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中部农区村域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 程利莎 , 1 ,
  • 乔家君 , 1, ,
  • 李小月 2
展开
  • 1.河南大学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中国河南 郑州 450046
  • 2.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北 武汉 430079
※ 乔家君(197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与乡村振兴。E-mail:

程利莎(1993—),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与乡村振兴。E-mail:

收稿日期: 2024-07-08

  修回日期: 2024-10-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1239)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Rural Areas of Central China

  • CHENG Lisha , 1 ,
  • QIAO Jiajun , 1, ,
  • LI Xiaoyue 2
Expand
  • 1.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6,Henan,China
  •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7-08

  Revised date: 2024-10-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2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天眼查网站提供的2007—2020年村级合作社信息,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河南省兰考县414个行政村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兰考县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所有合作社的分布整体呈现为东西边缘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②村域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局部空间依赖方向的稳定性排序为养殖型>所有>种植型>农业服务型;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出较强的路径锁定特征。③不同类型合作社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但任意两个因子交互后对合作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均有所增强。其中资源禀赋是影响种植型和养殖型合作社分布的基础因素,地理区位是影响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分布的核心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基础是影响所有合作社分布的重要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

程利莎 , 乔家君 , 李小月 . 中部农区村域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5 , 45(2) : 153 -16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15

Abstract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village level cooperatives'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Tianyancha website from 2007 to 202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414 villages'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using the methods of exploring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then uses GeoDetector to deeply explor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number of all and various types of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show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ll cooperatives showed an uneven distribution which was high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dges of central China and lower in the middle of central China, there we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operatives. 2) The local spatial structure of all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stability rank of local spatial dependence direction from high level to low level is breeding type, the whole, planting type, agricultural service type. The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 pattern exhibits strong path locking characteristics. 3) There we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operatives, but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ny two factors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ooperatives was enhanced after their interaction. Resource endowment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cooperatives, geographical location is the core driving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service-oriented cooperatives, and socio-economic found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cooperatives.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1]。改革开放以来,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引导和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自2007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我国合作社进入依法、规范、高速发展新时期[2]。截至2023年4月,全国依法登记的合作社223万家,为2007年底的85倍,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3]。合作社通过联合生产和规模经营,可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对于带动农户增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切入点。现阶段,面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需求,合作社需要不断完善其服务、合作功能,协调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对合作社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大部分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学者重点关注合作社的发展演变[2,5]、内涵[6-7]、政策响应[8-9]、形成动因[10-11]、绩效评估[12-15]、管理模式[16-17]等内容,聚焦于合作社的社会组织性质及其经济效益,同时亦有学者注意到合作社发展的“空壳化”问题[18],强调引导合作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合作社作为依托农产品生产经营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组织,其实际形成发展亦受到区位因素的影响,已有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视角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合作社的地理空间特征。其次,部分地理学者则基于“格局—过程—机理”研究范式,着眼于探究合作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涉及全国[19-20]或新疆[21]、陕西[22]、重庆[23]、湖南[24]及京津冀[25]等省级行政区,多为东部或西部山区;具体研究多以合作社点位数据为基础,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及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合作社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则以省、市、县及乡镇单元的合作社数量为被解释变量,以相应研究单元的自然、社会及经济等要素条件为基础,剖析影响合作社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合作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和集聚特征,研究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合作社发展均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已有地理学研究多集中于省、市、县及乡镇尺度分析合作社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然而,村域作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且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以村域为研究单元的微观尺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此外,已有相关研究多涉及东西部地区,而对农业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却关注不足。
中部地区农业规模庞大,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方面肩负重任,但中部农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26],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以中部农区的“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分析村域尺度下合作社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而探测合作社村域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地理学关于合作社在微观尺度的研究,为广大农区明晰乡村产业发展特色、优化合作社空间布局以及推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方法和数据

1.1 研究区域

本研究区域兰考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豫东平原,国土总面积1103.25 km2,下辖8镇5乡3个街道,共454个行政村(社区)。本文以兰考县未搬迁的414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不包括林场、22个社区和18个已搬迁的行政村。2020年,兰考县常住人口为77.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44万人,乡村人口41.29万人,城镇化率为46.88%,低于河南省(55.43%)和全国(63.89%)的平均水平。兰考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且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称号,是典型的中部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兰考县注重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致力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9年兰考县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旨在打造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使其成为探索村域合作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窗口。

