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发育特征、优化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 王宜强 ,
  • 朱明博
展开
  • 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山东 日照 276826

王宜强(1987—),男,山东嘉祥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地理、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18-08-11

  修回日期: 2019-03-1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4

基金资助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17RA213)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ptimization Mode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Shandong

  • WANG Yiqiang ,
  • ZHU Mingbo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Shandong,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8-11

  Revised date: 2019-03-19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摘要

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数据本底,基于空间结构理论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东省农业旅游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①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形成三大高密度分布轴带区域,空间布局呈显著的集聚模式,其发展重心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②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点轴式空间结构特征,形成以青岛为一级发展节点,济南、临沂等5市为二级发展节点,其他城市为三级发展节点的节点等级体系,以及以滨州—临沂、济南—枣庄为一级发展轴,菏泽—日照等为二级发展轴,东营—滨州为三级发展轴的农业旅游轴带等级体系。③山东省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表现出典型驱动模式特征。提出推进农业旅游“网络式”结构体系发育,加快鲁西、鲁西北平原地区以及鲁东内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以及增强鲁南、鲁北边界地区交通通达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王宜强 , 朱明博 . 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发育特征、优化模式及其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19 , 39(6) : 232 -24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6.026

Abstract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data and based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The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1)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formed three high density axe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a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mode, and its development center obviously shifts to the southwest.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presents a typical point - axis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forms a primary system of node and axis hierarchy. Qingdao is the first node city, Jinan, Linyi and other three cities are the second node cities, the rest is the third node cities; Binzhou-Linyi and Jinan-Zaozhuang are the first axes, Heze-Rizhao, Qingdao-Jinan and Qingdao-Rizhao are the second axes, Dongying-Binzhou is the third axis. 3)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driving modes such as traffic location driving, urban consumption driving, radiation driving of high-grade scenic spots and comprehensive driving.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suggestion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network structure system,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western and northwest Shandong and inland area of eastern Shandong, enhancing traffic accessibility in the border area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Shandong, and so on.

农业旅游诞生于100多年前的欧洲,虽发展较早,但因交通、时间等问题一直以来发展比较缓慢[1]。直到1960—1970年代,西班牙、日本、美国等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业旅游的政策,农业旅游才得以迅速发展[2-3]。自200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来,民众对民俗文化、田野风光、休闲游览的强烈需求,加之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使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的有效措施[4-5]。近年来,学术界对农业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农业旅游的概念及类型划分[6-7]、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8]、农业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9]、休闲农业旅游开发[10-11]、农业旅游地空间分布规律[12-13]和农业旅游可达性[14-15]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已有研究可知,从地理空间视角研究区域农业旅游发展布局仍然偏少,其空间结构研究偏重于空间分布形态的描述,且多为时间断面的静态分析,如对现状农业旅游发展空间的时间可达性分析,缺乏深层次解析区域农业旅游发展形成过程、空间内涵的研究。然而,区域农业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过程特征和区域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结构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规律。区域农业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模式及其先进性。由此,结构发育的规律性决定了区域农业旅游不是一个无序的、无组织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有序的、协调的发育过程,正确地把握这一规律有利于避免因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不经济,从而对于捋顺空间发展顺序,提高农业旅游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益发展模式,是农业产生乘数效益的有力抓手,也是山东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路径之一。截至2016年,山东省共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80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 016个,农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旅游在整个农业产业或旅游业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如何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快速地推进农业旅游成长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本文拟以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构建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其空间结构系统的发展趋势,揭示山东省农业旅游的发育特征。研究可为优化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提升山东农业旅游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1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空间分析方法

1.1.1 GIS核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核密度分析工具”可清晰地表达研究对象空间分布趋势。GIS核密度分析可通过对离散点数据进行内插,得到研究对象空间连续的密度图层,从而直观显示其在整个区域的空间集聚或空间离散趋势。核密度分析能够反映距离衰减规律[16],是比传统点密度分析更优的密度分析方法。本文采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对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空间插值,可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分布规律。

1.1.2 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应用于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特征研究中[9,17],可检验整个研究区的发展状态是相似、相异(空间正相关、空间负相关),还是相互独立。

