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

  • 王向东 , 1, 2 ,
  • 王康龙 1 ,
  • 单娜娜 , 3, ,
  • 沈孝强 1
展开
  • 1.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中国甘肃 兰州 730000
  • 2.兰州大学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甘肃 兰州 730000
  • 3.新疆农业科学院 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单娜娜(1976—),女,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E-mail:

王向东(1986—),男,河南登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土地管理与公共政策。E-mail:

收稿日期: 2019-09-21

  修回日期: 2020-08-0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90407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jbkyzy028)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 WANG Xiangdong , 1, 2 ,
  • WANG Kanglong 1 ,
  • SHAN Na'na , 3, ,
  • SHEN Xiaoqiang 1
Expand
  • 1. College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Gansu,China
  • 2. Institute of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Gansu,China
  • 3. Institute of Soil,Fertilizer and Agricultural Sparing Water,Xin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Urumqi 830091,Xinjiang,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9-21

  Revised date: 2020-08-09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2

摘要

当前全国各地正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而综合发展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支撑。研究面向和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遵循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在GIS技术辅助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展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研究。构建由3个维度、7个因素和21个指标所构成的“3+7+21”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由2个地域、8个地带、35个片区所组成的“2+8+35”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框架,从多个角度对新疆各区域单元的综合发展定位进行概要阐述。

本文引用格式

王向东 , 王康龙 , 单娜娜 , 沈孝强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J]. 经济地理, 2020 , 40(11) : 176 -18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1.020

Abstract

At present,all parts of China are entering the formulation stage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is the key support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This research serve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abides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erritorial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and adop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do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assisted by GIS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3+7+2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3 dimensions,7 factors and 21 indexes,and puts forwards the "2+8+35" regionalization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erritorial space composed of 2 terrains,8 zones and 35 districts. At last,it summarily describ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every region in Xinjiang from several angles.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整合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制,编制统一的全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分级分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国家、省和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随即,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全面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
区划(也称分区)作为对地表区域的划分,是地理学研究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和经典话题[1-6],也是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和空间管制的主要手段[7-10]。已有研究指出,国土空间区划作为对国土空间进行的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的核心内容和制定差别化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主要依据[11-12]。其中,国土空间综合区划是在更高层面上对各类专项性区划进行统筹和协调[13-14],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总体规划的关键支撑。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也就成为国土空间综合区划的基本主题。已有研究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研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适当的综合区划作为基础[15-16]。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注重综合性也是地理学一贯的坚持和追寻[17-18]。然而,相对于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区划、土地利用区划、主体功能区划等专项性区划 ,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亟需要加强。另需指出的是,综合区划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19],应结合时代需要不断推进发展。
在建立与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开展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研究,有助于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深化对国土空间综合发展的认识,能够针对新的时代需求对已有综合区划研究工作进行更新和完善,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发展国土空间综合区划方法,具有多方面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土地总面积166.49万km2,陆地边界线长5 600多km,周边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陆地边界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级政区。新疆的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贯中部而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南疆和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北疆的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是中国陆地最低点。
新疆现辖4个市、5个地区和5个自治州共14个地级行政单位,分为67个县(含6个自治县)、26个县级市(含10个直辖县级市)、13个市辖区共106个县级行政单位(图1)。据统计,新疆2018年末常住人口2 486.7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 266.01万人、占比50.91%;实现GDP 12 199.08亿元,人均GDP49 475元。须指出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兵团2018年末总人口310.56万人,实现GDP 2 515.16亿元,人均GDP为82 317元。
图1 新疆行政区划图

注:全疆106个县级政区中,北屯、铁门关、阿拉山口、双河、霍尔果斯、昆玉、胡杨河8个市由于成立较晚缺乏数据原因而未能纳入该图(图中仅标出其政府驻地而未明确行政界线),乌鲁木齐所辖7个区、克拉玛依所辖4个区分别被视为一体而合并,伊州区、高昌区分别由哈密市、吐鲁番市代指,由此共有89个县市单元纳入该图。本文随后的指标计算和制图分析都以这8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但为避免遗漏而在最终区划方案中根据可获取的部分数据资料均将前述8个市纳入其中。

