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马历, 龙花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地域系统由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政策五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相互作用和关联,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文章在对乡村地域系统概念内涵和结构功能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软件Vensim PLE,构建了中国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情境模式下系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演化趋势,以期为乡村多功能协调和振兴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目前的乡村发展模式虽然能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但由于城镇化增长速度过快,可能带来结构性失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未来城镇化增长速度可在当前1%的基础上适度放慢;乡村单纯的农业生产已无法满足资源节约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提高乡村生产水平、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合理及时的调控政策是保障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防线,未来可通过调查、模拟研究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政策子系统得到及时反馈。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魏丽莉, 唐卓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分布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分别刻画中资商业银行2008、2013和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中资商业银行布局的因素。研究表明:中资商业银行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型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以亚太、西亚、欧洲为主要集聚区的多中心并存的集聚格局,且集聚区的空间分布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影响中资商业银行空间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为中国对东道国直接投资额、双边贸易额,其他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市场潜力、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政府综合治理水平、政府清廉度以及政府信用状况。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丁志伟, 刘盈盈, 吴小妮, 卫雅馨, 乔晓凡, 张浩鹏, 张改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搜集2016年中国31 755个镇域研究单元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空间分类、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镇域经济的空间格局,进而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从内部差异看,四大分区大小依次为东北>西部>东部>中部;省域层次呈现出西北省区最大,中部、东北部省份相对较大,东部沿海省区次之,西南部省区差异最小;市域层次高、较高值区呈现出“两个核心高水平集聚区+一个相对集中片区+斑点式散布”特征,较低、低值区连绵分布;县域层次的内部差异格局较市域层次进一步细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②从空间分布格局看,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但内部细化、破碎化特征明显。高、较高值区主要以江浙一带的核心城市和新疆、内蒙古沿边的城市较为突出,在中部地区零星分布;低值区在中部、西部、西南及东北地区连绵分布。分区层次看,四大分区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省域层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甘、陕、云、贵、川5省,其余地区处于居中水平;市域、县域层次高值区在北部“新—内—黑”沿边分布、山东半岛—长三角沿海分布、沿京广线周围呈线状分布格局。③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其中显著LL区大范围分布在各省欠发达地区,显著HH区主要在东部沿海、沿江连绵分布,在北部零星分布。④基于GWR模型看,回归系数绝对值排名由大到小为建成区常住人口>高程>工业产值>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人均工业产值>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行政区域面积,表明只有当镇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其与工业实力、乡村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才具有较好的解释关系。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王兴民, 吴静, 白冰, 王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减排目标和政策的落实需要城市的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但是,城市的CO2排放存在空间分异性,且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度各有不同。文章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K-means聚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城市尺度的中国CO2排放空间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论如下:①中国城市层面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异性较为显著,而排放量的空间分异性相对较小,且以非资源型城市CO2排放强度的城市间差异最大。②能源强度是资源型和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城市经济规模是非资源型和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其他驱动因子的决定力排序和决定力大小则各有不同。③产业结构及其高级化水平对各类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均较小,城市经济密度对资源型和北方城市的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较小。④影响资源型和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交互因子均包含能源强度,而影响非资源型和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交互因子比较复杂,不存在对城市CO2空间分异格局起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交互因子。⑤一些决定力微弱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会显著提高其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水平。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李红, 王泽东, 魏晓, 孙仲超, 苏昌贵, 肖林, 卢召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空间结构优化是指导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文章在系统评述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与精确的流动大数据应用方法,分别揭示了近10年来湖南省城市节点、区域内外向联系轴带以及发展板块的基本特点与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湖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存在;省会城市及其所在的长株潭板块发展势头良好,衡阳、岳阳等城市综合实力居于前列,但大湘西板块的城市综合实力较弱;交通信息网络及人口对外流动数据反映出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京广、沪昆高铁经济带交叉形成的“大十字”型空间格局稳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均处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第一层级。