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 刘敏 ,
  • 郝炜 , ,
  • 张芙蓉
展开
  • 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山西 晋中 030619
※郝炜(1989—),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

刘敏(1962—),女,山西晋中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19-12-02

  修回日期: 2020-05-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7041021-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 LIU Min ,
  • HAO Wei , ,
  • ZHANG Furong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19,Shanxi,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2-02

  Revised date: 2020-05-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1—2017年的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分布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积聚型分布为山西省A级景区的主要分布类型,并且空间分布不均衡。②2001—2017年,山西省A级景区在11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均衡度类型从“差距悬殊”逐渐向“比较平均”类型发展,其中2014年最接近平均分布类型。③山西省A级景区的重心迁移轨迹在2001—2006年由北向南发展,2007年后向北迁移。2001—2017年,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长轴均呈东北—西南走向,长轴长度逐渐变短,至2017年达最短;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短轴均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基本不变。④太原—晋中地区、长治—晋城所在的太行山地区,运城—临汾所在的沿黄地区为主要的A级景区分布地带,已形成了以太原—晋中为代表的山西核心景区带,以长治—晋城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景区带,以运城—临汾为代表的沿黄流域景区带。晋北地区景区的数量及分布发展缓慢,变化不明显;晋西及晋西北地区景区分布极少,为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演化的空白区域。

本文引用格式

刘敏 , 郝炜 , 张芙蓉 .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 40(8) : 231 -24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8.028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nometric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7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ccumulation type is the main distribution type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not balanced; 2) During 2001-2017,the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are in the air of 1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The type of equilibrium degree of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district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 Random " to " Clustered " type,with the closest to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type in 2014. 3) The trajectory of gravity center migra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developed from north to South during 2001-2006 and from 2007 to north. From 2001 to 2017,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x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showed northeast-southwest trend,and the length of the long axis became shorter gradually,reaching the shortest in 2017.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xis of the A-Level Scenic Spots showed northwest-southeast trend,and its length remained basically unchanged. 4) Taiyuan-Jinzhong,Changzhi-Jincheng Taihang Mountains and Yuncheng-Linfen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the main A-Level Scenic Spots,which have formed the core scenic spots of Shanxi represented by Taiyuan-Jinzhong,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represented by Changzhi-Jincheng and the scenic spo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basin represented by Yuncheng-Linfen.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scenic spots in northern Shanxi are developing slowly,and the change is not obvious. The scenic spots in Western Sh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are rarely distributed,which is a blank area for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游客最主要的出行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地域空间结构既是旅游业应对旅游需求的一种响应,也是旅游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的表现。一个地区的A级景区分布的概况,直接反映着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1-3]、景区的空间结构[3-5]、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6-8]、景区空间分布演化等[9-13];在研究的方法上,主要利用计量地理学的相关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经济地理模型等[14-28]。国外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深入拓展,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内涵阐释和分类[29-30]、旅游景区竞争[31-32]、旅游景区游客感知[33-34]、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35-37]等方面。研究理论大多以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主,研究方法主要为GIS分析法和数理方法,定量分析居多。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但目前国内对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范围仍以大都市圈和某省市范围内高级别景区为主,缺乏对大范围内所有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
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结构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行业为主。这种产业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对资源的依赖过高,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过度的资源消耗使其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风险,山西省迫切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来应对以上问题,因此,旅游业受到了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山西旅游发展的规划方案,A级景区也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山西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掌握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山西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

1 数据来源、数据预处理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山西省A级景区名录主要来自山西省旅游政务网公布的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A级景区的详细信息,以及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或旅游政务网公布的景区信息。
山西省的各个A级景区的被评或确定时间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国家旅游局政府门户网站,山西省旅游政务网所公布的相关通知公告,部分3A级、2A级、1A级景区的被评或确定时间的信息来自于各个地市的府网站或旅游政务网,个别景区采取电话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向景区工作人员了解,或参考相关新闻报导的方式来确定被评时间。本次研究使用的行政区划、交通道路、河流情况等的底图资料来自于山西省地图编纂委员会编纂的1∶500 000山西省交通图、1∶500 000山西省政区图。

