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南海划界争端:迈向新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均衡

  • 郭荣星 , 1 ,
  • 杨书 , 2,
展开
  •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中国北京 100070
  • 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北京 100871
※杨书(1989—),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E-mail:

郭荣星(1962—),男,河南开封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跨边界管理等。E-mail:

收稿日期: 2019-05-16

  修回日期: 2019-09-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733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GL024)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Toward a New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Equilibrium

  • GUO Rongxing , 1 ,
  • YANG Shu , 2,
Expand
  • 1.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 2.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5-16

  Revised date: 2019-09-1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文章构建了一个关于南海争端三方非合作博弈的概念模型,并从理论上对国际博弈的不同策略组合实现均衡的条件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考虑了与南海争端相关的四个典型案例,包括:①黄岩岛对峙(2012年4~6月),②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危机(2014年6~7月),③美国“自由航行”事件(2015年至今),以及④中国一直倡导的“搁置争议”方案,并对其对各利益相关方所产生的后果(成本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文章聚焦所涉及南海争端的各方的政治和经济激励是否达到一个新的相互威慑均衡状态,并计算或估计各方在均衡状态下的经济收益(损失)。文章所得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对在新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如何解决边界与领土争议并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引用格式

郭荣星 , 杨书 . 南海划界争端:迈向新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均衡[J]. 经济地理, 2019 , 39(10) : 22 -2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0.004

Abstract

As a measure for China to countervail the U.S. strategy of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pivot" or "rebalance" toward Asia and to take a bigger role in global affairs, China's New Silk-Road Initiative is bound to evolve into, and to be decided by, a number of geopolitical gam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is paper a three-player, non-cooperative game is constructed for policy-makers to handle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Theoretically and analytically,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strategy combination is a mutual deterrence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four typical cases-including: Ⅰ) the Scarborough Shoal standoff (April-June 2012), Ⅱ) the HYSY 981 drilling rig crisis (May-July 2014), Ⅲ) the US navigation incident (2015-), and Ⅳ) the long existing, though informal, scheme on shelving territorial disputes-are briefly narrated and, if necessary, quantitatively tested. My major analytical interest focuse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all the players involved in each ca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to reach a new mutual deterrence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对于南海周边和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来说,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注定将是不寻常的。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根据目前的增长趋势来看,在今后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应该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对中国来说是好消息,但对美国及其在亚太的盟友来说则是坏消息。
2011年1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克林顿在美国《外交杂志》撰写“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此后,指向亚洲的美国军事外交“再平衡”策略就变成一个广为流传的时髦词。克林顿的文章强调亚太的重要性,提到全球近一半人口居住于此,其发展对于美国经济和政策方向至关重要。她相信美国对亚洲的政治和军事新姿态对于这个地区的未来至关重要:
“这个地区正迫切需要的我们的领导和我们的参与——这一点,目前的迫切程度或许要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刻。美国是该地区唯一一个拥有强大盟友集团的国家,我们没有领土野心而且有着为该地区长期提供公共产品的良好记录……目前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建设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利益和价值保持一致的关系网络,如同我们在大西洋所建立的一样。”[1]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讲话时提出要建设“丝路经济带”。同年10月3日,在印尼讲话中他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欧洲站在丝路的两端。在这两次讲话里,习主席注意到中欧古代陆海线路上的悠久联系。通过强调商业关系对文化互通和和平发展的贡献,他提出: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
自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欧洲等国家相连,旨在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亚洲经济体已经成为美国政治或军事盟友。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1970年代末的开放政策,经济上中国已经迅速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亚洲)相互融合。那么,自2011年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或“印亚太战略”)开始和2013年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在中美关系领域,特别是有关亚洲的事务上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了分析这些问题,本文将使用分析叙事的方法。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具体事件能够产生多种均衡,运用叙事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层面来剖析问题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它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然而只用叙事是不够的,因为很多问题所关系到的事件并没有发生(或者还没有发生)或者这些事件为什么与一些特定行为或事件未发生的动机有关。在阐述的事件所基于的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充分性有问题时,上述情况尤其如此。阐述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合适的模型来将那些被观察(或可以观察)的与不能被观察的情资连接起来。大多数情况里,“分析”和“叙事”的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说服力,使得与理论结合的数据比单独的数据或理论更有力。毋庸置疑,分析叙事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它允许我们去模拟历史中独一无二的“一次性”过程或事件。与此类似,这一方法使得一些假说在实证检验中变得可以管理[3]
本文第1节将简要叙述4个典型案例,包括:(Ⅰ)黄岩岛对峙(2012年4~6月),(Ⅱ)981钻井平台危机(2014年6~7月),(Ⅲ)美国”自由航行”事件(2015年至今),以及(Ⅳ)“搁置领土争议”的方案。这些都与南海领土争议有关联。本文聚焦于它们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地缘政治上的启示。在第2节,本文将建立一个简单的三方非合作博弈概念模型,并结合第1节提到的4个案例对南海争端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分析兴趣聚焦于对所有涉及中国南海冲突国家达到(或者远离)的地缘政治均衡的经济激励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议。

