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

  • 方创琳 , 1, 2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5

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市群发展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等。E-mail:

收稿日期: 2021-03-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5908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59084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 FANG Chuanglin , 1, 2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5,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3-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5

摘要

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凸显。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基本方向为:本土化建群与全球化建群相结合,推动建设双循环型城市群;以圈鼎群与以群托圈相结合,形成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留足生态空间优化三生空间,建设既富又美的美丽型城市群;强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引导,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型城市群。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综合效应体现在:巩固提升城市群的核心战略地位,适度调控强大的吸管效应;优化重组城市群“5+5+9”的空间组织新格局,全面提升高度一体化效应;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和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引领效应;高度关注边境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稳疆固边效应;依托金融中心,强化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聚财敛财效应;充分放大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带动效应;突出关注城市群空间扩展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本文引用格式

方创琳 .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J]. 经济地理, 2021 , 41(4) : 1 -7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4.00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plays a significantly strategic role in China'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been further promoted as the main body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and the importance of metropolitan area construction in suppor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has been further stated. Meanwhile,ecological function has been underlined 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 goes in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First,it should construct urban agglomeration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o promote 'dual circulation'. Second,emphasizing mutual support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means that metropolitan areas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in turn urban agglomerations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s. Then,stressing enough ecological space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is process to optimiz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and build prosperous and meanwhile beautiful urban agglomeration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should strengthen innovation-driven and low-carbon-guided development to build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synergies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 construction include: 1) Consolidating and upgrading the core strategic posi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and regulating moderately its strong polarization effect. 2) Optimizing and reorganiz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new spatial pattern of "5+5+9"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high integration effect. 3)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inked leading effec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long the coastal,riverside and Yellow River. 4)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abilization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border areas. 5) Relying on financial centers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accumul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6) Fully enlarging the brand driving effec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7) 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以新发展格局为背景,重塑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出建设方向,进一步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综合效应,对推进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基本建成美丽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

早在2016年3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2019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在《求是》第24期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进一步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2021年3月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提出“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中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第三条就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形成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党和国家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表明,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2 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陆续编制并实施了19个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城市群发展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城市群建设超越了都市圈发育这一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导致城市群发育缺少都市圈的鼎力支撑,城市群建设“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无法发挥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2月19日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首次明确了“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地位。并提出了都市圈建设存在的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必经阶段,其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支撑地位得到明确。

1.3 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凸显

在将城市群长期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主体区的基本功能保持不变的同时,为解决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赋予城市群的生态保育功能和生态屏障功能。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城市群与都市圈生态功能的提升为建设绿色生态型城市群和高品质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圈指明了方向。

2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基本方向

2.1 本土化建群与全球化建群相结合,推动建设双循环型城市群

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充当着国家增长中心和国际增长中心的重要功能,是世界进入中国和中国进入世界的枢纽门户,在新发展格局下成为双循环格局中的战略枢纽[1]。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以内需拉动的内循环为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减慢城市群发展的国际化步伐,需要通过近程要素投入自力更生走“本土化”建设城市群的内循环之路,同时兼顾依托远程要素投入走“全球化”建设城市群的外循环之路。当然,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不开放走闭关自守之路,而是随时做好全面扩大开放的准备,在各项条件具备的时候继续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并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世界级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

2.2 以圈鼎群与以群托圈相结合,形成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

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行圈为基本范围形成的高度同城化地区,是城市群的核心区,也是城市群内高端、高新、高精尖、高品质产业集聚区,是一个浓缩的城市群[2]。都市圈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着“鼎”的战略顶托功能,超越都市圈阶段建设城市群,实际上是违背城市群自然发育的阶段性客观规律的。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城市群范围普遍偏大,作为城市群内核的都市圈建设被忽视,导致都市圈同城化程度不够,内核太弱,鼎立不足,找不到抓手,城市群规划实施缓慢,甚至某些地方的城市群无法组织实施。新发展格局下需要通过加强都市圈建设的补救过程,一方面以高质量的都市圈为鼎支撑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托起都市圈进一步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高度同城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以圈鼎群”与“以群托圈”相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以高度同城化的都市圈为鼎推动城市群实现高度一体化。“十四五”期间重点以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具有特殊影响力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为硬核依托,建设36个左右的现代化都市圈和2个城市圈,强化都市圈的同城化效应,以此支撑19个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和发展[3]

