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自贸区(港)建设背景下海南会展业发展评价及政策选择

  • 耿松涛 , 1, 2 ,
  • 杨晶晶 , 3, ,
  • 严荣 2
展开
  • 1.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海南 海口 570228
  • 2.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 3.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四川 成都 610065
※杨晶晶(1995—),女,陕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会展创新业态。E-mail:

耿松涛(1978—),男,河北承德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会展创新业态。E-mail:

收稿日期: 2020-02-23

  修回日期: 2020-07-1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2

基金资助

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2019RC153)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MS035)

海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Hys2019-86)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Policy Choice of Mice Industry in Hainan Under the Backgroud of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Zone

  • GENG Songtao , 1, 2 ,
  • YANG Jingjing , 3, ,
  • YAN Rong 2
Expand
  • 1. Tourism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Hainan,China
  • 2. Tourism School,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Urumqi 830012,Xinjiang,China
  • 3. School of Tour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Sichu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2-23

  Revised date: 2020-07-1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2

摘要

以海南省18个市县作为空间样本,基于定向政策矩阵构建区域会展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并对海南省18个市县会展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海南省各市县产业竞争力、发展潜力、整体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差异明显,呈两极化趋势,即海口、三亚是全省会展业发展水平较高、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的两大城市;②会展业发展类型可分为领导型、努力发展型、剥离型三种,剥离型又包括轻微剥离型、部分剥离型和完全剥离型;③通过分析海南省各市县会展业的发展类型,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最终为海南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引用格式

耿松涛 , 杨晶晶 , 严荣 . 自贸区(港)建设背景下海南会展业发展评价及政策选择[J]. 经济地理, 2020 , 40(11) : 140 -14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1.016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tool of industrial policy making,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DPM) can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regional Mice industry. In this case,18 cities in Hainan were taken as spatial samples,a regional mic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DP matrix,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ere to determine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the index,and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finally.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show that,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development potential,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which Haikou and Sanya are the two major cities with high development level,strong competi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Meanwhi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type,Haina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leadership type,growth type and stripping type. Stripping type includes slight stripping type,partial stripping type and complete stripping type. By analyzing the types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in various cities,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types are determined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Mice industry policies in Hainan.

2018年印发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中强调,要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商品博览会、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时装周等大型国际展览会,做大做强海南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等世界级节事节庆活动,并重点打造海口、三亚、琼海国际会展集聚区。可见,海南自贸区(港)方案的落地为海南会展业的发展迎来利好。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可助力海南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加快推动规则等制度开放,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构建密集流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推动投资贸易的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会展业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产业融合、人员流动、区域影响力、信息和资金流入等多个方面,因此,海南加快建设自贸区(港)需要会展业发挥“排头兵”和桥梁作用。
尽管会展业是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海南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差异会导致产业政策的非平衡推进,地方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促进会展业的发展目前尚未明确。对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定位,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基础。同一产业政策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其作用效果会有所不同[1],因此会展产业政策要在尊重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采取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导向才能促进区域会展业的发展,充分考虑当地会展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确定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战略,才能帮助区域会展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地制宜地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2]。在海南自贸区(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背景下,对海南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全面剖析,把握海南会展业的空间特征、现实格局与区域特点,有助于正确判断区域差异、确定政策调控重点、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海南会展产业政策,最终实现海南会展业的提质升级以及海南会展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 文献回顾

1.1 会展业发展评价研究

目前关于会展业发展评价的研究,学术界多从会展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会展产业集群与空间分布等方面来探讨。会展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涵盖会展品牌、会展旅游、会展产业等多个层面,研究方法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常基于“钻石模型”和“GEM模型”,并采用AHP法、TOPSIS法、IPA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张俐俐、田志美、蔡礼彬、卢晓等基于GEM模型或改进的钻石模型构建了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先后对广州和上海会展业进行了实证研究[3-6];吴艳、孙玲、林德荣、马勇等分别采用TOPSIS法、IPA分析法、AHP法、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会展品牌竞争力、会展旅游竞争力以及会展业竞争力[7-10];会展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方面,孟凡胜等基于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认为规模扩张是主要因素之一[11]。会展产业集群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引入了地理学相关理论,并从空间视角探讨了会展业集群的结构、要素以及会展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方忠权、任国岩、张海洲等采用ArcGIS技术、核密度估计法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别对广州会展企业、长三角会展场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的会展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2-14],而政府行为、服务设施、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通常是主要影响因素。王永刚、徐建忠、周娟娟、余构雄等采用聚类分析、生命周期理论、钻石模型与关联分析法分别探讨了会展业集群的集群化程度、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展览城市的选择识别体系[15-18]。综上,会展业竞争力及会展业集群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方面都取得一定理论成果,尤其是从空间视角探讨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能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思路借鉴。

