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需求转向”研究进展与展望

  • 张培风 , 1, 2 ,
  • 贺灿飞 , 1, 2,
展开
  • 1.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1
  • 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中国 北京 1008711
※ 贺灿飞(197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E-mail:

张培风(199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演化经济地理学。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10

  修回日期: 2024-05-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1169)

The Demand Turn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 ZHANG Peifeng , 1, 2 ,
  • HE Canfei , 1, 2,
Expand
  •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 2. Peking University-Lincoln Institute Center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Beijing 10087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10

  Revised date: 2024-05-11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2

摘要

近年来,需求侧视角的引入使演化经济地理学形成了“需求转向”的趋势。文章梳理和总结了需求侧视角下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进展,并结合研究的局限性及中国当下的经济建设要求提出了对未来研究议题的展望。研究认为:面向需求侧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探讨了市场的演化,以及需求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产业集群演化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等主要议题,但忽视了除出口市场外的其他市场的演化规律、需求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驱动力、需求侧的微观机制以及宏观国家尺度的需求侧研究。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要求出发,未来研究应重视探究需求对经济复杂度的塑造作用、基于演化视角的市场分割形成机制和内需对外需冲击的抵御作用。

本文引用格式

张培风 , 贺灿飞 .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需求转向”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5 , 45(2) : 12 -2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side perspective has been increasingly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which has gradually formed a wave of "demand tur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progres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the demand-side perspective, and to present the prospects of future research topics in light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construction. Demand-side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focuses on four main research topics: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the impact of demand on the path of regional industrial evoluti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ut it neglects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markets other than export markets, the driving force of demand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demand-side proximity and relatedness, and demand-side research on a macro-national scale. Fac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mphasize exploring the role of demand in shaping economic complexit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rket segmenta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d the role of domestic demand in resisting external demand shocks.

21 世纪初期,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将演化经济学的理念与经济地理学的范式相结合,形成了“演化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分支[1]。演化经济地理学以其独特的“动态”视角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动态、创新等经济行为的内在机制,认为发展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过去的路径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3]。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图1),创造性地提出了“产业集群演化”“关联性、多样性、复杂性与区域产业演化规律”“区域经济韧性与适应力”等研究议题。
图1 2000—2020年“演化经济地理学”文献数量

Fig.1 Number of literature o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in 2000-2020

尽管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015年之前,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几乎完全从供给侧视角展开,将生产性知识的重组与扩散视为演化路径形成的根本动力[4-5],忽视了需求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演化中扮演的角色。所谓“需求侧”是指与供给侧强调生产资源的使用、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制度的建设等相对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与产品使用和消费相关的行为主体(如消费者)、活动(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和要素(如消费市场)[6-7]。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供给侧偏好导致其难以解释某些需求驱动的经济现象。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会进入与其生产知识体系不相关的区域,从而给这些区域带来“路径突破”。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通常是企业行为受到了政策等外生力量的影响[8]。但若从需求侧的视角来看,企业行为可能依然是内生的。这些区域尽管不具备企业生产所需的知识,但可能有较大的需求市场或扮演了某个巨大市场的“门户”,企业极有可能在需求的驱动下而进入该区域。2015年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需求侧的问题,并逐步将需求侧视角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之中,如从理论和实证上讨论政府采购、新市场开拓等需求侧要素对产业演化的影响[9-10]。本文将“需求”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称之为“需求转向”。尽管需求侧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成果,但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论和实证框架。有必要对需求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
从现实视角来看,总结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可以给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带来理论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嵌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之中。引进供给侧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知识使得中国得以突破产业低端路径锁定,实现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攀升[11]。近些年来,随着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过引进先进知识和技术来实现路径突破越来越困难,从供给侧要素入手破解低端路径锁定困局的思路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12]。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提出了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两大宏观战略。其中,建设“双循环”格局强调通过提高国内需求规模、提高国内需求质量和扩大国内需求多样性,以此弥补外部需求周期性和结构性疲软,减轻国际大循环动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13];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则强调努力消除区域间阻碍供给侧要素流动以及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不合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规则统一、公平竞争的大市场[14]。未来,随着内循环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成,阻碍市场经济的区域间壁垒将越来越小,资源、资本、劳动力、知识等供给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通也会越来越顺畅,可以在任何具备条件的区域聚集。而需求则是不可移动的,产品到达市场是有成本的。因此,需求侧要素可能会成为未来驱动中国区域经济演化的首要动力。此外,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如何通过市场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5-16]。总结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将为我国新时代市场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 演化经济地理学“需求转向”的理论溯源

