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 樊杰 , 1, 2, 3 ,
  • 赵艳楠 1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 北京 100190
  • 3.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9

樊杰(1961—),男,陕西西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综合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0-12-18

  修回日期: 2021-01-21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644)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Oriented Toward Modernizati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c Priorities

  • FAN Jie , 1, 2, 3 ,
  • ZHAO Yannan 1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AS,Beijing 100101,China
  • 2.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Received date: 2020-12-18

  Revised date: 2021-01-2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3

摘要

在分析区域发展研究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题、拓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沿革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地理学在未来复杂系统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中科学地位有所提升,以及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重大需求的应用功能有所提升的前景。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当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的区域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战略为牵引,通过探索其科学内涵形成学科创新的理论方向,通过阐释战略所配套的重大行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通过解析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进而对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从科学内涵和关键问题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了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调整适应战略,包括加强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形成以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综合人文地理学、复兴以人才区位为创新方向的人口地理学、助推非物质空间地理学的研究并形成社会文化政治地理学与实体地理空间的有机融合新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樊杰 , 赵艳楠 .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J]. 经济地理, 2021 , 41(1) : 1 -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1.001

Abstract

Studie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experienced the thematic evolution transforming from economic growth to the field of social,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also illustrates the prospect of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statu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future studie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cross-disciplines, as well as promoting its application function on the major needs of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pattern of territorial spa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major strateg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ce, which are proposed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2035 Vision. Specifically,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of subject innovation is expected to be formed by exploring their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e methodology of problem-solving should be explored by explaining the major actions supported by the strategies. The key content of subject research should be formed by analyzing the goals to be achieved by the strategies. Furthermore, the function-oriented zone strategy,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are discussed from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key issues. Then,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djustment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even the entire human geography.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principle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productivity, forming a comprehensive human geography with the theme of solv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ving the population geography with talent location as the innovation direction, boosting the research of non-material spatial geography, and forming a new direction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ocial-cultural-political geography and physical geographic space.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地域分布规律和演变特征。早期的区域发展着重于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区域发展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区域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地理学[1-3]。随着区域发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区域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越来越注重区域的开放性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注重区域发展公平性、区域发展的社会文化转型、注重人民福祉和健康[4],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5]。其研究内容已经超出经典经济地理学基于经济区位和经济空间结构成本最小化、或者是相对收益最大化的研究范畴,区域发展一度成为更为广泛的多学科研究的对象[6]。以北美为代表的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呈现出人文化和社会化倾向加剧的趋向。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并上升为全球共识的行动,协调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内容[7];全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规律与调控机理,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基于区域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开展区域间可持续发展网络化研究也成为推进全球行动的有效途径。显然,这些问题促使区域发展研究从以经济发展为主题,拓展到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到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更为广泛的科学研究范畴,为经济地理学复兴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重大的机遇。近二三十年来,以欧洲和中国经济地理学者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结合经典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理论和方法,加强与自然地理学和GIS乃至整个资源环境科学的主动融合,开展以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和格局研究为前沿领域的区域研究,不仅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或者说是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应用基础性科学支撑力量,也为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研究复兴、为经济地理学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由于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建构、方法创新,特别是在国家决策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而得到全球经济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也使中国经济地理学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流派。

