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璩路路 , 1 ,
  • 李裕瑞 2, 3 ,
  • 李琳娜 , 1, ,
  • 曹智 2, 3
展开
  •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北京 100875
  • 2.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中国北京 100101
  •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
※李琳娜(1986—),女,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可持续发展。E-mail:

璩路路(1991—),男,河南孟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18-12-12

  修回日期: 2019-06-1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全球乡村计划—中国乡村振兴(GRP-CRV)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17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NT03)

Study on the Types of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gro-Pastoral Region

  • QU Lulu , 1 ,
  • LI Yurui 2, 3 ,
  • LI Linna , 1, ,
  • CAO Zhi 2, 3
Expand
  • 1.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 2. Center for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AS,Beijing 100101,China
  •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

Received date: 2018-12-12

  Revised date: 2019-06-1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乡村空间发展类型识别与划分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可达性测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该县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农牧交错带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乡村空间发展系统分析框架对于新时期农牧交错带村域空间发展类型的识别与发展振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导向性;宁夏盐池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可识别和划分为4种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适度挖潜类、搬迁撤并类,并对分类因素进行了探测分析,以期对乡村振兴能够进行靶向治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引用格式

璩路路 , 李裕瑞 , 李琳娜 , 曹智 .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 39(10) : 153 -16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0.020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illage spati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rural geography. In this paper, a multi-level objective analysis method of "district-field-pole" is introduced. Taking Yanchi county in Ningxia as an example, gravitational model, reachability measurement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ural area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 in the county, and detect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geo-detector, so as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re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agro-pastoral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mework of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system analysis has certain applicability and guida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 of the village of Yan-chi can be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s, namely suburban integration, agglomeration promotion, moderate tapping potential, relocation and evacuation. The factors of the zoning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carry out targeted treat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ural restructur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中国地域辽阔、类型多样,自然地理分异明显,以及各地区城乡空间格局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地域类型的复杂多样性。按照地貌和地带性,中国有平原区乡村、丘陵山区乡村、沟域川道乡村、草原牧区乡村等;按照区域与功能性,分为传统农区、工矿园区、城市近郊、都市郊区等乡村;按照经济和社会性,分为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不同地域乡村发展类型的识别和划分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施策的前提和基础[1]。村域空间作为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空间载体,其发展水平在差异化的资源本底、空间区位及社会经济等多轮驱动下,系统内部能流、物流和信息流随之呈现不同发展状态[2]。乡村发展类型作为村域空间发展状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乡村发展进程中劳动地域分工的一种结果,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4]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发展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有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的识别应用研究[5]、城乡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途径研究[6]、基于转型发展的乡村地域类型划分研究[7];基于乡村化产业发展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8-9]、基于多维空间重构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10]、基于居业协同的乡村类型研究[11]、乡村聚落的优化布局研究[12]、多因素综合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13-14]。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13]、SOFM人工神经网络[3]、地理加权回归[15]、力学平衡法[16]、K-均值聚类法[17]等。研究单元主要为省域尺度[16]、县域尺度[3]和镇域尺度[18]。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展开空间发展类型识别与划分的定量化、空间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不足,发展类型划分的定量单元多以市县为评价单元,无法体现村庄发展特征和分异规律,因此对村域层面的指导性不强;现有研究指标体系较少涉及地域空间因素,缺乏对地域空间延展性的研究,对地域空间因素反映的适宜性、限制性关注较少,忽略了空间扩散作用的影响。对发展类型识别主要以单个城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化研究方法的支撑。实际上,村域空间整体始终处于动态性演替之中,加上影响乡村发展的各要素的非整合性,导致对乡村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交互作用难以定量把握,造成村域空间发展方式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乡村发展类型及其识别判断的难度。本文尝试引入空间地域发展多级目标的“网—区—场—极”理论,面向乡村振兴,通过“引力模型”和“可达性测度模型”相结合的方定量方法实现对村域空间发展类型的识别与划分,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开展乡村发展类型的多因子定量归因,以期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面向乡村振兴的乡村空间发展分析