1.1 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起源于21世纪初,但在2015年之前的较长时间段内几乎完全忽视了“需求”的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源头——“演化经济学”密切相关。演化经济学形成于19世纪末,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为思想基础,以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为借鉴,来研究和模拟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17]。自诞生之日起,演化经济学便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对立面,可以说演化经济学起源于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批判[18]。主流经济学范式有3条显著特征:①理性经纪人假设,即假定行为人均具有绝对理性且均追求最大化利益;②研究的关注点聚焦于解读均衡状态或如何实现均衡状态[19];③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演化经济学对上述假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基于上述机械化假设的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经济活动中很多现象,如产权、合同、交换等,忽视了经济活动的时间维度和不确定性,其理论分析与现实情况存在严重脱节。对此,演化经济学构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该体系采用了生物学隐喻,而非力学隐喻,从动态视角关注经济格局的形成机理。代表性理论成果如Nelson等的企业组织行为理论[20]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二者共同塑造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忽视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地理解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流派对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演化经济学的反主流经济学立场使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十分抵触。但均衡分析并非如演化经济学家所批评的那般一无是处。均衡分析的一大优势是很好地将供给与需求置于一个框架之中。演化经济学对均衡分析的抵触让其很难将“需求”纳入体系之中。因为一旦考虑需求的作用便很容易进入均衡分析的逻辑中。
经济地理学的很多分支流派都是经济学理论在地理学议题上的延伸。如制度经济地理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便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21];而在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启发下形成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则继承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路径,将生物学隐喻引入了地理学议题中,认为“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同样遵循新奇、惯例、自然选择等规律的支配[21-22]。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初期与演化经济学一样忽视了“需求”的角色。直到约2015年后,演化经济地理学才开始拓展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逐步将“需求”纳入研究议题之中。

1.2 “需求转向”对相关理论的借鉴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会通过以下3种方式汲取新的营养:一是与以经济学为代表的其他社会科学进行交叉融合[23];二是经济地理学内部不同分支流派之间的交流和互动[24];三是观察经济发展现实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演化经济地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探索与其他学科和经济地理学流派的结合路径。本文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需求转向”的出现同样受到了其他学科和流派的启发和影响。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自古典经济学开始,探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便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作为以经济活动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科,演化经济地理学自然会受到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启发。其中,对演化经济地理学影响最大的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出现了从供给向需求的转向[25-26]。传统贸易理论基于供给侧视角解释这一问题,将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视为国际贸易的触发机制[27]。二战后,不少学者开始从需求侧视角讨论国际贸易的发生原因,最具代表性的是Linder的“需求相似理论”[28]。该理论认为,一种生产产品首先需要满足国家(地区)内部的需求,当内部需求被满足后,该产品才会出口到需求它的海外市场。因此从需求上看,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的“需求重叠”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受国际贸易理论需求侧视角的影响,部分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开始从需求视角解读出口格局的演化。
第二,经济地理学其他流派的影响。尽管演化经济地理学在初期未重视“需求”的作用,但“需求”在消费地理学(Consumption of Geography)、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等分支流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消费地理学以消费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了与消费者、消费空间、消费文化等相关的地理议题[29-30]。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讨论了需求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认为由于规模效益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存在,企业更倾向于将生产地转移到具有较大消费需求规模的国家或地区[31]。受上述分支流派的影响,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探讨消费等需求要素不同经济实体演化特征的影响,具体内容同样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2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从供给到需求

2.1 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

19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先后出现了3股转向思潮(新古典经济学转向、文化与制度转向、演化转向),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3个重要理论分支[1]。这3个分支代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3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新经济地理学延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脉络,通过形式化建模来探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等地理问题;制度经济地理学则反对以形式化建模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将不同的区域均质化,脱离了地理学区域异质性的本质,主张探究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32]。与前两者相比,演化经济地理学提出了独特的“动态”视角,认为不同组织的未来发展道路是由其“过去”决定的,强调历史的积累性。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转向3个阶段(图2[33]。约在1990—2005年,经济地理学出现了“演化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了探索与萌芽。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关注对演化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并探索将其应用于地理学议题的可能性[1]。根据表1所示信息,这一阶段“演化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知识”“集聚”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这些关键词大多与理论基础和经济地理学的传统议题相关,说明这一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尚未形成独特的研究议题。
图2 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

Fig.2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表1 不同阶段的高频关键词

Tab.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t different stages

次序 1995—2005 2006—2015 2016—2024
频次(次) 关键词 频次(次) 关键词 频次(次) 关键词
1 6 evolutionary economics
演化经济学
69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演化经济地理学
225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演化经济地理学
2 5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学
66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学
119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学
3 3 competitiveness
竞争力
50 innovation
创新
102 innovation
创新
4 3 tacit knowledge
缄默知识
45 path dependence
路径依赖
90 path dependence
路径依赖
5 3 knowledge
知识
31 institutions
制度
63 industry
产业
6 3 systems
系统
28 growth
增长
55 institutions
制度
7 2 behavior
行为
26 knowledge
知识
33 path creation
路径创造
8 2 clusters
集群
21 dynamics
动态
29 clusters
集群
9 2 DNA
基因
19 networks
网络
26 relatedness
关联性
10 2 industrial districts
工业区
13 systems
系统
24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全球生产网络
11 2 institutions
制度
10 variety
多样性
15 perspective
视角
12 2 networks
网络
9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
9 related variety
相关多样性
13 2 organization
组织
7 evolutionary economics
演化经济学
6 resilience
韧性
14 2 regional development
区域发展
6 patterns
格局
5 rethinking
反思
15 2 rise
增长
6 lock in
锁定
3 transitions
转型

注: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利用Citespace工具选取其中被引前25的期刊统计关键词。

