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韩增林, 赵玉青, 闫晓露, 钟敬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为手段评估生态系统状况,引领地方绿色发展方向,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文章以滨海城市大连为研究对象,在阐述GEP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基础上,对大连市2005、2010和2015年三期GEP进行核算,从时空维度对GEP—经济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予以分析,并就推动生态系统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05—2015年,大连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处于上升趋势,实际增值141.95亿元,增幅37.1%,但调节服务价值实际增值仅为10.9亿元,实际增幅5.68%;②2005—2015年,庄河市GEP综合指数上升程度最大,增长率达140.02%,只有长海县GEP综合指数有所降低,下降率为30.61%;③2005—2015年,大连市经济与GEP主要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由中度失调—经济滞后变为中度协调—生态滞后,耦合协调发展持续转好,但GEP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GEP核算可以体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定量反映生态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董雪兵, 池若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1978—2017年各省人均实际GDP数据,分别采用空间横截面数据模型和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经济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全域经济经历了“收敛—发散—收敛”的过程;中国经济区域收敛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四大板块间经历了“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不显著到“四大板块内部分化”的过程,南北区域间经历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到“南方经济分化,北方经济收敛”的过程。这意味着我国四大板块间差距逐渐缩小,南北区域间差距逐渐扩大。进一步从创新要素视角讨论南北差距逐渐扩大的原因,认为可能是创新能力差距、人力资本流向、营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南北方区域创新能力,从而造成南北区域经济差距扩大。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丁建军, 王璋, 余方薇, 柳艳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ESTDA时空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系统梳理了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投放与风险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分布呈现边缘投放优先,中西部投放滞后的特征,风险分布则集中于大湘西地区,尤其是怀化市下辖县市区。②信贷投放存在资源错配现象。罗霄山片区的投放精准性与风险控制整体显著好于武陵山片区。③投放分布的空间格局与空间依赖方向较为稳定,大部分区域存在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但部分地区空间格局演变出现“高值集聚区域低值化及低值集聚区域高值化”的现象。整体风险呈降低趋势,但两极分化明显,整体格局向低值集聚转变。④湖南省内相邻县域的投放优先度与逾期风险度多呈协同发展关系,且大部分县域协同程度较高。⑤导致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及风险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中,除“是否为国家级贫困县”外,其余因素均对贷款投放分布有显著影响,而贫困发生率、是否湖南省级贫困县、扶贫资金总额及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等对贷款风险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吴定玉, 唐聃, 张治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指标体系,测度人口结构指数和产业结构指数,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依赖性与协调性,从“二孩政策”的视角,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二孩政策”对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我国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他地区还处在偏低的水平。②2000—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处于中等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西部地区的协调程度比中部地区低。③2000—2015年东中西部耦合协调度缓慢上升,但从2016年开始有所下降,区域差异较大,2017年贵州和广西处于濒临协调状态,有20个省域属于勉强协调状态。④“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都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即降低了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但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小。⑤可因地制宜调整生育政策以改善区域人口结构,注重区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促进生育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套衔接有利于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同时,考虑是否实施“全面三胎政策”以提高生育率,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的突变。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谢晗进, 李骏, 李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2013年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形成的准自然实验环境对赣闽粤中央苏区县(市、区)进行双重差分检验,发现中央苏区振兴是苏区政策驱动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地运用三重差分模型控制总溢出效应后,表明中央苏区振兴主要是空间溢出效应的结果;而政策驱动效应是通过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推动中央苏区振兴。此外,政策驱动效应对广东苏区具有显著的振兴作用,而江西和福建苏区主要依靠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文章提出四条政策建议:坚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区域空间溢出;加快苏区对接国家战略,优化苏区承接环境;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充分把握苏区比较优势,注重精准政策施放。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刘永强, 龙花楼, 李加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土地整治和流转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并以此构建土地整治流转耦合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在界定农业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根据各类土地整治与流转模式特点,构建土地整治、流转与农业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互动、统筹”的土地整治流转耦合模式,并将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整治与出租流转模式、村集体主导型农业附属设施配套整治与转包流转模式、家庭农场主导型农田设施完善整治与租赁流转模式、企业主导型农业产业配套整治与入股流转模式和科技引领型绿色生态整治与多元流转模式5种类型。最后,为保障土地整治流转耦合模式的顺利实施,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土地整治;健全社会服务体系,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丰富多元现代农业类型等方面,提出助推中国农业转型的保障机制。