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典型农区县域工业化进程评价及时空演进——以河南省为例

  • 史焱文 , 1 ,
  • 李小建 , 1, 2, ,
  • 孟德友 1
展开
  •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城乡空间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中国河南 郑州 450046
  • 2.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 开封 475004
※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E-mail:

史焱文(1987—),男,河南柘城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化与城乡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19-10-03

  修回日期: 2020-07-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2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5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700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79012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CJJ07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8-ZZJH-011)

华茂金融研究院2019年度研究课题(HYK-2019007)

Evaluation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Area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 SHI Yanwen , 1 ,
  • LI Xiaojian , 1, 2, ,
  • MENG Deyou 1
Expand
  •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 Academician Workstation for Urban-Rural Spatial Data Mining,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46,Henan,China
  • 2. Center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He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0-03

  Revised date: 2020-07-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1

摘要

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在经典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990、1995、2004、2015年县域工业化进程展开评价,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与初期的东西区域“二元”分割,到多阶段“空间裂变”,再到工业化中期与后期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过程;②处于各工业化阶段的县域数量由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向“纺锤型”结构优化演进;③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普遍呈现“低速—停滞—高速”发展过程;④由地理探测器探测揭示出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对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影响显著,其空间分异的形成是各因素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耦合反映。

本文引用格式

史焱文 , 李小建 , 孟德友 . 典型农区县域工业化进程评价及时空演进——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 40(10) : 118 -12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0.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this paper uses statistical data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and evaluates the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Henan Province in 1990,1995,2004 and 2015.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GIS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are used to revea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tial differences. Research shows that: 1) Since 1990,the process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d gon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of each county had experienced a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from regional "dual" division to multi-stage "space fission" to "central-periphery" in spatial pattern. 2)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counties in various industrialization stages has evolved from a typical pyramid structure to a spindle structure. 3) From 1990 to 2015,the evolution rat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generally shows a "low speed-stagnation-high spee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4) The detection made by Geo-detector reveals that the change in per capita GDP,manufacturing value-added,urbanization rate,and employment ratio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1990-2015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counties in Henan Provinc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is coupling reflec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indicator.

工业化进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过程,而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工业化进程,对把握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经历了由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城市工业化,再到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的新型工业化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飞跃,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也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起到巨大作用[1-2]。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空间联系,但由于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发展政策等因素差异,导致区域工业化发展存在着一些异质性问题与挑战[1,3-6]。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整体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区域间和区域内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7]。在工业化进程过往研究中,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起步较早,工业化多数已达到较高发展阶段,因此,近年来国外关于工业化阶段的研究以发展中国家案例居多[8],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区演化[9]、环境变化[10]、人口流动[11]等已成为国外研究主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1世纪初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工业化阶段划分、工业化进程评价等问题,其中关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整体分析的文献较多[12-14],这些研究对把握和推断中国的整体国情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梯度差异显著,仅从整体角度剖析工业化进程,难以揭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区域结构特征[3]。为此,一些学者尝试从区域视角分析中国工业化进程,但这些研究多聚焦在独立年份,或从人均收入、就业结构等单一指标展开[1,15],而缺乏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和时空追踪分析。随着工业化研究的深入,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战略[16]、劳动力流动[17]、农业调整[18]、城镇化[19]、新型工业化[20]、能源消耗[21]等方面研究的联系频率不断增强。总体上,相关研究的展开多建立在对区域工业化发展概况了解的基础上,但是工业化进程整体评价仅从宏观层面描述工业化演进状态,很难揭示区域内部工业化演进差异,而从微观层面剖析区域内工业化演进特征的研究还不多见。
在研究区域上,过往文献除了侧重中国整体评价外[1,3],还多聚焦在长三角[22]、珠三角[23]、京津冀[24]等经济较发达区域工业化进程分析。虽然中国总体工业化已进入后期阶段,但在区域间和区域内还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更需要科学审视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状态,来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典型的农业耕作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经历了由农村工业向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过程,而评价该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对探讨传统农区工业化演进状况,剖析农区工业化发展的异质性特征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汲取过往研究基础上,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数据从县域层面分析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并从空间视角刻画农区工业化阶段的时空演进特征,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县域尺度下农区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形成机理,这对探索典型农区工业化模式,推进工业化阶段优化提升,以及促进区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不同时代经济学家对工业化阶段划分存在多种理论认知,其中代表性理论有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方面来反映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特征[25]。最早对工业化阶段进行划分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认为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是先从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并根据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特征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而这种比例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逐步呈现下降趋势[26]。在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将工业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联系,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资源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27]。而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按照科学技术、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主导部门的演变特征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六个基本阶段[28]。钱纳里通过运用一般均衡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世界工业经济经历的变化过程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三个过程,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29]
总体上,经典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进程发展的主要标志[3]。在工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制造业逐步得到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具主导位置,由此产生用工需求,带动劳动就业比例增加,而就业机会的增加又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引起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同时整体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也会随工业化进程推进而得以提升。结合经典工业化理论与过往工业化进程评价,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五个方面来衡量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并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阶段。