1.2 研究方法

1.2.1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

为克服以往地理变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索分析中时空分割的局限,Rey等考虑到时空因素的耦合性和连续性,提出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框架[27],其通过描述地理变量空间分异的时间演化过程,可实现时空交互分析。主要包括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和时空网络分析三大部分,本文采用LISA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方法。
①LISA时间路径。LISA时间路径可描述地理变量在Moran散点图中LISA坐标随时间变化的移动几何特征,实现“瞬时场景”向“交互动态场景”的连续表达[28]。本文基于行政村合作社数量在Moran散点图中属性值和空间滞后值随时间的成对移动情况,解释行政村合作社数量在局部空间层面的时空交互变化与动态性特征。其几何特征主要包括相对长度、弯曲度等。
②LISA时空跃迁。LISA时空跃迁可描述局部空间关联类型随时间的转移过程,即特定时间间隔内行政村在Moran散点图中象限的变化情况,根据其转移情况可划分为Type0Type1Type2Type3 4种时空跃迁大类(表1[29-30]。进而,采用时空凝聚指标(SC)来反映行政村合作社数量空间关联格局的稳定性和路径依赖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S C = n T y p e 0 m
式中: n T y p e 0为研究期内发生Type0型跃迁的村域单元数量;m为所有可能发生跃迁的村域单元数量。
表1 LISA时空跃迁类型及特征

Tab.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SA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s

跃迁大类 具体跃迁类型 具体特征
Type0 HHtHHt+1、HLtHLt+1、LHtLHt+1、LLtLLt+1 村域自身与邻近村域均不发生跃迁
Type1 HHtLHt+1、HLtLLt+1、LHtHHt+1、LLtHLt+1 村域自身发生跃迁,邻近村域不变
Type2 HHtHLt+1、HLtHHt+1、LHtLLt+1、LLtLHt+1 村域自身不变,邻近村域发生跃迁
Type3 Type3A HHtLLt+1、LLtHHt+1 村域自身与邻近村域跃迁方向一致
Type3B HLtLHt+1、LHtHLt+1 村域自身与邻近村域跃迁方向相反

1.2.2 影响因素分析

①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一种探测空间分异性背后驱动因子的统计学方法[31]。本文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单因子探测和双因子交互探测功能,识别兰考县行政村合作社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以及探测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情况。
②影响因素指标选取。由合作社的概念可知,合作社主要依托农产品生产经营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发展起来,其空间分布与农业区位因素较为相似,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作为本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的主要依据。由于研究区为平原农区且研究尺度较小,县域内自然本底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等)、可用于改善自然条件的技术(机械、化肥、良种水平等)较为相似,对合作社形成发展的影响较小,故本文未予考虑。而对于其余的交通、劳动力等因素,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19,23,25,32],基于研究区域及研究尺度的实际,综合考虑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及可获取性,最终从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基础3个维度来构建本研究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2)。具体来看,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规模性及畜禽存栏当量来表征行政村的资源禀赋条件,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为全年实际播种的农作物面积,其与畜禽存栏当量可反映农畜产品产量,耕地规模性借鉴耕地景观细碎度定义[33],由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以及斑块聚集度指数综合表征,可反映行政村对耕地的可规模利用水平;选取距乡镇政府、县政府、县级及以上道路距离表征行政村的地理区位条件,可衡量行政村的交通便利程度或其与市场的地理位置关系;选取常住人口数量、劳动力占比、村集体经济收入表征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表2 兰考县村域合作社分布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说明

Tab.2 Index system and explan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维度 指标 单位
资源禀赋 农作物播种面积(X1 hm2
耕地规模性(X2 -
畜禽存栏当量(X3 -
地理区位 距乡镇政府驻地距离(X4 km
距县政府驻地距离(X5 km
距县级及以上道路距离(X6 km
社会经济基础 常住人口数量(X7
劳动力(15~59岁人口)占比(X8 %
村集体经济收入(X9 万元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兰考县合作社数据来源于天眼查网站(https://www.tianyancha.com),包括合作社名称、经营地址、注册时间及经营范围等信息(合作社名单截至2020年12月31日),根据经营地址可判定合作社所属行政村,根据首要经营业务可将合作社主要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服务3种类型,其中个别合作社首要经营业务为农产品、板材加工,但由于其数量占比极小,本文予以剔除。行政村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禽存栏量等数据来源于2020年《兰考统计年鉴》,其中具体的畜禽存栏当量数据由牛、羊、猪及家禽各品种存栏量按其价格加权求和计算得到;土地利用数据(30m空间分辨率)来源于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http://www.dsac.cn/),进而基于Fragstas 4.2-64软件计算得到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以及斑块聚集度指数,并基于熵值法对三者加权求和得到耕地规模性指数。村委会、乡镇政府及县政府经纬度坐标来源于高德地图坐标拾取器,县级及以上道路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http://www.ngcc.cn/),进而由ArcGIS计算得到村委会距乡镇政府、县政府、县级及以上道路的直线距离。常住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来源于兰考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村集体经济收入数据来源于兰考县农业农村局。

