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域三生空间划定与实证研究

  • 李晓青 ,
  • 刘旺彤 ,
  • 谢亚文 ,
  • 徐修桥 ,
  • 代杰
展开
  •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南长沙 410081

李晓青(1963—),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管理、区域开发与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19-03-24

  修回日期: 2019-07-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The Deline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Vill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 LI Xiaoqing ,
  • LIU Wangtong ,
  • XIE Yawen ,
  • XU Xiuqiao ,
  • DAI Jie
Expand
  •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3-24

  Revised date: 2019-07-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三生空间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是村域农业粮食生产、生态景观保护、村庄发展建设的关键。文章围绕产业融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界定村域三生空间内涵,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分类体系和框架,依据三线作为限定界线,在实例村构建了村域空间规划体系。结果表明:杨树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状态佳,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445.6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142.9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2%,以居民点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21.7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14%;确定杨树村的村庄发展模式为集聚提升类,适宜多层次多结构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

李晓青 , 刘旺彤 , 谢亚文 , 徐修桥 , 代杰 . 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域三生空间划定与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 39(10) : 146 -15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0.019

Abstract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ion, ecologic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the village area.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 villag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the instance villag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villag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framework of land use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various kinds of special planning, using three lines as the boundar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overall integration degree and adjacent state in the Yangshu village are in good health, the production space area of the villag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is 445.61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62.7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the ecological space area lead by forest land is 142.91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20.12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and the living space area based on residential land is 121.72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17.1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Yangshu village is defined as agglomeration promotion type, which is suitable for multi-level and multi-structure r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国土空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载体,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幸福家园[1],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热点。“多规合一”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在于将多项规划“协同”融合在同一国土空间规划中[2],最终绘制“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绘制“一张蓝图”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绘制以“三类空间、三条红线”为核心载体的空间规划底图[3],即“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定。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驱使乡村发展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使得传统的乡村地域结构遭受冲击,进而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重塑[4],一些地区农村生产功能紊乱化、农村生态环境失衡化、生活空间破碎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亟需进行乡村转型重构[5]。乡村空间重构作为基础空间载体,强调建立统筹城乡的村镇空间体系,按照空间相对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重构和优化村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6]。“三生空间”作为乡村重构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村居民生活、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承载和实践结果,是乡村转型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者关于“三生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与框架、功能分类体系、“三生”功能空间识别、“三生”功能空间优化。刘燕总结了“三生空间”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7];刘继来等梳理了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8];扈万泰揭示了“三生空间”概念下其对象具有的空间尺度的差异性、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空间范围的动态性及空间用地的异质性等特征[9]。功能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和景观价值,其中多数研究以土地利用为划分依据:一种是行为主体依据经验[10-12]或依据“三线”[3,13-14](耕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来确定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等单一功能类型;一种是兼顾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与次要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等复合功能类型[15-17]。“三生”功能空间识别方法包括经验定性法[18-20]、指标定量测算法[21]。“三生”功能空间优化主要以“三生”功能空间识别为基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22-23]和系统耦合理论[24-26]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发展模型,对“三生空间”进行数量配比与空间配置的综合优化的调整方案[27-28]。“三生”功能空间优化主要是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基于“多规合一”[29]和基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30]三个方面,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目前“三生空间”的研究尺度侧重于城市群[31]、省域[32]、城域[21]、县域[33]单元,较少研究关注村域等更微观的尺度和多尺度的空间分析,研究单元也多以省域、城域和县域为主,较少有以斑块为研究单元研究村域内“三生空间”的识别划分和优化。另外,由于研究尺度和研究单元的不同,“三生空间”不同的研究尺度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及弥补,宏观、中观“三生空间”功能的研究无法指导微观用地布局。本文通过充分界定村域三生空间的内涵,综合协调多类专项规划,从下至上地归并用地类型,对村域尺度、典型低丘缓坡地区进行三生空间划定,为“三生”功能空间划分体系提供实例支撑。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杨树村隶属于湖南省湘乡市东郊乡(图1),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西部、湘乡市中心区域北面,村域南端距湘乡市中心城区仅1 300 m,有沪昆高速和乡道穿梭而过,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杨树村地处湘中丘岗地向河谷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典型的丘岗地区,南部为石江河冲积平原,其形似一片杨树叶,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条件。2017年村域面积为710.24 hm2,下辖19个村民小组。农业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辅以生猪、家禽养殖和林果业,为典型的粮猪型经济结构。村内工商业经济落后,劳动力人口多外出务工,老幼妇弱病残人口留守村内,劳动力资源短缺。土地利用程度不高,休耕退耕问题比较突出。杨树村作为典型的低丘缓坡山地类型村庄,具有湘中村庄共有的特性,用于“三生空间”的识别和辨析也具有代表性。
图1 杨树村的地理位置