乡村地域系统是个复杂的乡村空间体系,是由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经济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1]。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乡村地域系统,其抓手是激活乡村的人—地—业—财等要素活力,“人”即乡村人口,包含乡村劳动力和新生的归乡人才;“地”即土地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空间载体;“业”即产业,不仅包含农牧业等乡村传统产业,还包含二三产业,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财”即财力,是乡村振兴所需的资金,通过注入资金,投入项目,推动五大振兴。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与人—地—业—财等要素活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本研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村镇为空间载体,以村域为评价单元,基于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尝试引入“网—区—场—极”理论[1],构筑基础支撑体系和发展目标体系,从乡村发展三力视角,即区域发展内生力、城镇辐射外援力、城乡融合交互力,综合解构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系统。通过系统解构,有机整合,遵循发展能力评价—影响因素分析—调控路径优选的研究逻辑,最终实现乡村的健康持续发展(图1)。
图1 面向乡村振兴的乡村空间发展系统解构

Fig.1 Deconstruction of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syste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2 实证分析

2.1 案例区概况

盐池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部,与毛乌素沙漠南缘接壤,是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也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受风沙侵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全县总面积8 661 km2,海拔在1 279~1 953 m之间,平均海拔1 500 m。以麻黄山为界,南部为黄土丘陵区,北部大部分属鄂尔多斯高原,全县辖8个乡镇(图2),102个行政村,2017年全县总人口17.2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4.57万人。“十八大”以来,盐池县始终走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示范发展的最前列,构筑了独特的“盐池模式”,形成了脱贫有思路——“滩羊产业+”,振兴有理论——“网—区—场—极”理论,发展有模式——“三主三分”盐池特色,空间有抓手——“五大振兴空间抓手”,推动有项目——“五大振兴以项目推动”的乡村振兴样板,其空间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2 研究区位置图

Fig.2 Location of study area

2.2 研究方法

2.2.1 引力模型

区域之间的空间作用及联系强弱主要在于区域间的需求性和互补性,表现为内外力需求性和互补性所产生的极化和同化程度[19]。本研究采用区域竞争力来衡量区域的发展实力,选用基于负幂式引力模型测算区域间的联系,定量反映区域空间发展的相对程度,构建的引力模型如下:
F i j = G h = 0 n W i h × Q i h × h = 0 n W j h × Q j h S i j b ( i j ; i = 1,2 , n ; j = 1,2 , n )
式中:W表示发展力因子权重,主要采用结构熵权法计算;Fij为区域j与区域i作用间引力值;G为相对引力常数;b为距离摩擦系数;Q为区域i和区域j的竞争力值;h表示空间发展竞争力的第h项指标;S表示于两地的空间距离。其中,G的取值为1,b值表示引力随时空的衰减程度,实际上指示引力作用范围的尺度差异,本文研究的为村域尺度,摩擦系数取值2符合实际,同时和牛顿万有引力模型保持一致[19]

2.2.2 可达性测度模型

可达性分析运用在交通网络的分析中,具有客观定量的特点[20],该方法是对空间内任意点通过交通道路网到达关键节点最短时间的测度,决定了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公园等公共服务施设便捷可达性时间度量,模型测算公式如下:
c i = k z m i n j = m i = n d i j r i w j
式中:Ci表示第i个像元的时间成本;k为适应性指数;Zmin表示某服务源对不同源的累积阻力最小值;dij为源j到某单元i的空间距离;ri为单元i运动过程的阻力系数;wj为源j的相对阻力因子。