1.2 数据预处理

基于以上数据及资料,对所搜集到的景区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景区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含景区名称、景区所在地(县市二级)、景区等级和等级被评年份,生成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图1)。
图1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图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1.3 研究方法

①平均最近邻指数。平均最近邻指数是指理论上在区域内,各个点之间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平均观测距离) C 1与理论最邻近距离(预期平均距离) C 2之比 C ',其中 n为包含的点数[38],即为山西省A级景区数量,S为要分析区域的面积, d i为景区i(点)到其最邻近景区(点)之间的欧氏距离,理论公式如下:
C 1 = i = 1 n d i n   ,   C 2 = 1 2 n S   ,   C ' = C 1 C 2
C '>1时,点状要素为均匀分布; C '<1时,点状要素成集聚分布。
②基尼系数。基尼系数通常用在经济领域中度量国民经济收入的差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38]。目前国内学者探索出多种基尼系数在地理空间分布领域的计算和运用方法。本文中,为了准确分析山西省A级景区在11个地市的空间分布均衡度,采用张建华[29]提出的一种简易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其理论公式如下:
G i n i = 1 - 2 i = 1 n - 1 W i + 1 n
式中: G i n i代表基尼系数; n为区域的数量值即11; W i为累计数量占总数量的比重。 G i n i的取值在0~1之间, G i n i值越大,表明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越小,集中程度越高。
③核密度分析法。核密度体现了点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数量、总体的分布方位、积聚分布的区域等[38]。本文将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点要素,通过分析每年的核密度,可以得出更加具体的分布变化情况,核密度理论公式如下:
f n x = 1 n h i = 1 n k x - X 1 h
式中: k 称为核函数; h>0,为带宽; x - X 1表示景区点x到事件 X 1处的距离。
④重心迁移轨迹。计算每一年的山西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的重心,研究重心的迁移轨迹和规律,得出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以及整体位移情况。重心理论公式如下:
X i = i = 1 n x i n ,   Y i = i = 1 n y i n
式中: X i Y i代表该年度山西省A级景区分布重心的经纬度坐标; n为要素总和,即为该年度的A级景区数量; x i y i为第 i个景区的经纬度坐标。
⑤标准差椭圆(SDE)。标准差椭圆(SDE)可以从多角度反映出研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研究要素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及规律[38]。通过运用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测算每一年的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的具体参数,进一步得出山西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及规律。

2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演化

2.1 景区发展变化分析

从全省的A级景区数量演化来看(图2),从2001年评定A级景区开始,山西省的A级景区数量逐年增加,经过17年的发展,从最初的3个A级景区,发展到175个A级景区,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图2 山西省2001—2016年A级景区数量发展变化图

Fig.2 Transformation in the number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6

第一阶段:初始发展期(2001—2006年)。国家旅游局从2001年开始实行A级景区的评定制度,相关评定的制度、政策、标准等此时还不完善,初期A级景区未带来品牌效应。同时该时段正是煤炭产业的新兴时期,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煤炭产业为此时段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重视度不够,所以这一时期每年评定A级景区的数量增长并不大,但为之后的A级景区数量的发展奠定了增长的基数。
第二阶段:平缓发展期(2007—2013年)。随着相关政策、制度、标准等逐渐走向成熟,国家对A级景区的评定与审查达到标准化,A级景区带来的品牌效应也逐渐明显,山西省A级景区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稳定增长。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14—2017年)。由于山西经济开始转型,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游客需求与偏好的不断增长,相较前两个阶段,景区质量与环境也得以大幅度提升。此时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景区作为旅游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开始加速发展,2014年A级景区数量增长迅速,达到143个,而且增幅也最大,达21个,从这一年开始,A级景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2 空间分布类型演化