与此同时,仍有一些地区尚缺乏有效的发展轴支撑。综合上述判断,对应城市节点、发展轴带、发展板块三个方面提出了湖南省“十四五”时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案。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夏天, 吴文嘉, 吴文斌, 周清波, 杨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理数据是反映地理特征—空间—时间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数据,随着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建模等技术的发展,地理数据进行空间重构表达已经成为地理学发展一个方向。目前,基于地理数据重构研究成为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构研究主要分为数据源改进和重构方法(算法)探索。文章从地理数据重构的应用对象、空间尺度、重构方法、精度检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讨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地理数据重构文章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数量比为6.3∶3.7,并且这些文献中有45.5%的研究尺度(空间分辨率)为1 km。地理数据重构方法中多源数据融合法和空间插值法较适合人文地理数据重构,波谱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较适合自然地理数据重构,“3S”数据空间分析法可适用大部分研究类型。数据重构的精度验证方法大体上有三种,但87.1%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多源数据空间对比分析法。现阶段地理数据空间重构研究方向存在方法创新性不足、可适宜空间重构数据类型少和部分重构方法精度较低等问题,以数据融合空间化为代表的普适性强的方法为主要方向,未来该领域发展方向主要数据重构将会从进一步提高辅助空间数据产品的质量,以及挖掘数据融合算法这两个角度来提高数据重构的精度。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张海朋, 何仁伟, 李光勤, 王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城乡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趋势面分析等研究方法,定量测度了环首都地区1995—2015年的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以2000年为拐点,先减后增,但总体水平均较低;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增大趋势,其中北京市和环京3市两类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环首都地区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环京3市内部差异大于北京市内部差异。②从空间演变来看,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的高水平协调区以北京市为中心呈现空间极化态势,低水平协调区长期布局在保定市范围内,呈现一定程度的低值锁定现象,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③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城乡收入差距、交通通达性是影响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和环京3市两类地区城乡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因素存在时空差异性。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夏馨颖, 张宏磊, 田原, 杨怡馨, 徐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近年来蓬勃发展。Airbnb作为共享经济在住宿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传统酒店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文章以2010—2019年北京市Airbnb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方法对北京市Airbnb时空演变及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北京市Airbnb分布的总体态势由集中、集聚趋向均衡、分散,分布的地理重心向北移动趋势显著,由城市逐渐向郊区集聚,沿交通干线向外拓展;②北京市Airbnb分布总的空间差异在不断增大,2016年以后分布的随机变异程度降低,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而东南—西北方向分布的均质性较好;③城市空间结构、旅游景区发展、政策法规环境、重大节事事件等是影响北京市Airbnb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吴巍, 陈敏, 赵晓杰, 张福梅, 钟业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跨江发展是滨江城市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的有效措施。文章以南昌市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17年共4期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建设空间生长过程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城市跨江战略实施下研究区建设空间演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①1990年代以来,南昌市建成区建设空间生长总体经历了低速生长阶段(1990—2000年)、加速生长阶段(2000—2010年)、稳定生长阶段(2010—2017年),分别对应城市跨江发展的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②空间生长模式可划分为填充式、外延式、飞地式3类,不同阶段其生长模式呈现差异,其中低速生长阶段3类模式占比相差不大,加速生长阶段以外延式扩展为主导,稳定生长阶段则以填充式扩展为主导。③不同阶段对应的主导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低速生长阶段主要受滨江沿岸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跨江交通设施的制约,城市跨江发展缓慢,两岸相对独立发展;加速生长阶段,由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推力以及地方政府发展意愿、跨江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的外生拉力共同驱动城市空间生长,加速城市跨江发展;稳定生长阶段,科技进步带动交通工程技术的提升及市场驱动下的产业结构转型是促进空间生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该阶段滨江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城市“一江两岸”格局得到巩固。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杨胜苏, 张利国, 喻玲, 许波, 熊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熵值法构建湖南省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湖南省2000—2017年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序列上来看,2000—2017年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都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关系从轻度失调转变为中级协调,2015年湖南省的平均协调程度为0.706,两者逐渐向更高层次的协调递进。