1 区域发展越来越聚焦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之前,中央重点关注经济布局和经济区的组织、内陆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等重大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在揭示中国经济布局科学基础和形成工矿区和城市布局的科学方案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推进沿海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促进中国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的新格局,探索改革开放在社会文化重大转型中,区域经济布局的新因素、新机制对经济新空间、新过程和新格局的影响,成为政府和经济地理学者共同关注的命题。跨入21世纪过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与此同时,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战略,要求区域发展格局的建构,必须是基于尊重自然规律、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能够显著改善人民福祉的多元目标选择的优化结果,这同经济地理学所具有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是相一致的,特别是中国经济地理学长期以来在探索区域复杂、开放巨系统中,形成的有效适用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因此,中国经济地理学成为第十个五年规划以来的每个五年规划期研制中,涉及有关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开展前期研究的最重要的科技力量。包括沿海和沿“T”字型国土空间开发主轴,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战略重点,主体功能区划和战略制度,城市群发展方针和精准扶贫评估,“一带一路”倡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等等影响21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和格局的重大决策和行动,中国经济地理学做出了直接或间接的、前瞻或后续的科学贡献,有力助推了中国区域决策的科学化进程。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地理学是在中国区域发展领域决策中,无论是理论方法或是概念方案留下影响最为最深刻的学科。
2021年,是中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关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区域发展被置于五年规划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区域发展也更加聚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国土空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载体。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从本质上说,就是认知地表自然和人类活动分布格局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进行合理调控,并按照优化目标函数,提出科学方案并予以实施。因此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贴近地理科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在面向重大需求的应用定位上,其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发展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趋于加剧,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学习功能进一步强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经济地理学提升在交叉学科和复杂系统研究中的科学地位和学科功能。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当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战略为牵引,通过探索其科学内涵形成学科创新的理论方向,通过阐释战略所配套的重大行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通过解析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按照这一思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给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战略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等构成了优化格局的核心战略体系,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优化格局的重要支撑配套体系。而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是优化格局的主要牵引体系,具有上位功效。本文将对新时代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从科学内涵和关键问题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调整适应战略。
图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护格局的战略框架

Fig.1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optimiz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ce

2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科学与政策价值

2.1 主体功能区战略内涵

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按照城市化、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遗产保护等主体功能定位,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开发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空间治理工具,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8]。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道路。第二,服从全国一盘棋的总要求,以全面建成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第三,不同功能区都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都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均衡的原则下,坚持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第四,突出城市群的空间主体地位、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格局、农业主产区的基地部署,坚持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2.2 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的价值

主体功能区作为规划自2010年发布以来已历时十年,期间,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的应用实践表明,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创新性的战略和制度;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大空间尺度)的主题和主线,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提升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功能管控能力和格局优化的政策地位。主体功能区战略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当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政策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最直接、最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以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9]。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原则就是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国土空间治理和保护制度体系中,主体功能区是最直接最全面地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使不同主体功能区自觉按照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发展[10]
二是贯彻“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区域差异化、精准化的现代空间治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失指导国土空间开发的长远规划蓝图。全国需要多少粮食的安全保障,全国需要怎么样一个生态安全屏障格局,全国未来达到70%~75%的城市化率的时候,有多少人将会在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形态里边居住?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讲,哪些地方适合于城市群建设,哪些适合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哪些适合于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承担了这样的功能,一方面,在时间序列上解决长远部署问题,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解决总体布局问题。主体功能区既贯彻了全国一盘棋的总体部署,同时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一种差异化的、精准化的、现代化的空间治理体系。
三是贯彻“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系统观念”——系统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科学决策是空间治理的基本准则,要重点协调以下关系:同级不同部门的意见体现了单要素视角和部门利益的维度,同部门不同行政层级的意见则体现了不同空间尺度和局部与整体利益协调的维度,同部门同行政层级但不同地区之间的意见则代表着区域间相互作用的维度,规划方案博弈到最后的均衡点是以科学性为中心的,这就是决策层充分博弈构成综合集成的合理途径之一的理论基础[11]。主体功能区是建立在双评价原理基础上,是“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而“三区三线”则是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的重要手段,从而为政策制定的精准化和体系化提供了科学方案。
四是突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国家尺度上能够发挥新发展格局空间策略与制度创新总牵引的作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即美丽中国的一张蓝图,以及当前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主体功能区划作为中国第一张综合展示未来中国保护与开发格局的蓝图,逐步由规划上升到区域战略再到国家基础制度,已经成为中国“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总体方案。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变化应当成为未来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实施成效监测预警的重要标准和手段,同时也是今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12-13]。通过动态了解和监测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情况,诊断是配套政策没跟上还是定位错误,随后及时地来调整国家方针政策,使得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能够和资源环境变化紧密地适应,达到真正的科学指引。