1 事件梗概

2012年4月8日,一艘菲律宾海军侦察机发现八艘中国渔船停靠在黄岩岛(菲律宾称之为“斯卡伯勒浅滩”)附近海域。黄岩岛附近海域位于南中国海东南部(在菲律宾称西菲律宾海)。当菲律宾派出海军搜查在争议地区运作的中国渔船时争端产生了。中国海监船随后抵达。双方僵持不下,菲律宾要求外交解决危机,但拒绝撤退。双边关系迅速恶化,中国提高对进口菲律宾香蕉的检验标准,并对赴菲律宾旅游团提出旅行警示,对菲律宾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经过长达数月的对峙,菲律宾于6月5日撤出了他们的军舰,并以此希望能达成妥协。而中国坚持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并继续派海监、渔政船只在那里执行巡逻任务。2012年7月,中国在黄岩岛浅滩入口筑起屏障,中国的执法船已在附近海域禁止菲律宾船只驶入该区域。对此菲律宾也不示弱,并表示它将随时准备派遣船进入黄岩岛。中国要求非中国籍渔船需先获批后方可进入中国南海;然而,菲律宾渔船有时仍然能够在没有中方认可的情况下在浅滩附近进行捕鱼。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冷对峙”一直没有停止,中国与菲律宾继续保持紧张的政治经济关系。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危机是指由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将石油钻井平台移到西沙群岛海域(越南认为有争议的南海海域),而由此导致的中越紧张关系,以及越南试图阻碍平台建设而引起的冲突。这场危机被认为是自1988年中越赤瓜礁海战以来两国领土争端最严重的一次冲突。2014年5月2日,中国海油将其981石油钻井平台移至越南莱森岛以东120海里,中国海南岛以南180海里。中海油将其石油钻井平台移至西沙群岛南部并建立了周围禁区后不久,越南强烈抗议此举侵犯了其主权。越南方面派出了29艘船只试图破坏钻井平台的位置和操作,它们遭遇到来自中国的船只防御。越南声称它们的船只反复遭受撞击和喷水,造成6人受伤,而中国表示,它的船只是喷水以便自卫。在越南国内,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引发反华的抗议。
从2014年5月11日开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反华抗议行为在越南爆发。5月13日和14日,这些反华抗议在越南升级为针对外国企业与中国工人的骚乱和暴动,造成4名中国工人死亡,130人受伤。此外,约1 000家由来自中国(含台湾省,下同)、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和工厂受到破坏,抗议者认为它们是中国人建设的。此前,在5月8日,受与中国在争议海域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影响,越南基准股票指数下跌了约6%,这是自2001以来的最大降幅。2014年7月15日,中国宣布已顺利完成了其钻井平台的各项任务,比原来宣布的日期提前一个月。
2015年10月27日,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USS Lassen首次进入南沙群岛渚碧礁与美济礁12海里范围内。美方认为该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水域,但中国声称对这些岛屿、岛礁附近海域拥有主权。美国和中国在前者的“自由航行”行为的正当性各执一词。通过进入南沙群岛中中方建立岛屿12海里的海域,美国挑战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但这也使美国陷入了困境:平衡在该地区盟国的利益,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合法权利,避免与快速增长的区域势力发生摩擦。
自2014年以来,中国在南沙已经全面重申了几个小岛和环礁的主权,促使美国和其他国家强化他们的对策。这甚至导致了美国军队与中国海军的对峙。中国的前哨在海洋中可能不会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脆弱。如果战争爆发,中国能宣布对岛屿的袭击无异于袭击中国大陆,中方将采取无差别化的反击。人工岛可以作为强大的控制点、强大的后勤枢纽,以及和平时期和战争与和平之间灰色时期中有效防御基地。跑道和其他中国建立在苏碧礁和美济礁的设施警告着美国及其在该地区的伙伴。华盛顿的政客们曾多次表示,它不承认任何中国在以前暗礁填海建立岛屿领海。
南海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南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北至台湾海峡。该地区包括众多小岛屿、岩石和珊瑚礁,其中大部分都位于西沙群岛和南威岛群岛。有些淹没的小岛、岩石和礁石对航运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尽管这些小岛大多不适于耕种,也不支持永久作物,也没有草地、牧场或森林,但周围的水域富含石油、天然气、矿产和海产品。更重要的是,世界上超过一半吨位的商船经过马六甲与南海。
目前,大部分在南海的岛屿和珊瑚礁已经被中国、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占领(表1)。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日益降低的对国内能源需求的供给能力,以及对石油的持续依赖都推动着中国寻求替代能源。尽管这些领土争端和南海有不确定性,上述国家有勘探和开采能源公司参与其中并有着各自的主张。在没有解决海洋边界的情况下,以往的合作安排是建立在十分脆弱的政治经济平衡的基础上。
表1 南海岛屿和水域的声索现状