1.2 指标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五个方面来衡量河南省县域工业化水平,其中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指标,三次产业产值比作为产业结构基本指标,将制造业总增加值占总商品值比重作为工业结构基本指标,将人口城镇化率选择为空间结构基本指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作为就业结构基本指标,进而构建工业化进程综合分析体系和指标标志值(表1[3,14]
表1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不同阶段标志值

Tab.1 The value of different stages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基本指标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实现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
(1)1990年美元 540~1 080 1 080~2 155 2 155~4 320 4 320~8 245 8 245以上
(2)1995年美元 610~1 220 1 220~2 430 2 430~4 870 4 870~9 120 9 120以上
(3)2004年美元 720~1 440 1 440~2 880 2 880~5 760 5 760~10 810 10 810以上
(4)2015年美元 890~1 780 1 780~3 550 3 550~7 110 7 110~13 320 13 320以上
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 A>I A>20%,且A<I A<20%,I>S A<10%,I>S A<10%,I<S
3.制造业总增加值占总商品值比重(工业结构) 20%以下 20%~40% 40%~50% 50%~60% 60%以上
4.人口城镇化率(空间结构) 30%以下 30%~50% 50%~60% 60%~75% 75%以上
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构) 60%以上 45%~60% 30%~45% 10%~30% 10%以下

注:人均GDP美元标志值根据GDP平减指数进行换算,以1995年为标准,其中1990年平减指数是66.773,1995年是75.324,2004年是89.12,2015年是110.012。A、I、S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制造业增加值/总商品生产增加值,主要为工业增加值比第一、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30]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借鉴陈佳贵等加权求和法对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ArcGIS10.2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3]为:
K = i = 1 n λ i w i / i = 1 n w i
式中:K代表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值; λ i为单指标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3]。为准确反映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本文利用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3],公式如下:
λ i k = j i k - 2 · 33 + X i k - m i n k j m a x k j - m i n k j · 33 j i k = 2,3 , 4 ; λ i k = 0 ; j i k = 1 ; λ i k = 100 ; j i k = 5
式中: λ i ki地区k指标的评测值(0~100);i代表第i地区;k代表第k个指标; j i ki地区k指标所处的工业化阶段(1~5),其中1、2、3、4、5分别代表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X i ki地区k指标的实际值; m a x k j m i n k j分别表示k指标在j阶段的最大参考值和最小参考值[3]。考虑到农区工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在结合过往研究关于指标权重设计的基础上,本文作者邀请12位农区发展和工业化方面的专家根据指标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程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逐一打分,并构造了判断矩阵(表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就业结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为λmax=5.2866,相对一致性指标CR=0.0640<0.1,指标的权重和工业化不同阶段综合指数划分见表3
表2 工业化各指标判断矩阵

Tab.2 The judgment matrix of industrialization indicators

工业化 人均
GDP
产业产
值比
制造业增加值比 城镇
化率
产业就
业比
人均GDP 1 2 2 3 3
产业产值结构 1/2 1 2 3 3
制造业增加值比 1/2 1/2 1 3 3
城镇化率 1/3 1/3 1/3 1 3
产业就业比 1/3 1/3 1/3 1/3 1
表3 工业化指标权重与不同阶段综合指数划分

Tab.3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dicators' weight and division of different stages

