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近70年来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其趋势

  • 居祥 , 1, 2 ,
  • 肖智 , 3,
展开
  • 1.江苏省临海农场有限公司,中国江苏 盐城 224353
  • 2.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5
  • 3.南宁师范大学 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中国广西 南宁 530001
※肖智(1974—),男,湖南芷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地理与土地利用。E-mail:

居祥(1990—),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土地利用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19-11-23

  修回日期: 2020-06-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南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602021239184)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ea Trade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 JU Xiang , 1, 2 ,
  • XIAO Zhi , 3,
Expand
  • 1. Jiangsu Linhai Farm Co.,Ltd,Yancheng 224353,Jiangsu, China
  •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Jiangsu, China
  • 3. School of Land Resources and Surveying,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Guangxi,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1-23

  Revised date: 2020-06-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研究茶叶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对全球茶叶产业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运用GIS技术、重心理论及基尼系数分析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格局演变及其重心移动轨迹,探讨了全球茶叶贸易重心轨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近70年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重心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转移特征,而全球茶叶进口消费重心演变由西向东转移明显。②近70年全球茶叶进口重心东移的速度明显快于茶叶出口重心西移的速度。③近70年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全球茶叶出口国与消费进口国空间分布日趋均衡。④在全球茶叶生产国不断增加、茶叶出口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各生产国出口差距正进一步缩小;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茶叶消费国进口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

本文引用格式

居祥 , 肖智 . 近70年来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其趋势[J]. 经济地理, 2020 , 40(8) : 123 -13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8.015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of the world tea industry to study the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tern of tea trade.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gravity center theory and Gini coefficien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moving track of gravity center and its centralization degree of world tea import and world tea export from 1946 to 2016 are analyze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patial evoluti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world tea exports show a clear westward trend,while the world tea imports show a clear eastward trend. 2) On the map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transfer path,the global tea import center of gravity has moved eastward faster than the tea outlet center of gravity moved westward in the past 70 years. 3)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global tea import and export trades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past 70 years. 4) The export gap of producing countries will be further narrow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ea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the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in tea export,and the import gap of consuming countries will be further narrow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each country.

公元5世纪,中国茶叶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明清时期风靡整个欧洲。茶叶改变了中世纪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茶叶贸易甚至左右了中世纪欧洲的资本和经济体系。茶叶交易使沿线国家贸易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了沿线经济繁荣及相关行业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茶叶贸易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外对茶叶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1-3]、茶叶价格[4-6]、中国茶叶出口结构[7-8]等方面。例如,Wilson N L W对美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进行调查,为南非Rooibos tea进入美国市场的最佳途径提出了市场营销建议[1];李晓钟等注意到技术性壁垒是阻碍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性因素[2];苏祝成等研究指出中国出口的红茶主要用于各进口国茶叶拼配原料[4];潘启龙等研究表明绿茶是中国出口茶叶产品中的主要产品,但是绿茶的品牌张力不够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效益[7]。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全球贸易格局呈现网络化特征,相关研究主要是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全球贸易与区域贸易进行分析[9-10]。由于全球适宜茶叶生产的区域广阔,各区域茶叶生产技术、政策支持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导致茶叶生产贸易空间格局及重心发生演变。已有研究由于受基础数据的限制,从贸易重心视角对全球茶叶贸易宏观格局演变研究还较为鲜见。本文利用GIS重心移动法对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更加简洁,所得结论更加直观。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茶叶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历年统计年报。因上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茶叶生产几近停滞,数据缺失大,为保持数据连续性,我们选取1946—2016年的茶叶出口量与茶叶进口量指标来研究全球茶叶生产贸易的空间演变。全球国家级行政区划矢量地图来自于全球行政区划数据库——Global Administrative Areas database(GADM)(https://www.gadm.org/)。文中世界地图以150°E作为中央经线,利用ArcMap10.2对原数据进行投影变换而得。
研究区域为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主要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越南、肯尼亚、马拉维、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阿根廷等14个国家,以及全球主要茶叶进口国,主要包括英国、苏联/俄罗斯、法国、德国、波兰、加拿大、美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塞内加尔、南非、苏丹、智利、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地区)。