1.2 会展业政策

会展业政策研究集中于资金类政策和产业政策建议等方面。会展业资金类政策研究以罗秋菊、叶前林等为代表。罗秋菊等先后运用内部决定模型和传播模型、寻租理论和补贴理论研究了会展业资金类政策的传播原因及传播机制,并对会展资金类政策效果进行评估[19-20]。叶前林等分析了“营改增”政策对会展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21]。部分学者基于产业政策视角探讨了会展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林海榕、刘松萍、王小兵、连建功等分别研究了福州、广东、青岛、郑州的会展业政策,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各地会展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22-25]。可以看出,会展产业政策的理论成果较为匮乏,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与政策建议类为主,其研究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未来要不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2 发展战略模型及评价模型的确立

2.1 定向政策矩阵

定向政策矩阵(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又被称为政策指导矩阵,是基于波士顿矩阵(BCG矩阵)而创立的一种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常用于公司总体战略的制定[26]。与BCG矩阵相比,DP矩阵不仅反映行业静态概况,还体现其动态发展前景,克服了波士顿矩阵对未来战略实施指导的局限与不足,因此被广泛用于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
由于DP矩阵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国外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利用DP矩阵制定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如制定公司长期投资规划战略[27]、制定公司长期的并购计划[28]等,部分学者认为DP矩阵可以作为公司一种新的战略规划方法[29],如Udo-Imeh等将定向政策矩阵作为一种投资组合分析模型,使其为投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依据[30]。此外,一些学者将DP矩阵或政策分析矩阵应用于产业规划的制定,如Gerald C. Nelson、Fazleen Abdul Fatah等先后用政策分析矩阵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糖产业政策对糖产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马来西亚4个粮仓区大米产量的竞争力[31-32]。国内将DP矩阵用于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位和产业政策的制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领域。章牧、乔华芳等基于DP矩阵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旅游业发展评价模型,分别对广东、湖北两地旅游业发展进行定位与评价,并就不同发展类型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33-34];单春红、郑佳等运用DP矩阵研究了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分别以我国沿海6个省份、辽宁省6大沿海城市为空间样本测量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并提出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战略[35-36]。可见,DP矩阵用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政策选择的研究为区域会展业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借鉴
本文采用DP矩阵从行业竞争力与行业发展潜力两个维度,并采用定量研究法综合分析行业主体发展特性,根据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类型与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因此,基于DP矩阵从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对海南18个市县的会展业发展水平进行考察评估,并将两个维度分为强、中、弱三类,形成9个不同的战略方格,对落入不同战略方格的市县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2 区域会展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基于DP矩阵概念,从区域会展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构建会展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区域会展业竞争力与会展产业竞争力概念较为接近,且具备区域竞争力特征,是区域之间的会展产业在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竞争优势与综合素质。因此,基于GEM模型,从基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三方面构建包含3个因子层、18个指标层的区域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国内关于会展业发展潜力的研究成果较少,故借鉴国际展览联盟(UFI)有关会展城市形成条件的标准,即“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拥有较完善的城市与会展基础设施、外贸份额占GDP比重超过10%、服务业占GDP比重过半并超过制造业、行业协会能发挥较强作用”,从经济、政府、环境人才、四个层面构建包含4个因子层、10个指标层的会展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构建的区域会展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区域会展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Tab.1 The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of regional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目标层(A) 准则层(B) 因子层(C) 指标层(X) AHP权重
Ui
变异系数法权重Wi 综合权重
相对于B 相对于A(Si