指标 人均GDP 产业产值比 制造业增加值比 城镇化率 产业就业比
权重(%) 35 27 20 11 7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前半段 后半段 前半段 后半段 前半段 后半段
0 1~16 17~33 34~50 51~66 67~83 84~99 ≥100
在对工业化综合指数测度的基础上,为深度剖析区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差异形成机理,本文利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揭示各指标变化对工业化进程作用程度。地理探测器最早由Wang J F等学者应用于地方性疾病形成原因的探测上[31],后被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作用机理探测上,其公式如下:
q = 1 - 1 n σ 2 i = 1 n i σ i 2
式中:q为探测因子对因变量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取值[0,1],值越大说明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空间分异的作用程度越大;n为研究单元总样本数; σ 2为总离散方差; n i σ i分别为研究区域i样本数和离散方差。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我国传统农业耕作区和粮食主产区。2018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为1 090.6万hm2,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0%,粮食总产量达6 649万t,位居全国第二。本文以河南省为中部典型农区代表,研究区域范围以2015年河南省行政区划为基准。为保证研究数据的连续性、可获得性以及行政区域空间的完整性,本研究区域主要包含1个地级市(济源市)、21个县级市、86个县以及3个市辖区(祥符区、郾城区、陕州区),共计111个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单元。
由于涉及统计数据较多,加之1990年代县域统计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本文结合时间跨度均等和数据获取情况,以1990年为起点,分别按照5年和10年的跨度选取了1995、2004、2015年为研究节点。依据工业化进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工业化指标权重计算得到河南省201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得分为54.57,说明全省工业化进程整体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51~66)。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1990—2016)、《河南城市统计年鉴》(2005)、《河南调查年鉴》(2016)、《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05、2016)、《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统计数据》以及各地市统计年鉴。

2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格局与演进特征

2.1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格局特征

利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比值、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共5个指标构建的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1995、2004、2015年河南省县域单元工业化发展的综合指数进行测度,并在表3的基础上判断各县域在四个时间节点上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及分布数量(图1图2)。研究发现,在四个时间截面上,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呈现显著区域差异,且工业化阶段的空间分异特征突出,各县域工业化阶段在不断跃升,区域间工业化发展差距趋于缩小。由图1图2可知,1990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普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位于工业化前期(56个)和工业化初期前半段(40个)的县域占据绝大多数地区,在数量上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在空间上则表现为显著的东西区域“二元”分割。199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之前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县域普遍进入工业化初期前半段,而原来位于工业化初期前半段的地区则呈现异质性发展状态。总体上,这一时期县域工业化进程在数量上延续“金字塔”结构的同时,空间上开始表现出“裂变”特征。2004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普遍向高层级工业化阶段演进,数量上表现出由“金字塔”结构向“纺锤型”演化的过渡形态,空间上则呈现不同工业化阶段区域分异特征。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水平呈现复杂化、高阶段化发展状态,工业化进程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与工业化后期之间,县域工业化阶段在数量上表现出典型“纺锤型”结构,空间上表现为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县域多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而其他区域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提升,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空间格局趋向优化均衡。
图1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格局

Fig.1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county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图2 各工业化阶段县域单元数量

Fig.2 The number of count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2.2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

为探究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本研究对1990、1995、2004、201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进行了逐一相减,并根据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指数节点(表3)进行分类,得到1990—1995、1995—2004、2004—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图3)和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图4)。总体上,河南省县域工业进程演化在不同时间阶段表现出显著空间差异,演进速度普遍呈现“低速—停滞—高速”工业化发展过程,即1990—1995年低速阶段,1995—2004年停滞阶段,2004—2015年高速阶段。
图3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状况

Fig.3 The evolution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Province

图4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

Fig.4 The evolution rate of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Province