2 合作社时空分异特征

2.1 时序演进特征

根据本研究所涉及行政村和合作社经营地址信息,最终识别出2618家合作社,其中种植型、养殖型及农业服务型3种类型合作社的数量占比分别为51.83%、30.06%、18.11%,表明兰考县合作社的主要经营业务集中在农作物种植方面。进而基于合作社注册时间,得到兰考县2007—2020年的逐年合作社数量(图1)。2007—2020年,兰考县合作社数量由37家增加至2618家,年均增长率为38.77%,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2015年),合作社数量增长缓慢,年均增加95家;第二阶段(2015—2017年),合作社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加674家;第三阶段(2017—2020年),合作社数量恢复低速增长,但相较第一阶段仍有一定提高,年均增加157家。究其原因,2015—2017年为兰考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兰考县人民政府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其中充分利用合作社引导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增收,合作社数量在此期间得到快速发展。随后,伴随兰考县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17年修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的相继施行,政府部门针对“空壳社”“休眠社”等合作社名不副实现象进行广泛治理,合作社规范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关注领域,其发展进入提质转型新阶段。就不同类型合作社而言,2012年之前各类型合作社间数量差异较小,后期由于增长态势差异,数量差距逐渐增大。同时,所有类型的合作社在2015—2017年都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其中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增长略滞后于种养殖型合作社。
图1 2007—2020年兰考县合作社数量变化趋势

Fig.1 Trend of the number of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from 2007 to 2020

2.2 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各行政村不同类型合作社数量,分别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高值区、较高值区、中值区、较低值区及低值区(图2)。
图2 兰考县村域所有及不同类型合作社数量高低值的空间分布格局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al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从总体上看,兰考县村域合作社整体呈现为东西边缘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具体来看,数量统计上,低值区和较低值区村域占据主导地位,分别为164个和150个,两者合计占兰考县村域总数的75%以上;中值区和较高值区村域数量次之,分别占比18.12%和4.83%;高值区村域占比最低,仅为1.21%。空间分布上,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兰考县东、西边缘乡镇,如三义寨乡、考城镇及许河乡,合作社数量位居前列的行政村主要位于兰考县城区或县域副中心城镇(考城镇)周边,且近邻交通干道,可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为城镇提供丰富农产品;低值区和较低值区则广泛分布于各个乡镇,其中堌阳镇涉及两类型村域数量最多,该镇以“音乐小镇”著称,镇域内较多行政村成立民族乐器生产企业,未能兼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分合作社类型来看,不同类型合作社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①种植型合作社低值区和较低值区涉及范围较所有合作社明显扩大,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超过80%,中值及以上的村域数量均有所下降。此外,92.86%的较高值及以上村域与所有合作社中两类区域重合,这主要是因为兰考县大多数合作社属于种植型合作社,但高值区仅出现于考城镇与许河乡的2个行政村。②养殖型合作社较低值及以下村域比例进一步上升,中值及以上的村域比例进一步下降,其中较高值及以上区域主要分布于三义寨乡,谷营镇和红庙镇分别首次出现高值区和较高值区,而考城镇和许河乡则未出现两类型区域,但其中仍有70%以上村域与所有合作社中两类区域重合。③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则呈现出与其他两种类型合作社明显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较高值及以上村域数量大幅提升,涉及兰考县11个乡镇(街道)40个行政村,其中超70%以上村域首次列入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且两类区域多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行政村或其近域行政村。