B1区域
会展业
竞争力
0.6592
C1会展基础竞争力0.2970 X11 会展场馆数量 0.0293 0.035 0.1538 0.0301
X12 会展场馆面积 0.0572 0.0271 0.2325 0.0455
X13 会议型酒店数量 0.0387 0.0268 0.1555 0.0305
X14 会议设施总面积 0.0440 0.0275 0.1815 0.0355
X15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0.0265 0.0318 0.1269 0.0248
C2会展业及相关产业竞争力0.3461 X21 会展企业数量 0.0218 0.1090 0.3058 0.0698
X22 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 0.0435 0.0260 0.1456 0.0332
X23 A级景区数量 0.0174 0.0458 0.1026 0.0234
X24 全年过夜旅游接待人次 0.0309 0.0291 0.1157 0.0264
X25 全年旅游业收入 0.0301 0.0360 0.1395 0.0318
X26 城市货运总量 0.0368 0.0330 0.1559 0.0356
X27 城市客运总量 0.0477 0.0289 0.1774 0.0405
C3会展市场竞争力0.3569 X31 全年会展活动总数 0.0253 0.0291 0.0919 0.0216
X32 全年品牌会展活动数量 0.0472 0.0304 0.1791 0.0421
X33 首次举办有影响力会展活动数量 0.0340 0.0329 0.1396 0.0328
X34 全年规模以上展览面积 0.0446 0.0315 0.1753 0.0413
X35 规模以上会议数量 0.0387 0.0303 0.1467 0.0345
X36 全年会展业总收入 0.0446 0.0315 0.1832 0.0431
B2区域
会展业
发展潜
力0.3408
C4会展人才支撑力0.2965 X41开设会展专业院校数量 0.0529 0.0349 0.5365 0.0542
X42 会展专业学生在校总人数 0.0481 0.0380 0.5311 0.0537
C5经济推动力
0.2342
X51 GDP 0.0282 0.0317 0.3289 0.0262
X52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0.0324 0.0278 0.3313 0.0264
X53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0.0191 0.0377 0.2649 0.0211
C6政府及行业支持力0.2490 X61 会展行业主管部门数量 0.0179 0.0379 0.2347 0.0199
X62 会展业支持政策数量 0.0426 0.0339 0.4997 0.0424
X63 会展行业协会数量 0.0244 0.0357 0.3014 0.0256
C7环境支撑力
0.2204
X71 空气质量指数 0.0313 0.0434 0.5310 0.0399
X72 环境舒适度 0.0438 0.0373 0.6386 0.0480

2.3 研究设计

会展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关键是确定已建立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大类,使用单一的主观赋权或客观赋权,都会因为方法本身的缺陷而导致研究结果发生偏差,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能够使最终得到的指标权重更真实、更准确。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主观赋权法,即用一定标度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客观原始数据信息的关联强度或指标所确定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二者结合能够有效弥补方法自身的缺陷,使多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更加合理、准确[37]
因此,基于建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家调查问卷,邀请会展领域专家对各指标按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设定为1~9分),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进行数据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计算主观权重,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最后将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确定指标综合权重。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期间,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专家调查问卷的发放。此次专家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分为五类:会展院校专家学者、会展企业高管、会展研究机构、会展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会展行业协会,共发放问卷45份,有效问卷30份,在这30份有效问卷中,五类专家占比分别为36.667%、36.667%、6.667%、10%、10%,问卷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专家问卷基本构成情况

Tab.2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expert questionnaire

类别 发出问卷
(份)
有效问卷
(份)
有效率
(%)
有效问卷构成(%)
会展院校专家学者 15 11 73.33 36.667
会展企业高管 15 11 73.33 36.667
会展研究机构 2 2 100 6.667
会展行业管理部门 4 3 75 10
会展行业协会 4 3 75 10
合计 45 30 66.667 100

