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 赵立平 , 1 ,
  • 张亨溢 2 ,
  • 蒋淑玲 , 3, ,
  • 陈国生 4
展开
  • 1.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自然生态保护处,中国湖南 长沙 410004
  • 2.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 重庆 400715
  • 3.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系,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2
  • 4.湖南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湖南 衡阳 421002
※蒋淑玲(1972—),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会计理论。E-maill:

赵立平(1975—),男,湖南澧县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生态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18-12-11

  修回日期: 2019-04-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7YJC84000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项重点课题(16ZXB05)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9年度课题(XSP19YBC193)

湖南工学院“三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ZY20171008)

湖南工学院“双一流”建设重大培育项目(201709)

Spatial Discrepancy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Huna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ZHAO Liping , 1 ,
  • ZHANG Hengyi 2 ,
  • JIANG Shuling , 3, ,
  • CHEN Guosheng 4
Expand
  • 1. Depart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Protection,Ecology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Hunan,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 2. Colle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 3.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Hunan Financial& Indu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engyang 421002,Hunan,China
  • 4.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ngyang 421002,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8-12-11

  Revised date: 2019-04-18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文章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1995、2000、2005、2010、2016年5个时间截面,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析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湖南区域经济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趋同性集聚较为明显。②湖南经济发展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湘潭,其发展较快;低值区分布在湖南西部及西南部边缘县市,其发展速度缓慢。基于研究结论及资源禀赋等地区优势,文章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发展建议: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培育岳阳、怀化二次增长极和张家界旅游的增长极,着力完善湘东京广发展主轴,扩大湘北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发展的轴心,积极推动湘南开放,湘西开发,以岳阳、郴州、怀化作为促进区域开放的重要节点,积极构建新的开放模式,促进湖南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赵立平 , 张亨溢 , 蒋淑玲 , 陈国生 .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 39(8) : 29 -3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8.004

Abstract

Taking 122 counties (county-level cities and districts) of Hunan Province as research unit and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1995 to 2016,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and its evolutionary laws and trends us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1) Hun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the stage of agglomeration and presents obvious agglomeration homoplasy characteristics. (2) High-value area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low-valu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and sou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where it shows relatively slow growth. Ob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resource endowment and other regional advant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constructing "open" space development model in Hunan,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ultivating Yueyang, Huaihua's second growth pole and the growth pole of Zhangjiajie tourism, improving the main axis of Beijing-Guangzhou route in the east of Hunan and expanding the ax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glomeration in the north of Hunan, Changsha and Zhuzhou as well as Xiangtan, actively promoting the opening of the south of Hun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unan, selecting Yueyang, Zhangzhou and Huaihua as important nodes to actively promote a new regional opening model and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nan's regional economy.

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崔功豪、魏清泉、胡兆量等人深入分析了区域内经济要素,探讨了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分布形式,明确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1]。曾菊新赞成上述学者的观点,并对区域特点和区位组合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指出经济活动中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空间结构,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组织关系,受地域因素影响比较明显[2]。陈才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全面描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特点,在探讨空间组合构成要素方面,把要素分为中心、外围和网络三部分[3],并对三者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由四部分构成的,第一个是资源开发部分,即空间结构;第二是人类经济活动;第三是空间实体之间的元素流动;第四是空间实体的等级尺度[4]。魏心镇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一概念,一是自然基础,二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上述两点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经济,以此为前提加以进一步划分,其主要包括地理、技术、产业、资源、管理结构与社会文化等层面[5]。王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具体内涵:一是资源构成,二是人类活动场所核载量,三是产业区位空间分异和组织关系[6]。丁四保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一是聚集的经济点,二是扩散的经济面,三是生长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7]
针对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应采取“T”字形国土开发战略,在沿江沿海地区布局经济发展区,实施区域经济战略[8]。随后,他还进一步探讨了点轴系统理论、空间系统形成机理[9-11]。叶大年从地理构造的角度,根据对称性理论详细探讨了城市空间分布问题,他认为,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遵循地理对称原则,让城市呈现出格子状发展[12]。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可以按照靶形分布的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陆玉麒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港口城市和中心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核型”空间结构[13],他认为,在沿海沿江地带,这种空间结构非常普遍,应用前景比较广阔,已经具有很多成功的案例[14]。刘宪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梯度发展战略、T字型开发战略,明确了两者的利弊,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菱形发展战略,他认为,可以借助于交通和能源线路,结合区域状况、资源禀赋状况,构造菱形网络状区域开发格局,对城市进行综合性开发[15]。除了上述模式之外,还有其他学者针对城市区域开发提出了多种模式,比如中心辐射模式、“弗”字网络空间结构等。
湖南省是内陆省份,针对该省的空间结构战略开发,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郑伯红指出,湖南省应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圈,一个是长沙、株洲、湘潭的核心圈,另一个是中南部的内环圈,第三个是西部的外环圈。各圈有自己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开发模式。分别为网络式、点轴式、增长极开发,三种模式齐头并进,推动湖南省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崛起[16]。陈国生等认为,湖南省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稳定,但区域差别比较明显,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集中度高,二是非均衡增长,此种状况应该采取点轴开发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前进,均衡发展[17]。熊鹰、陈伟、唐健雄、段献、陈国生等针对湖南空间优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有的是从区域经济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有的是从区域协调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除了上述研究,还有许多学者是从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的角度进行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广泛,生成的理论成果有限[18-22]。针对湖南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学术界关注度比较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针对引发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空间结构变化的状况、对策和未来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内容非常有限,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尺度,更加细致、具体地找出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内在演变规律,以便对今后湖南省提出改善战略,全面建立与开发区域经济体系,这对其一带一部发展战略的实现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1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分析

