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农牧户适应性演化机制——以内蒙古达茂旗农牧户为例

  • 李文龙 , 1, 2 ,
  • 林海英 3 ,
  • 匡文慧 , 4,
展开
  • 1.内蒙古财经大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中国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 2.内蒙古经济数据分析与挖掘重点实验室,中国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 3.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中国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 4.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101
※匡文慧(1978—),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E-mail:

李文龙(1986—),男,满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牧交错区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19-04-22

  修回日期: 2019-11-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5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GL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D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GL162)

Adaptability Evolution Mechanism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of Village in North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 Take Damao Banner in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 LI Wenlong , 1, 2 ,
  • LIN Haiying 3 ,
  • KUANG Wenhui , 4,
Expand
  •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Inner Mongolia,China
  • 2. Inner Mongolia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Data Analysis and Mining,Hohhot 010070,China
  • 3. School of Busines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Inner Mongolia,China
  • 4. 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4-22

  Revised date: 2019-11-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5

摘要

通过系统研究农牧户适应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等影响的适应行为分异过程、适应结果状态、适应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并定量辨析农牧户适应能力、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逻辑关系,总结了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得出基本结论:①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导致达茂旗农牧业生产功能衰退,是农牧户发生适应的起因与动力。②农牧户在理性选择的内在动因下,适应行为由传统农牧业生产向非传统农牧业生产转变,现阶段形成了纯农户、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五种适应行为主体。③适应能力差异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发生分异的根本原因,对农牧户适应结果影响显著,其中,适应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参与型、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纯农户。④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前六位障碍因素是: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少、耕地或草地面积不足、社会网络不发达、牲畜数量少;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农户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纯牧户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农牧兼型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务工主导型是受教育程度低和人均耕地面积短缺影响;旅游参与型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受教育程度低。

本文引用格式

李文龙 , 林海英 , 匡文慧 . 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农牧户适应性演化机制——以内蒙古达茂旗农牧户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 40(1) : 150 -16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1.017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of adaptation behavior, the state of adaptation result, the difference of adaptation abilit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dapting to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quantitatively discriminat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farmers and herdsmen's adaptation ability, adaptation behavior and adaptation result,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adaptation, and draws the basic conclusions: 1)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lead to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function in Damao Banner, which is the cause and motive force for farmers and herdsmen to adapt. 2)Under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rational choice, farmers and herdsmen have changed their adaptive behavior from traditional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to non-traditional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At this stage, they have formed five types of adaptive behavior subjects: pure farmers, pure herdsm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work-oriented and tourism participation. 3)The difference of adapt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adaptation behavior,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adaptation. The order of adaptability from high to low is: tourism participation type, pure herdsman typ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ype, work-oriented type and pure farmer type. 4)The top six obstacles to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low proportion of adult labor force, low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households, insufficient arable land or grassland area, underdeveloped social network and small number of livestock;The main obstacles to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different. Pure peasant households have low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and insufficient arable land per capita. Pure herdsmen are underdeveloped social networks and low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families and low proportion of adult labor force. The social network is underdeveloped and the education level is low.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地关系发生着深刻变革[2]。其中,干旱灾害频发、贫困集聚、多民族聚集、生态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变化表现更加剧烈,成为乡村人地系统深刻变革的典型区[3-4]。在气候暖干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乡村出现了因劳动力流失等因素造成的衰退与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的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威胁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以往学者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研究多集中在范围界定[5]、气候演变[6]、植被覆盖度变化[7]、土地利用结构[8]、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单要素研究[9-10];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宏观尺度的要素变化过程及成因分析,而对于在气候暖干化与人类活动双重驱动下,微观农牧户适应性研究较少,造成研究成果实践指导性较差;近年来,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等相关理论,为农牧户应对气候暖干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分析方法。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是系统应对压力或变化的能力以及针对压力或变化的影响做出的调整与响应[11]。在具体研究中坚持行为主体导向(actor-centric)的路径,关注主体应对压力或变化的能力和行为过程(动因、现象和效果等),具有明显的行为发生学倾向[12]。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脆弱性—适应性框架,该框架认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演变的重要动力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其归根结底是人的适应性[13]图1)。该概念、内涵及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农牧户与乡村人地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时,减缓乡村人地系统外部干扰,以及通过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降低系统脆弱性,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都能够直接产生有价值的政策启示[14]。本文聚焦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户,既要理解农牧户的适应能力大小、适应行为分异过程、适应结果状态,厘清三者之间逻辑关系,更需要尝试辨明农牧户在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实施、旅游发展等影响下的适应演化机制。因此,基于以上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与框架,以适应能力为切入点,将气候暖干化与人类活动(城镇化、生态工程实施、旅游发展等)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多重扰动,从农牧户适应性演化的角度为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关系演变研究探索新的思路。
图1 农牧户适应性分析框架

Fig.1 Analysis framework of adapt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据此,本文认为农牧户适应演化是指在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面对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转变的响应行为,是农牧户通过提高适应能力减轻多重扰动对其生计的负面影响,并利用乡村人地系统变化的积极因素进行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牧户适应行为是在适应能力导向下为应对乡村结构与功能转变而采取的主动或被动的适应方式,它反映了农牧户面对多重扰动的响应与演化过程,以及适应新环境的不同状态,适应行为的选择主要受农牧户适应能力的影响和制约,而适应行为的运行状态与适应效果的优劣,也可以通过适应能力评价作出判断。适应能力是农牧户适应性研究的核心,农牧户适应能力大小不仅与自身家庭特征(年龄结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生计资本富裕程度等)有关系,而且与乡村人地系统整体环境(社会参与度、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共同愿景等)有关,还与政府的政策导向高度相关;适应结果是农牧户对适应行为选择的后果,可以通过农牧户主观感受与评价获得。另外,适应能力障碍分析可为农牧户适应能力的提高、适应行为的选择、适应结果的优化、适应机制的剖析,以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重要依据(图1)。

