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朝鲜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格局

  • 张沁晨 , 1, 3 ,
  • 张平宇 , 1, 2, ,
  • 王冬艳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吉林长春 130102
  •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北京 100049
  • 3.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吉林长春 130061
※张平宇(1966—),男,吉林柳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E-mail:

张沁晨(1996—),男,江苏海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19-04-19

  修回日期: 2019-07-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2017FY1013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1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179)

North Korean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Spatial Pattern

  • ZHANG Qinchen , 1, 3 ,
  • ZHANG Pingyu , 1, 2, ,
  • WANG Dongyan 3
Expand
  • 1.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Chinese Academy Sciences,Changchun 130102,Jilin,China
  • 2. Collea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 3.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Jili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4-19

  Revised date: 2019-07-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朝鲜半岛形势变化,朝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倍受关注。基于历史研究资料和2008年联合国协助下开展的朝鲜人口普查报告,初步研究了朝鲜城市化的发展过程、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朝鲜的城市化过程经历了雏形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集中发展阶段和迟滞发展阶段,正处于复兴发展阶段。朝鲜城市规模等级总体上属于中等首位分布,不同区域城市密度差别较大,城市化率的空间关联度弱。目前朝鲜初步形成了平壤、咸兴和清津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两条城市发展轴和以平壤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朝鲜的城市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主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和国家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布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朝鲜半岛形势积极转变和朝鲜扩大改革开放,朝鲜城市化发展将获得强大的新动力,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本文引用格式

张沁晨 , 张平宇 , 王冬艳 . 朝鲜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格局[J]. 经济地理, 2019 , 39(10) : 14 -2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0.003

Abstract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long been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or more than half a-centu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DPRK's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research materials and the DPRK population census report conduc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in 2008, this paper initial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hase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mpact factors of DPRK urbanization. The country'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undergone a nascent development phase, a recovery development phase, a concentrated development phase and a sluggish development phase, and by now it is in a revival phase. DPRK cities show a medium primacy hierarchy, and the density of cities varies in region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urbanization rate is weak. At present, DPRK has initially formed 3 urban clusters with Pyongyang, Hamhung and Chongjin as central cities, 2 urban development axes in the east and west coastal areas and 1 metropolitan area with Pyongyang as the core.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pattern of DPRK urbaniza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state system and polic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yout etc. With the positive situation chang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expans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P.R. Korea's urbanization will gain a strong new impetus to make a spatial pattern for opening up.

朝鲜是东亚地区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国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朝鲜目前仍被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承受着以美国主导的严重的经济制裁。然而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金正恩与文在寅的多次会谈以及两次“金特会”的顺利进行,为改善朝韩关系和增强朝美政治互信释放了积极信号。同时2018年以来金正恩先后四次访问中国,不仅使中朝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使得朝鲜半岛国际环境大大改善[1]。朝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位于亚洲主要供应链的中间节点,在这条供应链上,中国、韩国和日本都是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朝鲜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面临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所以朝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趋向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朝鲜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既是了解和认识当代朝鲜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朝鲜社会变迁的有效途径。
朝鲜的城市化肇始于日据时期的殖民地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朝鲜建国后其城市化建设是在“主体思想”、“先军政治”和“金日成金正日主义”等朝鲜国家政治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点,而且受国际政治环境影响较大。195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是朝鲜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依靠苏联的援助,朝鲜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乡村人口大幅下降,城市化发展较快。然而,苏东剧变后,失去了稳定的能源供应,粮食短缺严重,再加上国际经济封锁制裁,朝鲜的城市化举步维艰。
目前关于朝鲜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可以查阅到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韩国和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并不充足。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朝鲜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朝鲜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朝韩城市经济合作及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关于朝鲜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包括从城市行政单元、城市人口和城市工业发展等方面对朝鲜27座主要城市进行分析[2],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论述了朝鲜城市发展的变化和区域平衡[3-4],介绍近年来平壤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方面的变革,并对平壤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分析朝鲜主要城市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建筑特征[6],探究朝鲜的历史文化城市开城成为社会主义城市后所发生的变化和保存状况[7],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朝鲜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平壤城市内部空间配置的影响[8],揭示平壤的首都建设规划及城市建筑体现的政治权力空间[9]。朝韩城市经济合作及协同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借鉴中国香港和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模式设想构建朝韩经济合作的“连接城市”(Link City)[10],通过城市相似性分析比较1980年代韩国城市与2015年朝鲜城市地理信息[11],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启示[12],预测朝鲜半岛统一后,朝鲜面临开放的全球市场,以采矿业等“老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可能面临困难及解决途径[13]。国内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分析朝鲜城市规划理念和设计特色[14],概括朝鲜的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与东亚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差异[15],分析东北亚地区各国城市规模、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职能类型[16],基于交通网分析朝鲜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17]等。
本文试图从宏观尺度研究朝鲜城市化时空演变过程,揭示朝鲜城市规模分布和密度分布的特征以及城市化率的空间关联性,明确朝鲜城市化空间格局,探讨朝鲜城市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目的是深化对朝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认识,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朝经贸合作、边境地区合作开发与城市建设等提供参考。

