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
司月芳(1982—),女,河北沧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新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E-mail:yfsi@re.ecnu.edu.cn。 |
收稿日期: 2019-07-20
修回日期: 2020-05-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10)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Trans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7-20
Revised date: 2020-05-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作为创新的源泉,其空间分布及流动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跨境知识溢出研究主要关注发达国家,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关注较少。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中国在全球专利统计数据库(PATSTAT)中的专利被引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中国对外跨境知识溢出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知识主要流入全球创新体系的核心国家,而非边缘国家。中国跨境知识溢出主要受地理距离、知识通道通达性的影响,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越近、知识通道通达性越好,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强度越大。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及东道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层级对中国跨境知识溢出无显著影响。
司月芳 , 梁新怡 , 曾刚 , 王丰龙 . 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 40(8) : 1 -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8.001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knowled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low profoundly affec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gion. Existing cross-border knowledge spillovers research focuses on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less attention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emerging economies. Based on the patent citation data of China in the Global Patent Statistics Database (PATSTAT) from 2003 to 2012,this paper uses the T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border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a's cross-border knowledge mainly flows into the core countries of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not the periphery countries. China's cross-border knowledge spillover is mainly affected by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accessibility of knowledge channels. The closer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host country and China and better the accessibility of knowledge channels,the greater the intensity of cross-border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China. The technolo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host country and the level of the host country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cross-border knowledge spillovers.
表1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Tab.1 List of variables and data sources |
定义 | 数据来源 | |
---|---|---|
自变量 | ||
Y | 中国专利被其他国家引用的数量(件) | PATSTAT |
因变量 | ||
X1 | 东道国人均专利申请数量(件) | PATSTAT |
X2 | 东道国研发投入(亿美元) | 世界银行 |
X3 | 东道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 | 世界银行 |
X4 | 东道国与中国地理中心的直线距离(km) | 谷歌地图 |
X5 | 东道国与中国的联合申请专利数量(件) | PATSTAT |
X6 | 各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核心国家=1;半边缘国家=2;边缘国家=3) | PATSTAT |
控制变量 | ||
X7 | 中国与各国(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双向)(亿美元) | 世界银行 |
X8 | 中国与各国(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中国统计 年鉴 |
X9 | 东道GDP(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亿美元) | 世界银行 |
表2 2003—2012年中国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Tab.2 Results of regression for Chinese patent citation,2003-2012 |
全球创新体系 | |||
---|---|---|---|
系数 | P值 | ||
X1 | 0.395*** | 0.00 | |
X2 | 0.129 | 0.18 | |
X3 | 0.096 | 0.20 | |
X4 | -0.422*** | 0.00 | |
X5 | 0.253*** | 0.00 | |
X6(对照组为核心国家) | 半边缘国家 | -0.073 | 0.77 |
边缘国家 | -2.268*** | 0.00 | |
X7 | 0.063*** | 0.00 | |
X8 | 0.039 | 0.62 | |
X9 | 0.783*** | 0.00 | |
年度虚拟变量 (对照组为2003年) | 2004 | 0.000 | |
2005 | 0.294 | 0.38 | |
2006 | 0.136 | 0.69 | |
2007 | 0.443 | 0.18 | |
2008 | 0.614* | 0.06 | |
2009 | 1.081*** | 0.00 | |
2010 | 0.865*** | 0.01 | |
2011 | 0.775** | 0.02 | |
2012 | 0.906*** | 0.01 | |
常数项 | -18.082*** | 0.00 | |
N | 2 026 |
注:***、**、*分别表示回归模型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 |
[1] |
华连连, 张悟移.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J]. 情报杂志, 2010, 29(10):112-117.
|
[2] |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Energizing the World with Innovation[EB/OL]. https://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18/article_0005.html, 2018-07-10.
|
[3] |
程旖婕, 刘云. 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模式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 30(5):15-26.
|
[4] |
刘承良, 桂钦昌, 段德忠, 等. 全球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结构异质性及其邻近性机理[J]. 地理学报, 2017, 72(4):737-752.
|
[5] |
田丽娜, 杨祖国. 基于“反向引用”视角的中国专利技术与世界科学关联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2):107-113.
|
[6] |
曹广喜. FDI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 经济地理, 2009, 29(6):894-899.
|
[7] |
陶锋. 吸收能力、价值链类型与创新绩效——基于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1):140-150.
|
[8] |
刘振兴, 葛小寒. 进口贸易R&D二次溢出、人力资本与区域生产率进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6):915-919.
|
[9] |
|
[10] |
黄先海, 张云帆. 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27-32.
|
[11] |
|
[12] |
陈继勇, 雷欣, 黄开琢. 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 管理世界, 2010(7):30-42.
|
[13] |
|
[14] |
林青, 陈湛匀. 中国技术寻求型跨国投资战略: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主要10个国家FDI反向溢出效应模型的测度[J]. 财经研究, 2008(6):86-99.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郭嘉仪. 知识溢出理论的研究进展与述评[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3):25-29.
|
[28] |
汪涛, 任瑞芳, 曾刚. 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流动的影响[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5):150-155.
|
[29] |
|
[30] |
曾刚, 林兰. 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2):22-27.
|
[31] |
马铭波, 王缉慈. 制造业知识通道的建立及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国内乐器制造业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1):85-89.
|
[32] |
|
[33] |
朱贻文, 曾刚, 曹贤忠, 等. 不同空间视角下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4):117-125.
|
[34] |
|
[35] |
刘云, 程旖婕. 基于文献引证的国际知识流动影响因素探究[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9):1623-1631.
|
[36] |
黄鲁成, 王宁. 专利视角下的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10):27-34.
|
[37] |
|
[38] |
樊霞, 陈双丽. 产学研合作更有利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吗——对USPTO中国专利数据的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3):59-65.
|
[39] |
赖明勇, 包群. 关于技术外溢与吸收能力的研究综述——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03(8):75-79.
|
[40] |
向希尧, 蔡虹. 组织间跨国知识流动网络结构分析——基于专利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 29(1):97-105.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司月芳, 王岱, 王丰龙. 对华跨境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2):259-266.
|
[51] |
赵建吉, 曾刚. 基于技术守门员的产业集群技术流动研究——以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2):111-116.
|
[52] |
李丹丹, 汪涛, 周辉. 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0):1180-1187.
|
[53] |
闵超, 步一, 孙建军. 基于专利大数据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流动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17(5):33-39.
|
[54] |
杨中楷, 沈露威. 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国在美专利引用状况计量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22):80-84,120.
|
[55] |
李小平, 朱钟棣. 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 2006(2):31-43.
|
[56] |
吕政.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制造业升级[J]. 财经问题研究, 2015(10):3-8.
|
[57] |
陈启斐, 刘志彪. 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47个国家双边服务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文汇, 2015(5):1-21.
|
[58] |
|
[5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