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 戴柳燕 , 1 ,
  • 周国华 , 1, 2, ,
  • 何兰 1
展开
  •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 2.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周国华(1965—),男,湖南娄底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E-mail:

戴柳燕(1987—),女,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18-12-08

  修回日期: 2019-04-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45)

Rural Attraction: Concept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 DAI Liuyan , 1 ,
  • ZHOU Guohua , 1, 2, ,
  • HE Lan 1
Expand
  •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 2. Hunan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Big Data Mining and Appl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8-12-08

  Revised date: 2019-04-27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乡村吸引力是一个新概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基于相关基础理论,文章提出乡村吸引力的概念,阐述了乡村吸引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性,通过全面分析乡村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了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机制。文章认为:乡村吸引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吸引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域集聚的一种潜在能力或力量;乡村吸引力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级性和多样性;乡村吸引力是城乡地域系统内自然生态、产业经济、居住生活、社会文化、设施感知与政策制度等六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市推力—乡村拉力、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城乡中介力“五力”双向综合作用,共同驱动乡村吸引力形成和演化。

本文引用格式

戴柳燕 , 周国华 , 何兰 .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19 , 39(8) : 177 -18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8.021

Abstract

Presently, the rural area is in a key period of all-round transformation, rural attra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rural geography. Based on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ural attraction,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ttraction, and deeply dissect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rural attractio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show: rural attraction is a potential ability or power which can attract more elements (people, fund, 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 al) to rural areas; rural attraction has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cality, comprehensiveness, dynamism, hierarchy and variety. Rural attrac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ecological factor,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factor, living factor,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 institutional factor, facility and policy factor. The five forces (urban thrust-rural pull, urban pull-rural thrust and urban-rural intermediary forc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jointly driv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ural attraction.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乡村衰退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1-2]。近年来,国内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面临诸多瓶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吸引力下降是乡村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乡村吸引力,促进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分配和流动,是当前破解“乡村病”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提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是应对乡村衰退、培育乡村竞争力、实现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积极探索乡村吸引力概念、内涵与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吸引力”、“引力”的概念源于物理学,早在19世纪中叶,便有学者将牛顿万有引力模型引入地理学研究[3]。之后“引力”一直是地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领域,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体系、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4-9],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随着人们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审视[10-11],乡村地理领域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与乡村吸引力密切相关的乡村转型与重构[12-15]、乡村振兴与复兴[16-19]、特色乡村发展[20-21]等研究领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一些研究成果体现了乡村吸引力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在:在乡村转型与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中,强调从乡村规划与制度层面激发乡村活力、提高乡村居住和经济吸引力[12-13];认为乡村复兴的目的在于通过乡村重构激发乡村发展活力[18],乡村振兴则通过激发乡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重组人口、土地、产业等发展要素[19];特色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村落,具有科学、文化、历史、经济等多元价值,村落历史文化是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产品[20-21]。此外,乡村旅游吸引力[22-23]、景观吸引力[24-26]的相关实证研究内容开始受到关注,在乡村景观与旅游吸引力的形成机制、评价体系等研究内容上积累了一定成果。
总体而言,乡村吸引力是一个新概念、新领域。国内外乡村地理学领域积累的大量研究成果已经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乡村吸引力的基本思想,为乡村吸引力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已经有一些基于单一要素吸引力(如旅游吸引力、景观吸引力)的分析探讨,但将“乡村”与“吸引力”或“引力”直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对滞后,对乡村吸引力是什么、乡村吸引力如何形成等问题的解答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立足乡村吸引力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试图解构乡村吸引力的概念与内涵,剖析乡村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为深化乡村吸引力理论认知、拓展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乡村振兴实践应用等提供参考借鉴。

1 乡村吸引力的理论基础

1.1 引力场理论

引力场概念的提出最初源于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中,引力被描述为空间中任意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点对点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引力并不是两个物体间实质性的吸引相互作用力,而是一个物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影响,这个物理性质同时也是一个物理量,能够用定量的理论来进行刻画和描述,就是引力场理论。引力理论不仅被用于解释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还被用于解释人类社会某些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关系。1930年代,国外地理学者将其概念引入地理学领域,W.J.Reilly根据万有引力理论,提出了表征城市吸引范围的“零售引力规律”;其后,P.D.Converse提出断裂点模型[27]。1990年代,国内学者高珮义首次提出城市引力场和城市引力场域的概念,认为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引力场载体,构成城市的任何一种因素都是城市引力场的磁力因子,这些磁力因子通过发挥自己的引力功能,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即城市引力场,且这种引力场是具有明确边界的空间范围[28-29]。乡村作为人类聚落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乡村地域内部存在的各种要素形成磁力因子,最终可形成以乡村地域为中心的引力场。