1 研究区域、数据与思路概况

1.1 研究区及概况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中段[15],隶属内蒙古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109°16′E~111°25′E,41°20′N~42°40′N),东与四子王旗相接,西与乌拉特中旗毗邻,南与固阳县、武川县相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88.6 km(图2)。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北167 km,西南经固阳至包头市区160 km。达茂旗包括:满都拉镇、巴音花镇、达尔罕苏木、明安镇、百灵庙镇、乌克忽洞镇、石宝镇、希拉穆仁镇,共设有7个镇1个苏木,85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末全旗户籍人口111 586人,较2016年减少260人。达茂旗南部是农区,多为农业镇,北部是牧区,多为牧业镇、苏木。其中,百灵庙镇是旗政府所在地,是达茂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属于半农半牧综合型乡镇;希拉穆仁镇是旅游业主导型乡镇,具有“全民参与旅游”乡镇之称,旅游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约80%;乌克忽洞镇与石宝镇为农业主导型乡镇,农业人口24 140户、72 420人,占总旗总人口89.5%;达尔汗苏木、明安镇、巴音花镇、满都拉镇是畜牧业主导型镇、苏木,牧业户人口占总人口93.6%[16]
图2 研究区位置示意

Fig.2 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以达茂旗政府、乡镇政府及政府派出机构部门提供的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统计年鉴(1990—2017年)、旗志(1952—2005年),中国科学院“全国土地利用1∶100 000数据库”提供的198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从NASA(SA〈 https://ecocast.arc.nasa.gov〉获取1)获取1980—2016年GIMMS3g和MODIS-NDVI数据集,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cma.gov.cn)获取1990—2016年各乡镇、苏木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数据作为背景资料;以调查问卷与访谈方式,获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及农牧户生计情况一手资料。具体过程为:2017年7月—2018年9月,对达茂旗乡村农牧户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选取农业主导型乡镇乌克忽洞镇、石宝镇为纯农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农牧户调研区,选取明安镇、达尔罕苏木、百灵庙镇为纯牧户、务工主导型农牧户调研区,选取希拉穆仁镇为旅游参与型、务工主导型农牧户调研区;其次,采用多阶抽样法从乌克忽洞镇、石宝镇、达尔罕苏木、百灵庙镇、明安镇、希拉穆仁镇每个乡镇(苏木)抽取2~3个行政村;然后,从每个样本村中抽取2~3个自然村(嘎查);最后,在每个村(嘎查)根据人口规模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农牧户作为调查样。调查共选取41个自然村,基本涵盖全旗不同的自然环境类型乡村和农牧户生计类型(图3)。数据整理: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9份,回收有效率为95.90%,其中,纯农户363户,占样本数37.9%;纯牧户214户,占样本数22.3%;农牧兼型农牧户155户,占样本数16.2%;务工主导型牧户131户,占总样本数13.7%;旅游参与型农牧户96户占样本数10.0%。
图3 案例区及调查点位置

Fig.3 Location of case area and investigation points

农牧户调查内容包括:①家庭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②农牧户适应能力状况,包含自然能力、劳动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等;③农牧户适应行为,包含面对干旱、旅游活动、全面禁牧等影响的适应行为等;④ 农牧户适应结果—生活满意度状态,包括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等;⑤农牧户适应障碍因素等,包括气候、收入、环境、邻里关系等的影响;⑥认知:对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开发、全面禁牧政策实施的认知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实证分析时按照从状态到影响因素、机制的主线进行。本文首先根据适应行为对适应主体进行划分;其次,选取适应能力表征指标,建立适应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适应主体适应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适应能力提高的障碍因素进行识别;再次,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Order 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适应能力对其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影响,厘清三者逻辑关系;最后,在借鉴背景资料,梳理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过程与厘清农牧户适应能力、适应行为、适应结果逻辑关系基础之上,总结农牧户适应演变机制。在农牧户适应性演变过程中,农牧户适应能力作为适应性的核心,是适应演变影响因素的关键所在,识别适应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适应性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关键[17]

1.3.1 辨识适应行为及适应主体划分

农牧户适应行为表现为在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禁牧政策、旅游活动影响下,生计行为发生的变化。梳理1952—2017年农牧户生计方式变化,结合调查问卷与访谈中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比重特征,发现现阶段达茂旗乡村农牧户生计行为主要有纯农户(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5%以上的农户,兼有打工收入)、纯牧户(指传统畜牧业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90%以上的牧户,兼有打工收入)、农牧兼型农牧户(种植业与畜牧业养殖收入总和占总收入80%以上,且种植业、畜牧业养殖单项收入不低家庭总收入30%)、务工主导型农牧户(外出务工或本地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5%以上,兼有畜牧业养殖收入)、旅游参与型农牧户(常年经营牧家乐或旺季经营牧家乐,淡季打工为主的农牧户,旅游收入比重70%以上的农牧户)。其中,农牧兼型农牧户主要是由纯农户分异出来,旅游参与型农牧户主要由纯牧户分异出来,务工主导型农牧户是由纯牧户与纯农户分异出来。

1.3.2 适应能力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1.3.2.1 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适应能力是农牧户适应演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农牧户适应行为以及适应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农牧户适应能力的测算与评价,有利于研究农牧户对于干旱环境变化与政策实施扰动的响应。Pandey等提出了适应能力评估框架,即人文能力(HC)、金融能力(EC)、自然能力(NC)和物质能力(PC),该框架能代表可持续状态的三大支柱——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四大维度与各方面指标的联系,增加了适应能力评估框架的实用性[18]。近年来,随着农牧户适应能力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农牧户适应能力评估框架不断完善,但多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DFID)为基础,即农牧户拥有生计资本越多,其适应能力越强。因此,本文依据农牧户适应能力基本内涵与可持续生计框架(DFID),建立农牧户适应能力评价框架(图4)。
图4 农牧户适应能力分析框架

Fig.4 Analysis framework of adaptive capac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借鉴赵雪雁、史玉丁、陈佳、张瑞英等学者关于适应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经验[19-22],构建了本文农牧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将适应能力分解为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5个维度,18个指标(表1)。
表1 农牧户适应能力测量指标体系与赋值