2006—2015年,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入繁荣阶段。这一阶段研究开始运用演化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解释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如产业集聚),并涌现了多个新颖议题(如路径依赖、多样性等)[34-37]。同时,这一阶段强调将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地理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分支学派结合,推动研究议题的多元化进程。表1中,这一阶段高频出现的“路径依赖”“多样性”“制度”“政治经济学”等关键词佐证了上述结论。
2015年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等众多冲击性事件不断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开始思考重新建构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以更好地解释世界秩序的“新常态”。如表1所示,“反思”这一关键词成为新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这一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对重构理论框架所做的努力。这期间,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出现了政策转向、发展转向两种思潮,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需求侧视角的研究,“需求转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①政策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重点关注了区域经济演化的产业和技术层面,这种研究视角在面对全球动荡格局下的宏观议题(如社会不均衡、气候挑战)时的解释力度十分有限。因此,以Kogler等为代表的学者呼吁重构多重危机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图景,将政策和国家议题纳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之中[38]。例如,有学者从演化的视角对欧洲的“精明专业化”政策(Smart Specialisation)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政策对经济复杂度较高且技术关联性强的区域更具溢出效应[39-40]。②发展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尺度更多地聚焦于企业或产业尺度,通常关注特定产业在特定空间内的演化特征或企业创新活动在地理上的演化特征。这种研究的特点忽视了地理学研究的本质问题:空间不均衡。Martin等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应该借鉴演化发展生物学(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EDB)以及发展系统理论(Developmental Systems Theory,DST)的思想,从“发展”的视角探究空间不均衡的问题[41]。在“发展转向”的思潮下,涌现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实证研究。例如,Pinheiro等探究了创新在地理上的“阴暗面”,指出创新能力越强的区域越容易获得创新资源,从而造成区域不平衡[42]。③需求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探讨区域发展的动力时,通常将创新、竞争等供给侧要素视为主要驱动力,但忽视了需求的作用。需求、消费过程以及消费者等对创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43],不少学者开始探索需求要素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与前两种转向的思潮不同,尚未有学者提出“需求转向”这一概念。随着关注需求侧问题的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和相关成果越来越多,我们相信这种趋势未来也会形成一种思潮。因此,本文大胆地采用了“需求转向”的说法。

2.2 供给侧视角下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供给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议题存在两条主线(图3)。主线一是揭示不同经济实体的演化规律,经济实体涉及企业、产业和区域等不同尺度;主线二是揭示不同演化规律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微观机制。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议题网络。供给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通常围绕第二条主线开展,即探究创新能力、生产知识等供给侧要素对演化的驱动作用。
图3 供给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议题框架

Fig.3 A framework of research topic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from a supply-side perspective

第一条主线中,研究的视野聚焦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类主体的演化规律,这三类主体分别代表了微观尺度、中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第一,企业尺度的研究重点探讨了企业惯例、企业网络和企业创新的演化规律。其中,企业惯例是演化经济学的经典议题,演化经济地理学则进一步分析企业惯例演化的地理特征,认为不同的企业惯例共同塑造了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形态,同时企业惯例的演化也受到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34]。企业网络演化研究关注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企业间网络将塑造其所在地区的多样化格局[44]。本地企业的网络演化将影响外来企业的嵌入型,这一结论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关系经济地理学交互的理论基础[45]。企业创新演化研究认为企业创新的演化影响使得企业产生分化和集聚,进而影响企业的空间布局[46]。第二,产业尺度的研究重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的演化存在路径依赖特性,即未来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过去的本地产业结构密切相关[47]。第三,区域尺度的研究通常以城市、省或国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经济空间、经济韧性、经济复杂度的演化规律。区域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通常关注供给侧生产空间的演化,认为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通常沿着路径依赖的方向演化[48]。演化视角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认为,区域经济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会在恢复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从而创造出新的演化路径[49]。演化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复杂度研究从能力的维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将区域经济复杂度的演化解读为区域内部产品结构和产品空间的驱动[50]
第二条主线探讨了企业、产业和区域演化规律背后的机制,即形成不同演化规律的原因。核心解释机制包括多维邻近性、创新、制度以及产业多样性。第一,邻近性是指不同主体在地理、认知、制度等方面的相似程度。Boschma将邻近性划分为5个维度: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组织邻近和社会邻近[51]。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企业、产业或区域之间只有具备某种维度的邻近性时才能发生知识流动和溢出。多维邻近性带来的知识溢出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演化[52-54]、产业集聚[55-58]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的演化[59-61]。第二,创新作为重要的供给侧要素,对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同尺度主体的创新将为打破原有的演化路径提供驱动力,进而促进区域演化的路径突破和路径升级[62-63]。第三,在探讨制度对演化的影响时,演化经济地理学者通常将制度视为影响区域经济演化的一种外生力量。在没有外生力量干预的情况下,区域经济活动的演化通常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但特定的制度设计可能会打破原有路径,实现路径突破和路径创造[64-65]。第四,演化经济地理学基于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组织惯例和认知邻近提出了区别于“多样性”与“专业性”的“相关多样性”(Related Variety)概念,以理解演化框架下的集聚经济。相关多样性是指区域内存在多种不同的产业,但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66]。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相关多样性”与“不相关多样性”对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演化影响的差异[67-71]

2.3 需求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从上文简述的供给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议题框架中可以看出,基于供给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逻辑是,在多维邻近性、创新、制度、产业多样化等影响下,知识、技术等供给侧要素的分配和重组影响了企业、产业和区域等不同尺度主体的演化格局。2015年后,演化经济地理学者逐渐意识到供给侧研究框架存在的局限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仅企业、产业和区域存在演化规律,作为需求聚合体的“市场”同样存在着演化规律;其次,不仅知识、技术等供给侧要素会影响企业、产业和区域的演化,居民消费、政府采购、出口等需求侧要素同样会重塑不同主体的演化格局。针对这些局限,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开始逐步探索从需求侧视角开展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初步构建了图4所示的研究框架。
图4 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基本框架

