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分布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分别刻画中资商业银行2008、2013和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中资商业银行布局的因素。研究表明:中资商业银行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型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以亚太、西亚、欧洲为主要集聚区的多中心并存的集聚格局,且集聚区的空间分布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影响中资商业银行空间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为中国对东道国直接投资额、双边贸易额,其他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市场潜力、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政府综合治理水平、政府清廉度以及政府信用状况。
基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搜集2016年中国31 755个镇域研究单元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空间分类、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镇域经济的空间格局,进而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从内部差异看,四大分区大小依次为东北>西部>东部>中部;省域层次呈现出西北省区最大,中部、东北部省份相对较大,东部沿海省区次之,西南部省区差异最小;市域层次高、较高值区呈现出“两个核心高水平集聚区+一个相对集中片区+斑点式散布”特征,较低、低值区连绵分布;县域层次的内部差异格局较市域层次进一步细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②从空间分布格局看,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但内部细化、破碎化特征明显。高、较高值区主要以江浙一带的核心城市和新疆、内蒙古沿边的城市较为突出,在中部地区零星分布;低值区在中部、西部、西南及东北地区连绵分布。分区层次看,四大分区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省域层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甘、陕、云、贵、川5省,其余地区处于居中水平;市域、县域层次高值区在北部“新—内—黑”沿边分布、山东半岛—长三角沿海分布、沿京广线周围呈线状分布格局。③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其中显著LL区大范围分布在各省欠发达地区,显著HH区主要在东部沿海、沿江连绵分布,在北部零星分布。④基于GWR模型看,回归系数绝对值排名由大到小为建成区常住人口>高程>工业产值>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人均工业产值>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行政区域面积,表明只有当镇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其与工业实力、乡村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才具有较好的解释关系。
国家减排目标和政策的落实需要城市的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但是,城市的CO2排放存在空间分异性,且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度各有不同。文章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K-means聚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城市尺度的中国CO2排放空间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论如下:①中国城市层面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异性较为显著,而排放量的空间分异性相对较小,且以非资源型城市CO2排放强度的城市间差异最大。②能源强度是资源型和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城市经济规模是非资源型和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其他驱动因子的决定力排序和决定力大小则各有不同。③产业结构及其高级化水平对各类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均较小,城市经济密度对资源型和北方城市的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较小。④影响资源型和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交互因子均包含能源强度,而影响非资源型和南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交互因子比较复杂,不存在对城市CO2空间分异格局起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交互因子。⑤一些决定力微弱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会显著提高其对城市CO2排放空间分异的决定力水平。
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空间结构优化是指导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文章在系统评述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与精确的流动大数据应用方法,分别揭示了近10年来湖南省城市节点、区域内外向联系轴带以及发展板块的基本特点与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湖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存在;省会城市及其所在的长株潭板块发展势头良好,衡阳、岳阳等城市综合实力居于前列,但大湘西板块的城市综合实力较弱;交通信息网络及人口对外流动数据反映出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京广、沪昆高铁经济带交叉形成的“大十字”型空间格局稳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均处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第一层级。与此同时,仍有一些地区尚缺乏有效的发展轴支撑。综合上述判断,对应城市节点、发展轴带、发展板块三个方面提出了湖南省“十四五”时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案。
地理数据是反映地理特征—空间—时间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数据,随着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建模等技术的发展,地理数据进行空间重构表达已经成为地理学发展一个方向。目前,基于地理数据重构研究成为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构研究主要分为数据源改进和重构方法(算法)探索。文章从地理数据重构的应用对象、空间尺度、重构方法、精度检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讨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地理数据重构文章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数量比为6.3∶3.7,并且这些文献中有45.5%的研究尺度(空间分辨率)为1 km。地理数据重构方法中多源数据融合法和空间插值法较适合人文地理数据重构,波谱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较适合自然地理数据重构,“3S”数据空间分析法可适用大部分研究类型。数据重构的精度验证方法大体上有三种,但87.1%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多源数据空间对比分析法。现阶段地理数据空间重构研究方向存在方法创新性不足、可适宜空间重构数据类型少和部分重构方法精度较低等问题,以数据融合空间化为代表的普适性强的方法为主要方向,未来该领域发展方向主要数据重构将会从进一步提高辅助空间数据产品的质量,以及挖掘数据融合算法这两个角度来提高数据重构的精度。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近年来蓬勃发展。Airbnb作为共享经济在住宿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传统酒店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文章以2010—2019年北京市Airbnb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方法对北京市Airbnb时空演变及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北京市Airbnb分布的总体态势由集中、集聚趋向均衡、分散,分布的地理重心向北移动趋势显著,由城市逐渐向郊区集聚,沿交通干线向外拓展;②北京市Airbnb分布总的空间差异在不断增大,2016年以后分布的随机变异程度降低,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而东南—西北方向分布的均质性较好;③城市空间结构、旅游景区发展、政策法规环境、重大节事事件等是影响北京市Airbnb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