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对于某一空间变量的观察值进行检验,并和相邻空间的观察值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称之为空间自相关分析。如果两者之间值同时高或同时低,说明空间正相关,反之则为空间负相关。本文选择了两个指标来进行空间自相关测度。

1.1.1 全局Moran's I指数

在统计计量分析的Pearson相关系数基础上形成了全局Moran's I指数,该指标能够对区域内空间分布特点、变化状况进行测度衡量。通过计算I系数对此进行判断,其实质是标准化的空间自协方差。
该系数值在0与±1之间变化,当I=0时,变化是具有随机性的。如果I>0,那么体现为正向关联性,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如果I<0,那么体现为负向关联性,空间分布差异性较为明显。其计算公式为:
I = N i = 1 N j = 1 N W i j x i - x - x j - x - i = 1 N j = 1 N W i j i = 1 N x i - x - 2       ( i j )
式中:空间要素在单元 i j的观察值大小用 x i x j表示,其平均值用 x -表示;相邻权重用 W i j来表示;空间单元总数用 N来表示。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如果验证结果体现为明显正值,那么就表示其区域经济发展较为统一,体现为较高或者较低水平的集聚情况;如果验证结果体现为明显负值,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范围差异较大。

1.1.2 Geary's C指数

其取值一般在0~2之间,大于1、等于1、小于1分别表示负相关、不相关、正相关,其计算公式为:
C = n - 1 i = 1 N j = 1 N W i j x i - x j 2 2 i = 1 N j = 1 N W i j i = 1 N j = 1 N ( x i - x - ) 2       ( i j )
式中:空间要素在单元 i j的观察值大小用 x i x j表示;相邻权重用 W i j来表示;空间单元总数用 n来表示。

1.2 空间联系统计分析

1990年代初期,Getis等多位学者共同研究表明, G i d可用于表示空间统计量指标,能够计算得出单元 i在与单元 j保持 d宽度时,其相关空间统计量的大小。其公式可表示为:
G i d = j = 1 n w i j d x j / j = 1 n x j           ( i j )
式中:观察单元数量用 n来表示;单元 i的观察值大小用 x i表示;对称空间权重矩阵用 W i j来表示。此外,倘若单元 i在与单元 j宽度小于 d时, W i j = 1;反之则等于0。
W i = j = 1 n w i j Y i 1 = j i n x j 2,同时 Y i 1 = j i n x j 2
因此可得出:
Z G i d = G i d - E G i d V a r G i d
根据以上可以分析发现, G i d的统计量大小可同时适用于正、负效应当中。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提出假设 H 0 : G i = 0加以验证,主要采取的是t检验法。 Z G i为正值,就证明单元 i被较大值包围,反之则被比较小的值包围。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湖南省行政区域内的县域单位,此次研究共选择了122个县域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包括1995、2000、2005、2010、2016年5年数据,研究断面时选取了人均GDP作为研究指标。受到行政范围变动影响,部分县出现了新增和合并等现象,本文采取原属行政区的均值作为研究对象。
此次空间统计量指标计算过程,选取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数理系统分析软件,设计了电子表格,每一个县市区样本均显示在内,包括行政单位的经度和纬度、相应观测值,然后选中待分析数据,借助于该软件中的相关功能,对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表略)。