2.3.1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第一,确定层次单排序,即指标层对因子层的权重。层次单排序指的是某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即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其计算可以总结为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构造每个判断矩阵,基于特征向量法求权重,那么每个指标层下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为 V i
V i = V i ' / i = 1 M V i '
式中: V i指因子层下第i个指标对应本因子层的权重; V i '是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M为该因子层下指标个数。
第二,确定层次总排序,即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层次总排序指的是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优劣的权重,本研究中为指标层因子对于目标层因子的权重。根据该原理,那么每个指标层下第i个指标权重 U i
U i = V i × V k × V j
式中: U i指第k个因子层下第i个指标对应目标层的权重; V i指第k个因子层下第i个指标对本因子层的权重; V k为第k个因子层对准则层的权重(k=1,2,…,7;i=1,2,…,N); V j为第j个准则层对指标层的权重(j=1,2)。
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R来验证判断矩阵的合理性,如果CR<0.1,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否则需要对原矩阵进行修正或重新构造,直到达到满足一致性条件即可。

2.3.2 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W i为第i个指标通过变异系数法确定的权重,m为评价指标数量,n为会展专家的数量(在本研究中,m=28,n=30),则基于变异系数法各指标权重 W i
W i = i = 1 n X i t - X i ¯ 2 n / X i ¯ i = 1 m i = 1 n X i t - X i ¯ 2 n / X i ¯
式中: X i t为第t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的评分; X i ¯为所有专家对第i个指标评分平均值。

2.3.3 确定综合权重

由公式(2)、(3)可知,第i项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分别为 U i W i,则第i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得到的综合权重 S i的计算公式为:
S i = U i · W i / i = 1 m U i · W i
根据公式(4),最终确立的区域会展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见表2

3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测度

2018年海南全省会展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全省各市县会展市场蓬勃发展,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可靠,分析结果能有效反映全省会展业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以海南省2018年会展业统计数据为样本分析。数据来源渠道有3个:①会展业指标相关数据来源海南省商务厅官网、海南各市县商务局官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官网,会展院校及学生数量来源于《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2018)》;②景区数量、酒店数量、全年过夜旅游接待人次、GDP总产值等会展行业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2019年度的《海南统计年鉴》、海南各市县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发展公报获得;③对于未公布的指标数据,则通过现场调研或致电相关部门获得。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2 会展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原始数据极差标准化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的各指标层权重,对这些数据进行加权求和,从而获得海南18个市县会展业竞争力、发展潜力、发展水平的得分与排序。其中会展业竞争力得分Y1、发展潜力得分Y2、发展水平得分Y3的计算公式分别见公式(5)、公式(6)、公式(7)。
Y 1 = i = 1 M = 5 U 1 i × X 1 i C 1 + i = 1 M = 7 U 2 i × X 2 i C 2 + i = 1 M = 6 U 3 i × X 3 i C 3
Y 2 = i = 1 M = 2 U 4 i × X 4 i C 4 + i = 1 M = 3 U 5 i × X 5 i C 5 +                     i = 1 M = 3 U 6 i × X 6 i C 6 + i = 1 M = 2 U 7 i × X 7 i C 7
Y 3 = i = 1 N S n i · X n i
式中: C n代表第n个因子层指标权重(n=1,2,…,7); U n i代表第n个因子层下第i个指标的层次总排序权重; S n i代表第n个因子层下第i个指标的综合权重; X n i代表第n个因子层下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经过计算,海南省18个市县会展业发展水平得分见表3
表3 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评价及战略选择

Tab.3 Spatial differe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城市/县 会展业竞争力 会展业发展潜力 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 发展类型 战略选择
得分Y1 排名 得分Y2 排名 得分Y3 排名
海口市 0.8811 1 0.7607 1 0.8457 1 领导者型 优先发展
三亚市 0.6863 2 0.4687 2 0.6256 2 努力发展型 重点发展
琼海市 0.1594 3 0.2586 5 0.1837 3 轻微剥离型 差异化发展
儋州市 0.0968 5 0.2833 3 0.1486 4
陵水市 0.0969 4 0.2529 6 0.1222 5 部分剥离型 集约化发展
万宁市 0.0728 6 0.1540 11 0.1104 6
文昌市 0.0629 7 0.0656 16 0.0925 7
澄迈县 0.0461 8 0.0621 17 0.0895 8
屯昌县 0.0395 9 0.1512 12 0.0838 9
五指山市 0.0140 12 0.2815 4 0.0656 10 完全剥离型 融合发展
定安县 0.0164 11 0.2060 8 0.0648 11
临高县 0.0107 15 0.0492 18 0.0606 12
保亭县 0.0243 10 0.1627 10 0.0591 13
琼中县 0.0105 16 0.2084 7 0.0585 14
昌江县 0.0110 14 0.1495 13 0.0562 15
乐东县 0.0128 13 0.1674 9 0.0561 16
白沙县 0.0022 18 0.1044 14 0.0518 17
东方市 0.0087 17 0.0981 15 0.0410 18

