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珠三角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效度分析

  • 李国兵 , 1 ,
  • 田亚平 , 2,
展开
  •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科学系,中国广东 东莞 523808
  • 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8
※田亚平(1958—),女,河北卢龙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

李国兵(1983—),男,湖南耒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市场行为。E-mail:

收稿日期: 2018-09-17

  修回日期: 2019-01-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9

Validity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Pearl River Delta

  • LI Guobing , 1 ,
  • TIAN Yaping , 2,
Expand
  • 1. Department of Science Manage,Dongguan Polytechnic,Dongguan 523808,Guandong,China
  • 2. 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8,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9-17

  Revised date: 2019-01-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9

摘要

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评价选取8个指标,8个指标分重点景区、综合景区和特色景区三种类型;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熵权和TOPSIS法对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绩效对比,研究表明:①具有稀缺性且较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城市竞争力单向排名靠前,但综合排名不一定靠前,如江门因为有世界遗产,所以在重点景区层次权重获得最大值,但江门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却排第四。②珠三角城市旅游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最高的为深圳,其次为广州,两地并列为旅游资源第一等级;惠州、江门、肇庆3城市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竞争力得分值低于1.5,高于1.0,可归为第二等级;佛山、东莞、珠海、中山为旅游资源欠缺地区,得分值都低于1.0,为第三等级。③广州、深圳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珠海与江门次之,Ci值都在0.25以上,且非常接近;肇庆、惠州、佛山、东莞Ci值都低于0.2,中山排最后;④旅游资源开发效度最好的是珠海、广州,两者效度值G都达到2,深圳次之,超过1,说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匹配非常好;江门、东莞、佛山、肇庆4城市G值超过0.5,中山、惠州2城市G值排名最后,低于0.5,以上6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都未能匹配好当地旅游资源价值,旅游业还可以大力开发与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

李国兵 , 田亚平 . 珠三角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效度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 39(3) : 218 -22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3.026

Abstract

Eight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key scenic spots, comprehensive scenic spots and characteristic scenic spots.F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from three aspects: tourism market,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Then this study applies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OPSIS method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 city with scarce and high-level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one-way ranking is not proportional to its comprehensive ranking is Jiangmen. 2) Shenzhen ranked highest in the tourism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next is Guangzhou, they are both in high level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Huizhou, Jiangmen and Zhaoqing have lots of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ir competitiveness scores are between 1.5 and 1,which is in middle level; Foshan, Dongguan, Zhuhai and Zhongshan which scores are lower than 1 are lack of tourism resources. 3)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is the highest, Zhuhai and Jiangmen close to them, their Ci values are all above 0.25. Zhaoqing, Huizhou, Foshan and Dongguan are all below 0.2, Zhongshan ranks last. 4) The development valid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best in Zhuhai and Guangzhou which validity values are both above 2, the next is Shenzhen which value is 1, it indicates that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industry are in a good match in these three cities; Zhongshan and Huizhou are both less than 0.5 and rank last,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not up to the actual tourism resources in Jiangmen, Dongguan, Foshan, Zhaoqing, Zhongshan and Huizhou, the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constructed vigorously.

区域旅游竞争力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及当地社会供给4个方面的竞争力[1],基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发展。国内学术界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1998年的中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研究[2-3],之后转向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景区旅游竞争力研究,重点围绕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评价方法多采用了涵盖区位交通、区域环境、旅游资源、基础条件等指标的系统综合评价[4-8]。2008年开始,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间的比较研究[9-12]出现较多,研究方法包括模糊一致矩阵、熵权TOPSIS法、主成分分析、GEM-ANP模型和AHP法等,研究尺度既有宏观又有中观。同时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增多。李蓓对江苏省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了比较[13],高言铃对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竞争力开展了区际比较研究[14],张洪应用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15],之后陆续有关于安徽、河北、浙江、青海等省域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多采取TOPSIS法,评价指标体系多分综合类旅游资源、人文类旅游资源、自然类旅游资源等3类二级指标,具体包括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3A以上景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区等三级指标。2019年,李振婷等最早引入旅游竞争力效度概念,将中国省级区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收入进行了对比[16]。此后,张洪也对比了安徽省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收入的关系[17],并以此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效度;丁佳等分析了环青海湖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效度[18]。从以上研究可知,学者从前期对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已转向区域内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匹配的探索中。其实,旅游资源的价值理应与资源开发带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同一等级,而目前关于同一区域的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研究成果尚少。尤其是作为旅游大省的广东,缺乏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的系统分析成果。因此,本文以我国珠江三角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广州、深圳、惠州、佛山、肇庆、江门、东莞、中山、珠海等9市为基本评价单元,结合运用客观属性较强的信息熵赋权法与TOPSIS法,构建珠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模型,进行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绩效分析,旨在深入挖掘珠三角地区旅游发展潜力,为政府和企业针对性地制定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经营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对于广东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化兼有方法创新与实践指导价值。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社会经济状况