1 朝鲜城市化过程回顾

1.1 雏形发展阶段(1910—1945)

朝鲜现代城市的发展始于日据时期,日本统治当局通过一系列法令和强权手段,构建起旨在维护殖民统治的朝鲜城市规划体系,组织实施了朝鲜城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用途分区管制[15]。殖民地工业化和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是该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为了便于将掠夺来的矿产资源运回日本,殖民地工业资本中居垄断地位的日室、东拓、日立等日本财团争先恐后地把工厂集中建设在沿海城市和港口[18],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为了加快朝鲜经济的殖民地化和对中国的侵略,日本统治者相继修建了京城(今首尔)至釜山(京釜线)、京城至新义州(京义线)以及连接朝鲜海岸同中朝国境线的满浦、惠山等6条铁路线[19],一些交通线节点城市随之形成。1940年代,平壤人口已接近30万,清津近20万,还形成了咸兴、开城、镇南浦(南浦)、元山、新义州、海州、城津(金策)等5~10万人口的城市。

1.2 恢复发展阶段(1953—1969)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朝鲜半岛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然而在美苏两大势力角逐的影响下,朝鲜半岛先后成立了南北两个政府,没能实现半岛统一。直到1948年9月9日,金日成向全世界宣告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建国不足三年就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使朝鲜的城市几乎变成了废墟,所以战争结束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家园,恢复工农业生产,对受到战争破坏的城市及其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恢复重建。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如匈牙利、东德和波兰曾分别参与平壤、咸兴和清津等主要城市的规划工作,创造了具有朝鲜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结构[20]。朝鲜城市空间结构采用单核结构,每个城市同时拥有农业、工业和住宅功能。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张住房靠近工作地点和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所以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以线性模式布置,以方便工人生产生活。不同于资本主义城市规划注重发挥市中心土地的商业价值,市中心地段以布局商业服务设施为主,朝鲜政府控制所有城市空间的开发和使用权,将城市中心广场作为主体思想等革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空间场所。经过十多年恢复建设,1960年代朝鲜城市化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城市化率大幅上升,由1960年的40.2%增长至1969年的51.61%,年均增长1.3%(图1)。由于朝鲜战争期间沿海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朝鲜将军工企业有计划地向北部内陆腹地迁移,在那里建立起服务于国防的重工业生产体系[2]。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布局更加注重国防和战争需求,内陆城市建设受到重视,城市发展集中在北部内陆的慈江道和两江道。以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是发展内陆城市的主要原因[3-4]。这一时期以江界、惠山、满浦、熙川为代表的以军事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内陆城市迅速扩张,其中江界的人口增长最为显著,1967年人口达到17万,成为当时朝鲜人口规模排第五的城市。
图1 朝鲜城市化率增长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

Fig.1 DPRK’s urbanization rate from 1960 to 2015

1.3 集中发展阶段(1970—1989)

1970、1980年代首都平壤及邻近的平安南道地区发展显著。该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多为优质无烟煤。朝鲜因为缺少石油和天然气,缺少开发水电资源的资金,使得煤炭成为动力和能源生产的关键[21]。大量开采煤炭成为解决电力紧张、维持国民经济基础工业部门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平安南道南部以平壤为中心向东西延伸80 km的区域和平安南道北部地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入1980年代朝鲜政府试图通过将工厂企业相对集中地布局在首都周边的人口密集区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济效益,挽回自1970年代开始显现的经济颓势[4],这使得该地区的国有资本和劳动力聚集度明显提高。平壤在该时期兴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和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城市化建设取得突出进展。平壤周边也形成了顺川、德川、平城三座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其中顺川市的人口达到35.6万,位列同期城市规模排行第五,此外安州市的人口也接近20万,已经显现出以平壤为核心的都市区雏形。该阶段的城市化率由1970年的54.2%增长至1989年的58.24%,年均增长0.21%(图1)。

