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 卢松 , 1 ,
  • 张小军 2
展开
  • 1.上海师范大学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234
  • 2.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中国安徽 芜湖 241003

卢松(1974—),男,安徽黄山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和旅游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19-04-11

  修回日期: 2019-08-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59)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Area

  • LU Song , 1 ,
  • ZHANG Xiaojun 2
Expand
  •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 Scienc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 2.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Anhui,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4-11

  Revised date: 2019-08-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摘要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本文引用格式

卢松 , 张小军 .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 39(12) : 204 -21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2.02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ways of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research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it has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traditions in Huizhou area 52 tourist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1984 to 2016. According to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t includes: the exploration stage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1984-1996), the external capital injection stage(1997-2006) and the promotion stage of whole integration (2007-2016). Every stage demonstrate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mode, product type. brand image, economic performance, stakeholders. Meanwhile, it takes the evolution from sopts, plates to surfac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internal factors (resource endowment, brand image) and external factors (policy, tourist market, traffic net and tourism event), the evolution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hows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1]。传统村落凭借着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古韵氛围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睐[2]。新世纪以来,随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广东开平碉楼与福建土楼等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价值日益显著,吸引各种资本闻风而动,掀起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热潮[3]。旅游业已接替农业成为许多传统村落社区的主要产业,推动着传统村落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旅游发展也成为传统村落集聚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变迁、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4-5]。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旅游研究始于1990年代,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地居民态度与旅游发展影响[6]、旅游开发与文化原真性[7]、传统村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8]、居民生计和生活方式的变迁[10]、空间生产与身份认同[10-11]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研究始于1990年代[12],从早期的关注传统村落资源和产品开发[2]、旅游流和旅游市场[13]、旅游影响与管理[14]、社区参与和景区运营[15]等话题,到后来研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16]、权利关系和日常抵抗[17]、社会空间转型[18]、景观脆弱性及其基因识别[19]、文化保护与传承[20]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单个村落的旅游研究较为全面、系统,有关传统村落旅游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并且已开始涉及到传统村落聚集区的旅游分析,如Dawid等国外学者采用了空间分析和对居民半结构访谈的方法研究了波兰东部拉孜娜—沃达瓦湖区17个旅游村落,分析旅游村落的不同空间安排是如何影响主客互动水平(居民与第二住宅用户的空间融合)[21];国内学者朱桃杏等从旅游资源的集聚屏蔽竞争和古村落市场感知的替代效应等视角,开展了徽州部分古村落差异性开发战略研究[22]。对于传统村落集聚区旅游开发活动在时空上如何动态演化和扩张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

1 研究区概况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古称歙州,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歙州始辖黟、歙、休宁、祁门、婺源和绩溪6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邑(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直至上世纪中叶。从空间位置来看,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与浙、皖、赣三省交界,面积约为1.2万km2[23],大致包括现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除外)、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图1)。古徽州地区是全国少有的传统村落富集区,现存传统村落保护较好且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2008年徽州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2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设立以徽州地域为主体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图1 研究区位示意图

Fig.1 The location of study region

本文以徽州地域的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考察它们旅游开发的过程。40年来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速度较为迅猛,1980年代初仅有棠樾、西递、宏村等个别传统村落被开发,到2016年增加到52个传统村落(图2图3,其中有26个古村落被列入A级景区,各个区县均有涉及。本文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源于实地调研。课题组于2016年9月25—27日赴安徽黟县进行预调研,实地走访了黟县宏村、西递、卢村、塔川、关麓、南屏、屏山、碧山7个旅游开发较早且知名度较高的传统村落;2016年12月4—12日进行深入调研,调查组8人共分成三组,实地走访了案例区域的中国传统村落,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访谈了42名村干部、8个景区管理人员及92位村民。访谈内容主要为本地村落旅游开发时间、旅游开发方式和经营主体、旅游接待人次等。通过不同受访对象观点的相互印证,获取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真实信息。②第二手资料和数据源于徽州各区县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文本资料,包括案例区域政府旅游统计数据,各地的地方志以及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等资料,其中本文空间分析的底图源于2009年黄山市行政区划图(1∶20万)、2007年绩溪县行政区划图以及2012年婺源县地图(1∶11万)。
图2 1984—2016年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数量变化

Fig.2 Quantitative chan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from 1984 to 2016

图3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分布示意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Huizhou

2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

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可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在空间发展特征、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旅游产品类型、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差异明显(表1),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和社区主导的旅游开发探索,第二阶段表现为外来资本注入下的大规模旅游发展,第三阶段为以规模化、资本化、集团化方向为特征的整合提升发展。
表1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阶段及特征

