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徐珊, 潘峰华, 曾贝妮, 葛岳静, 宋长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成为重塑世界地缘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从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境外清算中心设立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三个方面刻画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时空格局,进而构建了包括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地缘关系距离指标体系,从地缘关系的综合视角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伙伴经济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人民币国际化显现出一定的路径扩张规律,以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首要拓展空间,逐渐向欧洲发达国家、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张,并且在各大洲建立人民币国际化伙伴网络中的关键支点;②聚类分析识别出高参与度、中等参与度和低参与度三类国家,以及作为独特类别的美国,聚类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缘关系如何影响其他国家参与人民币国际化。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时卫平, 龙贺兴, 刘金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识别问题区域是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背景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空间管控和区域治理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76个县级单元的第一产业比率、负面清单涉及农业的总频次及主导产业频次等指标,描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业发展概况及其特征,采用一般指标识别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问题区域,以期协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四类功能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农业及畜牧业占人均GDP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防风固沙区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将面临更高的农业产业调整压力;四类生态功能区内的贫困县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维护型与水土保持型地区须承受较高的扶贫压力,防风固沙功能区内的县级单位须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应当整合横、纵向的政策与资源,推动政策协同及区域合作以实现高效空间治理。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李毅, 胡宗义, 刘亦文, 唐建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中国30个重点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准倍差法考察碳强度约束政策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制度差异角度探讨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碳强度约束政策能够显著降低空气污染浓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时间推移,碳强度约束政策的效果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其短期效果明显,中长期效果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受制于地区制度环境,政府质量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以及国有经济占比越低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越明显。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赵立平, 张亨溢, 蒋淑玲, 陈国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1995、2000、2005、2010、2016年5个时间截面,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析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湖南区域经济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趋同性集聚较为明显。②湖南经济发展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湘潭,其发展较快;低值区分布在湖南西部及西南部边缘县市,其发展速度缓慢。基于研究结论及资源禀赋等地区优势,文章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发展建议: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培育岳阳、怀化二次增长极和张家界旅游的增长极,着力完善湘东京广发展主轴,扩大湘北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发展的轴心,积极推动湘南开放,湘西开发,以岳阳、郴州、怀化作为促进区域开放的重要节点,积极构建新的开放模式,促进湖南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戴学珍, 吕春阳, 郑伊硕, 邹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三种交通方式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贡献率的大小,文章基于是否考虑货币成本两种情况下构建三种不同的路网系统,利用重构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的贡献率最大,基于最小综合成本和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5%和73%,表明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公路的依赖程度很高;高速铁路可以极大缩短城市间出行时间,但票价的增加大体中和时间成本的节省,基于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为22.2%,大大高于普通铁路的4.8%,且其带来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加沿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等站点城市显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欧沙, 成思婕, 罗晓霞, 彭文武, 陈慧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散性,其空间聚散特征可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旨在研究湖南省14个市州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得到湖南省经济发展差异性和内在相关性的空间分布结果。因此,应用“五化”发展指数,即“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使用归一化对各地州市的“五化”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各因子之间的无量纲数值,并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而后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各市州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以长沙为首的长株潭地区呈现明显的高水平集群,张家界、湘西和怀化地区出现明显的低水平聚集区,整个研究区绿色经济体量较少,经济体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马丽亚, 修春亮, 冯兴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交通、信息、企业的多元要素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测度“流空间”背景下的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交通及信息流要素在东北城市间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网络联系相对紧密;多元流的城市网络结构均显示出省内联系强于跨省域联系,城市跨省域联动发展格局远未形成。②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在多元网络均处于主导性地位,区内辽中南及哈长两大城市群在网络中的发育水平较高。