运用ArcGIS10.2 软件,对每年的山西省A级景区的点图层,进行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得出每年的具体分析结果,结果包含平均观测距离 C 1、预期平均距离 C 2、最邻近比率 C '和空间分布类型(表1)。
表1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平均最近邻指数表

Tab.1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年份 平均观测距
C 1(m)
预期平均距
C 2(m)
最邻近比率 空间分布类型
2001 145 587.45 114 255.53 1.274 227 Random(随机)
2002 42 708.24 40 395.43 1.057 254 Random(随机)
2003 30 289.13 34 983.47 0.865 813 Clustered(集聚)
2004 30 289.13 34 983.47 0.865 813 Clustered(集聚)
2005 23 384.22 29 178.23 0.801 427 Clustered(集聚)
2006 23 384.22 29 178.23 0.801 427 Clustered(集聚)
2007 19 857.12 26 445.02 0.750 883 Clustered(集聚)
2008 19 520.65 25 338.04 0.770 409 Clustered(集聚)
2009 19 175.73 23 485.98 0.816 475 Clustered(集聚)
2010 17 487.44 21 854.00 0.800 194 Clustered(集聚)
2011 18 234.28 20 745.18 0.878 965 Clustered(集聚)
2012 16 299.78 19 594.66 0.831 848 Clustered(集聚)
2013 16 381.96 18 699.46 0.876 066 Clustered(集聚)
2014 13 776.59 16 548.93 0.832 476 Clustered(集聚)
2015 13 539.55 15 946.95 0.849 037 Clustered(集聚)
2016 13 434.58 15 548.21 0.864 059 Clustered(集聚)
2017 13 105.43 14 959.56 0.876 057 Clustered(集聚)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
①集聚型分布为主要分布类型。从空间分布类型可以看出,分布类型包含有Random(随机)和Clustered(集聚)两种。2001和2002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2003—2017年呈积聚分布类型,分布类型从随机转变为积聚,并长期保持积聚型分布。
②集聚程度变化幅度不大。通过对最邻近比率 C '进行分析可知,2001和2002年 C '大于1,2003—2017年 C '均小于1,2001年的数值较特殊,原因是由于山西省仅有3个A级景区,分别为太原市的晋祠、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和忻州市的五台山,景区之间的距离非常大,所以导致 C '大于1,理论上应属于均匀分布,因此将该年的分布情况判定为随机型分布。从2002年开始,山西省A级景区数量有了明显的发展,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开始向积聚型变化。最邻近比率 C '2001—2007年呈现下降分布,从最高值1.27降到最低值0.77,2008年开始 C '值上升到0.80以上,并且直到2017年,每年的 C '值基本保持在0.80以上,变化幅度不大,较为稳定。

2.3 空间分布均衡度

将各个地市的景区数量由低到高依次排序,并计算出各个地市景区数量占总数量的比重和累计比重,再代入基尼系数公式进行计算,求得每一年的基尼系数值,并参考刘丽梅[30]提出的基尼系数代表的空间分布均衡度类型进行归类,结果见表2
表2 基尼系数分级结果

Tab.2 Grading result of Gini coefficient

年份 基尼系数
G i n i
均衡程度
类型
年份 基尼系数
G i n i
均衡程度
类型
2001 0.727 差距悬殊 2010 0.339 相对合理
2002 0.341 相对合理 2011 0.322 相对合理
2003 0.420 差距较大 2012 0.312 相对合理
2004 0.420 差距较大 2013 0.281 比较平均
2005 0.368 相对合理 2014 0.201 比较平均
2006 0.368 相对合理 2015 0.211 比较平均
2007 0.397 相对合理 2016 0.232 比较平均
2008 0.376 相对合理 2017 0.262 比较平均
2009 0.346 相对合理
根据表2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①山西省A级景区在11个地市的空间分布均衡度向“比较平均”类型发展。基尼系数 G i n i的值无小于0.2,可见每年山西省A级景区在11地市中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从不均衡的程度上来看,2001年基尼系数 G i n i数值最大,代表该年分布属于差距悬殊类型;2014年基尼系数 G i n i数值最小,最接近0.2,代表该年的分布最接近绝对平均。整体上2001—2007年的均衡度类型以“相对合理”和“比较平均”两个类型为主,“差距较大”类型在早期的A级景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但自2005年后再无出现,从均衡程度类型来看,山西省A级景区在11个地市中的空间分布均衡度向“比较平均”类型发展。
②空间分布均衡度的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及两个时间转折点。通过分析2001—2017年的基尼系数 G i n i值的变化(图3),除2001年较特殊外,同样也可将基尼系数 G i n i值得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和两个时间转折点,三个阶段是2002—2007年、2007—2014年、2014年至今,两个时间转折点为2007和2014年。
图3 基尼系数变化过程