②从空间序列上来看,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程度和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协调程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③虽然湖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起点不一,但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付丽娜, 彭真善, 张爱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并分析了这3个指数在2005—2017年期间的时空演变规律。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方法分析三者的关联效应和影响机制,从而克服变量之间因双向影响所导致的内生性的问题。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合理化相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更大;②新型城镇化倒逼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较小;③产业结构合理化单向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文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减少同构性,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高度化;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推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促发展的对策建议。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王纪武, 刘妮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相关研究梳理和调研成果分析,从创新型产业及创新型人才两大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特征出发,提出由创新生产要素、创新环境要素两大类,创新驱动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和创新物质环境要素、创新非物质环境四中类共21项影响因子构成的创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然后以杭州为实证,对评价体系进行示范和校验。结果表明:①杭州创新发展潜力区域具有圈层式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城市外围区域已形成了若干适宜创新发展的“极核”区域,且与市中心区域联系均较为紧密;③目前已形成城西科创大走廊至城东智造大走廊以及沿钱塘江拓展的两大创新潜在适宜发展轴;④评价结果与创新发展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鄢继尧, 赵媛, 崔盼盼, 唐文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石油安全视角,以原油进口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原油进口依存度、多元化指数及集中度探讨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的时序动态特征,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其中的问题。结果表明: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先下降再上升,大体呈“V”字形,预测发现2019—2040年依存度仍将缓慢上升,到2040年达到81.63%,原油消费仍将主要依赖于进口。②1993—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虚多实少”,原油进口集中度虽小幅下降但仍处于较高值,从平均值来看整体为中(上)集中寡占型,受原油进口大国的牵制很大。③1993—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贸易重心愈发趋近全球原油产量重心,有利于保障原油需求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原油进口贸易重心往西北方向偏移,重心持续外移降低了原油进口的经济性;原油进口贸易愈发分散,但多元化效应没有凸显,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国家和俄罗斯,主要来源地政局不稳使得进口风险依然存在;原油进口空间分布方向转为西南—东北,中国在美洲国家进口的原油越来越多,提升了运输的安全性。最后从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巩固和加强与中东、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合作,系统评估自非洲进口原油的供应和运输通道风险,推进与美洲国家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保障中国石油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王泽宇, 张梦雅, 王焱熙, 范元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法测度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的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三次产业静态效率值绝大部分低于1,存在效率缺失的状况,纯技术效率水平偏低,规模发展相对不足。海洋三次产业TF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4%、2.8%、0.9%,技术进步对海洋三次产业TFP的提升作用明显。②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变动规律可划分为持续下降期、波动调整期和平稳上升期。三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发展依次受到海洋政策制度、要素驱动作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③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及对经济贡献率呈现出显著的部门差异和地区差异。从部门看,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24.8%和6.1%,海洋第二产业对投入要素依赖较小。从整个沿海11省市来看,辽宁、河北、山东和海南海洋第一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辽宁、河北、天津和上海海洋第二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河北、山东、上海和浙江海洋第三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④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海洋二、三产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但对海洋第一产业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明显,陆域经济水平、区位优势对海洋第二产业经济效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沈泽洲, 王承云, 王永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7年中国大陆上市公司500强的研发投入(R&D)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500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整体格局相吻合,呈“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产业呈现出由中部向西部转移的态势,第三产业则处于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趋势。500强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三核心”模式,研发投入金额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单核心”模式,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的集聚特征表现为“一主核两次核”模式。研发投入的热点区域位于京津冀地区,冷点区域位于河南省以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交界处。