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专栏

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收缩与复兴中的空间形态调整

  • 周恺 ,
  • 涂婳 , ,
  • 戴燕归
展开
  • 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2
※涂婳(1996—),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收缩城市与规划应对。E-mail:

周恺(1981—),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收缩城市与规划应对、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0-08-1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8197)

Spatial Adjustment of Shrinking Cities in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 ZHOU Kai ,
  • TU Hua , ,
  • DAI Yangui
Expand
  • School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8-14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5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战略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处理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探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空间结构优化的职责。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局部人口收缩的新背景下,部分区域和城市的收缩与复兴对其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文章基于收缩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形态调整规律,探讨其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之下的规划应对策略。首先,从区域收缩(广义收缩)和城市收缩(狭义收缩)两个层面对现有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区域和城市在收缩与复兴过程中的形态演化规律,归纳区域衰退、中心区衰退、次中心衰退、居住用地空置、产业用地弃置五种形态类型特征。其次,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从已见成效的城市复兴案例入手,分别归纳收缩期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间形态调整策略。最后,基于以上空间调整策略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本文引用格式

周恺 , 涂婳 , 戴燕归 . 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收缩与复兴中的空间形态调整[J]. 经济地理, 2021 , 41(4) : 212 -22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4.025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the 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at the city level has been give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ecu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and regions,exploring good morphology for urban space,and optimi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xisting urban layout. Considering the inevitable scenario of depopulation of some areas in the future,the urban shrinkage and revival in some regions could have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spatial adjustment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e morphology at both city and regional scales. Therefore,based on the spatial changes of shrinking cit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shrinking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First of all,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population shrinkage at the regional and urban scale,from which the morphological patterns in the regional/urban growth and shrinkage have been summariz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hrinking cities are summarized as fiv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city-level shrinking,shrinking in city center,shrinking in subcenter,idle residential areas,and abandoned industrial areas. Secondly,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urban redevelopm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patial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the regional and city level,with reference to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 Finally,based on the strategies discussed above,the policy measurements for spatial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re discussed. To sum up,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morph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in urban (regional) shrinking and reviving.

随着我国城镇化由“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部分城市开发建设也逐渐进入集约、高效、提质、减量的新阶段。随着全国人口总量增速的放缓,部分区域(例如老工业基地、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偏远地区乡镇和大量乡村地区)和城区(例如部分老工矿区、旧城、开发区和新区)已经出现了“人口局部收缩”。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省市[1]、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等区域都出现了局部收缩现象[2-3]。而在新型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转化为“人的城镇化”的要求下,人口不仅是核算建设指标的基础,也是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城市功能需求的出发点。人口收缩情境下,吸引增量人口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存量人口的生活品质,城市治理政策将转向“量质并举”[4]。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也使得人地关系在顶层设计下开始被重新定义。规划的理论方法开始从追求增长的“扩张式”向“存量式”甚至“减量式”转化,城市收缩发展中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增长,成为展开收缩治理的切入点[5-6]。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7];并在《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再次强调“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8],提出增长与收缩并重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组织和编制工作正积极展开[9],如何科学地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落实和细化国家级、省级规划的要求,又要为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侧重于实施性[10]。同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方面责任重大,担负着处理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探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职责。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11]将“资源枯竭、人口收缩城市振兴发展的空间策略”列为该层次规划的重大专题研究之一。与此同时,在主要内容上与收缩城市的空间策略相互呼应:①“优化空间总体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中蕴含着收缩区域和增长区域之间的空间平衡策略;②“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和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收缩密切相关;③“优化空间结构和提升连通性,促进节约集约、高质量发展”中“城市功能布局和结构优化”及“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与收缩城市的中心区复兴相对应,并且,“盘活存量并优化用途结构”与城市收缩中空置工业用地的再利用紧密相关;④“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健康、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中“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对应着城市收缩中对空置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的调整。因此,本文基于“收缩城市”的相关案例经验,试图通过分析城市收缩与复兴中的空间形态调整方式,探索此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规划方法。
本文将从区域收缩和城市收缩两个层面入手,归纳分类现有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分析空间形态演化规律并总结其形态类型。进而,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要求,从已见成效的复兴案例入手,分别探索各种形态类型的空间调整与优化策略,以期为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1 区域和城市收缩的空间模式与形态特征