Tab.1 Indicator system and apportionment of adaptive capac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维度 指标 变量定义及说明 文献依据
劳动能力H 成人劳动力比重(H1 家庭成人劳动力人数与总人数之比 Bruggeman(1986);
Piya(2016);
尹莎(2016)
劳动力教育程度(H2 大学及以上(1.0);高中/技校(0.75);初中(0.5);小学(0.25);文盲(0)
劳动力健康程度(H3) 非常健康(1.0);比较健康(0.8);一般健康(0.5);差(0.2);非常差(0)
自然能力N 人均草地面积(N1 家庭实际草场总面积与总人数之比 Bruggeman(1986);
Piya(2016);
赵雪雁(2016)
人均耕种面积(N2 家庭实际耕地总面积与总人数之比
水资源状况(N3 用水便利程度:非常便利(1.0)、便利(0.75)、不太便利(0.5),不便利(0.25)、非常不便利(0)
物质能力P 房屋质量(P1 根据房屋质量与年限,折现值(P1):P1>20万元(1.0);15万元<P1≤20万元(0.8);10万元<P1≤15万(0.6);5万元<P1≤10万元(0.4);1万元<P1≤5万元(0.2);P1<1万元(0) Pei(2016);
史玉丁(2016);
王昌海(2016);
陈佳(2016)
牲畜数量(P2 根据马、牛、羊家畜数量,折现值(P2):P2>15万元(1.0);12万元<P2≤15万元(0.8);9万元<P2≤12元万(0.6);6万元<P2≤9万元(0.4);3万元<P2≤6万元(0.2);1<P2≤3万元(0.1);P2≤1万元(0)
生产、生活设备(P3 把牧户拥有的汽车、摩托车、电器、蒙古包等设备,折旧现值(P3):P3>12万元(1.0);10万元<P3≤12万元(0.8);8万元<P3≤10万元(0.6);6万元<P3≤8万元(0.4);4万元<P3≤6万元(0.2);2万元<P3≤4万元(0.1);P3<2万元(0)
金融能力F 家庭人均年收入F1 家庭总收入与总人口比值 Pei(2016);
张瑞英(2016);
赵雪雁(2016)
家庭存款F2 家庭存款数额
家庭负债F3 家庭负债额
生计多样性F4 家庭生计收入来源总数
社会能力S 社会参与S1 经常参加(1.0);参加较多(0.75);一般(0.5);偶尔参加(0.25);不参加(0) Fukuyama(2011);
胡安安(2017);
刘建娥(2018);
朱清海(2018);
王子侨(2018)
社会网络S2 很多(1.0);较多(0.75);一般(0.5);较少(0.25);很少(0)
社会声望S3 很大(1.0);较大(0.75);一般(0.5);较小(0.25);很小(0)
社会信任S4 非常信任(1.0);信任(0.75);一般信任(0.5);不信任(0.25);极不信任(0)
共同愿景S5 非常赞同(1.0);赞同(0.75);一般赞同(0.5);不赞同(0.25);极不赞同(0)
劳动能力(H)是农牧户适应能力的根本能力,体现在农牧户通过体力与智力劳动来应对生境变化的干扰与冲击;劳动能力对于农牧户适应环境变化、适应行为选择,以及形成的适应模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特征;家庭成人劳动力人数越多,投入到生产劳动力越多,影响着产业产量、产值;受教育程度影响着生产水平的高低;劳动力健康程度一方面可以表征农牧户家庭劳动力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表征农牧户家庭因健康原因承受的压力程度,劳动力健康程度越大,农牧户适应能力越强[23],因此,选择成人劳动力比重(H1)、劳动力受教育程度(H2)、劳动力健康程度(H3)3个指标,表征农牧户家庭劳动能力。
自然能力(N)是农牧户适应能力的基础能力,代表着农牧户依靠自然资本面对生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选取农牧户家庭自然能力表征因子时,既要考虑农户自然能力与牧户自然能力差异性特征,还应考虑气候条件特征。人均耕地面积影响着家庭的粮食产量,人均草场面积影响着牧业家庭收入,水资源利用状况对于缓解、适应干旱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投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4]。因此,主要选取了人均耕地面积(N1)、人均草场面积(N2)、水资源状况(N3)。
物质能力(P)是农牧户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农牧户适应环境变化,用于生产、生活的硬件能力;房屋是农牧户生产、生活的基础,牲畜是农牧户重要的生产资料与经济来源,生产生活设备是农牧户用于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房屋质量越好,牲畜数量越多,生产、生活设备越完备,表明农牧户物质能力越大,适应能力越强[25]。因此,选取农牧户房屋质量(P1)、牲畜数量(P2)以及生产、生活设备数量(P3)3个指标,表征农牧户家庭物质能力[10]
金融能力(F)是农牧户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借鉴学者关于农户金融资本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农牧户生产、生活实践,本文选取家庭人均年收入(F1)、家庭存款(F2)、家庭负债(F3)、生计多样性(F4)四个指标,表征农牧户金融能力。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存款、家庭负债体现农牧户家庭经济实力,生计多样性体现农牧户面临生计风险后,分担风险能力,从而有利于农牧户适应能力的提高[21]
社会能力(S)是农牧户适应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是农牧户获取社会网络中资源,从而达到经济回报与身心健康回报的能力,本文主要选取社会参与情况(S1)、社会网络(S2)发达程度、社会声望大小(S3)、社会信任程度(S4)、共同愿景度(S5),表征农牧户社会能力。社会参与是一个行动过程,参与者会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受益者也会在收入、福利、自我成长以及生活满意度方面有所体现[26];社会网络深嵌在农村、牧区的个体与组织中,基于宗族、地缘和农村政治权力的社会网络对农牧户的影响深刻[27];在农村、牧区农牧户的社会声望越高,农牧民越受人尊重,直接影响农牧户的适应能力;社会信任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亲戚朋友、网络以及对身边的社会组织信任是农牧户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28];共同愿景能够促进人员间相互合作,愿意互帮互助,使集体或组织越来越好,组织间人员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变化[29]

1.3.2.2 权重计算与指标科学性检验

由于适应能力指标众多且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考虑到指标间的共线性问题,选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且将主成分分析结果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指标权重[30]。为验证牧户生计资本5个维度测量指标间的不相关性,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采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方法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剔除H3F2F3因子,对修正后的测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显示5个公因子分别在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维度的相应测项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表2)。
表2 农牧户生计资本存量测量指标均值与因子分析结果

