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利用1978—2017年各省人均实际GDP数据,分别采用空间横截面数据模型和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经济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全域经济经历了“收敛—发散—收敛”的过程;中国经济区域收敛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四大板块间经历了“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不显著到“四大板块内部分化”的过程,南北区域间经历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到“南方经济分化,北方经济收敛”的过程。这意味着我国四大板块间差距逐渐缩小,南北区域间差距逐渐扩大。进一步从创新要素视角讨论南北差距逐渐扩大的原因,认为可能是创新能力差距、人力资本流向、营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南北方区域创新能力,从而造成南北区域经济差距扩大。
文章利用2013年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形成的准自然实验环境对赣闽粤中央苏区县(市、区)进行双重差分检验,发现中央苏区振兴是苏区政策驱动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地运用三重差分模型控制总溢出效应后,表明中央苏区振兴主要是空间溢出效应的结果;而政策驱动效应是通过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推动中央苏区振兴。此外,政策驱动效应对广东苏区具有显著的振兴作用,而江西和福建苏区主要依靠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文章提出四条政策建议:坚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区域空间溢出;加快苏区对接国家战略,优化苏区承接环境;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充分把握苏区比较优势,注重精准政策施放。
推进土地整治和流转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并以此构建土地整治流转耦合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在界定农业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根据各类土地整治与流转模式特点,构建土地整治、流转与农业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互动、统筹”的土地整治流转耦合模式,并将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整治与出租流转模式、村集体主导型农业附属设施配套整治与转包流转模式、家庭农场主导型农田设施完善整治与租赁流转模式、企业主导型农业产业配套整治与入股流转模式和科技引领型绿色生态整治与多元流转模式5种类型。最后,为保障土地整治流转耦合模式的顺利实施,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土地整治;健全社会服务体系,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丰富多元现代农业类型等方面,提出助推中国农业转型的保障机制。通过创新土地整治与流转的运作模式,为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和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以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中的2020年城市外环道路边界以内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3年上杭县城区卫星影像图,2017年上杭县城区航空影像图为信息源,对研究区进行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利用多准则CA-Markov模型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①2009—2017年,农业景观始终是整体景观中的优势景观元素,从单一动态度变化可知,8年间道路景观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其它建设景观、农业景观;从综合动态度变化可知,两个研究时段的景观面积的总变化量有所下降,2009—2013年各景观面积变化速率快于2013—2017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②构建的多准则CA-Markov模型较好地模拟了2017年研究景观格局,Kappa系数均高于0.75;到2025年,研究区城市居住景观、城市绿地景观及其他建设景观等人工景观呈增长趋势,农村居住景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呈减少趋势,各景观类型均在2025年趋于平衡和稳定;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但景观的聚集度降低,景观分布更加均匀;研究区内各景观类型在景观空间逐渐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识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经突破了地理上的邻近效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的网络结构特征,空间关联网络逐渐由“点状”向“线状”再向“网状”发展,但网络中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联系不够紧密,高质量发展的关联程度需进一步加强。②西安、洛阳、焦作等城市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同时扮演“领头羊”和“中间人”的角色。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集聚模式呈“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的特征。④城市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乡收入差距、信息化水平、政府规模的差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
创新资源在产业上的合理配置和集聚是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对推动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教资源—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的创新发展链条,文章构建了科教资源密集度、知识产权支撑力和产业竞争力等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教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进行产业匹配,综合产业与空间视角,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与创新发展的协同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科教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均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集聚性,但仅少数行业的科教资源、知识产权资源和产业发展属于高水平或中等水平协调类型,大部分行业的创新链条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空间上不同城市的产业创新链条的协调关系各有差异,电子信息和电器机械在大部分城市的协调关系较好,汽车制造、化学制品、石油加工、医药制造则存在较多的引导型和需求型城市,即创新发展链条存在短板。建议珠三角地区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城市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加强区域内的资源流动和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来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在经典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990、1995、2004、2015年县域工业化进程展开评价,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与初期的东西区域“二元”分割,到多阶段“空间裂变”,再到工业化中期与后期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过程;②处于各工业化阶段的县域数量由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向“纺锤型”结构优化演进;③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普遍呈现“低速—停滞—高速”发展过程;④由地理探测器探测揭示出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对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影响显著,其空间分异的形成是各因素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耦合反映。