Tab.1 Competing over the waters and islets at the South China Sea, by claimant

声索国家或地区 南海海域 南沙岛屿 西沙群岛
文莱 UNCLOS 1 (0)
中国 九段线内 所有(9) 所有
印度尼西亚 UNCLOS
马来西亚 UNCLOS 3(3)
菲律宾 UNCLOS 大部分(8)
中国台湾 九段线内 所有(1) 所有(0)
泰国
越南 大部分 大部分(29) 所有(0)

注:1.UNCLOS=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海洋区域200海里专属经济区(EEZ)和/或大陆架原则;2.在括号内的数字是实际占领岛屿的数字;3.数据来源于South China Sea Territorial Issues. U.S.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EIA),Washington DC (www.eia.doe.gov/emeu/cabs/South_China_Sea/SouthChinaSeaTerritorialIssues.html (accessed on April 14,2010)。

2 南海争端的政治经济分析

美国由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底提出,要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假设一个相互威慑的博弈均衡中声索国不互相挑战存在于以下充分必要条件:①如果没有外在挑战,每个国家的预期经济效益大于其增强军事实力投资的回报;②每个国家在军事力量上的资金投入额大于另外一国用来阻止这一挑战所做出的在军事力量上任何投入。为了给出更严格的分析结果,我们尽量简化单个南海争端情况下的三方博弈架构。每一个国家——即中国,另一个南海声索国(菲律宾或越南等)和美国——可以自由选择其与南海领土和海洋争端有关系的决策或策略。具体来说,中国可以选择“强硬”与“退让”两种策略。针对中国的“强硬”战略,x国可以选择“战斗”或“屈服”两种策略,而美国可以选择站在x国立场对中国“开战”,与中国“共谋”,或“置身事外”等三种策略(受篇幅限制,具体的三方博弈数学模型在本文没有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本文作者之一的英文著作[4])。
对于2012年4~6月发生的黄岩岛对峙以及2014年7月的981钻井平台平台危机,具体分析如下:
在黄岩岛对峙中,菲律宾选择了“放弃”,美国(菲律宾的盟友)选择“置身事外”,到2012年6月底对峙事件告一段落。最后,中国是赢家。相反,在2014年7月的981钻井平台平台危机中,很难定义谁是赢家和输家。衡量所有参与危机的回报也很困难。总的来说,这种情况可以被描述为中方的“强硬”、越南的“战斗”以及美国的“置身事外”。具体来说,以下结果是可能的:第一,中国在越南认为是有争议的海域展开钻井活动超过两个月,并有效排除所有由越方的各种挑衅行动。其次,越南也认为它不仅赢得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来自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上的同情和道德上的支持,还使中国比原先宣布的提早一个月转移981钻井平台。虽然中国和越南都不是赢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越南经济上失去的远远超过中国(表2)。
表2 南海争端产生影响的量化分析:案例Ⅰ和Ⅱ

Tab.2 Quantifying the impac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Cases Ⅰ and Ⅱ

指标 案例Ⅰ:菲律宾(2012年) 案例Ⅱ:越南(2014年)
年GDP增长率变化 3.10 0.60
年双边旅游增
长率a
来自中国 -25.60 -87.64
到中国 -0.40 5.13
来自美国 10.00 -5.30
到美国 30.00
年双边进出口
增长率变化
来自中国 -18.10 -6.15
到中国 9.30 -1.75
来自美国 4.92 -0.11
到美国 2.43 -9.81
年双边直接投
资增长率变化
来自中国 -72.88 -608.75
到中国 37.19
来自美国 9.26 -5.78
到美国 117.05 -145.00b