2.2.3 空间自相关模型

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描述整个区域范围地理要素的空间范围特征,全局Moran’s I指数是衡量要素全局自相关最为常用的指数。
I = n i = 1 n j = 1 n w i j x i - x - x j - x - i = 1 n j = 1 n w i j i = 1 n x i - x - 2
式中:I为全局Moran指数;n为评价单元总数;xixj分别为评价单元ij的属性; x -为评价单元属性值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系数,若空间邻接则取值为1,否则为0;全局Moran’s I指数的取值区间为±1,正值为正相关,负值为负相关,0则不相关,为随机分布。
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定位空间自相关特征发生的具体要素位置,局部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指数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其显著性可结合散点图进行空间可视化。
I i = x i ' j = 1 n w i j x j '
式中:Ii为局部Moran指数; x i ' x j '分别为评价单元ij的属性标准化值,并通过Z值进行显著性检验。若值为正,表明检验区域和周边区域存在正的空间关联;否则存在负的空间关联。

2.2.4 地理探测器法

地理探测器是王劲峰等[21]通过“因子力”度量指标,结合GIS空间叠加技术,用以检验地理现象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空间分析模型,利用地理探测器的风险探测和因子探测对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模型如下:
p = 1 - 1 n δ 2 i = 1 m n i δ i 2
式中:p为乡村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探测力指标;n为研究区的总样本数;ni为样本数;i为变量个数;δ2为整个区域的总方差;δi2为离散方差。p的取值区间为[01],p=0时,表明空间要素呈随机分布;p值越大,说明对乡村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力越大。

2.3 “外—内—交”三力视角下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农牧交错区乡村空间发展应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环境、生态等多元目标。结合农牧区发展特点,本文提出通过外援力、内生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农牧区乡村发展,区域的发展来自于城镇辐射发展外援力、自身发展的内生力和城乡融合发展交互力,三力综合判定区域的空间发展能力水平[4,22]表1)。
表1 区域空间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目标层 准则 因素 影响 计算方法或含义
城镇辐射发展 质量 建设用地场势指数X1 + 评价单元建设用地面积和研究区总建设用地比值
外援力 人口规模X2 + 评价单元人口聚集度
非农人口比例X3 + 反映评价单元的人口资源结构
农民人均纯收入X4 + 反映评价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
区位 距最近镇区距离X5 - 距最近城镇中心的距离
交通通达指数X6 - 反映评价单元对外联系的便利程度,通过邻域内各级道路权重加和
医疗服务X7 + 综合医院、诊所医疗站欧式距离空间化后赋权叠加
教育服务X8 + 综合幼儿园、小学、中学欧式距离空间化后等权叠加
生活服务X9 + 商店、超市、农贸市场欧式距离空间化后等权表达
休闲文娱服务X10 + 公园、游乐场、生态园等欧式距离空间化后等权叠加
区域发展 本底 地形位指数X11 - 提取DEM中的高程和坡度计算地形位指数表达
内生力 人口密度X12 + 评价单元单位面积人口聚集度
居住承载指数X13 + 集成DMSP/OLS夜间稳定灯光数据、建设用地测度
生态净化指数X14 + 采用归一化植被NDVI表征空气净化功能
人均耕地面积X15 评价单元耕地资源的紧张情况
空间 水资源场势指数X16 + 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权叠加
农牧居住带斑块密度X17 + 反映牧民居住的空间分布特征
交通可达指数X18 + 各等级交通线路及车站用地的可达性测度
城乡融合 结构 距重点开发区距离X19 + 评价单元对外的联系度
交互力 特色资源状况X20 + 评价单元一定范围的古村落、自然保护区等特色资源分类赋值
建设用地增长率X21 - 反映建设用地对外扩张的速度
基础设施用地占比X22 + 基础设施用地越大,村庄用地越趋于合理
形态 二三产业比重X23 + 反映评价单元的非农化程度
道路用地占比X24 + 反映评价单元道路的拥有率
农牧就业指数X25 + 从事农牧业服务相关的人数比
个体经营户数X26 + 反映评价单元农户收入的多元性

2.3.1 城镇辐射发展外援力

城镇辐射外援力在于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乡村区位条件及发展质量,结合乡村区位优势,实现乡村梯度发展。

2.3.2 区域发展内生力

区域发展内生力最根本的在于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涵盖乡村发展的本底条件及空间位置等方面。