2.3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指向

2.3.1 指挥棒: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区域政策体系中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依然是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当前空间治理体系指标体系门类多样,涉及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存在着内容交叉、互不衔接等问题。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性制度,健全与主体功能定位协调一致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绩效考核等区域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以及相同主体功能区但处于不同自然地理背景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各有侧重的差别化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和基础性制度也应该在未来予以完善和细化,以更好满足区域政策一体化的要求。

2.3.2 总依据:政府优化配置资源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切实发挥主体功能区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的要求,促进实现资源和空间治理的相结合,例如自然资源部门管理建设指标分配、水利部门管理着水资源指标分配和水质的管理、环境部门管理着环境指标的分配,在指标分配过程中可以将主体功能区作为资源调控的总依据,从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出发,以资源管理和空间定位相统一,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分配各类指标,努力提高空间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例如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编制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图2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指向

Fig.2 The guidelines in function-oriented zone strategy

2.3.3 侧重点:缩小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间发展差距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就是以人均收入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在不同功能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不同类型功能区难以实现统一,就难以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递减的基本特征。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因重点履行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功能,应得到经济利益的补偿,实现区域公平、协调。2016年,全国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即重点城镇化地区)与限制开发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63∶1,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2∶1。承担着最重要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反而是最贫困的,未来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政策应该将缩小不同功能区的发展差距作为侧重点。

2.3.4 基本遵循:引导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

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是决定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否能落到实处的关键。我国空间治理是由空间发展战略、法律与规划、区域政策体系为核心内容,由政府管理、市场机制、社会治理等为参与者共同实施。政府应抓住空间资源供给侧调控的“牛鼻子”,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形成多用多掏钱、滥用要惩罚、集约高效要奖励的市场机制管理模式,为生态效益溢出地提供经济补偿。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的积极性,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制度,形成过程要参与、结果要知情、实施要监督的社会治理模式[14-15]

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涵的新拓展与新要求

3.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涵的新拓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且永恒的主题,无论哪种社会治理方式,区域协调发展都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点[16]。区域协调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而言,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广义的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将其建构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大的前提和要求下,是指:①人均GDP的区域差距趋于缩小;②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适应;③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④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把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形成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3.2 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区域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我国发展阶段的要求,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三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要求。就是从现在的不协调到协调,从不高质量到高质量,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

3.2.1 发展阶段的要求:从不协调到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高效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付出了昂贵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一方面,资源链和环境链风险对我们国土空间造成了重大的障碍,从区域人口和面积来看,有超40%的区域面积都超载,近50%的区域步入人地矛盾极端紧张的境地[17]。另一方面,对于未来而言,区域协调不仅是目标,而且是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即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启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内循环[18]。这是符合国家目前的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的,因为它是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如果解决不了协调发展,不仅不能创造新的动能,更艰难的是,中国将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3.2.2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不高质量到高质量

不高质量的发展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社会等各类指标并没有同步、同向、持续地改善和增长。而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生态和社会同向的增长,或不同步但同向的增长,最后的区域发展模式都是趋于一种均衡的状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对我们国土空间治理有两个核心思想观念转变,第一个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让城市居民生活过得好,而且让任何一块国土上的人民生活都过得好。第二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理念,改变过去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将其放到平衡系统当中去看待国土空间的均衡和区域的协调。

3.2.2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要求: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

2050年要达到的现代化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均衡”和“四个一致”。“两个均衡”是指人口和经济在空间的分布是均衡的,另外一个就是人口和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这“两个均衡”已经是形成共识的。“四个一致”是指:①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哪种类型,它的综合价值应该是趋于一致的。②城和乡,从它们承担的功能而言,应该是特色鲜明的,但是城乡的综合价值应该是趋于一致的。③各地区的自然、文化特色是不同的,但是综合价值又是趋于一致的。④流空间和各种静止空间,它们的综合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流动空间产生的空间效应趋于向经济地理格局的原点回归。
图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与战略举措