注:1.所有数字均为百分点。2.例(Ⅰ)和(Ⅱ)——即,黄岩岛对峙(2012年4~6月)和981钻井平台危机(2014年7月),分别是对菲律宾在2012年的经济表现和越南2014年的经济性能的影响。3.每一指标的增长率分别为2012的菲律宾和2014的越南,其年增长率(%)减去前一年的百分比(%)。“…”表示数据不可用。a.除美国—菲律宾(其数字根据货币收入计算)外,其余数字均以游客人数为准。b.自201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数据,2014年是负的,2014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 2014   F D I - 2013   F D I 2013   F D I,其中“ ”表示“绝对值…”。4.数据由相关参考文献计算而得[5-8,10-13]

另外,对于中国与越南的981钻井平台平台冲突的动机还有一种解释: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使用981钻井平台危机作为一种策略,成功地转移了外界对南海岛礁建设的注意力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岛礁建设工作十分顺利而且2014—2015年大部分的时间中并未被外界(特别是美国)干扰。
对南海争端产生影响的量化结果只包括静态(一次性)影响,而排除了可能由事件造成的所有间接和时间滞后后果。然而实际上,所有这些影响和后果都太复杂,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精确地加以衡量。表2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案例(Ⅰ)和(Ⅱ)中南海冲突对菲律宾和越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在这里,中国和美国被设想成菲律宾和越南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由于中国和美国分别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可以认为他们与菲律宾和越南的经济关系也应在2012和2014年分别受到不同的影响。具体地说,假设发生在2012年4~6月的黄岩岛对峙对于菲律宾在2012年各指标的增长率的变化有一定影响,用2012的年增长率减去2011年的来表示;发生在2014年5~7月的981钻井平台危机对于越南2014年各指标的增长率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以2014年的年增长率减去2013年的来表示。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如下预判: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对菲律宾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影响应是负面的,而对菲律宾与美国经济合作的影响应是正面的;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4年981钻井平台危机对越南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的影响应是负面的,对越南与美国经济合作的影响应为正。
显然,981钻井平台危机比黄岩岛对峙更为激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假定:前者对中越经济关系负面影响大于对后者对中菲经济关系的负面影响;而且,前者对美越经济关系的积极影响大于后者对美菲经济关系的积极影响。尽管表2中所示的大多数数字可以证实上述假说,但菲律宾(在2012年)和越南(在2014年)经济的一些影响系数是内生决定的,因而不符合我们的假说。例如,受981钻井平台危机影响,越南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FDI)减少608.75%,对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减少6.15%和1.75%。然而,与此同时,越南吸引美国的直接投资和与美国贸易也出现下降。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但它确实表明,与案例(Ⅰ)中中国和菲律宾没有采取任何直接冲突不同,案例(Ⅱ)中在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情况下对所有国家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伤害更为严重(表2)。
坦率地说,解释为什么中国和美国与东亚的合作伙伴(包括菲律宾和越南)有显著不同的经济关系(表3)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然而,这些差异源于各种国内政策和国际事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地理和文化因素。特别是美国地缘劣势被认为是影响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霸权,也降低了远距离、跨太平洋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效率。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和美国与中国2004年的面板数据,我们发现,尽管冷战结束以来,地理距离在对外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比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要小,但它确实减少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特别是出口)。另外,我们还发现,虽然文化(特别是宗教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抑制要比对美国的抑制小,但从进、出口角度来看,宗教差异对出口的阻碍在美国会高于中国;相反,宗教差异对进口的阻碍在中国会高于美国[14]
表3 亚太对中国和美国贸易依存度的变化(2010—2014年),%

Tab.3 Changes of trade dependence on China and the U.S.(2010-2014),by trade partner,%