由于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丰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空间格局分类。本文梳理收缩区域和收缩城市的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归纳其形态演化规律和类型特征。

1.1 收缩的空间模式

“区域收缩”(或广义收缩),即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地级市、县市、乡镇或村的“行政地域”范围内[1]的人口收缩,可进一步细分为“全域型收缩”和“局部型收缩”(表1)。“全域型收缩”指在行政管辖区内整体地出现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现象,表现为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资源枯竭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全域总人口减少[12-13],还可表现为长期人口流失和经济增长缓慢导致的小城镇或乡村地区空心化[14-15]。“局部型收缩”指在区域范围内的次区域中出现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主要表现在大都市区和市县域两个层面。在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圈范围内,中心城市周边临近的次区域(县、镇、乡和村)会在中心城市“虹吸作用”影响下,出现劳动力外流、经济活力下降和城镇空心化[13,16]。在西方郊区化过程中,大都市区周边的“反磁力中心”(即卫星城)建设,也有可能吸引人口外流,导致中心城市的收缩[17]。基于我国独特的“市带县”和“县管乡镇”体制,市县域空间尺度下也存在不同类型的次区域收缩,包括边缘式收缩、二分法式收缩、点部集中式收缩和沙漏式收缩[1]表1图1)。
表1 区域和城市收缩的空间模式类型

Tab.1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regional and urban shrinkage

空间模式类型 概念界定 典型案例



全域型 整体收缩 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资源枯竭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全域人口减少 日本、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宜宾、湖北省黄冈市
空心化收缩 长期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导致的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空心化 湖南省桃源县、爱沙尼亚
局部型 都市圈层面 虹吸收缩 都市圈外围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导致外围城镇收缩 武汉都市圈、成渝都市圈、东京都市圈
反磁力收缩 卫星城吸引人口流出,导致中心城市收缩 美国底特律、美国匹兹堡、英国大伦敦地区
市县域层面 边缘式收缩 边缘地区县(镇)域出现收缩,而市区(县城)人口持续增长 四川省达州市、湖北省十堰市
二分法式收缩 人口流失的县市(区)将行政单元一分为二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宣城市
点部集中式收缩 行政单元内某小块地区出现人口流失 湖南省邵阳市、江西省宜春市
沙漏式收缩 核心地区县市(区)人口减少,边缘地区县市(区)人口增加 上海市、北京市



圈层型 圈层/同心圆模式 由郊区化引发的内城人口外迁,形成的中心城区衰退而近郊区繁荣 英国格拉斯哥、美国匹兹堡、美国圣路易斯
反圈层模式 后郊区化时代近郊区人口向更远的远郊区外迁,加之中心区成功复兴,导致近郊区圈层人口收缩 法国巴黎、美国费城、美国纽约
穿孔型 工业区废弃 工业衰落导致的旧厂区、矿区、港区废弃 美国克利夫兰、英国曼彻斯特、德国莱比锡、中国东北地区
开发区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开发区土地空置 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射阳县
住房空置 人口总量减少和住房供给过量,导致“星状”分布的房产空置 美国底特律、日本夕张、日本歌志内
图1 收缩的空间模式

注:深色部分为人口收缩地区,箭头表示人口流向;部分根据文献[1][16]改绘。

Fig.1 Typology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城市收缩”(狭义收缩)即行政区内的市辖区、县市街道或街区等“城市实体地域”[1]范围内人口经济衰退或房屋土地空置。城市尺度下的收缩包括“圈层”和“穿孔”两种空间模式(表2)。“圈层型收缩”表现为都市区范围内由城市中心向乡村过渡的若干圈层中的人口迁移和用地变化。在西方城镇化历程中体现为:①由郊区化引发的内城人口外迁,形成中心城区衰退而近郊区繁荣的“圈层模式”(又称同心圆模式)[17-18]。②随着后郊区化时代近郊区人口向更远的远郊区外迁,以及中心区成功复兴,形成城市近郊区圈层人口收缩的“反圈层模式”[17,19]。我国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用地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空间模式[20]。“穿孔型收缩”指人口经济收缩和住房土地空置零星地出现在建成区中[12,14,21]。例如,城市工业衰落导致的旧厂区、矿区、港区废弃[15,22],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开发区土地空置[23-24],以及随着人口总量减少和住房供给过量导致“星状”分布的房产空置[17,19]