3.2.1 会展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在海南省会展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中,海口的竞争力指数为0.8811,位列第1;三亚位列第2,竞争力指数为0.6863;琼海、陵水、儋州的分别位列第3、4、5,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1594、0.0969、0.0968,其指数与海口、三亚差距较大;万宁、文昌、澄迈、屯昌、保亭5个市县的竞争力指数位于0.02~0.08之间,分别为0.0728、0.0629、0.0461、0.0395、0.0243,依次排名第6、7、8、9、10,五指山、定安、临高、琼中等中西部10个市县的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02,会展业竞争力非常小。

3.2.2 会展业发展潜力得分及排名

在海南省会展业发展潜力得分及排名中,海口的发展潜力指数为0.7607,位列第1;三亚位列第2,发展潜力指数为0.4687,其指数与海口差距较大;儋州、五指山、琼海、陵水分别位列第3、4、5、6,发展潜力指数分别为0.2833、0.2815、0.2586、0.2529,在0.2~0.3之间;琼中、定安、乐东、保亭4个市县发展潜力指数在0.16~0.21之间,分别位列第7、8、9、10;临高、澄迈其他8个市县的竞争力指数在0.04~0.16之间。可以发现,在会展业发展潜力排名前10的市县中,中西部的五指山、琼中、定安、乐东、保亭5个市县位列其中,这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影响会展业发展潜力的关键。作为东部的市县,五指山因生态环境优良,其会展业发展潜力超过了东部的琼海、陵水,位列第4。

3.2.3 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

在海南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分排名中,位列前四分别为海口、三亚、琼海、儋州,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0.8457、0.6256、0.1837、0.1486,且海口、三亚两市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排名与竞争力、发展潜力排名相一致。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在会展场馆、会议设施、会展业收入、品牌会展活动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在人才支撑、政府支持等方面优于其他市县,因此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三亚因会展人才匮乏、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相关政策数量少、会展场馆设施不足等条件限制,会展业发展潜力稍显不足,因此整体发展水平弱于海口,排名第2。琼海和儋州在场馆设施方面有一定优势,有较强经济基础,加之得到政府政策支持,会展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因此整体发展水平分别位列第3、4。陵水、万宁、澄迈、文昌、屯昌4个市县发展水平指数分别0.1222、0.1104、0.0925、0.0895、0.0838,分别位列第5、6、7、8、9、10;而五指山、定安、临高、保亭、琼中、昌江、乐东、白沙、东方10个市县会展业发展水平指数在0.0~0.06之间,这10个市县地处海南中西部,社会经济基础与政府支撑薄弱,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低。

3.3 基于DP矩阵的会展业发展类型

以区域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基础,基于表3中各市县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得分,在会展业竞争力维度中,最大值为0.811,最小值为0.0022;在会展业发展潜力维度中,最大值为0.7607,最小值为0.0492,其数值均介于0~0.9之间,因此在两个维度中都同时以0.3、0.6作为“弱”“中”“强”的分界线,以此来构建面向海南省会展业的定向政策矩阵。由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18个市县主要分布于DP矩阵的3个战略方格中,结合定向政策的基本原理将海南省会展业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领导者型、努力发展型、剥离型。根据海南会展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剥离型又可分为轻微剥离型、部分剥离型和完全剥离型,具体如图1
图1 海南省会展业定向政策矩阵(DP)