Tab.2 Mean value and factor analysis of measuring indicators of livelihood capital stock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指标 实测均值 标准差 公因子 贡献率
(%)
Cronbach’s α
系数
1 2 3 4 5
劳动能力(H 成人劳动力比重(H1 74.20 0.304 0.930 0.056 0.045 0.028 0.032 22.316 0.761
劳动力教育程度(H2 2.47 0.774 0.865 0.048 0.059 0.033 0.028
自然能力(N) 人均草地面积(N1 1.227 0.035 0.748 0.121 0.063 0.040 11.204 0.773
人均耕种面积(N2 1.38 1.821 0.169 0.697 0.024 0.072 0.025
水资源状况(N3 0.41 0.996 0.108 0.084 0.082 0.063 0.845
物质能力(P 房屋(P1 0.47 0.552 0.374 0.241 0.645 0.253 0.271 16.247 0.722
牲畜(P2 0.36 2.386 0.452 0.306 0.751 0.380 0.548
生产生活设备(P3 0.46 1.027 0.082 0.259 0.776 0.102 0.096
金融能力(F 家庭人均年收入(F1 2.52 2.035 0.168 0.065 0.127 0.093 0.841 15.316 0.765
生计多样性指数(F2 1.17 2.180 0.067 0.052 0.041 0.032 0.022
社会能力(S 社团参与(S1 0.44 0.663 -0.058 0.235 0.021 0.568 0.036 9.587 0.700
社会网络(S2 0.51 0.541 0.085 0.136 0.199 0.567 0.240
社会声望(S3 0.39 0.368 -0.003 -0.031 0.162 0.859 0.054
社会信任(S4 0.77 0.401 -0.022 0.024 0.187 0.687 0.077
共同愿景(S5 0.66 0.665 0.083 0.044 0.185 0.785 0.020

1.3.2.3 农牧户适应能力指数计算

①数据标准化。选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30]
功效性为正指标:
M i j = X i j - X i , m i n X i , m a x - X i , m i n
功效性为负指标:
M i j = X i , m a x - X i j X i , m a x - X i , m i n
式中: M i j为各指标去量纲后的值; X i j为去量纲前的指标的值; X   ( i , m a x ) X ( i , m i n )分别为该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②适应能力指数计算。将不同维度测项分值加总平均,计算各维度指数。然后,利用上文贡献度作为权重,将各维度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各类型农牧户生计资本指数,计算方法如下[18]
S d = 1 n i = 1 n D m
S = 1 5 S d · W d
式中:S为适应能力指数;Sdd维度的能力指数;Dmd维度第m个测项的得分;nd维度的测项个数;Wdd维度的权重。

1.3.2.4 适应能力障碍因素诊断

农牧户适应能力由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5个维度和15个指标共同作用形成,但这5个维度和15个指标在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中贡献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很难明确农牧户具体影响因素,因此,通过引入因子贡献度(Uj)、指标偏离度(Vj)和障碍度(Mj)3个指标进行障碍因子诊断[30],对农牧户适应能力影响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与归纳。
障碍度模型为:
U j = w j
V j = 1 - p i j
M j = U j · V j / 1 13 U j · V j
式中:因子贡献度(Uj)代表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项指标的权重(wj);指标偏离度(Vj)表示单项指标与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差距,即单项指标标准化值(pij)与100%之差;Mj代表指标的障碍度。对于农牧户适应能力而言,Mj越大,表明该指标对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阻碍越大,该指标成为农牧户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3.3 适应能力对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影响

1.3.3.1 适应能力对适应行为影响

农牧户的适应行为选择是一个多项无序型变量,受到个体特征、家庭因素以及外部援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分析影响农牧户适应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测度适应能力指标对农牧户适应行为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无序分类型因变量Y(被解释变量)与自变量Xn(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1]。本文将农牧户的适应行为定义为无序多分类因变量y,“纯农型”、“纯牧型”、“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分别赋值1、2、3、4、5,自变量为 x = x 1 , x 2 , x p
y的条件概率为:
P = e x p β 0 + β 1 x 1 + + β i x i 1 + e x p β 0 + β 1 x 1 + + β i x i
相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y k = I n p 1 - p = β 0 + β 1 x 1 + β 2 x 2 + + β i x i
式中:P为选择某种适应行为的概率;x1x2,…,xi为自变量;参数β0β1,…,βi为回归待定系数。

1.3.3.2 适应能力对适应结果影响

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和社会能力,适应结果用指标农牧户生活满意度作为替代变量,据此构建了基本检验模型:
L i f e S i = α + β 1 H + β 2 N + β 3 P + β 4 F + β 5 S + ε
该模型是检验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和社会能力与农牧户生活满意度是否有显著影响。其中,作为被解释变量: L i f e S i表示不同种类型的农牧户生活满意度,利用Liket五级量表进行变量赋值,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i=1,2,3,4,5,分别表示纯农型、纯牧型、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和旅游参与型农牧户。解释变量劳动能力(H)、自然能力(N)、物质能力(P)、金融能力(F)和社会能力(S); α为常数项, ε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具体变量定义及赋值数值见表3。该模型不设置控制变量,主要是由于在本文中涉及到的5种能力全部是由相应的二级指标计算出来,主要包括了跟生活满意度相关的指标。关于模型中相关变量及解释见表3
表3 变量定义及赋值

Tab.3 Definition and assignment of variables

变量含义 变量解释 均值 标准差
因变量 不同类型农牧户生活满意度Life S 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 2.8900 0.468
自变量 劳动能力H 户主年龄H1、成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H2 0.1412 0.472
自然能力N 家庭拥有草地面积(N1)、家庭拥有耕种面积(N2)、水资源状况(N3 0.0202 0.458
物质能力P 房屋(P1)、牲畜数量(P2)、生产生活设备数量(P3 0.3622 0.369
金融能力F 家庭人均年收入(F1)生计多样性指数(F2 0.0378 0.398
社会能力S 社团参与(S1)、社会网络(S2)、社会声望(S3)、社会信任(S4)、共同愿景(S5 0.0618 0.401

2 结果与解释

2.1 农牧户适应结果分析

农牧户适应结果是其适应行为产生的后果,可以通过农牧户生活满意度的调查获得[32]。在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与政策实施背景下,在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过程中,农牧户适应能力与适应行为变化最终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变化[33]。本文基于调研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选择农牧户生活满意度作为适应结果具体量化指标来表征。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牧户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同类型农牧户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认为“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的农牧户共220户,占样本总数22.94%;认为“一般满意”的农牧户共271户,占样本总数28.26%;认为“不太满意与不满意”的农牧户共445户,占样本总数48.80%。以“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农牧户总数占比为对比标准,不同类型农牧户生活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纯牧户(24.77%)、纯农户(24.24%)、农牧兼型(22.58%)、务工主导型型(19.85%)、旅游参与型(18.75%),表现出生计方式单一的农牧户生活满意度水平总体高于生计方式多样化的农牧户生活满意度水平(图5)。
图5 不同类型农牧户生活满意度占比