Fig.4 Basic framework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a demand-side perspective

与供给侧视角下的研究框架类似,需求侧视角下的研究同样可以概括为两条主线。“主线一”同样是经济系统的演化规律,与供给侧研究对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实体的关注不同,需求侧研究着重分析了“市场”的演化规律。“主线二”同样是探索不同演化现象背后的机制。供给侧研究关注的热点是多维邻近性、创新、制度和产业多样性,而需求侧研究则利用消费、出口、市场规模等需求侧要素来解释演化的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主线二”中的需求侧研究大多是利用需求侧要素来解释产业和区域的演化规律,而非“市场”的演化规律。两条主线所涉及的研究议题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3 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进展与评述

3.1 市场的演化特征

“市场”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将其视为承载需求的空间[72],二是将其理解为资源配置的方式[73]。市场演化的相关研究必然以前者理解市场。市场演化的实证研究借鉴了消费空间的研究范式,将市场这一承载需求的实体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与消费空间不同的是,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市场的空间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现有的实证研究与国际贸易议题相结合,重点关注了出口市场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机制。
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认为,新海外市场的开拓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即出口商出于节约成本的原因会将地理邻近性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视为出口市场开拓的首选[74]。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发现新市场的开拓不仅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也受制于出口国家或地区过去的出口市场选择,即某国家或地区在拓展新市场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过去的市场相似度高的国家或地区[75-76]。这表明出口市场的空间演化同样遵循路径依赖原则。此外,演化经济地理学将区域产业相关多样性的概念移植到需求侧,提出了市场相关多样性演化,并基于邻近性和关联性的思路构建了市场相关多样性的测度指标[71-77]。出口市场结构的多样化对本地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存在正向效应。与区域产业多样化类似,出口市场的多样化能够提升本地经济韧性,帮助本地应对来自需求侧的外部冲击(如西方国家对中国竖起的贸易壁垒)[78-79]

3.2 需求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80]。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包括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创造、路径升级、路径引入、路径多样化、路径衰退等多种表现形式[81-82]。需求对生产和创新活动存在引致作用,必然会成为塑造区域产业演化的力量之一。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探究了不同的需求类型会对区域产业演化带来哪些差异化影响。
Martin等归纳总结了会对区域产业演化产生影响的5种需求类型[4]:①总体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如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与缩小、需求复杂度的提升等)。由于这类需求关注的是宏观需求趋势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而非某一类消费群体,因此作者将这类需求命名为“匿名消费者”(Anonymous Consumer)。②复杂的需求。这类需求的特点是消费主体掌握了较复杂的知识和经验,对产品的技术和复杂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作者将这类需求命名为“复杂买家”(Sophisticated Buyer)。③生产协作型需求。这类需求的特点是消费者通过提供使用反馈、提供创新想法、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等方式与生产者展开积极的协作,生产者可以从需求侧获得更加直接的知识溢出。作者将这类需求的角色命名为“积极的共同开发者”(Active Co-developer)。④公共采购。这类需求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所扮演的需求角色,作者将其命名为“公共采购员”(Public Procurer)。公共采购与其他需求类型不同的是其鲜明的政策导向属性。⑤消费者价值观改变带来的新需求。作者将这类需求命名为“标准和价值的制定者”(Norm and Value Setter)。不同角色的需求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Martin等针对瑞典边缘地区乳制品产业和啤酒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83]。研究结果表明,上述5种需求类型分别塑造了这两种产业不同的演化路径。除了上述框架中的5种需求类型会对区域产业演化产生影响外,政策在重塑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过程中也离不开需求的调节。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政策可能帮助区域产业突破原有的演化路径[84]。但单一的技术推动政策很难实现区域产业路径突破和路径升级的效果,政策需要统筹协调供给侧能力与需求的关系,Coenen等对政策影响老工业区路径突破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85]
表2 不同需求类型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

Tab.2 Impact of different demand types on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regional industries

需求类型 对区域产业路径的影响
总体市场需求趋势 路径依赖:稳定的需求状况有利于维持既有路径
路径升级:市场趋势的转变可能带来技术升级,进而促使产业路径升级
路径多样化: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加强产业间知识扩散促进路径多样化
路径引入:通过创造对新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本地引入新路径
路径衰退:市场份额的缩小可能会导致路径衰退
复杂的需求 路径升级与路径多样化:复杂需求有利于生产者优化产品或服务
路径衰退:无法满足复杂需求的生产者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生产协作性需求 路径依赖:生产者与消费者吻合度较高时会维持既定的产品路线
路径升级与路径多样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作有利于架起组织或产业间的学习桥梁,进而推动路径升级或路径多样化
路径创造:消费者将新的产品需求通过协作的方式告知生产者从而创造新的路径
公共采购 路径依赖:一般公共物品的采购可能会强化现有的市场需求。
路径升级和路径多样化:创新型公共物品的采购可能会促进技术转型升级。
路径衰退:公共采购可能会配合公共政策的要求,加速过时路径的衰退。
消费价值观改变带
来的新需求
路径依赖:部分生产主体在面对新价值观时,可能会选择迎合既有的标准和价值以保持其市场份额
路径引入:不同地区对新标准下的需求的适应速度不同,导致新的产业发展路径从先发地区到后发地区引入的现象
路径升级和路径多样化:新的规范和价值观会促使生产者开发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路径创造:在新标准和价值观下,部分新兴产业可能会受到消费者更大的青睐,从而产生新的路径

