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赵建吉, 王艳华, 苗长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是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对于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主导的地方企业网络的研究更应引起重视。文章基于郑州富士康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权力关系—制度安排—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研究了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富士康落地郑州后,发挥权力关系吸引了其原有部分供应商转移到郑州。地方政府依托富士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及塑造的产业发展生态,吸引了大批非苹果手机企业在郑州集聚。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终端(手机)形成了三重企业网络,分别为富士康权力关系主导的企业网络、富士康跨界企业网络、地方政府引导形成的非苹果手机企业网络。③苹果手机最大生产基地和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的形成,加快推动了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④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的权力关系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深刻影响了智能终端(手机)企业集聚和企业网络的形成。研究结果刻画了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在后发地区的地方企业网络特征,拓展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权力关系研究视角。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张培风, 贺灿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需求侧视角的引入使演化经济地理学形成了“需求转向”的趋势。文章梳理和总结了需求侧视角下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进展,并结合研究的局限性及中国当下的经济建设要求提出了对未来研究议题的展望。研究认为:面向需求侧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探讨了市场的演化,以及需求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产业集群演化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等主要议题,但忽视了除出口市场外的其他市场的演化规律、需求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驱动力、需求侧的微观机制以及宏观国家尺度的需求侧研究。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要求出发,未来研究应重视探究需求对经济复杂度的塑造作用、基于演化视角的市场分割形成机制和内需对外需冲击的抵御作用。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应苏辰, 金晓斌, 张苏枢, 梁坤宇, 胡静, 周寅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国土综合整治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对于促进城乡关系健康演变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土地—产业”双转型视角,剖析了国土综合整治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构建了城乡融合评价体系,探索了国土综合整治模式识别思路,并针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和产业优化协调转型是城乡融合的关键特征,国土综合整治以工程组织和要素整合的优势促进“土地—产业”双转型,助力城乡融合发展;②基于“土地—产业”双转型视角的城乡融合评价结果,可明确“土地—产业”协调分区和障碍类型,耦合识别国土综合整治模式;③2000—2020年东部沿海地区城乡融合指数的南北差异较大,整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以及福建地区的城乡融合态势较优;④结合国土综合整治模式识别框架,面向市域单元将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16种国土综合整治模式,细化了分区特征、实施目标、组合策略等内涵。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袁华锡, 何籽言, 金智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从“减排”与“增效”两个视角,考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环境效应,并揭示了其内在实现机制及多重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①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具有“减排”与“增效”双重环境效应。②机制分析显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创业活跃度提升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释放双重环境红利的重要驱动因素。③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环境效应并非通过污染转移或压缩经济产出实现。④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联动效应增强了双重环境效应,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减排”与“增效”双重环境效应在沿海与内陆地区以及不同批次的试验区中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肖与轩, 胡希军, 韦宝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建筑业、能耗和碳排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时空演变过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VAR模型和移动时间窗口sHMM(MV-sHMM)的组合研究方法,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基于2005—2020年三变量指数数据,探究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建筑业发展对能耗和碳排有正向影响,能耗和碳排对建筑业的影响呈现由负向转变为正向再处于波动的趋势,能耗对碳排的影响呈现由负向转变为波动的趋势。②碳排相比建筑业和能耗,恢复稳定的时间较快,且在没有外界强干预时,3变量系统整体恢复至稳定的速度较为缓慢。③长江经济带建筑业、能耗和碳排的状态关联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建筑业与能耗、碳排脱钩由上海和贵州逐渐扩展到江苏、浙江和湖北等省份。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实现脱钩,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实现大范围下降,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时空演化过程。最后,提出要动态科学施策、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多元合作等建议,为促进建筑业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耀彬, 刘娇, 李汝资, 李硕硕, 魏国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生态可持续性是反映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指标,市域碳平衡能力是衡量其能否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文章以碳中和为目标,构建产业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定量测度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可持续性,并揭示其碳中和目标下的空间匹配分区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逐渐演变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高—低—高—低”的圈层空间格局。碳平衡呈三阶段下降趋势,市域碳平衡呈现“集中分布”和“点—线分布”2种空间分布模式。②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市域碳平衡与产业生态可持续性分区匹配呈现6种类型,其空间匹配分区在碳平衡方向上呈收敛趋势,在产业生态可持续性方向上呈发散趋势。③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政府治理和技术创新对本地区产业生态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碳赤字和碳盈余的分区下具有异质性表现。