Fig.5 Life satisfaction ratio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2.2 适应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2.2.1 农牧户家庭基本特征分析

为分析不同类型适应主体家庭基本特征,利用SPSS20.0软件,检验5类型农牧户家庭情况表征指标发现,不同类型农牧户的户主年龄、成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劳动力比重、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草场面积、宅基地面积、生产生活设备数等内容存在显著差异(表4)。
表4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五种类型农牧户描述性指标特征

Tab.4 Descriptive indicators of five typ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Dalhan Maomingan Union Banner

农牧户家庭特征 纯农户 纯牧户 农牧兼型 务工主导型 旅游参与型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户主年龄 60.19 11.70 52.97 9.54 57.55 10.70 40.00 14.15 50.00 16.08
成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2.07 0.90 2.50 0.92 2.36 0.90 2.62 0.76 2.83 0.39
家庭规模(人/户) 3.04 1.83 3.30 1.15 3.09 1.32 2.83 1.07 3.50 2.07
劳动力比重(%) 59.00 0.38 78.00 0.27 71.00 0.34 79.00 0.38 84.00 0.15
人均年收入(人/万元) 1.28 1.11 2.80 2.13 2.08 2.11 3.05 6.81 3.65 4.11
旅游收入(人/万元) 0 0 0 0 0 0 0.32 0 3.65 4.11
务工收入(人/万元) 0 0 0 0 0 0 1.87 6.81 0 0
牧业收入(人/万元) 0 0 3.80 50.06 0.98 0.75 0.23 0.11 0 0
种植业收入(人/万元) 1.28 26.32 0 0 1.10 0.98 0.64 1.66 0 0
人均耕地面积(hm2 1.38 1.15 0 0 1.27 1.05 0.55 0.53 0 0
人均草场面积(hm2 0 0 69.19 47.97 0 0 21.33 11.25 15.23 5.59
宅基地面积( hm2 0.04 3.61 0.07 5.86 0.04 3.30 0.03 2.39 0.08 5.55
家庭生产生活设备数(个) 5.70 1.38 7.43 1.66 8.27 1.26 6.50 0.96 10.70 0.79
集聚性 2.38 0.43 0.15 0.92 1.66 0.62 2.33 0.62 0.22 0.86
可达性 0.04 0.65 0.01 0.91 0.04 0.54 0.04 0.39 0.43 0.11
样本数 363 214 155 131 96

2.2.2 农牧户适应能力评价结果

基于综合指数法(公式3、4)计算农牧户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指数,然后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ANOVA分析显示(表5),纯农型、纯牧型、农牧兼型、旅游参与型、务工主导型农牧户的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表5 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均值及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

Tab.5 Result of mean value and multivariate variance analysis (ANOVA) of adaptive capac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农牧户 劳动能力 自然能力 物质能力 金融能力 社会能力 适应能力
纯农户 0.104 0.020 0.352 0.012 0.069 0.557
纯牧户 0.144 0.044 0.388 0.040 0.056 0.672
农牧兼农牧户 0.130 0.021 0.360 0.022 0.068 0.601
旅游参与农牧户 0.177 0.009 0.370 0.066 0.070 0.692
务工主导农牧户 0.151 0.007 0.341 0.049 0.046 0.594
平均值 0.141 0.020 0.362 0.038 0.062 0.623
F 6.765 4.385 3.687 5.769 7.612 8.102
P 0.001*** 0.031** 0.000*** 0.002*** 0.006*** 0.000***

注:**、***分别表示p<0.05、p<0.01。

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参与型(0.692)、纯牧户(0.672)、农牧兼型(0.601)、务工主导型(0.594)、纯农户(0.557)。其中,旅游参与型农牧户劳动能力(0.177)、金融能力(0.066)、社会能力较强(0.070),但自然能力较差(0.009),调查中发现该类型农牧户受教育程度、收入较高、社会关系发达,但人均草场面积较少;纯牧户自然能力(0.044)、物质能力(0.388)较强,但社会能力较差(0.056),该类型农牧户人均草场面积近约70hm2,全面禁牧补贴较高,生产生活设备较多,但由于居住集聚性与到城镇的可达性较差的原因,社会关系网络不发达;农牧兼型农牧户劳动能力(0.13)、物质能力(0.36)、社会能力(0.068)较强,但金融能力(0.022)较低,该类型农牧户大部分是因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影响失去土地使用权,为增加抵御生计风险,提高收入,而丰富生计多样性;务工主导型农牧户劳动能力(0.151)、金融能力(0.049)较强,但自然能力(0.007)较弱,该类型农牧户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小,收入较高;纯农户自然能力(0.020)与社会能力(0.069)较强,但其他能力均较弱,该类型农牧户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且因集聚性较高,社会能力较强,但由于自然资本缺失严重,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其它能力均较小。

2.3 适应能力障碍分析

2.3.1 农牧户适应能力障碍分析

从准则层看,障碍度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劳动能力(29.83%)、金融能力(22.94%)、自然能力(17.09%)、物质能力(16.13%)、社会能力(14.00%);从指标层障碍度看,位于前6名的单项指标是:成人劳动力比重(22.51%)、家庭人均年收入(16.71%)、人均草场面积(13.48%)、社会网络(11.71%)、牲畜数量(11.17%)、人均耕地面积(9.10%)(表6)。
表6 农牧户适应能力准则层、指标层障碍度(%)