1.1.3 标准差椭圆分析

标准差椭圆可直观表达点状地理现象分布与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分布中心、空间离散和发展方向[18-19]。标准差椭圆应用于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当中,可有效考察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展布在经纬度方向的离散趋势,识别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平衡中心,进而揭示区域差异以及集聚、分散和密度等特征。

1.2 节点等级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旅游节点系统分析,对于确立区域农业旅游市场地位与发展秩序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山东省农业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农业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节点进行判定。山东省农业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部分内容(表1),其中准则层包括旅游资源、市场实力、旅游设施、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5个评价方向,所选指标意在反映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旅游资源包含区域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和旅游资源丰度两个指标。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数量代表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丰度则代表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优劣,可以间接影射农业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以及多样化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影响着未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该指标通常采用各地区A级景区数量与相应权重赋值乘积和的办法间接测量,权重参考李连璞[20]相关研究。市场实力包含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人均私家车持有率和旅游消费占GDP的比重3个指标。农业旅游通常以高频率的短途自驾游为特征,人均私家车持有率指标可间接反映游客成行的能力以及市场发展潜力;旅游消费占GDP比重这一指标代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地位,可间接反映旅游目的地培育市场的愿望与能力。旅游设施包含区域交通密度和旅行社数量两个指标,经济实力包含GDP和人均GDP两个指标,都是常用的反映旅游设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发展活力包含国内旅游市场增速、近5年农业旅游示范点增速、GDP增速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区域旅游业发展速度、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可综合反映区域农业旅游自身发展活力和外部发展环境的支持力度。
表1 山东省农业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 Shandong Province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变异系数法权重 熵权法权重 权重均值
农业旅游竞争力 旅游资源 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 0.079 0.062 0.071
旅游资源丰度 0.093 0.102 0.097
市场实力 国内旅游市场规模 0.104 0.030 0.067
人均私家车持有率 0.064 0.147 0.106
旅游消费占GDP比重 0.083 0.096 0.090
旅游设施 区域交通密度 0.056 0.230 0.143
旅行社数量 0.120 0.008 0.064
经济实力 GDP 0.082 0.040 0.061
人均GDP 0.094 0.032 0.063
发展活力 国内旅游市场增速 0.074 0.106 0.090
近5年示范点增速 0.067 0.063 0.065
GDP增速 0.083 0.084 0.083

1.3 数据来源

农业旅游示范点数据来源于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录以及山东旅游政务网发布的“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录,合计1 096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进行经纬度坐标点的采集,导入ArcGIS 10.2生成点图层,并进行相关分析。农业旅游节点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由《山东省统计年鉴》(2017)、《山东旅游年鉴》(2017)、山东旅游政务网、《2017山东旅游统计便览》等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 农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2.1 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运用ArcGIS 10.2对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GIS核密度分析(图1)。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形成了以黄海滨海沿岸、京台高速和京沪高铁沿线、滨莱高速和京沪高速沿线为主的三大高密度分布轴带,并呈现出向周边城市中心聚集的特征,同时鲁中地区农业旅游具有线状向面状发展的态势。菏泽市、聊城市、德州市等西部平原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具有滞后性,中心城区外的广大边缘地带,点状格局分布明显。总体上看,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呈现出点状、线状与面状并存的局面,并以点轴空间结构为主导。
图1 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in Shandong Province

2.2 空间不均衡性分析

2.2.1 农业旅游空间自相关分析

对2004—2016年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分析,得到其时间序列发展演变(图2)。由图2可知,历年Moran's I值和统计检验Z值均大于0,表明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且Moran's I值和Z值自2007年起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聚集性在逐步加强。2016年山东省农业旅游分布的Moran's I指数为0.2364,Z值为4.5321,表明目前山东省农业旅游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显著性水平p值表现出2004—2005年大于0.05,2006—2016年于0.01~0.02交替波动的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经历了由“正向不显著空间自相关”到“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的演化过程,其空间集聚效应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强。
图2 山东省农业旅游全局空间自相关演变

Fig.2 Moran's I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2.2.2 标准差椭圆分析