以碳平衡为门槛变量时,跨越门槛后的能源效率、政府治理和技术创新对其促进作用更加强烈和显著。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柴国荣, 李佳音, 付文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深化WSR方法论学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理论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能级测度—时空特征刻画—提升路径剖析”的研究脉络,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揭示了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生态安全能级的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流域整体生态安全能级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②在区域差异上,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安全能级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其中城市群间的差异是生态安全能级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贡献是次要来源。③在时空动态演化上,流域整体生态安全能级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城市群间生态安全能级存在极化现象。④在组态机制上,高生态安全能级是系统内部多因素交互的结果,任何单一要素均无法构成高生态安全能级的必要条件。黄河流域城市群共包括“事理主导下物理与人理联动型”“物理—人理双轮驱动型”“人理—物理双元逻辑下依托事理驱动型”“事理—物理联动型”及“物理—事理—人理三元协同驱动型”5种高生态安全能级提升路径,各城市群应从多要素联动的复杂系统视角进行灵活的差异化选择。据此提出打造城市群内部生态安全能级协同辐射的“沿黄朋友圈”、注入城市群间互联互通的“动力源”及畅通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资源集约化、绿色化的“主动脉”3条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新红, 王诗涵, 董建红, 张娜, 李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认知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明晰城市碳减排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组团结构鲜明的34个西部河谷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20年的多元经济社会数据,在解析其碳排放量与空间结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固定效应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城市碳排放总量和均量均呈现出南北高而中间低的分布格局,11年间总量与均量变化的差异性均较大。②基于空间集中与集聚指数可将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11年内大部分城市的空间结构相对保持稳定,但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③案例对比、基准回归和稳健检验分析均表明,紧凑(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降低西部河谷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但异质性检验分析得出,紧凑型空间结构仅有利于西南河谷城市和用地规模中等城市的碳减排,紧凑多中心空间结构仅有利于人口规模小的城市降低碳排放量。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庆鹏, 周宏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民国以来平遥县7期村级人口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位序—规模模型、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从空间分布、规模结构、人口变化3个维度分析了1920—2010年平遥县人口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探究了人口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城镇化的驱动下,研究期内平遥县人口由“双核两翼”分布模式向单核分布模式演变,乡村人口热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周边地区,冷点主要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地区,其中1982年以来冷热点逐渐减少,乡村人口的空间集聚性减弱。②人口等级结构由“金字塔”型变为“橄榄”型并向倒“金字塔”型演变,人口规模分异程度呈波动变化,1990年以来人口规模分布趋于集中。③平遥县村级人口经历了负增长—中速增长—负增长的周期性演变,不同地形区人口演变顺序相似,但具体的演变过程并不同步。④平遥县人口分布是地形条件、地理区位、耕地面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的影响方式和方向、影响程度的变化以及作用的空间差异不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影响具有减弱趋势,受距县城、乡镇以及道路远近等区位因素的影响具有增强趋势。在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需尊重县域人口在较长时段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增强县城和乡镇对乡村的辐射能力,通过改善县域道路系统密切县—镇—村之间的联系以延缓乡村人口下降速度,避免乡村人口空心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陈阳, 马仁锋, 岳文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空间可达性是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文章借鉴欧美政治哲学解释绿色资源分配的社会与制度双重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居住区绿色空间可达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基于高德地图API的可达性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测度了宁波居住区的绿色空间可达性,并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宁波居住区与绿色空间具有较好的空间匹配度,拥有高可达性的居住区规模较大,但居住区可达性由市中心向绕城高速外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城郊二元差异现象。②影响居住区绿色空间可达性的关键因素依次为居民需求、财政基础、规划调控,且存在非线性影响作用。③宁波居住区绿色空间可达性的“城—郊”差异是多重社会与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集聚刺激绿色空间配套的需求,财政基础影响绿色资源的持续供应,规划调控引发绿色空间配套的城郊二元差异。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怡君, 金雪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了2018—2022年全球移动游戏贸易网络格局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整体视角来看,全球移动游戏贸易量逐年增长,贸易连通程度较高。②从聚类视角来看,中国和美国一直是核心子群领导国家(地区),高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是移动游戏贸易主要参与方。③从进出口来看,全球移动游戏贸易网络已经形成以中国和美国为主要核心,韩国和日本为次要核心,多个高收入国家(地区)和少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并行的结构;从控制中心来看,成为中心国家(地区)主要依靠地缘和税收优势。④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经济体间移动游戏贸易关系建立和贸易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差异和地理距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关系建立正向影响不明显,但对贸易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文化相近和制度距离的结果不符合已有研究结论,但符合移动游戏实际情况。⑤进一步研究显示高收入国家(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内部供给能力较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李磊, 黄志红, 王震, 黄保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Dagum基尼系数与方差分解法对中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解,并依托变异系数法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其σ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①观察期内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表现出明显的结构非稳定性与区域非均衡性特征。