3.3 需求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传统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强调产业集群对促进知识扩散和溢出、提升生产效率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会进一步吸引其他企业聚集于此,最终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86-87]。演化经济地理学则基于动态视角提出相关多样性以解释产业集聚现象[88-90]。“需求转向”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开始思考“需求”是否为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可能会为了获得某些需求侧资源而集聚在特定区域,从而发生产业集群现象。
当前需求与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两个基本结论:一是需求可能对不同产业的集聚存在差异化影响。某产业所生产的产品需求量越大,该产品越倾向于布局在核心国家或地区,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资源[91]。对金融科技产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科技产业可能会聚集在金融科技服务需求规模大的地区[92]。二是产业集群会产生多种正向效应,而需求在产业集群发挥正向影响的过程中扮演了中介角色。例如,Weterings等对软件产业的实证研究显示,产业集聚增强了企业间的知识溢出,这一现象可能还存在需求侧的机制: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与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性,也提升了企业与市场间的地理邻近性,促进了企业与客户的面对面交流,增加了软件公司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概率[93]

3.4 需求与区域经济韧性

区域经济韧性描述的是区域经济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恢复力和适应力[94-96]。演化经济地理学同样将区域经济韧性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实证研究主要关注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与专业化)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路径依赖或路径创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塑造作用[97-98]。“需求转向”以来,不少学者开始将需求侧视角引入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之中。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看待需求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一是将外部需求的变化视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冲击;二是将内部需求视为塑造区域经济韧性的禀赋。
第一,外部需求冲击下的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是,外部需求冲击给区域经济韧性带来了挑战,而本地的供给侧能力和禀赋在应对需求冲击时能起到缓解或加剧的作用。例如,2016年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贸易战”爆发等全球性不稳定因素加剧,中国的出口需求降低给本地经济韧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99]。而本地产业相关多样化程度越高,外部需求给本地经济韧性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大,因为产业间的关联性会让某一产业的冲击传导到区域内的其他产业[79]。还有实证研究证明,在面对外部需求冲击时,要素流动性更强的区域有更强的抵抗力和恢复力[100]
第二,内部需求可能会从正反两方面塑造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区分了需求弹性与需求规模的影响差异。需求弹性是指面对冲击时需求保持稳定的能力。需求弹性越大的产业或产品,在受到冲击时的需求规模波动越大。研究表明,某区域内部高需求弹性产业的占比越少,该地区在经济衰退冲击下的韧性越高[101]。需求规模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则相反,需求规模越大的地区越有能力抵抗风险冲击。例如,区域经济韧性在抵御新冠疫情冲击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增强了区域经济韧性[102]。还有学者的研究证明,在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时,国内的旅游需求同样是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要素[103]

3.5 当前实证研究议题的局限性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需求侧视角下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在市场的演化、需求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需求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需求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等4个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如此,由于“需求转向”思潮兴起的较晚,相比于供给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需求侧视角的实证研究议题依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第一,当前关于“市场的演化”的相关文献仅仅关注到了出口市场的演化特征,难以全面理解市场的演化规律。除了出口市场,国内贸易市场、劳动力市场、投资市场、金融市场等的演化规律尚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缺乏基于需求侧视角的经济复杂度研究。吸纳复杂性科学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一大特色。“复杂性”一词起源于物理学,描述的是行星轨迹、钟摆等简单运动以及分子运动等概率运动的复杂状态,将现实视为一个复杂系统[50,104]。演化经济地理学者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现象,认为区域经济系统同样是一个复杂系统,并构建了测度区域经济复杂度的指标体系[105]。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探索了区域技术和产品复杂度、复杂网络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的演化,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106-107],经济复杂度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但需求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尚未对经济复杂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需求侧要素或许是塑造区域经济复杂度格局的重要力量。
第三,缺乏对需求侧微观机制的探讨。当前的需求侧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解释需求要素影响机制的基本思路是“需求”通过影响“供给”这一中介间接塑造不同实体的演化形态。尚未如供给侧研究一样建立起邻近性和关联性这种微观解释机制。邻近性和关联性是演化经济地理学解释区域产业演化微观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研究重点从地理、认知、制度、组织和社会5个维度观察邻近性和关联性[51]。解决需求侧微观机制的不足可以从需求侧视角探讨邻近性和关联性。除了上述5个维度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需求侧的邻近性和关联性。例如,一项关于超市产品销售的经典调查案例发现,顾客在购买纸尿裤的同时还会购买啤酒[108]。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啤酒和纸尿裤同时满足了青年男性的需求。啤酒与纸尿裤在生产技术和流程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存在供给侧的关联。但因二者可以满足同一类市场需求,有极大的概率会发生关于需求侧的知识溢出和扩散。这种需求侧的邻近性和关联性或许可以为市场演化等研究议题提供解释机制。
第四,缺乏国家尺度的实证研究。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政策转向”强调从宏观尺度探讨演化可以给国家发展带来哪些政策启示。当前需求侧视角下的实证研究主要从微观(企业)或中观(区域)尺度展开,给宏观国家议题或公共政策带来的启示有限。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和人为干预制裁的旗帜,让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腾飞,如何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来破局就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将“需求转向”与“政策转向”相结合或许可以帮助国家从需求侧视角探索出发展的新路径。