对2004、2008、2012、2016年4个节点年份的示范点进行标准差椭圆分析。各年份示范点分布重心均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境内,2004—2010、2010—2013和2013—2016年先后呈现重心向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移动的规律,表现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目前,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向鲁西、鲁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尤其是临沂、枣庄和济宁地区发展十分迅速。究其原因,鲁西和鲁南丘陵地区以及城市郊区农业旅游虽较半岛地区和济南都市圈地区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扶贫的持续推进,农业旅游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从转角的变化来看,总体呈现“增大—减小”的趋势,转角θ由2004年的70.702°增大到2011年的73.454°,此阶段除鲁中、鲁南这一传统增长较快地区以外,鲁北相较于鲁东和鲁东南地区发展更快,由此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发展态势。2016年转角θ减小到71.168°,表明鲁中、鲁南和鲁东南地区农业旅游成为主要的增长极。从长短轴变化来看,总体上沿X轴标准差大于沿Y轴标准差,即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东西向大于南北向,这与山东省国土空间分布相一致。从长短轴内部变化来看,X轴半径由2004年的210.80 km增至2016年的230.99 km,Y轴由124.70 km减至116.71 km,即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的空间展布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在南北方向上呈现缩小的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形态在东西方向上不断向分散化发展,而在南北方向上向极化发展。鲁西南和鲁东地区的济宁、枣庄、烟台、威海近年来农业旅游的飞速发展,导致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在X轴方向上越来越分散;东营市和临沂南部相对于淄博和临沂北部等鲁中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其发展在Y轴方向上则呈现集聚特征,椭圆扁率不断增大,示范点分布的方向性愈发明显。

3 农业旅游点轴空间结构分析

3.1 点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3.1.1 点状分布阶段(1998—2005年)

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确立为“华夏城乡旅游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旅游活动的开展;2004年国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式拉开了山东乃至整个中国农业旅游标准化发展的序幕。此阶段,山东省农业旅游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在一些周边客源市场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及高级别景区辐射的区域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此阶段的发展特点为:示范点多分布在县市城区周边,客源指向性强;示范点数量较少,通常呈孤立、分散发展态势,与其他示范点的相互作用较弱;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弱,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小,农业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3.1.2 多中心发展阶段(2006—2012年)

随着政府对农业旅游的逐步重视、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投资建设,人们对于农业旅游景点的出游愿望也愈发强烈。但由于农业旅游在市场、交通、资源赋存等方面的差异,条件优越的地区逐步演化为在一定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农业旅游聚集中心,形成了以青岛崂山区、东营东营区、枣庄市中区、济南历城区、莱芜莱城区和威海荣成市为中心的六个集聚中心。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为:发展的差异性逐步显现,多个聚集中心先后形成;各集聚中心在空间上形成并立的局面,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聚集中心具有较强的客源吸引力与空间影响力,并在当地的旅游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3.1.3 点轴结构发展阶段(2013—2016年)

此阶段,山东半岛和鲁中地区的聚集中心进一步发展,与其他临近地区集聚中心的联系逐步加强,在空间上逐步呈现出线状形态并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拓宽,轴带格局就此形成。目前,已呈现出以鲁东滨海农业旅游轴带、黄河沿岸生态休闲农业轴带、京台高速和京沪高铁沿线农业旅游轴带以及滨莱高速和京沪高速沿线农业旅游轴带为主的多条发展轴带。鲁西、鲁西北地区的示范点数量大幅提升,但因客源市场、政策资金、资源赋存条件的制约,相比鲁中与半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空间结构仍处于多中心发展阶段,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业旅游发展轴必将显现。此阶段的发展特点为:聚集中心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并最终形成一条轴线,区域规模效益得到了大幅释放;农业旅游示范点间的空间作用强,轴带的空间影响力强;区域农业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

3.2 农业旅游节点等级体系

结合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两种客观赋权方法,取二者平均值赋予各指标权重(表1),指标数据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农业旅游综合竞争力指数计算,得到综合竞争力结果值(表2)。
表2 山东省17个城市农业旅游竞争力