3 湖南省区域经济总体空间集聚分析

表1显示,1995—2016年,其时间断面的横跨面积较大,Moran's I的系数值均为正数,同时根据Z-score检测结果来看,其正偏离波动明显,证明其结果是具有可信度的。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非常乐观,从县域单元视角进行观察,20年间湖南省的经济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在空间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连片集中的格局,发展水平偏高的聚集在一起,发展水平偏低的也聚集在一起。同时Moran's I数值不断变大(表1),说明这种聚集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而是聚集程度不断增强。结合这一地区20年间的人均GDP变化趋势(表2)进行分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和Moran's I系数同向运动,几乎在同一个发展态势上,说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初级和中级阶段,空间聚集特征非常明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各要素在聚集程度上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进一步加剧。
表1 全局Moran's I指数计算结果

Tab.1 Results of Global Moran’s I

年份 全局Moran's I指数 随机分布假定 p
方差 Z-score
1995 0.390 0.056 7.078 0.000
2000 0.312 0.039 8.196 0.000
2005 0.488 0.055 8.971 0.000
2010 0.537 0.055 9.920 0.000
2016 0.555 0.056 9.997 0.000
表2 1995—2016年湖南省人均GDP

Tab.2 Per capital GDP in Hunan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16

年份 人均GDP(元) 年份 人均GDP(元)
1995 3 359 2006 12 192
1996 3 963 2007 14 942
1997 4 420 2008 18 261
1998 4 667 2009 20 579
1999 4 933 2010 24 897
2000 5 425 2011 30 103
2001 6 120 2012 33 758
2002 6 734 2013 37 263
2003 7 589 2014 40 635
2004 9 202 2015 43 153
2005 10 606 2016 46 382
分阶段来看:
①1995年,Moran's I系数为0.390,2000年则为0.312,两者之间相差并不大,说明1995—2000年,湖南省区域经济聚集程度并不明显,虽然有小幅聚集的状况,但是发展速度缓慢,连片聚集程度不高。究其原因,虽然我国从197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沿海城市,湖南省地处内陆,开放程度远远低于沿海城市,经济整体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再加上湖南省历史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产业动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区域化经济的差异性并不显著,整体表现为稳定发展趋势。
②2000—2005年,Moran's I系数上升至0.488,与1995年相比,提升了43.6%,说明改革开放成果显现,省域经济空间集聚度明显增强。究其原因,国家当时实施了“十五”计划,开通了京珠、石长等重要干线,均经过湖南省,在全面开发战略的带动之下,湖南省为了迎接经济辐射,加快开发了京广和京珠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沙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在实现“一点一线”战略目标上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力。
③2005—2010年,Moran's I系数继续攀升,说明湖南省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在进一步增强。长株潭地区经济一直以来比较发达,以此为龙头,在“一点一线”的带动之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一地区的2005年的GDP几乎占到全省的62.1%。湘西地区开发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随着多条高速公路建设的完成,湘西地区内部差异不断增大。
④2010—2016年,Moran's I系数为0.555,达到历史最大值。这5年间,长株潭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为此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湖南省的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最典型的就是长株潭地区,区域要素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预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湖南省空间极化现象会进一步加剧,空间集聚发展将成为一种态势。

4 经济空间冷热点演变分析

为验证全局Moran's I系数对以上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Geary's C系数对结果进行检验。根据计算分析能够看出,从1995年开始之后的十年时间里,Geary's C系数值不足1,时间维度越大,其偏离幅度也越大,这就证明湖南省高、低发展水平的集聚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在1995—2000年,该系数变动幅度不大,2000年之后该系数变动幅度比较大。从整体上看,Geary's C系数虽然也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的幅度不大。说明湖南省高值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低值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表3 Geary's C系数计算结果

Tab.3 Results of Geary's C

年份 Geary'C系数 随机分布假定 p
方差 Z-score
1995 0.497 0.075 -6.665 0.000
2000 0.496 0.169 -2.990 0.001
2005 0.419 0.084 -6.895 0.000
2010 0.365 0.088 -7.223 0.000
2016 0.381 0.074 -8.363 0.000
通常,根据全局Moran's I指数以及和Geary's C系数2个指标,来对区域空间格局集中程度加以考量。不过这一分析方式很难准确描述其演变过程,为此,本文引进Getis-Ord Gi空间关联指数,判断省域内部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了解前一变化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对区域集聚状况进行考察。Getis-Ord Gi系数检验值越大,说明样本呈正向分布,被显著正的值包围,集中区周围均是高水平的正值,这一地区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反之,如果区域空间均被低水平较小的值包围,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状态不理想,为低水平发展模式,短期内很难改变。根据上述分析,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在同一层次上,可以用上述指标检验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分布状况,根据计算结果,然后按照聚类分析法,对区域空间进行分类(图1)。
图1 1995、2000、2005、2010、2016年湖南经济发展冷热点变迁图