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9个城市,区域面积54 754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31%。截至2015年底,珠三角区域常住人口达到5 874.27万,其中城镇人口4 969.1万,占全省城镇人口的66.5%,2015年GDP达到62 267.78亿元,占广东省GDP总量的78.9%,人均107 011元。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人口聚集多、综合实力强,是全球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出游人次、接待人次及旅游收入都位居全国榜首,而这些城市中又以广州、深圳最为突出(表1)。
表1 2015年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

Tab.1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in 2015

区域 旅游人数
(万人)
旅游收入
(亿元)
旅游GDP
占比(%)
旅行社
数量(家)
三星以上
酒店(家)
广州 5 657.95 2 872.18 15.87 514 168
深圳 5 375.21 1 244.96 7.11 700 100
珠海 2 018.52 276.76 13.66 179 65
佛山 1 253.14 546.29 6.83 115 51
惠州 1 866.78 330.23 10.52 64 39
东莞 1 878.76 395.18 6.30 91 37
中山 986.87 227.44 7.56 62 19
江门 1 738.31 339.62 15.16 75 16
肇庆 1 127.72 241.62 12.26 45 12

1.2 旅游资源概况

珠三角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丰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各类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截止到2016年10月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82个,3A景区55个。其中,广州A级景区最多,达到50处,最少的是中山,只有2处4A级景区,且级别相对较低。从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区域各地景区等级与数量差异较大,图1展示了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与丰度。
表2 2016年珠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度

Tab.2 The abunda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2016

城市 世界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5A级景区 4A级景区 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
广州 0 0 2 24 0 2 0 1
深圳 0 1 2 7 1 0 1 0
珠海 0 0 0 3 1 0 0 0
佛山 0 0 1 10 0 0 0 0
惠州 0 1 1 10 2 1 0 0
东莞 0 0 0 11 0 1 0 1
中山 0 0 0 2 0 0 0 1
江门 1 0 0 10 0 2 1 0
肇庆 0 1 0 5 0 1 1 0

注:A级景区数截止到2016年6月,国家级景区截止到2016年10月,国家森林公园为2016年8月,国家自然保护区为2016年5月,国家地质公园为2016年9月,国家湿地公园为2016年11月。

图1 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分布与丰度

Fig.1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最严格、最符合旅游规范的5A级景区为旅游景点最高级别,去除其它指标重复统计的数量,最后获得表2中各项数据。其中,江门因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独树一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有6处,分别是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深圳梧桐山风景名胜区、佛山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与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区侧重风景的自然性。与5A级景区广州白云山景区、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深圳观澜湖休闲度假区、佛山西樵山景区与惠州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有重复,而5A级景区建设更全面、更适合游客旅游,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去除白云山、西樵山、罗浮山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比较多,珠三角9市共有82处,其中广州最多,有24处。广州是我国华南区域的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众多,境内分布的4A级景区大部分为人文类资源。此外,东莞、佛山、惠州、江门4个城市都具有10处以上4A级景区,珠海3处,中山2处,肇庆5处,地域分布差异性较大。国家自然保护区共有5处:深圳内伶仃岛保护区、珠海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惠州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其中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与星湖国家风景名胜区重复,舍去统计。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区域内的珍稀动植物为主。国家森林公园有9处,其中广州、江门各有2处,深圳、佛山、东莞、肇庆、惠州各有1处,分别是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与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江门圭峰山与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圳梧桐山、佛山西樵山、惠州南昆山、东莞观音山、肇庆广宁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其中梧桐山、西樵山重复统计,应去除。国家地质公园共有4处: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肇庆封开地质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地质公园,舍去重复统计的西樵山。国家湿地公园共有4处:中山翠亨湿地公园、广州海珠湿地公园、东莞华阳湖湿地公园、肇庆星湖湿地公园,舍去重复统计的星湖湿地公园。

