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基于海西、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分析

  • 郑蔚 ,
  • 许文璐 ,
  • 陈越
展开
  •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中国福建 福州 350117

郑蔚(1981—),女,浙江宁波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18-07-05

  修回日期: 2019-03-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7

基金资助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J0165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J0179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FJ2018MGCA035)

2018年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课题项目(Y201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131)

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Dynamic Evolution of Economic Network within Inter-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Based o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 ZHENG Wei ,
  • XU Wenlu ,
  • CHEN Yue
Expand
  • 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Fuji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7-05

  Revised date: 2019-03-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7

摘要

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

本文引用格式

郑蔚 , 许文璐 , 陈越 . 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基于海西、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 39(7) : 58 -6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7.00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improved gravitational model, this paper us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economic network within inter-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among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during 2004 and 2015.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The strength of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or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en growing, but most of the cities i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urban agglomeration play less vital role in the economic network. The economic network lacks cities which show prominent value in both urban scale radi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of urban function. However, the core cities in the inter-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create obv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based on scale radi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mplementarity of urban function is the key to reinforce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level of inter-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城市群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1],是构成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呈现从增长极引领到城市群和经济带支撑的新态势[2],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城市群在交通对接、贸易分工、产业融通、协同创新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但是,如何突破分割式发展模式、处理好产业同质化问题、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构建与完善对于增强经济连接力和发展韧性、构筑创新网络、分散创新风险、推进区域价值链的整体升级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市群经济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关于城市与区域联系的功能组织思想[3]。零售引力模型、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推出的梯度转移理论等进一步揭示了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事实与作用机理。大量文献采用产业结构相似度、修正引力模型、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断裂点模型、分形模型或通过构造城市空间计量模型、城市联系量矩阵对城市或城市群联系强度进行测算。上述研究方法能够反映城市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式和机制,但难以体现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网络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SNA)被广泛用于描述经济网络的演化特征及空间结构。GaWC利用该方法对世界城市的经济网络进行研究,如H.Meier利用国际非政府组织互联网超链接来描述全球公民社会的网络结构[4];K.Kwon以3种中心度为依据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世界城市经济网络的演变,并以此反映世界各层级城市跨国公司网络结构的演化[5]。崔大树等将该方法应用于长三角城市群信息辐射关联关系的研究,并据此划分信息联系网络子群[6];梁经伟等分析了自贸区城市联系复杂网络的特征[7];李琳揭示了全国区域创新产出联系及演化[8];劳昕等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网络进行分析,并划分城市腹地及群次区域[9];于洪雁等采用该方法对黑龙江旅游空间等级体系进行划分[10]。上述研究大多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交通、产业、资本、信息和技术等角度刻画单一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网络及其联系程度[11],但缺乏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对比分析。
基于此,本文在改进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联系强度,构建城市间有向经济网络,分析跨区域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变。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城市群间的互联、互动、互补机制提供事实支撑,也将为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在鲁金萍[12]和刘涛[13]等人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一个相对综合的跨区域城市群联系引力模型。首先,构建一个由17个指标组成的城市综合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表1),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14]。进而引入参数 k和城市功能互补指数 F C I[15]。假设城市 F i j对城市 j作用力为 F i j F i j与两个城市的综合规模 M i M j成正比,与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d i j的平方成反比[16]。此外,还要考虑城市 F i j的综合规模在两个城市综合规模中的比重 k i以及城市功能互补指数 F C I i j。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 i j = M i × M j d i j 2 × k i × F C I i j
式中: k i = M i M i + M j F C I i j = k = 1 n L Q i k - L Q j k L Q i k L Q j k分别为城市 F i j和城市 j k个部门在对应城市群的区位商, L Q i k = E i k / E i E k / E
表1 城市综合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cale

