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中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度变化特征

  • 江剑平 , 1, 2 ,
  • 李祎 , 1, 2, ,
  • 何召鹏 3
展开
  • 1.湘潭大学 商学院,中国湖南 湘潭 411105
  • 2.湘潭大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中国湖南 湘潭 411105
  • 3.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中国 北京 100081
※ 李祎(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E-mail:

江剑平(198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E-mail:

收稿日期: 2024-05-21

  修回日期: 2025-01-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2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JL068)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 China

  • JIANG Jianping , 1, 2 ,
  • LI Yi , 1, 2, ,
  • HE Zhaopeng 3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ist Economic Theor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 China
  • 3.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5-21

  Revised date: 2025-01-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2

摘要

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及随机森林模型对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上升至勉强协调发展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已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其他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②省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动态变化特征,由研究期初96.8%的省域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及以下阶段转变为87.1%的省域进入濒临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35.5%的省域已进入勉强协调发展及以上阶段。③耦合协调关系显示出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全局莫兰指数经历了M型变化,反映了各省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在密切与松散之间波动,其中高—高聚集区和高—低聚集区省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聚集区省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研究认为: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度的重要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

江剑平 , 李祎 , 何召鹏 . 中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度变化特征[J]. 经济地理, 2025 , 45(2) : 144 -15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2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Moran's index, and random forest model. It’s found that: 1)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 China has shown a consistent upward trend, transitioning from the stage of moderate imbalance to the stage of bar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ollows a descending order which is the eastern,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Notably, the eastern region is alread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le the other regions are still on the brink of imbalance and decline stage. 2)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has undergone dynamic changes. Initially, 96.8% of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were in a stage of mild imbalance decline or below, while by the end of the period, 87.1% of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are on the brink of imbalance decline or above, and 35.5% of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bar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r above. 3)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show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the global Moran's index displayed an M-shaped change, reflecting fluctuations in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ranging from close relationships to loose relationships.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with high-high and high-low aggregation were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while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with the low-low aggrega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vigorously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and digital productive forces, reasonably increasing labor remuneration, improving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new urbanization are important paths for China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的形成则需要通过促进高质量就业来保障,而高质量就业也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基础路径,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过程,其落脚点也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促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也能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保障。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主要从“新”“质”等维度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1];二是主要从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类别层次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2-3];三是主要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4]、扩大内需[5-6]和促进共同富裕[7]等方面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关于高质量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概念界定。就业质量可理解为就业活动对于劳动者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实现程度[8],高质量就业是优质就业环境、更好薪酬待遇、更有保障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的有机组合[9]。二是指标体系构建。丛屹等从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工作权益、社会保障等维度来测度高质量就业[10];孟祺则用行业就业结构来评价高质量就业[11]。关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执行非常规任务或高技能的劳动力发挥的是正向的生产力效应和创造效应,并会提高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和工资水平,但对执行常规任务或低技能的劳动力发挥的则是负向的替代效应,会导致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和工资水平下降[12-13]
本文结合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响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关键因素,从耦合协调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双向互动关系,试图揭示制约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重要原因;为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新质生产力重在“新”和“质”,生产力本质由传统的“物质变换”向“技术创新”拓展[14]。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可包含3个: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结合现有研究[15],本文从4个维度来理解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报酬、就业保障、就业环境。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密切相关。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素质劳动者为主力军[16],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增加会快速传导至人才培养环节。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能促进就业报酬的提升,提升整体劳动收入份额[17]。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能促进就业保障水平的提升。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18],促进就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还能促进就业环境不断改善。高质量就业群体增加,消费需求不断提高[19],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1.1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和《中国价格统计年鉴》,对少数有缺失值的年份则利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1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现有研究[3],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表1)。
表1 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xplanation of reg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evel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属性 权重
新质生产力水平 科技生产力 技术生产力 A1人工智能企业数目 万个 + 0.180
A2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亿元 + 0.103
A3 规上工业R&D人员当时量 万人年 + 0.111
创新生产力 A4专利授权数 万个 + 0.139
A5 规上工业R&D经费 亿元 + 0.112
数字生产力 数字产业生产力 B1人均互联网宽带端口 个/人 + 0.045
B2人均电信业务总量 万元/人 + 0.075
B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职工人数 万人 + 0.095
产业数字生产力 B4 光缆长度/地区面积 m/m2 + 0.039
B5 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 户/百人 + 0.018
绿色生产力 资源节约型 C1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 + 0.011
C2工业用水量/地区生产总值 % - 0.005
环境友好型 C3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 亿元 + 0.063
C4工业排出废水/GDP % - 0.002
C5工业排出SO2/GDP % - 0.002