Fig.1 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图2 海南会展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exhibition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3.4 会展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差异分析

从地理学视角,对海南省会展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析,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府支持、行业支撑等因素影响着区域会展业的空间分布,会展业发展格局因此而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如图2
第一,从整体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来看,海南省会展业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都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即全省会展业发展水平较高和会展业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是海口和三亚,这与海南省“以海澄文经济圈和大三亚经济圈为核心向外辐射扩散”的经济空间结构相一致。陵水、万宁、澄迈、文昌、屯昌分别在两大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其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而海南省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不具备发展会展业的条件,会展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市县。因此,海南省会展业发展水平和会展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南省各市县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之间有着高度的耦合关系。
第二,海南省会展业发展潜力空间分布格局仍然以海口、三亚为中心,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与全省经济空间结构不同的是,除了海口、三亚,会展业发展潜力较好的市县集中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区,包括五指山、琼中、定安、乐东、保亭五个市县。由于中西部市县空气质量优良、生态环境好,对于会展业而言,具有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认为生态环境是影响海南会展业发展潜力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海南省会展业表现出五种发展类型,这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人才支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差异明显。海口市作为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人才支撑等方面在全省具有绝对领先地位,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很大,因此属于领导者型;三亚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处于中上等,与海口有一定差距,其竞争力提升空间较大,发展潜力也有待开发,因此属于努力发展型。整体来看,除海口、三亚以外,其他16个市县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较弱,在DP矩阵处于剥离型位置,但这16个市县因各自会展业发展优势与特色,在剥离型大类上又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子类型:琼海因为博鳌亚洲论坛的举办,在会展品牌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会展市场竞争力较强,儋州由于地理位置与国际海花岛等专业场馆优势,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因此属于轻微剥离型,只要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会朝着稳健型方向发展;陵水、万宁、澄迈、文昌、屯昌因各自地域文化特色,在发展体育赛事、婚庆等特色会展活动方面有一定优势,能够缓解旺季海口、三亚两大会展市场客流,但发展都过于分散,整体竞争力不足,因此属于部分剥离型;而五指山等中西部9个市县因为经济水平落后、可进入性差,基本不具备会展业发展的潜力与竞争力,因此属于完全剥离型。

4 海南会展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1 领导者型战略:优先发展

海口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经济基础、政府支持、行业促进等方面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因此,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并对标上海、广州等会展业发达城市,采取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逐步将海口打造成国际会展之都。
第一,在定位方面,海口应以大型综合类展会、医药类展会和消费类展会为主,积极引入和培育如高科技产品展、创新创业展等新兴展会,打造龙头会展品牌与新兴品牌展会;第二,依托海口江东新区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圈。江东新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应在此打造会展产业集聚区和会展产业孵化器,吸引国际知名会展专业机构落户海口,培育竞争力较强的专业会展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配套服务商等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并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实现会展企业的集群化与集团化发展。第三,加快组建专业会展团队和人才,成立海口市会展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第四,进一步完善场馆设施并优化服务。推动场馆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创新场馆经营与管理理念,引进民间资本并鼓励多渠道融资运营,实现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场馆利用率。第五,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会展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通过参与招标和接受委托、授权经营等方式承接政府举办的会展活动,促使海口市会展业由政府驱动型逐渐向市场驱动型转变。

4.2 努力发展型战略:重点发展

三亚会展业以会议为主,体育赛事为辅,且会议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因此,在保持较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采取重点发展战略,保证会议市场在全省龙头地位同时,以小而精的精品展、高端奢侈品展等专业展会为特色,积极举办三亚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性节事活动,将三亚打造成时尚会议之都。由于三亚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少,因此要依托三亚市“一支柱两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会展业与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新兴科技产业等优势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旅游业、海洋产业、娱乐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精品专业型展会。其次,引入“双线会展”模式,解决三亚会展业“两头在外”问题。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统会展业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VR(虚拟现实)、ZR(再造现实)、信息集成等技术打造数字展会,形成互联网上的会展产业闭环生态圈和经济圈,实现线下+线上会展的“双线融合”,打造三亚数字会展产业经济。而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行业支持力弱等因素影响了三亚会展业的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强三亚会展业的行业自律与管理。积极推进三亚会展行业的建设力度,推动会展相关行业协会的成立与会展业行规的制定,定期组织本地会展机构、政府部门到境外参加行业采购大会,组织卖家和境外会展机构来三亚考察。同时加强会展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全面对接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引进会展核心人才,派遣本地会展专业人才去发达城市学习深造。