1.2 收缩的形态演化规律

在Berg[25]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城市和区域的形态演化被视为一个自然过程,在经历过初期的快速发展后,将在较长时期内维持“扩张—停滞—衰退—复兴”的周期性波动。区域尺度下,城镇空间在经历“集聚发展阶段”和“空间相对均衡阶段”之后[26],可能由于区域人口经济发展停滞和衰退,进入“收缩调整阶段”,出现中心城市的收缩和城镇体系结构的再调整(图2)。在城市尺度下,城镇在经历研究者熟知的“萌芽期”和“增长扩张期”后,可能在“结构性危机”影响下进入“衰退期”[14],而后在规划政策引导下进入“收缩调整期”(图3)。这是根据全球城镇化经验总结的形态演化规律。
图2 区域增长—收缩形态演化规律

Fig.2 Morphological patterns in regional growth and shrinkage

1.3 收缩的形态类型特征

依据图2图3中区域和城市收缩的形态演化规律,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若干形态类型。
图3 城市增长—收缩形态演化规律

Fig.3 Morphological patterns in urban growth and shrinkage

1.3.1 区域收缩

收缩的动因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在“由多元因素导致、多种后果综合交叉影响下”的系统过程[14]。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人口减少会导致区域的整体收缩,同时带来社会资本流失和公共活动的减少,使得城市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则会带来部分城市吸引力下降,从而导致城市的人口减少,向区域中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城市流动。宏观条件变化可能导致地方经济吸引力下降,引起人口流出,进而打破原本相对均衡的城镇体系结构,导致部分城镇的空间形态出现收缩和调整(图2d)。

1.3.2 中心区收缩

收缩城市的中心区常随处可见大量空置建筑和土地,居民外迁、商业萧条、就业岗位流失,城市活力不足。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引起的中心区人口流失,导致城市中心区住宅空置,居住用地荒废,基础设施过剩。从而带来城市犯罪率的上升,设施维护不善,地方财政困难,同时城市吸引力的下降影响了中心区的长期资本投入,经济衰退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影响之下,城市中心区面临着结构性危机。同时,在此影响之下衍生出一系列间接影响,加剧了城市贫困和城市活力的不足。

1.3.3 次中心收缩

社会资本以及人口的流失无疑给次中心区带来了重创。公共活动减少和弱势群体聚集于此,经济活力相比中心区更加不足,缺乏城市内部增长动力,次中心区丧失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造成城市文化衰落。在人口总量减少和经济活力不足的城市收缩期,次中心常陷入衰退。商业衰退是次中心衰退的主要原因,表明商业活力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商业发展。从空间结构来看,片区级别的商业中心空置远比中心区商业衰败来得迅速和严重,在缺乏政策引导的情况下很难恢复之前的活力。

1.3.4 居住用地空置

郊区化、卫星城效应和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城市人口的减少,居住用地空置大量出现,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废弃住房又为城市犯罪提供了温床,犯罪率的上升导致房地产市场开始萎缩,公共环境出现混乱,城市开始丧失城市性,投资不足导致城市贫困愈演愈烈。城市贫困和城市活力不足的反作用导致城市吸引力下降,城市居住空置的现象难以扭转。

1.3.5 产业用地弃置

去工业化、意识形态变化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工业企业倒闭、工业用地弃置,就业需求减少和就业结构改变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就业人口流动致使人口减少。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以工业为支撑产业的城市出现经济衰退,城市缺乏人口动力和经济动力,陷入衰退困境之中。

2 收缩与复兴中的空间形态调整

由上文论述可知,收缩与复兴也是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当前的城乡规划编制方法过于偏重增量发展和增长管理,而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具备全局调控、动态适应和统筹协同增长与收缩的视野,以更好地完成收缩与复兴中的空间形态调整。