4 结论与展望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吸纳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范式后形成的重要分支学派,主张将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相融合,从动态视角解读经济地理学的问题。自198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990—2005年的“兴起”阶段、2006—2015年的“繁荣”阶段以及2015年至今的“转向”阶段。2015年以来,不少学者意识到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存在局限性,研究视角几乎完全聚焦于供给侧,缺少对需求侧的观察。需求侧视角开始被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之中,逐步形成了“需求转向”的思潮。本文总结了“需求转向”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重点回答了3个问题:①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②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基本框架以及实证研究进展。③对比供给侧研究,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还存在哪些局限性。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演化经济地理学之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对“需求”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其理论源头(演化经济学)密切相关。演化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的前期延续了演化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仅从供给侧视角分析问题以避免进入“均衡分析”的机械思维之中。但随着与国际贸易理论、消费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其他学科和分支的不断交互,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逐渐接受需求侧视角。
第二,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围绕市场的演化特征以及需求侧要素的影响两条主线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当前的研究聚焦于市场的演化、需求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需求对产业集群的影响、需求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影响等4个方面,探索出了市场相关多样性演化、不同需求类型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差异化影响等创新性结论,初步构建了实证研究框架。
第三,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但相比于供给侧的研究,需求侧相关研究依然存在完善的空间。局限性体现在4个方面:对市场演化规律的分析局限于出口市场,尚未重视需求可能会给经济复杂度的空间格局及演化带来的影响,尚未从需求侧视角开展邻近性与关联性的相关研究以及缺乏面向国家或政策的宏观尺度研究。
针对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本文认为未来中国需求侧视角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还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着眼于当前实证研究的不足之处,探究需求侧要素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驱动作用,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109]。在这一背景下,知识、技术、创新等新型要素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110]。以GDP为代表的经济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做出有效评价。经济复杂度的本质是利用区域、产业或企业等不同尺度的经济体所包含的技术和知识的复杂程度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复杂度越高的区域,其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程度越高,经济越趋于向高质量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111]。区域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因素众多,理清区域经济复杂度的驱动机制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求侧要素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着方向引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极有可能也影响着区域经济复杂度的提升。因此,应积极探索消费、政府采购、投资、进口等需求侧行为以及市场潜力、市场规模等需求侧指标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引致作用。
第二,从演化的视角出发,探索市场分割及制度性壁垒形成的机制。从理论上看,当前对市场演化的研究聚焦于新市场开拓和市场相关多样化演化,忽视了市场演化可能存在的其他路径和方向。“分割化”可能是在外生干预下市场演化的重要形态,探究市场分割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完善市场演化的理论框架。从实践上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破除市场间阻碍要素流通的壁垒。壁垒的消除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需求对供给侧要素的引领作用,让要素在空间中的流动更加顺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索产业演化、经济复杂度演化以及经济韧性演化等不同演化现象会对市场分割产生何种影响,以及是否可以从产品或产业间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出发探究市场分割形成的微观机制,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第三,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出发,探究内需是否有利于抵御外需冲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之中,逐步形成了引进国外先进知识提升生产技术,再面向出口市场生产产品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但近年来,在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制裁的影响下,我国的外需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遭到了严重挑战。“双循环”战略试图发挥我国超大内部市场的优势,以内需抵御外需冲击。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引入“双循环”的视角,着眼于政府采购、消费、投资等内需是否可以抵御外需下降给本地演化带来的冲击。
[1]
Boschma R, Frenken K. Why is economic geography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3):273-302.

[2]
Maskell P. The firm in economic geograph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77(4):329-344.

[3]
贺灿飞, 李伟. 区域高质量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J]. 区域经济评论, 2022(2):33-42.

[4]
Martin H, Martin R, Zukauskaite E. The multiple roles of demand in new regional industrial path development:A conceptual analysi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conomy and Space, 2019, 51(8):1741-1757.

[5]
贺灿飞, 陈韬. 供给侧路径、需求侧路径与出口比较优势提升[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0):98-116.

[6]
黄凯南.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 南方经济, 2015(12):1-9.

[7]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需求结构变迁、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J]. 经济研究, 2018, 53(12):83-96.

[8]
Zhu S, Li Z, He C. Who leads regional industrial dynamics? “New industry creators” in Chinese regions[J]. Growth and Change, 2019, 50(1):69-89.

[9]
Binz C, Truffer B, Coenen L. 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resource alignment and anchoring:Industry formation for on-site water recycling in Beijing[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92(2):172-200.

[10]
Steen M, Hansen G H. Barriers to path creation:The case of offshore wind power in Norwa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94(2):188-210.

[11]
贺灿飞.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J]. 地理研究, 2018, 37(7):1253-1267.

DOI

[12]
汪琼, 蒋瑛. 消费需求扩容升级助推全球价值链攀升[J]. 甘肃社会科学, 2022(6):169-179.

[13]
钱学锋, 裴婷.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7(1):14-26.

[14]
陈朴, 林垚, 刘凯.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21, 56(6):40-57.

[15]
庄贵阳, 徐成龙, 薄凡.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韧性的策略[J]. 经济纵横, 2021(4):52-61.

[16]
张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J]. 人民论坛, 2023(12):82-87.

[17]
Nelson R R.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theory[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 36(1):9-21.