Fig.1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方法

参考现有相关研究[3-5,13-16],本研究以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直接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地域综合分区的理论为基本指导,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对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认为,综合发展状况的定量测算分级和定性描述分析是开展综合发展区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区域发展单元的综合发展定位是综合发展区划方案的有机组成。具体地,开展综合发展区划应遵循如下一般步骤:①搜集综合发展相关的各类数据资料,区分能够定量化的数据和不能定量化的资料两种类型,基于定量化数据对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测算和分级,基于非定量化资料对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和比较,两方面相互补充共同作为开展综合发展区划的科学合理依据;②基于定量的测算分级和定性的描述比较,在高级别以自上而下地细分为主,在低级别以自下而上地归并为主,两个方面相结合,共同在多个级别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发展单元,形成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框架;③基于对现有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对于未来形势趋势的综合研判,自上而下逐个层级地对综合发展区划框架之下各个区域单元的综合发展定位进行概要描绘和阐述。
须强调,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在性质上属于地域综合分区,应遵循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1-2,4,12]。具体包括:①空间连续性原则,或曰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同一等级的任何一个区域划分单位都是一个独特个体,不能存在彼此空间分离或交叉重叠的部分,任一等级的区域划分单位都必须保持空间上的相连性和不可重复性;②发生统一性原则,主张任何区域单位都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是一个历史综合体,所划分出来的任何区域都必须具有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具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但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认为划分区域时必须注意区域内部综合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但区域内部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等级区划单位的特征一致性各有不同的标准;④政区完整性原则,强调政区是政府开展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政区对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发展应保持基本政区单元的完整性,不能打破基本政区单元;⑤多级划分原则,认为区域具有尺度性、层级性,对于区域的划分应是多级别的、区划结果是由粗到细的连续统一体;⑥区域综合性原则,指出任何区域都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民族、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上列原则是互相补充的,应用其中一个原则并不排斥应用其他原则。
遵照前述的一般步骤和基本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基于GIS技术开展新疆国土空间的综合发展区划。其中,空间连续性、发生统一性、政区完整性等原则主要是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贯彻,如主要通过对新疆以往发展区划延续性的适当强调来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以106个县级政区为基本单元即不打破县级政区但在必要时打破地级政区作为对政区完整性原则的贯彻 。对于相对一致性和区域综合性原则,主要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定量方法进行贯彻,所建立的三级指标体系(“3+7+21”)见表1
表1 综合发展区划的定量指标体系

Tab.1 The quantitative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维度 因素 指标 单位
发展条件
(0.2608)
资源环境条件
(0.1274)
人均耕地面积(0.0205) 亩/人
湿地面积占比(0.0217) %
难利用土地占比(0.0422) %
亩均粮食产量(0.0430) kg/hm2
人口民族条件
(0.1334)
人口密度(0.0316) 人/km2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0.0577)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0.0441) %
发展水平
(0.2637)
开发建设水平
(0.1295)
人口城镇化率(0.0596) %
城乡建设用地占比(0.0314) %
交通建设用地占比(0.0385) %
综合经济水平
(0.1342)
人均GDP(0.0363)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0.0595) %
财政收入占比(0.0384) %
发展规模
(0.4755)
常住人口规模
(0.1171)
城镇人口数(0.0832) 万人
农村人口数(0.0339) 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
(0.1725)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0.0806) hm2
乡村建设用地面积(0.0402) hm2
交通建设用地面积(0.0517) hm2
产业经济规模
(0.1859)
第一产业增加值(0.0286) 万元
二三产业增加值(0.0817) 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0756) 万元

注: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8》、新疆土地利用现状2017(变更调查统计数),难利用土地占比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负向指标,其余为正向指标;括号中的数值为采用熵值法所确定的权重。