Fig.3 Transforma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第一阶段2002—2007年。在这一阶段中,基尼系数 G i n i值在2002—2004年增高,2005年开始下降,到2007年再变高,空间分布均衡值变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高—低—高—低”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阶段2007—2014年。在这一阶段集中,基尼系数 G i n i值逐年下降,并到2014年达到最低值,整体表现为空间分布均衡度值越来越高,即越来越趋向绝对平均,空间分布均衡度变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低—高”。
第三阶段2014—2017年,2014年基尼系数 G i n i值达到最低、均衡程度达到最高后,开始逐年上升,并且截止至今,整体表现为不均衡程度越来越高,空间分布均衡度的值变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高—低”。
2007和2014年两个时间转折点:2007年山西省A级景区在11个地市中空间分布基尼系数 G i n i值开始下降,向绝对平均发展;2014年开始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值开始上升,向不均衡方向发展。

3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演化过程

3.1 密度变化过程

通过每一年的核密度图(图4)的变化来看,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核密度变化非常明显,并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
图4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Fig.4 Nuclear density'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①2001—2004年高密度区域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山西省仅有3个A级景区,分布在大同市市区、忻州市五台县、太原市晋源区,因此该年的密度表现为存在3个高密度核。2002—2004年A级景区开始稳定发展,数量上相比2001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多个高密度区域,并且这些高密度区域奠定了之后景区密度变化的主要地区,具体集中在大同市、阳泉—晋中区域、太原—晋中区域、长治—晋城交界处、运城市永济市以及临汾市。
②2005—2008年主核形成,高密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005年晋中市的平遥—祁县区域A级景区数量发展迅猛,形成了高密度主核区域。晋南地区的运城和临汾市,以及晋东南长治—晋城区域的高密度区域进一步扩张。2007年,平遥—祁县区域域、晋东南长治—晋城区域、运城市永济市—芮城县的高密度区域不断扩大,同时太原地区的景区数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初期的太原—晋中景区高密度主核区。
③2009—2014年双主核形成,高密度区域继续扩大。2009年开始,太原市A级景区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太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高密度主核,与晋中地区的高密度主核并存,形成了“双主核”现象,形成了稳定的、高密度的景区分布高密度核心地区。其它高密度区域继续扩大,并与周围的其他高密度区域开始逐渐相连,从单独的高密度区域向高密度片区发展。晋南的运城永济市—芮城县区域,形成了晋南沿黄流域的景区高密度片区,晋东南的长治—晋城区域,形成了晋东南的南太行山景区高密度片区,晋北地区的核密度基本无变化。
④2015—2017年形成了以太原为高密度主核,多个高密度片区共存的格局。2015年晋中地区的“主核”的区域范围开始缩减,逐渐形成高密度片区,太原地区主核不断扩大并与晋中平遥—祁县地区的原“主核”区域相融合。晋东—晋东南的太行山景区高密度片区、晋南的运城沿黄流域景区高密度片区逐渐形成。晋北地区的“核密度基本无变化。此时A级景区分布密度已演化成为以太原—晋中为主高密度主核心区、晋东—晋东南的太行山景区高密度区、晋南沿黄流域的景区高密度区这三大景区高密度分布状况。