1.2 研究方法

1.2.1 重心移动

在地理研究中,几何重心是区域空间的均衡点,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11]。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已有众多学者运用重心移动对空间的社会、经济、资源等重心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重心[12-13]、城市群重心[14]、经济增长重心[15-16]、制造业重心[17]、能源生产与消费重心[18]等方面。该方法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基于GIS技术,计算研究对象的空间重心坐标,再结合地图解释重心的移动轨迹、移动方向与移动距离。
图1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消费国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main tea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①重心的空间位置表达。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子区域构成,其中第i个子区域的地理中心坐标为( X i Y i), M i代表该子区域某种属性值,则地理坐标空间均值(XY)就代表该大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表达式为[19-20]
X = i = 1 n M i X i / i = 1 n M i , Y = i = 1 n M i Y i / i = 1 n M i
显然,当式中 M i定义为各个子区域的面积时,所求的( X , Y)即为区域的几何中心,当属性的重心显著区别于几何中心时,就指示了属性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偏离的方向与属性的高密度区域相一致,偏离的距离则代表了均衡程度。
②重心的移动距离测算。某属性重心的年际空间移动距离测算公式如下[19]
D i - j = R × X i - X j 2 + Y i - Y j 2 i j
式中: D i - j表示从第j年到第i年重心移动的距离(km);( X i Y i)与( X j Y j)分别表示第i年和第j年的重心地理坐标;R表示地表球面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平面距离的系数(111.13)。

1.2.2 基尼系数

本研究用基尼系数度量全球茶叶贸易空间集聚程度及其空间格局变化态势。基尼系数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克拉多·基尼依据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提出,最初用于计算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22-23]。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地理数据分布集中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
I = A R / M R
式中:A表示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表示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表示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2 世界茶叶贸易市场的演变特点

世界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进口量与出口量也随之增加。伴随着世界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世界茶叶产量不断增加。1946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为66.05万hm2,2016年为472.16万hm2,比1946年增长了近7倍。同时,2016年世界茶叶产量为550.32万t,1946年为44.22万t,增长了近12倍。说明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单位面积茶叶的产量也在增加。而随着世界茶叶产量不断增加,世界茶叶进口量与出口量也不断增加。2016年世界茶叶进口量为171.76万t,1946年为30.39万t,增长了近5倍。2016年世界茶叶出口量为179.79万t,1946年为29.51万t,增长了近6倍。
图2 世界茶叶贸易市场的演变特点

Fig.2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a trade in the world

2.1 茶叶主要进口市场的发展走势

过去70年,全球茶叶消费进口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2.5%,这说明全球对茶叶有相对长期稳定的需求。在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中,1946—1976年期间,英国、美国的茶叶进口贸易量长期位居世界前两位(图3),最高峰时英国于1956年进口22.18万t。2006年俄罗斯茶叶进口量达16.62万t,首次超过英国跃居全球第一。2016年巴基斯坦茶叶进口量首次超越俄罗斯,居全球第一。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作为传统茶叶进口量大国,受咖啡与其他饮料的影响,其茶叶进口量正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反观其他几个国家,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属于高位增长,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虽然属于低位增长,但其是新兴市场,发展贸易空间大。
图3 1946—2016年世界茶叶主要进口国进口量演变趋势

Fig.3 Evolution trend of import volume of main tea import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2.2 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的发展走势

在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中,1946—1991年期间,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出口贸易量长期雄踞世界前两位(图4),长达46年。1992年中国茶叶出口量达17.55万t,首次超过印度,跃居全球第二。1994年中国茶叶出口量首次被肯尼亚超越,退居第三。2004年肯尼亚茶叶出口量突破30万t大关,并超过斯里兰卡,跃居全球第一,斯里兰卡退居全球第二。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首次实现突破30万t大关,并超过斯里兰卡,重新跃居全球第二。2009年以后,除个别年份(2014年)外,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稳居第二。
图4 1946—2016年世界茶叶主要出口国出口量演变趋势

Fig.4 Evolution trend of export volume of major tea export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3 全球茶叶贸易重心演变

基于1946年以来的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基础数据,利用式(1)、式(2)计算出重心及其移动距离(表1),并通过ArcGIS10.2软件制图得到全球茶叶出口量与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转移路径(图5图6)。
表1 1946—2016年全球茶叶出口量与茶叶进口量重心转移距离