1.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干扰机会等三个基本条件,空间相互作用的发生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者干扰机会的影响小[30]。1950年代,E.L.Ullman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即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认为地区间的职能差异是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条件,距离因素是影响货物和人口移动的重要因素;1970年代,P.Haggett基于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将空间相互作用划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认为空间相互作用的进行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其中交通、通讯设施是主要手段[27]。城市与乡村具有产业、文化、服务、技术、生态等方面的互补性,城乡交通、通讯设施则成为这种互补关系的媒介,加速了城乡空间相互作用过程(图1)。乡村吸引力是城乡空间相互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城乡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乡村吸引力消长的过程,对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深刻理解有助于乡村吸引力内涵与形成机制的剖析。
图1 城乡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urban-rural spat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1.3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学者E.G.Ravenstein提出人口迁移的七条法则,体现了推拉理论的早期思想[31]。在此基础上,D.J.Bagne首次概括形成了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流出地的不利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E.S.Lee在D.J.Bagne理论基础上,认为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并补充了第三个因素,即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差异等,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之后,推拉理论成为国内学者解释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理论,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乡村拉力—城市拉力”模型(“双拉力”模型),认为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乡土情结[32]。乡村吸引力是城乡地域系统间拉力与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拉理论为乡村吸引力形成机制的深入剖析提供理论支撑。

1.4 供需理论

供需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两种势力[33],二者相互制约、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供给和需求分别立足“生产者”和“消费者”角度,“生产者”决定供给的类别和规模,“消费者”决定需求的类别和规模,“消费者”决定的需求是影响“生产者”决定的供给的主要因素[34]。乡村与城市作为区域相互依存的两个地域系统,既是决定要素供给的“生产者”,又是决定要素需求的“消费者”(图2)。城乡间供需关系的形成,是乡村吸引力消长的关键环节。
图2 城乡供需关系示意图

Fig.2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2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界定

2.1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与内涵

近几年,已有少数研究开始从不同视角探索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内涵,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35-36]。根据引力场理论,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的存在,这种规律不仅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同样也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和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某些现象。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创造物,聚集到一定规模的人群和由这些人群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一起构成一个引力中心,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中心,使得城市不断发展和壮大[28]。乡村地域系统是由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37],具有一定的大小、规模和范围,具备引力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总体来说,乡村吸引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吸引城乡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域流动和集聚的一种潜在能力或力量,乡村吸引力的本质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或力量,而乡村地域系统是这种能力或力量形成和消长的源泉。乡村吸引力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乡村吸引力主要涉及吸引物、吸引媒介和吸引对象三个子系统(图3)。其中,吸引物既包括有形吸引物,也包括无形吸引物,是乡村地域系统内部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能够吸引村域内外部资源要素集聚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乡村地域系统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吸引物才能产生相应的吸引力;吸引对象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是乡村地域系统外部能够带动和激发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演化的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种事物和因素;吸引媒介是为吸引物和吸引对象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提供便利或服务的中介,乡村吸引力的吸引媒介主要是以道路交通和信息通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网络。
图3 乡村吸引力系统构成示意图

Fig.3 Composition of rural attraction system

②乡村吸引力体现了乡村地域系统的“反磁力”作用,是使原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城市引力场发生裂变的干扰力量(图4),这种力将成为破解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病”、“乡村病”等现实问题的关键。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乡—城”、“城—城”单向流动状态被打破,出现“城—乡”、“乡—乡”要素流,城乡资源要素呈现双向流动状态,为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城市有机疏散、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图4 乡村地域“反磁力”作用过程示意图

Fig.4 Process of anti-magnetic action of rural areas

③城市引力场在质和量上是可认知和可度量的,城市引力场域有一定的大小、规模和引力范围[29]。乡村吸引力同样在大小、强度和影响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在空间上具有界限相对明确的影响范围,形成大小、强度和影响范围可度量的乡村引力场。但是,随着当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乡村地域系统的影响范围必然越来越广,乡村引力场影响范围边界的明确性正在逐渐降低。