1.2.2 高质量就业水平指标体系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0-11],本文从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报酬、就业保障、就业环境4个方面构建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表2)。
表2 区域高质量就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xplanation of regional high-quality employment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属性 权重
高质量就业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水平 D1平均受教育年限 + 0.014
D2在校大学生比重 % + 0.100
人力资本 D3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20] % + 0.027
就业报酬 报酬水平 E1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 0.106
E2平均工资指数 % + 0.032
收入分配 E3劳动报酬占比 % + 0.051
就业保障 保险覆盖 F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 万人 + 0.136
F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万人 + 0.159
F3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 0.135
福利分配 F4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亿元 + 0.117
就业环境 城镇环境 G1城镇化率 % + 0.039
就业水平 G2就业率 % + 0.031
产业环境 G3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 % + 0.053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权TOPSIS方法

本文选取熵权TOPSIS方法测算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就业指数,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指标权重与理想解接近程度,是一种更科学可靠的综合评价方法,测算过程包括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计算信息熵、确定权重、构造加权无量纲决策矩阵、确定正负理想值、计算欧氏距离、计算相对贴近度等7个步骤。

1.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要实现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协调,既要横向协调,又要纵向发展。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21-22]的基础上,结合协调和发展的目标,本文构建了“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系统,具体划分标准[23]表3
表3 耦合协调度判断标准

Tab.3 Judgment criteria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失调水平 协调水平
耦合协调度 耦合协调阶段 耦合协调度 耦合协调阶段
[0,0.1] 极度失调衰退 (0.5,0.6] 勉强协调发展
(0.1,0.2] 重度失调衰退 (0.6,0.7] 初级协调发展
(0.2,0.3] 中度失调衰退 (0.7,0.8] 中级协调发展
(0.3,0.4] 轻度失调衰退 (0.8,0.9] 良好协调发展
(0.4,0.5] 濒临失调衰退 (0.9,1.0] 优质协调发展

1.3.3 空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测度空间相关性,采用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在特定区域内是否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包括高高聚集、低低聚集、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4种不同类型的空间集聚或离散现象[24]

1.3.4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RF)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综合其预测结果来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基本步骤包括:从训练集N中有放回地抽取K个子集,构建K棵决策树,每棵树在节点处从M个特征中随机选取m个特征,以最小化不纯度进行分裂;最终通过投票机制生成随机森林模型并输出预测结果。随机森林中常用基尼指数评估特征重要性和节点。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协调特征

2.1.1 整体耦合协调度分析

表4展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系统整体数值和变化趋势。2007—2022年整体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数值由0.2475提高至0.5041,增长幅度为103.68%。以耦合协调等级为依据,2007—2022年可以分为2007—2012、2013—2018、2019—2021、2022年4个阶段,系统耦合协调度分别处于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和勉强协调发展水平。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日趋统一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两者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也提升较快。
表4 2007—2022年全国整体耦合协调度及变化

Tab.4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22

年份 协调度 发展度 耦合协调度 类型 协调度增速(%) 发展度增速(%) 耦合协调度增速(%)
2007 0.5807 0.1092 0.2475 中度失调衰退 -0.7 7.4 3.1
2008 0.4824 0.1151 0.2319
2009 0.4769 0.1239 0.2401
2010 0.4909 0.1298 0.2490
2011 0.5382 0.1406 0.2713
2012 0.5609 0.1498 0.2858
2013 0.6304 0.1630 0.3159 轻度失调衰退 5.6 7.1 6.2
2014 0.6442 0.1723 0.3283
2015 0.6442 0.1828 0.3380
2016 0.6857 0.1949 0.3599
2017 0.6883 0.2058 0.3702
2018 0.7487 0.2137 0.3914
2019 0.7773 0.2290 0.4125 濒临失调衰退 5.3 9.6 7.3
2020 0.8164 0.2505 0.4419
2021 0.8681 0.2750 0.4774
2022 0.8931 0.2973 0.5041 勉强协调发展 2.9 8.1 5.6
耦合协调度包括发展度和协调度,通过两者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可判断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协调度来看,其数值由0.5807提高至0.8931,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总体处于较高的协调水平,即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是基本同步的。从发展度来看,其数值范围为[0.1092,0.2973],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数值较低,这说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增速来看,同期发展度的增速要快于协调度,2007—2012、2013—2018、2019—2021、2022年,发展度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4%、7.1%、9.6%、8.1%,而同期协调度的年均增速分别为-0.7%、5.6%、5.3%、2.9%。综合来看,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水平的提高是协调度与发展度共同带来的。从数值大小来看,发展度远远小于协调度,这是导致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不够高的重要原因;但从增速来看则是发展度要大大快于协调度,说明发展度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在不断增大。因此,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耦合协调度,关键还是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高质量就业水平。