通过创新土地整治与流转的运作模式,为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和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罗紫薇, 胡希军, 韦宝婧, 曹盼, 曹诗怡, 杜心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中的2020年城市外环道路边界以内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3年上杭县城区卫星影像图,2017年上杭县城区航空影像图为信息源,对研究区进行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利用多准则CA-Markov模型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①2009—2017年,农业景观始终是整体景观中的优势景观元素,从单一动态度变化可知,8年间道路景观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其它建设景观、农业景观;从综合动态度变化可知,两个研究时段的景观面积的总变化量有所下降,2009—2013年各景观面积变化速率快于2013—2017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②构建的多准则CA-Markov模型较好地模拟了2017年研究景观格局,Kappa系数均高于0.75;到2025年,研究区城市居住景观、城市绿地景观及其他建设景观等人工景观呈增长趋势,农村居住景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呈减少趋势,各景观类型均在2025年趋于平衡和稳定;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但景观的聚集度降低,景观分布更加均匀;研究区内各景观类型在景观空间逐渐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少琦, 孙海燕, 刘苏禾, 秦伟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兴起,纸质传媒受到冲击,导致传统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影响,一种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实体书店应运而生。以近20年中国3家经营较成功的新型实体书店:西西弗、言几又和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新型实体书店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新型实体书店数量总体随时间增加,于2018年达到开店高峰期。②从宏观上看,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具有不均衡性,且地区分异明显,华东地区为分布的热点地区;在微观上,新型实体书店具有距离衰减的扩散特点,并呈点—轴扩散模式。③人口密度、交通通达性、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均显著影响新型实体书店门店的区位选择。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李卓伟, 王彬燕, 王士君, 田俊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网络理论是解释全球化演进过程中城市内外联系的新兴基础理论,并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运用。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群等闭合区域的内部网络,针对具有显著地域开放性与地域连通性特征的走廊地带的探索尚不多见。文章尝试在合理界定辽西走廊的开放区域的前提下,基于多元要素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辽西走廊在开放区域中的内外关联网络进行刻画,认知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独特性及其特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西走廊在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上发挥着“走廊”的作用,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南部节点,沈阳为北部节点,以唐山、秦皇岛、葫芦岛、锦州为轴的连续交通联系带;②辽西走廊因历史因素、外部联系、资源禀赋和行政壁垒及城市群壁垒等原因形成了以东侧南—北向带状发展为主,东—西横向发展不足的特点;③辽西走廊西部的承德、赤峰、朝阳在多元要素流联系中均处于“孤岛”状态,走廊西部与东部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显现,如何融入“辽西走廊”或开辟新的“辽西走廊”是走廊西侧面临的挑战。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杨喜, 卢新海, 沈纬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3—2017年中国283座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三要素C-D生产函数经济增长模型,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土地要素投入对全国以及四大版块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资本、劳动和土地要素投入以及经济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②全国尺度上,土地要素投入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城市经济增长,而且也可以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城市经济增长,但土地要素投入空间溢出效应小于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空间溢出效应。③四大板块尺度上,土地要素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尚未形成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土地要素投入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强邻近城市之间的合作联动发展。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刘传明, 马青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识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经突破了地理上的邻近效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的网络结构特征,空间关联网络逐渐由“点状”向“线状”再向“网状”发展,但网络中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联系不够紧密,高质量发展的关联程度需进一步加强。②西安、洛阳、焦作等城市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同时扮演“领头羊”和“中间人”的角色。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集聚模式呈“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的特征。④城市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乡收入差距、信息化水平、政府规模的差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杜德林, 王姣娥, 焦敬娟, 杜方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资源在产业上的合理配置和集聚是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对推动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教资源—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的创新发展链条,文章构建了科教资源密集度、知识产权支撑力和产业竞争力等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教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进行产业匹配,综合产业与空间视角,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与创新发展的协同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科教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均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集聚性,但仅少数行业的科教资源、知识产权资源和产业发展属于高水平或中等水平协调类型,大部分行业的创新链条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空间上不同城市的产业创新链条的协调关系各有差异,电子信息和电器机械在大部分城市的协调关系较好,汽车制造、化学制品、石油加工、医药制造则存在较多的引导型和需求型城市,即创新发展链条存在短板。建议珠三角地区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城市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加强区域内的资源流动和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来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韩梦玮, 李双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能源是重要的绿色能源。“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沿线国家海洋能源产品贸易发展提供机遇。文章依据2008—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的海洋能源产品贸易额面板数据,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一带一路”海洋能源产品贸易网络,通过中心性、网络密度及互惠性、集聚性指标分析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通过对网络进行社团划分研究中国与各贸易社团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是“一带一路”海洋能源产品贸易网络的中心国之一;贸易网络通达性较弱,但贸易联系紧密性与双向流通性趋于提高;贸易网络聚类系数较小,集聚性较差;与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具有更紧密的海洋能源产品贸易联系;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产品竞争力较强。