2.3 留足生态空间优化三生空间,建设既富又美的美丽型城市群

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是一个由宏观尺度的城市群、中观尺度的城市和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联动形成的多尺度空间集合体[4]。1980—2015年,中国城市群由1个快速增至19个,面积由11.10万km2快速扩展到233.90万km2,年均扩展速度9.1%;建设用地由1.60万km2猛增至11.86万km2,年均扩展速度5.4%。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引发了宏观尺度生态环境格局错配、中观尺度生态功能退化、微观尺度生态品质低下等现实问题,导致生态用地由93.40万km2减少至69.10万km2,年均萎缩速度0.8%;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2.61万亿元减少至10.14万亿元,年均降低速度1.3%。由此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威胁,成了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亟待治理的“重点区”。未来需要从宏观(城市群)、中观(城市)和微观(市中心区)三个空间尺度,重点突破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会诊的一体化调控、智能化监控和精细化修复的关键技术瓶颈,为把城市群由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城市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把城市群和都市圈建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点区和典范区。结合美丽中国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0]296号)文件,对全国各大城市群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在把城市群建成国家发展最富强地区的同时,建成全国最美的地区,将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落实到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城市群国土空间上,建成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的美丽城市群(图2)。青山绿水但落后贫穷不是美丽城市群,繁荣昌盛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城市群。
图1 中国城市群与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鼎托关系示意图

Fig.1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utual support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odern metropolitan area construction in China

图2 美丽城市群建设框架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beautiful urban agglomeration construction

2.4 强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引导,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型城市群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城市群又是我国碳排放的集中区,也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区和责任区。“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少,直到2060年通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将排放的CO2全部抵消掉,实现“碳中和”。为此要从现在起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纳入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居环境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创新水平提升引导城市群转变高碳型产业结构和高碳型能源结构,建设低碳的创新型城市群。加快调整优化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继续最大限度地治理城市群环境污染,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修复城市群生态环境,开展城市群国土绿化行动,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城市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城市群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把城市群建成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示范区,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型城市群。为我国CO2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3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综合效应

3.1 巩固提升城市群的核心战略地位,适度调控强大的吸管效应

作为发展要素重要承载空间形式的中国城市群,未来10~15年其核心地位将不会改变,仍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区和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区,城市群高速度成长、高密度集聚和高强度运转的基本特点不会发生改变,对区域发展的强大吸管效应将继续得到进一步发挥,城市群将继续成为中国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将继续保持在80%以上,作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重要承载地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强大吸管效应会出现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会因过度集聚产生一系列负效应冲抵高度一体化的正效应。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适度调控强大的吸管效应与集聚强度,逐步将吸管效应转变为外溢效应,协同推进城市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分工协作互补、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促进城市群内各节点城市形成多中心组合的均衡网络结构,把城市群建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均衡网络型城市群,为实现更大区域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3.2 优化重组城市群“5+5+9”的空间组织新格局,全面提升高度一体化效应

在新发展格局下,“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中国城市群“5+8+6”空间组织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十四五”期间立足各大城市群在全国和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功能、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从国家城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等战略高度,在城市群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优化重组形成“5+5+9”的空间组织新格局,即优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五大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晋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等九大城市群。继续抓好已批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地落实,提升城市群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保值增值效应,推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实现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社会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城市群发展的一体化效应。

3.3 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和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引领效应

以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轴线为纽带,海陆统筹,高标准建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港深、澳珠十大现代化都市圈,形成鼎托城市群发展的“一沿十鼎”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撑格局。以十大都市圈建设为鼎,率先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超大城市群,稳步建设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北部湾三大城市群,培育发展辽中南城市群,推动沿海地区形成“3+3+1”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战略目标,高标准建设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合肥、武汉、南昌、长沙、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十二大都市圈,形成“一江十二鼎”的长江流域现代化都市圈鼎托格局。以十二大都市圈建设为鼎,重点建设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培育发展滇中、黔中两大城市群,推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形成“3+2”的城市群绿色发展格局。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总指引,从黄河上游到下游分别高质量建设西宁、兰州、西咸、银川、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济南和青岛九大都市圈,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沿九鼎”都市圈支撑格局。以九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鼎,发展壮大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三大城市群,培育发展晋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四大城市群,构建黄河流域“3+4”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格局[5-6]