2.3 时空交互特征

2.3.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计算得出各行政村LISA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基于所有合作社自然断点法的中断值,并以相对长度的平均值1替换其中最邻近1的一个中断值,将相对长度分为5个等级(各类型合作社均采用此中断值)。整体上,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中均存在50.00%以上行政村的相对长度低于平均值1,表明兰考县多数行政村的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较低,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局部空间格局。从所有合作社来看(图3a),相对长度较低的行政村主要集中于堌阳镇、南彰镇、小宋镇及闫楼乡等兰考县北部乡镇,此类行政村合作社数量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而相对长度较高的行政村则主要集中于三义寨乡、东坝头镇、仪封镇及惠安街道等县域西部或南部乡镇(街道),其局部空间结构更具动态性,此类行政村多位于县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多元,易构成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分合作社类型来看(图3b~图3d),种植型合作社相对长度的分布格局与所有合作社较为相似,低值区仍以北部上述四乡镇为主,但相对长度低于1的行政村比例有所增加,稳定态势更为突出;养殖型合作社相对长度低值区较种植型出现南移,葡萄架乡、仪封镇相对长度低于1的行政村比例明显增加,两乡镇行政村养殖型合作社发展相对稳定;农业服务型合作社较种养殖型合作社的局部空间结构更为稳定,其66.91%行政村的相对长度低于平均值。
图3 兰考县村域所有及不同类型合作社LISA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

Fig.3 Relative length of LISA time-path for al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同样地,计算得到各行政村LISA时间路径的弯曲度,并基于所有合作社的自然断点法的中断值,将各类型合作社的弯曲度划分为5个等级(图4)。整体来看,兰考县所有、种植型、养殖型及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弯曲度平均值分别为7.37、7.98、5.78及8.61,稳定性的排序为:养殖型>所有>种植型>农业服务型,这表明行政村在养殖型合作社上的局部空间依赖方向最为稳定。对于所有类型合作社而言,弯曲度较高的行政村多分布于小宋镇和葡萄架乡,主要原因在于此类村庄多邻近合作社数量高值区与低值区的交界处,易受到邻域行政村合作社发展的示范效应、技术扩散等空间溢出作用的带动,同时亦可能经历资源要素集聚、市场挤出等空间极化作用的挑战,其合作社数量的发展过程受到邻域行政村的较大影响,在依赖方向上表现出较为动态的特征;弯曲度较低的行政村则广泛分布于多个乡镇(街道),即多数行政村的局部空间依赖演化过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分合作社类型来看,种植型合作社弯曲度较高的行政村主要分布于谷营镇、仪封镇,养殖型为孟寨乡和葡萄架乡,而农业服务型合作社中,多个乡镇的行政村出现高弯曲度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服务型合作社行政村弯曲度的极化现象较为严重,其最高等级弯曲度和最低等级弯曲度行政村的数量均有所增加。
图4 兰考县村域所有及不同类型合作社LISA时间路径的弯曲度

Fig.4 Curvature of LISA time-path for al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2.3.2 LISA时空跃迁分析

表3可知,2007—2020年兰考县村域合作社数量共发生4种跃迁类型:Type0型、Type1型、Type2型、Type3型,其中所有、种植型、养殖型及农业服务型合作社数量空间关联跃迁概率最高的类型均为Type0型,占比分别为78.87%、82.03%、83.97%、89.65%,其次为Type2型、Type1型,而Type3型的概率最低(占比均低于2%),即研究期内兰考县村域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数量局部空间未发生跃迁的概率超过75.00%,Moran's I的空间稳定性高于0.75,表明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路径锁定特征。具体到各类跃迁类型,Type0型中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跃迁概率最高的均为LLtLLt+1,占全部跃迁类型的35.00%以上;Type1型中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跃迁概率最高的为LLtHLt+1,这反映了村域合作社数量空间关联由“浅压型”向“极化型”的转变,部分行政村合作社数量出现快速极化增长;Type2型中跃迁概率最高的均为LLtLHt+1,说明村域单元自身不变,而邻近村域合作社发展迅速,转变为“洼地型”空间关联格局;Type3型中空间关联跃迁概率最高的均为LLtHHt+1,反映出部分村域单元与其邻域单元跃迁方向一致,并且合作社数量均发生大幅度增长,相比之下,HHtLLt+1HLtLHt+1的空间关联跃迁概率则处于末位。
表3 兰考县村域所有及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时空跃迁类型数量及占比

