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戴柳燕(1987—),女,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E-mail:dailiuyan0611010@126.com。 |
收稿日期: 2018-12-08
修回日期: 2019-04-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45)
Rural Attraction: Concept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Received date: 2018-12-08
Revised date: 2019-04-27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乡村吸引力是一个新概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基于相关基础理论,文章提出乡村吸引力的概念,阐述了乡村吸引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性,通过全面分析乡村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了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机制。文章认为:乡村吸引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吸引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域集聚的一种潜在能力或力量;乡村吸引力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级性和多样性;乡村吸引力是城乡地域系统内自然生态、产业经济、居住生活、社会文化、设施感知与政策制度等六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市推力—乡村拉力、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城乡中介力“五力”双向综合作用,共同驱动乡村吸引力形成和演化。
戴柳燕 , 周国华 , 何兰 .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19 , 39(8) : 177 -18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8.021
Presently, the rural area is in a key period of all-round transformation, rural attra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rural geography. Based on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ural attraction,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ttraction, and deeply dissect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rural attractio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show: rural attraction is a potential ability or power which can attract more elements (people, fund, 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 al) to rural areas; rural attraction has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cality, comprehensiveness, dynamism, hierarchy and variety. Rural attrac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ecological factor,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factor, living factor,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 institutional factor, facility and policy factor. The five forces (urban thrust-rural pull, urban pull-rural thrust and urban-rural intermediary forc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jointly driv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ural attraction.
[1] |
|
[2] |
李玉恒, 阎佳玉, 武文豪, 等.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627-635.
|
[3] |
|
[4] |
钱春蕾, 叶菁, 陆潮.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237-245.
|
[5] |
刘正兵, 丁志伟, 卜书朋, 等. 中原城市群城镇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基于空间引力与客运联系[J]. 人文地理, 2015, 30(4):79-86.
|
[6] |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6):528-533.
|
[7] |
张燕, 张洪. 短途旅游中心的引力范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01, 16(3):89-93.
|
[8] |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特征[J]. 资源科学, 2017, 39(2):303-313.
|
[9] |
李雪铭, 张建丽, 杨俊, 等. 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7):1199-1208.
|
[10] |
张军. 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2-10.
|
[11] |
贺雪峰.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5):1-7.
|
[12] |
|
[13] |
|
[14] |
龙花楼, 屠爽爽.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581-590.
|
[15] |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5):135-142.
|
[16] |
沈费伟, 刘祖云. 海外“乡村复兴”研究——脉络走向理论反思[J]. 人文地理, 2018, 33(1):16-23.
|
[17] |
|
[18] |
李智, 张小林, 陈媛, 等. 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 经济地理, 2017, 37(6):144-150.
|
[19]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20] |
张浩龙, 陈静, 周春山. 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述评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17, 41(4):74-80.
|
[21] |
|
[22] |
|
[23] |
单福彬, 周静, 李馨. 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多层次评价——以辽宁赫图阿拉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12):196-202.
|
[24] |
|
[25] |
邓意. 乡村景观吸引力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
[26] |
郑文俊. 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27] |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
[28] |
高珮义. 城市引力场论——城市化基本原理初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6):83-90.
|
[29] |
高珮义. 试论城市引力场域[J]. 城市, 2007(8):29-32.
|
[30] |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31] |
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等. 基于“推—拉”理论的美国旅游者旅华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5):112-117.
|
[32] |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25-30.
|
[33] |
黄京鸿, 刁承泰. 重庆市城市用地供需状况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 23(4):504-507.
|
[34] |
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M]. 梁小民,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5] |
白珊. 基于乡村吸引力提升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黄陂区桃花村为例[D]. 武汉: 武汉工程大学, 2017.
|
[36] |
金丽华. 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测度及其调控[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
[37] |
屠爽爽, 龙花楼, 李婷婷, 等.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12):149-156.
|
[38] |
李晓英, 李仁杰, 傅学庆, 等.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 30(3):79-84.
|
[39] |
霍仁龙, 杨煜达, 满志敏. 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J]. 地理研究, 2016, 35(9):1647-1658.
|
[40] |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515-524.
|
[41] |
李小建, 罗庆, 杨慧敏. 专业村类型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7):1-8.
|
[42] |
李小建, 杨慧敏. 乡村聚落变化及发展型式展望[J]. 经济地理, 2017, 37(12):1-8.
|
[43] |
白丹丹, 乔家君. 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王公庄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3):145-153.
|
[44] |
李君, 李小建. 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08, 28(3):454-459.
|
[45] |
李小建. 农户地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
[46] |
施雪梅. 基于能人视角的专业村演化机理分析——以苹果种植专业村岳寨村为例[D]. 开封: 河南大学, 200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