Tab.2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地区 旅游资源 市场实力 旅游设施 经济实力 发展活力 综合竞争力 竞争力排序 节点等级
济南市 8.384 17.861 9.729 6.705 10.683 53.362 2 2
青岛市 16.792 20.957 11.749 9.853 8.605 67.957 1 1
淄博市 9.095 13.896 12.259 5.478 8.691 49.420 4 2
枣庄市 7.609 7.171 11.004 2.125 7.696 35.605 13 3
东营市 2.501 10.967 0.858 8.130 7.762 30.217 16 3
烟台市 10.820 8.509 7.194 7.308 11.801 45.633 9 3
潍坊市 11.730 7.893 9.746 4.316 12.742 46.427 7 3
济宁市 9.660 12.436 10.301 3.387 12.634 48.418 5 2
泰安市 6.849 15.702 14.086 3.087 6.001 45.725 8 3
威海市 8.642 17.195 3.404 5.613 13.479 48.333 6 2
日照市 3.091 14.989 8.692 2.248 13.597 42.617 10 3
莱芜市 0.103 6.991 12.142 1.017 1.113 21.367 17 3
临沂市 14.674 16.009 7.837 2.602 9.371 50.494 3 2
德州市 3.297 6.465 14.808 2.450 4.751 31.772 15 3
聊城市 0.450 5.905 14.383 2.250 9.187 32.175 14 3
滨州市 4.832 8.043 10.244 2.752 12.261 38.132 12 3
菏泽市 1.741 3.517 11.788 1.220 23.862 42.129 11 3
表2可知,青岛市在旅游资源、市场实力和经济实力三个方面位居首位,在旅游设施方面处于前列,综合竞争力最高,由此成为省内农业旅游发展的极核,列为一级农业旅游发展节点。青岛市农业旅游发展活力表现一般,处于中游偏下位置,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大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基数大有关,虽然发展速度一般但农业旅游发展增量却十分可观。济南、临沂、淄博、济宁、威海等5市的农业旅游竞争力处于前列,可通过加强与其他节点间的农业旅游协作与整合,成为各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龙头,由此列为二级发展节点。济南市的发展优势在于市场和经济实力,其他三个方面处于中游水平;临沂市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和市场,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表现中等,旅游设施相对较为落后;除发展活力以外,淄博市的其他四个方面表现都较为良好;济宁市在全部5个评价方向中,都表现出中等偏上的水平,没有绝对的优势或劣势;威海市的发展优势在于市场、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旅游资源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旅游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潍坊、泰安、烟台、日照、菏泽、滨州、枣庄、聊城、德州、东营和莱芜等十一市农业旅游竞争力一般,但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后发效应明显,列为三级节点。

3.3 农业旅游发展轴带等级体系

目前,山东省农业旅游在空间上也形成了显著的轴带结构特征。轴的等级结构划分可以根据其规模(长度、宽度)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进行。农业旅游多为短途自驾游,故选择依托高等级公路作为划分农业旅游发展轴线的基础。以青岛作为半岛地区的核心,济南作为内陆地区的核心,京台高速、沈海高速贯穿南北,青银高速、日兰高速横贯东西,将这四条高速公路作为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轴线的重要依托。同时,综合考虑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各市整体经济实力、旅游活力等因素,划定三级农业旅游发展轴带:滨州—临沂、济南—枣庄为一级发展轴带,烟台—威海、菏泽—日照、青岛—济南、青岛—日照为二级发展轴带,东营—滨州为三级发展轴带。其中,一级发展轴带和二级发展轴带都联结等级较高的农业旅游发展节点。各等级轴带主要交通依托、旅游节点及辐射区域、轴带内部主要旅游资源种类及其主导旅游功能和农业旅游主导类型见表3
表3 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轴带划分

Tab.3 Axis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级别 发展轴带 主要交通依托 旅游节点及辐射区域 主要旅游资源种类 主导旅游功能 农业旅游
主导类型
一级
发展
轴带
滨州—临沂 长深高速、滨莱高速、京沪高速 滨州、淄博、莱芜、临沂 民俗文化村、风景区、果园、度假村、农业科技 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水果采摘、休闲度假 传统观光型、休闲度假型
济南—枣庄 京台高速、济南绕城高速 枣庄、济宁、泰安、济南
湖泊湿地、温泉、果园、度假村 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温泉疗养、水果采摘、休闲度假 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
二级
发展
轴带
烟台—威海 沈海高速、龙青高速、荣乌高速、威青高速 青岛、烟台、威海
渔业体验、滨海生态、民俗村、采摘园、葡萄酒庄 生态旅游、海滨观光、休闲度假、渔业观光 都市科技型、传统观光型
菏泽—日照 日兰高速
日照、临沂、济宁、菏泽等高速沿岸地区 花卉观赏、采摘园、文化园、度假村 农业观光、水果采摘、文化旅游、休闲度假 休闲度假型、传统观光型
青岛—济南 青银高速、青兰高速、济南绕城高速 济南、邹平、淄博、潍坊、青岛及周边地区 度假村、风景区、农业生态、农业科技、花卉观赏 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科技 休闲度假型、都市科技型
青岛—日照 沈海高速、青兰高速
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区 茶园、民俗村、滨海生态、度假村 茶叶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 休闲度假型、传统农业型
三级发
展轴带
东营—滨州 滨德高速、荣乌高速
滨州、东营
农业生态、渔家乐、果园、湿地、森林公园 生态旅游、渔业观光、农业观光 传统农业型、都市科技型