Tab.3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types of al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跃迁大类 所有 种植 养殖 农业服务
数量(个) 占比(%) 数量(个) 占比(%) 数量(个) 占比(%) 数量(个) 占比(%)
Type0 4245 78.87 4415 82.03 4519 83.97 4825 89.65
Type1 457 8.49 336 6.24 224 4.16 124 2.30
Type2 590 10.96 558 10.37 590 10.96 409 7.60
Type3 Type3A 64 1.19 44 0.82 32 0.59 21 0.39
Type3B 26 0.48 29 0.54 17 0.32 3 0.06

注:限于篇幅原因,未在表中展示具体跃迁类型。

3 合作社分布的影响因素

借助SPSS软件分别对9个自变量进行5等分处理,各行政村的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数量为因变量。进而,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测度各自变量对合作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q值),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兰考县村域所有及不同类型合作社分布影响因子探测结果

Tab.4 Detect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维度 指标 所有
合作社
种植型
合作社
养殖型
合作社
农业服务型
合作社
资源禀赋 X1 0.193*** 0.154*** 0.080*** 0.041***
X2 0.092*** 0.067*** 0.045*** 0.013
X3 0.089*** 0.057*** 0.094*** 0.013
地理区位 X4 0.011 0.005 0.004 0.132***
X5 0.022* 0.035*** 0.038*** 0.063***
X6 0.011 0.015 0.008 0.058***
社会经济基础 X7 0.241*** 0.168*** 0.126*** 0.061***
X8 0.020* 0.034*** 0.020* 0.044***
X9 0.020* 0.024* 0.011 0.005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3.1 影响因子探测

对于所有合作社而言,各影响因子解释力q值依次为:X7>X1>X2>X3>X5>X8>X9>X4>X6,这表明村域常住人口数量、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规模性以及畜禽存栏当量是兰考县合作社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关键驱动因子,四者的q值较大,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距县政府驻地距离、劳动力结构、村集体经济收入对合作社空间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者q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村委会距乡镇政府驻地、县级及以上道路距离两个因子的解释力不强;整体来看,行政村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维度指标对合作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较强。分合作社类型来看,不同类型合作社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种植型合作社各影响因子q值大小排序与所有合作社基本一致;养殖型合作社各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为X7>X3>X1>X2>X5>X8>X9>X6>X4,其中畜禽存栏当量成为第二关键驱动因子,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规模性对养殖型合作社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排名与种植型合作社和所有合作社相比有所下降,但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两维度指标仍具较强解释力;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各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为X4>X5>X7>X6>X8>X1>X2>X3>X9,其较种养殖型合作社出现明显差异,行政村地理区位维度指标如距乡镇政府驻地距离、距县政府驻地距离成为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而资源禀赋维度指标的解释力有所减弱。
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模块,探究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图5)。结果表明,任意两个因子交互后对合作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果,相较于各因子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有明显提升。具体而言,93.75%的因子对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即交互结果为“1+1>2”;6.25%的因子对表现为双因子线性增强,即交互结果大于两因子q值中的较大值,主要存在于对所有和种植型合作社的交互探测中(例如:X1X7X1X9X2X7)。从交互后q值来看,所有及种植型合作社的较大q值主要出现于X7X1与其他因子的交互分析中,进一步印证了村域常住人口数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是所有及种植型合作社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养殖型和农业服务型的较大q值同样出现类似结果,均源于关键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后的增强效应。
图5 兰考县村域所有及不同类型合作社分布影响因子交互探测结果

Fig.5 Interactive detect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cooperatives in Lankao County