Tab.6 The obstacle of criterion layer and indicator layer of adaptive capaci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准则层 劳动能力(29.83) 金融能力(22.94) 自然能力(17.09) 物质能力(16.13) 社会能力(14.00)
指标层 成人劳动力比重(22.51) 家庭人均年收入(16.71) 人均草场面积(13.48) 社会网络(11.71) 牲畜数量(11.17) 人均耕地面积(9.10)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阻碍农牧户提升适应能力的首要障碍因素是劳动能力与金融能力,其中,家庭成人劳动力短缺是阻碍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素,调查中发现,农牧户家庭劳动力存在严重短缺,且随着城镇化发展与“禁牧”政策的实施,情况愈加严重;农村、牧区缺乏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与农牧户缺少金融知识与理财能力是阻碍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另一重要因素。自然能力中人均草场面积少成为阻碍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草场面积越大禁牧补贴金额越多;另一方面是草场由生产、生活功能向观光旅游功能转变过程,其价值不断提高。物质能力与社会能力中的牲畜数量与社会网络成为阻碍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牲畜作为农牧户物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牧户抵御生计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面临干旱、家庭重大支出等情况,可以卖牲畜来缓解生计压力。

2.3.2 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障碍分析

从准则层来看,适应能力各维度对五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表7)。劳动能力对纯牧型(30.07%)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障碍最大;自然能力对旅游参与型(17.65%)适应能力提升障碍最大;物质能力维度对务工主导型农牧户提升适应能力的障碍最大;金融能力对农牧兼型(23.16%)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阻力最大;社会能力对纯牧型(14.25%)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障碍最大。
表7 不同类型农牧户准则层指标及障碍度(%)

Tab.7 Indicators of criterion layer and obstacl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劳动能力 自然能力 物质能力 金融能力 社会能力
纯农型 22.31 11.20 16.24 15.31 9.58
纯牧型 30.07 16.87 15.66 23.15 14.25
农牧兼型 30.01 16.95 16.07 23.16 13.81
旅游参与型 29.19 17.65 16.27 22.74 14.17
务工主导型 29.38 17.25 16.60 22.59 14.18
表8的指标层来看,纯农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家庭人均年收入(28.66%),纯农户就业机会较少,家庭收入最低,收入很难维持家庭生计,劳动力大量流失,成为制约农牧户适应能力的瓶颈;纯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社会网络(27.35%),纯牧户居住分散,距离城镇距离较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参与少,社会网络不发达,成为制约纯牧户生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8 不同类型农牧户指标层主要障碍因素与障碍度

Tab.8 Major obstacle factors and degree of obstacle in index lay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障碍度诊断 指标排序
1 2 3 4
纯农型 障碍因素 F1 N2 P2 H1
障碍度/% 28.66 16.70 12.26 11.83
纯牧型 障碍因素 S2 F1 N1 H1
障碍度/% 27.35 12.40 11.17 10.09
农牧兼型 障碍因素 F1 H1 S2 N2
障碍度/% 23.40 16.23 10.55 8.33
旅游参与型 障碍因素 S2 H2 P3 N1
障碍度/% 30.44 14.70 13.22 9.98
务工主导型 障碍因素 H2 N1 F1 P3
障碍度/% 32.85 18.65 13.43 10.22

注:由于指标较多,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只列出排名前4位的障碍因子。

农牧兼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家庭人均年收入(23.40%),农牧兼型适应行为是面对自然资本减少,为增加收入,而丰富收入来源的适应行为,家庭收入对其生计活动影响较大;旅游参与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社会网络(30.44%),旅游活动需要较多的社会网络关系与信息,而牧区观念、信息、设施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此类型牧户生计的重要因素;务工主导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受教育程度(32.85%),调查中发现,该类型农牧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影响,外出务工多从事低端服务业,收入较低、就业稳定性差等特征突出。

2.4 适应能力对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影响分析

2.4.1 适应能力对农牧户适应行为影响

表9分析结果来看,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1 018.906,卡方检验值为273.896,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即适应能力不同维度因素对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表9 农牧户适应行为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Tab.9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daptive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解释变量 纯农型 纯牧型 兼业型 务工型 旅游参与型
B ExpB B ExpB B ExpB B ExpB B ExpB
户主年龄 0.215** 0.682 -0.270 0.715 -0.280** 0.812 -0.493*** 0.825 -0.482*** 0.867
成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0.415 1.068 0.473 1.162 0.496** 1.620 0.581*** 1.837 0.612*** 1.965
人均年收入 0.407** 2.354 0.478*** 2.965 0.465 3.015 0.491*** 2.681 0.621*** 3.602
人均耕地面积 0.201*** 2.002 0.508 3.065 -0.235*** 3.415 -0.468** 3.987 -0.603** 3.012
人均草场面积 0.108 1.065 0.478*** 2.965 0.405*** 3.762 0.208** 1.369 0.671*** 3.902
家庭生产生活设备数 0.018** 3.935 0.415*** 2.456 0.068 1.036 -0.108 1.123 0.528*** 1.369
社团参与 0.224** 1.603 0.083 0.632 0.213 0.786 0.251** 1.702 0.358** 1.621
社会网络 0.301 1.003 0.367 1.236 0.405** 1.436 0.156 1.036 0.503*** 2.705
社会声望 0.089 0.801 0.057 0.705 0.206 0.757 0.189** 0.602 0.292** 0.806
社会信任 0.312** 1.721 0.801*** 2.587 0.405** 1.214 0.367*** 2.396 0.605*** 3.405
共同愿景 0.124 0.631 0.208** 1.256 0.956 0.786 0.189** 1.305 0.108 0.621

注:**、***分别表示p<0.05、p<0.01;S为自变量回归系数。

劳动能力(H)中户主年龄对农牧兼型、务工型、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户主年龄越大,农牧户选择旅游参与型、务工主导型、兼业型的适应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而选择纯农型适应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成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适应行为选择呈正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成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从事非农牧业生产行为的几率越高。自然能力(N)中人均耕地面积对农牧兼型、务工型、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负相关,即耕地面积越大选择传统农牧业生产适应行为几率越大,人均草场面积与纯牧型、农牧兼型、务工型、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物质能力(P)中家庭生产生活设备数对纯牧型与旅游参与型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金融能力(F)中人均年收入对纯牧型、务工主导型与旅游参与型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能力(S)中社会参与对务工型、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网络对兼业型、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声望对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信任对纯牧型、兼业型、务工主导型与旅游参与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共同愿景对纯牧型与务工主导型的适应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社会能力是农牧户适应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社会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农牧户社会资本可利用的多少,可利用的社会资本越多,社会能力越强,适应能力越强,农牧户适应行为选择越多样化,生计越多元化,有利于农牧户适应行为有效选择。