目标层 准则层 领域层 指标层








A
发展实力B1 经济总量C1 GDP D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D2(万元)
经济结构C2 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D3(%)
发展潜力B2 要素支撑C3 年末总人口D4(万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D5(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D6(万元);实际利用外资D7(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D8(万元);市辖区用电量D9(万kW·h)
基础服务C4 地方财政支出D10(万元);客运总量D11(万人);货运总量D12(万t);邮电业务总量D13(万元)
科技创新C5 科学事业费支出D14(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D15(万元);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D16(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D17(人)
F i j推导出各城市对外作用力之和 O i及其受其他城市作用力之和 I i。即:
O i = j = 1 n F i j
I i = i = 1 n F i j
本文不考虑城市间距离的动态变化情况。囿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部门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地级市“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中涉及的19个行业,即 n为19。
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双向作用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间有向经济网络。利用城市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和网络关系图,分析城市节点联系的强度变化及其网络特征演变。城市节点的点入度表示其它各城市对该城市的作用,点出度表示该城市对其它各城市的作用。出度、入度中心度大小分别反映城市在出度、入度网络中的重要性大小。测算及绘图借助UCINET 6.212软件完成。
由于各城市对外作用力之和 O i及其受其他城市作用力的大小之和 I i分别反映该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及接受辐射的能力,将 ( O i - I i )定义为城市在整体经济网络中的核心度,将 ( O i + I i )定义为城市在整体经济网络中的联系度,综合反映城市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特征[17]。进一步测算不同年份各城市的核心度、联系度等,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18-20]揭示城市群经济网络中核心城市分布的动态演变路径。借助ArcGIS 10.1完成相关过程,采用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反映城市间空间关系。

1.2 数据来源

城市群研究范围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城市群有明确界限且不相交;二是若研究时间段内国务院已批复城市群发展规划,则以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所包含的城市为准。海峡西岸城市群由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的20座城市组成,珠三角采用不包括香港、澳门以及深汕特别合作区的9座城市的小珠三角概念。在“中国知网”上以“长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确定长三角的15个城市,即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21-23]。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值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并采用min-max标准化法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城市间距离通过在非节假日、非高峰的同一时间段查询高德地图的推荐路径获得。为便于数据计算和可视化,将城市间的距离单位设置为1 000 km。

2 研究结果

2.1 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

首先分别计算2004、2009、2015年的城市间作用力 F i j。由于数据量较大,暂不在此列出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随后,分别对3个时间段内海西与长三角、海西与珠三角两个城市群联系子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为便于比较,依据3个年份所有城市间作用力 F i j的平均值将城市间经济联系划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设定显示强联系,即显示强度大于1.59的联系(图1图2)。网络中连线的粗细程度反映城市经济联系的强弱,连线越粗,表明连线两端节点城市间的联系越强。圆形表示长三角或珠三角城市,方形表示海西城市。节点大小和颜色深浅分别与节点的出度、入度中心度大小成正比。结果表明:
图1 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网络演化

Fig.1 Economic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2004 to 2015

图2 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网络演化

Fig.2 Economic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and Pearl River Delta from 2004 to 2015

第一,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城市群之间已经形成了持续稳定的跨区域经济关联,而且这一联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市场一体化的推进等而愈加密切。近十年来,海西与长三角、珠三角跨区域经济网络的密度不断增加、节点间联系加强、部分城市节点增大且颜色加深,城市间具有经济强联系的城市个数增多、联系强度加大。
第二,海西城市群更倾向于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获得经济辐射,而其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则相对较弱。近年来,出度中心度较高的城市多分布于长三角或珠三角城市群,而海西城市群的入度中心度均较大。在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网络中,上海、杭州、宁波、绍兴、苏州的出度中心度均高于海西城市群,其中尤以上海市最为突出。而在海西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网络中,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佛山的出度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2)。
表2 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出度、入度及排名

Tab.2 Degree centrality and ranking of economic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15

城市 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 城市 海西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
出度 排名 入度 排名 出度 排名 入度 排名


