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生成与变迁

  • 李滨 ,
  • 吴迪 ,
  • 范双武
展开
  • 湖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2

李滨(197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思想史论、新媒体传播。E-mail:

收稿日期: 2024-07-09

  修回日期: 2025-01-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2

基金资助

湖南省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SKH2023012)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Media Image of Hunan Landmark Landscapes

  • LI Bin ,
  • WU Di ,
  • FAN Shuangwu
Expand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7-09

  Revised date: 2025-01-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2

摘要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生成与变迁成为人地关系重构的重要表征,亦是地域文化与技术互动的空间实践。文章以媒介地理学为理论框架,选取湖南省5个典型地标景观为样本,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关键词共现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生成的特征及其变迁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①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生成以湖湘文化为内生动力,赋予景观显著的标识度与文化认同基础。②媒介技术作为外在推力,推动地标从“物理实体”向“数字—文化复合体”升维转型。③湖湘地标媒介形象的变迁本质是文化根植性、技术嵌入与公众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媒介地方感”可视为三者互嵌的过程。因此,科学把握媒介形象变迁的动态逻辑,能够为湖南省地标景观管理、文化遗产活化及文旅融合实践提供路径启示,助力城市文化竞争力与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李滨 , 吴迪 , 范双武 . 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生成与变迁[J]. 经济地理, 2025 , 45(2) : 249 -25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2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 media-driven society,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media image of landmark landscapes have emerged as a pivotal manifesta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a spatial practice that embodi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Grounded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edia geography,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typic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Hunan Province as case studies,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dia image of typic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Hunan comprehensively by the means of the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 and keyword co-occurrence. It's found that: 1) The generation of media image of typic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Hunan is endogenously driven by Huxiang culture, which gives the landscapes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recognizability and a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identity. 2) Media technology as an extern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of landmarks from "physical entities" to "digital-cultural complexes".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a image of Hunan landmarks is fundamentally the outcome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ultural embeddedness,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place sense of media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terconnected process involving these three elements. Therefore,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dynamic logic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media image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ndmark landscap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practice in Hunan Province. This, in turn, can bolster the region's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upport tourism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地标景观是“城市内容”和“客观存在”的集成,也是人们了解、熟悉地方的媒介。国家话语层面高度重视地标景观保护与提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继提出地标性建筑和空间的保护原则和要求。在数字社会下,媒介成为城市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关键性力量。根据《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2024)》 榜单,长沙位居全国第六,其可见性得到极大提升。网络技术让空间实虚结合成为可能,媒介与地理场景结合形成了“地理媒介”,在此之下,地标景观形象是一个多维度的塑造过程。它强调地标景观是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人们创造的“意象景观”,是一个“地理媒介时代的崭新世界”[1]。在数字媒介时代中地标景观形象的建构,是对实体空间的延伸,媒介技术搭建虚拟与现实的桥梁,从而促进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自然发生。
地标景观涉及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地标景观的文化价值、旅游资源开发、景观规划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地理学领域主要聚焦传统村落景观、城市发展等问题,通过CESs理论[2]、EOF模型[3]、景观格局指数[4]等方法,探讨文化景观基因资源在空间需求、空间规划与空间生产中的数字化应用。人文地理学主要聚焦人景互动和人的尺度[5],将地方定义为充满意义的物理空间,认为空间在环境和实践中包含人类所生产的意义、行为和身份时,才会成为有意义的“地方”[6]。以卡尔·索尔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派,强调景观形态的系统结构及内部相互联系,并认为景观具有生物属性,凸显生命与土的地方关联性[7]。景观生态学研究强调可持续城市景观格局的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8]。在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研究语境下,地标景观的地理特征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个体主体性和群体认同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湖湘地标景观又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智媒时代下,媒介成为建构和传播城市空间形象的关键角色,媒介的空间实践开辟了人们感知空间的新方式,促使形成新的时空关系和社会关系[9],在此之下,科学把握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变迁逻辑,对湖南省的城市规划、文化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城市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梳理与研究设计