Fig.1 The location of Yangshu Village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类归并法

一个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多种功能混杂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复杂难辨,但其主导功能形态是唯一且稳定的,相同的土地类型具有相似的功能,这是地类归并法的基本出发点。以2017年国土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作为基础,结合图像解译和外业调查手段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投影转换及边界裁剪处理。根据村庄规划分类细化地类,用地分类划分到中类,协调耦合各类规划数据,进行商品林和生态林的划分,以用地类型为基本单元,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自下至上归并地类(表1),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在地类归并的基础上,运用缓冲区分析及融合处理减少零散、细碎图斑,促使图斑成块成团。空间类型发生冲突的局部区域,根据实际用地类型,参照功能主导性原则进行取舍。
表1 地类归并对照表

Tab.1 The comparison table of land class merge

空间类型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生产空间 农业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商品林)、草地、其他农用地
生活空间 建设用地 城镇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景观与绿化用地、村内交通用地)、采矿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生态空间 生态用地 水域、自然保留地、林地(生态林)

1.2.2 “三线三区”划定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主导生态功能,制定生态保护措施,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是划分生态空间的关键底线。根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其划定范围是高产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主营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划分生产空间的重要界限。依据居民点用地布局安排确定村庄建设边界,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遏制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村庄发展边界是划定生活空间的主要依据。
图2 “三线三区”划定

Fig.2 The delineation of range line and PLES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规划数据涉及湘乡市各个政府部门的空间专业专项规划,分为资源环境约束类规划、经济社会类规划和开发建设类规划,建立基础资料信息库(表2),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坐标系、规划年限、用地分类标准等冲突部分,耦合衔接多源规划数据,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表2 基础资料信息库

Tab.2 The basis storeroom of information

规划类型 资料来源 具体内容
资源环境约束类规划 国土局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DEM、DLG、DOM、国情地理普查数据、土地评价及土壤分级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地质灾害资料
农业局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土壤志、土壤普查资料
林业局 林地利用保护规划、林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规划
环保局 生态红线划定成果、环境保护规划
水利局 水利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经济社会类规划 统计局 统计年鉴、乡镇基础经济数据、产业类型和结构、产业发展趋势
农开办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计资料、农开项目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村委会 行政村人口情况、村志、村民发展意愿调查
农经站 户均耕地、宅基地、土地承包情况、土地流转经营情况
开发建设类规划 发改委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交通局 乡村公路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
规划局 县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
旅游局 县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2 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分类体系

2.1 村域三生空间内涵界定

生态空间是指以提供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为主的地域空间,具有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包括生态公益林、自然保留地和水域。生产空间是指以土地作为载体进行物质供给、基础生产以及间接生产的地域空间,具有食物供给、原材料供给、能源供给等多种功能,包括耕地、园地和商品林等。生活空间是为居民日常活动提供生活居住、娱乐消费和文化休闲的地域空间,具有空间承载、生活保障、精神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包括农村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等。

2.2 “三生”空间确立指导思想和划定原则

指导思想:立足于村域现有各类用地及其布局,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优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用地结构,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集约低碳的农业用地为主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住宅用地为主的生活空间及山清水秀的生态用地为主的生态空间。
划定原则:①生态优先的原则。立足村域生态环境本底和资源承载能力,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确立生态空间。②“三线”并存的原则。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村庄建设边界三条红线,强化村域层面的“三生”共生空间。③统筹发展的原则。统筹村庄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产业融合用地需求,复合利用土地,提高用地效益,确立全村“三线”协调的管控区域。

3 研究结果

3.1 地类细化结果

基于杨树村村域数据精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运用ArcGIS10.2软件,用杨树村行政界限裁剪1∶10 000乡镇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将杨树村现状数据对照1∶2 000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进行地类的细化,将所有线状地物根据实际形状拓展为面状地物,并附上相应的地类属性。按照村规分类,将用地类型分为三个一级类: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
对杨树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识别与提取,得到20类土地利用二级分类,绘制出高精度、大比例尺的村域现状图。利用GIS几何计算得出其相应的地类面积(表3)。
表3 杨树村土地利用二级地类面积

Tab.3 The acreage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of theYangshu village