2 测评方法步骤与模型

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综合考虑旅游资源丰度、组合状况和整体优势度等评价因子对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和测算[19]。区际旅游资源竞争力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区域与旅游资源各个属性程度的评价,是多属性决策问题[20-21]。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珠三角9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各地旅游资源竞争力排序及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排序,对比两者排序,获得各地的效度。

2.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旅游资源竞争力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度、垄断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因素[19]。高言铃、张洪、张广海、把多勋等在统计各地旅游资源数量时按照资源综合类、自然类、人文类3种类型把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3A以上景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区等类型或多或少都纳入统计范畴,统计指标不统一,且没有考虑指标的实际效益[14,17,19,22]。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东莞为例,由于东莞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所以被评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但境内高等级旅游资源匮乏。此外,珠三角9市都是优秀旅游城市,不宜把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指标纳入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范畴。再比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莲花山古采石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广州番禺沙湾镇、东莞茶山镇南社古村,国家水利风景区惠州白盆湖生态区、增城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国家工农业示范旅游区广州花卉博览园、深圳光明农场等,这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美誉度低,在消费者出游目的地选择中很难进入消费者的潜意识中,另外从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而言,这些景区市场规模小,旅游资源统计时不宜考虑在内。本文以旅游市场和效益为契入点,选取具有国际和国内可比性的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取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4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8个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的数据来自各类网站描述的最新资料;4A、5A级旅游景区数据来自广东省旅游局官方网站。所有数据均截止到2016年,具体见表2。由于本文采用信息熵赋权法客观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如直接利用8个指标的面板数据进行熵权计算,将出现优势区的旅游资源指标权重低于旅游资源欠缺区的现象,因为熵权法是根据数据的分布规律确定指标权重,一般数量多的指标得到的权重值较低。这个现象与实际旅游市场效果相反,如深圳内伶仃岛保护区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只有1处,但深圳的5A级旅游景区有2处,如果按照信息熵法把面板数据统一计算赋权则出现自然保护区指标权重大于5A级旅游景区,而实际情况却是深圳5A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综合效益远远大于自然保护区,5A级旅游景区权重理应大于自然保护区。笔者经过多次测算与比较,将本文选取的8个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进行归类划分,分类标准根据旅游资源属性、美誉度、市场状况综合考虑,最终8个指标被分成3类,具体见表3
表3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体系

Tab.3 Evaluation system of tourism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旅游资源竞争力 旅游重点景区 世界遗产(X1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X2
旅游综合景区 5A级景区(X3
4A级景区(X4
旅游特色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5
国家森林公园(X6
国家地质公园(X7
国家湿地公园(X8
旅游业发展水平
竞争力
旅游市场 旅游人次(X9
旅游企业状况 旅游收入(X10
社会环境状况 旅游GDP占比(X11
旅行社数量(X12
三星酒店数量(X13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包括多个方面,不仅仅是旅游收入。李振亭、贾慧敏、把多勋、王兆峰等都对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做了论述,仔细研究分项指标,去除重复项,把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内容概括为旅游资源、市场状况、企业状况、社会环境四个方面[16,22-24]。其中,旅游市场状况由旅游人次反映,旅游企业状况由旅游收入反映,社会环境状况由旅游GDP占比、旅行社数量、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3个指标反映(表1)。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GDP占比数据来自广东省2016年统计年鉴,旅行社及三星级以上酒店数据来自广东省旅游局2017年3月公布的最新数据。

2.2 指标数值标准化

本研究选用的指标均为以个数为单位的效益型指标,数值越多越好,且都为正向指标取值,但为排除各指标的数量级差异对结果的干扰,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各指标值保持在0~1之间。其计算式为:
y i j = x i j - m i n i x i j m a x i x i j - m i n i x i j a + 1 - a
式中: m a x i x i j m i n i x i j分别为指标j中的最大、最小值。为保证某些数据的意义,加入常数 a,一般取 a = 0.9。所有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使得所有的 y i j都存在于[1-a,1]区间内[25]