2.3.3 城乡融合发展交互力

城乡融合交互力是指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各要素紧密联系,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乡村要素结构功能,一方面在于培育新型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在于空间地域融合,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发展。

2.4 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数据主要来源于:①2014年盐池县1∶5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②盐池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2006—2020年);③2016年《盐池县统计年鉴》《盐池县经济要情手册》《盐池县统计年报》;④2017年12月的农户调研和村长访谈;⑤ASTER GDEM(30 m)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2013年DMSP/OLS夜间稳定灯光数据、盐池县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集(百度地图,2015年)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结果及发展途径

通过指标判读法见表2,综合盐池县乡村空间发展评价的层次特征,得到盐池县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分区图(图3)。
表2 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判定矩阵

Tab.2 Decision matrix of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s

乡村发展类型 编码 城镇辐射外援力 村域发展内生力 城乡融合交互力
城郊融合类 A2-B1-C1 Δ Δ Δ
A2-B1-C2 Δ Δ Δ
A2-B2-C1 Δ Δ Δ
A2-B1-C1 Δ Δ Δ
A3-B1-C1 Δ Δ Δ
A3-B3-C1 Δ Δ Δ
A3-B1-C3 Δ Δ Δ
集聚提升类 A1-B2-C2 Δ Δ Δ
A2-B2-C1 Δ Δ Δ
A2-B1-C2 Δ Δ Δ
A2-B2-C2 Δ Δ Δ
A1-B3-C3 Δ Δ Δ
A3-B1-C3 Δ Δ Δ
A3-B3-C1 Δ Δ Δ
A3-B2-C2 Δ Δ Δ
A2-B3-C2 Δ Δ Δ
A2-B2-C3 Δ Δ Δ
适度挖潜类 A2-B3-C3 Δ Δ Δ
A3-B2-C3 Δ Δ Δ
A3-B3-C2 Δ Δ Δ
搬迁撤并类 A3-B3-C2 Δ Δ Δ
A3-B2-C3 Δ Δ Δ
A2-B3-C3 Δ Δ Δ
A3-B3-C3 Δ Δ Δ

注:ABC分别表示城镇辐射外援力、村域发展内生力和城乡发展交互力,1、2、3分别表示弱(弱、较弱)、中(一般)、强(较强、强)三个等级。

图3 盐池县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分区图

Fig.3 Zoning map of rural space development types inYanchi County

①城郊融合类。该类型村庄区域条件较优越,且位于中心城镇边缘或者交通干线沿线,基础设施和城镇辐射影响较大,乡村发展程度较高,应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跟进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②集聚提升类。该类型村庄能接受一定程度的乡镇辐射带动影响,现有规模较大,自然条件较为优越,耕地生产能力较好,村域自身发展能力较强,但城镇辐射带动有限,空间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是“振兴乡村”重点关注的区域。该类型区域按照中心集聚发展程度,进一步细化为中心集聚型、集约发展型和巩固提升型三大类型。因此,村域的发展需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中心村建设,扩大核心村的极化效应。选取对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村庄加强中心村和中心社区建设,实行社区化管理模式[4],逐步引领农民居住与城镇就业的中心集聚效应,在空间形态、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及医疗、教育、生活、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城镇接轨,促进乡城村融合。
③适度挖潜类。该类型乡村大多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但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还存在不足,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按照行政村中心化和社区化的发展路径,建议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乡村采取适度挖潜的组合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内部改造提升相结合,进行中心社区化建设。
④搬迁撤并类。距离中心镇区较远,受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且乡村自然本底条件较差,地形条件恶劣,村域发展内生动力多处于较弱等级以下区间,乡村振兴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乡村活力、动力、能力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从促进乡村发展,改善人地关系的角度,通过中心村提升,小村合大村等村庄整治途径,并结合易地搬迁项目,优化乡村内部居业关系,提升村域发展内生动力。

3.2 空间分异性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保障宁夏盐池县空间类型划分的有效性,采用 GeoDa095i软件,基于102个行政村的村域发展竞争力,分析行政村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产生的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测。