Tab.1 Moving distance of the tea exportation volume and the tea importation volume gravity center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年份 茶叶出口量空间位置 移动距离
(km)
茶叶进口量空间位置 移动距离
(km)
东经 北纬 东经 北纬
基准点 71°04′34.51″ 17°04′79.76″ - 17°13′28.00″ 36°01′72.31″ -
1946 76°51′34.53″ 14°06′87.83″ 692.07 -3°82′30.31″ 41°11′55.44″ 2 396.32
1956 80°02′13.50″ 15°50′69.42″ 421.25 2°42′43.30″ 40°33′26.94″ 699.57
1966 75°68′93.77″ 12°14′03.04″ 609.59 5°01′68.23″ 37°77′98.26″ 404.27
1976 72°32′30.69″ 11°32′06.43″ 384.96 9°11′50.82″ 38°13′77.60″ 457.09
1986 72°94′98.98″ 11°72′04.53″ 82.61 19°48′92.08″ 39°51′00.71″ 1 162.71
1996 68°56′50.56″ 9°25′13.00″ 559.13 24°01′87.94″ 37°74′09.43″ 540.31
2006 69°41′81.04″ 10°73′85.22″ 190.50 25°68′36.53″ 37°06′71.66″ 199.56
2016 65°60′33.23″ 10°68′55.06″ 423.90 25°21′33.75″ 35°65′84.29″ 165.02
图5 1946—2016年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转移路径

Fig.5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tea exportation volume gravity centers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图6 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转移路径

Fig.6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tea importation volume gravity centers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3.1 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转移

近70年,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重心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转移特征。1946—2016年,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落在基准点东南与西南侧,位于65°60′E~80°02′E,9°25′N~15°50′N之间。1946年,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在印度西南沿海,到2016年,重心位于印度洋,在基准点西南侧,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偏移。从区域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过去70年间,亚洲茶叶种植国的出口份额从1946年占全球95%,到2016年,已下降为59%,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亚洲仍然保持世界茶叶主要出口货源地及供应地。非洲茶叶种植国的出口份额逐年增大,到2016年,非洲茶叶出口占全球近四成。从贸易国看,过去70年间,世界茶叶出口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全球茶叶出口贸易已由70年前的印度、斯里兰卡两家独大的局面,业已形成多极化格局:在亚洲,中国(18.28%)、斯里兰卡(15.62%)与印度(12.15%)三强鼎立;在非洲,肯尼亚一家独大(26.72%);在南美,阿根廷(4.76%)一枝独秀。

3.2 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转移

近70年,全球茶叶进口消费重心表现出明显的由西向东转移特征。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落在基准点北侧,呈带状分布,位于-3°82′E~25°68′E,35°65′N~41°11′N之间。1946年,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在西班牙,位于重心基准点西侧;2016年,重心已东移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附近。从区域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过去70年间,全球茶叶主要消费地由集中在欧洲(59%)与北美(18%)两地,逐渐演变成亚洲(40%)、欧洲(28%)、非洲(20%)三地格局,北美的茶叶消费占比已低于10%。从茶叶消费进口国看,全球茶叶消费进口格局由1946年集中于英国(51.92%)、美国(13.68%)、澳大利亚(7.56%),到2016年,逐步形成亚洲巴基斯坦(10.12%)、阿联酋(3.65%)、阿富汗(3.24%),非洲埃及(5.15%)、摩洛哥(3.92%),欧洲英国(6.24%)、俄罗斯(9.32%)及北美美国(7.63%)的多极化的格局。

3.3 全球茶叶出口量与茶叶进口量重心变化的对比分析

全球茶叶出口量与茶叶进口量重心移动纬线方向正好相反。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持续向西移动,说明全球茶叶出口表现出明显的西移趋势。全球茶叶进口量重心则持续向东移动,说明全球茶叶进口表现出明显的东移趋势。茶叶进口重心东移的速度明显快于茶叶出口重心西移的速度,说明全球茶叶消费进口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快于茶叶出口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从南北方向上看,全球茶叶出口量与茶叶进口量重心移动协同性较好,移动方向一致。全球茶叶出口量重心与茶叶进口量重心一直向南移动,说明全球茶叶进、出口表现出明显的南移趋势。茶叶出口重心南移的速度与茶叶进口重心南移的速度基本相同,但茶叶出口重心是在低纬度地区南移,而茶叶进口重心则是在中纬度地区南移,说明尽管随着茶叶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茶叶产量不断增加,但茶树性喜暖湿气候的地域性特征仍很明显。茶叶进口重心南移,说明中低纬度亚热带与热带国家对茶叶的消费进口呈增加趋势。

4 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

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采用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来描述。为了反映全球茶叶贸易分布的基本格局,我们以全球茶叶进、出口量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公式对全球茶叶贸易的集中化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7
图7 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出口量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变动趋势

Fig.7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ea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volume and its change in the world from 1946 to 2016