2.1.2 区域耦合协调度分析

表5展示了中国四大经济区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区域耦合协调水平。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2007—2022年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从0.3224、0.2337、0.2005、0.2130上升至0.6279、0.4935、0.4308和0.4054,增幅分别达到94.76%、111.17%、114.86%和90.33%。以2022年为例,区域耦合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幅由高到低则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在2018年迈入协调发展阶段,而同期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仍处于失调衰退阶段。由此可知,东部地区虽然整体增幅相对较小,但较早实现了协调发展,这可能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等因素紧密相关;西部和中部地区虽然在2022年仍处于失调衰退水平,但是其耦合协调度增速较快,尤其是西部地区在四大区域中增速最快,而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数值也已逼近协调发展的水平;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及其增幅都落后于其他地区,并长期处于中度失调衰退水平,2022年刚进入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这说明在促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依然存在较大障碍,这可能与东北地区传统重工业比重较大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对较慢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有关。
表5 2007—2022年中国四大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及变化

Tab.5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hina's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7 to 2022

年份 东部地区 类型 中部地区 类型 西部地区 类型 东北地区 类型
2007 0.3224 轻度失调衰退 0.2337 中度失调衰退 0.2005 中度失调衰退 0.2130 中度失调衰退
2008 0.3140 0.2221 0.1746 重度失调衰退 0.2074
2009 0.3245 0.2271 0.1828 0.2138
2010 0.3355 0.2289 0.1936 0.2220
2011 0.3697 0.2453 0.2104 中度失调衰退 0.2392
2012 0.3937 0.2599 0.2189 0.2453
2013 0.4187 濒临失调衰退 0.3009 轻度失调衰退 0.2478 0.2758
2014 0.4397 0.3016 0.2585 0.2899
2015 0.4552 0.3163 0.2624 0.2931
2016 0.4700 0.3437 0.2840 0.3284 轻度失调衰退
2017 0.4825 0.3534 0.2954 0.3292
2018 0.5106 勉强协调发展 0.3688 0.3179 轻度失调衰退 0.3331
2019 0.5249 0.3979 0.3419 0.3494
2020 0.5567 0.4212 濒临失调衰退 0.3756 0.3661
2021 0.5972 0.4564 0.4102 濒临失调衰退 0.3884
2022 0.6279 初级协调发展 0.4935 0.4308 0.4054 濒临失调衰退

2.1.3 省域耦合协调度分析

本文将二者耦合协调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以2007、2012、2017和2022年作为时间节点,通过ArcGIS软件绘制了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图(图1)。结果显示,2007—2022年我国省域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动态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①2007—2012年,初始阶段有96.8%的省域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及以下阶段。截至2012年,93.5%的省域处于中度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45.2%的省域所处耦合阶段存在至少一个等级的上升,重度失调衰退的省域减少了6个,濒临失调衰退及以上的省域增加了5个,其中广东和江苏攀升至勉强协调发展阶段。②2012—2017年,77.4%的省域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71%的省域存在至少一个等级的上升,中度失调衰退及以下的省域减少了16个,其中北京、山东、浙江攀升至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广东、江苏上升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③2017—2022年,87.1%的省域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除黑龙江和吉林外的省域所处耦合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截至2022年,87.1%的省域进入了濒临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35.5%的省域进入勉强协调发展及以上阶段,93.5%的省域存在至少一个等级的上升。其中,四川、河南、湖北、安徽、福建5个省域迈入了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北京、上海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山东、江苏、浙江进入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广东上升至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并已接近优质协调阶段。
图1 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演化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065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China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内产业转移有序推进,生产要素流动更加充分、高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相适应。

2.2 空间相关性

2.2.1 全局空间相关性

表6可知,2007—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双尾检验Z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全局莫兰指数大致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M型变化,说明各省域之间的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在密切与松散之间波动。这与我国始终坚持全国发展一盘棋、不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相关,但各地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则又导致了省域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表6 2007—2022年全局莫兰指数