2.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框架

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并对应于区域和城市收缩的空间模式和形态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空间形态调整的基本思路:
①在“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理念之下,跨区域协调“增长和收缩”。人口流动引起地方经济发展条件变化,区域收缩中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需要提出跨区域衔接策略。区域之间的增长和收缩是关联的,一个地区流出的人口和外溢的投资,可能成为另一个地区输入的劳务和引进的外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进行跨区域衔接和城乡统筹时,需要秉承“整体调整和分区引导”的思路。
②基于“收缩的形态演化规律和类型特征”,分区实现“空间结构优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以盘活存量为重点明确用途结构优化方向,提出不同规划分区的用地结构优化导向,并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通过“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营造健康、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收缩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人口减少引起的房屋和用地空置问题,中心区、次中心、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效率亟待提升,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③围绕“底线约束”,建立“紧+缩”适度的“国土空间格局”。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指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基于未来“增长和收缩”并存的城镇化现实,需要建立“紧+缩”适度的国土开发格局。在增长地区需要秉承“紧凑”发展的原则,使其更高效、集约和精致地建设中心城区;在收缩地区需要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收缩调整,主张放弃“必需增长”的发展观念并制定“适度收缩”的规划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27]

2.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优化策略

2.2.1 收缩的空间优化策略

①区域的集聚发展与收缩调整。区域层面的空间策略可依据不同的收缩程度采取对应的策略。全域型收缩可通过制定国家性政策调整空间发展模式适应区域整体发展现状,实现区域形态控制[28]。局部型收缩通过加强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以实现区域协调,同时进行分区政策引导,制定重点发展地区战略,以提高空间发展效率及实现资源的合理引导[29-31]。例如,日本在人口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影响下出现国家层面的全域收缩[12],同时由于主要发展资源集中于“东海道大都市带”,其他地方经济活力下降[28]。在这样背景下,一方面日本长期快速扩张的都市圈(如东京、大阪等)开始寻求紧凑型发展,由外延式扩张转向注重内部结构调整,进行“都心再造”;另一方面,在人口流出的大趋势下,大量中小城镇和边缘地区积极调整城市形态,寻求特色发展。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跨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下,我国中西部部分区域也出现了类似收缩调整现象。例如,在武汉城市圈的不断极化发展下,周边城镇(如黄冈市)劳动力大量外流[16];在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对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周围城镇发展受限[13]
②中心区的衰退、复兴和更新。莱比锡、扬斯敦、匹兹堡、克利夫兰、底特律衰败的中心区都是城市收缩最标志性的写照[32-34]。同时,城市中心区也是大部分收缩城市振兴规划和更新政策的重点投入区域。事实证明,在资金集中导入及各种再开发政策的协力作用下,收缩城市的中心区复兴举措是极有可能在短期显现成效的,并且能实现中心区复兴的手段多种多样:
第一,以商业为主导的复兴。通过投资改善中心区的公共环境,吸引大型企业的迁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35-37]。例如,底特律通过提升中心区的市政服务,改善商业环境和城市环境,建设具有特色的商业商务空间,提供优质且经济的甲级办公空间,吸引数字创意企业家和初创企业家,成功将市中心打造成达到国际标准的中央商务区[38]
第二,以文化为主导的复兴。挖掘文化传统、打造城市名片、发展旅游业也是收缩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有效途径之一[32,39-44]。收缩城市中心区低廉的租金可以吸引艺术家群体,借用艺术创造力为其注入活力。营造公共文化景观有利城市中心区复兴,举办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吸引居民回流的重要方式。
第三,良性绅士化。虽然城市更新有可能引起社会不公平的绅士化现象,但适度的绅士化能为收缩城市带来经济活力。在衰败的中心区,良性的绅士化有利于恢复中心区的人口活力。现有研究发现,旗舰开发项目和配套住宅建设,可带来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的产业,吸引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和中产者)回迁[34,45-46]
③次中心的增长、衰退与更新。从现有经验看,在收缩城市次中心设置新的医疗、教育或体育设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吸引新的人口和投资,依托机构为收缩地区提供就业岗位,有可能实现次中心复兴。例如,美国布法罗投资建设了世界级的城市医疗中心,同时通过大学将周边社区与校园整合起来,以此加强次中心的活力[47]。美国底特律的中城区(Midtown)通过引入医疗、教育、科研机构来恢复人口和经济活力[38]。英国曼彻斯特借助申办奥运会和英联邦运动会来建设体育、交通和艺术等大型项目[48],以此带动次中心经济发展,给原本衰败的“灰色空间”重新涂抹上色彩。
④居住用地的空置和再利用。根据德国和美国的研究,拆除废弃房产只能解决部分空置问题,且由于拆除房产的投入高,许多收缩城市政府难以独立负担[49-50]。因此,很多研究者建议对空置的居住建筑和用地进行调整和再利用,具体包括:
第一,进行社区规划。政府应当积极改造、再利用或处置空置住宅,吸引新的居民迁入,以振兴或稳定社区[51]。如弗林特通过拆除不合标准的物业、进行绿化与都市农业建设、鼓励经济适用房建造等来振兴衰退的社区,实现公平住房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52]。巴尔的摩废弃住房政策集中了城市资源,积极重新规划空置和废弃的房产,主要用于非住宅用途,制定了执法、简化物业收购、购房者支持以及有针对性的拆除、再投资和重建的一系列策略[53-54];而底特律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规划,不断更新传统社区,帮助高空置地区的居民搬到人口密集地区[38]
第二,适应性城市设计。建筑和土地空置给城市设计提供了塑造更好人居环境的机会。在宽松的经济和社会需求下,城市可以借机增加开放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公共环境。由于空置建筑影响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应根据区域的不同收缩程度采取差异化适应性城市设计策略[55]
⑤产业用地的废弃空置和调整更新。一般而言,产业用地空置在城市空间上呈现穿孔型收缩,其留下的工业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沉淀。例如,废弃的旧港区、厂房、工业遗址等。国际建筑展览会(IBA)的实践证明,一些保存较完整的空置工业建筑能够在改造再利用之下发挥出超越原有价值的作用和意义[47]。因此,部分城市在面对产业用地空置时可选择进行更新改造,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为原本废弃衰败的场地带来新的经济活力。
第一,片区更新。片区更新项目可对废弃产业用地进行更新改造利用。工业用地的特殊性同时也限制了改造利用的形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教育、医疗和科教旅游项目。谢菲尔德密集的工业区处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多被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及工作室。例如,改建的凯勒姆岛工业博物馆和麦格纳科学探险中心赋予了其所处收缩区域新的活力,成为谢菲尔德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学生和游客前往[42],弗林特的通用汽车费舍尔综合大楼(General Motors Fisher Body complex)则通过更新改造成为医疗技术中心等[52]
第二,工业复兴。在经历了去工业化之后,工业型城市原本的产业基础依旧存在并有着一定的复兴潜力。因此,也有部分城市希望通过工业复兴来进行产业调整。例如,扬斯敦在2006年提出的总体规划中,对旧工业棕地进行创造性再利用,将重工业转型为绿色工业,以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工业复兴[56]