4 农业旅游发展格局优化

根据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演变规律、点轴系统等级体系以及各地旅游资源状况和未来交通条件的改善预期,拟对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优化布局和发展区划。

4.1 点轴空间格局优化

依托已有各级发展轴线,根据山东省农业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已有或在建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优化升级山东省未来农业旅游5条发展轴带。
日兰高速发展轴贯穿整个鲁南地区,沿线地区人口密集,途径多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开发中心:以东港区为中心的茶园生态游与渔业体验游;以蒙山为核心的民俗村落游;以曲阜、邹城为核心的农业传统文化体验游;以牡丹区为核心的高科技花卉观赏游。沿线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相对的互补性,未来可打造为一级农业旅游发展轴。
青银高速发展轴连接青岛和济南两大都市圈,农业旅游发展极具潜力。沿途农业旅游资源各具特色,青岛是集生态、湿地、海滨、度假等特点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旅游目的地;潍坊则以农业科技游及花卉旅游为特色;淄博、济南以山水风光为基础的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见长,各集聚中心发展特色鲜明。该发展轴带已建有济青高速铁路,未来沿线地区有望形成多个农业旅游增长点,可培育为一级农业旅游发展轴。
黄海滨海发展轴包括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4市,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旅游滨海特色明显且各有差异。青岛和日照滨海茶叶种植及其相关的体验活动颇具特色;日照沿岸拥有一批特色的农业旅游民俗村落;青岛沿岸的农业旅游更偏向于休闲度假活动;威海荣成与烟台长岛渔业体验活动优势明显。未来青岛—日照与烟台—威海两大二级发展轴有望实现对接,该区域将跃升为一级发展轴。
鲁北高速沿线发展轴包括荣乌高速和滨德高速沿线地区。目前,该轴带农业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未来可差异化开发滨海农业旅游资源,如烟台西部沿海以及潍坊和东营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渔家乐、湿地生态、渔业观光等,德州、滨州则发展以乐陵小枣、沾化冬枣为核心的传统农业旅游。该发展轴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荣乌高速沿线滨海旅游带,居民的旅游需求旺盛,但当地旅游产品供给远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未来该区域有望发展为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的新轴带。
潍日高速沿线发展轴属于半岛内陆地区,该区域人口稠密且经济较为发达,但因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成为半岛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的塌陷地。随着潍日高速的贯通,该区域的发展潜力有望得到释放,沿线各市可在大力发展传统农业旅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资源,培育发展特色,如诸城在发展民俗文化类农业旅游上具有潜力,五莲在发展生态体验类农业旅游上具有比较优势。未来,可着重培育该区域发展成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的新轴带。

4.2 农业旅游发展区划

根据山东省农业旅游资源特色与分布规律,本文将山东省划分为半岛滨海农业旅游区、鲁南民俗风情农业旅游区、鲁中山水风光农业旅游区、鲁西平原农业旅游体验区、鲁北黄河生态农业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图3)。半岛滨海农业旅游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和潍坊5市。以渔家乐为代表的滨海农业旅游体验活动是该区的发展特色。除此之外,威海、烟台的葡萄酒庄特色农业游和青岛、日照集茶文化体验、采摘、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游以及潍坊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游等也是该区的发展特色。鲁南民俗风情农业旅游区包括临沂、枣庄和济宁三市。该区域旅游文化内涵比较突出,当地民俗文化融入农业旅游发展之中,发展颇具特色。临沂和济宁的民俗风情类农业游,济宁南部和枣庄西部南四湖沿岸地区的湿地农业生态游以及临沂集温泉度假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游等是该区的发展特色。鲁中山水风光农业旅游区包括泰安、莱芜、淄博和济南4市。该区域同时具有资源、交通和市场优势。山水生态体验类农业旅游是区域特色,但发展中需与高品质景区区别开来,实现优势互补。此外,丘陵山区所塑造的传统民俗村落也是该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本区农业旅游发展的又一特色。鲁北黄河生态农业旅游区包括东营、滨州两市。该区域依托黄河和渤海,将湿地生态与民俗风情、渔业体验相结合,形成以湿地生态为特色的农业旅游聚集区。鲁西平原农业旅游体验区包括德州、聊城、菏泽3市。该区域是全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塌陷地。该区域现阶段应在大力发展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如菏泽积极发展高科技花卉产业,聊城和德州则可依托运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发文化类农业旅游项目。
图3 山东省农业旅游区划

