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域三生空间划定与实证研究
李晓青(1963—),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管理、区域开发与规划。E-mail:lixiaoqing1919@126.com。 |
收稿日期: 2019-03-24
修回日期: 2019-07-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The Deline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Vill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Received date: 2019-03-24
Revised date: 2019-07-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三生空间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是村域农业粮食生产、生态景观保护、村庄发展建设的关键。文章围绕产业融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界定村域三生空间内涵,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分类体系和框架,依据三线作为限定界线,在实例村构建了村域空间规划体系。结果表明:杨树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状态佳,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445.6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142.9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2%,以居民点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21.7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14%;确定杨树村的村庄发展模式为集聚提升类,适宜多层次多结构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李晓青 , 刘旺彤 , 谢亚文 , 徐修桥 , 代杰 . 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域三生空间划定与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 39(10) : 146 -15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0.019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ion, ecologic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the village area.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 villag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the instance villag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villag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framework of land use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various kinds of special planning, using three lines as the boundar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overall integration degree and adjacent state in the Yangshu village are in good health, the production space area of the villag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is 445.61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62.7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the ecological space area lead by forest land is 142.91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20.12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and the living space area based on residential land is 121.72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17.1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Yangshu village is defined as agglomeration promotion type, which is suitable for multi-level and multi-structure r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表1 地类归并对照表Tab.1 The comparison table of land class merge |
空间类型 | 一级地类 | 二级地类 |
---|---|---|
生产空间 | 农业用地 | 耕地、园地、林地(商品林)、草地、其他农用地 |
生活空间 | 建设用地 | 城镇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景观与绿化用地、村内交通用地)、采矿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
生态空间 | 生态用地 | 水域、自然保留地、林地(生态林) |
表2 基础资料信息库Tab.2 The basis storeroom of information |
规划类型 | 资料来源 | 具体内容 |
---|---|---|
资源环境约束类规划 | 国土局 |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DEM、DLG、DOM、国情地理普查数据、土地评价及土壤分级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地质灾害资料 |
农业局 |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土壤志、土壤普查资料 | |
林业局 | 林地利用保护规划、林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规划 | |
环保局 | 生态红线划定成果、环境保护规划 | |
水利局 | 水利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 |
经济社会类规划 | 统计局 | 统计年鉴、乡镇基础经济数据、产业类型和结构、产业发展趋势 |
农开办 |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计资料、农开项目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 |
村委会 | 行政村人口情况、村志、村民发展意愿调查 | |
农经站 | 户均耕地、宅基地、土地承包情况、土地流转经营情况 | |
开发建设类规划 | 发改委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
交通局 | 乡村公路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 | |
规划局 | 县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 | |
旅游局 | 县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
表3 杨树村土地利用二级地类面积Tab.3 The acreage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of theYangshu village |
村规土地利用类型 二级分类 | 面积(hm2) | 村规土地利用类型 二级分类 | 面积(hm2) | |
---|---|---|---|---|
耕地 | 220.06 | 景观与绿化用地 | 0.00 | |
园地 | 5.87 | 村内交通用地 | 2.16 | |
林地(商品林) | 242.59 | 采矿用地 | 0.00 | |
草地 | 0.73 |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 0.00 | |
其他农用地 | 63.80 | 对外交通用地 | 14.14 | |
城镇用地 | 0.00 | 水利设施用地 | 0.78 | |
住宅用地 | 31.62 |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 0.61 | |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0.60 | 水域 | 8.48 | |
经营性建设用地 | 0.00 | 自然保留地 | 0.66 | |
基础设施用地 | 0.02 | 林地(生态林) | 118.11 |
[1] |
丁菡. 基于“三生”空间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8, 31(9):11-18,34.
|
[2] |
赵雲泰, 葛倩倩. “多规合一”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以榆林试点为例[J]. 国土资源情报, 2018, 212(8):24-31.
|
[3] |
王琳. 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底图绘制的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工程咨询, 2018(8):28-34.
|
[4] |
龙花楼. 乡村重构专辑序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579-580.
|
[5] |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等.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677-687.
|
[6]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7] |
刘燕.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3):5-9.
|
[8] |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地理学报, 2017, 72(7):1 290-1 304.
|
[9] |
扈万泰, 王力国, 舒沐晖. 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J]. 城市规划, 2016, 40(5):21-26.
|
[10] |
陈龙, 周生路, 周兵兵, 等.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J]. 经济地理, 2015, 35(2):155-162.
|
[11] |
武占云. 贵安新区空间布局及三生空间划分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2] |
吕立刚, 周生路, 周兵兵, 等.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2):1 442-1 449.
|
[13] |
王颖, 刘学良, 魏旭红, 等. 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和实践初探——从“三生空间”到“三区三线”[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4):65-74.
|
[14] |
白世强.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一空间用途管控的探索与思考[J]. 资源导刊, 2018(2):18-19.
|
[15] |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2):121-128.
|
[16] |
于莉, 宋安安, 郑宇, 等. “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分析——以昌黎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2):89-96.
|
[17] |
耿守保, 朱婉芮, 石培礼. 太行山区“三生空间”的功能分类与空间分布(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3):246-255.
|
[18] |
李广东, 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1):49-65.
|
[19] |
支小军, 李宗阳, 张雪唱, 等. 三生空间视角下宁夏—内蒙古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1):65-70.
|
[20] |
高雁鹏, 徐筱菲. 辽宁省特色小镇三生功能评价及等级分布研究[J]. 规划师, 2018, 34(5):132-136.
|
[21] |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等. 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6, 38(11):2 072-2 081.
|
[22] |
樊杰, 王亚飞, 汤青, 等.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 2015, 35(1):1-10.
|
[23] |
周侃, 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39-52.
|
[24] |
胡玉玺, 吴晓磊, 马世昌, 等. 湿地“三生”空间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分析——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7):173-180.
|
[25] |
王成, 唐宁. 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 地理研究, 2018, 37(6):1 100-1 114.
|
[26] |
黄金川,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03(2):211-220.
|
[27] |
樊杰. 广东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配置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28] |
方创琳.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科学基础与框架体系[J]. 经济地理, 2013, 33(12):1-9.
|
[29] |
刘彦随, 王介勇.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529-536.
|
[30] |
朱媛媛, 余斌, 曾菊新, 等. 国家限制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4):26-32.
|
[31] |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等. 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其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5):11 070-1 079.
|
[32] |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等.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8):67-73.
|
[33] |
吴宇鑫, 赵牡丹, 刘婷. 眉县“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6(3):478-48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