1990—199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表现出空间均衡特征,县域间演进差异不大,工业化阶段单级跃升现象较普遍。结合工业化综合指数年均增速(图4),该阶段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呈现缓慢加速状态。这一时期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处于低速演进状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推动了改革开放第二次发展浪潮,极大鼓舞了民营经济,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快速发展[32]。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河南省经济发展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其中1990和1995年国有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仍然高达78.2%和64.1%。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河南省农村工业和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较快,其中1990—1995年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72%,但由于市场资源配置低效,工业规模整体偏小,产品主要为初级工业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加速缓慢。
1995—2004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表现出显著空间分异,既有加速发展的区域,也存在大量停滞不前的县区,演进速度也发生分化,呈现“缓慢加速与停滞”并存的现象。其中加速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且邻近省会郑州,并沿京广铁路呈带状布局,这些县域通常拥有一定工业基础,在市场需求和便利交通运输条件下,区域工业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工业化发展停滞和倒退的县、区主要集中在豫西山区、南阳盆地和黄淮四市。豫西山区产业基础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虽有一定矿产资源,但区域差异较大,农村工业发展薄弱而缓慢。南阳盆地和黄淮四市多为农业耕作区,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工业发展滞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管理粗放、耗能大、污染严重、产品单一为特点的农村工业越发不适应市场竞争,加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河南省农村工业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在市场化转轨过程中,河南省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也在加快改革,虽然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但发展效果还未显现。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河南省整体工业发展缓慢,也是进一步造成工业基础薄弱的部分县、区在1995—2004年工业化水平的降低,局部地区工业进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的主因。
在蓄力变革的过程中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在2004—2015年展现出嬗变特征,县域工业化进程多阶段跳跃提升现象较普遍,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加速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为推动经济和工业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相继颁布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来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加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产业的扶持力度,这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这一时期,河南省工业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给河南省工业结构带来优化,整体工业发展显示出巨大活力和发展潜力。总体上,这一时期受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方向性举措的影响,河南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现代工业体系逐步构建,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提升,并朝着高层级工业化阶段稳步迈进。

3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形成机理分析

为深度剖析各指标变化在工业化进程中作用程度,进一步揭示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形成的机理。本文以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1990—2015年变动差值为因变量,1990—2015年各县域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制造业增加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差值共7项指标为自变量,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探测研究。根据工业化进程阶段跃升情况和指标变化程度,将各指标变化差值分级为5类(图5)。
图5 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地理探测器因子分类化空间分布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ographical detector factor classification in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

在对因变量、自变量数据离散化处理的基础上,依据地理探测器公式(2)探测得出(表4),1990—2015年以来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值对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的变化影响显著。另外,因子交互q值均显著高于单因子对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的影响。
表4 自变量指标地理探测分析结果

Tab.4 The resul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 index geographical analysis

指标 人均GDP
变化值
第一产业占比
变化值
第二产业占比
变化值
第三产业占比
变化值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值 城镇化率
变化值
第一产业就业比
变化值
单因子q 0.4557 0.0143 0.0629 0.0507 0.3783 0.1679 0.1023
因子交互q - 人均GDP(0.5586) 人均GDP
(0.6037)
人均GDP
(0.5771)
人均GDP
(0.6767)
人均GDP
(0.5262)
人均GDP
(0.5733)
- - - - 第一产业占比(0.5177)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0.5898)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0.5090)
- - - - 第二产业占比(0.5686) - -
图5可以看出,1990—2015年人均GDP变化空间分布状况与工业化综合指数变化空间分布状况相趋近,特别是人均GDP变化在7 000美元以上的区域与工业化综合指数变化值在60以上的县域空间叠合较多,而两指标空间变化显著但未叠合的区域则与制造业总增加值占比在60%以上的区域叠合较多,可以看出人均GDP变化和制造业总增加值占比变化所引起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空间分异直接效应突出。由于地理探测器探测的1990—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变化对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变化差值贡献有限,因此,产业结构变化在空间上对县域工业化综合指数变化的空间特征直接影响不突出,其作用多体现在与其他指标交互作用的间接效应上。城镇化变化对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贡献为0.1679,相对要低于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在河南省整体城镇化率较低的情况下,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变化值在空间上是趋向耦合的。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1990—2015年各县域的第一产业就业比普遍处于下降状态,其下降程度受基础禀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空间表现上与工业化综合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布呈现全区域叠加,但空间分异特征的区分度相对较弱。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产生是各指标演变过程中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耦合反映。在直接效应方面,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已经揭示出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在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中作用显著。区域工业化进程快速演进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各种要素配置的结果,其中以人均GDP变化表现最为突出,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优化、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及一二三产业间从业人口转移进一步驱动工业化进程。在间接效应方面,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区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识,第一二三产结构的优化是社会分工细化、科技不断发展、要素充分利用的综合结果,而三次产业占比变化对工业化进程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弱,还需要外部因素的辅助作用。最后,在交互作用方面,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揭示出人均GDP变化与其他因子交互分析以及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与第三产业、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下降交互作用对区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影响要大于第一种指标的单独作用,说明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演进是多种因素动态交互的结果,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是非独立的。基于以上分析,构建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示意图(图6)。
图6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示意图