须指出的是,21个指标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负向指标,既包含比率指标和人均指标、也包含总量指标。针对此,对所有县市j各指标i的原始数值 x i j均做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方向和性质不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地,采用z-score标准化法,按照公式(1)对原始数值 x i 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 y i j(对负向指标最后取相反数进行正向化)。
y i j = x i j - μ i / δ
在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即以指标差异性为基础确定权重。具体计算时,统一在指标标准化值的基础上加一个正数如5以将所有值都调整为正值,从而在不影响指标差异性的同时避免指标存在非正值所带来的计算困难。)按照公式(2)确定指标权重 w i,最后按公式(3)将多个指标值加权合成为各因素值、维度值或综合指数 z i j。最终所确定的各指标、因素和维度的权重,见表1。采用标准差分级法,最终确定的各因素值、维度值或综合指数可按大小分为极好(zij≥1.00)、很好(0.60≤zij<1.00)、较好(0.20≤zij<0.60)、一般(-0.20<zij<0.20)、较差(-0.60<zij≤-0.20)、很差 ( - 0.60 < z i j - 1.00 )、极差(zij≤-1.00)七个等级,作为综合发展区划的主要量化依据。
w i = d i / i = 1 m 1 - d i , d i = 1 - e i e i = - k j - 1 n p i j l n p i j , k = 1 / l n n p i j = y i j / j = 1 n y i j
z i j = i = 1 m y i j × w i

2.2 研究数据

2.2.1 定量数据来源及处理

人口、经济等定量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8》。其中,劳动年龄(18~5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少数民族(汉族外其他民族)人口占比计算采用的是户籍人口统计数;人口密度、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和乡村人口中的人口都是指常住人口,其数据均基于对现有相关统计数据的换算或修正而得到,如常住总人口数由GDP与人均GDP相除反算得到,常住城镇人口数基于常住人口与户籍城乡人口计算得到 ;亩均粮食产量直接采用按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单产统计数据,作为对土壤、气候等资源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
土地利用定量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土地利用现状2017”。其中,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三类;湿地包括水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内陆滩涂、沼泽地六类;难利用土地包括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五类;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五类,城市和建制镇两类合称为城镇建设用地,其余三类合称为乡村建设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4类。

2.2.2 定性数据来源及处理

所搜集和参考的定性数据(资料)主要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建设规划(2016—2030年)》《南疆三地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203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新疆Google遥感影像图、新疆行政区划图等。
基于前述定性数据(资料),一方面注重挖掘分析过往历史,从而为当前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具体如1980年代中期之前的两大经济区划分、1980年代中后期的六大经济区划分、1990和2000年代的五大经济区划分、2010年来的“两带两区”划分和六大土地利用区划分、2010年来的“一圈多群、三轴一带、一主三副、多心多点”城镇开发格局等 ,在本文综合发展区划方案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和延续 。另一方面,针对新疆的独特情况,强调地方与兵团的融合发展(如库尔勒—铁门关、沙湾—石河子—玛纳斯、阿拉尔—阿克苏),沿边地带的对外开放(如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红其拉甫、吐尔尕特等口岸),共同流域/绿洲/走廊县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如叶尔羌河流域、开都河下游绿洲、南疆铁路走廊),地形地貌的特殊影响(除“三山两盆”外,还有塔额盆地、焉耆盆地、博格达山、巴里坤山等)。再者,充分考虑新疆在建和拟建重大交通设施(如和若铁路、民洛高速公路、叶和高速公路、阿勒泰—吉木乃口岸铁路、富蕴—塔克什肯口岸铁路)、自治区和兵团拟建市(如准东市、新星市和小白杨市)、拟设地级市(如龟兹市和古城市)和计划撤县设市(如若羌、奇台、莎车)等情形,从而提高新疆综合发展区划方案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综合发展分级

新疆各县市综合发展指数分级,如图2。其中,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为极好级别,昌吉市、五家渠市、哈密市、库尔勒市、喀什市、伊宁市为很好级别,博乐市、奎屯市、乌苏市、阜康市、阿克苏市、阿拉尔市、库车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布和克赛尔县、吉木萨尔县为较好级别,和田县为很差级别,其余大部分县市处于一般和较差级别,没有极差级别的县市。
图2 新疆各县市综合发展指数分级图