2.2 乡村吸引力的基本特性

乡村吸引力的基本特性包括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级性和多样性。
地域性。乡村吸引力的地域性源于乡村地域系统在空间上的地域差异性。构成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可以归纳为两种——资源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其中,以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等为表征的资源环境要素构成乡村地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本底条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系统由于空间上的阻隔,会形成差异化的资源环境特点;以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习俗等为表征的社会经济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力,是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特质,不同地域系统之间形成人们差异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乡村地域系统整体的发展和演化。乡村地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异,必然会带来乡村吸引力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
综合性。乡村吸引力是在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力,广泛涉及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地理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只有对这些相互关联的要素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乡村吸引力的基本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另外,乡村吸引力是由吸引物、吸引对象及吸引媒介构成的复杂系统,乡村吸引物和吸引对象包括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地理事物,乡村地域系统内部多样化的资源要素形成乡村吸引物和乡村引力中心,通过道路交通、通信设施等吸引媒介,形成带动乡村地域系统内、外部各类资源要素集聚的力量。
动态性。乡村吸引力的大小、强度和影响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前文所述,乡村吸引力受到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地理要素既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分异性,又具有时间尺度上的动态性,使得乡村吸引力经历一定的形成期、发展期、稳定期或衰退期等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形成不同时序背景下体现乡村吸引力大小、强度或影响范围的波动起伏的线性变化曲线。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乡村吸引力具有不同的发展演变特征和作用机制,对不同时间尺度乡村吸引力的发展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度把握,有助于深层次理解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进而通过调整优化乡村发展举措,形成能够充分适应时代和地方特征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实现乡村吸引力的全面提升。
等级性。乡村吸引力的等级性源于乡村吸引力大小、强度和影响范围在规模上表现出的差异性。在不同大小和强度的乡村吸引力作用下,乡村地域经过要素集聚过程形成大小不同、等级明确的乡村引力中心,乡村吸引力较强,其对应的乡村引力中心产生的影响范围越大,能够提供的职能和服务越多,从而使得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乡村引力中心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等级结构。较高等级的乡村引力中心往往兼具较低等级乡村引力中心的功能,不同等级乡村引力中心的影响范围之间相互覆盖,较低等级的乡村引力中心形成的影响范围是较高等级引力中心影响范围的组成部分。对乡村吸引力等级性和乡村引力中心等级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过程中乡村职能定位、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多样性。乡村吸引力的多样性源于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构成的复杂性,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习俗等任一构成要素都可能成为乡村吸引物。根据吸引物要素构成的复杂程度,可将乡村吸引力分为乡村全要素吸引力、乡村多要素吸引力、乡村单要素吸引力三大类。乡村全要素吸引力是涵盖乡村地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乡村综合吸引力;乡村多要素吸引力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吸引力、乡村景观吸引力、乡村产业吸引力等,这一类别下的乡村吸引物自身包含多个子要素,如乡村人居环境就包含乡村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可能成为乡村吸引物;乡村单要素吸引力则主要包括乡村生态吸引力、乡村文化吸引力、乡村建筑吸引力等。

3 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机制

3.1 乡村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乡村吸引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维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城乡地域系统内自然生态、产业经济、居住生活、社会文化、设施感知与政策制度等六大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乡村吸引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图5)。自然生态、产业经济、居住生活与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乡村吸引力消长的基本因素,构成乡村吸引力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基本内核;政策制度和设施感知因素是乡村吸引力消长的辅助因素,起到增强或弱化基本因素影响程度的作用。
图5 乡村吸引力影响因素钻石模型

Fig.5 The diamond model of rural attraction

3.1.1 自然生态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乡村地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本底条件,是影响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较好的区域便于人们就近获取生活必需品,往往是较早时期一些乡村聚落的发源地和分布密集区[38-39],奠定了乡村吸引力形成的基础。进入农业社会以后,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农户开展农业耕作的基础,土壤越肥沃,农业生产能力越强,可承载的聚落规模越大[40],形成乡村吸引力的潜力越大。此外,在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吸引力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气候、水文、地质条件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聚落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自然灾害频发的乡村地域,乡村吸引力较弱;地势平坦的乡村地域,在交通上的可达性和便捷度更高,乡村吸引力相对较强。
资源禀赋条件。资源禀赋条件包括乡村地域内部所拥有的、可供经济发展利用的资源种类、数量、质量以及资源的组合状况等[41],直接影响着乡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影响乡村吸引力形成和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一般包括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几种类型[42],其中,农业资源的核心是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规模、质量、种类以及布局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水平高低;矿产资源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能力的提升,乡村原有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向“农业+工业”、“农业+旅游”等多元经济结构,并带来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乡村吸引人口、资金和相关产业集聚的能力提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乡村自然地理条件、民俗文化特色等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广泛吸纳旅游从业人员的同时,能够吸引乡村地域外部人口集聚。总之,丰富的资源禀赋条件能够带动和吸引乡村地域内外部劳动力、产业、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3.1.2 产业经济因素