Fig.3 Agricultural tourism zon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5 农业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5.1 交通区位驱动

交通基础设施是沟通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关键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的便捷度及其完善度决定了游客区域可进入性的大小。因此,处于交通沿线地区的农业旅游地更加受到游客的青昧,由此成为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初期最为活跃的地区,如京台高速、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沿线地区。一大批诸如农家乐、农家民宿、农家土特产等农业旅游最初发展形态在此地区形成发展规模,从而满足了大量过境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由于此种类型农业旅游地较多远离中心城市,因此游客消费一般表现出一次性购买的特征。

5.2 城市消费驱动

山东省农业旅游具有典型的城市消费特征。市场是驱动旅游产品供给最为直接的因素。城市是区域人口聚集区,消费水平高,消费欲望强烈。城市周边地区既拥有相对原味的自然风情,又最大程度地接近城市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由此,农业旅游在此发展条件下迅速成长。城市周边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形态更具多样性,既有传统的农家乐、农产品采摘游,也有度假农庄、农业科技园、农业生态园和其他农业示范点等现代农业发展形式。此种发展类型与市场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其周边农业旅游空间分布越大,并且发展水平也越高,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业态也越丰富。由于此种农业旅游意在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消费需求,因此呈现出典型的高频次购买的特征。

5.3 高等级景区辐射驱动

农业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一般相对有限,游客吸引范围较窄。然而,依附于一些高等级景区,分享部分旅游客流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和有利的发展途径。山东省部分农业旅游地便具有以上发展特征。此类型农业旅游项目多集聚在高等级自然景区周围,形成旅游集群,在旅游产品多样性、旅游宣传推广、旅游线路设计等诸多方面形成有机结合。该类型农业旅游地多为农业观光型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其发展周期与高等级景区相一致,表现出客流规模随高级别景区客流规模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5.4 综合性驱动

区域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从来不是靠单一因素驱动的,交通、中心城镇、高等级景区辐射、旅游政策等都在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主导因素共同驱动的农业旅游地属于综合性驱动发展旅游地。此类农业旅游地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发展动力足,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山东省发展较好的农业旅游集聚地一般具备便捷的交通以及邻近中心城市,或者拥有便捷交通并受高等级景区强力辐射,或者三大驱动力同时具备的发展优势,即属于综合性驱动旅游目的地。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对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发育特征、空间优化及驱动模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空间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山东省农业旅游形成了以黄海滨海沿岸、京台高速和京沪高铁沿线、滨莱高速和京沪高速沿线为主的三大高密度分布轴带。农业旅游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农业旅游重心向鲁西、鲁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农业旅游空间形态在东西方向上不断向分散化发展,而在南北方向上向极化趋势发展。
②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了初步的节点和轴带等级体系。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发展阶段、多中心发展阶段和点轴结构发展阶段等三个时期。目前形成了以青岛市为一级发展节点,济南、临沂、淄博、济宁、威海等5市为二级发展节点,其他城市为三级发展节点的山东省农业旅游节点等级体系。同时形成了以滨州—临沂、济南—枣庄为一级发展轴线,烟台—威海、菏泽—日照、青岛—济南、青岛—日照为二级发展轴线,东营—滨州为三级发展轴线的山东省农业旅游轴带等级体系。
③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模式具有空间差异性,根据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划分为交通区位驱动、城市消费驱动、高等级景区辐射驱动和综合性驱动等四种驱动模式。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地域特征,可为各地农业旅游发展布局提供有益指导。