[18]
Hodgson G M.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s the new mainstream?[J].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2007,4:7-25.

[19]
Hodgson G M. Institutional economic theory:The old versus the new[J].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1(3):249-269.

[20]
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1]
Rodríguez-Pose A. Costs,incentives,and institutions in bridging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J]. Regional Studies, 2021, 55(6):1011-1014.

[22]
Boschma R A, Lambooy J G.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9, 9(4):411-429.

[23]
Martin R.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in Economic Geography[C]//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2017:77-94.

[24]
Chu H, Hassink R, Yılmaz Ş. Fragmented or engaged pluralism in economic geograph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23:03091325231219697.

[25]
钱学锋, 裴婷. 从供给到需求: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转向[J]. 世界经济, 2022, 45(8):3-29.

[26]
赵儒煜, 王一博. 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弊病与重建[J]. 人文杂志, 2022(12):58-70.

[27]
Ohlin B.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28]
Linder S B.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M]. 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1961.

[29]
马凌, 朱竑, 王敏. 重返“物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研究及进展评述[J]. 人文地理, 2019, 34(3):44-52,82.

[30]
张涵, 孙九霞. 消费地理学研究述评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22, 37(5):24-31.

[31]
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5):950-959.

[32]
Martin R. The new ‘geographical turn’ in economics: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65-91.

[33]
许吉黎, 张虹鸥, 陈奕嘉, 等.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演进与研究议题展望[J]. 地理研究, 2023, 42(9):2433-2450.

[34]
Boschma R, Frenken K. Some notes on institution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85(2):151-158.

[35]
Boschma R, Martin R. Constructing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5):537-548.

[36]
MacKinnon D, Cumbers A, Pike A, et al. Evolution in economic geography:Institutions,political economy,and adapt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85(2):129-150.

[37]
Neffke F, Henning M, Boschma R. How do regions diversify over time? Industry related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growth paths in region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87(3):237-265.

[38]
Kogler D F, Evenhuis E, Giuliani E, et al. Re-imagining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 2023, 16(3):373-390.

[39]
Rigby D L, Roesler C, Kogler D, et al. Do EU regions benefit from Smart Specialisation principles?[J]. Regional Studies, 2022, 56(12):2058-2073.

[40]
Balland P A, Boschma R, Crespo J, et al. Smart specialization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Relatedness,knowledge complexity and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J]. Regional Studies, 2019, 53(9):1252-1268.

[41]
Martin R, Sunley P. Towards a Developmental Turn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5):712-732.

[42]
Pinheiro F L, Balland P A, Boschma R, et al. The dark side of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Relatedness,complexity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Europe[J]. Regional Studies, 2022, 59(1):1-16.

[43]
Malmberg A, Power D. On the Role of Global Demand in Local Innovation Processes[M]. New York: Springer, 2005.

[44]
Cainelli G, Iacobucci D. Local variety and firm diversification: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16(5):1079-1100.

[45]
Hite J M.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paths of relationally embedded network ties in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29(1):113-144.

[46]
Mudambi R, Swift 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ing of innovation[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2, 19(1):1-21.

[47]
Boschma R, Frenken K. The emerging empiric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11(2):295-307.

[48]
He C, Zhu S, Yang X. What matters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dynamic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J]. 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 2017, 2(1):71-90.

[49]
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 2010, 3(1):27-43.

[50]
任卓然, 贺灿飞, 王文宇. 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的经济复杂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2):2101-2115.

DOI

[51]
Boschma R.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05, 39(1):61-74.

[52]
Hardeman S, Frenken K, Nomaler Ö, et al. Characterizing and comparing innovation systems by different ‘mod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A proximity approach[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5, 42(4):530-548.

[53]
Davids M, Frenken K. Proximity,knowledge base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T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Regional Studies, 2018, 52(1):23-34.

[54]
Balland P A, Boschma R, Frenken K.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From statics to dynamics[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6):907-920.

[55]
Ter Wal A L J, Boschma R. Co-evolution of firms,industries and networks in space[J]. Regional Studies, 2011, 45(7):919-933.

[56]
Wu J, Yuan Y, Guo B. Cognitive proximity,technological regime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An agent-based model of interfirm knowledge exchange[J]. 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23, 31(2):336-355.

[57]
Golra O A, Rosiello A, Harrison R T. Proxim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networks among producer firms[J]. Regional Studies, 2024, 58(4):768-786.

[58]
张涵. 多维邻近下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9(6):68-74.

[59]
Sun Y, Liu K. Proximity effect,preferential attachment and path dependence in inter-regional network:A case of China’s technology transaction[J]. Scientometrics, 2016,108:201-220.

[60]
Chen H, Cheng K, Zhang M. Does geographic proximity affect firms’ 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in China[J]. Economic Modelling, 2023,126:106402.

[61]
Marek P, Titze M, Fuhrmeister C, et al. R&D collaborations and the role of proximity[J]. Regional Studies, 2017, 51(12):1761-1773.

[62]
Gjelsvik M.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regional econom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8, 76(1-2):10-31.

[63]
Bristow G, Healy A.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8, 60(2):265-284.

[64]
Martin H, Martin R. Policy capacities for new regional industrial path development-The case of new media and biogas in southern Swede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Politics and Space, 2017, 35(3):518-536.

[65]
Moodysson J, Trippl M, Zukauskaite E. Policy learning and smart specialization:Balancing policy change and continuity for new regional industrial paths[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7, 44(3):382-391.