各省市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并不明显;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代表的产学研联系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产业环境;最后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劳动力基础四个方面都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耿松涛, 杨晶晶, 严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省18个市县作为空间样本,基于定向政策矩阵构建区域会展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并对海南省18个市县会展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海南省各市县产业竞争力、发展潜力、整体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差异明显,呈两极化趋势,即海口、三亚是全省会展业发展水平较高、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的两大城市;②会展业发展类型可分为领导型、努力发展型、剥离型三种,剥离型又包括轻微剥离型、部分剥离型和完全剥离型;③通过分析海南省各市县会展业的发展类型,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最终为海南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谭卫华, 舒银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2011—2016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新金融发展对城市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城市新金融发展水平提升较快,但区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中国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呈现出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格局;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作用于城市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此,应加强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创新,引导新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改造、绿色工艺设备升级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和企业绿色认证机制,优化新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亚娟, 孔福星, 刘小鹏, 程静, 马存霞, 魏丽, 李伟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移民村是一种特殊的乡村类型。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以宁夏固原市“十二五”7个生态移民村为例,采用2018年高分二号遥感影像,参考谷歌地球2010年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并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获取社会空间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三元空间辩证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综合方法,剖析生态移民村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和表征的空间及其耦合特征。结果显示:①生态移民村空间的表征是政府、社会组织、村委会、农户(搬迁户)和原住民及其相互作用。②生态移民村空间的实践表现为迁入区宅基地、道路、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村委会、蔬菜大棚、养殖场、耕地、草地、园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其中房屋建筑区面积增量最多,二营村33.22 hm2、闫堡村26.03 hm2、沟圈村25.52 hm2、田坪村12.30 hm2、串河村10.82 hm2、兰大庄9.68 hm2和红土村2.19 hm2。③生态移民村表征的空间出现搬迁前后农户类型、消费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显著变化,“熟人社会”结构的打破和“空心化”现象对生态移民村的振兴提出了规划预警。④生态移民村空间生产耦合度居于0.3~0.5之间,总体耦合处于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之间,其中田坪村(0.49)>闫堡村(0.48)>串河村(0.47)>沟圈村(0.46)>二营村(0.39)>红土村(0.36)>兰大庄(0.34)。表征的空间在三元空间耦合中贡献最低。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周丽, 黎红梅, 李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计资本是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农户为实现可持续生计而采取的生计行为。基于湖南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影响生计策略选择的机理。研究发现:①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效应;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对农业主导型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效应;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非农经营型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②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搬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由农业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转化有显著影响,其中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转化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对搬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经营型转化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完善后续服务、加大教育培训、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等差异化政策。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向东, 王康龙, 单娜娜, 沈孝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国各地正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而综合发展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支撑。研究面向和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遵循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在GIS技术辅助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展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研究。构建由3个维度、7个因素和21个指标所构成的“3+7+21”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由2个地域、8个地带、35个片区所组成的“2+8+35”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框架,从多个角度对新疆各区域单元的综合发展定位进行概要阐述。

  • 三农、土地与生态