1.1 理论梳理

地标景观(Landmark Landscape)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显著特征、易于识别的建筑物或自然景观,它们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的意义。贝拉·迪克斯提出要着重分析城市的标志物即地标(Landmark),因为它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空间符号,具有可展示、参观、体验的性质,更是构成了城市主体可亲身互动的空间结构[10]
地标是城市生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芝加哥传播学派在讨论和研究现代城市传播问题时,把城市本身当作研究对象。另外,景观还被认为是包含人的主体性、社会关系网络、权力和资本较量在内的“制作”与生成过程[11]。城市地标作为文化符号,是一个不断被创造、解释和重新定义的过程,人文主义学派关注城市地方性,社会与空间存在着一种互惠关系[12],它是地方与时间中人—地关系的结合,是“记录性证据”[13]
整体而言,地标景观相关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于地标景观形成的地方文化感知,地方可被视为“借助某种过程”“被处理为表露感情潜力和其他具体潜力”[14]。二是基于传统村落的景观变迁、保护。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中的核心载体,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通过梳理已有成果发现,当前地标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格局、文化保护、人地关系的可持续等方面,缺乏对城市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生成与变迁的系统分析。

1.2 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凤凰古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岳阳楼、衡山旅游区、岳麓书院5个湖南省地标景观作为研究案例,理由如下:①凤凰古城是湖湘地区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代表性地标景观。②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典型的自然地标景观。③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属于典型的历史文化地标景观。④南岳衡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远的宗教文化历史著称,是集自然美景、宗教文化、历史遗迹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标。⑤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高地。以上5种类型的湖湘地标代表了不同地理环境、自然区位与历史文化下的景观特征,也是媒介形象生成与变迁的典型缩影。

1.2.1 文本爬取步骤

本文将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红网以及微博的报道文本作为数据来源。具体步骤为:①以5个湖南省地标景观名称作为检索关键词,利用Python爬取文本。针对新闻网站(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红网)构造合适的URL请求,获取搜索结果页面,再进一步解析每个搜索结果链接对应的新闻详情页;对于微博平台,借助微博提供的开放API或模拟浏览器行为进行爬取。②将爬取到的数据存储到本地文件或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初步清理,去除明显的乱码、重复数据(根据新闻标题、发布时间等关键信息去重)以及不完整的数据记录。

1.2.2 数据筛选标准

①时间范围筛选。收集2013—2023年发布的上述5个湖南省地标景观的相关报道。
②相关性筛选。在文本内容层面,基于关键词匹配和语义理解进行筛选。将包含湖湘地标景观名称、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元素、旅游活动、媒介传播行为(如报道、宣传、展示等)以及与城市形象、社会发展等相关词汇判定为高度相关并予以保留。
③数据质量筛选。去除数据缺失严重(如新闻正文缺失、关键信息大量空白),以保证用于分析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通过梳理,本文最终得到17921篇有效文本,并对其进一步处理如下:①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对收集到的有效文本进行处理,通过load_and_combine_excel函数整合数据,使用jieba库进行中文分词,去除单个字符的词,并使用Word Cloud库生成词云图,以直观展示文本数据中各词的出现频率。②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利用Matplotlib和Seaborn等Python库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进一步探索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③基于关键词词云图,使用“Burstness”功能并调整参数“Minimum Duration”为1,生成关键词分析图谱,挑选出强度排名前10的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

2 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生成特征

2.1 关键词共现频次及影响力

表1图1可知,近10年关于湖湘地标景观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长沙、文化、湖南、旅游、发展、工作、景区、中国、建设、游客。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丰富多元,视角全面,热点突出。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特点主要包括:①地理与文化类。“长沙”“湖南”和“中国”,强调湖南省在中国地理、文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例如,“长沙”一词在17921篇报道中共出现55551次,“文化”一词出现36932次,说明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不仅仅停留在自然风光的展示上,同时也强调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②旅游与活动类。湖湘地标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旅游”“景区”和“游客”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媒体经常报道与旅游相关的活动、景区和游客体验。③发展与建设类。“发展”和“建设”分别出现了30841次和20577次,这表示湖湘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就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表1 湖湘地标高频关键词排名及频次

Tab.1 Ranking and frequency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or typic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Hunan

排名 关键词 频次(次)
1 长沙 55551
2 文化 36932
3 湖南 36383
4 旅游 34119
5 发展 30841
6 工作 25044
7 景区 24198
8 中国 22741
9 建设 20577
10 游客 19250
图1 湖湘地标媒介形象热点共线图谱

Fig.1 Co-linear map of hotspots of media image of typic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Hunan