2.2.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优化策略

通过将区域和城市收缩空间形态调整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相匹配,可总结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优化策略(图4)。
图4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收缩与复兴空间策略及措施

Fig.4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shrinking and reviving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cities

①弹性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中心城区规模。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探索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实现高效能空间治理。基于此,应深入研究人口和用地规模关系,准确定位城市规模和等级,结合存量用地确定城镇开发边界,收紧弹性发展区占比。根据“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编制内容,一方面,引导人口流入城镇紧凑式发展,有利于人口和资源聚集;另一方面,必要时在人口流出的城镇实现用地规模收缩调整,在确保满足基本空间需求的前提下,将城市用地由寻求增量导向激活存量。如出现全域型收缩的城市,在人口回流周期较长的背景之下,应考虑将城市规模适当缩小,依据现有人口的空间发展需求制定城市发展模式。
②精准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分区引导收缩城市形态调整。在收缩城市中,功能结构优化应根据各类分区形态特征,制定分区引导政策。首先,收缩城市的中心区仍有潜力承担城市功能,一方面,通过引导资金流入实现经济回升,创造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物质空间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中心区的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增强人文关怀和居民归属感。其次,有选择地培育城市次中心,丰富次中心功能。可以通过布局教育、医疗和科研等设施,依托机构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次中心复兴。此外,要谨慎处理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中的空置问题。适当将空置用地转化为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工业弃置用地,引导城市对空置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或再利用;结合医疗、教育、商业等实际用途需求进行功能置换,发挥存量用地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建设用地开发,提升用地效率,促进实现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③利用城市收缩期,改善生活空间品质。根据“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的工作原则,合理再利用收缩城市中的空置建筑和用地,可作为提升生活空间品质的契机。第一,在进行人口规模预测时,依据收缩程度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与规模,有必要实现居住用地适度缩减,避免盲目新增用地,引导人口集聚发展,实现居住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二,再利用空置用地,改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提升宜居性,并考虑将零散的小面积空置用地转化为绿色开放空间。第三,吸引居民流入/回流,提升社区稳定性,通过社区规划提升凝聚力。第四,增加住房多样性和公平性,建设提供经济适用房为更多的居民提供选择。第五,在住房数量远超过人口规模时,通过改造更新利用,将其转变为非住宅用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结论与讨论