西



福州 16.45 22 21.69 16

西



福州 7.88 18 17.80 18
厦门 14.46 24 14.79 28 厦门 19.45 13 20.78 17
莆田 9.41 26 16.62 24 莆田 6.21 20 11.78 22
三明 15.47 23 50.91 6 三明 11.35 17 38.35 8
泉州 17.45 19 20.91 18 泉州 16.72 14 20.93 15
漳州 6.40 28 16.35 25 漳州 11.92 16 32.53 10
南平 0.15 35 4.96 34 南平 0.08 29 2.49 29
龙岩 11.12 25 26.20 13 龙岩 21.67 11 53.47 5
宁德 3.98 33 17.93 22 宁德 1.05 28 5.38 28
鹰潭 20.67 17 46.08 9 鹰潭 6.57 19 13.43 19
赣州 6.87 27 20.97 17 赣州 20.33 12 61.62 2
抚州 4.38 32 20.06 20 抚州 1.84 27 8.93 25
上饶 29.47 13 82.14 4 上饶 4.48 25 13.10 21
温州 76.01 4 88.82 3 温州 5.75 22 7.05 27
丽水 90.05 3 169.21 1 丽水 5.91 21 11.72 23
衢州 71.31 6 132.64 2 衢州 4.73 24 9.28 24
汕头 5.70 30 9.10 33 汕头 31.44 7 54.59 4
潮州 6.39 29 11.54 30 潮州 31.19 8 59.54 3
揭阳 5.13 31 9.75 32 揭阳 30.49 10 64.32 1
梅州 0.50 34 4.87 35 梅州 2.37 26 23.94 12





上海 179.85 1 46.75 8




广州 127.24 2 44.24 7
南京 48.65 9 22.52 15 深圳 145.21 1 46.48 6
无锡 38.40 10 19.24 21 珠海 30.78 9 20.79 16
常州 27.07 15 15.53 27 佛山 46.95 5 21.99 13
苏州 62.96 7 26.31 12 江门 15.94 15 13.20 20
南通 27.21 14 17.73 23 肇庆 5.62 23 8.75 26
扬州 20.59 18 15.74 26 惠州 52.49 4 30.11 11
镇江 17.05 21 10.59 31 东莞 70.49 3 34.39 9
泰州 17.18 20 12.39 29 中山 36.31 6 21.49 14
杭州 116.64 2 53.42 5
宁波 59.89 8 32.80 11
嘉兴 35.52 11 24.14 14
湖州 25.78 16 20.06 19
绍兴 74.94 5 50.50 7
舟山 33.81 12 43.67 10
第三,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中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异较大。尽管各城市的出度、入度中心度随时间的推进均有提升,但仍存在不同城市出度、入度中心度差异悬殊的情况。梅州、南平和宁德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始终处于弱联系状态,出度、入度中心度偏小,在整体城市经济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和绍兴以及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广州、深圳和东莞与海西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度较高。
第四,跨区域经济网络中各个城市的网络联系强弱程度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与长三角临近的温州、丽水、衢州,与珠三角邻近的汕头、潮州、揭阳等城市的出度、入度中心度在海西城市群中十分突出。而南平、抚州与长三角、珠三角的联系程度较低,且随时间推移并未得到改善。

2.2 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核心城市分布的动态演化

首先计算各城市在整体经济网络中的核心度及全局Moran's I指数。由表3可知,2004、2009、2015年城市经济网络核心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处于城市经济网络核心位置且与其他城市联系能力强的城市相互邻近,处于边缘位置且与其他城市联系能力弱的城市亦相互邻近。
表3 城市核心度的全局Moran's I 指数

Tab.3 Global Moran's I Index of cities' core value

2004 2009 2015
Moran's I 指数 0.4738 0.4903 0.4538
Z Score 5.8548 5.9929 5.5977
P 0.0000 0.0000 0.0000
为了更确切划分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空间集聚区域,进一步采用Getis-Ord G i *进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图3)。海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均存在明显的城市经济网络核心度冷热点区域。长三角城市群中核心度较大值集聚区分布在上海、苏州、南通、嘉兴、无锡、宁波、舟山,2015年宁波、舟山退出该热点区域,其余城市仍集聚成城市经济网络中的核心三角区。珠三角城市群的次热点区域所涵盖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015年除肇庆以外的所有珠三角城市均在次热点地区。冷点区域和次冷点区域位于海西城市群内邻近长三角或珠三角的上饶、丽水、衢州、梅州、潮州等地,这些城市的入度中心度远大于出度中心度,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相互印证。
图3 2004—2015年城市核心度冷热点的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re value of cold and hot spots of economic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4 to 2015

相较而言,海西城市群中大部分城市核心度较低,对外影响力和接受辐射的能力不强,在整体经济网络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有限,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则在与海西城市群的经济网络联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从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或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子网络看,部分城市较依赖临近优势,空间距离仍然是影响城市联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3 进一步分析