3.2 作用机理分析

由地理探测器的分析结果可知,合作社分布受到村域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且不同类型合作社间同一因子的作用强度排序亦存在差别。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合作社地域分异的作用机理。
资源禀赋是影响种植型和养殖型合作社分布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这两类合作社的规模和类型。农作播种面积、耕地规模性及畜禽存栏量大的行政村更易于形成标准化、品牌化种养殖,促进农畜产品规模生产和后向加工,从而推动合作社的形成发展[34]。分因子来看,该维度不同因子对两类型合作社的解释力强度排序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规模性对种植型合作社分布的解释力度较强,由于研究区为平原农区,县域内各行政村之间地形、气候及机械水平等要素条件比较相似,农作物播种面积成为决定各行政村相应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同时耕地斑块密度和形状等耕地规模性因素可影响合作社的规模经营情况,进而影响种植合作社的发展;相应地,畜禽存栏量对养殖型合作社分布的解释力度更强。此外,由于农业服务型合作社主要负责组织采购、供应生产资料,或提供农机、信息服务,其分布受资源禀赋的制约较小。
地理区位是影响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分布的核心驱动因素。行政村的区位交通优势可为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一方面便于此类合作社规模化采购农机、化肥等物资,且可及时了解相关农业政策和市场行情等信息,从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便于此类合作社向县域、镇域内更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物资、信息等服务,可提高合作社作业效率和收益。对于种植型和养殖型合作社而言,仅距县政府驻地距离这一因子对其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究其原因,距离县城越近的合作社更易发展成“农商对接”“农餐对接”及“农批对接”等乡城对接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可促进农产品快速、精准产销对接,提升合作社生产销售效率。
社会经济基础是影响所有合作社分布的重要因素,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人口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其潜在合作社成员较多,更容易联合结成合作组织;同时此类行政村具有更为多元、复杂的社会网络,易于合作社拓展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从而推动合作社发展。劳动力资源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生产、管理及销售等环节的人力供应[35],是合作社维持稳定运营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劳动力资源越丰富的行政村,其合作社生产力水平越高。村集体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潜力,村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行政村可为合作社延伸拓展产业链等多方面提供支撑,同时更容易吸引企业合作和政府支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基于天眼查网站的兰考县合作社数据,深入分析了兰考县村域尺度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其空间分异背后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①2007—2020年,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各类型数量差距逐渐增大。兰考县所有合作社分布整体呈现出东西边缘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多位于城区或县域副中心城镇(考城镇)周边;不同类型合作社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种养殖型合作社与所有合作社分布较为相似,农业服务型呈现出明显差异,其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多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行政村或其近域行政村。
②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超过50%的行政村其相对长度低于平均值1;就弯曲度而言,行政村合作社局部空间依赖方向稳定性的排序为:养殖型>所有>种植型>农业服务型,但在农业服务型上的弯曲度极化现象较为严重;研究期内兰考县村域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数量局部空间未发生跃迁的概率超过75%,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出较强的路径锁定特征,所有及各类型合作社跃迁概率最高的类型均为LLtLLt+1,而HHtLLt+1HLtLHt+1概率最低。
③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村域常住人口数量、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规模性及畜禽存栏当量是所有及种养殖型合作社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距县政府和乡镇政府驻地距离则对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分布的解释力较强;且任意两个因子交互后对合作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果,较各因子单独作用解释力增加。综合来看,资源禀赋是影响种植型和养殖型合作社分布的基础因素,其直接决定了两类合作社的规模和类型,地理区位是影响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分布的核心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基础是影响所有合作社分布的重要因素,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4.2 讨论

总的来看,本文基于兰考县合作社的注册时间、村级经营地址等信息,关注到村域尺度合作社的空间异质性,更精细化地刻画了村域尺度上合作社数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背后的影响因素,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在村域微观尺度上的不足;同时以河南省兰考县这一中部农区县及“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为研究案例区,丰富了地理学者关于合作社研究的区域类型,对其他广大中部农区县合作社的实际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但本文亦存在一些不足:①由于天眼查网站涵盖的合作社信息有限,本研究未能考虑到合作社实际经营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未来可以依托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综合收集合作社的相关多源数据以开展更深入研究。②由于村域自然、社会及经济等数据获取比较困难,本文仅定量分析了2020年合作社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未探测到主导因子是否存在时序差异,亦是后续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到关于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如下:①通过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兰考县合作社的首要经营业务多为种养殖业或提供农资、农机及信息等服务,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合作社较为少见,难以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作用;此外,多数合作社主要经营业务范围繁杂,兼顾种植多种农作物或养殖多种畜禽,不利于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各行政村应积极鼓励合作社从耕种收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转变,通过落实一定扶持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及开展示范创建等多种途径提升合作社加工水平,从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36];同时,应注意引导合作社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提高其专业化生产水平,进而推进合作社质量提升。②基于研究结果发现,兰考县村域合作社分布差异较大,尤其是中部闫楼乡、葡萄架乡、小宋镇及仪封镇等作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点乡镇的合作社数量较少,未来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合理确定村域合作社发展类型,进而整合村域劳动力、土地及技术等多种要素,根据市场和政策发展需求,合理制定合作社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合作社的高质量管理与运营。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7-12/28/content_5251064.htm,2017-12-28.