Tab.6 Global Moran's index from 2007 to 2022

年份 莫兰指数 Z P 年份 莫兰指数 Z P
2007 0.310 2.891 0.002 2015 0.331 3.112 0.001
2008 0.336 3.116 0.001 2016 0.309 2.935 0.002
2009 0.348 3.223 0.001 2017 0.264 2.572 0.005
2010 0.310 2.913 0.002 2018 0.256 2.545 0.005
2011 0.301 2.850 0.002 2019 0.244 2.458 0.007
2012 0.317 2.990 0.001 2020 0.243 2.455 0.007
2013 0.280 2.667 0.004 2021 0.243 2.445 0.007
2014 0.286 2.701 0.003 2022 0.285 2.774 0.003

2.2.2 局部空间相关性

表7可知:①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东部发达省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都较高。②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非东部地区,并且该聚集区范围一直在变动,这与我国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相关。③高—低聚集区为广东省,被耦合协调度较低的邻近省域包围。广东省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前列的地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合理化,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多,就业质量也相对更高,对周边区域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具有虹吸效应,率先进入了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但也产生了极化效应。④低—高聚集区主要为海南,被耦合协调度较高的邻近省域包围,通过邻近高耦合协调度省域的带动可能成为高—高聚集区,为过渡区域。综合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异质性,加快实现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依然是塑造更高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一步。
表7 2007、2012、2017和2022年局部莫兰指数分布

Tab.7 Distribution status of local Moran's index in 2007, 2012, 2017 and 2022

年份 H-H L-H L-L H-L
2007 江苏、山东、上海 - 甘肃、贵州、青海、
新疆
广东
2012 江苏、山东、上海、
浙江
海南 江西、青海、四川、
西藏、云南
广东
2017 江苏、山东、上海、
浙江
海南 甘肃、贵州、西藏、
云南
广东
2022 江苏、山东、上海、
浙江
海南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广东

2.3 影响因素分析

2.3.1 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进一步地,本文以表1表2的指标为自变量,耦合协调度为因变量,利用RStudio软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重要性程度计算。具体步骤为:首先,随机抽取总样本的70%作为训练集、30%作为测试集,训练集用于训练回归模型,测试集用于检验模型精度;然后,经过参数调整,确定研究中的决策树数量为50、特征数为5时模型最优(表8)。
表8 输入变量重要性程度排序

Tab.8 Ranking of input variable importance

影响因素 重要性程度 重要性排序
A4专利授权数 1.3688 1
A2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1.1343 2
A1人工智能企业数目 0.9324 3
F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0.6239 4
F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 0.5355 5
A5规上工业R&D经费 0.5053 6
G1城镇化率 0.5021 7
B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
软件业职工人数
0.4462 8
B3人均互联网宽带端口 0.3687 9
A3规上工业R&D人员全时当量 0.2728 10
F3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 0.2625 11
B4光缆长度/地区面积 0.2586 12
E1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0.2228 13
B5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 0.1999 14
C2工业用水量/GDP 0.1722 15
B2人均电信业务总量 0.1684 16
G3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 0.1034 17
C5工业排出SO2/GDP 0.0955 18
F4就业保障支出 0.0761 19
C4工业排出废水/地区生产总值 0.0719 20
C3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 0.0596 21
C1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0.0491 22
D1平均受教育年限 0.0451 23
E3劳动报酬占比 0.0414 24
D3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 0.0322 25
D2在校大学生比重 0.0255 26
E2平均工资指数 0.0184 27
G2就业率 0.0172 28

2.3.2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5折交叉验证确定关键变量的个数。结果表明,当自变量个数为14时误差达到最小。本文对排名前14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表9)。
表9 关键影响因素类别分析