村规土地利用类型
二级分类
面积(hm2 村规土地利用类型
二级分类
面积(hm2
耕地 220.06 景观与绿化用地 0.00
园地 5.87 村内交通用地 2.16
林地(商品林) 242.59 采矿用地 0.00
草地 0.73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0.00
其他农用地 63.80 对外交通用地 14.14
城镇用地 0.00 水利设施用地 0.78
住宅用地 31.62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0.61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0.60 水域 8.48
经营性建设用地 0.00 自然保留地 0.66
基础设施用地 0.02 林地(生态林) 118.11
杨树村属于湘中地区典型的低丘缓坡地貌,林地的面积最大,耕地其次。村域生态林所占比重大,林地质量好,发挥着水土保持、土壤涵养的功能。石江水库、石江河及坑塘水面镶嵌于青山谷地之中,分布较广,资源丰富。村庄建设用地以住宅用地为主,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景观与绿化用地明显不足,表明杨树村基础建设滞后,居民生活质量一般。

3.2 三生空间划定成果

3.2.1 生态空间划定及保护

落实村域北部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红线,确定了21.38 hm2的水土保持林。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在杨树村中部、南部确定了96.73 hm2省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省级生态公益林。为保护村域良好的绿水青山环境,加强石江水库、石江河水域的保护,将石江水库、石江河水域作为生态水体,与水土保持林、生态公益林一并划入生态空间。村域生态空间总面积为142.91 hm2图3)。
图3 杨树村“生态空间”的分布

Fig.3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Yangshu Village

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村域的中部和北部,生态林和商品林构成的青山,河、库、渠、塘浑然一体的绿水,构成了村域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环境,为生态村庄的建设创造了先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用地方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防灾等具体措施,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拓展村域北部的水土保持林及村域中、南部的生态公益林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变单一功能的生态用地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复合用地。加强石江水库、石江河水域的保护,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实施“以绿代水”、增加植被覆盖等措施,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3.2.2 生活空间划定及建设

根据村域村庄建设用地分布状况,落实乡镇规划中的集中安置居民点,结合居民的村庄发展意愿,确定村庄建设规模。对分散居民点进行缓冲区分析,规避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线,划定村域生活空间,总面积为121.72 hm2图4)。
图4 杨树村“生活空间”的分布

Fig.4 The "living space" of Yangshu Village

生活空间主要沿村级主干道分布,大部分位于交通区位佳、现有住宅用地集中的地区。以沪昆高速、石江水库为界,生活空间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大生活片区。在乡村产业多样化中激活与扩展宅基地功能,通过低效闲置宅基地的再利用,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拓展集体土地用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发展旅游设施,激发村民住宅复合餐饮、住宿、娱乐等多种功能,借鉴浙江坡地村镇建设模式,适度开发低丘缓坡,高质量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建设“房在林中、园在山中”的山水林田路房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村镇。

3.2.3 生产空间划定及利用

生产空间在乡村是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以外的广阔空间。根据村域农业生产现状,以基本农田分布范围为主、辅以林业用地分布范围,考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用地的复合利用特点,划定生产空间,总面积为445.61 hm2图5)。
图5 杨树村“生产空间”的分布

Fig.5 The "production space" of Yangshu village

生产空间广泛分布于村域南部石江河左岸冲积平原中,主要地类为耕地,地块连片,田坎系数低,地均耕地面积大。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将休闲农业、养生度假、科技展示、文化艺术、农耕体验和旅游观光等有机结合,形成包含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特色农业、共享农业、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内容的新型农业,构成以农科教旅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实现强农的发展目标。

3.2.4 杨树村三生空间划定成果

在三区划定的基础上,将单一功能空间进行整合,加入交通辐射带、产业发展链区、生活片区等内容,形成杨树村最终的生产生活生态规划图(图6)。在划定自然要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杨树村的产业结构、用地方向、居民生活范围等社会经济要素,充分结合村域特色及居民的发展意愿,在规划图中加入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路网建设、产业发展等多种规划要素和内容,形成全域空间规划,从而在杨树村实现国土规划与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村庄规划、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多规的底图叠合、数据融合、政策整合。
图6 杨树村“三生空间”划定成果