Fig.1 Evolution of hot and cold spo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in 1995, 2000, 2005, 2010 and 2016

第一,湖南省经济发展热点区主要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在断面上呈现出高簇值集中区。研究期内,这里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经济活跃程度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湖南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县市,比如古丈、保靖、龙山、永顺、城步、绥宁等,属于冷点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活力不足。从整体上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湖南省各地区差异较大,这种格局多年以来没有改变,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湖南省不断强化“一点一线”格局,特别是“一点”成为核心,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第二,从经济热点迁移动向来看,长株潭核心城区早在1995年就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其辐射能力逐步加大,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周边的县市在2010年的时候已经主动承接了核心地区的经济辐射,长株潭所有的行政辖区发展速度均比较快。2016年,常德武陵区、张家界永定区、衡阳雁峰区等区县迅速崛起,进入了发展经济速度较快城市之列,一度成为经济热点区,这一区域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向南扩张比较明显,扩张力量比较强,向北扩张程度明显比较弱。岳阳、郴州和衡阳部分中心城区,多年以来都属于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但是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扩张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第三,从经济发展较热区域的分布来看,湖南省已经形成了三大经济发展热点区,一是沿长株潭中心城区分布,二是市州的中心城区,三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城。
第四,湖南省经济发展冷点区域,呈现出片状成长布特征,分布在热点区和较热点区域之中,湖南的东北部和南部是早期的冷点区域,湘中地区经济随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冷点区域逐渐蔓延到湘西、湘西南。
第五,1990—2009年,湖南省的经济冷点区域布局和范围基本上没有变,湖南西部、南部和中部地带,均属于冷点区。之所以经济欠发达,原因在于这里交通不便、地形崎岖,再加上没有重大的区域政策扶持,单靠自身的能力,难以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
第六,从单个样本分析空间对于经济的影响,比如长沙县,1990—2009年其空间关联指数从2.6152上升到6.0756,上升的幅度非常明显。古丈县,1990—2009年空间关联指数分别为-1.8106、-1.8083,其绝对值和长沙县相比,两者差值分别为4.4250、7.8839。说明两个县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种情况在保靖、龙山和新化等地也非常普遍,这些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市场非常闭塞,经济实力较差,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从1999年开始,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局面每年都在增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成为湖南省经济的一大特点,其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
第七,岳阳、常德属于距离较近的样本,这两个地区自然条件好、经济区位适当,因此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这两个地区相近的益阳,虽然条件基本相当,但是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上述两个地区,1979年,岳阳和益阳人均收入不相上下,分别为380元和371元,但是,2009年二者的人均收入相差非常显著,岳阳为24 543元,而益阳只有14 071元,前者超过后者74%,究其原因,益阳虽然先天条件比较好,但是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慢、定位不准,再加上长沙经济剥夺的影响,让益阳光彩逐渐淡去,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第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冷热点迁移地区,就是张家界。从1990年代初期起,该地区为冷点经济发展地区,在湖南省的经济梯度中,张家界地区处于最低层,是经济最冷地区。2000年,张家界市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过渡到热点区,随后发展态势一直保持,热点不断提升。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推动了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张家界成为我国著名的景点,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除了张家界之外,衡阳的南岳区也属于此类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南岳风景区早在1979年就被批为对外开放区,1982年被定为国家一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成为湖南省重要的旅游经济开发区之一,这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和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5 湖南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当前,湖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区域将会对周边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湖南省的空间极化作用会进一步加剧,空间扩散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应立足自身的优势资源,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加大开发力度,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这一发展理念的关键体现为:第一,突出核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推动核心地区的快速辐射,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第二,适度实施区域倾斜发展战略,注重各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尽可能实现均衡发展,特别是要把不发达地区纳入开发体系之中,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倾斜;第三,明确区域空间的拓展方向,构建南北经济廊道,在各种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全面促进经济建设;第四,利用交通线路、对外通道的优势,让区域经济实现再次腾飞,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开”字型空间结构模式(图2)中,形成两纵两横的发展走向,一是一级主要发展轴——湘东发展轴(郴—衡—潭—珠—长—岳高珠高速带),二是湘北发展轴(常—益—长—岳环洞庭湖融入长江经济带),三是湘西发展轴(张—吉—怀枝柳铁路经济带),四是湘中发展轴(怀—娄—邵—潭—长—珠黔赣铁路经济带)。长沙、张家界、怀化、岳阳、株洲等地作为发展的重点。结合经济分布特征与优势,明确开发的时间、顺序和重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图2 湖南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图