③多元流视角有交通信息型、交通商贸型、信息商贸型、交通信息商贸型四种核心—边缘结构类型,核心城市多分布在城市群内,对网络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边缘城市处于从属地位,尚未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阶段。④文章认为资源禀赋、时空压缩、区域经济、政策引导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网络结构特征。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韩剑萍, 苟思远, 黄庆旭, 何春阳, 朱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量化城市规模分布是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长时序城市人口数据可比性差和城市样本的选择比较主观的原因,成渝城市群近4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还不清晰。文章在订正成渝城市群地区近40年城市土地数据的基础上,基于K-S检验的滚动样本回归方法,多尺度分析了该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动态。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1980—2015年城市土地面积由203 km2增加到4 491 km2,增长了21.09倍,年均增长率为9.3%。同期,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帕累托系数值始终小于1。从时间动态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先集聚后均衡的特征。1980—2000年趋于集聚,帕累托系数从0.66下降到0.60。2000年后趋于均衡,帕累托系数上升到0.68。建议在未来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通过交通路网建设,增强重庆和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等级规模结构完整协调的城市体系。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彭翀, 陈思宇, 王宝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断模拟逐渐成为认知网络结构韧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城市群客运网络,借助Python模拟和评估应对外界冲击下的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韧性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具有一定脆弱性,总体韧性水平表现出对沪昆发展轴的依赖性,节点韧性水平呈现抗干预的差异性。②武汉、长沙、南昌等主导性节点的失效以及景德镇、抚州、吉安等脆弱性节点的出现是显著削弱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因素。③针对主导性节点与脆弱性节点特征,从整体提升中心性、增强近域性联系、丰富跨区域连通、保障城市安全性四方面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任会明, 叶明确, 祝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6年上海市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运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上海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整个网络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节点中心性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小世界效应的特征。②网络层级鲜明,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为上海教育网络的集聚中心,处于城市网络的最高层级。整个城市网络呈现四边形架构的空间格局,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张江镇—江川路街道为网络的核心架构顶点。③通过QAP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因素、地理距离、交通通达性、产业集聚、名牌效应以及商务经济发展水平是上海城市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城市教育网络的扩展具有促进作用。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许浩, 周子康, 孔德莉, 张圣玉, 张文国, 郝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础教育资源发展经常会滞后于城市化居民点的建设,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均衡发展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平均几何中心等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探索该地区城市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及变化过程,分析其耦合状态并指导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发现:2005—2018年武汉市基础教育资源(小学和中学)数量呈先减后增趋势,而居民点数量持续增加的趋势;基础教育资源与居民点空间分布均呈现“核心—边缘”的分布趋势,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而远城区分布较为稀疏。同时,基础教育资源与居民点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2005—2015年期间两者的耦合度逐渐降低,而两者密度中心耦合度呈现由低至高,又逐渐降低的波浪型趋势;空间变化方向上则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两者重心偏移由方向一致转为呈现相反方向偏移。武汉市未来城市规划中,需要更加切实加强对居民点与基础教育资源空间规划,优化基础教育资源结构的同时,综合考虑居民点人口、经济等要素,实现两者空间布局高度耦合。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鑫静, 程钰, 王建事, 丁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对外合作共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运用产业转移评估模型、产业转移吸引力评估模型,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承接力与吸引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研究表明:①2012—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基尼系数由0.198降为0.185,表明沿线各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差异有所减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Moran's I的均值为0.367,表明产业承接力空间集聚态势明显;②2012—2016年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吸引力有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大致符合距离衰减定律,基尼系数在0.756附近上下浮动,表明沿线各国产业转移吸引力的差异态势大致不变且区域差异仍然较大,Moran's I的均值为0.126,表明空间集聚态势较弱;③将承接力与吸引力划分为7种组合类型,并基于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相似度以及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分布,提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程利莎, 李小月, 马丽, 王彬燕, 王士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阿里巴巴网站提供的批发企业信息,运用Zipf位序—规模法则、泰尔指数及主成分回归等方法,对B2B模式下批发企业供应等级的空间分布、位序规模及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B2B批发企业的经营模式以生产厂家为主,且钻级、皇冠级等高级别企业较少;东部沿海地区批发企业较为集中,企业数量呈现出由东向西、自南向北逐级递减的特征。②综合及不同经营模式的批发企业供应等级呈现出东、中、西的梯度分布特征,且不同经营模式下供应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③省区之间及省区内部,批发企业供应等级的集中分布特征明显,首位地区的垄断性较强,且不同供应等级的地区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④不同经营模式下批发企业供应等级的区域差异有所不同,且差异主要来自于四大板块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板块间差异不显著。⑤城市B2B批发企业供应等级的高低与城市的基础规模实力、信息通讯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物流设施水平及批发业的发展基础密切相关。