Fig.6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of Yangshu village

3.3 三生空间分布特征

杨树村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呈现扩散式的分布特点,符合杨树村以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其分布范围大,对村域农业粮食安全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杨树村生态空间集中分布在村域的中部,形状不规整,与林地的分布特征相似,其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资源较好,稳定的生态系统起着防治土壤侵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为其他空间提供生态保障。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和公共生活的必要空间,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状况。杨树村生活空间分布呈现南部相对集中与北部分散并存的特点,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生活空间围绕交通线路集中分布且规模较大,北部生活空间零星分布且规模较小,集约利用程度较差;生活空间以农村住宅用地为主,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杨树村生活空间存在着引导住宅集中布局和优化结构的内部需求。
总体来看,杨树村的三生空间毗邻度高,功能之间互相补充,村域土地复合利用具有独特优势,但空间功能之间的作用不单是正面影响,同时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极有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杨树村产业融合发展需确保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在此前提下进行用地模式的创新,适度开发低丘缓坡,建设成业态丰富、土地集约的生态型村庄。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科学界定三生空间内涵,运用遥感和GIS空间技术手段,综合考虑多个规划成果,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村庄发展边界作为限定因子,在杨树村划定了三生空间范围。结果表明:杨树村生产空间面积为445.6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生态空间面积为142.9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2%,生活空间面积为121.7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14%。生产空间占据主导地位,表明在新农村建设阶段,农业生产仍然是杨树村发展的重点,根据“三生空间”划定成果及特征,确定杨树村村庄类型为集聚提升类;杨树村三生空间比例结构较为均衡,空间分布交错互融,表明杨树村发展融合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发展新型复合农业成为杨树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三生空间划定对村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利用GIS划定三生空间往往随着研究尺度和具体区域的变化而差别较大,村域的三生空间划定以村庄规划为基础,将用地地类根据遥感影像细化精度,并结合外业调查补充手段,将村庄的每一块用地搞清楚。在进行从下至上的用地类型归并过程中,准确性较高,充分尊重了村民的发展意愿,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具有规划发展方向的合理性。但杨树村三生空间的划定依赖于高度精确的用地类型,对GIS和RS技术要求较高,仅适用于微观尺度应用。
[1]
丁菡. 基于“三生”空间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8, 31(9):11-18,34.

[2]
赵雲泰, 葛倩倩. “多规合一”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以榆林试点为例[J]. 国土资源情报, 2018, 212(8):24-31.

[3]
王琳. 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底图绘制的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工程咨询, 2018(8):28-34.

[4]
龙花楼. 乡村重构专辑序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579-580.

DOI

[5]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等.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677-687.

DOI

[6]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7]
刘燕.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3):5-9.

[8]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地理学报, 2017, 72(7):1 290-1 304.

[9]
扈万泰, 王力国, 舒沐晖. 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J]. 城市规划, 2016, 40(5):21-26.

[10]
陈龙, 周生路, 周兵兵, 等.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J]. 经济地理, 2015, 35(2):155-162.

[11]
武占云. 贵安新区空间布局及三生空间划分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2]
吕立刚, 周生路, 周兵兵, 等.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2):1 442-1 449.

[13]
王颖, 刘学良, 魏旭红, 等. 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和实践初探——从“三生空间”到“三区三线”[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4):65-74.

[14]
白世强.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一空间用途管控的探索与思考[J]. 资源导刊, 2018(2):18-19.

[15]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2):121-128.

DOI

[16]
于莉, 宋安安, 郑宇, 等. “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分析——以昌黎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2):89-96.

[17]
耿守保, 朱婉芮, 石培礼. 太行山区“三生空间”的功能分类与空间分布(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3):246-255.

DOI

[18]
李广东, 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1):49-65.

DOI

[19]
支小军, 李宗阳, 张雪唱, 等. 三生空间视角下宁夏—内蒙古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1):65-70.

[20]
高雁鹏, 徐筱菲. 辽宁省特色小镇三生功能评价及等级分布研究[J]. 规划师, 2018, 34(5):132-136.

[21]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等. 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6, 38(11):2 072-2 081.

[22]
樊杰, 王亚飞, 汤青, 等.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 2015, 35(1):1-10.

DOI

[23]
周侃, 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39-52.

DOI

[24]
胡玉玺, 吴晓磊, 马世昌, 等. 湿地“三生”空间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分析——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7):173-180.

DOI

[25]
王成, 唐宁. 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 地理研究, 2018, 37(6):1 100-1 114.

[26]
黄金川,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03(2):211-220.

[27]
樊杰. 广东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配置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28]
方创琳.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科学基础与框架体系[J]. 经济地理, 2013, 33(12):1-9.

[29]
刘彦随, 王介勇.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529-536.

DOI

[30]
朱媛媛, 余斌, 曾菊新, 等. 国家限制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4):26-32.

[31]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等. 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其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5):11 070-1 079.

[32]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等.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8):67-73.

[33]
吴宇鑫, 赵牡丹, 刘婷. 眉县“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6(3):478-48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