基于2006—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法测度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的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三次产业静态效率值绝大部分低于1,存在效率缺失的状况,纯技术效率水平偏低,规模发展相对不足。海洋三次产业TF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4%、2.8%、0.9%,技术进步对海洋三次产业TFP的提升作用明显。②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变动规律可划分为持续下降期、波动调整期和平稳上升期。三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发展依次受到海洋政策制度、要素驱动作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③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及对经济贡献率呈现出显著的部门差异和地区差异。从部门看,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24.8%和6.1%,海洋第二产业对投入要素依赖较小。从整个沿海11省市来看,辽宁、河北、山东和海南海洋第一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辽宁、河北、天津和上海海洋第二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河北、山东、上海和浙江海洋第三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④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海洋二、三产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但对海洋第一产业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明显,陆域经济水平、区位优势对海洋第二产业经济效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基于2017年中国大陆上市公司500强的研发投入(R&D)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500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整体格局相吻合,呈“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产业呈现出由中部向西部转移的态势,第三产业则处于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趋势。500强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三核心”模式,研发投入金额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单核心”模式,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的集聚特征表现为“一主核两次核”模式。研发投入的热点区域位于京津冀地区,冷点区域位于河南省以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交界处。各省市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并不明显;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代表的产学研联系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产业环境;最后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劳动力基础四个方面都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海南省18个市县作为空间样本,基于定向政策矩阵构建区域会展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并对海南省18个市县会展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海南省各市县产业竞争力、发展潜力、整体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差异明显,呈两极化趋势,即海口、三亚是全省会展业发展水平较高、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的两大城市;②会展业发展类型可分为领导型、努力发展型、剥离型三种,剥离型又包括轻微剥离型、部分剥离型和完全剥离型;③通过分析海南省各市县会展业的发展类型,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最终为海南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运用2011—2016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新金融发展对城市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城市新金融发展水平提升较快,但区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中国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呈现出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格局;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作用于城市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此,应加强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创新,引导新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改造、绿色工艺设备升级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和企业绿色认证机制,优化新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计资本是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农户为实现可持续生计而采取的生计行为。基于湖南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影响生计策略选择的机理。研究发现:①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效应;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对农业主导型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效应;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非农经营型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②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搬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由农业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转化有显著影响,其中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转化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对搬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经营型转化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完善后续服务、加大教育培训、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等差异化政策。
当前全国各地正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而综合发展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支撑。研究面向和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遵循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在GIS技术辅助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展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研究。构建由3个维度、7个因素和21个指标所构成的“3+7+21”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由2个地域、8个地带、35个片区所组成的“2+8+35”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框架,从多个角度对新疆各区域单元的综合发展定位进行概要阐述。
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给城市风貌物质环境研究带来新的技术方法,而对于城市风貌中的文化内涵表达的研究方法却相对缺乏。根据城市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明确城市文化风貌的主要物质载体,基于ArcGIS的统计和分析技术,以长沙市中心分区为研究范围,以高德地图POI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核密度分析、空间可达性分析和视觉界面布局分析等方法对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城市公园、广场、城市地标、历史街区和现代街区景观等城市文化风貌物质载体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进而对长沙市中心分区文化风貌的表现、特色和有待提升的方面进行总结。
芬兰生物学家格迪斯在1915年出版的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认为:“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同样,村落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机体。那么这个有机体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结构和生命逻辑?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并未予以关注。文章认为,“户”是村落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细胞”;“人”是居住在“细胞”空间中的细胞核,细胞核携带着遗传基因。在“人”的自我生产过程中,不断促使细胞分裂、繁殖,从而导致具有血缘纽带关系的机体组织的发育和生长,最终形成村落有机体;个体细胞的生长包括分裂、繁殖、死亡、再生、重组、侵入等多种生命形式。在结构上,村落有机体同样遵循细胞—组织—器官—有机体的生命结构。在机体组织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细胞功能开始分化,某些细胞(空间)发育成为村落有机体的“器官”,以整体大于个体的方式增加有机体生存能力的原则,接替或整合个体细胞中的某项管理功能,从而实现群体细胞的控制,达到群体细胞协作的一致性;按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有机体包含“经济、政治、思想、血缘、伦理”五种关系,相对应的,文章认为,村落有机体具有“经济、政治、思想、血缘、伦理”五大器官,它们分别以“经济中心、行政中心、教化中心、宗祠、礼乐中心”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解读村落生命有机体生长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