地名的显示度往往与湖湘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相关。例如,岳麓书院报道中的高显示度反映出它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同时,地名显示度也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例如,“发展”“建设”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体现了媒体对地方政府推动地区发展的报道力度。

2.2 关键词共现聚类

本文选取节点最多的7个聚类,分别为地标景观、历史对比、实地考察、公众感知、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新时代。聚类的顺序越靠前,聚类中涉及的新闻报道数量越多,聚类规模也越大。由表2可知,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主要聚焦城市形象建构,同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保护方面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表2 与主题热点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或领域

Tab.2 Research contents or fields closely related to thematic hotspots

地标景观 形象构建、设计理念、媒介效应
历史对比 文化差异、政治影响、形象变迁、时代反映
实地考察 现场研究、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公众感知 认知演变、影响因素、意义构建
社会发展 时代变化、社会影响、技术进步、理论进展
文化传承新时代 象征意义、文化、保护、建设、价值观念
创新设计、社会媒体、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聚类主题覆盖了从城市形象建构和变迁、文化、时代反映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的热点及现状。媒体报道不仅针对地标本身,同时还将报道的内容深入到湖南省的发展,以点带面逐渐成为地标呈现的主要面向。总体来看,近10年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重点突出其历史性、文化性和发展性。其中,历史性是指在湖湘地标景观的报道中重视其历史底蕴,深入发掘其历史价值;文化性是指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呈现的关键话题跟随湖湘文化、文化强省而出现并不断深化;发展性是指湖湘地标景观会根据人民需求、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升并重。

3 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变迁分析

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变迁,本质上是地方性在数字媒介技术驱动下的动态重构过程。本章以凤凰古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岳麓书院、衡山旅游区与岳阳楼为典型案例,基于2013—2023年媒体报道文本数据,通过年度词频统计、关键词共现网络演化及语义关联强度分析,系统揭示媒介形象的动态变迁规律。

3.1 凤凰古城:从“交通可达性”到“文化沉浸体验”的媒介叙事转向

凤凰古城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凤凰古城作为人文与自然融合的典型地标,其媒介形象的演化体现了技术工具性与文化根植性的动态互构。通过对2013—2023年的词频分析发现,凤凰古城的关键词从早期的“交通”“游客”“景区”逐步转向“非遗”“数字展馆”“社区参与”,地方从“地理实体”向“数字—文化复合体”升维。
2013—2016年,“交通”“高速路段”“车流量”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28.5%(表3),与湖南省“十二五”交通规划中凤凰古城周边高速网络的完善直接相关。此阶段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的“可达性”。此时期语义网络以“交通—游客—景区”为核心节点(模块度0.31),呈现低密度、单中心的拓扑结构。与之相对照的,媒介报道视角单一,侧重于对旅游规模的描述。尽管技术的“流动性”叙事可将地方纳入更大范围的“可见”,但依然停留于“交通节点”的浅层定位。
表3 凤凰古城媒介形象主题热点与词频演化(2013—2023)

Tab.3 Thematic hotspots and word frequency evolution of Fenghuang Ancient Town’s media image (2013-2023)

主题热点 主题词汇 时间段 词频年均增长率(%) 语义网络模块度
交通与出行 高速路段、车流量、收费站、长沙、出行、交通枢纽、自驾游、停车场、导航、堵车 2013—2016 28.5 0.31
旅游与文化 凤凰古城、游客、景区、民宿、非遗、苗族、土家族、摄影展、手工艺、文化节、夜市 2017—2020 42.7 0.41
沉浸体验转型 AR导览、数字展馆、剧本杀、环保、社区参与、沱江治理、低碳旅游、智慧景区、直播 2021—2023 65.4 0.53
2016年,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7年后,“苗族银饰”“民宿体验”“摄影展览”等文化符号词频激增(年均42.7%),“非遗—民宿—摄影展”形成独立子群(模块度0.41),文化符号与旅游经济耦合成为叙事焦点。由此可以看出,媒介技术从“增强流动性”向“激活交互性”转型,以“空间的表征”(如非遗展演)重构地方意义,推动凤凰古城向“文化体验空间”转变。
2021年起,“数字展馆”“AR导览”“社区参与”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65.4%,语义网络模块度跃升至0.53,“数字技术—环保—社区参与”形成三角强关联(边权重≥0.75)。此阶段,由媒介技术驱动,持续带来可持续性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以“虚实共生”叙事(如AR导览叠加苗族史诗)手段,将生态治理实践(沱江修复)转化为可感知的地方性知识,促使凤凰古城在此阶段达成“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17]的嵌套关系。