2.3 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信息熵确定指标权重。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其原理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数。即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熵越小,从而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权重应该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小,信息熵越大,从而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权重应该越小[25]。其计算公式为:
第一步:对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指标数据进行比重求值,记为 p i j
p i j = y i j / i = 1 m y i j
第二步:计算指标的熵值 e j :
e j = - k i = 1 m p i j l n p i j     ( k = 1 / l n m ; j = 1,2 , n )
第三步:计算指标差异系数:
h j = 1 - e j     ( j = 1,2 , , n )
第四步: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w j :
w j = h j / j = 1 n h j     ( j = 1,2 , , n )
通过计算得到珠三角9市旅游资源指标权重及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权重(表4)。
表4 珠三角九市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Tab.4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of tourism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指标权重 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水平
重点景区 综合景区 特色景区 旅游市场 企业状况 社会环境状况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w j 0.520 0.480 0.690 0.310 0.270 0.200 0.320 0.200 0.200 0.236 0.248 0.153 0.163

2.4 旅游资源竞争力计算模型

采用TOPSIS法计算旅游资源竞争力Ci值。TOPSIS法对数据分布及样本量、指标多少无严格限制,但要求指标具有单调性,即指标正向或反向[26]。本研究中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是数量性指标,单调性较强,适合进行TOPSIS法研究。具体计算模型为[27-29]
C i = d i - d i + + d i -     ( i = 1,2 , , m )
其中:
d i + = j = 1 n ( a i j - a j + ) 2; d i - = j = 1 n ( a i j - a j - ) 2
( i = 1,2 , m )
式中: a i j y i j标准化指标与权重 w j相乘后指标; a j + a j -分别为指标 j中的最大、最小值。通过计算先分别求得旅游资源3种类型的 C i值与排序,然后再利用3种类型的 C i值做熵权TOPSIS求值排序,最后获得珠三角9市旅游资源 C i值与排序和珠三角9市旅游业发展水平 C i值与排序(表5)。图2比较了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 C i值。
表5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Ci值与G值及各自排序

Tab.5 G value and Ci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ir respective ranking

城市 重点景区 排名 综合景区 排名 特色景区 排名 资源 C i C i 排名 旅游业 C i C i 排名 G 排名
广州 0.18 3 1.00 1 0.35 4 1.53 0.164 2 0.860 0.328 1 2.000 2
深圳 0.52 2 0.74 2 0.57 1 1.83 0.196 1 0.599 0.227 2 1.158 3
珠海 0.18 3 0.02 7 0.25 7 0.45 0.048 8 0.284 0.108 3 2.250 1
佛山 0.18 3 0.48 3 0.00 9 0.66 0.070 6 0.119 0.045 7 0.643 6
惠州 0.52 2 0.48 3 0.45 5 1.45 0.156 3 0.169 0.064 6 0.410 9
东莞 0.18 3 0.15 4 0.25 6 0.58 0.062 7 0.106 0.040 8 0.645 5
中山 0.18 3 0.00 8 0.18 8 0.36 0.039 9 0.046 0.017 9 0.436 8
江门 0.66 1 0.14 5 0.56 2 1.36 0.146 4 0.268 0.102 4 0.700 4
肇庆 0.52 2 0.05 6 0.52 3 1.09 0.117 5 0.183 0.069 5 0.590 7

注:佛山、中山综合景区和特色景区的指标值非常小,因此取值为0.00。

图2 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Ci值对比

Fig.2 Comparison for Ci of tourism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2.5 效度模型计算

张广海等在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利用区域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比重除以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占全国旅游资源竞争力比重获得效度值,效度值越大,表示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果越好[19]。由于原理类同,故把此模型应用到本文用来计算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开发水平效度值,具体模型如下:
G = C i C i     ( i = 1,2 , , 9 )
式中: G表示效度值; C i 表示区域旅游业水平在珠三角9市旅游业综合水平中的占比; C i 表示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在珠三角9市旅游资源综合力中的占比。通过对比, G值可以有效反映出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之间的差异,计算得到表5图3对比了珠三角区域间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效度G值。
图3 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比较效度G