3.4 高度关注边境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稳疆固边效应

在新发展格局和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需要高度关注边境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对稳疆固边的巨大影响。目前,国家将天山北坡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作为两个边境地区城市群规划引导和培育发展。一要以乌昌五都市圈为鼎,按照“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内外联动、重点撬动、兵地互动”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天山北坡城市群,将天山北坡城市群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工储运基地、新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边疆民族团结和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实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带),做强一圈(乌昌五都市圈),做通两轴(乌拉斯台口岸—准东—南疆库尔勒轴线、克拉玛依—奎屯—南疆库车轴线),做精四区(包括奎独乌胡都市区、石沙玛都市区、克拉玛依都市区和吐鲁番都市区),形成由“一带一圈、两轴四区”组成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7-8]。二是以昆明都市圈为硬核,加快发展滇中城市群,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核心区、中国西南经济增长极、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和生态宜居的山水城市群,形成“一圈(昆明都市圈)四副(曲靖城镇组团、玉溪城镇组团、楚雄城镇组团、蒙自城镇组团),轴向对接,点阵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三是继续关注哈长城市群与哈尔滨都市圈、呼包鄂榆城市群与呼和浩特都市圈、喀什城市圈、拉萨城市圈等边疆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对稳疆固边的重要作用。

3.5 依托金融中心,强化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聚财敛财效应

金融是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血液,金融中心则是输送血液的心脏,金融要素作为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驱动要素和物质流[9],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城市群的空间配置格局,越是金融体系健全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育的城市群,越是发育程度更高的城市群。中国城市群是国家中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的集中地,更是全球金融中心和国家金融中心的集中地,集中了全国100%的全球金融中心和全国100%的国家金融中心,是国家金融要素集聚的核心区,具有强大的内外资吸附效应。中国城市群也是全国金融产品的汇聚地,集中了全国约85%的存款余额,具有强劲的聚财敛财效应。中国城市群的金融组织格局与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组织格局完全吻合一致,作为城市群核心区的都市圈是全球及国家金融中心的栖息地。未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以全球金融中心和国家金融中心为依托,重点建设金融创新型世界级城市群,构建“双网同织”的中国城市群空间组织网络与金融组织网络[10],以现代化金融同城圈为鼎建设城市群金融同城示范区,引导中国城市群金融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将城市群建成为金融要素的主要承载地和金融资源保值增值的重点区。

3.6 充分放大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带动效应

突出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区位优势与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其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群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的放大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良性互动的品牌累积效应。加快品牌建设,放大品牌效应,对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城市群和都市圈品牌,具有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树立民族品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光环效用,城市群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累积放大与迟滞效应,对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类似人的良好“口碑”,会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良好效果。因此,要精准做好城市群品牌的独特定位,突出品牌塑造的组合效应;强化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综合治理能力,增强品牌提升的辐射带动效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城市群品牌,提升品牌建设的差异化效应;加强城市群品牌文化建设,发挥品牌的文化传承效应[11],将其作为特色优势、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地位的重要基础,成为支撑城市群品牌建设的重要力量。

3.7 突出关注城市群空间扩展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城市群的快速拓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协调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与生态环境格局相匹配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是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需要分析城市群快速扩张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近远程胁迫机理及规律,预估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及其病理,动态模拟城市群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情景,提出与生态环境容量相一致的适度扩张方案,将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城市群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典范区。
[1]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 地理学报, 2014, 69(8):1130-1144.

DOI

[2]
方创琳. 以都市圈为鼎支撑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J]. 张江科技评论, 2020, 23(6):32-35.

[3]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地图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4]
Chuanglin Fang, Danlin Yu. Urban agglomeration:an evolving concept of an emerging phenomen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7,162:126-136.

[5]
陆大道, 孙东琪. 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431-2436.

DOI

[6]
方创琳. 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组织格局与高质量发展[J]. 经济地理, 2020, 40(6):1-8.

[7]
方创琳, 高倩, 张小雷, 等. 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用地转换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 49(9):1413-1424.

[8]
方创琳. 天山北坡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空间格局[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1): 3-13.

[9]
方创琳. 金融集聚驱动中国城市群的发育发展[J]. 北大金融评论, 2021(6):70-73.

[10]
赵金丽, 盛彦文, 张璐璐, 等. 基于细分行业的中国城市群金融网络演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4):723-736.

DOI

[11]
方创琳, 陈丹. 放大国家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品牌效应[J]. 中国名牌, 2021(3):102-10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