Tab.1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izhou

项目 自主探索阶段(1979—1996年) 外资注入阶段(1997—2011年) 整合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标志性事件
1979年邓小平发表黄山讲话,揭开旅游发展大幕;1984年歙县棠樾牌坊群售0.2元/人门票 1997年8月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承包宏村等村落经营权为标志 2012年黟县成立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开发数量/个 9 30 13
驱动力量 农村精英、村委会 社会资本 国有资本、社会资本
旅游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和社区主导开发模式为主 企业主导和社区主导为主 企业主导、政府主导和混合开发
经营组织方式 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方式 旅游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特征 市场化特色更加明显,开始引入国际化
旅游产品类型 简单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旅游 以文化遗产观光为主、以文化休闲为辅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
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 形象模糊,西递一家独大 宏村、婺源强势崛起,同质化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竞争大于合作 整体形象日益鲜明,徽州文化品牌下的差异化发展,合作大于竞争
经济效益 总体上看游客人数较少,旅游收入较少 游客人数剧增、经济效益明显 游客人数大幅提升,旅游收益显著增加
利益主体关系 较为和谐 不和谐,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化 总体平稳
空间特征 零星分散 南北两大组团 全域扩散,网络化趋势

2.1 自主探索阶段(1979—1996年)

1979年邓小平在黄山讲话,揭开我国旅游发展大幕。这一时期,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旅游活动处于自发状态,受交通条件、产业设施、收入水平等限制,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24]。1984年,歙县的棠樾村牌坊群开始由村里售0.2元/人的门票,标志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起步[25]。此后,西递、宏村﹑南屏﹑呈坎村、龙川等传统村落相继开展旅游开发。在这一阶段参与旅游开发的徽州传统村落较少,共有9处,占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的7.6%,占旅游开发村落总数的17.3%,空间上表现出零星分散的特征。从开发模式来看,以政府主导型和社区自主开发两种模式为主(图4[26],开发主体单一,如1986年黟县县政府成立“黟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决定以西递、宏村为试点,进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宏村由黟县旅游局负责开发,西递、南屏由当地村委会集体自主负责开发。从经营模式来看,旅游开发商在传统行政体制下从事旅游经营,经营规模小,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方式。从产品类型看,主要为简单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旅游,旅游开发投入不大,主要表现在清理小溪、村落环境整治等,向游客开放村民私有的古老宅院,供其游览参观是当时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
图4 1996、2011和2016年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核密度分布图

Fig.4 Nuclear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in 1996,2011 and 2016

从经济效益来看,游客人数较少,旅游收入较少,以黟县宏村为例,1996年接待游客仅为1.54万人次,门票收入仅为12.84万元;从利益主体关系看,由于游客不多、旅游门票收入不高,政府、村民、游客等利益主体之间矛盾不大。该阶段参与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较少,空间上零星点状分布,景点本身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还很粗放,各景区之间的联系较弱,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27]

2.2 外资注入阶段(1997—2011年)

本阶段主要表现为村落外部资本大量介入旅游开发。进入19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在黄山旅游的辐射效应带动下,到徽州地区参观古民居、古村落的游客日益增多[28]。尤其是2000年黟县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进入快车道[29]。以1997年8月黟县县政府引进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开发宏村、南屏、关麓古村落为标志,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期新开发的传统村落共有30个,占中国传统村落总数的25.2%,占旅游开发村落总数的57.7%。从空间上看,歙县雄村和许村、徽州区的蜀源和西溪南村开始得到开发,南部婺源县开始强势崛起,集中开发了李坑、晓起、理坑、江湾等村落,形成了南北遥相呼应的发展态势。从产品类型看,该阶段还是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为主,但是开始出现了文化休闲产品,如2001年以古村落为主申报的“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获批3A级景区,2003年“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和2005年“西递·宏村杯”中国黟县摄影大展先后举办,2005年绩溪县举办首届徽菜美食文化节,2005年西递猪栏一吧和2008年碧山猪栏二吧先后开业。从经济效益来看,游客人数较前一阶段大幅提升,旅游收益也逐年增加,以宏村为例,2011年游客达到119万人次,门票收入高达6 578万元。
为了解决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资金不足问题,该阶段政府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旅游资源以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开发,众多民营资本进入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外来企业、社区居民等为主要代表的多元化开发主体,改变了过去单一靠政府投入局面。如2001年徽州呈坎灵山旅游公司承包呈坎景区、江西金叶集团承包经营婺源李坑景区,2002年黄山当代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卢村景区、安徽航佳旅游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绩溪县龙川景区、上海复兴集团承包经营唐模景区(后被安徽旅游集团收购)、黄山金马股份有限公司承包经营雄村景区,2003年上海市竹山投资公司承包经营歙县许村、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承包经营婺源县思溪延村景区、浙江盾安集团承包经营婺源晓起村等。从经营模式来看,不少大型民营资本(如北京中坤集团)参与到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村落景区管理走向规范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特征[30]。再如2007年婺源县政府主导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等外部资本入主婺源,成立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和经营江湾、李坑、晓起、思溪、延村、汪口、江岭等12家景区[31]。从利益主体关系来看,由于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兴起古村镇旅游,游客人数剧增、门票收入增长迅速,带来了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尤其是外部投资商与村民之间矛盾迭出,焦点集中在门票收入分配方案上,如2000年宏村、2002年李坑都出现过村民堵路现象,2011年李坑景区因为利益冲突甚至关闭了2个月,导致承包合同不断修改。这一阶段在政府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推动下,参与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明显增多,空间上呈现出南北组团板块式发展格局。与旅游行业相配套的吃、住、行、购、娱等旅游接待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产品仍然以观光休闲为主,资源利用低效[32]。各个村落景区之间联系增强,旅游目的地开始注重品牌形象(如婺源推出“中国最美乡村”宣传口号),推出组合游览线路。