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罗庆, 王冰冰, 李小建, 杨慧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快速扩张、消费需求变化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银行网点的空间重组是城市空间优化的重要内容。郑州作为中国快速扩张城市的典型代表,文章将电子地图数据和调研数据相结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Stata软件对其银行网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银行网点空间集聚特征明显,ATM网点的集聚程度明显高于人工银行网点,且集聚速度更快;②银行网点主要分布于距市中心一定半径(9 km)范围内,并从市中心往外呈圈层式向外扩散;③商圈成为银行网点集聚的重要载体,集聚结构由经三路和中原路两个集聚中心演变为多个不同等级的集聚中心,集聚中心平均规模有所减小;④负二项回归结果表明,交通通达性、需求因素对两个阶段银行网点的区位选择有正向影响,地租成本和集聚因素对不同阶段的影响有所不同,制度因素则没有任何显著影响。同时,银行网点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类型网点和不同区域也有所差异。文章得出的结论可结合区位理论进行分析,为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郑州或其他同等级城市银行网点的选址布局及城市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满凤, 刘熙, 徐野, 邓云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大难题,从2009年以来,我国诸多行业饱受产能过剩之苦,即使是光伏、风电行业等新兴产业也不例外,低端重复建设、资源错配、政府不当干预等是导致新兴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建立生产要素模型从理论上研究资源错配、政府干预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风电行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下,要素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严重阻碍了产能的释放,致使低端产能堆积;化解产能过剩有赖于资源配置优化、削减投入冗余。然而,不恰当的政府补贴、政策性银行的信贷倾斜,以及低价出让土地等干预手段却削弱了资源配置对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且这种削弱作用对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更为明显。因此,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低端锁定”的同时,更应转变政府扶持政策,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破解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困境。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周忠宝, 陈恩铭, 曾喜梅, 耿淑平, 吴士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火力发电中投入过量带来的阻塞效应给生产系统带来较大的破坏性,引发发电量的减少和污染排放的增加,这是一种能源资源极度浪费的现象。针对该问题,文章给出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方向阻塞效应定义,并构建方向阻塞效应的判别模型,为包括径向在内的所有可能方向提供阻塞效应的判别方法,并将模型应用于2012—2016年省级火力发电行业中。实证结果表明,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在不同的变动方向上,其方向阻塞效应的状态可能不同;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和青海等地在不同的方向下均未发生阻塞效应;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容易发生方向阻塞效应。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姜璐, 余露, 薛冰, 陈兴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与能源地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基于半结构式问卷和访谈,对青海省7个市州的440户家庭用能信息进行调查,并从农区、牧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的分类视角揭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特征,分析影响家庭非商品能源使用的因素。结果表明:以畜粪、秸秆、薪柴为主的非商品能源消费占家庭能源消费主体,煤炭逐渐成为主要家庭能源类别,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在家庭能源消费总量上,牧区最高,农区最低,农牧交错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农区以秸秆、薪柴为主要家庭能源,牧区以畜粪为主,农牧交错区兼具了农区和牧区的能源消费特征,三大区域具有典型空间差异特征;家庭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受能源价格、家庭规模、能源可得性、家庭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影响。鉴于此,文章提出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升农牧民节能意识以及构建面向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协同能源政策框架是家庭尺度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方园, 刘声, 祝立雄, 阮一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乡村健康养老的持续流行,养老特色村的规划建设成为乡村研究的热点问题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引入多维生态位理论,将养老特色村视为具备生命体特征的种群,构建5维度、15要素、30指标的养老特色村多维生态位宽度评价体系。对浙江省西北部十个典型养老特色村进行实证研究,发现:①养老特色村综合生态位宽度结构合理,空间分布呈“整体均衡,局部差异大”状态;②多数特色村的多维生态位平衡度较低,三维度宽度偏窄;③从各维度要素禀赋看,特色村可分为配套不足型、引力制约型、容量限制型及低端平衡型四类。最后根据特色村类型特征提出设施扩充、错位发展、产业链延伸与升级、优势维极化等针对性发展策略。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雨, 王全忠, 周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使用2016—2017年贵州省毕节市286个烟农调研数据,以烟草种植计划调减为例,分析区域产业帮扶对不同贫困类型烟农脱贫及减贫效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农的烟叶种植面积增加能够显著降低烟农贫困发生,烟叶种植面积每增加1亩,烟农陷入收入贫困的风险将减少23.7%,烟叶资源更多地被非贫困烟农俘获,暂时性贫困烟农和持久性贫困烟农种植面积相对较少;烟叶种植面积减少会显著降低选择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烟农的户均纯收入,尤其是持久性贫困烟农,可能带来的致贫、返贫问题。因此,需要有效甄别不同贫困类型烟农,有选择、有预期地逐步执行缩减计划,并继续挖掘烟叶基础设施的增收能力和拓展产业帮扶措施,松绑贫困户对烟叶种植的依赖。研究表明,我国在落实精准扶贫和产业帮扶措施时,需因人施策和多措并举,规避产业帮扶措施调整对农户脱贫效果的不利影响。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戴柳燕, 周国华, 何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吸引力是一个新概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基于相关基础理论,文章提出乡村吸引力的概念,阐述了乡村吸引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性,通过全面分析乡村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了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机制。文章认为:乡村吸引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吸引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域集聚的一种潜在能力或力量;乡村吸引力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级性和多样性;乡村吸引力是城乡地域系统内自然生态、产业经济、居住生活、社会文化、设施感知与政策制度等六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市推力—乡村拉力、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城乡中介力“五力”双向综合作用,共同驱动乡村吸引力形成和演化。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良健, 吴佳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IAD分析框架,系统考察宅基地确权与相关管理政策、空心村治理配套政策、整治目的与整治模式等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意愿强度为78.92%,对资金补偿政策的利益诉求,以及立足于实现土地节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和促进乡风文明的治理目的,能显著提升农户参与意愿;拆旧复耕(还林)、拆旧建新的整治模式最为农户所接受。