Fig.3 Validity G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3 结果与分析

珠三角9市中,广州、深圳为一线城市、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珠海、中山为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境内旅游资源缺乏,但城市建设及城市品牌的旅游吸引力较强;江门、惠州、肇庆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佛山、东莞为制造业城市,境内旅游资源一般,但经济发达,市场规模大,旅游业发展水平超过旅游资源价值。每个区域旅游资源等级与数量不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3.1 旅游资源竞争力结果分析

表5可知,深圳旅游资源 C i值达到1.83,因境内具有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2处5A级旅游景区,资源密度大,高等级旅游资源较多,所以竞争力排第一。广州旅游资源 C i值为1.53,旅游资源种类不如深圳多,高端旅游资源有2处5A级旅游景区,境内4A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为主,数量达到24处,综合景区旅游竞争力排名第一。惠州旅游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境内有惠州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罗浮山5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总数达到15处,为珠三角9市数量最多的城市。江门排第四,虽然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但其它高端旅游资源缺乏,资源总数也不占优势。肇庆 C i值为1.09,处于中间层次,与靠后的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都拉开了差距,肇庆旅游资源统计在内的指标有4项,其中肇庆星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别引人注目。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旅游资源竞争力 C i值在0.5上下波动,四地统计在内的旅游资源类别较少,大部分为2项,高级别旅游资源缺乏。佛山西樵山景区级别高,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5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与国家地质公园,所有荣誉称号都集中在一处景点,对游客而言仍只有1处旅游资源。东莞旅游资源统计在类的有三项,但资源级别都不高,以4A级景区为主。珠海、中山两地类似,面积狭小,旅游资源数量少,两地共有5处4A级景区、1处湿地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
整体而言,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深圳、广州,两地旅游资源类别多、高等级资源多;第二等级为惠州、江门、肇庆,三地以自然资源为主,核心旅游资源知名度大,但数量少,分布不集中,其它类型资源数量也一般;第三等级包括佛山、东莞、珠海、中山,4个城市面积都不大,旅游资源种类不多,除佛山西樵山外,其它旅游资源等级都不高,品牌度也较小。

3.2 旅游业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旅游业发展水平代表该区域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本研究利用TOPSIS法获得珠三角9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值。广州、深圳旅游业发展水平分别排第一、二位,两地都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都是国内一线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大量内地游客来两地观光旅游,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珠海以最适宜休闲度假著称,旅游业发展水平 C i值为0.284,排名第3,虽然珠海旅游资源少,但旅游业非常活跃,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气都超过了同等级其它城市,大量港澳游客及内地赴澳的游客都来珠海度假休闲,所以珠海旅游市场规模大,旅游业发展水平高。江门旅游业 C i值为0.268,排第4,境内因有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处于中上等级。肇庆排第5,惠州排第6,两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C i值介于0.15与0.2之间,但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佛山与东莞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差非常小, C i值介于0.1与0.12间,相差非常小,两地都是制造业城市,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旅游GDP占比都非常低。 C i值最小的是中山,中山面积狭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数值都小于其它区域,但旅游业态空间密度大,旅游景象繁荣程度也较好。