3.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自然奇观到全域旅游的空间生产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媒介形象变迁,本质上是旅游空间从“自然容器”向“社会关系载体”的转化过程。其媒介叙事经历了从“地质奇观”到“多元服务”的显著转向。
2013—2017年,“武陵源”“砂岩峰林”“林场”等自然地理词汇占比超60%,语义网络以“森林公园—地质—游客”为核心节点(模块度0.38)(表4),以“奇观化”叙事将张家界建构为“被凝视的自然”,空间表征通过话语权力将地方简化为符号化的景观[18]。此时期媒介关切点在于“空间的表征”(如地质奇观的话语建构),媒介报道多集中于地貌形态的视觉描述,缺乏对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
表4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媒介形象主题热点与词频演化(2013—2023)

Tab.4 Thematic Hotspots and Word Frequency Evolution of Media Image of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2013-2023)

主题热点 主题词汇 时间段 词频年均增长率(%) 语义网络模块度
自然景观 武陵源、砂岩峰林、世界遗产、地质公园、天子山、索道、徒步、摄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3—2017 60.2 0.38
全域旅游整合 智慧景区、文旅融合、非遗村寨、康养旅游、土家族、摆手舞、农家乐、生态民宿、全域交通 2018—2023 49.3 0.53
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态补偿、碳中和、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环保倡议、全球遗产、绿色认证 2021—2023 58.6 0.61
2018年后,“智慧景区”“非遗村寨”“康养旅游”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49.3%,语义网络模块度跃升至0.53(表4),形成“土家族文化—智慧导览—生态民宿”复合子群。同年,张家界颁布《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 ,“全域旅游”进入媒介叙事视野。媒介通过技术中介,游客从被动观察者转变为文化共创的参与者,地方也顺此成为“关系再生产的场域”。2021年起,“碳中和”“森林覆盖率”“环保倡议”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58.6%,语义网络模块度增至0.61,“生态补偿—负氧离子—全球遗产”形成强关联集群(边权重≥0.7)。此阶段媒介叙事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生态”耦合驱动的表征空间重构。

3.3 岳麓书院:媒介尺度跳跃与文化IP转化

中国书院自唐代兴起以来,作为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组织,是文化传承和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19]。岳麓书院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地标,在媒介形象中占据重要地位。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精神地标,其媒介形象从“学术圣地”向“文化IP”的转变,揭示出地方性知识在数字时代的跨尺度传播与文化IP的转化逻辑。
2013—2018年,“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古籍”等传统词汇年均占比72.4%,语义网络以“历史—教育—传承”为线性关联主轴(模块度0.29),呈现封闭式结构(表5)。媒介叙事高度依赖地理尺度的地方性绑定,地方意义的传统建构往往依赖物理边界的稳定性[20],因而,此时期书院被视作“湖湘文化的地理容器”。2019年后,“文创产品”“短视频”“虚拟现实”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58.9%,语义网络模块度跃升至0.67,形成以“IP授权—线上讲座—跨界联名”强关联集群。而这转变的核心机制就是通过重构信息流动范围,使地方文化获得跨尺度传播能力。2023年,“联名汉服”“元宇宙书院”“全球学术联盟”等新词汇加入媒介叙事,语义网络模块度增至0.54,形成以“文化地标—城市经济—国际传播”多元关联。技术中介的地方文化可通过“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实现跨文化认同[21]。岳麓书院的媒介形象转变也可以看出,技术不仅解构了地理边界,更重构了文化意义的接受尺度。
表5 岳麓书院媒介形象主题热点与词频演化(2013—2023)

Tab.5 Thematic hotspots and word frequency evolution of Yuelu Academy’s media image (2013-2023)

主题热点 主题词汇 时间段 词频年均增长率(%) 语义网络模块度
传统学术符号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历史、朱熹、张栻、国学、古籍、碑刻、讲堂、科举制度 2013—2018 15.2 0.29
文化IP转化 文创产品、数字档案、研学游、IP授权、联名汉服、短视频、虚拟现实、线上讲座、盲盒 2019—2023 58.9 0.67
城市文化融合 湖南大学、学术论坛、城市名片、文化地标、旅游经济、社区书院、公共教育、数字化展陈 2021—2023 34.7 0.54

