44] |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 地理学报, 2007(6):563-570.
|
[45] |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3):475-48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