3.2 重心迁移过程

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每一年的A级景区空间分布情况的重心,以及山西省的几何中心进行计算(图略)。根据计算结果,将每一年的景区重心与山西省几何中心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每一年景区重心相对于山西省几何重心的方位角、东—西方向偏移距离、南—北方向偏移距离、偏移距离(表3)。
表3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重心参数表

Tab.3 Center of gravity parameter adou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年度 坐标 所在地区 方位角 东—西向偏移距离(km) 南—北向偏移距离(km) 偏移距离(km)
2001 113.045°E 38.945°N 忻州市代县 北偏东20.72° 28.716 178.255 191.941
2002 112.422°E 37.441°N 晋中市祁县 北偏东54.76° 20.071 11.355 20.081
2003 112.286°E 36.943°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6.71° 4.168 44.004 44.242
2004 112.286°E 36.943°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6.71° 4.168 44.004 44.242
2005 112.261°E 36.731°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2.73° 1.653 67.467 67.504
2006 112.261°E 36.731°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2.73° 1.653 67.467 67.504
2007 112.275°E 36.749°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3.87° 2.587 65.499 65.594
2008 112.360°E 36.787°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11.12° 8.538 61.285 62.294
2009 112.372°E 36.811°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12.54° 9.602 58.582 59.835
2010 112.343°E 36.858°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11.02° 8.032 53.368 54.232
2011 112.269°E 36.818°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3.81° 2.453 57.897 57.978
2012 112.316°E 36.860°N 长治市沁源县 南偏东8.47° 6.006 53.230 53.714
2013 112.380°E 36.972°N 晋中市平遥县 南偏东18.45° 12.102 40.711 42.724
2014 112.402°E 37.092°N 晋中市平遥县 南偏东29.18° 15.227 27.448 31.198
2015 112.417°E 37.111°N 晋中市平遥县 南偏东33.30° 16.799 25.347 30.054
2016 112.417°E 37.130°N 晋中市平遥县 南偏东35.75° 17.077 23.186 28.289
2017 112.410°E 37.117°N 晋中市平遥县 南偏东33.09° 16.256 24.624 29.128
根据表3重心迁移轨迹及计算结果,分析得出:
①重心移动轨迹为:先向南迁移,后往北迁移。2001—2006年,重心由忻州市代县经晋中市祁县迁移至长治市沁源县;2007—2010年开始向北迁移;2012—2017年重心开始继续向北迁移,2013年重心位置到达晋中市平遥县。
②重心分布所在区域较为稳定。从重心分布所在地区看,重心所处的行政区域种类并不多,总体上分布在“四县三市”之中。“四县”分别为忻州市代县、长治市沁源县、晋中市祁县和晋中市平遥县,“三市”分别为忻州市、长治市和晋中市。
③重心坐标数据值的范围区间不大,说明A级景区呈现集中分布。从每一年的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重心的坐标数据来看,2001—2017年的重心坐标在112.261°E~113.045°E、36.731°N~38.945°N范围内变动,范围值区间并不大。与山西省几何中心(112.235°E、37.339°N)相比,在东西方向偏移量最大的为2001年;在南北方向偏移量最大的同样为2001年。从偏移距离来看,每年的重心与山西省几何中心的距离并不大,在东—西方向,偏移距离呈现出“减小—增大”变化趋势,最大偏移距离为2001年的28.716 km,最小距离为2005和2006年的1.653 km;在南—北方向,偏移距离呈现出“减小—增大—减小”变化趋势,最大偏移距离为2001年的191.941 km,最小距离为2002年的20.081 km。

3.3 标准差椭圆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标准差椭圆分析,以及计算标准差椭圆的相关参数,标准差椭圆分布图如图5,标准差椭圆相关参数见表4
图5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