1946—2016年,全球茶叶出口量基尼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处于0.32~0.69之间,处于中低值范围,说明全球茶叶出口量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且日益均衡。全球茶叶出口量基尼系数最高值0.69出现在1946年,之后逐步下降,到2016年降至0.32最低值。
全球茶叶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茶叶生产大国。1946年,当年被全球茶叶委员会(ITC)计入统计的茶叶生产国有20个,1976年,当年计入全球茶叶委员会(ITC)统计的茶叶生产国为29个,2016年,全球茶叶生产国有36个,随着全球茶叶生产国的增加,全球茶叶出口的空间分布日趋均衡。
根据过去70年全球茶叶出口基尼系数曲线,可以预计未来全球茶叶出口基尼系数将继续缓慢下降。在全球茶叶生产国不断增加、茶叶出口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各生产国出口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口量基尼系数整体也呈下降趋势,处于0.22~0.54之间,位于低值范围,说明全球茶叶进口量空间分布均衡,且日益均衡。全球茶叶进口量基尼系数最高值0.54出现在1946年,之后逐步下降,到2016年降至0.22最低值。
1946—1956年,全球茶叶消费进口国主要集中于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其它国家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全球茶叶消费格局趋向多极化。
根据过去70年全球茶叶进口基尼系数曲线,可以预计未来全球茶叶进口基尼系数将持续下降。在全球经济全球化及各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消费国进口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5 全球茶叶贸易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

全球茶叶生产与贸易是自然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受自然环境、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经济效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4-25]。全球茶叶生产贸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环境决定了全球茶叶生产贸易的初始布局,是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区域布局形成的基础因素。随着全球茶叶生产规模化,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布局的驱动机制日趋复杂。农业基础设施与全球茶叶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茶叶生产的单产水平,扩大了茶叶的生产区域,成为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区域布局形成的动力因素。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的相对比较收益所反映的经济收益因素是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区域布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政策环境改善了全球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提高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为全球茶叶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区域化格局形成的催化因素。

5.1 自然环境

茶树是一种喜暖湿的常绿作物,茶叶生长过程受温度、降水、日照等自然环境制约,全球茶叶生产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茶叶生长过程受温度、降水、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进而影响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布局。自然环境是影响不同区域生产茶叶的关键因素。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全球茶区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等7个茶区[25]

5.2 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灌溉设施等。由于茶树适应于温暖湿润的条件,茶叶的需水量又高,但其产区主要分布于山区、丘陵地带[28],水利灌溉设施直接决定了茶叶生产贸易的分布格局。此外,水利灌溉设施等资源约束对茶叶生产有基础的决定作用,影响茶农的生产行为,进而影响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区域布局。

5.3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作为理性经济人假设,茶叶种植户会比较两方面收益。一方面,茶叶种植户会在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较后决定是否生产茶叶。另一方面,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背景下,茶叶种植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会在考虑到非农就业因素的前提下决定是否继续生产茶叶。

5.4 技术进步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全球茶叶生产贸易布局形成的内在动因。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对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增加茶叶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中非贸易研究中心分析,肯尼亚作为全球红茶出口最大国家,其超过95%的茶厂采用CTC方法全程自动化进行茶叶加工[29]。另一方面,农业技术进步拓展了茶叶生产的地域适宜性。茶树喜好暖湿,作为多年生作物,会受到如寒冷、干旱等环境因子胁迫。茶树抗寒抗旱性育种研究的突破,拓展了全球茶叶生产与贸易的空间布局[30]

5.5 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对经济主动干预的重要手段[31]。在中国,茶叶主产地有明确的茶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成立市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实施助推茶产业行动方案,整合财政资金用于茶产业,设立茶产业绿色转型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宣传推介茶品牌,促进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多力协助,延伸茶产业价值链,着眼全局,谋划长远性的茶产业发展整体战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了1946—2016年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格局演变及其重心移动轨迹,探讨了全球茶叶贸易重心轨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近70年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重心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转移特征,但全球茶叶进口消费重心表现出明显的由西向东转移特征。
第二,在重心转移路径图上,近70年,全球茶叶进口重心东移的速度明显快于茶叶出口重心西移的速度。据此可知,全球茶叶消费进口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速度快于全球茶叶出口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第三,近70年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据此可知,全球茶叶出口国与消费进口国空间分布日趋均衡。
第四,在全球茶叶生产国不断增加、茶叶出口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各生产国出口差距正进一步缩小;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茶叶消费国进口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