6.2 建议

①加强农业旅游规划,形成山东省农业旅游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网络式”结构体系。目前,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呈现出轴带间发展塌陷的特征,加强产业宏观调控,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协调轴带间发展联系,推动“网络式”结构体系发展,成为今后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实践的重点任务。着重构建半岛滨海农业旅游区、鲁南民俗风情农业旅游区、鲁中山水风光农业旅游区、鲁西平原农业旅游体验区、鲁北黄河生态农业旅游区五大农业旅游板块;优化升级日兰高速发展轴、青银高速发展轴、黄海沿岸发展轴、鲁北高速沿线发展轴、潍日高速发展轴五条农业旅游新增长轴线。强化济南、青岛、临沂、淄博等高等级农业旅游发展节点的带动作用,依托山东省较为发育的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把区域内分散的农业旅游资源、要素、企业和相关经济部门组织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协作的区域农业旅游系统。
②积极推进鲁西、鲁西北平原地区以及鲁东内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鲁西、鲁西北地区以平原为主,是山东省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区,农业资源丰富;该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化发展迅速,旅游市场需求比较旺盛,随着区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该地区的主要发展劣势在于:对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氛围;旅游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发展规划,产品特色不足等。为此,鲁西、鲁西北地区应积极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客源市场分析,制定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确定功能定位和旅游产业构成,形成地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鲁东内陆地区,以烟台、潍坊内陆区域为代表,是省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地区,但农业产业化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显著的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农旅融合发展的水平相对较低。鲁东内陆地区应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③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鲁南、鲁北边界地区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达性。山东省农业旅游在南北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向中部集聚发展特征,鲁北和鲁南边界地区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相对较慢,这与边界地区较劣势的地理区位以及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关。为此,鲁北和鲁南边界地区应逐步改善农业旅游集聚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缩短旅游时间距离。如鲁北的河口、沾化、无棣,鲁南的郯城、临沭、莒南等地虽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旅游分布,但其地理区位较差,地区交通通达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旅游的发展。政府应在交通区划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化解区位劣势,助力地区农业旅游发展。
[1]
王琼英, 冯学钢.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115-120.

[2]
金茨萍, 金一萍, 黄郁成. 国外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南京社会科学, 2007(10):91-97.

[3]
姚昆遗. 发展农业旅游略议[J]. 旅游科学, 2005, 19(4):28-32.

[4]
Fleischer A, Pizam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J].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6):367-372.

[5]
李德明, 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 2005, 20(3):84-87.

[6]
Brown D M, Reeder R A. Farm based tourism:a statistical profile[R]. A Report from th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2007.2.

[7]
Akpinar N, Talay I, Ceylan C, et al. Rural women and agro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 Sustainability, 2005, 6(4):473-486.

[8]
Sharpley R, Vass A Tourism,farming and diversification:an attitudinal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5):1040-1 052.

[9]
王铁, 邰鹏飞. 山东省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6, 36(11):161-168.

[10]
Ehringer J. A step influence to farm tourism based on climatically change[J]. Tourism Research, 2001, 12(4):20-25.

[11]
李涛, 刘家明, 刘锐, 等.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适宜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J]. 经济地理, 2016, 36(12):169-176.

[12]
李涛, 蔡碧凡, 陶卓民. 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评价研究——以中国沿海六大城市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11):2125-2 138.

[13]
李细归, 吴清, 刘大均.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4, 34(3):422-428.

[14]
尹燕, 周应恒.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农业旅游布局空间演化特征及形成机理——以江苏省为例[J]. 资源科学, 2012, 34(12):2409-2 417.

[15]
靳诚, 范黎丽, 陆玉麒. 基于可达性技术的农业旅游布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9):1506-1 518.

[16]
詹璇, 林爱文, 孙铖, 等. 武汉市公共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与银行网点的空间耦合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1155-1 166.

[17]
Tobler W.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 Economic Ueography, 1970, 46(2):234-240.

[18]
张珣, 钟耳顺, 张小虎, 等. 2004—2008年北京城区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8):1207-1 215.

[19]
吴丽敏, 黄震方, 周玮, 等.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 2013, 33(8):158-164.

[20]
李连璞. 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诊断及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省(区、直辖市)国内旅游统计数据[J]. 人文地理, 2008(2):87-9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