Fig.5 SDE’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表4 标准差椭圆计算结果

Tab.4 Calculating result of SDE

年份 X轴标准差
(km)
Y轴标准差
(km)
椭圆面积
(km2
偏转角
θ(°)
圆率
2001 44.981 160.013 22 605.890 13.562 0.281
2002 84.164 264.308 69 871.059 24.741 0.318
2003 101.230 274.504 87 284.936 24.569 0.369
2004 101.230 274.504 87 284.936 24.569 0.369
2005 101.532 248.035 79 105.879 22.887 0.409
2006 101.532 248.035 79 105.879 22.887 0.409
2007 102.982 240.433 77 777.256 22.349 0.428
2008 103.545 236.005 76 762.516 22.277 0.439
2009 102.244 232.802 74 769.679 20.038 0.439
2010 101.849 238.875 76 422.899 19.499 0.426
2011 102.642 238.895 77 025.014 19.656 0.430
2012 101.343 236.478 75 280.646 19.540 0.429
2013 100.300 241.430 76 065.674 20.545 0.415
2014 101.018 236.500 75 045.938 18.466 0.427
2015 99.905 235.656 73 954.296 18.473 0.424
2016 97.540 232.756 71 314.576 18.344 0.419
2017 96.010 230.099 69 394.485 19.170 0.417
根据图5表4标准差椭圆的计算结果分析可得:
①标准差椭圆的形态变化幅度不大,方位与山西省形状方向相似。2001年的标准差椭圆差异最为显著,因2011年仅有三处A级景区,所以整体差异与2002年以后的标准差椭圆相比差别最大。2002—2017年的标准差椭圆每年均有变化,但整体的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并未出现椭圆方向、面积的巨大变化差异。同时也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椭圆的方位表现出沿“东北—西南”的分布方向趋势,表明山西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方位与山西省的区域形状方向相似。
②标准差椭圆面积“先增大,后减小”,空间分布特征由分散到集中。从椭圆的面积变化来看,2001年标准差椭圆面积为最小值22 605.890 km2,2002—2017年标准差椭圆的面积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2002—2004年椭圆的面积持续增大,并达到面积最大值87 284.936 km2,此时山西省A级景区分布特征最分散。2002年开始,A级景区处于向多地区分布和发展的初始时期,山西省各个地市的最有代表性景区被首先评为A级景区,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开始增大,呈向外扩张的趋势,同时也奠定了今后A级景区整体发展范围。从2005年开始,椭圆面积开始下降,A级景区分布特征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在这段时间内,山西省A级景区开始逐年稳定发展,但发展并不均衡,尤其以太原—晋中地区、晋东—晋东南的太行山地区为主要发展地区,山西省的其他地区的A级景区发展速度相对于太原—晋中地区、晋东—晋东南太行山地区来说比较缓慢,因此标准差椭圆的面积开始减小,并在2017年达到该阶段的最小值69 394.485 km2
③标准差椭圆长轴变化过程呈“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周期性变化,景区南北分布呈现“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的变化过程。从标准差椭圆的长轴变化可以看出山西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沿主轴方向(南—北)的变化程度。在长轴的数据变化方面,2001年长轴的距离最小,为160.013 km,2004年长轴距离最大,为274.504 km,整体长轴的变化可概括为“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过程。2001—2004年,因A级景区处于向多地区分布和发展的初始时期,处于向南、北扩张的阶段,因此椭圆的长轴呈现增长的趋势。2005—2009年,由于A级景区开始集中向太原—晋中地区、晋东—晋东南太行山地区发展,标准差椭圆沿东北—西南的方向开始逐渐收敛,椭圆长轴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2010—2013年晋北、晋南地区A级景区数量开始增长,并且幅度相比其他地区要大,因此椭圆沿东北—西南的分布范围再次扩大,椭圆长轴开始增大;2014—2017年太原—晋中地区、晋东—晋东南太行山地区的景区数量相比其他地区增长幅度大,主要发展地区又回归到以上两个主要地区,因此标准差椭圆沿东北—西南的方向的长轴开始逐渐收敛,椭圆长轴再次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④标准差椭圆短轴的变化不明显。标准差椭圆的短轴变化,可以看出山西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沿短轴方向(东—西)的变化程度。在短轴的数据及变化方面,2001年短轴的距离最小,为44.981 km,2008年短轴距离最大,为105.545 km,整体短轴变化表现为2001年最为特殊,2002—2017年的短轴变化程度不明显。山西省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特殊的地理因素,限制了山西省A级景区在东—西方向上的发展,并且由于2002年各个地市的重要景区被评为A级景区后,奠定了今后山西省的A级景区主要发展地区,所以标准差椭圆的短轴变化,即沿山西省A级景区西北—东南方向的空间分布变化过程并不十分明显。