1.4 迟滞发展阶段(1990—2011)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走入低潮,美国对朝鲜的制裁比以往更加严重,限制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朝鲜进行贸易往来,这使朝鲜失去了巨大的市场。社会主义阵营市场的消失,使朝鲜的贸易条件更为恶化。1994年金日成主席不幸逝世,内焦外困中的朝鲜人民陷入了无限的悲痛,由天灾带来的内忧与外患产生的压力一道向朝鲜袭来[22]。先是连续两年的大洪水,继而一年的大旱,后又遇台风袭击,朝鲜的农业遭受惨重打击,粮食产量锐减,由此爆发了长达十年的“大饥荒”。与天灾相伴,长期遭受西方封锁和制裁的朝鲜经济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缺少原料、燃料和原油,一些列车停运,不少工厂企业停产。甚至首都平壤也一度供电困难。金正日执政后,将“先军政治”作为朝鲜内政外交的基本战略。“军事第一”和“加强国防力量”成为国家第一要务,一切以军事工作为先,一切以军事工作为重。国防军事建设更加受到重视,每年军费开支占GDP的20%~25%[22]。在此背景下,朝鲜城市化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该阶段趁城市化率由1990年的58.38%增长至2011年的60.56%,21年间城市化率仅增长2.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约0.1%。为克服经济困难,吸引外资,朝鲜借鉴外部经验,自1990年代初起开始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如罗先自由贸易区(1991),金刚山旅游区(1998年),新义州经济特区和开城工业园区(2002年)[23]。但是这些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布局偏远分散,制度和管理与其它地区差异较大、相互隔离,人员和经济交流受限,尤其是这些开发区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不稳定,所以这阶段开发区建设对朝鲜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1.5 复兴发展阶段(2012—)

2011年末,金正日不幸突然离世。2012年,朝鲜新领导人金正恩执掌政权后提出了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行路线,2018年正式宣布停止核试验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朝鲜经济出现明显增长,2015年朝鲜GDP大致恢复到1992年的水平,达到30万亿韩元左右[24]。经济恢复带动了朝鲜城市化复兴,2012年以来朝鲜城市化率增长了1.12%,达到2015年的61.23%,年均增长0.19%,增速是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近两倍。金正恩注重朝鲜的城市化建设,除了要求贯彻金正日遗训,将平壤建设为革命首都、文化中心以及世界级城市,他还多次亲临一线指导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要求将元山葛麻海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朝鲜式海岸城市”,通过三池渊郡创造凝聚现代文明的山区城市典型,将新义州市建设成为“公园城市”等[25]。总之,随着朝鲜半岛形势积极转变,现阶段朝鲜城市化发展显现出复兴发展态势,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朝鲜行政区划底图数据获取自Diva GIS网站(http://www.diva-gis.org/Data),公路、铁路、河流等矢量数据获取自Natural Earth Data网站(http://www.naturalearthdata.com/)。朝鲜主要城市点位置矢量数据来源于维也纳大学“Digital Map of North Korea’s Cities”项目成果(https://koreanologie.univie.ac.at/200413/digital-map/)。其他朝鲜城镇的点位置通过Google Earth电子地图确定。朝鲜人口数据主要依据2008年联合国协助下开展的人口普查报告(DPR Korea 2008 Population Census National Report),该报告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朝鲜人口分布数据,包括朝鲜各地城市人口分布及城市化率情况。对于朝鲜南浦市的人口,本文采纳Dormel Rainer《North Korea’s Cities》一书的说法:2008年人口普查未考虑该地区的城市流动人口,并以该书的研究数据为依据。本文将收集的矢量数据统一至WGS_1984_UTM_Zone_51N坐标系,通过数据叠置形成朝鲜城市分布的区位状况(图2),并在统一的坐标系下进行相关操作。
图2 朝鲜城市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orth Korean cities

2.2 研究方法

2.2.1 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体系中人口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26],相继又有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被提出,用于进一步反映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差异程度和城市化的地区差别。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S 2 = P 1 / P 2
S 4 = P 1 / P 2 + P 3 + P 4
S 11 = 2 P 1 / P 2 + P 3 + P 4 + + P 11
式中:S2S4S11分别表示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P1P2,…,P11分别表示第1到第11位城市人口的规模。