[66]
Frenken K, Van Oort F, Verburg T. Related variety,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5):685-697.

[67]
Boschma R, Iammarino S. Related variety,trade linkages,and regional growth in Ital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85(3):289-311.

[68]
He D, Miao P, Qureshi N A. Can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help strengthe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10:987396.

[69]
Hidalgo C A, Hausmann R. The building blocks of economic complex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26):10570-10575.

[70]
Hidalgo C A. Economic complexit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 Nature Reviews Physics, 2021, 3(2):92-113.

DOI

[71]
蒋晟, 贺灿飞. 区域产业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出口市场多样化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5):770-784.

DOI

[72]
Frangenheim A, Trippl M, Chlebna C. Beyond the single path view:Interpath dynamics in regional contexts[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96(1):31-51.

[73]
Coe N M, Kelly P F, Yeung H W C. Economic Geography: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M]. New York: Wiley, 2019.

[74]
Chaney T.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11):3600-3634.

[75]
郭琪, 朱晟君. 市场相似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市场的空间演化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 37(7):1377-1390.

DOI

[76]
贺灿飞, 余昌达, 金璐璐. 贸易保护、出口溢出效应与中国出口市场拓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4):665-680.

DOI

[77]
Guo Q, Zhu S, Boschma R. Networks of export markets and export market diversific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20, 29(6):1381-1397.

[78]
王文宇, 任卓然, 李伟, 等. 贸易壁垒、市场相关多样化与城市出口韧性[J]. 地理研究, 2021, 40(12):3287-3301.

DOI

[79]
贺灿飞, 陈韬. 外部需求冲击、相关多样化与出口韧性[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7):61-80.

[80]
Martin R, Sunley P.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4):395-437.

[81]
Apajalahti E L, Kungl G.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break-out in the electricity sector[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22,43:220-236.

[82]
Zhu S, He C, Zhou Y. How to jump further and catch up? Path-breaking in an uneven industry space[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17(3):521-545.

[83]
Martin R, Martin H. The role of demand in regional industrial path development-examples from the Swedish peripher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23:1-18.

[84]
Liu Z, Zhu S. Changing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dynamics:New evidenc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centers in China[J]. Growth and Change, 2021, 52(3):1271-1294.

[85]
Coenen L, Moodysson J, Martin H. Path renewal in old industrial regions: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5):850-865.

[86]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Free Press, 2011.

[87]
王缉慈.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 2004 (z1):47-52.

[88]
Boschma R, Fornahl D. Cluster evolution and a roadmap for future research[J]. Regional Studies, 2011, 45(10):1295-1298.

[89]
Boschma R. Do spinoff dynamics or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drive industry clustering? A reappraisal of Steven Klepper’s work[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5, 24(4):859-873.

[90]
Boschma R, Minondo A, Navarro M. 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growth in Spain[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2, 91(2):241-256.

[91]
Picard P M, Okubo T. Firms' locations under demand heterogeneit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2, 42(6):961-974.

[92]
Dai D, Chen Y. The geography of the fintech industry in China:An analysis of China’s city‐level patenting[J]. Growth and Change, 2022, 53(4):1907-1932.

[93]
Weterings A, Boschma R. Does spatial proximity to customers matter for innovativ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Dutch software sector[J]. Research Policy, 2009, 38(5):746-755.

[94]
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 50(4):561-585.

[95]
李连刚, 张平宇, 谭俊涛, 等. 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19, 34(2):1-7,151.

[96]
田光辉, 苗长虹, 胡志强, 等.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概念内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J]. 人文地理, 2023, 38(5):1-8.

[97]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C]// Kogler 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London:Routledge,2017:29-47.

[98]
宋关东, 唐承丽, 周国华.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体制改革, 2023(4):52-60.

[99]
张跃胜, 谭宇轩, 乔智. 外部冲击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组态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6(1):41-47.

[100]
Di Pietro F, Lecca P, Salotti S.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a numer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 2021, 16(3):287-312.

[101]
Webber D J, Healy A, Bristow G. Regional growth paths and resilience:A European analysi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94(4):355-375.

[102]
Grabner S M, Tsvetkova A. Urban labour market resilie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What is the promise of teleworking?[J]. Regional Studies,2022:1-16.

[103]
Boto-García D, Mayor M. Domestic tourism and the resilience of hotel dem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2,93:103352.

[104]
Weaver W. Science and complexity[J]. American Scientist, 1948, 36(4):536-544.

PMID

[105]
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7,12:1-25.

[106]
Deegan J, Broekel T, Fitjar R D. Searching through the Haystack:The relatedness and complexity of priorities in smart specialization strategi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97(5):497-520.

[107]
Reynolds C, Agrawal M, Lee I, et al. A sub-national economic complexity analysis of Australia’s states and territories[J]. Regional Studies, 2018, 52(5):715-726.

[108]
Wu J M T, Zhan J, Chobe S.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for low-frequency itemsets[J]. PLoS One, 2018, 13(7):e0198066.

[109]
高培勇, 杜创, 刘霞辉, 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 经济研究, 2019, 54(4):4-17.

[110]
冉征, 郑江淮. 创新能力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技术差异视角的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21(4):84-99.

[111]
Chu T H, Stocker M L, Tan B J. Economic fitness:How equity market returns reflect the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21, 26(1):1550-156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