Fig.2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gradation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新疆各县市发展维度分级,如图3。综合来看,各县市发展条件呈现出北疆好于南疆的特征,北疆内西北部明显好于其他地区、东南部明显差于其他地区,南疆内西南部和中南部显著差于其他地区;各县市发展水平在全疆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最差的基本都在南疆特别是南疆的西南部和中南部(亦即南疆三地州连片贫困区);各县市发展规模在级别和空间分布上都较为集中,大部分都是一般和较差级别,极好和很好级别的较少,无很差和极差级别,仅有少数中心城市(即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库尔勒、哈密和昌吉)属于极好和很好级别,较好级别的基本都是地州首府或位于中心城市周边,南疆中南部、南疆东部和边境地带的县市几乎都处于较差级别。
图3 新疆各县市发展维度分级图

Fig.3 The development dimension gradation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新疆各县市发展因素分级,如图4。比较而言,资源环境条件因素呈现出北疆好于南疆、西北好于东南的特征,人口民族条件因素呈现出北疆好于南疆、北疆中间好于外围、南疆东部好于西部的特征;开发建设水平因素方面南疆南部显著落后、天山北坡则显著领先而其余地区相对平均,综合经济水平因素方面东部好于西部、北疆好于南疆;空间分布上常住人口规模南北疆相对均衡,建设用地规模和产业经济规模北疆显著好于南疆、天山南北坡显著好于其他地区,在级别分布上三者都呈现出类似于“长尾分布”的特征,极好和很好级别的很少而一般和较差级别的非常多。
图4 新疆各县市发展因素分级图

Fig.4 The development factor gradation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3.2 综合发展区划框架

新疆综合发展区划研究结果,如图5。根据该方案,全疆包括北疆、南疆2个地域,北疆地域进一步分为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北疆北部、北疆东部4个地带,南疆地域进一步分为天山南坡、南疆西南部、南疆中南部、南疆东部4个地带,北疆4个地区和南疆4个地区又可分别进一步分为17和18个片区,由此将全疆划分为“2+8+35”三级区域 。此外,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可在地带之下/片区之上设5个亚带,在片区之下设4个亚区:天山北坡地带之下的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古城四个片区可合称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亚带,天山南坡地带之下的库尔勒、焉耆、轮蔚三个片区可合称库尔勒都市圈亚带,南疆西南部地带的喀什、阿乌、阿英、伽岳四个片区可合称喀什都市圈亚带;北疆北部地带的塔额、和布克赛尔、裕托三个片区可合称塔城亚带,阿北福、富青、布哈吉三个片区可合称阿勒泰亚带;克奎乌片区之下的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可合称克白乌都市区亚区,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胡杨河市可合称奎独乌胡都市区亚区;博尔塔拉片区之下的博乐市、双河市、阿拉山口市可合称博双阿都市区亚区。
图5 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图

注:篇幅所限,此处省略了相应的综合区划表格(包含了片区名称、片区代码、覆盖县市、定量依据、定性依据等内容),如有读者需要,可与作者联系获取。

Fig.5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一级地域区划尊重了长期以来的习惯,延续了南北疆划分 ;二级地带区划在以往的五大经济区和“两带两区”等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完善,如适当打破地级政区边界,将伊犁谷地、南疆东部两个地带独立出来,将南疆西南部和南疆中南部两个地带区分开来。在一级地域和二级地带划分的基础上,三级片区区划强调尽可能深化和精准。三级片区划分过程中,一方面主张把发展特征显著不同的县市划入不同的片区(如将伊犁谷地的三个不同部分划分开来,将乌鲁木齐都市圈、库尔勒都市圈和喀什都市圈的核心与外缘划分开来),把区位相对独立且距离周边相对较远的县市划为单独的片区(如将和布克赛尔、塔什库尔干、皮山、且末、若羌分别单独作为一个片区);另一方面突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如乌鲁木齐大都市圈、喀什都市圈、库尔勒都市圈三个亚带),重视县市之间的联合协同(如奎独乌、伊犁河谷、博尔塔拉、焉耆等片区),强调兵团和地方之间的融合发展(如库尔勒、阿北福、阿克苏、巴图等片区),注重培育打造新的都市区(如库尔勒、喀什、伊霍可、博双阿、哈密等都市圈)和新的城镇组团(如和田、叶尔羌、龟兹、古城等城镇组团),强调地缘关系(如叶尔羌、和田、伊犁河谷、焉耆等片区)和交通联系(如策于民、布哈吉、富青等片区)的重要作用。