最后为贸易网络优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史焱文, 李小建, 孟德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在经典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990、1995、2004、2015年县域工业化进程展开评价,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与初期的东西区域“二元”分割,到多阶段“空间裂变”,再到工业化中期与后期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过程;②处于各工业化阶段的县域数量由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向“纺锤型”结构优化演进;③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普遍呈现“低速—停滞—高速”发展过程;④由地理探测器探测揭示出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对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影响显著,其空间分异的形成是各因素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耦合反映。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任传堂, 韦素琼, 游小珺, 李炜, 周燕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闽台渔业生产历史相似但后期发展不同步,1980年代初两岸关系转暖,闽台之间实现渐进开放,闽台渐进开放与对外开放(双重开放)兼具区域开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两种不同的开放模式对闽台渔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值得探究。文章以DEA模型测度1978—2017年闽台渔业生产效率,将“双重开放”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探讨其对闽台渔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福建渔业人均年产量呈上升趋势,台湾则先后经历缓慢的上升与下降过程;福建渔业人均年产量增长率先增后稳,而台湾则基本围绕“0轴”波动。②1978年以来福建渔业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演变趋势整体吻合,大体呈“S”型演进,局部短时序演变趋势分异,并于1998年赶超台湾;而台湾渔业生产效率呈现小幅波动特征,渔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为吻合,规模效率几乎始终位于高位状态。③“双重开放”对福建渔业综合效率均起促进作用,前期阶段“闽台渐进开放”的作用大于“对外开放”,而后期阶段相反;“闽台渐进开放”对台湾渔业生产效率起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对外开放”对台湾渔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由前期阶段负作用转变为后期阶段正作用。④人均养殖面积、渔业灾害、经济发展水平、船均吨位对闽台渔业生产综合效率起负作用,渔业规模、捕捞强度和养殖集约化起正作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刘友金, 尹延钊, 曾小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互惠共生是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基础。文章在共生理论框架下,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作为“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质参量,采用2003—2017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7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以及两步SYS-GMM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对双边价值链升级的互惠共生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共生、产业共生以及市场共生是促进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实现互惠共生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表现为非对称互惠共生,而其他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则表现为对称互惠共生。文章研究结论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实现互惠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许建和, 乐咏梅, 毛洲, 柳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辅、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湘西与湘南地区,同时沿流域呈多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采用特征类型分析法综合提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3种保护模式:产业展示、区域聚合与遗产保护。

  • 三农、土地与生态
  • 三农、土地与生态
    李晓青, 徐修桥, 谢炳庚, 刘茹, 周楷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行政村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规模特征度量、密度分析、景观指数分析等研究1989—2017年平果县农村居民点和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发掘农村居民点与石漠化演变的内在驱动机理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平果县农村居民点受交通干线和河流影响,空间分布不均,整体呈现东北、西南多,中部少的特点,密度特征表现为南北密、中部疏,景观形状指数南高北低、由西南向西北递减;②平果县石漠化规模排序依次是强度>潜在>中度>极强度>轻度,县域东北部、西南部等居民密集区石漠化较为严重,1989—2017年石漠化面积呈现增—减—增—减的波动变化趋势;③农村居民点演变速率、变异系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和对石漠化演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一定的协同力,对石漠化演变起重要作用,任意两个农村居民点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石漠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均大于单一驱动因素,且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 三农、土地与生态
    王泽东, 张小林, 袁源, 李红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山东省67所高校124个校区的调研数据,对高等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系统阐述,定量化探讨影响教育用地集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①1949—1977和1999—2009年是山东省高校校区建设的两个高峰时段,受校区教育用地规划留白及建设滞后性影响,1999年前建设的高校校区平均集约度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此后建设的校区教育用地整体利用情况趋于粗放。②山东省高校校区集中分布在地级市的市辖区,以中等集约度的区县数量最多,沿鲁西南、鲁中和鲁西北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山东半岛地区的教育用地集约度较高,鲁南地区普遍较低。③初步确定高校基本信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区位条件以及政企资金支持等5个目标层10项因子作为影响高等教育用地集约度空间分异的探测因素。山东省的实证结果显示,高校基本信息层的要素解释效果明显强于其他要素,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能增强对用地集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在土地经济效益较高、校区建设时间较早且校区占地面积较小的地区,教育用地更为集约。

  • 三农、土地与生态
    伍中信, 彭屹松, 陈放, 魏佳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文章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扶贫原始数据、精准扶贫以及评估优化之间内在的逻辑及相互机理。以XBRL(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精准识别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贫困指标,然后应用熵值TOPSIS法测度农民家庭资产贫困的程度。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家庭资产贫困具有异质性,汉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贫困程度尤其值得关注,政府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应对贫困各维度指标精准施策。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陈国生, 萧烽, 黄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18年湖南农村发展为对象,选择5种农村人力资本指标和5种农业现代化指标,主要运用协调耦合的模型,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测度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①整体而言,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协调度和耦合度都处于很高水平,说明两个系统比较和谐,关系非常密切;②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市域差异较大,表明在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方面,湖南省的各个市(州)之间实力呈非均衡态势;③湖南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度与耦合度表现出区域聚集性特征,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本指数表现最明显,在所有的区域当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的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度都不高。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注重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和共进。