4.3 剥离型战略

4.3.1 轻微剥离型:差异化发展

儋州和琼海属于轻微剥离型,其会展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处于中等水平,会展业应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找准市场增长点,逐渐发展成为增长型。儋州市作为北部湾城市群的核心以及海南西部城市的中心,其会展业的发展要依托北部湾城市群,加强与现代物流业、互联网信息产业、旅游业的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北部湾(海南儋州)旅游美食博览会、海南(儋州)雪茄文化旅游节、儋州东坡节等会展活动,依托海花岛国际会展城,融入时尚、潮流等元素,打造乐园派对型会展城。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海南西部旅游联盟省外客源地的专场促销活动,提升儋州市的知名度。最后,制定儋州市会展业发展规划和会展业奖励扶持政策,加强行业扶持支撑,全面推动儋州市会展业的发展。
琼海市会展业应在战略布局和战略定位上进行调整与优化。在战略布局上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以引导会展业系统有序地发展。在战略定位上以“医疗健康和公共外交”为主题,加大与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力度,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先行试验区和博鳌超级医院,打造国际医学交流会展中心,不断引进规模化与品牌化的医疗机构落户琼海,承办聚集医疗前沿技术的高端医疗论坛。同时,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优势,承办部分涉及公共外交、科学技术、南海文化等的高端论坛峰会,借助琼海的三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打造成 会、城、政、产联动的国际公共外交和政商高端会议举办地。

4.3.2 部分剥离型:集约化发展

陵水、万宁、澄迈、文昌、屯昌五个市县会展业发展前景较好,依托地缘优势整合资源,通过集约化发展,不断加强区域合作而提高会展业竞争力。陵水、万宁两市相邻并沿海,且都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为主,因此两市应加强区域合作并进行资源共享,联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并推动其向职业化与市场化方向发展,共同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中心。政府要加强对陵水、万宁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大软硬件环境设施建设,两市争取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共建海帆赛、国际冲浪赛等体育赛事训练基地。开拓海帆赛和国际冲浪赛的国际市场,共同争取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高峰论坛的永久举办权,通过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此外,陵水要将“京陵大论坛”“南繁论坛”等打造成国际性品牌峰会,不断培育陵水会展品牌价值。
文昌、澄迈、屯昌三地会展业应依托“海澄文经济圈”,结合自身产业优势通过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共同发展。文昌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旅游资源丰富,未来可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春光椰子王国以及会文佛珠小镇、东郊椰林小镇等六大特色产业小镇,通过引导佛珠加工业、热带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聚,打造集航空航天、海洋环保、佛珠为一体的品牌展会。澄迈和屯昌相邻,澄迈会展业应加强与咖啡产业的融合,依托福山咖啡小镇打造综合性大型咖啡展会,并将中非咖啡产业合作高端论坛、长寿国际论坛等培育成品牌展会。屯昌应继续加强与热带高效农业的融合,在海澄文一体化背景下借助海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屯昌农博会的知名度,将屯昌博览会打造成国际性的品牌博览会。

4.3.3 完全剥离型:融合发展

五指山、屯昌、昌江、保亭等海南中西部10个市县属于完全剥离型,基本不具备发展会展业的条件。这十大市县会展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处于劣势地位,将会展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并大力发展显然非明智之举,但可通过与本地区的旅游业及其他优势产业融合发展,重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实现共赢。如昌江可依托棋子湾、霸王岭等景区发展会奖旅游,并开展定向越野赛、山地自行车等竞技型赛事活动,或借助木棉花、芒果等优势发展花卉或热带水果类的展会。保亭在不断培育七仙岭温泉嬉水节品牌价值同时,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海南三月三活动等发展契机大力发展以黎族文化为主题的节事节庆活动,并争取“三月三”活动的举办权。
[1]
王慧娴, 张辉. 旅游政策与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演进互动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 2015(6):109-113.