Fig.3 Basic requirement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3.3 实施区域协调战略的战略举措

3.3.1 以经济和人口同步集聚为准则,在进一步做强做大经济集聚区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和人口的集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发展理念下,集聚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彰显,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和人口的集聚,主要举措如下:增强城市化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扭转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的态势,形成经济和人口同步集聚的协调发展,在集聚中实现区域均衡;国家尺度上经济和人口向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集聚,大区域和省级尺度向城市群及其内部的都市圈集聚,市级尺度上引导经济向中心城市集聚;培育珠江—西江经济带,延伸长江带到西藏“一江两河”,做强黄河带和兰新走廊,加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联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4]

3.3.2 以重大生产力布局为抓手,形成区域经济布局新面貌

重大生产力布局不仅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等,也包括事关民生保障和国家安全,以及面向未来提高竞争力的行业,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中,应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的作用。重大生产力布局应从过去着力形成经济板块,重视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匹配关系,转变形成以国家创新中心、区域创新高地为内核,以都市圈或城市群为枢纽,扩展形成区域经济优势的一体化,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通过重大生产力布局,将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力。

3.3.3 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空间载体,打造强劲有力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引擎

作为人口和经济共同集聚的空间载体,都市圈和城市群功能升级已成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应将都市圈和城市群功能升级作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举措如下:继续推动全国人口和经济同步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集聚,实现人口和经济占比趋同并稳步提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在长三角的沪宁杭、珠三角的广深珠核心片区,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形成大都市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区,整合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将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14]

3.3.4 打赢相对贫困地区现代化持久战

第一,解决东北和西北发展问题。其中东北地区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未来应关注其体制机制。大西北地区则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发展策略问题导致的,而最大的问题则是科技创新问题,东部沿海和西部的科技创新差异远远大于其经济差异,未来应将如何运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去弥补欠发达地区创新的短板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从而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城乡协调的问题。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走过两个弯路,一是早期割裂城乡关系,二是突出城乡一体化中又再搞城乡一体化。未来,在实现中国城乡协调过程中,应发挥城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有职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

4 新型城镇化的新特征与空间适应重点

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人口从农业区域向城市区域集聚的过程,所以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在地球表层的人文地理的过程。那么城市化只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当中,而且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只有找到合理的城镇化的模式,它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所以正确把握未来,特别是“十四五”一直到全面实现现代化过程当中,城镇化将会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找出合理的空间组织的适应的对策,是未来确保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4.1 新型城镇化的新特征

4.1.1 人(才)流动成为宏观主导因素

中国目前尽管只有60%的城镇化率,但是在国土空间的国家尺度上看,城镇化的基本格局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的城镇化格局的形成在过去阶段更多取决于水土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工业化过程所依赖的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还取决于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包括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国家安全,其核心驱动力是工业化[19]。中国在未来城镇化格局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在空间上对优势城镇的选择,尤其是人才在空间区位选择的流动指向。因此从流空间中去认知资源在空间上的重组,就会发现人才对城镇化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为人才更多倾向于选择具有能够实现科学家价值、科技人员创新价值、人生价值的优势区位,所以这些区位要具有创新的活力、能力与文化。同时,这个地方还具有较高满足人才需求的服务配套体系,比如较好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医疗保障,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维系工作和生命的健康。

4.1.2 与自然生态系统耦合成为中观尺度追求的核心目标

人们享受现代城市优势的同时,由于远离了自然空间,也丧失了一部分自然生态的享受。如何既能够享受自然生态又能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特有空间,一直是城市化学者、城市化规划学者探索的路径。早期的探索如欧洲花园城市、苏州园林等,就是想回答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时能够享受到乡村田园的风光。美国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也是在国家尺度上保存具有园林性质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使得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同时能够享受最原始、最原真、最具有代表性、最美的自然生态价值。所以未来在中观尺度上,如何使得城市规划和城市总体结构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把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有机地同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中心城市结合起来,能够共享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4.1.3 经济再集聚+纵横产业链形成+城乡双向流动是影响微观布局的重要机理