在收缩与增长情境并存的城镇化新格局之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需要同时关注收缩与复兴的空间形态调整策略。本文基于收缩视角,对当前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形态调整进行研究,尝试通过细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为实现城市空间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研究在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下归纳了多种收缩的空间模式。其次,基于演化规律总结,本文指出区域和城市在高速增长之后,均有可能进入城市形态的“收缩调整”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区域、中心区、次中心、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五种形态类型,概括了其空间特征和复兴经验。最后,基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从“区域协调、资源环境底线约束、优化空间结构及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将相关空间优化策略要求和收缩与复兴的空间调整研究进行匹配,总结出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形态调整与优化策略。
[1]
刘玉博, 周萍. 中国城市收缩空间尺度探析与典型收缩形态识别[J]. 北京规划建设, 2019(3):42-47.

[2]
吴康, 龙瀛, 杨宇. 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9):32-41.

[3]
李郇, 杜志威, 李先锋. 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9):36-43.

[4]
周恺, 钱芳芳, 严妍. 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收缩地图”[J]. 地理研究, 2017, 36(2):267-280.

DOI

[5]
吴康. 城市收缩的认知误区与空间规划响应[J]. 北京规划建设, 2019(3):4-11.

[6]
吴康, 李耀川. 收缩情境下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5):1121-1134.

DOI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EB/OL].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904/t20190408_962418.html,2019-04-0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EB/OL]. http://www.mnr.gov.cn/dt/ywbb/202004/t20200413_2508157.html,2020-04-1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2019-05-23.

[10]
赵民.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及运作策略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4):8-1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EB/OL]. http://gi.mnr.gov.cn/202009/t20200924_2561550.html,2020-09-22.

[12]
杜志威, 李郇. 收缩城市的形成与规划启示——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视角[J]. 规划师, 2017, 33(1):5-11.

[13]
张学良, 张明斗, 肖航. 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6):1-14.

[14]
周恺, 钱芳芳. 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9:2-13.

[15]
Martinez-Fernandez C, Wu C T. Shrinking cities in Australia[C]// State of Australian Cities Conference in Adelaide,South Australia. 2007:28-30.

[16]
刘玉博, 张学良. 武汉城市圈城市收缩现象研究[J]. 规划师, 2017, 33(1):18-25.

[17]
Chen S X, Ding R Z. Urban shrinkag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a’s shrinking cities. a study based on semi-industrialized semi-urbanized structure[J]. Problemy Ekorozwoju, 2018, 13(1):185-195.

[18]
吴康, 孙东琪. 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7, 37(11):59-67.

[19]
马佐澎, 李诚固, 张婧, 等. 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人文地理, 2016, 31(2):13-17.

[20]
胡毅, 孙东琪. 主动收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策略选择——北京城市减量发展的规划应对与转型困境[J]. 北京规划建设, 2019(3):20-23.

[21]
高舒琦. 收缩城市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3):44-49.

[22]
高舒琦, 龙瀛.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识别分析及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17, 33(1):26-32.

[23]
何鹤鸣, 张京祥, 耿磊. 调整型“穿孔”:开发区转型中的局部收缩——基于常州高新区黄河路两侧地区的实证[J]. 城市规划, 2018, 42(5):47-55.

[24]
赵丹, 张京祥. 竞争型收缩城市:现象、机制及对策——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J]. 城市问题, 2018(3):12-18.

[25]
Berg L, Drewett R, Klaassen L H, et al. Urban Europe:A study of growth and decline[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6]
Friedman J R.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 MIT Press,1966.

[27]
周恺, 顾朝林, 钱芳芳.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J]. 规划师, 2017, 33(1):12-17.