Fig.6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Henan Province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聚焦位于中部农区的河南省,在经典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1990、1995、2004、2015年的县域工业化进程展开评价,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县域工业化时空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发现:
①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工业化前期到中后期发展的过程,在1990、1995、2004、2015年四个时间截面上县域工业化进程呈现显著区域差异,且区域工业化阶段空间分异特征突出,各县域工业化阶段在不断跃升,区域间工业化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具体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从工业化前期与初期阶段的东西区域“二元”分割,演化为多阶段“空间裂变”,再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中心—外围”空间特征。
②在工业化阶段演化数量上,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经历了由工业化初期阶段不断向工业化后期阶段的跃升,处于各工业化阶段的县域数量表现为由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向“纺锤型”结构演进的特征,表明农区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发展状况和阶段构成趋于优化。
③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普遍呈现“低速—停滞—高速”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出由空间均衡向空间分异再到嵌入式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揭示出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形成是各指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耦合反映。
透过河南省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可以看出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布局由早期的东西区域差异显著逐渐演化为以中部为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工业化进程整体状况不断提升,且区域间阶段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但受限于历史基础,区域产业同构趋同,产品市场竞争力偏弱等,农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为适应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农区工业化阶段的优化提升应把握多因素交互影响,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政策扶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
袁志刚, 范剑勇.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 管理世界, 2003(7):59-66.

[2]
金碚. 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9):51-64.

[3]
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6(6):4-15.

[4]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和工业化进程——武汉城市圈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07(4):16-25,95.

[5]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 地理研究, 2002, 21(1):125-133.

[6]
陈衍泰, 吴哲, 范彦成, 等. 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 2017, 38(3):77-85.

[7]
黄群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9):5-23.

[8]
Noman A. Infant capitalists,infant industries and infant econo mies: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Africa and Elsewher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12.

[9]
Dimou M. The industrial district:a stage of a diffus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Roann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4, 2(1):23-38.

[10]
Kim S.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rise of cities:evidence from US industrialization,1850-1880[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4):469-491.

[11]
Du X, Xie Z. Occurrence of turning point o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the process of (de)industrialization[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9(6):1-11.

[12]
郭克莎.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 2000(3):60-71.

[13]
徐康宁, 王剑. 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型发展战略取向——关于我国是否能跨越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研究[J]. 江海学刊, 2005(3):63-69.

[14]
黄群慧.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 经济与管理, 2013, 27(7):5-11.

[15]
甄江红, 贺静, 陈芸芸, 等. 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演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2):25-30.

[16]
陈佳贵, 黄群慧.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2):4-16.

[17]
潘越, 杜小敏. 劳动力流动、 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非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5):34-48.

[18]
苏毅清, 周永刚, 王志刚.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农业调整——来自韩国的经验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12):32-38.

[19]
刘满凤, 谢晗进. 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与环境经济集聚的时空演化[J]. 经济地理, 2015, 35(10):21-28.

[20]
高丽娜, 蒋伏心. 阶段特征、比较优势演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J]. 经济学家, 2018(2):46-53.

[21]
王宪恩, 王寒凝, 夏菁, 等. 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 资源科学, 2016, 38(10):2001-2 011.

[22]
刘孝斌. 资源门限、 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创新能力——来自长三角城市圈门限面板回归模型的检验[J]. 科学决策, 2015(10):33-50.

[23]
夏丽丽, 阎小培. 基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中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演进——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 经济地理, 2008(4):573-577.

[24]
辜胜阻, 郑超, 方浪. 京津冀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J]. 经济与管理, 2014(4):5-8.

[25]
曾国安. 试论工业化阶段的划分[J]. 经济评论, 1997(3):33-40.

[26]
Walther G, Hoffmann.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M]. Berlin:Heidelberg,1965.

[27]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8]
Rostow 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

[29]
Chenery H B, Robinson S, Syrquin M.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0]
John C. Policies for industria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1]
Wang J F, Li X H, Christakos G, et al. Geographical detectors-base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eural tube defects study of the Heshun Region,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0, 24(1):107-127.

[32]
陶长琪, 陈伟, 郭毅.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8):3-2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