4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地理要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

首先,从资源禀赋上来看,山西省素有“表里山河”之称,且山西文化历史悠久。截至2017年,山西省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5A级景区、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0处红色景区等,丰富的资源禀赋为旅游景区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山西省内资源禀赋的差异性,造成A级景区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其次,山西省地形特点为中部地势低且平坦,东西两侧分别为吕梁山与太行山,这造就了景区分布的地形基础,也就呈现出A级景区空间分布南北向由分散到集中,而东西向变化趋势不明显。最后,水系特点也为A级景区的分布提供了地理背景。汾河流经山西境内,形成中部的河谷地带。水系与景区分布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即景区分布集中在山西中部地区,而山西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崎岖,河流短小,景区开发较晚,体现了资源开发的适宜性和局地性。

4.2 社会经济要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出游动机,从而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GDP从2001年的1 774.6亿元增至2017年的14 973.5亿元,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次,产业转型期间,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推动了景区的开发,相关政策强有力地指导旅游景区的发展方向,交通条件更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制约着景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山西省中部地区是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原因在于山西中部是晋商的发源地,2005年晋中市通过重新对旅游业的规划,使得这一时期晋商文化旅游成为热潮,晋中地区A级景区此后也开始快速发展;同时该区域交通便捷,流动人口多,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景区可进入性强,这成为推动中部地区景区开发的重要推动力。最后,人口的分布也对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口密集区是旅游客源市场密集区,同时也是旅游潜力市场密集区。人口因素对山西景区空间格局的演化功不可没。研究所得山西A级景区的空间演化出现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重心由北向南变化,最后回归至晋中地区。这是由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位于晋中地区,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旅游业开发历史悠久,这一地带人口集聚,影响着旅游景区消费市场的等级规模及旅游偏好,也影响着省内A级景区的形成与分布。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析了2001—2017年山西省A级景区时空演变特征,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等方法,对山西省A级景区历年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均衡度、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A级景区空间分布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能力值的变化范围,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①山西省A级景区2001—2017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初始发展期、平缓发展期和急速发展期。省域范围内,空间分布以集聚型分布类型为主,且集聚程度较高。
②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A级景区2001—2017年空间分布均衡度类型从“差距悬殊”逐渐向“比较平均”类型发展,其中2014年最接近平均分布类型。具体来说,基尼系数在2002—2006年呈波动变化,2007—2014年呈下降变化,2015—2017年呈上升变化。说明山西省A级景区随着其数量的稳定增长,在省域范围内空间分布从2001年的高度集中逐渐转向均衡发展,但由于2014年以后A级景区的快速增长,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出小范围集中的特点。
③从核密度图中得出,高密度区域数量和范围不断增加,最后形成以太原为高密度主核,多个高密度片区共存的格局。太原—晋中地区,长治—晋城所在的太行山地区,运城、临汾所在的沿黄地区为主要的A级景区分布地带,已形成了以太原—晋中为代表的山西核心景区带,以长治—晋城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景区带,以运城—临汾为代表的沿黄流域景区带。晋北地区景区的数量及分布发展缓慢,变化不明显;晋西及晋西北地区景区分布极少,为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演化的空白区域。这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有一定的关联。
④从重心轨迹来看,2001—2006年山西省A级景区的重心迁移轨迹由北向南发展,2007年后向北迁移,最后回归至晋中地区。2001—2017年,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长轴均呈东北—西南走向,长轴长度逐渐变短,至2017年达最短;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短轴均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基本不变。空间变化过程呈现集中分布趋势。
本文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2001—2017年的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进行探讨。主要运用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数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较为欠缺,定性分析的内容较少,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演化现象的深层原因缺乏深入挖掘。同时仅对每年的A级景区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对A级景区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空间分布还未做预测,有待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
把多勋, 王瑞, 夏冰. 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3):77-82.