3.4 衡山旅游区:从宗教朝圣到健康旅游的媒介叙事重构

衡山作为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其媒介形象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健康旅游语境中的适应性转化。通过对2013—2023年的词频分析发现,衡山旅游区的媒介叙事从以“宗教朝圣”为核心,逐步转向“健康旅游”与“生态修复”的复合型表达,集中体现在这媒介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阐释。
2013—2018年,“南岳大庙”“祈福”“香客”等宗教词汇年均占比41%,语义网络以“佛教—道教—朝拜路线”为核心节点(模块度0.31)(表6),呈现高度同质化结构。此阶段媒介叙事聚焦于宗教仪式的情感绑定,将衡山建构为“神圣空间的物质载体”,情感联结需依赖“个人—过程—地方”的交互作用[22],然而,早期的单一化报道,并未能激活游客的个性化情感体验。2019年,“康养”“森林浴”“疗愈基地”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37.6%,语义网络模块度增至0.58,“禅修—生态步道—负氧离子”形成紧密子群。2023年,“数字监测—碳排放”等新词汇的加入,进一步凸显媒介对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注,推动衡山从“信仰目的地”向“生态治理典范”转型。
表6 衡山旅游区媒介形象主题热点与词频演化(2013—2023)

Tab.6 Thematic hotspots and word frequency evolution of media image in Hengshan Scenic Area (2013-2023)

主题热点 主题词汇 时间段 词频年均增长率(%) 语义网络模块度
宗教朝圣 南岳大庙、祈福、香客、佛教、道教、法会、禅修、功德箱、宗教仪式、朝拜路线 2013—2018 18.3 0.31
健康旅游 康养、森林浴、负氧离子、生态步道、禅修中心、瑜伽、疗愈基地、健康饮食、自然疗法 2019—2023 37.6 0.58
区域经济联动 旅游经济、区域合作、产业链、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民宿集群、交通一体化 2021—2023 43.1 0.49
健康地理学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福祉的互动关系[23],媒介通过“森林浴”“禅修”等叙事,将衡山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具身化的健康实践空间。此外,地方意义的生成依赖于情感与功能的双重绑定[22]。媒介通过“康养旅游”叙事,保留了衡山的宗教文化底蕴的同时(如禅修课程融合佛教哲学),还赋予其现代健康服务的功能属性,以此重构游客对地方的情感联结。

3.5 岳阳楼:数字化叙事与社区治理的媒介耦合

岳阳楼作为长江流域的文化地标,其媒介形象的变迁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对地方治理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其媒介叙事从“历史景观”的单向展示,逐步转向“数字治理”与“社区参与”的协同叙事。
2013—2018年,“岳阳楼记”“范仲淹”“古建筑”等历史词汇年均占比55%,语义网络以“文学—旅游—文物保护”为线性关联(模块度0.35)(表7)。此阶段媒介通过经典文本与景观绑定,将岳阳楼塑造为“文学记忆的物理载体”,而单向的空间表征可能导致地方意义的“博物馆化”[18]。2019年后,“数字孪生”“舆情监测”“社区参与”等词汇年均增长率达89%,语义网络模块度跃升至0.72,形成以“数据共享—公共安全—文旅融合”形成强关联网络。信息技术通过重构空间流动性,催生新的社会组织形式[17]。岳阳楼的“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实时数据整合,借以媒介将物理空间的游客流量、环境指标转化为可调控的数字模型,实现“实体—虚拟”空间的动态互嵌。
表7 岳阳楼媒介形象主题热点与词频演化(2013—2023)

Tab.7 Thematic hotspots and word frequency evolution of Yueyang Tower’s media image (2013-2023)

主题热点 主题词汇 时间段 词频年均增长率(%) 语义网络模块度
历史文化符号 岳阳楼记、范仲淹、洞庭湖、滕子京、唐宋诗词、古建筑、文物保护、文学圣地、碑文 2013—2018 22.4 0.35
数字化治理 数字孪生、舆情监测、客流热力图、智慧管理、数据共享、社区参与、公共安全、APP反馈 2019—2023 89.0 0.72
文旅融合 夜间经济、灯光秀、文创市集、沉浸式演出、研学基地、网红打卡、跨区域旅游线路 2021—2023 52.8 0.65