3.3 区域综合发展定位

在前述基础上,明确各区域在全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带”)核心区建设、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跨区域开放合作中的发展定位。其中,新型工业化重点关注大型产业基地,丝路带核心区建设重点关注经济走廊或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重点关注城镇组团、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 ,跨区域开放合作重点关注对外向西开放和对内省际合作。
①天山北坡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的引领地带,丝路带中通道的主体部分。该地带重点是打造三个城镇组团、四个都市区、一个都市圈和一个城市群。具体地,即以石河子市为中心,推进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三者的一体化发展,建设石河子城镇组团,并适时推动玛纳斯撤县设市;做大做强吐鲁番市,辐射带动托克逊县和鄯善县,共同建设吐鲁番城镇组团;推进准东市尽快挂牌成立,促进奇台县撤县设市(古城市),进而联合吉木萨尔县和木垒县,共同建设古城城镇组团,并争取设立古城地级市。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促进乌昌一体化、推动乌鲁木齐县撤县设区,打造乌鲁木齐大都市区;推进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的联合发展,推动建设克白乌小都市区;促进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胡杨河市的一体化,培育建设奎独乌胡小都市区;促进博乐市、双河市、阿拉山口市的一体化发展,培育建设博双阿小都市区。以乌鲁木齐大都市区为核心,辐射带动石河子、吐鲁番、古城三个城镇组团,共同建设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以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为主体,沿北疆铁路城镇发展轴线,向西联合克白乌小都市区、奎独乌胡小都市区、博双阿小都市区等,共同建设天山北坡城市群。在此基础上,定位乌鲁木齐大都市区是全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区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域、丝路带中通道的核心节点、乌鲁木齐大都市圈和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引擎、全疆的主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商贸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定位奎独乌胡小都市区是全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领区域、北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丝路带中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主要节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克白乌小都市区为全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领区域、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北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博双阿小都市区是全疆加快向西开放的示范窗口、丝路带中通道的桥头堡、北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丝路带中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商贸物流中心;定位吐鲁番市、石河子市、古城市、准东市为北疆的区域性节点城市,定位准东市为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
②伊犁谷地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地带、对外开放的示范地带、丝路带中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带重点建设一个都市区、一个城镇组团和一个都市圈。具体地,即促进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可克达拉市、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的一体化发展,培育建设伊霍可中都市区;推进新源县、巩留县、尼勒克县的协同发展,培育建设巩喀城镇组团,并适时推动新源撤县设市(新源市);以伊霍可中都市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巩喀城镇组团以及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培育建设伊霍可中都市圈。在此基础上,伊霍可中都市区定位为全疆四大副中心城市之一、全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加快向西开放的核心区域、丝路带中通道的桥头堡、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商贸物流中心;巩喀城镇组团定位为北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区域、丝路带中通道的重要一段。
③北疆北部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地带、对外开放的示范地带、丝路带北通道的主体部分。该地带重点是建设三个城镇组团:推进九师拟建市(小白杨市)尽快挂牌成立,促进塔城市、小白杨市、额敏县的一体化,培育建设塔小额城镇组团;促进阿勒泰市、北屯市、福海县的协同发展,培育建设阿北福城镇组团;促进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的协同发展,培育建设布哈吉城镇组团。在此基础上,定位阿勒泰市为北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丝路带北通道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的主要节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推动建设环阿尔泰山区域跨国合作示范区;定位塔城市和北屯市两者均为北疆的区域性节点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丝路带北通道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的重要节点。