2.2.2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算是一种用于估计概率密度函数的非参数方法[27],是通过对研究区域中的要素点进行圆形区域搜索,对落入搜索区域的点根据其距离搜索中心点的距离远近赋予不同的权重,构建这些要素点的峰值和核来创建的连续表面。其表达式为:
f x , y = 1 n h i = 1 n k x - x i h
式中: k为核函数; h为带宽或平滑参数; n为观测数值; x - x i为估计点 x , y到第 i个观测位置的距离。

2.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用于检验某一现象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单元的现象联系[28]。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探究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解释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ESDA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两部分。
为描述研究对象的全局空间关联格局特征,本文采用Global Moran’s I指数,其表达式为:
I = n i = 1 n j = 1 n w i j x i - x - x j - x - i = 1 n j = 1 n w i j i = 1 n x i - x - 2
式中:I为全局Moran指数; n为研究样本数; x i x j为空间位置 i j的观测值; x -为研究样本观测值的平均值; w i j为空间位置 i j的空间权重矩阵。
采用Local Moran’s I指数测度某一空间单元与周围邻近单元的局部空间关联程度,其表达式为:
I i = x i - x - j = 1 n w i j x j - x - j = 1 , j i n x j 2 n - 1 - x - 2
式中:Ii为空间位置i的局部Moran值,其余变量的含义与公式(5)相同。

3 结果分析

3.1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等级层次。分析城市规模分布是为了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008年朝鲜拥有1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3座人口50~100万的大城市,14座人口10~50万的中等城市以及上百座人口小于10万的小城市(表1)。一级行政区中,平壤直辖市、平安南道、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有大城市分布。咸镜南道的中等规模城市最多有3座,而慈江道、黄海南道、江原道和两江道分别只有1座中等城市,其余均为小城市。朝鲜的城市首位度(2城市指数)为3.05,4城市指数1.24,11城市指数1.27。由于2城市指数介于2~4之间,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均大于1,所以朝鲜城市规模分布属于中度首位分布。平壤是朝鲜的首位城市,人口最为稠密。南浦、咸兴和清津等大城市也是各自区域范围内的首位城市(图3)。朝鲜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城镇规模小,但其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高等级,制造业和高等服务业集中布局于中心城市,所以城市首位度不低。
表1 朝鲜各地区城市规模分布(2008)

Tab.1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in regions of North Korea

地区 特大城市
(>100万人)
大城市
(50~100万人)
中等城市
(10~50万人)
小城市
(1~10万人)
平壤直辖市 1 - - 5
慈江道 - - 1 5
平安北道 - - 2 19
平安南道 - 1 2 15
黄海南道 - - 1 10
黄海北道 - - 2 8
江原道 - - 1 11
咸镜南道 - 1 3 17
咸镜北道 - 1 1 20
两江道 - - 1 4
全国 1 3 14 114
图3 朝鲜城市规模分布(单位:万人)

Fig.3 Size distribution of North Korean cities(Unit:10 000 people)

3.2 城市密度分布

朝鲜城市密度的空间差异明显,通过核密度分析可以发现核密度值由沿海向内陆呈扇形递减,形成了以平壤为中心的核心热点区和以咸兴为中心的次级热点区(图4)。依据统计分析,朝鲜共有万人以上城市132座,平均密度10.95个/万km2。平壤直辖市区域城市密度最高达18.79个/万km2,平安北道、平安南道次之分别为17.23/万km2和14.60个/万km2,而两江道和慈江道的城市密度仅为3.60/万km2和3.61个/万k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朝鲜城市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大同江中下游,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是朝鲜粮食主产区和人口聚集区。而北部的广大内陆地区,高原山地广布,森林面积约占80%,交通不便,人口稀疏,不适宜大规模城市建设。此外,朝鲜陆上南部地区,由于邻近朝韩军事分界线,且处于纵贯朝鲜半岛南北的太白山脉腹地,长期以来安全局势不稳,尚未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布局。
图4 朝鲜城市核密度空间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nuclear density in North Korea

3.3 城市化率及关联度

朝鲜各地城市化率差异明显,平壤周边以及东北部地区城市化率较高,而南部地区则普遍较低(图5)。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可测度朝鲜各郡级地区的城市化率与其相邻区域的空间关联性。经试验,设置距离阈值为66 km,通过GeoDa软件计算得到朝鲜郡域城市化率的全局莫兰指数为0.183,Z值为7.51,经检验得,p<0.01,置信水平为99%,表明朝鲜181个郡级单元的城市化率在全局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较弱,即总体上,朝鲜城市化率较高的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低度聚集。
图5 朝鲜各地城市化率空间分布(单位:%)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rate across North Korea(Unit:%)