职业、经济水平、超面积有偿使用制度等因素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年龄、耕地资源禀赋、宅基地空心化率、交通基础状况等存在负向影响。应尊重农户意愿选择与利益诉求,鼓励参与意愿强烈和有条件地区率先开展空心村治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与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邓楚雄, 刘唱唱, 孙雄辉, 李忠武, 李科, 万义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宏观把握耕地流转绩效及区域差异,从我国农业大省湖南省四大异质经济板块中选取5个有梯度的典型农业大县、强县,构建耕地流转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标准,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区域耕地流转绩效。结果表明:①从评价等级来看,浏阳市、湘潭县耕地流转的经济和社会绩效较好,汉寿县耕地流转的社会和环境绩效较好,3县(市)耕地流转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绩效,耒阳市耕地流转的环境绩效较好,但经济和社会绩效不高,耕地流转综合绩效一般,龙山县耕地流转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均较低,耕地流转综合绩效较差;②从综合得分来看,浏阳市、湘潭县、汉寿县、耒阳市和龙山县耕地流转绩效得分依次递减,综合绩效基本呈现出由长株潭城市群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丘陵山区、大湘西地区逐步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③经济发展水平、宏观区位条件、劳动力转移状况、耕地资源禀赋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等是引起耕地流转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提高耕地流转率的同时,针对差异及问题,分类施策,有利于全面提升耕地流转的综合绩效,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赵文力, 刘湘辉, 鲍丙飞, 向平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状况,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特征,从区域产业发展、水资源状况和生态效益等层面构建长株潭县域层次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改进的DPSIR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展开定量评估和趋势预测。研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县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但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并从指标体系和政策因素等对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孙剑锋, 李世泰, 纪晓萌, 秦伟山, 王富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2018年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旅游发展优先度对17地市进行分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定量检验并探究驱动机制,借此提出相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表明:①山东省文化资源“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形成以菏泽、潍坊为两端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带。②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双核带动”的局面,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青岛市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市,莱芜市旅游发展水平有待提高。③2018年,山东省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为濒临失调状态,区域融合协调程度差异明显;其中济南市文旅融合协调度最高,东营市协调程度最差;按区域协调程度高低来看,依次为鲁中地区、半岛地区、鲁南地区、鲁西、鲁北地区。④文化资源与旅游耦合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涉及文化资源本底条件、政府宏观措施、旅游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多因素。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胡慧, 胡最, 王帆, 易臻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经济战略给传统聚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景观特征识别、价值特征挖掘与保护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信息链可以理解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不同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线状空间结构,文章从功能属性、形态结构、要素分布和等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其次,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量识别方法。最后,文章以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萱洲古镇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传统商贸型,在形态结构上属于条状型结构,过江码头巷—下河街是萱洲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廊道,整体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宗教思想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徐仕强, 杨建, 刘雨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GIS可视化分析,对西部民族县域——江口县的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总结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江口县旅游资源共有8大主类、22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类型全面;在1 021个单体中,自然类与人文类两者比例为1∶0.63,即旅游资源以自然类为主,高等级资源也集中在自然旅游单体上。另外,结构方面,特品级的旅游资源占比仅0.69%,优良级的占比16.16%,普通级的占比高达73.65%,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但相对集中,太平镇资源丰富且等级高,其他各乡镇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兼容,数量上对等分布。江口县旅游资源丰裕且品质高,在民族县域中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旅游资源评价对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闫闪闪, 靳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洛阳市为研究案例区,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和社会调研数据的融合、挖掘,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洛阳市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所得结论如下:①洛阳市旅游流网络空间上呈现出“单核线网状”分布形态,具体表现为主城区网络最为密集,南部伏牛山旅游区、北部黛眉山旅游区网络相对稀疏,而其它各县市旅游区网络联系极其微弱的空间分布格局。②洛阳市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结构非常松散而且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且对核心景区依赖性较高。洛阳市旅游流网络是典型的核心—边缘型网络,但是核心景区对边缘景区的“涓滴效应”有限。③洛阳市旅游流网络“帮派”性较强,形成了内部联系紧密、外部松散的独立结构。洛阳市旅游流网络共得到24个派系,24个派系均呈现出以“龙门石窟、白马寺、丽景门”为中心的构造特征。④根据洛阳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可将洛阳市提炼为以洛阳市区为核心旅游区,北部黛眉山和南部伏牛山为次核心旅游区,其它县市为边缘旅游区的“一心两翼”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