3.1 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模式分解及动态演化

进一步将城市间联系强度 F i j分解为基于距离衰减的规模辐射强度 M i × M j d i j 2 × k i和功能互补指数 F C I i j。将城市规模辐射网络及城市功能互补网络分别设置为仅显示强度大于其平均值0.103及18.440的节点联系,即显示较强经济网络,城市规模辐射网络节点大小和颜色深浅分别与该城市的城市规模辐射强度的出度中心度和入度中心度大小成正比。由于城市功能互补网络中城市间联系无向,因此其点度中心度仅由节点大小表达。
一方面,规模辐射效应是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增强的主要原因。在城市规模辐射网络中(图4),海西城市群中与长三角、珠三角构成强联系的城市分别为温州、丽水、衢州,汕头、揭阳、潮州,且城市间的联系强度随时间推移愈加紧密,并在对外辐射和吸收辐射两方面均占据核心地位。这些城市分属浙江和广东,省内城镇体系的定位分工已相对固定和成熟,省域内部核心城市对其产生的辐射效应要明显强于省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海西城市群规模辐射强度的入度中心度大于出度中心度,因此其受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强于其对外的辐射,城市规模辐射效应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这是由于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大经济体量的城市产生的集聚效应抵消了距离造成的损耗。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些大经济体量城市的规模辐射效应日益突出,而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规模辐射效应相对弱化。厦门虽然是副省级城市,但经济腹地有限,泉州、福州和温州等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之间尚未形成等级有序、分工合理的城镇体系,限制了规模辐射效应的发挥。
图4 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规模辐射网络的动态演化

Fig.4 Dynamic evolution of scale-radiation economic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or Pearl River Delta from 2004 to 2015

另一方面,功能互补效应不足进一步弱化了跨区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经济网络联系。虽然整体上看(图5),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互补网络紧密度呈增加趋势,但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互补水平仍然较低,而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功能互补网络亦越来越松散。当前,各城市群内部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经济合作体系,海西城市群在电子产业及部分传统轻工行业中具有相对优势,长三角城市群在机械工业集群和产业链构建上优势明显,珠三角城市群积极致力于培育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万亿级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但是由于缺乏跨区域城市经济网络的协调机制,3个城市群之间尚未形成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仍存在产业同构、功能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如3个城市群中的大多城市均把电子、石化、机械产业定为主导产业,这使得基于跨区域梯度差异和功能互补的产业转移和协作融合存在较高壁垒。
图5 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功能互补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

Fig.5 Dynamic evolution of function-complementarity economic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or Pearl River Delta from 2004 to 2015

3.2 跨区域城市群功能互补网络的产业分析

将各产业的区位商之差的绝对值 L Q i k - L Q j k定义为产业功能互补指数。西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在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产业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而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等产业的互补性则较弱(表4)。
表4 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互补指数

Tab.4 Complementarity index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or Pearl River Delta from 2004 to 2015

年份 海西—长三角 海西—珠三角
最小值 对应
行业
最大值 对应
行业
最小值 对应
行业
最大值 对应
行业
2004 0.011 0.771 0.034 1.110
2005 0.028 1.092 0.052 1.194
2006 0.023 0.822 0.063 1.236
2007 0.059 0.722 0.052 1.096
2008 0.0003 0.668 0.037 1.052
2009 0.020 0.889 0.016 1.005
2010 0.047 0.786 0.023 0.988
2011 0.045 0.623 0.046 1.082
2012 0.059 0.729 0.034 1.225
2013 0.020 1.099 0.081 0.853
2014 0.010 0.909 0.115 0.976
2015 0.005 0.879 0.058 1.062

注:①农林牧渔业;②采掘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⑤建筑业;⑥交通仓储邮电业;⑦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⑧批发零售贸易业;⑨住宿餐饮业;⑩金融业;⑪房地产业;⑫租赁和商业服务业;⑬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⑯教育业;⑰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⑱文化、体育和娱乐业;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进一步以厦门、揭阳、龙岩3个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典型城市为例,判别其与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强互补产业。厦门是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也是福建省内唯一一个副省级城市;揭阳位于潮汕平原,是粤东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著称;龙岩是福建省重要的矿产地,水泥、煤炭、金铜、稀土等资源型产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表5可知,揭阳、龙岩与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城市功能互补指数呈上升态势,且强互补产业的数量有所增加,而厦门与杭州、深圳的功能互补指数不断降低,且强互补产业不断减少。厦门与4座城市的强互补产业主要是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揭阳则是农林牧渔业,交通仓储业,教育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龙岩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交通仓储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厦门、揭阳、龙岩均在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具有较高互补性。厦门、揭阳、龙岩与杭州、深圳的互补性弱于与上海、广州的互补性。
表5 2004、2015年城市间较强互补性产业