②区域间差异是地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结构差异的最大来源为友好环境维度的差异。③收敛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均具有σ收敛特性;除东北区域既不具备绝对β收敛也不具备条件β收敛,以及南部沿海区域不具备条件β收敛外,其他区域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后,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差异将逐渐缩小,最终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研究结论将为清晰认识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格局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如何梯度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老龄事业均衡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南, 孔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26个省份煤电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Dagum基尼系数分解、空间自相关和计量模型等多种方法考察了煤—电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时序演变上,煤—电系统耦合协调度以初级协调为主,总体呈现阶段性波动增长趋势。②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多核心”辐射的空间格局以及由失衡转为协调的演变格局。③空间差异及分解上,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来源。④空间关联上,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特征,且未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根本性变化。⑤驱动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用电需求是推进煤电一体化的重要动力。研究结论为解析煤—电系统发展动态和区域差异,推进煤电一体化提供了实证借鉴。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江剑平, 李祎, 何召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及随机森林模型对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上升至勉强协调发展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已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其他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②省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动态变化特征,由研究期初96.8%的省域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及以下阶段转变为87.1%的省域进入濒临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35.5%的省域已进入勉强协调发展及以上阶段。③耦合协调关系显示出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全局莫兰指数经历了M型变化,反映了各省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在密切与松散之间波动,其中高—高聚集区和高—低聚集区省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聚集区省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研究认为: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度的重要路径。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程利莎, 乔家君, 李小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天眼查网站提供的2007—2020年村级合作社信息,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河南省兰考县414个行政村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兰考县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所有合作社的分布整体呈现为东西边缘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②村域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局部空间依赖方向的稳定性排序为养殖型>所有>种植型>农业服务型;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出较强的路径锁定特征。③不同类型合作社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但任意两个因子交互后对合作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均有所增强。其中资源禀赋是影响种植型和养殖型合作社分布的基础因素,地理区位是影响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分布的核心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基础是影响所有合作社分布的重要因素。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郑兴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大历史观有助于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确保制度变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文章透过历史长镜头全景式梳理看出,每一次宅基地制度变革都是国家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进行契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决策。“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是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也是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鲜明底色。必须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审视农村宅基地制度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宅基地制度创新路径。基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应继续在“三权分置”政策框架内,着重在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实现、宅基地有偿退出和闲置宅基地城乡共建共享3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遵循城乡关系演变规律和顺应人口空间布局深度调整的必然选择。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胡西武, 耿强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青海省为例,选取2010—2020年相关数据,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空间贫困、生态贫困理论,从“人、地、业、生”4个维度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空间贫困陷阱评价体系,并进行水平测度和时空格局与阻滞因素及因子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青海省生态空间贫困陷阱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主体贫困和经济贫困得到明显缓解,但地理贫困比较顽固,生态贫困仍在持续加深。②青海省生态空间贫困陷阱空间自相关显著,以“高—高”“高—低”“低—低”3种空间集聚特征为主。③生态空间贫困陷阱准则层的主要阻滞因素为收入水平、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地形地貌、交通区位及生态状况,平均累积障碍度为82.85%;指标层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万人大学生比重、家庭平均储蓄存款、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路网密度,平均累积障碍度为44.16%。