6.2 政策建议

第一,打造茶叶全产业链。针对目前有些国家茶叶生产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茶叶生产者需要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以实现规模化效应。首先,改良茶树品种,减量化使用化肥、农药,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园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的种植效益。其次,加强茶叶生产与加工环节管理,迎合全球茶叶市场需求,研制出特色对口的茶产品,增强加工茶叶的能力,延伸茶叶生产链,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
第二,提升茶叶技术含量。随着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茶叶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先进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加工中去,为参与全球茶叶贸易竞争打下基础。同时,需要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茶叶生产成本,不断研发新的茶产品,从而提升茶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
第三,优化茶叶出口结构。当前,部分茶叶主产国的贸易市场高度集中,加剧了全球茶叶市场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国的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非洲、亚洲地区,出口欧美数量相对较少,对南美洲和大洋洲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茶叶出口贸易的集中,容易受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进而对该国茶叶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必须优化茶叶出口的地区结构。另一方面,根据ITC数据,中国茶叶的出口类型主要是绿茶,与欧美消费红茶为主的茶饮需求不匹配,影响了中国茶叶全球贸易竞争力。因此,需要对我国茶叶出口结构进行优化,适当减少绿茶出口,增加红茶出口量,让“进口量东移”的国家也能更多地品饮中国红茶。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全球茶叶贸易。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商品。在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茶叶贸易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沿线国家市场需求,立足自由贸易政策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国家资金投入优势,合理规划,扩大沿线国家间茶叶贸易规模,实现全球茶叶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
Wilson N L W. Cape natural tea products and the U.S. market:rooibos rebels ready to raid[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0, 27(1):139-148.

[2]
顾国达, 牛晓婧, 张钱江. 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7(6):74-80.

[3]
李晓钟, 张小蒂. 我国茶叶贸易基于标准化生产增进比较利益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3):87-92.

[4]
苏祝成, 许咏梅. 中国茶叶贸易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4):10-14.

[5]
韩文炎. 斯里兰卡的茶叶贸易[J]. 中国茶叶, 2000(4):10-11.

[6]
牛晓婧, 顾国达, 张纯. 全球茶叶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演变及现状分析[J]. 全球农业, 2007(6):29-32.

[7]
潘启龙, 刘合光, 杨秀平. 中国茶叶出口格局与展望[J]. 农业展望, 2011, 7(2):50-55.

[8]
张丽艳. 中国茶叶贸易变动趋势与前景展望[J]. 全球农业, 2011(7):46-49.

[9]
夏昕鸣, 贺灿飞. 贸易保护视角下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产品演化[J]. 经济地理, 2019, 39(04):109-117.

[10]
钱文荣. 评《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时空演化格局、形成机理与模式选择研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7):42.

[11]
肖智, 黄贤金, 孟浩, 等. 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109-120.

DOI

[12]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1):7-14.

[13]
林思宇, 王良健, 马中. 1990年以来湖南人口与经济重心及其演化[J]. 经济地理, 2014, 34(10):31-38.

[14]
陈志刚, 王青, 黄贤金, 等. 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4):457-462.

[15]
张兴榆, 黄贤金, 赵雲泰, 等.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1):14-20.

[16]
王彬, 王宜强.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11, 30(10):1882-1890.

[17]
原嫄, 李国平, 孙铁山, 等. 中国制造业重心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与趋势研究:基于2001年和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 29(5):99-105.

[18]
任志远, 李强. 1978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时空差异特征[J]. 地理学报, 2008, 63(12):1318-1326.

[19]
张敏, 顾朝林. 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 地理研究, 2002, 21(3):313-323.

[20]
李二玲, 庞安超, 朱纪广.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J]. 地理研究, 2012, 31(5):885-898.

[21]
孙磊, 张晓平. 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重心变动分解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4):491-497.

DOI

[22]
关伟, 许淑婷. 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J]. 地理学报, 2014, 69(4):520-530.

DOI

[23]
张耀光, 王国力, 刘锴, 等. 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特征及海洋经济类型区划分[J]. 经济地理, 2015, 35(9):87-95.

[24]
肖智, 黄贤金. 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7, 37(5):110-115.

[25]
张聪颖, 畅倩, 霍学喜.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分析——基于GIS技术与重心理论的应用[J]. 经济地理, 2018, 38(7):1-17.

[26]
张晓燕. 区域茶产业经济影响因素的数量经济分析[J]. 福建茶叶, 2017(2):194-195.

[27]
王国梁, 逯砚秋. 中国植茶技术的地理扩散与全球四大茶叶产区[J]. 全球地理研究, 2014, 23(1):151-157.

[28]
陈永兴. 永春高山茶园气候条件分析及高产对策[J]. 福建茶叶, 2015, 37(3):50-52.

[29]
许咏梅. 肯尼亚茶叶生产、消费、贸易[J]. 世界农业, 2012(7):89-91.

[30]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常颂. 茶树抗性育种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 2015, 37(4):2-4.

[31]
段灿.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