4 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变迁机制

4.1 湖湘文化是媒介形象的内生源泉

空间绝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20],湖湘地标景观在社交媒体上的生成与变迁,既与湖湘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媒介化进程相关,也与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互动等媒介实践紧密相连,进而形成了湖湘地标媒介景观的文化感知与认同。在媒介化进程中,湖湘文化元素不断被挖掘、重构与传播,与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历史文化传承是湖湘地标媒介形象生成的基石,媒介形象的构建深深扎根于此。
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湖湘地标的媒介形象首先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反映在媒体上,历史文化扮演关键角色。以岳麓书院为例,其千年办学历史、众多知名学者讲学传承以及深厚的学术传统,是媒介报道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书院媒介形象的关键元素;其次,湖湘文化的独特性为地标景观提供了丰富的叙事资源。例如,凤凰古城借助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地理环境与历史故事,通过现代媒介得以展示,呈现出多元的民族风情。湖湘文化凭借其历史的深度、民族的广度和创新的活力,成为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生成的内在动力。媒介的功能在于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新与活化,构建出一个立体、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湖湘形象。

4.2 技术是媒介形象的外在推力

媒介技术的持续演进与创新,为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塑造提供强大的外在驱动力。在媒介化背景下,技术的迭代升级、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生成得以在多维度上展现出新的特征与可能性。具体而言,媒介技术为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数字技术营造的 “共同在场”情境,蕴含着“注视”胜于“言说”的公共性[24]。由此加深了公众对湖湘地标景观的情感联结与身份认同,强化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价值。
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变迁,体现了地方如何在历史与现代化之间的融合自洽。湖湘地标景观的文化意涵不可侵犯,而社交媒体平台上所呈现的湖湘地标景观形象人人都可参与,参与其中的个体为地方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如今,媒介平台俨然成为人们认识与体验湖湘文化最便捷的途径,线上景观与线下浏览共构了循环往复的湖湘地标景观。当媒介成为人们想象与体认城市的新方式,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不仅不是与在地对立,而是使深度媒介化更加多元,媒介性与根植性并行不悖。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生成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基础与社会平台,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物理属性,更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对湖湘地标景观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进而推动了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多元化发展。这一过程是技术、社会、文化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技术在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建构中的核心作用。

4.3 地方感:媒介形象变迁中的公众感知

在文化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地方感”并非简单等同于地理空间的客观存在,而是个体或群体基于自身经验、文化背景及社会关系网络,对特定地方所形成的一种主观且综合性的认知架构。它涵盖了情感依附、身份认同、记忆沉淀以及文化价值归属等多个层面,是人类主体与地理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在湖湘地标景观情境之中,“地方感”体现为公众对湖湘地域文化独特魅力与内在精神的深度体认,以及与之建立的紧密情感纽带,此纽带构成了公众感知与理解湖湘地标景观的核心要素。
在高度媒介化生存的智媒时代,对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的讨论不应止步于形象变迁的特征,而更要探索其背后数字社会对地方意义建构的重新思考。互联网社交平台作为人与湖湘地标景观感知的媒介,决定着人们对于地方的认识。媒体与个体的共同实践是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变迁的关键要素。抵达一个新地方,意味着加入了那一地方被制造的相互交织的故事总集,以某种方式与这故事总集建立起联系[20]。互联网社交平台改变了人们对地方的固有感知。凭无处不在、位置敏感、互联互通和实时沟通等属性,移动媒介创造出新的空间条件[25]。就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来看,数字技术让人们对“此地”有了更为丰富的空间表征,与实体地标的形象叠套,构成了“媒介地理”的新类型。当地方感知成为人们体验意义的过程时,意义的生成源于个体通过外在经验赋予地方的主观价值,这是一种心理体验与生理感知的存在状态[26],可以衍生出根植于人地关系的情感联结[27]。新的媒介形象为地方创设了新的空间意涵,成为定义湖湘地标景观新的依据。