[2]
吴必虎, 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 人文地理, 2003(1):1-5,28.

[3]
朱竑, 陈晓亮.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5):607-615.

[4]
袁俊, 余瑞林, 刘承良, 等. 武汉城市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J]. 经济地理, 2010, 30(2):324-328.

[5]
谢志华, 吴必虎.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6):748-753.

[6]
董宝辉, 长安. 内蒙古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6):61-68.

[7]
王洪桥, 袁家冬, 孟祥君.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6):895-903.

DOI

[8]
蔡碧凡, 陶卓民, 葛佩佩, 等. 浙江省优良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4):99-106.

[9]
巩萧, 石惠春, 张琪, 等. 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2):219-222,258.

[10]
刘丽君. 四川省A级景区空间格局演化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2):141,143.

[11]
陈君子, 刘大均, 谢双玉, 等. 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J]. 热带地理, 2013, 33(3):349-355.

[12]
毛小岗, 宋金平, 于伟. 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 经济地理, 2011, 31(8):1381-1386.

[13]
申涛, 田良. 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J]. 热带地理, 2010, 30(1):96-100.

[14]
吴清, 李细归, 吴黎, 等. 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2):193-200.

[15]
徐冬冬, 黄震方, 吕龙, 等. 泛长三角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1):95-99.

[16]
乔浩浩, 王朝辉, 朱晓丽, 等. 大都市旅行社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以上海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6, 36(5):806-814.

DOI

[17]
何小芊, 王晓伟, 熊国保, 等.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86-91.

[18]
陈晨, 修春亮, 陈伟, 等. 基于GIS的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理科学, 2014, 34(4):420-429.

DOI

[19]
靳诚, 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 2009, 64(6):713-724.

[20]
吴丽敏, 黄震方, 周玮, 等.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 2013, 33(8):158-164.

[21]
方叶林, 黄震方, 陈文娣, 等. 2001—201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831-839.

DOI

[22]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6, 30(5):71-79.

[23]
吴佳雨.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 2014, 33(9):1747-1757.

DOI

[24]
杨友宝, 王荣成, 李秋雨, 等.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赋存演化特征与旅游业空间重构[J]. 经济地理, 2015, 35(10):194-201.

[25]
汪德根. 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3):456-463.

[26]
许辉, 杨洁明, 喻晓玲.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1):96-101.

[27]
张建华. 一种简便易用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275-278,283.

[28]
刘丽梅, 吕君. 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1):203-208.

[29]
Lew A A.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7, 14(4):553-575.

[30]
Pearce P L. Analyzing tourist attractions[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1, 2(1):46-55.

[31]
Swarbrooke J.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2nd ed[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2.

[32]
Milman A. Hourly employee reten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attractions:the central Florida example[J].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3(22):17-35.

[33]
Pearce D G, Tan R. The distribution mix for tourism attractions in Rotorua,New Zeala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6, 44(1):250-258.

[34]
Darnell A C, Johnson P S. Repeat visits to at tract ions:a preliminary economic analysi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22):119-126.

[35]
Lawton L J. Resident percept io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on the Gold Coast of Australi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4(4):188-200.

[36]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J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5-12.

[37]
Josep A Ivars BaidaL Tourism planning in Spain:Evolutionand perspectiv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2):313-333.

[38]
张超, 杨秉赓. 计量地理学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9]
龚胜生, 李孜沫, 胡娟, 等.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3):416-425.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