[2]
韩卢敏, 陆林, 杨兴柱.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431-438.

DOI

[3]
张俐俐, 周丽丽, 庞华. 基于GEM模型的广州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商业研究, 2010(5):140-144.

[4]
田至美. 中国省区会展旅游业发展竞争力评价[J]. 商业研究, 2012(10):210-216.

[5]
蔡礼彬, 唐园园. 山东半岛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 旅游论坛, 2011, 4(1):79-86.

[6]
卢晓.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 35(5):135-139.

[7]
吴艳, 郑四渭. 基于TOPSIS法的国际会展品牌竞争力评价[J]. 江苏商论, 2011(7):80-82.

[8]
孙玲, 林辰.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旅游研究, 2013, 5(4):65-71.

[9]
邓峰, 林德荣. 基于IPA分析法的湖南会展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4(3):150-152.

[10]
马勇, 陈慧英. 基于AHP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旅游研究, 2013, 5(1):1-6.

[11]
孟凡胜, 宋国宇, 井维雪. 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 2012, 31(4):32-37.

[12]
方忠权. 广州会展企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3, 68(4):464-476.

[13]
任国岩. 长三角会展场馆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4, 34(9):86-92.

[14]
张海洲, 陆林. 会展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与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3):46-54.

[15]
王永刚, 郭旸. 中国会展业集群化演进趋势及发展路径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8):48-53.

[16]
徐建忠. 基于区位熵方法的厦门展览业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4):27-29.

[17]
周娟娟. 上海展览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3.

[18]
余构雄, 戴光全. 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 31(1):60-66.

[19]
靳文敏, 罗秋菊. 城市会展业资金类政策传播研究——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1):101-110.

[20]
靳文敏, 罗秋菊. 城市会展业资金类政策效果评估——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8):69-78.

[21]
叶前林, 何伦志. “营改增”对会展业的税负效应及政策建议——以北京X会展企业为例[J]. 财会月刊, 2015(7):12-14.

[22]
林海榕. 福州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立法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4):85-87.

[23]
刘松萍, 刘勇. 广东省会展政策类型、特征及城市关联性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13):107-110,121.

[24]
王小兵. 城市会展业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6(3):38-42,48.

[25]
连建功. “三位一体”郑州市会展产业管理体制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6, 34(4):32-37.

[26]
Robinson S J Q, Hichens R E, Wade D P. The 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tool for strategic planning[J]. Long Range Planning, 1978, 11(3):8-15.

[27]
None. The 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a new aid to corporate planning[J]. Engineering and Process Economics, 1977, 2(3):181-189.

[28]
D.E. Hussey. Portfolio analysis:pract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J]. Long Range Planning, 1978, 11(4):2-8.

[29]
Newton J K. Acquisitions:a 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 approach[J]. Long Range Planning, 1981, 14(6):51-57.

[30]
Udo-Imeh Philip T, Edet William E, Anani Rajunor. Portfolio analysis models:a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2, 14(4):101-120.

[31]
Gerald C.Nelson, Martin Panggabean. The cost of Indosina sugar policy:a policy analysis matrix approash[J]. Agriculture & Appll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11, 73(3):703-712.

[32]
Fazleen Abdul Fatah, 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l. Profi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rice farming in Malaysia:a policy analysis matrix[J]. Asia Jounal of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2017, 14(2):31-47.

[33]
章牧, 姚丹.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战略选择——基于DP矩阵的视角[J]. 经济地理, 2014, 34(1):188-192.

[34]
乔花芳, 吴郁玲, 冯娟. 基于DP矩阵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评价及政策选择[J]. 经济地理, 2017, 37(1):212-218.

[35]
单春红, 崔莎莎. 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14-19.

[36]
郑佳, 刘丹丹, 狄乾斌. 承载力视角下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基于DP政策战略矩阵[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 35(5):100-105.

[37]
耿松涛, 陈文玲. 基于多层次灰色方法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 旅游科学, 2013, 27(5):52-6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