2.4.2 适应能力对农牧户适应结果影响

从Order Logistic模型边际分析结果来看(表10),模型的Pseudo R2分别为0.658、0.509、0.648、0.538和0.567,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适应能力各维度对不同类型农牧户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在总体上具有统计意义。
表10 Order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Tab.10 Regression results of Order Logistic Model

变量名 纯农型 纯牧型 农牧兼型 务工主导型 旅游参与型
统计量 β 统计量 β 统计量 β 统计量 β 统计量 β
H 0.321(1.08) 0.326 0.102(1.37) 0.526 0.005***(3.98) 0.467 0.006***(4.65) 0.603 0.008***(3.08) 0.532
N 0.005***(4.61) 0.589 0.009***(4.52) 0.601 0.006***(3.86) 0.409 0.228(0.91) 0.051 0.011**(2.28) 0.451
P 0.019**(3.76) 0.401 0.007***(5.14) 0.575 0.005***(5.08) 0.428 0.358(0.67) 0.006 0.005***(5.09) 0.612
F 0.004**(3.86) 0.801 0.009***(4.03) 0.751 0.015**(3.04) 0.605 0.009***(4.47) 0.502 0.009***(5.48) 0.356
S 0.008***(3.98) 0.605 0.052**(2.78) 0.508 0.049**(2.65) 0.526 0.038**(2.67) 0.308 0.004***(5.54) 0.634
Year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Observations 363 214 155 131 96
Pseudo R2 0.658 0.509 0.648 0.538 0.567

注:***、**分别为在1%、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底下的括号中报告了T统计量。

劳动能力(H)中,务工主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劳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60.3%,旅游参与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劳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53.2%,农牧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劳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46.7%;自然能力(N)中,纯牧户每增加1单位自然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60.1%,纯农户每增加1单位自然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58.9%,旅游参与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自然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45.1%,农牧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自然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40.9%;物质能力(P)中,旅游参与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物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61.2%,纯牧户每增加1单位物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57.5%,农牧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物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42.8%,纯农户每增加1单位物质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40.1%;金融能力(F)中,纯农户每增加1单位金融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80.1%,纯牧户每增加1单位金融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75.2%,农牧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金融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60.5%,务工主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金融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50.2%,旅游参与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金融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35.6%;社会能力(S)中,旅游参与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社会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63.4%,纯农户每增加1单位社会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60.5%,农牧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社会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52.6%,纯牧户每增加1单位社会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50.8%,务工主导型农牧户每增加1单位社会能力,生活满意度提高30.8%。该结论与实际相符。

2.5 农牧户适应机制分析

农牧户适应行为理性选择由行为意图引发,并受环境、政策和适应能力制约[14]。因此,综合考虑北方农牧交错区气候条件、城镇化、生态环境演变背景与政策引导作用,分析农牧户适应能力、适应行为、适应结果逻辑关系,以及适应能力的障碍因素,来解释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

2.5.1 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是农牧户适应的起因和动力

近年来,在气候暖干化、城镇化背景下,众多生态工程的实施和草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冲击,主要表现为大面积草场禁牧,大量耕地还林还草,并安装风力发电机组,草场与耕地等自然资源传统生产功能转向非农牧业生产功能。在自然资源功能演变过程中,农牧户很难有效参与,面临生存压力,在调研中人们提到最多的是“全面禁牧了,圈养投入太高,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耕地数量减少了,入不敷出,养点牲畜,增加点收入”。可以看出,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投入增多,众多生态工程实施导致的自然资本缺失,成为农牧户适应发生的重要推力,草原旅游开发、快速城镇化等因素构成了农牧户适应发生的拉力。在“推力—拉力”交互作用下农牧户适应发生成为必然,各项补贴对于农牧户面临适应发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补贴存在不公平问题,且形式单一。

2.5.2 农牧户对良好适应效果的追求是农牧户适应的内在动因

根据理性选择理论,行为由意图(动机)引发[14],农牧户基于自身家庭生计资本特征与偏好,追求良好的适应效果,则是农牧户适应行为选择差异化的内在动因。传统的农牧业生产与非农牧业生产是农牧交错区主要适应行为,其中,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适应行为是在基于追求良好适应效果,即在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的内在动因下,从纯农户与纯牧户适应行为分异而来,最终形成了现阶段不同适应行为的农牧户。经济理性主导下的农牧兼型与务工型农牧户:农牧兼型农牧户大部分是由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其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纯农户分异而来,原因是,耕地减少,剩余耕地生产收入与补偿很难维持家庭生计,因此,采取增多生计来源方式。务工主导型农牧户是由纯农户与纯牧户分异而来,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自然资本的缺失,生存理性的需要而外出务工。社会理性主导下的旅游参与型农牧户:调查中发现旅游参与型农牧户多为纯牧户分异而来,多为主动参与草原旅游开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还带有一定社会性目的。调查中发现,该类型牧户认为参与旅游业,“不用外出务工受罪,还能方便照顾家庭”,可见社会理性是农牧户以参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适应对策的动因所在。可以看出,农牧户适应行为不仅受经济利益驱使,家庭、情感等社会性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综上所述,农牧户对良好适应效果的追求是农牧户适应的内在动因。

2.5.3 适应能力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化根本原因,直接影响着农牧户适应结果

根据适应能力与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定量分析结果,农牧户劳动能力、自然能力、物质能力、金融能力、社会能力对于其适应行为的选择以及适应结果的差异具有显著影响。从事传统纯农牧业生产农牧户自然能力较强,但劳动能力较弱;从事非农牧业生产农牧户劳动能力较强,如受教育程度较高,但自然能力较弱。提高劳动能力对于提升务工主导型与旅游参与型农民户适应效果作用最大;提升自然能力对于提升纯牧户和纯农户适应效果最显著;提升物质能力对于提升旅游参与型与纯牧户的适应效果最显著;提升金融能力对于提升纯农户与纯牧户的生活满意度最显著;提升社会能力对于提升旅游参与型牧户与纯农户生活满意度最显著。可以看出,农牧户适应效果也是适应能力综合作用的体现。因此,适应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农牧户适应性的关键。
农牧户的适应机制(图6)可总结为: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实施、草原旅游发展导致的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与农牧户生存理性之间的矛盾是适应发生的起因;农牧户对良好适应效果的追求是农牧户适应发生的内在动因;适应能力差异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化根本原因,并决定着农牧户适应结果;农牧户适应行为及结果是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关键因子,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发展。
图6 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图