Tab.5 Strong complementary industries between cities from 2004 to 2015

城市 上海 杭州 广州 深圳
2004 2015 2004 2015 2004 2015 2004 2015
厦门 FCIij 12.50 13.80 13.72 6.55 11.29 12.40 9.69 7.42
部门编号 ⑥⑧⑫⑬⑮ ①⑧⑫⑬ ⑦⑨⑬⑰⑱ ⑦⑨⑫⑬ ⑤⑥⑫⑱ ⑦⑪ ⑤⑫
揭阳 FCIij 18.44 21.02 14.52 15.35 16.88 19.68 16.49 16.15
部门编号 ①⑥⑮
⑬⑯⑲
①⑥⑦⑧⑨⑩
⑪⑫⑬⑮⑯
①⑨⑬⑯⑱ ①⑤⑦
⑪⑬⑯
①⑥⑨⑬
⑮⑯⑲
①⑥⑨⑪⑫⑬⑭⑮⑯⑱ ①⑨⑪⑯⑲ ①⑪⑫⑯⑲
龙岩 FCIij 30.19 32.85 26.01 28.82 28.63 34.84 28.70 33.33
部门编号 ①②⑥⑪
⑬⑯⑮
①②⑥⑦⑧⑨
⑫⑬⑮⑰⑲
①②⑨⑬⑱ ①②⑦
⑯⑲
①②⑥⑨⑮ ①②⑥⑦⑩⑪⑬⑮ ①②⑨
⑪⑯⑲
①②⑩⑯
⑰⑭⑲

注:部门编号与表4一致。

总体来看,无论是经济网络强度还是经济网络联系复杂程度,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联系要明显强于珠三角城市群。从历史上看,广州、泉州、扬州、宁波等曾是唐代重要的港口城市,宋元时期对外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港转向刺桐港(泉州港的古称),元代开辟海运漕粮,上海成为运输要地。明清时期,广东、福建所产的木材、食糖、染料、烟叶等商品就源源不断销往江南,而江南又提供了广东、福建所需的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等商品。近现代以来,上海凭借其位于“T”字形航运主骨架的交汇点的独特地理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国际性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和枢纽,在沪宁—沪杭—杭甬干线上形成了紧密的纵向经济关联。近年来,海西城市群之间的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福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随着公共出行服务体系和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战略通道将打通对接。相较而言,海西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络构建相对落后,福州、厦门与广州之间自2018年7月1日才实现高铁直达,连接龙岩和梅州最后接入龙川铁路的双龙高铁正在建设中,这些都影响了两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网络的发展。