[2]
刘后平, 张荣莉, 王丽英. 新中国农民合作社70年: 政策/功能及演进[J]. 农村经济, 2020(4):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座谈会[EB/OL]. https://www.moa.gov.cn/xw/zwdt/202304/t20230419_6425705.htm,2023-04-19.

[4]
杨晓蔚.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EB/OL]. https://www.moa.gov.cn/ztzl/hzsf/200611/t20061122_725689.htm,2006-11-22.

[5]
杜静元. 中国农业合作社的演进历程及发生机制[J]. 求索, 2019(2):151-156.

[6]
马彦丽. 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识别和判定[J]. 中国农村观察, 2013(3):65-71,92.

[7]
Qorri D, Felföldi J. Research trends in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A bibliometric review[J]. Agriculture, 2024, 14(2):199.

[8]
Liu Y X, Cao L H, Wang Y J, et al. Viability,government support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Evidence from 487 cooperatives in 13 cities in Heilongjiang,China[J]. Agriculture, 2024, 14(4):616.

[9]
Prager K. Implementing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support farmer coope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benefits[J]. Land Use Policy, 2022,119:106182.

[10]
De Herde V, Segers Y, Maréchal K, et al. Lock-ins to transition pathways anchored in contextualized cooperative dynamics:Insi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of the Walloon dairy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2,94:161-176.

[11]
罗玉峰, 邓衡山, 陈菲菲, 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参与:自选择还是被参与[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1):103-110.

[12]
Hoken H, Su Q.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on household income:Case study of a rice-producing cooperative in China[J]. Agribusiness, 2018, 34(4):831-846.

[13]
Rolfe J, Akbar D, Rahman A, et al. Can cooperative business models solv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challeng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pineapp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022, 10(2):100184.

[14]
张连刚, 陈星宇, 谢彦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和乡村治理绩效提升:作用机制与依存条件——基于4个典型示范社的跨案例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6):139-160.

[15]
方威, 蔡旭伟, 付町. 湖南省林下经济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20, 40(7):184-189.

DOI

[16]
张连刚, 支玲, 谢彦明, 等. 农民合作社发展顶层设计:政策演变与前瞻——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回顾[J]. 中国农村观察, 2016(5):10-21,94.

[17]
Silva F F, Baggio D K, Santos D F L.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model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Estudios Gerenciales, 2022, 38(165):464-478.

[18]
苑鹏, 曹斌, 等. 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原因、负面效应与应对策略[J]. 改革, 2019(4):39-47.

[19]
罗庆, 王艺霏, 周晓庆, 等.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5):155-168.

[20]
刘帅, 郭焱, 田欧南.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以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3):316-321.

DOI

[21]
高一薄, 马利刚, 王宏卫, 等. 新疆乌什县林果业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9):283-292.

[22]
芮旸, 韩静, 王茜睿, 等. 基于GIS的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空间格局分析[J].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 34(1):69-76.

[23]
刘竞宇, 张仕超, 熊熙, 等. 丘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空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30(2):312-323,332.

[24]
Liu B, Tang C L, Zhou G H,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 cooperatives in Hunan Province,China[J]. Science Reports, 2024, 14(1):11308.

[25]
王振波, 王新明. 京津冀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解析[J]. 生态学报, 2019, 39(4):1226-1239.

[26]
朱纪广, 李小建, 王德, 等. 传统农区不同类型乡村功能演变研究——以河南省西华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9, 39(1):149-156.

DOI

[27]
Rey S J, Janikas M V. STARS:Space-time analysis of regional system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6, 38(1):67-86.

[28]
潘竟虎, 张永年. 中国能源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化及脱钩效应[J]. 地理学报, 2021, 76(1):206-222.

DOI

[29]
尹君锋, 宋长青, 石培基, 等. 耦合视角下甘肃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协调度的时空跃迁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4, 43(4):874-892.

DOI

[30]
许静, 杨永春.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部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的空间演化[J]. 经济地理, 2021, 41(7):20-30.

DOI

[31]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116-134.

DOI

[32]
朱乾坤, 乔家君, 韩冬, 等. 河南省专业村空间格局与集聚测度[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3):396-408.

DOI

[33]
王学, 徐晓凡. 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16):11-20.

[34]
钟真, 黄斌. 要素禀赋、入社门槛与社员增收:基于三家农民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 改革, 2018(9):126-134.

[35]
王军, 李霖, 刘亚辉. 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的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42(4):703-712.

[36]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04/content_10549.htm,2016-01-0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