贸易伙伴 中国a 美国a
2010 2014 变化 2010 2014 变化
澳大利亚 18.55 27.40 8.85 8.86 7.80 -1.06
文莱 9.02 13.73 4.71 1.19 4.12 2.93
柬埔寨 12.07 15.46 3.39 20.57 13.06 -7.50
中国 - - - 15.36 13.73 -1.64
中国香港b 18.78 23.01 4.24 2.51 2.86 0.35
印尼 14.57 17.93 3.36 7.98 7.80 -0.18
日本 20.34 20.73 0.39 12.37 13.33 0.97
中国澳门 34.84 29.99 -4.85 5.64 4.02 -1.62
马来西亚 20.44 23.03 2.59 11.01 9.82 -1.19
菲律宾 25.25 34.29 9.04 13.97 14.34 0.38
新加坡b 10.10 12.36 2.25 5.58 4.81 -0.77
韩国 23.23 26.45 3.22 9.84 10.38 0.54
中国台湾 27.65 33.74 6.08 11.77 11.44 -0.33
泰国 14.07 15.94 1.87 8.42 8.55 0.13
美国 11.87 13.81 1.94 - - -
越南 19.15 27.90 8.75 11.82 12.12 0.29
2015年10月后,美国所谓的“自由航行“事件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对中国南沙岛礁建设特别是对其所谓的中国在岛礁上的“军事化”的反制。中国的岛礁建设活动已在美济岛礁、赤瓜礁、渚碧礁等上进行,并在人工岛上建设了机场、海港和各种民用和军事设施。目前,基本上任何其他声索国都不可能持续加入美国在中国南海的挑衅。这主要与中国的南海争议双轨解决机制有关。一方面,中国声称对南海的主要领土保有主权。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实施一个“搁置争议”的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其他声索国都并没有感觉到中国对它们的任何实质性“伤害”。如果中国不挑战其它声索国,他们也不会挑战中国,因为挑战中国对它们得不偿失。
当然,美国也没有做好在南海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军事准备。中国已经有了更强大的高精度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日益强大的反卫星导弹、干扰弹、致命的潜艇,以及训练有素的专业化的军事人员。然而,战争对中国和美国来说都不是第一选项。当然,如果任何一方——中国和美国——承认中美对抗的利弊,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在南海发生。因此,即使未来南海还会有类似2012与2014年的冲突事件,其博弈结果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其均衡点是:挑战中方的南海声索国(方)收益仍类似于表2,美国袖手旁观,而中方将得到实质性利益。当然,大多数东南亚经济体不会欢迎中国在南海主导权,但他们也不可能是在大规模的中美对抗中的最终受益者
更具体地说,即使中国在对美国的冲突中失败,其他声索国——菲律宾和越南——也无法得到先前美国曾向它们承诺的好处(甚至还要少于原先的既得利益);或者至少不会像他们与中国合作中所得到的回报多(表3的证据表明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贸易利益)。在这里,对于美国来说,如果中国威胁消失,美国将不再对其南海附近盟友提供任何不必要的军事援助,或至少要减少它的“再平衡”力量。事实上,美国也不会愚蠢到卷入长期都无法取胜的战争中去,这也不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有所帮助。由于其“再平衡”政策,美国现在已成为亚太地区合作伙伴和盟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商。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博弈正在进行”总能使美国比其在亚洲的“游戏已经结束!”要好。
当美国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关系得到了增强的同时,中国,而不是美国,与它们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得到更迅速成长(表3)。例如,2010—2014年,东亚大部分国家(地区)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虽然起点低于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降低了。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东亚对中国的贸易依赖,虽然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仍然增强了(澳门是唯一的例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4年,虽然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都是美国的亲密盟友,但他们与中国的贸易份额显著提高了,分别从18.55%、25.25%、23.23%、27.65%上升到27.40%、34.29%、26.45%、33.74%。然而,在同一时期内,他们对美国的贸易依赖仅略有改善(菲律宾和韩国),甚至还有恶化趋势(如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4年,美国对亚洲的“再平衡”和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都出现了。然而,在这段时间,当许多东亚经济体包括中国对美国贸易依赖有所下降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依然从2010的11.87%增加到2014的13.81%(表3)。在2014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1%,美国从中国进口占美国进口的16.9% 事实上,美国与中国经济关系2010—2014年变得更为复杂,这不能完全由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来解释,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美国面向亚洲的“再平衡”或中国的“新丝绸之路”的倡议。在政治、军事或经济等方面,美国、中国和亚洲多边关系的合作伙伴不能理解为所谓的“零和”思维模式。而且,对于所有国家的利益相关者来说,任何地缘政治局势恶化可能会演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表2中的981钻井平台危机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南海冲突会驱动区域内各国竞相增加国防开支,进而推动区域军备竞赛。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都在追求增强的海上军事能力,但这些国家仍无法与中国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竞争。然而,其实这些国家并非十分喜欢美国,甚至不欢迎美国在南海的存在 。因此,美国—中国博弈不应该被视为一个零和游戏,否则很容易演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相反,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中美找到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平衡点。