④北疆东部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地带、省际合作交流的引领地带、丝路带核心区建设的入疆门户地带。该地带重点是建设一个都市区:推进十三师拟建市(新星市)尽快挂牌成立,促进哈密市、新星市一体化发展,联合建设哈新小都市区。在此基础上,定位哈密小都市区为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丝路带中通道的门户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定位伊吾县和巴里坤县为丝路带北通道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的重要节点。
⑤天山南坡地带。定位为新疆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地带、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地带。该地带重点是建设四个城镇组团、一个都市区和一个都市圈。具体地,即推进和静县、焉耆县、和硕县、博湖县的协同发展,培育建设焉耆城镇组团,并适时推动和静撤县建市(和静市);在库车撤县设市基础上,联合拜城、新和、沙雅,培育建设龟兹城镇组团,并争取设立龟兹地级市;推动阿克苏撤地设市(阿克苏市),促进阿克苏市、阿拉尔市的协同发展,辐射带动温宿县和阿瓦提县,共同建设阿克苏城镇组团;促进乌什县、柯坪县、阿合奇县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乌柯阿城镇组团。推进库尔勒市、铁门关市一体化发展,建设库尔勒小都市区;以库尔勒小都市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尉犁县、轮台县,联合协同焉耆城镇组团,共同建设库尔勒小都市圈。在此基础上,定位库尔勒小都市圈为全疆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区域;定位库尔勒都市区为库尔勒都市圈的核心引擎、全疆的三大副中心城市之一、全疆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定位阿克苏市为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定位库车市为南疆区域性节点城市、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开发主战场、全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化工基地和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
⑥南疆西南部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域、丝路带南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地带重点是建设一个城镇组团、一个都市区、一个都市圈,即促进莎车撤县建市(叶尔羌市),协同叶城、泽普、麦盖提,培育建设叶尔羌城镇组团;推进喀什撤地设市、促进疏附县和疏勒县撤县设区,培育建设喀什中都市区;以喀什中都市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的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和伽师县,培育建设喀什中都市圈。在此基础上,定位喀什中都市圈为全疆新型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的关键区域;定位喀什中都市区为全疆三大副中心之一、喀什中都市圈的核心引擎、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商贸物流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定位阿图什市和叶尔羌市为南疆区域性节点城市。
⑦南疆中南部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区域、丝路带南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地带重点是建设一个城镇组团,即推动和田撤地设市,促进和田市、昆玉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的一体化发展,培育建设和田城镇组团。在此基础上,定位和田城镇组团为全疆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区域;定位和田市为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商贸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玉石产业基地。
⑧南疆东部地带。定位为全疆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区域、省际合作交流的示范区域、丝路带南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地带发展重点是推动若羌撤县建市(楼兰市),发挥交通枢纽、资源富集等优势,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在此基础上,定位楼兰市为南疆的区域性节点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最大的钾盐化工基地、镍矿生产基地、石棉生产基地和红枣产业基地。
在以上基础上,重视不同地带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联动协同,全疆打造形成“一横、两纵、一弧、两环”的国土空间发展整体格局。其中,“一横”即沿着新亚欧大陆桥和丝路带中通道(由兰新铁路、北疆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精伊霍铁路等组成)的全疆城镇发展横轴;“两纵”即沿西疆交通轴线(由奎阿铁路、奎库铁路、奎阿高速公路、独库公路、南疆铁路、吐和高速公路、三莎高速公路、叶日铁路等组成)的新疆城镇发展主纵轴,沿东疆交通轴线(由G575线老爷庙—巴里坤—哈密公路、哈罗铁路、罗若铁路、格库铁路等组成)的新疆城镇发展副纵轴;“一弧”即沿国境边界地带(新疆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国交界地带)的全疆城镇发展弧带;“双环”即沿准噶尔盆地外缘(由奎阿铁路、阿富准铁路、乌准铁路、北疆铁路等组成)的北疆城镇发展环线和沿塔里木盆地外缘(由南疆铁路、吐和高速公路、喀和铁路、和若铁路、库格铁路、乌若高速公路等组成)的南疆城镇发展环线。新疆综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如图6
图6 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格局图