实现互惠共生是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基础。文章在共生理论框架下,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作为“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质参量,采用2003—2017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7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以及两步SYS-GMM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对双边价值链升级的互惠共生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共生、产业共生以及市场共生是促进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实现互惠共生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表现为非对称互惠共生,而其他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则表现为对称互惠共生。文章研究结论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实现互惠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辅、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湘西与湘南地区,同时沿流域呈多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采用特征类型分析法综合提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3种保护模式:产业展示、区域聚合与遗产保护。
基于山东省67所高校124个校区的调研数据,对高等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系统阐述,定量化探讨影响教育用地集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①1949—1977和1999—2009年是山东省高校校区建设的两个高峰时段,受校区教育用地规划留白及建设滞后性影响,1999年前建设的高校校区平均集约度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此后建设的校区教育用地整体利用情况趋于粗放。②山东省高校校区集中分布在地级市的市辖区,以中等集约度的区县数量最多,沿鲁西南、鲁中和鲁西北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山东半岛地区的教育用地集约度较高,鲁南地区普遍较低。③初步确定高校基本信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区位条件以及政企资金支持等5个目标层10项因子作为影响高等教育用地集约度空间分异的探测因素。山东省的实证结果显示,高校基本信息层的要素解释效果明显强于其他要素,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能增强对用地集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在土地经济效益较高、校区建设时间较早且校区占地面积较小的地区,教育用地更为集约。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文章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扶贫原始数据、精准扶贫以及评估优化之间内在的逻辑及相互机理。以XBRL(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精准识别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贫困指标,然后应用熵值TOPSIS法测度农民家庭资产贫困的程度。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家庭资产贫困具有异质性,汉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贫困程度尤其值得关注,政府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应对贫困各维度指标精准施策。
文章以2018年湖南农村发展为对象,选择5种农村人力资本指标和5种农业现代化指标,主要运用协调耦合的模型,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测度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①整体而言,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协调度和耦合度都处于很高水平,说明两个系统比较和谐,关系非常密切;②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市域差异较大,表明在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方面,湖南省的各个市(州)之间实力呈非均衡态势;③湖南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度与耦合度表现出区域聚集性特征,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本指数表现最明显,在所有的区域当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的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度都不高。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注重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和共进。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和2018年为时间断面,运用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东莞、深圳、香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逐渐减低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特征显著。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以广州—佛山、珠海—澳门、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点轴空间形态,到扇形网络化特征,中心辐射作用加强,边缘化减弱。珠江两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但与同一岸邻近城市的联系强度要远高于与对岸城市的联系强度。③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呈现出中间强四周弱的形态,核心边缘特征、空间对称特征、极化特征较为显著。④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一般,高铁交通的改善对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还未完全释放出来。⑤类型划分上,深圳和香港为可达性最好,且旅游经济联系最高的地区;而江门、惠州、肇庆三市为交通可达性较差,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弱的地区。
在利用Eviews10.0软件对2009—2018年甘肃省旅游业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从旅游乘数效应(直接、间接效应)视角出发,研究对比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甘肃省五大旅游城市(兰州、天水、张掖、敦煌、庆阳)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经济贡献,探讨各城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当地相关部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政策的调整以及甘肃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推动作用,且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影响下,各城市旅游经济贡献排序依次为敦煌、张掖、天水、兰州、庆阳,其中,敦煌市及张掖市旅游直接、间接效应显著提升,天水市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兰州市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庆阳市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旅游直接效应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