Fig.6 Adaptive mechanism of farmers and herdmen

3 结论与讨论

3.1 基本结论

通过系统研究农牧户适应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等影响的适应行为分异过程、适应结果状态、适应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厘清农牧户适应能力、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逻辑关系,总结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得出基本结论:①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导致达茂旗农牧业生产功能衰退,是农牧户发生适应性演化的起因与动力。②农牧户在理性选择的内在动因下,适应行为由传统农牧业生产向非传统农牧业生产转变,现阶段形成了纯农户、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五种适应行为主体。③适应能力差异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发生分异的根本原因,对农牧户适应结果影响显著,其中,适应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参与型、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纯农户。④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前六位障碍因素是: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少、耕地或草地面积不足、社会网络不发达、牲畜数量少;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农户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纯牧户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农牧兼型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务工主导型是受教育程度低和人均耕地面积短缺;旅游参与型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受教育程度低。

3.2 讨论

①本文与以往研究相比,更重视农牧户的能动性,强调从微观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角度去探讨农牧户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剖析了以往较少关注的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诊断了农牧户适应能力障碍因素,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篇幅所限,本文仅探讨了时间截面上的农牧户适应性演化,乡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演化以及系统演化与农牧户适应性演化的关系等是后续深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②本文尝试对农牧交错区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进行探析,但文中对于表征农牧户适应能力的指标选取上,在构建指标体系方面,在总结农牧户适应性演化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对于农牧户的空间可视化分析技术利用较少,对其生产、生活空间演化研究缺乏。因此,农牧户空间可视化分析等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③达茂旗位于农牧交错区中部,而农牧交错区经纬度跨度大,地带多样性突出,气候因素多样、地形地貌复杂,因此,还需对其他类型的景区进行调查展开对比研究。

3.3 实践启示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乡村政策、管理问题与农牧户适应障碍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①农户与牧户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但现阶段实施政策、管理模式皆生搬硬套农区政策与经验,如草场网围栏、全面禁牧等,造成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因此,应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政策与模式,协调生态保护与草场、耕地等自然生计资源的关系,引导乡村发展生态农牧业。②纯农户、农牧兼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家庭人均年收入。因此,对于纯农户、农牧兼型农牧户应重点实施产业振兴乡村政策,如发展绿肥种植,支持有机肥生产与使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进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用水计量、智能控制等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与应用普及,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③纯牧户、旅游参与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社会网络,务工主导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受教育程度。因此,对于纯牧户和旅游参与型牧户,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其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其克服空间可达性差的缺陷;对于务工主导性农牧户应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与水平,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创业潜力。
[1]
刘彦随, 李进涛.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J]. 地理学报, 2017, 72(1):161-173.

DOI

[2]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563-576.

DOI

[3]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1019-1 030.

[4]
刘彦随, 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 地理学报, 2012, 67(8):1011-1 020.

[5]
张建春, 储少林, 陈全功. 中国农牧交错区界定的现状及进展[J]. 草业科学, 2008, 28(3):78-84.

[6]
李栋梁, 吕兰芝. 中国农牧交错区的气候特征与演变[J]. 中国沙漠, 2002, 22(5):76-81.

[7]
罗倩, 刘晓暄, 苏伟. 基于Mann-Kendall 的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时空变化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5(23):5891-5 895.

[8]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等.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 资源科学, 2004, 26(5):80-88.

[9]
秦立刚. 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区域气候对下垫面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10]
陈方. 贫困山区乡村衰落与人口迁移[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11]
Smit B, Wandel J. 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3):282-292.

[12]
Engle N L. Adaptive capacity and its assessment[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1,21:647-656.

[13]
Galloln G C. Linkages among 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 adaptive capacit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3):293-303.

[14]
李文龙, 林海英, 金桩. 社会资本可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内蒙古农牧民的经验发现[J]. 经济研究, 2019, 54(12):134-149.

[15]
杜金燊, 于德永.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3):365-372.

[16]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统计局.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统计年鉴[Z]. 1990—2017.

[17]
Fang Yiping, Qin Dahe, Ding Yongjian. A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on adaptability in climate change:present situationand tendency[J]. Arid Zone Research, 2009, 26(3):299-305.

[18]
尹莎, 陈佳, 吴孔森, 等. 干旱环境胁迫下农户适应性研究——基于民勤绿洲地区农户调查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644-654.

DOI

[19]
王亚茹, 赵雪雁, 张钦, 等.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7):1273-1 287.

[20]
史玉丁, 李建军. 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 旅游学刊, 2018, 33(2):15-26.

[21]
陈佳, 张丽琼, 杨新军, 等. 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 地理研究, 2017, 36(9):1709-1 724.

[22]
张瑞英, 席建超, 葛全胜. 乡村旅游农户可再生能源使用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的案例实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12):190-196.

[23]
Piya L, Joshi N P, Maharjan K L. Vulnerability of Che pang households to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s in the Mid-Hills of Nepal[J]. Climatic Change, 2016, 135(3-4):521-537.

[24]
Huang L, Yang P, Ren S.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Beijing Agricultural Drought[J]. 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4,419:269-280.

[25]
Pei W, Fu Q, Liu D, et al. Assessing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 the Sanjiang Plain based on an improved projection pursuit model[J]. Natural Hazards, 2016, 82(1):683-701.

[26]
胡安安, 许肇然, 黄丽华. 基于社会参与理论的为老服务网站活动模式研究:以上海老年人学习网为例[J].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7, 29(1):36-44.

[27]
刘建娥, 戴海静, 李梦婷. 转型社区居民的离愁别绪:社会资本视角下生活满意度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8, 24(3):12-23.

[28]
翟学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 社会学研究, 2003(1):1-11.

[29]
裴志军. 家庭社会资本、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一个浙西农村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1(7):22-29,111.

[30]
李文龙, 匡文慧. 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131-139.

DOI

[31]
吴娜琳, 李小建. 村域视角下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河南省西峡县香菇产业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9):143-151.

[32]
白描, 吴国宝. 农民主观福祉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省10县农户调查资料[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1):41-51,141-142.

[33]
蔡银莺, 朱兰兰. 生计资产差异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以成都市双流县和崇州市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30-3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