3.2.1 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空间分异结果

计算得出盐池县各乡村空间竞争力综合评价值,最小值为0.16,最大值为0.67,平均值为0.28,不同区域乡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上,北部乡村高于南部乡村,大体上呈现由北向南减少趋势。借助Geo Da 095 i软件对县域内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综合值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宁夏盐池县全局 Moran’s I指数为0.236,Z值为3.84,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0.05,Z临界值为1.96),拒绝零假设,说明乡村发展竞争力在各乡村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为进一步探究各乡村间竞争力的空间关联,借助GeoDa 095i软件对其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乡村竞争力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Local Moran's I图,由图4可看出空间竞争力只存在高—高集聚(H-H型)和低—低集聚(L-L型)两种分布类型,说明农牧区乡村发展竞争力存在同高或者同低的空间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为正,也表明盐池县的乡村空间发展较均匀,没有显现高低值间的异常突变区域,进一步印证了盐池县乡村发展的集聚化,有利于乡村发展区识别。其中高高聚集区有11个行政村,8个位于中北部区域,3个位于西部区域,占盐池县乡村个数的10.78%,Local Moran’s I指数为0.059,P为0.037,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低低聚集区包括15个行政村,均位于盐池县南部,占盐池县乡村总个数的14.7%,Local Moran’s I指数为0.052,P为0.00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余的76个行政村相关性不显著。LISA聚集图中显著性区域只是聚集的中心,聚集是区域中某个高值或者低值与周围邻域的相似性超过随机空间分布的概率时被标在地图上,聚集本身也可能成为这个位置的邻域,根据空间发展理论和空间扩散理论,扩散效应会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周围地区发展。盐池县乡村发展竞争力指数的空间正相关是空间发展扩散效应的一种客观反映。实际上,盐池县区际之间发展特色明显,中部的青山乡和冯记沟乡位于太中银发展轴,是盐池县的高优草畜产业区,南部则是盐池县的特色杂粮产业区,盐池县西部为生态经济示范区,经过三十年防沙治沙,在以保生态为基本抓手,以生态来促发展,同时盐池作为宁夏东部环线边塞旅游的要地,以大漠生态景观和古长城为核心吸引物,结合西北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项目,构筑发展平台,逐渐打造出优势明显的生态经济特色产业集聚区。因此为了进一步显示盐池县区际内部乡村发展的空间发展扩散效应,为细化发展分区做参考,根据乡村单元空间发展竞争力差异将正向集聚区周围相邻的不显著乡村单元分别化为高值扩展区和低值扩展区,将不相邻的不显著乡村化为集聚扩散区域,当高低值区域扩散发生冲突时,根据发展竞争力值及区域引力值判断其相应的扩散区,由此得到新的竞争力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图,如图4。扩展区包括40个行政村,其中高值扩展区含31个行政村,低值扩展区有9个行政村,分别占乡村总数的30.4%、8.8%,高值扩散区包含30个行政村,低值扩散区包含11个行政村,分别占乡村总数的29.4%和10.8%。
图4 盐池县乡村发展竞争力 local Moran's I显著性分布

Fig.4 The local Moran's I index of rural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Yanchi Country