3.3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竞争力比较效度分析

按照公式(6)计算得到各区域旅游资源效度值与排序,见表5。效度值排第一的是珠海,为2.25,珠海旅游资源竞争力排第8,但是旅游业发展水平却排第3,旅游产业发展相当好,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城市。广州效度值也达到2,说明广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相当到位,旅游业发展水平超过了旅游资源价值,效度值排第二。深圳旅游效度值为1.158,说明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的吻合度较高,深圳旅游资源竞争力排第一,旅游业发展水平排第二,旅游业还可以继续挖掘,使效度值达到更高水准。江门、东莞、佛山、肇庆4城市旅游效度值在0.5~0.7间,旅游业发展都滞后于旅游资源实力,江门效度值排名靠前,肇庆垫后,说明江门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实力的匹配度要好于其它3个城市,江门地理区位紧靠中山、珠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又有世界遗产助推,所以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同等级城市;肇庆的旅游资源与产业发展排名都在东莞、佛山前面,但效度值却在东莞、佛山后面,说明肇庆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价值的匹配度不如东莞及佛山。中山旅游效度值为0.436,由于地方面积小,景点数量少,旅游接待人次及旅行社、酒店数量等都受到限制,导致效度值低。惠州排名最后,效度值只有0.41,惠州的旅游资源排名第三,旅游业水平排名却排第六,说明惠州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极不协调,还可以大力开发建设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市场,增强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效益。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珠三角区域间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的是深圳、广州,其次为惠州、江门、肇庆,佛山、东莞、珠海、中山依次排名到最后。旅游资源单向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区域其综合竞争力不一定能靠前。
第二,广州、深圳两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非常高,与其它珠三角城市拉开了较大差距。珠海与江门紧随其后,两地发展水平接近,再次是肇庆与惠州,两地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小,制造业城市佛山、东莞、中山排名靠后。
第三,珠海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匹配效度最好,广州接近珠海,深圳次之,三地旅游效度值都超过1.0,江门、东莞、佛山、肇庆排中间区段,中山、惠州依次排名到最后。
利用熵权法求旅游资源的权重,由系统根据数据的分布状态进行客观赋权,但有时会出现事实上高级别的旅游景区权重反而低于级别较低的旅游景区,因此计算前要对指标分类。本文考虑指标选取的现实意义,结合旅游资源属性特征,把选出的8个指标分成3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信息熵赋权出现的偏差问题。整体而言,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区域间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做效度评价,求解过程客观简单,且能得到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的判断。研究结果有利于珠三角各城市正确认识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便于进一步发展区域内旅游业。但鉴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类型众多,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不能涵盖所有资源类型,仅选择8个主要反映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指标,所以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商榷。
[1]
徐淑梅. 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阮思阳. 广西国际旅游竞争力培植策略初探[J]. 计划与市场探索, 1998(3):25-27.

[3]
王莹. 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J]. 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8(3):61-63.

[4]
王国红, 李葆盛. 提升广西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构想[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38-41.

[5]
陈建斌. 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1(3):51-53.

[6]
陈兆坤. 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选择[J]. 经济师, 2001(11):52-53.

[7]
黄远水, 赵黎明. 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J]. 旅游学刊, 2005(5):62-66.

[8]
温碧燕, 梁明珠. 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 旅游学刊, 2007(2):18-22.

[9]
李雪鹏, 李红波, 杨成方. 辽宁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区域分异[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1):23-26.

[10]
丁蕾, 吴小根, 汤澍. 城市旅游竞争力区域分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8):84-86.

[11]
周礼, 蒋金亮.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5, 35(1):173-179.

[12]
李松柏. 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2):180-186.

[13]
李蓓, 汪德根. 江苏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2(6):506-509.

[14]
高言铃, 严艳. 河南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144-147.

[15]
张洪, 张燕.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5):500-505.

[16]
李振亭, 马耀峰, 李创新. 基于旅游竞争力效度的中国省级旅游区旅游发展态研究[J]. 资源科学, 2009, 31(3):450-455.

[17]
张洪, 潘辉, 杨燕. 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收入关系实证分析——以安徽省17地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11): 1 046-1 049.

[18]
丁佳, 边世平. 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1(1):84-90.

[19]
张广海, 王佳. 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类型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3(2):43-50.

[20]
罗文斌, 汪友结, 吴一洲, 等. 基于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12(23):13-14.

[21]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3):186-193.

[22]
把多勋, 徐金海, 杨志国. 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7):194-199.

[23]
贾慧敏. 安徽省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技术经济, 2009, 28(10):98-101.

[24]
王兆峰.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经济管理, 2009, 464(8):33-38.

[25]
舒波, 郝美梅.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9):46-50.

[26]
左军. 多目标决策分析[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88-91.

[27]
刘玉秀, 徐少青. TOPSIS法用于医院工作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J]. 中国卫生统计, 1993, 10(2):12-13.

[28]
韩增林, 刘天宝.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09, 28(6):1508-1515.

[29]
蒋大亮, 杨铀, 任则沛, 等. 基于TOPSIS法的非洲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J]. 热带地理, 2015, 35(2):242-24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