Fig.2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ap of Hunan Province

5.1 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广,是湖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发展产业集群,其中主要包括湘东制造产业集群、湘江西岸高新产业集群以及湘江生态经济集群三个产业集群。长株潭地区的各大城市要加强分工和协作,在产业布局、交通建设、市场贸易等方面要坚持走联动发展之路,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5.2 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

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守护一江碧水,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岳阳、常德以及益阳等地都属于洞庭湖区范畴,地处湖南北部[23],是湖南省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可以成为继长株潭城市群之后的另一个经济核心区[24]。根据陆玉麒的双核结构理论[25],岳阳作为门户港口城市,是洞庭湖区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可以借助地理优势,积极和长株潭中心城市群互通有无,实现职能、产业、交通运输、资源、定位、发展方面的互通互助互补,同时要大力整合岳阳港口城市的运输优势,全面发展临港型和临江型产业,实现沿江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构建完善的沿江产业带,推动区域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实现共赢。

5.3 积极推进大湘西开发

以怀化为中心,打造湘桂黔鄂渝边界增长极。怀化应该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西部大开发其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整合周边经济发展的各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把自身打造成为湘桂黔鄂渝边界增长极,成为知名的核心城市,然后带动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以张家界为中心,建设湘桂黔渝鄂边区旅游中心。张家界应该加强内部旅游资源的整合[26],积极和省内其他旅游资源实现横向联系,主动和临近边界地区的旅游资源实现纵向合作,通过多方协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在旅游业的主导之下,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5.4 大力打造发展轴

优先提升湘东发展轴。利用湘东发展轴与武汉经济带相接和珠三角港澳经济区接壤的优势,实现产业的纵向横向布局,加强与两个经济区的有效联合,南段要主动和珠三角对接,开发这一地区的资源,完善农产品和矿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建设湘中南发展轴。充分发挥其连通贯穿湘粤的地理优势,实现其东西经济交流的重要廊道作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繁荣[27]

5.5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在能源资源通讯和交通体系的支撑之下,经济才能得以发展。湖南省应该强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加大其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大量的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或者说交通路线的完善程度,决定轴线发展的状况。因此要把交通建设作为核心,结合湖南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向内、向外交通系统。
[1]
欧沙, 罗晓霞, 彭文武, 等. 湖南省“五化”协同发展评价及对策[J]. 经济地理, 2019, 39(8):44-50.

[2]
曾菊新. 试论空间经济结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2):8-13.

[3]
陈才. 区域经济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4]
陈娟.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
魏心镇, 林亚真. 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J]. 地理学报, 1989, 44(3):263-271.

[6]
王铮. 地理科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
相四保, 王荣成, 李秀敏, 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
陆大道. 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 地理科学, 1986, 6(2):110-118.

[9]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1-6.

[10]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1]
陆大道.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 地理学报, 2001(2):127-135.

DOI

[12]
叶大年, 赫伟, 徐文东, 等. 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和城市化[J]. 资源产业, 2000(4):12-14.

[13]
董平, 陆玉麒. 法国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J]. 世界地理研究, 2000, 9(1):62-67.

[14]
陆玉麒. 连云港市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J]. 人文地理, 2002(3):1-4.

[15]
刘宪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J]. 开放导报, 1997(Z1):46-48.

[16]
郑伯红. 湖南省区域综合开发的空间优化[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4(1):394-398.

[17]
陈国生, 丁翠翠, 郭庆然. 基于熵值赋权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关系实证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8(6):114-124.

[18]
熊鹰, 姜妮, 李静芝, 等. 基于水资源承载的长株潭城市群适度规模研究[J]. 经济地理, 2016, 36(1):75-81.

[19]
陈伟, 常黎丽, 彭翀. 基于网络化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格局及优化策略[J]. 经济地理, 2016, 36(2):74-79.

[20]
唐健雄, 陈宁, 马梦瑶, 等. 长株潭城市群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其差异[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7(3):115-124.

[21]
段献, 黄军林, 陈健. 信息流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关系网络特征辨析及规划启示——基于百度指数的分析[J]. 城市学刊, 2019, 40(3):73-81.

[22]
陈国生, 周怡岑, 袁鹏, 等. 湖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重点和政策建议[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 33(4):91-96.

[23]
殷志云, 袁选民. 洞庭湖治理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6):21-24.

[24]
陆玉麒.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1(4):468-476.

[25]
陈国生, 张亨溢, 赵立平, 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影响研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9):168-175.

DOI

[26]
刘晓. 连片特困地区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以湘西城市带为例[J]. 经济体制改革, 2015(5):72-77.

[27]
付胜龙, 刘红峰. 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6(6):131-13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