    胡毅, 乔伟峰, 万懿, 何天祺, 柴逸贝, 毕云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自然间断点法和热点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效益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判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发展程度,并着重分析了苏北地区协调度失衡的原因,最后提出未来发展的政策及建议。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土地利用三种效益区域差异悬殊,经济、社会效益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生态效益区域分布相对均衡;②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差异显著,梯度结构较为明显,总体上由苏南到苏北逐渐降低;③苏南环太湖地区及长江两岸县市协调度相对较好、苏北“宿淮连盐”协调度普遍较低,在空间上集聚分布;④苏北地区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失衡主要是受土地利用三种效益的复合影响。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王兆峰, 史伟杰, 苏昌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康养旅游地建设是旅游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问题。文章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法分析我国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进而结合熵值赋权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从全国尺度看,康养旅游地呈现以长三角城市群、太行山豫晋冀边区和喀斯特高原贵渝川边区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局面和“沿线、环城、傍景”的分布规律与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特征;②从省域尺度看,除贵、琼、苏三省为稠密均匀型,其他省份康养旅游地分布多呈稠密集聚型和一般均匀型;③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交通运输能力、自然资源禀赋、潜在康养人口、环境质量状况、旅游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其中,旅游投资水平在各因素合力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明我国康养旅游业还处于靠投资拉动的初级阶段。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郭睿, 郑伯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给城市风貌物质环境研究带来新的技术方法,而对于城市风貌中的文化内涵表达的研究方法却相对缺乏。根据城市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明确城市文化风貌的主要物质载体,基于ArcGIS的统计和分析技术,以长沙市中心分区为研究范围,以高德地图POI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核密度分析、空间可达性分析和视觉界面布局分析等方法对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城市公园、广场、城市地标、历史街区和现代街区景观等城市文化风貌物质载体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进而对长沙市中心分区文化风貌的表现、特色和有待提升的方面进行总结。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程云, 殷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不平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全面揭示2010—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索引致国内旅游安全事件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时间呈现整体波动性与分布集中性特征。7~8月是事件高发月份,春、夏季是事件高发期。②我国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高发区域呈现分散与缩减特征。事件符合胡焕庸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多发于我国东南部。2010—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事件低频区逐步扩大,事件高频区逐步缩减;我国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湖北省,安全事件分布走向有向东北转移的趋势,且标准差椭圆呈现扩大趋势。③人员、设施设备、环境以及管理因素的耦合作用引致了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时空分异,其中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旅游从业人员数和主要城市降水量的影响力较大。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陈志文, 胡希军, 叶向阳, 叶剑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芬兰生物学家格迪斯在1915年出版的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认为:“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同样,村落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机体。那么这个有机体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结构和生命逻辑?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并未予以关注。文章认为,“户”是村落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细胞”;“人”是居住在“细胞”空间中的细胞核,细胞核携带着遗传基因。在“人”的自我生产过程中,不断促使细胞分裂、繁殖,从而导致具有血缘纽带关系的机体组织的发育和生长,最终形成村落有机体;个体细胞的生长包括分裂、繁殖、死亡、再生、重组、侵入等多种生命形式。在结构上,村落有机体同样遵循细胞—组织—器官—有机体的生命结构。在机体组织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细胞功能开始分化,某些细胞(空间)发育成为村落有机体的“器官”,以整体大于个体的方式增加有机体生存能力的原则,接替或整合个体细胞中的某项管理功能,从而实现群体细胞的控制,达到群体细胞协作的一致性;按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有机体包含“经济、政治、思想、血缘、伦理”五种关系,相对应的,文章认为,村落有机体具有“经济、政治、思想、血缘、伦理”五大器官,它们分别以“经济中心、行政中心、教化中心、宗祠、礼乐中心”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解读村落生命有机体生长的内在逻辑。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李文明, 敖琼, 殷程强, 李思逸, 王立国, 凌桂连, 裴路霞, 刘耀雄, 郭承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游客亲环境行为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但以红色旅游地为案例的研究较为鲜见。红色旅游地开展的游客教育,除了主流的政党和国家认同教育以及革命精神传承教育——红色教育外,也必然涉及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环境教育,而后者的直接目标便是游客亲环境行为。文章选择湖南韶山风景名胜区这一经典的红色旅游地为案例地,以406份样本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以游客红色教育感知和环境教育感知为自变量,亲环境行为为因变量,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游客红色教育感知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且受地方依恋部分中介影响,中介效应大于直接影响;游客环境教育感知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且自导式环境教育感知比他导式环境教育感知更显成效。据此,该红色旅游地可通过理性的教育干预和感性的情感培育双重路径来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具体为:通过丰富红色教育,提升游客地方依恋情感;加强他导式环境教育,鼓励游客间的互相监督。
  • 书评及通讯
  • 书评及通讯
    2020, 40(11): 157-15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及通讯
    2020, 40(11): 240-24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