Fig.6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4 研究进展和结论

本研究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遵循综合发展区划的一般步骤和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在GIS技术辅助下,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结合新疆实际,对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
①确立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的三个基本步骤,明确了区域发展综合分级和区域综合发展定位是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证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统筹落实了地域综合分区的各项原则,构建了由3个维度、7个因素和21个指标所构成的“3+7+21”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由地域、地带和片区三个基本层级以及地区、亚区两个次要层级组成的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层级体系。
②将全疆各县市的综合发展分为了极好、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六个级别,其中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三市属于极好级别,昌吉、哈密、库尔勒、伊宁和喀什五市属于很好级别,和田县属于很差级别,其余属于一般或较差级别;提出了由2个地域(即北疆和南疆)、8个地带(即天山北坡、伊犁谷地、北疆北部、北疆东部、天山南坡、南疆西南部、南疆中南部、南疆东部)、35个片区所组成的“2+8+35”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框架,并在地带之下设置了5个亚带、片区之下设置了4个亚区,确定了各个区域划分的范围边界、单元名称和构成县市,阐述了各个区域划分的主要定量和定性依据。
③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城镇体系布局、跨区域开放合作等角度对新疆8个地带的综合发展定位进行了阐述,区分了全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跨区域开放合作的领先(引领和示范)地带、主要地带、重要地带以及核心区域、关键区域和重点区域,明确了全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北中南三条大通道、国际国家区域三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商贸物流中心,提出了全疆由1个城市群、4个都市圈、8个都市区、13个城镇组团以及1个主中心城市、3个副中心城市、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10个区域性节点城市所组成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主张全疆形成“一横、一弧、两环、两纵”的国土空间综合发展格局。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对于推动综合发展区划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为后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力基础,特别是能够为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有力支持。须指出的是,综合发展区划研究涉及因素众多,既不能过度追求定量化乃至模型化,更不能全凭定性主观评判,借助于GIS技术以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须强调的是,确立综合发展区划框架是开展综合发展区划研究的核心,但区域发展综合分级能够为确立综合发展区划框架提供客观依据,区域综合发展定位则是对综合划发展区框架的必要深化,这两者也都应成为综合发展区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郑度, 葛全胜, 张雪芹, 等.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05, 24(3):330-344.

[2]
郑度, 欧阳, 周成虎.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J]. 地理学报, 2008, 63(6):563-573.

[3]
Xu C, Sheng S, Chi T, et al. Developing a quantitative landscape regionalization framework integrating driving factors and response attributes of landscapes[J].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3, 10(2):295-307.

[4]
Fang C, Liu H, Luo K, et al. Process and proposal for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 27(10):1155-1 168.

[5]
彭建, 毛祺, 杜悦悦, 等. 中国自然地域分区研究前沿与挑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21-129.

DOI

[6]
Lin Hao-Xi, Huang Jin-Chuan, Fang Chuang-Lin,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ryospheric services[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0(2):115-123.

DOI

[7]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 地理学报, 2007, 62(4):339-350.

[8]
方忠权, 丁四保.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 地理科学, 2008, 28(4):483-487.

[9]
王向东, 张恒义, 刘卫东, 等. 论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的科学化[J]. 经济地理, 2015, 35(1):7-14.

[10]
王向东, 刘卫东. 中美土地利用分区管制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5):97-103.

[11]
金贵, 王占岐, 姚小微, 等. 国土空间分区的概念与方法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5):48-53.

[12]
吴次芳, 叶艳妹, 吴宇哲, 等. 国土空间规划[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9.

[13]
符蓉, 张丽君, 喻锋, 等. 新一轮国土规划综合分区研究与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7):1-6,62.

[14]
念沛豪, 蔡玉梅, 马世发, 等.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研究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 2014, 28(1):20-25.

[15]
黄秉维, 陈传康, 蔡运龙, 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陆地系统科学[J]. 地理学报, 1996, 51(5):445-453.

DOI

[16]
刘军会, 傅小锋.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方法的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4):11-16.

[17]
倪绍祥.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335-341.

[18]
彭建, 杜悦悦, 刘焱序, 等. 从自然区划、土地变化到景观服务:发展中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J]. 地理研究, 2017, 36(10):1819-1 833.

[19]
刘燕华, 郑度, 葛全胜, 等.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J]. 地理研究, 2005, 24(3):321-32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