3.2.2 地理探测器结果分析

乡村空间发展差异是划分乡村类型的基础,影响着乡村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了保证宁夏盐池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102个乡村空间单元的发展竞争力为因变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4,22],从影响乡村发展的城镇辐射外援因素、村域发展内生因素和城乡融合交互因素三个方面选取指标作为探测分析的因子选择。其中,城镇辐射的外援要素不可脱离城镇基础设施的空间区位影响以及所在村域的经济社会质量基础;村域发展内生要素是村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选取反映区域发展的自然本底资源条件及空间位置因子;城乡融合交互要素是乡—城—村三者的交互促进,立足于村域主体的空间关联性,从交互作用的结构和形态选择影响因子。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获取代表性指标来刻画乡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水平分级与各解释变量的空间栅格叠加,然后,通过自然断点法分类进行空间上的耦合匹配分析,根据匹配程度结果,选取各因素中匹配程度较高的因素作为空间发展能力的探测因素。由耦合匹配结果的匹配类型值不小于20%,可确定探测因素有距最近镇区距离(x1)、交通通达性(x2)、农牧居住带场势指数(x3)、人口规模(x4)、农民人均纯收入(x5)、地形位指数(x6)、人均耕地面积(x7)、水源场势指数(x8)、非农业从业人口比例(x9)、基础设施用地占比(x10)、农牧就业指数(x11)。
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出各影响因素对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力P值。为分析盐池县各区域之间影响因素的差异,根据盐池县“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空间区划方法,将盐池县分为北部生态沙产业区、中部高优草畜产业区和南部特色杂粮产业区,分区揭示各乡村的空间发展影响力值。
从宁夏盐池县域来看:地理探测P值分别为:距最近镇区中心距离(0.46)、交通通达度(0.45)、农牧居住带场势指数(0.42)、人口规模(0.49)、农民人均纯收入(0.46)、地形位指数(0.37)、人均耕地面积(0.41)、水源场势指数(0.46)、非农业从业人口比例(0.47)、基础设施用地占比(0.48)、农牧就业空间指数(0.45)。因此,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的差异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区域来看,北部生态沙产业区的主导决定因子为人口规模(0.53)、水源场势指数(0.51)、农牧居住场势指数(0.5)、基础设施占用地比(0.49)及距最近镇区中心距离(0.49);中部高优草畜产业区的主导因素为基础设施用地占比(0.52)、距最近镇区中心距离(0.5)、水源场势指数(0.49)、人口规模(0.49)、交通通达度(0.48)及农牧就业空间指数(0.48);主导南部特色杂粮产业区的因素为人口规模(0.5)、水源场势指数(0.49)、农民人均纯收入(0.47)及人均耕地面积(0.45)。从探测因子的决定力来源看,盐池县乡村空间发展核心要素的外援要素和交互要素大于内生要素;从探测因子值来看,盐池县域整体和各区域的探测决定因子值差异较小且较为集中,说明了盐池县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在以农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进程中,乡村发展差异是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探测主导因素变化来看,交通通达度和地形位指数在各区域的决定力变化幅度较大,农牧居住场势指数、距最近镇区中心距离、基础设施用地占比2个探测因子决定力区域之间差异较大,不同区域间发展也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人口规模和水源场势指数在各区域的决定力普遍较强。
表3 各影响因素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地理探测结果

Tab.3 The result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 between the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探测指标 盐池县域P 北部生态沙产业区P 中部高优草畜产业区P 南部特色杂粮产业区P
X1距最近镇区中心距离 0.46*** 0.49*** 0.50*** 0.42***
X2交通通达度 0.45*** 0.46*** 0.48** 0.38
X3农牧居住场势指数 0.42*** 0.50*** 0.47*** 0.44***
X4人口规模 0.49*** 0.53*** 0.49*** 0.50***
X5农民人均纯收入 0.46*** 0.45*** 0.44* 0.47**
X6地形位指数 0.37** 0.32 0.38** 0.40***
X7人均耕地面积 0.41*** 0.47*** 0.40 0.45***
X8水源场势指数 0.46*** 0.51* 0.49*** 0.49***
X9非农业从业人口比例 0.38* 0.35 0.37*** 0.36
X10基础设施用地占比 0.48** 0.49*** 0.52*** 0.42
X11农牧就业空间指数 0.45*** 0.46 0.48*** 0.41***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的地理探测结果,揭示了影响农牧交错带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空间分异状况,可以看出:人口是乡村的主体,乡村人口作为乡村内核系统的核心要素,推动乡村地域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人—地—业)的发展变化,以及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形态、多功能的不断演化,对乡村空间发展影响具有显著的主导地位,也是乡村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受劳动力现实需求的影响,北部生态沙产业区和南部特色杂粮产业区人口规模聚集是其空间发展的主要解释力,而中部草原牧区对人口规模的依赖性较小。农牧居住场势是农牧交错带特有的居住形态,是乡村聚落地域居住单元,其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性明显,乡村聚落的多样性发展以及因地因时制宜的推进多元建设模式是集聚乡村发展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牧居住场势指数在北部生态沙产业区的解释力较强。距中心镇区的距离等相对区位优势对推动乡村发展竞争力作用明显,镇区之间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有别,长期的城镇偏向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深刻影响着行政村空间发展竞争力。水资源场势指数是推进行政村空间发展竞争力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农牧交错带乡村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其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而哈巴湖等自然保护区生态防线的设立,其政策偏好更多强调了水资源的限制性因素。

