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城融合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邹德玲(1980—),女,吉林柳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E-mail:delingzou@126.com。 |
收稿日期: 2018-12-07
修回日期: 2019-05-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NDJC275Y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YJC790210)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7G030001)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8-R2-039)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A610128)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择优资助项目(NBLJ201802002)
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发展基金
Spatio-Temporal Diversity Pattern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8-12-07
Revised date: 2019-05-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以中国31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以2000—2015年产城融合相关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以及GIS可视化等手段对产城融合的时空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和产城协调类型分类数据对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影响指标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产城融合还主要处于颉颃阶段,尽管有部分城市的产城协调已经发展到初步协调阶段,但绝大多数省市的产城协调仍处于发展调和阶段。且从产城融合的空间分布变化来看,其东高西低的整体特征十分显著,有效印证中国经济东中西部阶梯式发展的空间格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时代背景的转变,产城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人”这一产城融合的重要维度,这也体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历史性转变。
邹德玲 , 丛海彬 . 中国产城融合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 39(6) : 66 -7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6.008
Taking 31 provincial unit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ing 15 indexes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GIS visualization from 2000 to 2015,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indicators of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present,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still not high, and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s still mainly in the antagonistic stage, although some cities have developed to the level of preliminary coordination. However, most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harmo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s, it has a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which effectively confirms the gradi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western regio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are more and more integrated into the important dimension of "people", which also embodies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表1 产城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1 Assessment system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
目标层 | 准则层 | 序号 | 指标层 | 单位 |
---|---|---|---|---|
产 城 融 合 发 展 水 平 | 产业支 撑指数 | X1 | 每单位建成区土地面积产值 | 亿元 |
X2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
X3 |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 | ||
X4 |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 | ||
城镇化 发展指 数 | X5 | 人均GDP | 元 | |
X6 |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元 | ||
X7 | 建成区面积 | km2 | ||
X8 | 城市人口密度 | 人/km2 | ||
X9 | 国际互联网上网人数 | 万户 | ||
X10 | 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 | 人 | ||
人口集 聚指数 | X11 | 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 | % | |
X12 |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 人 | ||
X13 | 教育支出占城市财政支出比重 | % | ||
X14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元 | ||
X1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表2 耦合度与融合协调度类别划分标准Tab.2 Criteria for categorization of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
取值范围 | 所处阶段 | |
---|---|---|
耦合度C | 0<C≤0.3 | 低水平耦合阶段 |
0.3<C≤0.5 | 颉颃阶段 | |
0.5<C≤0.8 | 磨合阶段 | |
0.8<C<1 | 高水平耦合阶段 | |
融合协调度D | 0<D≤0.2 | 严重失调 |
0.2<D≤0.3 | 轻度失调 | |
0.3<D≤0.5 | 发展调和型 | |
0.5<D≤0.8 | 初级融合协调型 | |
0.8<D≤1 | 高级融合协调型 |
表3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系数表Tab.3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fixed effect model |
变量 | 系数 | t值 | P值 |
---|---|---|---|
C | -4.8194 | -10.7906 | 0.0000 |
X1 | -0.0809 | -4.6076 | 0.0000 |
X2 | 0.0961 | 7.5253 | 0.0000 |
X5 | -0.0630 | -0.2207 | 0.8254 |
X6 | -0.0014 | -0.0994 | 0.9208 |
X9 | 0.0563 | 8.1724 | 0.0000 |
X10 | 0.1421 | 6.2694 | 0.0000 |
X14 | 0.7480 | 2.9945 | 0.0029 |
X15 | 0.0769 | 3.1331 | 0.0018 |
表4 不同协调类型下产城融合协调度影响指标Tab.4 Influence factor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with different coordination types |
影响指标 | 严重失调型 | 轻度失调型 | 发展调和型 | 初级协调型 |
---|---|---|---|---|
发展规模 | 每单位建成区土地面积产值(lnX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lnX2) (--) | 每单位建成区土地面积产值(lnX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lnX2) (-+) | 每单位建成区土地面积产值(lnX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lnX2) (++) | |
产业结构 |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ln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lnX4) (++) |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ln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lnX4) (+-) |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lnX3) (+) | |
经济城市化 | - | - | - | |
空间城市化 | 城市人口密度(lnX8) (+) | 城市人口密度(lnX8) (+) | 建成区面积(lnX7)、城市人口密度(lnX8) (-+) | |
社会城市化 |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lnX9)、每万人拥有医生数(lnX10) (-+) |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的对数(lnX10) (+) |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lnX9) (+) | |
人口结构 | 非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lnX11) (+) | |||
人口素质 | 教育支出占城市财政支出比重的对数(lnX13) (+) |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的对数(lnX12)、教育支出占城市财政支出比重(lnX13) (++) |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的对数(lnX12)、教育支出占城市财政支出比重(lnX13) (++) | |
收入水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nX15)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lnX14)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lnX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nX15)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lnX14) (+) |
注:1.括号内的“-”、“+”分别代表不同指标对产城融合协调度是正负向影响;2.虽然我们对所有变量都做了取对数的处理,但是在这里的指标名称依然用原始指标名称表示,也就是在表中指标名称没有加入“对数”二字。 |
[1] |
|
[2] |
|
[3] |
|
[4] |
J Vernon Henderson.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53):1-28.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时空格局分析——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际考察[J]. 经济地理, 2017, 37(7):46-55.
|
[13] |
何磊, 陈春良. 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启示[J]. 税务与经济, 2015(2):1-6.
|
[14] |
孔翔, 杨帆. 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5):124-128.
|
[15] |
王霞, 苏林, 郭兵, 等.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融合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6):26-29.
|
[16] |
贾琨, 常勇. 城市旧区的产城融合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2(3):266-271.
|
[17] |
丛海彬, 段巍, 吴福象. 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及其福利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62-80.
|
[18] |
颜丙峰. 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考量与路径提升——以山东省产城融合发展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5):184-188.
|
[19] |
张建清, 沈姊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度评价[J]. 上海经济研究, 2017(3):109-114.
|
[20] |
李文辉. 惠州市产城融合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9(4):57-62.
|
[21] |
谢呈阳, 胡汉辉, 周海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J]. 财经研究, 2016, 42(1):72-81.
|
[22] |
刘欣英. 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 经济问题, 2016(8):26-29.
|
[23] |
周作江, 周国华, 王一波, 等. 环长株潭城市群产城融合测度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 39(3):8-13.
|
[24] |
黄新建, 花晨, 马晋文. 江西产城融合发展测评与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2):61-66.
|
[25] |
王霞, 王岩红, 苏林, 等. 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7):79-88.
|
[26] |
黄桦, 张文霞, 崔亚妮. 转型升级背景下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评价及对策——以山西为例[J]. 经济问题, 2018(11):110-114.
|
[27] |
谢福泉, 胡銹腾, 黄佳裕. 中等收入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及其影响指标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J]. 中国经济问题, 2015(3):15-28.
|
[28] |
刘国斌, 韩世博.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口学刊, 2016(2):40-48.
|
[29] |
丛海彬, 邹德玲, 吴福象.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15, 35(7):21-2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