  • 三农、土地与生态
    宋伟, 程叶青, 林丹, 余珍鑫, 罗邱戈, 张金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定量识别了2000和2018年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显著增长,总体上“东密西疏”,呈现出高密度小规模集聚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并存的空间格局;乡村居民点高密度区范围不断扩大,分布密度由邻近中心城区向东部、南部明显衰减;总体趋向于相对零散的分布,新增居民点主要位于海口市东部和南部,具有面积小而分散的特征。②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其中,区位因素对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影响最为显著,路网密度、到区中心可达性、到主要公路距离3个因子是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房地产开发及多种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政策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演变影响较显著。
  • 旅游经济与管理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刘力钢, 陈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一带一路”沿线18个重点省份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和入境旅游收入规模,利用首位度理论和齐夫法则,采用变异系数、相对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双对数回归分析等传统统计学方法和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识别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入境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及规模分布演化规律,并对不同经济地区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入境旅游规模相对差异较大,有过度集中趋势,但这种差异度和集中趋势在逐渐降低,竞争态势激烈。②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和旅游企业活跃程度等方面对造成不同经济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第三产业比重、旅游企业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重视旅游环境承载力、培育旅游品牌和旅游人才等方面为不同经济地区入境旅游均衡发展指明方向。③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广东省的入境旅游龙头地位短期内仍无法撼动;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重心轨迹总体上呈东北—西南移动趋势,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分布,研究认为2013—2017年是中国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入境旅游市场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
  • 旅游经济与管理
    吴姗姗, 王录仓, 刘海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黄河流域68个地级市(州、盟)为研究区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流(总量、汽车、火车、飞机)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分异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各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在三种中心度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省会城市和典型旅游城市的中心性明显高于一般城市;除飞机路径网络外,其余网络中各节点城市的中心性相对一致。②旅游流网络整体呈“大松散、小聚簇”结构特征,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旅游流子网,中下游地区子网众多,上游地区的子网相对稀疏,省际接壤区几乎没有成形的子网;核心—边缘特征明显,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涓滴效应”有限。③网络结构洞水平在四种网络中差异显著,西安、郑州等核心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桥梁纽带作用。④旅游流流量分配的不均衡性、流向的非对称性及其不同网络的连通性差异共同塑造了网络结构。
  • 旅游经济与管理
    罗金阁, 张博, 刘嗣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和2018年为时间断面,运用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东莞、深圳、香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逐渐减低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特征显著。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以广州—佛山、珠海—澳门、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点轴空间形态,到扇形网络化特征,中心辐射作用加强,边缘化减弱。珠江两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但与同一岸邻近城市的联系强度要远高于与对岸城市的联系强度。③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呈现出中间强四周弱的形态,核心边缘特征、空间对称特征、极化特征较为显著。④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一般,高铁交通的改善对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还未完全释放出来。⑤类型划分上,深圳和香港为可达性最好,且旅游经济联系最高的地区;而江门、惠州、肇庆三市为交通可达性较差,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弱的地区。

  • 旅游经济与管理
    万红莲, 石雯洁, 殷若涵, 毛楠, 何若楠, 王子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利用Eviews10.0软件对2009—2018年甘肃省旅游业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从旅游乘数效应(直接、间接效应)视角出发,研究对比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甘肃省五大旅游城市(兰州、天水、张掖、敦煌、庆阳)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经济贡献,探讨各城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当地相关部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政策的调整以及甘肃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推动作用,且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影响下,各城市旅游经济贡献排序依次为敦煌、张掖、天水、兰州、庆阳,其中,敦煌市及张掖市旅游直接、间接效应显著提升,天水市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兰州市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庆阳市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旅游直接效应较为显著。

  • 旅游经济与管理
    何艳冰, 张彤, 熊冬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焦作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数据,运用组合赋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8个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进行评价,揭示其在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影响下的分异特征,基于象限图法探索传统村落差异化文化振兴路径。结果表明:①焦作市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物质文化价值显著高于非物质文化价值。②就地形地貌而言,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呈现山地>平原>丘陵的特征;不同产业活动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作用明显,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最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城乡空间联系对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价值的影响迥异,总体上远郊村文化价值较低;从传统功能看,防御型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最高,农耕型最低;从形成年代看,文化价值的时间规律性不明显。③基于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价值的组合情况凝练出四种文化振兴路径:旅游示范型、文化创意型、保护储备型、主题民宿型。
  • 书评
  • 书评
    2020, 40(10): 240-24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