4 结论与讨论

①本文立足于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振兴是由“居业协同体、村镇有机体、乡村综合体、城乡融合体”等多体系统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从内到外包含内核系统、本体系统和外援系统,其自身发展演化受村域发展内生力、城乡融合交互力、城镇辐射外援力等多因素影响。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而准确地识别和划分乡村空间发展类型,不仅可以辨识乡村空间发展的优势条件、空间潜力和空间格局重构核心要素,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也可为政府指导乡村振兴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②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可达性测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宁夏盐池县102个行政村空间发展状况。基于盐池县空间发展竞争力,评价其区际发展的综合实力,立足于因素影响的地理空间关联,探讨不同村庄空间关联的聚集特征差异,提出了空间发展类型的分区方案,将盐池县识别和划分为4种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并对空间发展因素就行了探测分析,提出了多元化建设模式和优化路径选择。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的重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③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应拓展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如通过建立相关的平台,使居住在乡村的居民既能工作或经营自己的企业,也能兼顾家庭和耕地,乡村通过鉴定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如沃土、清水、特种农产品和风景名胜,从而发展相应产业[23]。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应是在长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下形成的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方式,新时期乡村振兴应在准确识别出乡村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激活乡村人—地—业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抓手,以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性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科学理论—技术—管理一体化发展体系,构筑中国的乡村科学[24]
[1]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2]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 地理研究, 2011, 30(9):1 637-1 647.

[3]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4]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 经济地理, 2016, 36(7):1-8.

[5]
李琳娜, 璩路路, 刘彦随. 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563-577.

DOI

[6]
文琦, 郑殿元.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509-521.

DOI

[7]
龙花楼, 邹健, 李婷婷, 等.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3):495-506.

[8]
Li Yurui, Long Hualong, Liu Yansui.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China's rural development: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 38:12-26.

[9]
Yang Yuanyuan, Liu Yansui, Li Yurui, et al. 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during 1985-2013 with rural-urb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J]. Land Use Policy, 2018, 74:220-230.

[10]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1 019-1 030.

[11]
Cheng Mingyang, Liu Yansui, Zhou Yang. Measuring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rural housing and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Fuping County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9, 82:307-316.

DOI

[12]
璩路路, 李裕瑞, 刘彦随. 基于村镇空间“物—场”模型的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4):174-181.

[13]
孟欢欢, 李同昇, 于正松, 等.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2):144-148.

[14]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地理学报, 2009, 64(4):426-434.

[15]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等.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5):135-142.

[16]
周华, 王炳君. 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9):48-55.

[17]
郭艳军, 刘彦随, 李裕瑞. 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9):114-125.

[18]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徐州市镇域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6):728-732.

[19]
焦鹏飞, 张凤荣, 李灿, 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1):45-54.

[20]
Comber Alexis, Brunsdon Chris, Green Edmund. Using a GIS-based network analysis to determine urban greenspace accessibility for different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6(1):103-114.

[21]
王劲峰, 胡艺.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环境健康风探测[J]. 环境建模与软件, 2012, 33(7):114-115.

[22]
陈秧分, 刘彦随, 杨忍.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J]. 地理学报, 2012, 67(3):420-427.

DOI

[23]
Liu Yansui, Li Yuheng.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7 667):275-277.

[24]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