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图6),可以发现城市化率高—高型集聚区有两个,一个是平壤直辖市核心区及其北部的平安南道中部地区,另一个是东北部咸镜北道的罗先市、清津市和富宁郡,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历史较长,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密集,形成了高城市化率的聚集区域。而低—低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道、黄海北道和江原道南部,这些地区邻近朝韩军事分界线,长期以来处于朝韩军事对峙的前沿,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化率普遍低于25%,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高—低型异常为沙里院和海州,它们分别是黄海北道和黄海南道的首府城市,由于黄海北道和黄海南道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降雨充沛、土地肥沃,是朝鲜主要农业生产区,农业人口多,与周边地区相比沙里院和海州的城市化率尤为显著。
图6 朝鲜各地城市化率LISA显著性水平

Fig.6 Moran’I Significance map of urbanization rate across North Korea

4 讨论

朝鲜的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和人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是朝鲜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朝鲜山地广布(约占国土面积的80%),地形狭长,河网稠密。绝大多数城市分布于海拔不足200 m的滨海和沿河的平原地带,以滨海城市和三角洲平原城市最多。西部沿海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鸭绿江、大同江、礼成江等河流的三角洲上,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东海岸沿线的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其所在的滨海平原狭窄,背靠低山丘陵,城市建成区直接面海或位于短小河流的河口。
朝鲜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也受到行政区划和制度政策的影响。朝鲜建国后,多次调整行政区划,内陆和边境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新城,极大促进了以往未开发地区的城市发展。例如,1940和1950年代朝鲜先后分平安北道一部分置慈江道,分黄海道为南北两道,分咸镜南道一部分置两江道,并分别为它们成立了首府,从而促进了地区城市体系的形成。朝鲜根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体思想”哲学建构城市。朝鲜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体思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建筑师认为大城市是工人和资产阶级相互碰撞的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深化,工人阶级的生活质量可能下降[7]。因此,朝鲜的城市规划注意控制人口流动,抑制城市扩张,改善住房和工作环境。朝鲜还制定了“城市规模不应太大,以小城市形式建设”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限制了城市的快速扩张。朝鲜不只建造大城市,还注重建造中小城市,以阻止人口频繁迁移,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4]。因此,除首都平壤人口超过100万,南浦、咸兴和清津,人口超过50万外,多数城市规模上限被控制在30~40万。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布局也对朝鲜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交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港口城市和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镇南浦(今南浦)、元山、城津(今金策)、清津原本都只是小渔村,1876—1910年陆续被辟为商港[29-30],成了联系内陆与海外的物资集散地,商贸繁荣、人口聚集,逐渐发展成以港区为中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铁路在朝鲜陆路交通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全国总客货运输量的86%[31],绝大多数朝鲜城市都沿铁路线分布,平壤、咸兴、清津、新义州等大中城市都是重要的铁路枢纽。1950—1970年代内陆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北部铁路线的延伸,铁路极大加强了沿线城市与朝鲜沿海地区以及中、俄边境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联系[17]。此外,朝鲜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大型中央工业项目的建设布局,如朝鲜战争结束后,熙川成为了重要的机械制造业基地,布局有朝鲜最大的机床厂和精密机械厂,城市规模迅速壮大。1970年代,平安南道安州郡建立了大型化工厂和火电厂,安州郡城随之迅速发展成一座拥有十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平安北道的龟城建立了机床厂和纺纱厂后,也形成了一座新城[32]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百年来朝鲜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雏形发展、恢复发展、集中发展、迟滞发展和复兴发展5个阶段。朝鲜大城市较少,城市首位度高,城市规模等级属于中度首位分布。大多数的朝鲜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和东部海岸沿线,北部和南部地区城市稀疏。平壤、咸兴和清津及其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南部邻近朝韩边界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此外海州和沙里院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周边地区。宏观上看,朝鲜的城市分布初步形成了“三心两轴一区”的空间格局,即平壤、咸兴和清津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贯穿西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两条城市发展轴线和以平壤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这样的城市分布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和国家制度与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布局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朝鲜的城市化不但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受到朝鲜与相关利益国家的国际政治关系的严重影响。由于工农业基础薄弱和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短缺,保持正常稳定的对外经贸关系对朝鲜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朝核危机、朝韩和朝美关系的不利影响,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制裁使朝鲜无法获得稳定安全的国际贸易环境,经贸合作渠道受限,国内产品难以出口,国际资本和援助难以进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导致城市化动力不足。2018年以来,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半岛局势显露向好迹象,朝鲜经济发展前景再现曙光。随着朝鲜同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改善以及国内各方面工作转向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朝鲜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将焕发勃勃生机,沿海和边境城市将因为加快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而得到率先发展,城市化质量会得到快速提高,城市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将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1]
张慧智, 金香丹. 新形势下中国与朝鲜半岛经济关系:现状与前景[J]. 东北亚学刊, 2019, 1:8-21.