Tab.9 Category analysis of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关键影响因素 重要性
排序
影响因素
类别
A1人工智能企业数目 3 科技生产力
A2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2
A3规上工业R&D人员全时当量 10
A4专利授权数 1
A5规上工业R&D经费 6
B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职工人数 8 数字生产力
B3人均互联网宽带端口 9
B4光缆长度/地区面积 12
B5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 14
E1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13 就业报酬
F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 5 社会保险
F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4
F3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 11
G1城镇化率 7 就业环境
从新质生产力角度来看,当前影响两者耦合协调的关键因素主要是科技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这说明促进科技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发展能为两者耦合协调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生产力持续发生质变、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源动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第二,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正在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0%左右的水平,推动数字生产力发展是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的关键路径。从高质量就业角度来看,当前影响两者耦合协调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就业报酬、社会保险和就业环境,这说明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可能的原因是:第一,高质量就业下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较大,其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要求都会不断提高,这些需求信息会传导至生产端,促进生产企业转型升级,生产出更能满足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特征的产品。但需要注意的是,收入分配要坚持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原则,不能脱离我国特定发展阶段来过快提高劳动报酬或搞过头的社会保障,这些都会制约高质量发展。因此,初次分配要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报酬提高基本同步;再分配中的社会保障则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避免掉入福利陷阱。第二,城镇化率越高意味着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进而就业机会也更多。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①我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上升至勉强协调发展阶段(2022年达0.5041),说明二者已基本达到相互适应的阶段;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从高到低排序由2007年的“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转变为2022年的“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体现了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制约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的主要矛盾是发展度。
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省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动态变化特征,由研究期初96.8%的省域均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及以下阶段转变为87.1%的省域进入濒临失调衰退及以上阶段,35.5%的省域已进入勉强协调发展及以上阶段。
③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协调关系显示出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全局莫兰指数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M型变化,反映了各省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在密切与松散之间波动,其中,高—高聚集区和高—低聚集区省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聚集区省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实现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依然是塑造更高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一步。
④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度的重要路径。

3.2 政策建议

①进一步加大科技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发展力度,巩固和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一是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资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一方面,政府要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突出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培育一大批高水平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其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三是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好技术进步,尤其是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效应。一方面,要加大劳动者技能培训力度,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提升劳动者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放大技术进步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创造效应,拓宽就业岗位和领域,促进就业量质齐升。
②更好地发挥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东部地区要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二是东部发达地区要更加积极地发挥产业发展和就业带动的辐射效应。一方面,东部发达省域需反哺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扩散,更好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资源互补、人才互补;另一方面,低—低集聚区、低—高聚集区省域要进一步找准自身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高质量承接东部发达省域的产业转移和积极抓住要素更加充分流动的契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进一步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和提升就业质量。
③进一步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在持续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耦合协调本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而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则是要实现“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目的。一方面,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充分激发广大劳动者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作用,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④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畅通基于扩大内需的国民经济循环。推动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聚,促进劳动分工深化和产业创新,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孕育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更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顺利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去户籍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户籍地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为其稳定就业提供必要支持。二是健全城市规划体系,以城市化、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三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动、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1-13.

[2]
王珏, 王荣基.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1):31-47.

[3]
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1-17.

[4]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1):51-58.

[5]
方恬, 周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供给与引领创造新需求[J]. 消费经济, 2024(4):21-29.

[6]
周绍东, 拓雨欣. 新质生产力赋能消费升级的运行机制与作用路径[J]. 消费经济, 2024(5):3-11.

[7]
李天一, 张伟, 张玄逸.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共同富裕: 基于劳动者干中学效应的分析[J/OL].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20[2025-01-23].

[8]
刘凤义, 计佳成, 刘子嘉. 高质量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经济纵横, 2024(6):1-8.

[9]
孔微巍, 廉永生, 刘聪. 人力资本投资、有效劳动力供给与高质量就业[J]. 经济问题, 2019(5):9-18.

[10]
丛屹, 闫苗苗.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投资与高质量就业[J]. 财经科学, 2022(3):112-122.

[11]
孟祺.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就业:理论与实证[J]. 社会科学, 2021(2):47-58.

[12]
李静, 闫曰奇, 潘丽群. 人工智能、劳动力任务类型与城市规模工资溢价[J]. 财经研究, 2023(12):62-76.

[13]
王文. 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智能化促进了高质量就业吗[J]. 经济学家, 2020(4):89-98.

[14]
戴翔.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 天津社会科学, 2023(6):103-110.

[15]
岳昌君. 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 人民论坛, 2023(14):63-66.

[16]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77-85.

[17]
梁孝成, 吕康银, 唐志东. 共同富裕目标下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收入分配效应[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8):32-45.

[18]
杨昊月, 陈力.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3):53-60.

[19]
彭千芮, 黄序阳. 社会保障安全网何以提升家庭消费?[J]. 消费经济, 2024(4):61-72.

[20]
刘智勇, 李海峥, 胡永远, 等.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J]. 经济研究, 2018(3):50-63.

[21]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2):76-82.

[22]
逯进, 周惠民. 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9):3-19,36.

[23]
唐晓华, 张欣珏, 李阳.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18(3):79-93.

[24]
马海良, 李倩, 庞庆华. 中国工业能—水消耗系数的空间差异及脱钩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3):62-7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