从微观层面来看,未来有三个重要的趋势对城市规划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一是经济再集聚。产业融合使一个城市的内部产业功能布局的模式受到冲突,生态化和信息化助推的产业因负外部性产生的功能排斥。在城市群范围内部进行产业空间组织,其中心地服务功能得以集聚和强化。二是产业从以纵向产业分工为主变成横纵相结合的产业分工带来的影响。随着城市群自身的建设环境和建设条件的均值化,特别在全球生态网络系统当中审视城市群,其投资环境往往会被认为带有均值性的性质。这为不同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横向分工提供了可能。三是城乡间的双向流动。以往的城镇化强调单向流动过程,只有在城市群内部实现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城乡关系才得以真正协调。

4.2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空间适应重点

4.2.1 宏观尺度:打造创新型区域发展综合体

以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为重要枢纽,以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作为空间主要载体,以省际之间分工合作形成的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依托和以打造未来8~12个全国创新型地域综合体承担各自功能来实现国家区域格局整体的优化和组织。将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打造成为经济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的科技创新的源泉所在地、核心动力的所在地,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区域层面上进行整合,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图4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适应重点

Fig.4 Key points of spatial adaptation in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4.2.2 中观尺度:形成以自然地理单元相耦合的人居与营商环境系统

未来发展从空间上应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流域尺度上进行生态安全屏障格局设计时,不能仅仅维系生态安全屏障本身的需求,要紧密结合到区域人居环境共同打造上,形成一个优越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使得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同时能够创造这样的福祉,能够享受到最原始、最原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美的自然生态价值。二是从城市自身规划而言,营造一个非常良好的区域生态,融入到城市的绿地系统和营商环境当中,有机地结合满足日常的生态享受,以及实现区域的自然净化来消除城镇化过程带来的区域性热岛效应等一系列城市病。

4.2.3 微观尺度:形成基于产业纵横分工的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格局

城市群或都市圈内部产业链分工由纵向主导逐步转向横纵结合,所以为城市群、都市圈不同的地点之间具有横向分工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可能发育成为有特色大学、有它自己的研究机构、有它自己未来产业化的体系,通过在城市之间有效组织来打造创新型的综合体。未来城乡应各具文化特质、各具自然生态特点、各具社会形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人口双向流通,形成协调的城乡关系。

5 经济与人文地理学学科适应战略的重点

5.1 重新探索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引领新产业地理学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是大空间尺度的经济地理过程,工业化则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时间尺度最短、但影响作用显著的发展阶段。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经济活动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也成为改变地球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建构安全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家产业体系成为适应全球化新趋势的核心战略。那么,重大生产力布局如何与之相匹配?经济地理学尚未涉及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空间、新生产模式等怎样在学科建设上实现理论研究的超前发展。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的研究的重点,是创新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基础,包括企业成长消亡的生命周期微观机理与产业分布格局演变的宏观机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区域经济要素流动规律及空间相互作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的趋势,企业创新空间环境和地方产业竞争力的生长因素及途径,产业智慧化、生态化的空间响应与效应等。针对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研究重大生产力的内涵演变及区位因素、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中节约经济要素投入、提高经济产出、改善经济效率、减少负外部性的途径,重大生产力布局与国民经济体系安全性、弹性、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对产业集群、经济地域综合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模式的影响。以此为牵引,实现新产业地理学繁荣,促进经济地理学发展。