3 结语

纵观人类历史,边界及领土争端通常是由历史和文化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根本性的地理变化引起。在特定环境下,边界与领土争端会进入一个冲突与竞争的恶性循环。因此,边界与领土争端,尽管不是国家之间矛盾的全部,往往很难得到解决。另外,对于获取部分或全部争议领土以及相关利益的各种行为的代价往往非常高昂。当挑衅行为的代价超出其获利,争议双方会选取“搁置争议”作为处理边界争端的最合理方案。
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大部分时期对中国采取的是一种遏制加平衡的政策。一方面,它推动了中国进入它所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组织,并尽可能阻碍后者对它挑战现状,以促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有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它试图维持既有的权利的平衡,并使美国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美国的“战略转向”或者说亚洲再平衡战略适用于其亚洲盟友。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所说,“如果没有这项举动,中国会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使美国迅速失去在太平洋的主导权”[16]。在美国全力投入亚洲的情况下,华盛顿和北京必须达成一种符合双方利益的长期合作战略。只有如此,才能减少双方的误判和冲突的可能性。
当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地区发展(例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南海政策可能会在东南亚国家产生各种复杂心态与反应。然而,尽管中国与南海关联国家或地区间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可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方面,东盟在中国南海问题上处于分裂或不确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越来越小。最终,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和地区伙伴为东南亚各国家的外交、经济和安全提供战略上的多样性选择。
战略上,中国和东盟已经达成了一些标志性协议以缓解紧张并防止地区间岛屿争议,包括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崛起的中产阶级为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中国的400亿美元金融计划,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可以帮助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整合,并增强文化的以及民间的联系。但是,这些因素不足以形成一个大国为取得国际成功所需要的持久的关系和联盟——包括友好的周边关系和共同分担责任的伙伴。历史表明,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较小的或者较弱的国家一般会被边缘化,甚至会成为多边博弈中的输家。
此外,对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第一和第二经济体来说,南海未来的局势未必是零和博弈。国际法关于对南海的岩石、礁体和其他特征判定以及人工岛领海权的模糊性也许可以使中国和美国两国达成双赢的结果。鉴于国际间领土争议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搁置争议(例如延缓至少不做任何升级事态)是多数情况下决策者采取的代价最小的策略。
[1]
Clinton 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J]. Foreign Policy, 2011, 90:56-63.

[2]
Xi Jinping. Speech by H 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civilizationdialogue at UNESCO headquarters[Z].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UNESCO),Paris,March 27,2014.Available at http://www.nishan.org.cn/eng/news/201405/t20140518_10277909.html,2015-12-05.

[3]
Bates R A, Greif M, Levi J L Rosenthal, et al. Analytic Narra-tive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4]
GuoRongxing. Cross-Border Resource Management:3E[M]. Amsterdam and Boston: Elsevier Science, 2018.

[5]
World Bank. World Bank Indicators[R].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2015.

[6]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14.

[7]
U.S. Census Bureau. Bilateral trade statistics[R]. Foreign TradeDivision,U.S. Census Bureau,Washington,DC, 2015.

[8]
ITC. Trade Map:Trade statistic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Z]. Market Analysis and Research,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ITC),Geneva,Switzerland, 2015.

[9]
GSO.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Vietnam (3 vols)[R]. StatisticalDocumentation and Service Centre,General Statistics Office of Vietnam (GSO),Ha Noi,Vietnam, 2012/2013/2014.

[10]
NTTO. U.S. travel and tourism balance of trade:Philippines[R]. National Travel and Tourism Office (NTTO),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October 2015.

[11]
VNAT. Tourism statistics[R]. Vietnam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ourism (VNAT),Ha Noi,Vetnam,2015.Available at http://vietnamtourism.gov.vn/english/index.php/items/8149.Accessed 2015-12-22.

[12]
TCG. China tourism[Z]. Travel China Guide (TCG),Beijing,2015.Available at http://www.travelchinaguide.com/tourism/.Accessed 2015-12-22.

[13]
PSA. Foreign investments-Previous releases[R]. PhilippinesStatistics Authority (PSA),Quezon City,the Philippines, 2015.

[14]
Guo, Rongxing. How culture influences foreign trade:Evi-dence from the U.S. and China[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4, 33:785-812.

[15]
WTO. Statistics database:Time series[Z]. Geneva: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2015.

[16]
Rudd, Kevin. Beyond the Pivot:A new road map for U.S.-Chi-nese relations[J]. Foreign Affairs, 2013, 92(2):9-1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