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第三次浪潮
武前波(1979—),男,河南滑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E-mail:wuqianbo99@163.com。 |
收稿日期: 2019-11-25
修回日期: 2020-08-1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JY067)
The Third Wav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Economy
Received date: 2019-11-25
Revised date: 2020-08-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3
基于当前知识经济背景和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态势,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制度城镇化、资本城镇化和知识城镇化。其中,第一次城镇化浪潮是制度城镇化,包括乡村城镇化和中心城市拓展两个阶段,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城乡工业发展为目的,显著提升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第二次城镇化浪潮是资本城镇化,包括都市区快速扩张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两个时期,其以土地(空间)商品化为手段,都市区建设为路径,快速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次城镇化浪潮是知识城镇化,其以创新驱动、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为核心,构建认知—文化经济形态和科技创新中心,并实施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实现我国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在知识城镇化时期,创业精神、产业资本、人力资本、创新氛围是重要生产要素,政府、企业、人才、大学成为主要动力主体,共同推动了新时代城乡区域空间结构重塑。未来要注重对知识城镇化的政策引导,强化塑造城乡场景空间品质,创新城乡要素流动机制。
武前波 . 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第三次浪潮[J]. 经济地理, 2020 , 40(9) : 62 -6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9.007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ncluding of institutional urbanization,capital urbanization and knowledge urbanization. Among them,the first wave of urbanization is institutional urbanization,which includes rural urbanization and central city expansion. It take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the purpose,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second wave of urbanization is capital urbanization,which includes two periods of rapid expansion of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By means of land(space)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s as a path,it has rapid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third wave of urbanization is knowledge urbanization,which takes innovation drive,knowledge economy and human capital as the core,constructs the cognitive-cultural economic form and the cent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implements the strategy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then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knowledge urbanization,entrepreneurship,industrial capital,human capital and innovative atmosphere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production. Governments,enterprises,talent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era. In the futur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licy guidance of knowledge urbanization,strengthen the spatial qu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scenes,and innovate the flow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表1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Tab.1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
城镇化阶段 | 起止时间 | 国家重大事件影响 | 城镇化特征 | 城镇化率(%) |
---|---|---|---|---|
第一次城 镇化浪潮 | 1978—1997年 制度城镇化 | 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分税制(1994年);首提实施城镇化战略(1997年) | 乡村城镇化;苏南、珠三角、温州模式;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 17.92~31.91 |
第二次城 镇化浪潮 | 1998—2015年 资本城镇化 | 城镇住房市场化改革(1998年);土地招拍挂制度(2002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2年);城市群战略(2007年);首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2012年);“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 | 土地城镇化;土地金融;企业家政府;撤县(市)设区;都市区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主体功能区;国家级新区;上海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2015年) | 33.35~56.10 |
第三次城 镇化浪潮 | 2016年至今 知识城镇化 |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G20峰会(2016年);雄安新区建设(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高质量发展(2017年);首提逆城镇化(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8年) | 创新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互联网+;知识经济;人才竞争;大数据;人工智能;科学城;众创空间;科创走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 57.35~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 |
图3 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数据来源:2000、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5、2019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Fig.3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permanent residents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
[1] |
艾伦·J·斯科特. 浮现的世界:21世纪的城市与区域[M]. 王周杨,译. 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7.
|
[2] |
乔尔·科特金. 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M]. 王玉平,等,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3] |
理查德·弗罗里达. 创意阶层的崛起[M]. 司徒爱勤,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
[4] |
爱德华·格莱泽. 城市的胜利[M]. 刘润泉,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
[5] |
仇保兴.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 城市规划, 2008, 32(11):9-14.
|
[6] |
张京祥, 赵丹, 陈浩. 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 城市规划, 2013, 37(1):45-50.
|
[7] |
吴志强, 杨秀, 刘伟. 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1):15-23.
|
[8] |
赵燕菁. 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一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J]. 城市规划, 2017, 41(3):84-93.
|
[9] |
顾朝林. 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1, 35(11):23-34.
|
[10] |
车乐, 吴志强, 邓小兵. 知识与生态关联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竞争发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4):20-26.
|
[11] |
吕拉昌, 孙飞翔, 黄茹. 基于创新的城市化——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8, 73(10):1 910-1 922.
|
[12] |
武前波, 徐伟. 新时期传统小城镇向特色小镇转型的理论逻辑[J]. 经济地理, 2018, 38(2):82-89.
|
[13] |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 地理学报, 1999, 54(2):106-115.
|
[14] |
周一星, 曹广忠. 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 城市规划, 1999, 23(12):8-13.
|
[15] |
宁越敏. 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 地理学报, 1998, 53(5):470-477.
|
[16] |
武前波, 黄杉, 徐鑫. 近20年长三角跨国公司投资的演化特征及其城镇化进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6):85-93.
|
[17] |
武廷海, 张能, 徐斌. 空间共享——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镇化[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
[18] |
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 城市规划, 2013, 37(2):35-37,55.
|
[19] |
李晓江, 尹强, 张娟, 等.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2):1-10.
|
[20] |
方创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8, 38(9):1-12.
|
[21] |
大卫·哈维. 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M]. 周大昕,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
[22] |
张庭伟. 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 城市规划, 2001, 25(7):7-14.
|
[23] |
|
[24] |
|
[25] |
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从IT到DT[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26] |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 林俊宏,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
[27] |
|
[28] |
丹尼尔·亚伦·西尔, 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 祁述裕, 吴军, 等,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