4 结论及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呈现联系逐渐紧密、强度逐渐增大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与海西城市群的联系紧密度较高。而海西城市群中大部分城市的核心性较弱,更倾向于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中获得经济辐射。将经济网络的模式进一步分解为规模辐射网络及城市功能互补网络后发现,规模辐射效应是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增强的主要原因,跨区域城市群中核心城市正是通过规模辐射发挥了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具有较强的偏向性。而城市功能互补效应不足会造成跨区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联系弱化,因此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在城市功能互补网络中,厦门、揭阳、龙岩的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均与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构成强互补关系,均对城市联系具有较大推动作用。海西城市群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强度均较大的城市,但无论是经济网络强度还是经济网络联系复杂程度,海西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联系要明显强于珠三角城市群。
通过以上研究,可总结出未来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的政策启示:
①扩大城市规模辐射效应。一是要提高城市间可达性水平,充分调动城市规模辐射活力。城市间地理临近是推动城市规模辐射效应空间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规划建设便捷的跨区域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空多元的跨城市交通系统,打造“一小时城市圈”,并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有助于缩小城市间时空距离。二是要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发挥规模辐射能动性。重视城市发展实力,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不仅需要提高城市经济总量,还需要加速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提升要素使用效率、完善公共服务并推进协同穿心,客观评估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城市内部城镇经济网络的协调水平,根据城市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共同提高城市规模辐射水平。
②扩大城市功能互补效应。城市联系实质上是城市功能的联系,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的增强是跨区域城市群发展壮大的关键。首先,综合城市特点,定位城市功能发展方向及目标。立足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及地理位置,综合城市、城市群及跨区域城市群三个层级结构的视角,规划城市群功能区的职能及分布,做好城市功能的制度设计。其次,立足城市的异质性,突破城市产业同构化局面。保证城市间已有的强互补产业的联系,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在符合城市群整体功能规划的前提下,引进相关先进技术,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在跨区域城市群内延伸和拓展的产业链,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分工。如揭阳、龙岩等城市应发挥专业化优势发展第一、二产业,构建覆盖多城市的产品供应网络,并与第三产业优势突出的城市对接,形成产品、服务相互辐射的城市功能互补机制;而厦门等城市则应依托良好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超千亿产业链群。通过城市规模辐射和城市功能互补的优化,实现提高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的目标。
③推进经济网络联系通道的优化和创新。一是完善和畅通跨区域城市群的联系通道,警惕行政区各自为政。根据城市定位,结合城市群的发展目标,设置跨行政区划管理部门,从而避免城市统筹规划格局的割裂。二是积极打造“互联网+城市群”平台,建立跨区域城市群便捷高效的统筹、管理和监督的政务机制和以企业为用户群体的产业联动机制,缓解城市群间信息不完全问题,从而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联动和互融。
由于数据精度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仅从宏观层面描述了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未能进一步探讨跨区域城市群中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战略决策、创新引领、产业链及价值链等方面的作用,而基于海量数据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并推动其演化的内因。
[1]
黄金川. 基于辐射扩散测度的中国城市群发育格局识别[J]. 经济地理, 2016, 36(11):199-206.

[2]
孙久文, 张可云, 安虎森, 等.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26-61.

[3]
熊剑平, 刘承良, 袁俊.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1):63-70.

[4]
H Meier. Global Civil Society from Hyperlink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 Online Networks of International NGOs[EB/OL]. http://www.lboro.ac.uk/gawc/rb/rb439.html, 2014-11-26.

[5]
K Kwon.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2006-2013: The Case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EB/OL]. http://www.lboro.ac.uk/gawc/rb/rb449.html, 2016-05-11.

[6]
崔大树, 袁璐. “互联网+”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的视角[J]. 财经论丛, 2016(11):20-28.

[7]
梁经伟, 文淑惠, 方俊智. 中国—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视角[J]. 地理科学, 2015, 35(5):521-528.

DOI

[8]
李琳, 牛婷玉. 基于SNA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J]. 经济地理, 2017, 37(9):19-25,61.

[9]
劳昕, 沈体雁, 杨洋,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7):91-98.

[10]
于洪雁, 李秋雨, 梅林, 等.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1):1 429-1 436.

[11]
Sun Q, Tang F H, Tang Y. An economic ties network-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S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6):739-755.

[12]
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1):5-10.

[13]
刘涛, 仝德, 李贵才. 基于城市功能网络视角的城市群联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3):206-313.

[14]
李旭宏, 李玉民, 顾政华, 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竞争态势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4(3):398-401.

[15]
苗洪亮, 周慧. 中国三大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和等级结构的比较——基于综合引力模型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6):52-29.

[16]
黄金川, 孙贵艳, 闫梅, 等. 中国城市场强格局演化及空间自相关特征[J]. 地理研究, 2012, 31(8):1 356-1 364.

[17]
彭芳梅. 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12):57-64.

[18]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10):1 762-1 775.

[19]
任国平, 刘黎明, 孙锦, 等. 基于“胞—链—形”分析的都市郊区村域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划分[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 147-2 165.

[20]
徐维祥, 张凌燕, 杨蕾, 等. 多维邻近下新型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机制——以长江经济带为实证[J]. 经济地理, 2017, 37(9):70-79.

[21]
宁越敏.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1998, 7(2):56-61.

[22]
陈建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2):19-26.

[23]
唐子来, 赵渺希.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1):29-3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