5.2 拓展形成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综合人文地理学

以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围绕“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和“可持续地理格局”两大主题,研究多要素、多界面、多尺度过程和格局的成因机理与模拟技术,形成综合人文地理学。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全球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活动空间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适应性变化,以及区域尺度应做出怎样的合理性响应?这需要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予以阐释,也是综合人文地理学面向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尺度效应主要内容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人类生产生活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均衡的实现机制,绿色、创新、增长之间的耦合过程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地域功能空间相互依赖性和尺度传导过程,地域复合功能形成机理及其冲突协调策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功能—结构的地理区划表达方法和尺度转换的实现途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模式的研究应关注以下重点问题:如何建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状态识别方法与调控机制?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和生态文明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产业转型、文化转型和地域功能转型?并在协调发展和转型发展中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升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程度?此外,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弱势地区和问题地区,生态文明时期的经济空间极化与分散规律及其对综合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的阐释,以及相对贫困地区和老工业地区实现富裕的制度制约和扶持模式,将是极具针对性的区域模式[20]

5.3 努力实现以人(才)区位为创新方向的人口地理学回归和复兴

针对人类发展跨入新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特点,突出人口发展、城市化同资源环境、人类福祉、社会公平相协调,促进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复兴以人(才)区位论创新为引领的人口地理学。随着“人”在人文地理学和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提升,人口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应相应提升。在研究人口变化的传统主题的同时,应重新审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聚焦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人口流动对相对稳定区域发展格局产生新变化的作用,揭示创新型人才流动与迁移规律,当然还要关注老龄化、劳动力和种族与贫穷、人类安全和福利等时代性主题[21]。在2020年发生疫情后,环境与人口脆弱性的研究需求开始凸显,也成为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5.4 加快建构以中国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政治地理研究体系,开展人类活动实体与非实体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立足人地关系机制研究的高位,从文化认同视角和空间管治制度的角度,建构与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地理学。以研究全球政治现象分布、联系和差异为基本内容,以研究政治和冲突作用于空间生成不同的政治地理实体及其这些实体对政治决策和行动的影响为基础,开展服务我国全球战略与空间治理体制的政治地理和世界地理研究[22]。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或自然空间,通过具有传统优势的经济地理学与不断壮大的新兴社会文化地理学融合,实现人类活动的物质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耦合,更好地揭示人类活动空间格局演变规律[23]。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生态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人类经济活动空间适应与演变,跨区域文化理解与人地系统协调,经济发展与地缘政治、社会文化演变过程的耦合,新技术、生活方式与经济空间组织的相互作用关系。

特别感谢马文杰大夫,她的精湛医术使作者之一樊杰能在病中完成此篇论文。还要感谢赵鹏军、周尚意、邓祥征、王琛等人文地理战略研究组的老师,本篇成文中参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1]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3]
吴传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1-3.

[4]
刘艳华, 徐勇.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J]. 地理学报, 2015, 70(6):993-1007.

DOI

[5]
王缉慈. 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 经济地理, 1999, 19(1):12-16.

[6]
陆大道.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
牛文元.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3):280-289.

[8]
樊杰.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2):193-206.

[9]
杨伟.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文明境界[J].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9(4):11-13.

[10]
新华社. 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116983078.htm.

[11]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186-201.

DOI

[12]
樊杰, 王亚飞, 汤青, 等.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 2015, 35(1):1-10.

DOI

[13]
樊杰, 周侃, 王亚飞.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266-276.

DOI

[14]
樊杰. 我国“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与区域经济布局[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7):796-805.

[15]
习近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求是, 2020(1):4-13.

[16]
陆大道.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J]. 经济地理, 2009, 29(1):2-7.

[17]
Fan J, Wang Y F, Ouyang Z Y, et al. Risk forewarning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a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index in China[J]. Earths Future, 2017, 5(2):196-213.

[18]
习近平.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 求是, 2019(24):4-9.

[19]
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 等.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 经济地理, 2007, 27(6):883-887.

[20]
叶兴庆, 殷浩栋. 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J]. 改革, 2019(12):5-15.

[21]
朱宇, 丁金宏, 王桂新, 等. 近40年来的中国人口地理学——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466-482.

DOI

[22]
陆大道, 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 地理学报, 2013, 68(6):723-727.

[23]
周尚意, 洪睿哲, 黄一村. 地理视角在小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中的重要性研究——以湖州溇港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 38(3):5-1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