[28]
栾志理, 栾志贤. 城市收缩时代的适应战略和空间重构——基于日本网络型紧凑城市规划[J]. 热带地理, 2019, 39(1):37-49.

[29]
Sousa S L, Pinho P. Planning for shrinkage:paradox or paradigm[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1):12-32.

[30]
Martinez-Fernandez C, Weyman T, Fol S, et al. Shrinking cities in Australia,Japan,Europe and the USA:from a global process to local policy responses[J]. Progress in Planning,2016:1-48.

[31]
杜坤, 田莉. 基于全球城市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复兴:来自伦敦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4):41-45.

[32]
张洁, 郭城. 德国针对收缩城市的研究及策略:以莱比锡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2):11-16.

[33]
刘畅, 马小晶, 卢弘旻, 等. “收缩城市地区”的规划范式探索[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S2):136-141.

[34]
Wiechmann T, Pallagst K. Urban shrinkage in Germany and the USA:a comparison of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and local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2, 36(2):261-280.

PMID

[35]
Rhodes J, Russo J. Shrinking ‘smart’?: urban redevelopment and shrinkage in Youngstown,Ohio[J]. Urban Geography, 2013, 34(3):305-326.

[36]
黄鹤. 精明收缩:应对城市衰退的规划策略及其在美国的实践[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 4(3):157-168.

[37]
Friesecke F. Revitalization of urban areas through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s (BIDs)-trends and expectations for shrinking cities[C]// 5th FIG Regional Conference for Africa. Accra, 2006.

[38]
City of Detroit. Detroit Future City[R/OL]. https://detroitfuturecity.com/strategic-framework/,2012-12-19.

[39]
Bontje M.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shrinking cities in East Germany:The case of Leipzig[J]. GeoJournal, 2004, 61(1):13-21.

[40]
McCarthy J. Regeneration of cultural quarters:public art for place image or place identity?[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6, 11(2):243-262.

[41]
Stevens Q. Creative milieux:how urban design nurtures creative clusters[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5, 20(1):1-7.

[42]
黄玮婷. 英国城市收缩现象的经验及启示[J]. 规划师, 2014, 30(S5):205-209.

[43]
Kim S. Design strategie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shrinking city[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9, 24(1):49-64.

[44]
Ganning J P. Arts stability and growth amid redevelopment in US shrinking cities’downtowns:A case stud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6, 30(3):239-251.

[45]
李翔, 陈可石, 郭新. 增长主义价值观转变背景下的收缩城市复兴策略比较——以美国与德国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81-86.

[46]
Ortiz-Moya F. Coping with shrinkage:rebranding post-industrial Manchester[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4(15):33-41.

[47]
Silverman R, Taylor H, Yin L, et al. Perceptions of residential displacement and grassroots resistance to anchor driven encroachment in Buffalo,NY[J]. Urbanities-Journal of Urban Ethnography, 2018, 8(2):79-86.

[48]
杨东峰, 殷成志. 如何拯救收缩的城市:英国老工业城市转型经验及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6):50-56.

[49]
杜志威, 金利霞, 张虹鸥. 精明收缩理念下城市空置问题的规划响应与启示——基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2):29-37.

[50]
高舒琦. 精明收缩理念在美国锈带地区规划实践中的新进展:扬斯敦市社区行动规划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2):38-46.

[51]
Radzimski A. Changing policy responses to shrinkage:The case of dealing with housing vacancies in Eastern Germany[J]. Cities, 2016(50):197-205.

[52]
City of Flint. Imagine Flint[R/OL]. http://www.imagineflint.com/,2013-10-28.

[53]
Németh J, Hollander J B, Whiteman E D, et al. Planning with justice in mind in a shrinking Baltimore[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8:1-20.

[54]
Prada-Trigo J. Local strategies and networks as keys for reversing urban shrinkage: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in two medium-size Spanish cities[J]. Norsk Geografisk Tidsskrift, 2014, 68(4):238-247.

[55]
Ryan B. Rightsizing shrinking cities:The urban design dimension[C]// Dewar M,Thomas J M(Eds.).The City after Abandonme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2.

[56]
City of Youngstown. Youngstown 2010[R/OL]. https://youngs townohio.gov/sites/default/files/Ytown2010_chapter6.pdf,200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