5 结论

本文选择上述5个湖南省地标景观来把握媒介对其媒介形象的型构。智媒时代下,媒介技术与地理学的融通逐渐达成共识,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个由人、技术、地方以及虚拟时空的建构共同组成。事实上,媒介与湖湘地标景观的形象呈现是一种一体两面的关系:媒介是传播、塑造形象的核心载体,在这一视角之下,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成为题中之义。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实体景观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来自媒介与地标的交织耦合。事实上,地标景观与媒介地理的关联已经出现在一些文学地理学范畴的论述之中,但鲜有系统讨论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遑论上述5个地标景观。具体到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议题上,可以说是在空间、历史、社会三维辩证关系中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简而言之,社交媒体时代,湖湘地表景观形象有别于“德波时代”少数人(资本家)演出,多数人(普通的芸芸众生)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28],UGC赋予了“多数人”媒介支配权。社交媒体正是湖湘地标景观媒介形象变迁的主导性力量。由此看来:①湖湘地标更像是麦克卢汉所言的“媒介延伸”,在高度媒介化语境下,它所表征的形象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是向人们传输湖湘文化意义建构的载体,也是人们对湖湘文化认同乃至“云游体验”的空间。②将湖湘地标景观作为“媒介形象”为主要维度进行阐释,以此看来,媒介对湖湘地标景观的嵌入,带来的是作为湖湘地标景观形象的焕新。③技术进步为湖湘地标景观的媒介形象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与叙事方式,创建了地理媒介时代的新形象,深化了公众对湖湘地标的认知与情感连接,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地方特色的彰显。
[1]
孙玮. 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新时空传播学视野中的传播与建筑[J]. 时代建筑, 2019(2):10-13.

[2]
钟敬秋, 高梦凡, 韩增林, 等. 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人地关系空间重构[J]. 地理学报, 2024, 79(7):1682-1699.

DOI

[3]
马仁锋, 陈佳锐. 长三角地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2, 41(3):764-776.

DOI

[4]
屠爽爽, 蒋振华, 龙花楼, 等. 广西乡村聚落空间分异与类型划分[J]. 经济地理, 2023, 43(12):159-168.

DOI

[5]
胡最, 邓运员, 刘沛林, 等.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4):789-803.

DOI

[6]
刘沛林, 刘瑞瑞, 邓运员, 等. 想象与流动:“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意义建构——以凤凰古城短居旅游者为例[J]. 人文地理, 2023, 38(6):15-22,124.

[7]
印朗川, 刘沛林, 李伯华, 等. 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图谱研究——以湘江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 2023, 43(6):1053-1065.

DOI

[8]
冯青郁, 凡会会, 杨磊, 等.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和“源—流—汇”范式景观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学工具箱原理与应用[J]. 生态学报, 2024, 44(11):4678-4686.

[9]
梁璐, 焦瑛, 李九全, 等.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网红消费空间感知与建构——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44(10):205-213,223.

DOI

[10]
Dicks B. Culture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M].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Ingold T. Making: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Art and Architecture[M]. London:Routledge, 2013.

[12]
Pacione M. Urban Geography:A Global Perspective[M]. London:Routledge, 2001.

[13]
段义孚. 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M]. 赵世玲,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14]
何国梅. 传播地理学:基本范畴、互涉逻辑与问题域[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4(3):165-172,188.

[15]
杨立国, 胡雅丽.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生产与传承——以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10):208-215.

DOI

[16]
王兆峰, 鹿梦思. 目的地品牌个性、旅游者自我一致性与行为意向:以凤凰古城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3):93-103.

[17]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 New Jersey: Wiley, 2011.

[18]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1991.

[19]
曾欢欢, 王欣. 书院精神内蕴与历史流变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7(3):34-40.

[20]
多琳·马西. 保卫空间[M]. 王爱松.译,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21]
Appadurai A.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

[22]
Scannell L, Gifford R. Defining place attachment:A tripartite organiz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 30(1):1-10.

[23]
Robin A K, Wilbert M G. Putting Health into Place:Landscape,Identity,and Well-being[M]. 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8.

[24]
周怡靓, 严三九. 互动性视域下的媒介技术与城市社区转型——以上海F小区为例[J]. 新闻大学, 2023(9):13-27,117-118.

[25]
斯科特·麦夸尔. 地理媒介:网络化城市与公共空间的未来[M]. 潘霁,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26]
谢旭斌, 李雪娇. 湖湘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J]. 经济地理, 2023, 43(10):170-179.

DOI

[27]
Tuan Y F. Place: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J]. Geographical Review, 1975, 65(2):151-165.

[28]
杨莹, 马怡然. 景观社会视角下网红景点形象感知偏差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24, 44(2):219-227.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