主要体现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土地价格等方面。城镇化是人口、产业、资金等资源要素持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资源要素的不断集聚使城市地域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随着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通过城乡信息、文化互动,对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化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强化乡村吸引力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价格上涨,发展产业经济的竞争优势下降,乡村地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土地价格将成为吸引农业相关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此外,城市地域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就业困难、能源短缺、住房困难等“城市病”爆发,形成城市排斥力,驱动人口、产业等要素向乡村地域转移和回流,进一步强化乡村吸引力。

3.1.3 居住生活因素

居住生活因素主要体现在乡村人居环境上。其中,乡村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乡村地域人口生活质量提供着基本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人口的流动和居住行为,设施配套越完善,乡村地域系统对人口定居或逗留的吸引力越强;乡村地域还具有亲近自然、生态宜人的天然优势,能够为满足城乡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放慢生活节奏的需求提供自然条件。

3.1.4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乡村吸引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乡村历史文化、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乡村能人因素等方面。历史上形成的乡村民俗文化能够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使有明显民俗文化优势的乡村地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最佳区域[43-44],在吸引相关产业集聚的同时,不断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空间向外扩散,乡村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不断向外扩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是农户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利用现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追求目标时展示的一系列行为决策能力[45]。农户自主发展能力越强,进行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越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越强,进而形成乡村吸引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乡村能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乡村地区率先发展生产经营并发家致富的那一部分人的称谓[46],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领头羊。乡村能人往往在乡村产业发展、资本引入、技术创新、社会革新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是带动乡村吸引力提升的重要角色。

3.1.5 政策制度因素

政府主导的国家或区域性宏观政策因素营造了乡村吸引力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从早期施行的“三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到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宏观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对乡村地域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宏观政策对乡村吸引力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土地、产业、资金等方面政策的变革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对乡村地域财政扶持力度的加大,直接影响到城乡人口流动、乡村土地利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经济发展。随着农业农村新政策的调整,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瓦解,乡村多元价值得到重视[10-11]。另一方面,宏观政策因素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作用间接影响乡村吸引力的形成和发展,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乡村地域内部主体行为模式的变化,通过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带动乡村吸引力的发展演化。

3.1.6 设施感知因素

设施因素。主要指以道路交通和信息通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是乡村地域系统内外部各类资源要素流动的主要通道,基础设施进步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将大大弱化城乡深度融合的阻力。交通区位优势越强的乡村地域,区域可达性和便捷度越高,资源要素的流动机会越多,吸引人口、产业、资金、信息等要素集聚的能力越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乡村发展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增加了乡村引力范围不断向外扩展的可能性。
心理需求。对于城市人口而言,快节奏的都市工作及生活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社会生活和景观环境条件,能够让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乡村也因此成为当下城市人口假期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对于长期逗留在城市地域的乡村人口而言,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类人群在平等享受城镇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障碍重重,乡村土地、住房、人情等成为乡村外出人口的重要资本和精神寄托,是吸引乡村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因此,城乡人口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影响城乡人口流动的重要因子,能够从个体微观层面影响乡村吸引力的强度。

3.2 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机制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有机体,互为吸引主体和客体。乡村吸引力不只是城市推力—乡村拉力的“二力”单向作用,更是城市推力—乡村拉力、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城乡中介力“五力”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果(图6)。提升乡村吸引力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供需理论视角下,乡村供给与城市对乡村要素的需求构成乡村吸引力的正向因素,城市供给与乡村对城市要素的需求构成乡村吸引力的负向因素,二者交互影响、共同促进乡村吸引力的形成和消长。交通、信息等物质和生态基础设施则成为链接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的中介力,对乡村吸引力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
图6 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机制

Fig.6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attraction

4 结语

乡村吸引力是一个新概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引力场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推拉理论和供需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内涵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①当前,国内乡村地域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但乡村吸引力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文仅是对乡村吸引力基础理论、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后续研究还要继续深化乡村吸引力格局、过程、机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搭建乡村吸引力研究框架。
②乡村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系统,乡村吸引力是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本文在乡村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确定上仍存在不足,未充分考虑城乡要素流动中形成的城乡文化网络对乡村吸引力的影响,亦未充分考虑全球化、突发事件等新型因子对乡村吸引力形成过程的影响。
③乡村吸引力是城市推力—乡村拉力、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城乡中介力的合力,其中任何一种力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乡村吸引力的剧烈波动,本文尚未对这些力的作用进行量化,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城乡推力、拉力和中介力的作用方向、作用方式以及作用大小,构建乡村吸引力力学模型,为实现乡村吸引力最大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④提升乡村吸引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积极探寻增强乡村拉力、减小乡村推力、弱化城乡阻力、承接城市推力等促进乡村吸引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基本路径,将成为乡村吸引力、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1]
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275-277.