④青海省生态空间贫困陷阱因子影响空间分异显著,其中市州政府距离火车站距离、农村家庭平均饲养牛羊数量、距省政府驻地距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因子影响显著;双因子较单因子解释力更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最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曾雄旺, 张湘琦, 李志胜, 杨亦民, 杨文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基于农业研产加销服宏微观数据测度的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产业链韧性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显著且存在东部地区“高—高”、中西部“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数字普惠金融可拓展传统金融覆盖面、缓解涉农企业金融约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链条延伸从而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并存在空间溢出与区域异质性,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均产生正向效应。③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产业链韧性需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支持等体系建设。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张建平, 许润达, 孙爱军, 戴一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是引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键引擎,也是新型基础设施赋能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的关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影响机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创新。②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异质性影响。③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应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维路径;积极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辐射效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地建设符合本地国土空间绿色规划的数字基础设施。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吴晋峰, 徐雪, 任雪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认识城市居民的景区偏好及其代际差异是提高旅游业精准服务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北京、西安、成都、上海、武汉、长春6个城市为案例地,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得的136个高级别景区、516个到访率数据,通过构建景区偏好度指标,定量研究6代城市居民旅游景区偏好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①景区偏好及其代际差异均符合二八法则;②景区偏好具有代际传递效应,且呈现“3代一组”的特点;③景区偏好度主要与景区知名度相关,与O-D距离、景区性质及等级关系不大;④年龄越大的代群,景区到访率越高、出游空间越大,但2000年后出生的城市居民表现特殊。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金伟, 王启翔, 崔佳鑫, 冯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1—2019年面板数据,测度评价了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演化格局,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非农就业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二者各维度均存在不均衡发展现象,同时京津和江浙沪地区是二者的共同高值区域。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亦促进了富裕度和共同度。③非农就业在直接效应机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机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罗君名, 杨立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创新孕育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服务,激发旅游消费升级需求,提高旅游业附加值和目的地竞争力,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文章利用熵值法测度中国2013—2022年30个省域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创新水平,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文化创新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文化创新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文化创新效应显著提高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②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对旅游高质量发展起到正向中介作用。③文化创新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省域文化创新提升会抑制本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④文化创新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经济规模差异、区位优势差异和文化资源禀赋差异,其中西部地区文化创新效应的影响不显著,沿海地区文化创新效应的间接效应更强。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张桐艳, 张生瑞, 王英杰, 虞虎, 韩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从多尺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单元进行界定,针对不同尺度旅游资源空间关系构建了空间尺度、空间关联、空间组合和空间结构4类空间信息图谱,并以海南岛为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多尺度旅游地的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海南岛全部旅游资源与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尺度相同,自然类特征尺度差异较大;在全域尺度下,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尺度为600 m,自然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尺度为14 km,市、县的最佳尺度小于2 km。②不同地形特征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空间关联特征,海南岛东部地区在5 km范围内关联程度较强,其西部地区在12 km范围内关联程度较强。③在特征尺度的基础上,海南岛自然类组合特征为南部地区相对集中;人文类组合特征整体上分布较少,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自然与人文类旅游资源组合聚集分布于东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④随着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尺度的变化,未来旅游空间开发也应发生变化。海南岛内旅游资源集合体连通线路分布呈“田”字形,可达性最高的聚合体为海口一级热点区、三亚市中心二级热点区和白沙三级热点区,未来旅游空间布局应重点考虑东西旅游线路的建设,同时基于交通可达性程度,设计不同时间类型的旅游产品以串联不同类型的景区。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李滨, 吴迪, 范双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生成与变迁成为人地关系重构的重要表征,亦是地域文化与技术互动的空间实践。文章以媒介地理学为理论框架,选取湖南省5个典型地标景观为样本,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关键词共现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生成的特征及其变迁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①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生成以湖湘文化为内生动力,赋予景观显著的标识度与文化认同基础。②媒介技术作为外在推力,推动地标从“物理实体”向“数字—文化复合体”升维转型。③湖湘地标媒介形象的变迁本质是文化根植性、技术嵌入与公众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媒介地方感”可视为三者互嵌的过程。因此,科学把握媒介形象变迁的动态逻辑,能够为湖南省地标景观管理、文化遗产活化及文旅融合实践提供路径启示,助力城市文化竞争力与旅游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