[2]
Dormels R. North Korea’s Cities-Industrial facilities,internalstructures and typification[M]. Korea, Republic of: Kong and Park, 2015.

[3]
Jo J C, Adler S. North Korean planning:Urban changes and re-gional balance[J]. Cities, 2002, 19(3):205-215.

[4]
Jo J C, Adler S. Planning in the socialist developing country:thecase of North Kore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2, 2(6):251-267.

[5]
Yim D. [UN]precedented Pyongyang:Capital of North Korea[M]. Korea, Republic of: ActarDInc, 2017.

[6]
Yim D, Luna R. North Korea Atlas[M]. Korea, Republic of: DAMDI Publishing Co, 2014.

[7]
박소영. Gaeseong as a Socialist City:What was changed,andWhat was not[J]. YOKSA WA HYONSIL, 2015, 98:341-379.

[8]
Jeong S K, Lee T H, Yong Un Ba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configurations in Pyongyang,North Kore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7:148-157.

[9]
Jun, Kim S, Cho M Y, etc. Power and Space:The Capital Plan-ning in North Korea[J]. Journal of Korea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5, 50(1):21-40.

[10]
Park, Wang M K, Kang P, etc. Role of Hong Kong as a‘LinkCity’for the Success of Shenzhen SEZ in China-Impli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Z’s in North Korea[J]. Journal of Korea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5, 50(1):57-71.

[11]
Won S H, Hwang C S. Urban Similarity Analysis Concerningthe Spatial Facto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jor Cities in South Korea and North Korea[J].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of Korea, 2018, 52(1):127-137.

[12]
Kim, Chang-Kwon. Emigr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duringthe German Reunification Process in the former East German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J]. 경상논총, 2018, 36(2):1-28.

[13]
Dormels R.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North Ko-rean Cities[J]. 북한학연구, 2016, 12(2):37-64.

[14]
周复多. 朝鲜平壤的城市规划与建设[J]. 现代城市研究, 1996(5):29-31.

[15]
魏后凯, 武占云, 冯婷婷. 东亚国家城市化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8(2):39-44.

[16]
顾朝林, 翟炜. 东北亚人文和经济地理[J]. 经济地理, 2019, 39(1):8-20.

[17]
王柏岩. 基于交通网的百年来朝鲜城市网络演化研究[D]. 延边: 延边大学, 2016.

[18]
全松林. 日本统治时期朝鲜的经济和生产力布局[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2(7):28-33.

[19]
郑在贞.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北朝鲜的铁路管理与连接朝鲜、 日本和满洲的新干线的形成[C]//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1039-1 041.

[20]
Sukwoo Yang, DongwhaKwack. The System of City Planningand Development in North Korea:Focused on Development of Kaesong Industrial Complex (KIC)[J].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14, 16(3):109-120.

[21]
洪霆, 周威. 蒙古、 韩国和朝鲜的煤炭工业动态[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1999(4):46-47.

[22]
张锦芳. 冲破“苦难”再铸辉煌——朝鲜结束“苦难的行军”站到新世纪的起点[J]. 瞭望, 2001(6):58-59.

[23]
权哲男. 朝鲜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世界知识, 2018(15):26-28.

[24]
任立冉. 朝鲜对外经济合作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25]
孙泽华. 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中朝贸易的影响及未来经贸合作模式[J]. 对外经贸实务, 2019(1):38-41.

[26]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7]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等.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157-162.

[28]
熊薇, 徐逸伦, 王迎英.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2(30):224-230.

[29]
周国瑞. 清光绪年间朝鲜平壤开港问题研究(1882—1894年)[J]. 历史教学, 2015(20):46-56.

[30]
郝群欢. 近代朝鲜全面开港的决定因素新论[J]. 兰台世界, 2013(12):10-11.

[31]
权哲男. 朝鲜的交通运输瓶颈[J]. 世界知识, 2018(12):28-29.

[32]
张锦芳. 风姿各异的朝鲜城市建设[J]. 瞭望,1983 1983(3):32-3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