[2]
李玉恒, 阎佳玉, 武文豪, 等.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627-635.

[3]
Smith S, 张凌云, 李新中. 引力模型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1988(3):51-55.

[4]
钱春蕾, 叶菁, 陆潮.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237-245.

DOI

[5]
刘正兵, 丁志伟, 卜书朋, 等. 中原城市群城镇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基于空间引力与客运联系[J]. 人文地理, 2015, 30(4):79-86.

[6]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6):528-533.

[7]
张燕, 张洪. 短途旅游中心的引力范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01, 16(3):89-93.

[8]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特征[J]. 资源科学, 2017, 39(2):303-313.

DOI

[9]
李雪铭, 张建丽, 杨俊, 等. 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7):1199-1208.

[10]
张军. 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2-10.

[11]
贺雪峰.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5):1-7.

[12]
Hoggart K, Paniagua A. What rural restructuring?[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1, 17(1):41-62.

[13]
Kiss E. Rural restructuring in Hungary in the period of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J]. GeoJournal, 2000, 51(3):221-233.

[14]
龙花楼, 屠爽爽.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581-590.

DOI

[15]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5):135-142.

[16]
沈费伟, 刘祖云. 海外“乡村复兴”研究——脉络走向理论反思[J]. 人文地理, 2018, 33(1):16-23.

[17]
Cruickshank J A. A play rurality modernization versus local autonomy[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9, 25(1):98-107.

[18]
李智, 张小林, 陈媛, 等. 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 经济地理, 2017, 37(6):144-150.

[19]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20]
张浩龙, 陈静, 周春山. 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述评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17, 41(4):74-80.

[21]
Beeho A J, Prentice R C. Conceptualizing the experiences of heritage tourists:a case study of New Lanark world heritage village[J].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2): 75-87.

[22]
Walmsley D J. Rural Tourism:A case of lifestyle-led opportunities[J]. Australian Geographer, 2003, 34(1):61-72.

[23]
单福彬, 周静, 李馨. 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多层次评价——以辽宁赫图阿拉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12):196-202.

[24]
Natori Y, Chenoweth R. Differences in rural landscape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between farmers and naturalis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8, 28(3):250-267.

[25]
邓意. 乡村景观吸引力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6]
郑文俊. 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27]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8]
高珮义. 城市引力场论——城市化基本原理初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6):83-90.

[29]
高珮义. 试论城市引力场域[J]. 城市, 2007(8):29-32.

[30]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1]
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等. 基于“推—拉”理论的美国旅游者旅华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5):112-117.

[32]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25-30.

DOI

[33]
黄京鸿, 刁承泰. 重庆市城市用地供需状况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 23(4):504-507.

[34]
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M]. 梁小民,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5]
白珊. 基于乡村吸引力提升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黄陂区桃花村为例[D]. 武汉: 武汉工程大学, 2017.

[36]
金丽华. 乡村吸引力的形成、测度及其调控[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37]
屠爽爽, 龙花楼, 李婷婷, 等.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12):149-156.

[38]
李晓英, 李仁杰, 傅学庆, 等.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 30(3):79-84.

[39]
霍仁龙, 杨煜达, 满志敏. 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J]. 地理研究, 2016, 35(9):1647-1658.

DOI

[40]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515-524.

[41]
李小建, 罗庆, 杨慧敏. 专业村类型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7):1-8.

[42]
李小建, 杨慧敏. 乡村聚落变化及发展型式展望[J]. 经济地理, 2017, 37(12):1-8.

[43]
白丹丹, 乔家君. 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王公庄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3):145-153.

[44]
李君, 李小建. 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08, 28(3):454-459.

[45]
李小建. 农户地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46]
施雪梅. 基于能人视角的专业村演化机理分析——以苹果种植专业村岳寨村为例[D]. 开封: 河南大学, 200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