2.3 整合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黟县正式成立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进入整合提升开发阶段。其特点是旅游经营管理主体减少,在县级政府主导下,由社会分散经营向县域旅游资源整合,由鼓励民营资本单点开发变为组建一个统一的旅游股份公司,旅游开发朝着规模化、资本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从纯景点打造到综合要素的全面提升。如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收购屏山村、卢村、西递、塔川、关麓的旅游经营权,实现黟县旅游大景区的一体化经营和管理,现拥有7个旅游景区。这时期新开发的传统村落共有13个,占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总数的25%,同时旅游发展意识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古村落,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呈现出全域拓展的态势(图4)。
在开发模式上,以政府、企业主导为主,同时在绩溪县的伏岭村、黟县的柯村和下梓坑村出现了新的混合开发模式,即政府加企业加农户的方式,政府负责发展规划和制度设计、市场监管,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组织客源,农户则参与经营。经营组织上,市场化特色更加明显,开始引入国际化元素,如2012年中法首个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唐模国际乡村酒店正式营业,获得法国乡村家庭旅馆联合会品牌使用权;国际顶级奢华度假酒店品牌悦榕庄(宏村)2015年试营业。从产品类型看,该阶段形成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的格局,诸多旅游休闲度假新业态不断涌现,以西递猪栏系列酒吧和唐模的法国家庭旅馆肇始的徽州高端民宿蓬勃发展(2015年黄山市评比推出“徽州民宿二十佳”),碧山猪栏三吧、碧山书局、洛七慢递、篁岭晒秋人家、奇墅湖度假村等星罗棋布,出现了宏村阿菊(2013年)、婺源“梦里老家”(2014年)等乡村大型旅游影视演艺产品,黄山西递音乐节、中国篁岭晒秋文化节等各种乡村节庆互动异彩纷呈。从经济效益来看,游客人数大幅提升,旅游收益显著增加。如宏村旅游人次最多,2015年达到186万,其次是棠樾牌坊群,2015年共接待游客137.8万人次,再如2014年婺源县接待游客达1 283万人次,门票收入3.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该阶段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总体上得到妥善解决、较为平稳;行业协会(或联盟)逐渐得到发育,如2013年宏村乡村客栈成立、2017年黄山市和宣城市等组成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营销联盟”正式启动。本阶段区域内旅游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发展,旅游开发空间上全域面状网络集群化分布格局明显,景区开发程度进一步加深,旅游产品内容进一步丰富,旅游新业态大量涌现。

3 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与格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村落因素、市场因素、政府因素以及相关支持促进因素等方面,它们在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时空演化中分别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主导性和促进性力量的作用。

3.1 村落因素——基础性力量

村落因素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涉及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品牌形象等条件。资源禀赋主要包括传统村落文化积淀和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其中文化积淀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级别等。徽州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遗存类型丰富,传统村落分布之广、密度之高国内罕见,国家级传统村落就有119个(截止到2016年底),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33]。从空间上看,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各区县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表2),黟县、歙县、徽州区均具有较密集的传统村落密度和数量,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坐落于黟县,区内30多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2/3都集中在三个地方,名胜古迹众多、文物价值较高;婺源县保留的传统村落也较多,且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组合较好;祁门县、休宁县和绩溪县传统村落旅游资源遗存的总体数量相对偏少。资源禀赋对于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分布和先后顺序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时间上看,早期一些资源禀赋好的村落得以率先开发,如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徽州区的潜口、呈坎、唐模,歙县的棠樾、渔梁等村落,目前几乎全部是5A级景区;婺源全部是在第二阶段开始旅游开发的(1998年成立县旅游局后);而祁门、休宁则是从2008年之后才开始涉足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从空间上看,旅游开发活动也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富集的县区。
表2 2016年徽州各区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数量

Tab.2 Counties quant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in 2016

区县 中国传统村落(个) 传统村落密度(个/km2 已开发村落(个) 区县 中国传统村落(个) 传统村落密度(个/km2 已开发村落(个)
黟县 31 0.036 12 绩溪县 9 0.008 7
徽州区 8 0.018 6 休宁县 15 0.007 3
歙县 25 0.012 10 祁门县 8 0.004 2
婺源县 23 0.008 12 屯溪区 0 0.000 0
地处交通要道、毗邻著名风景区(黄山)等区位条件较好的传统村落容易得到开发。早期毗邻205国道两侧的潜口、棠樾、呈坎、唐模等村落较早进行了旅游开发;靠近黄山风景区南大门的西递、宏村也较早获得开发,从黄山旅游市场分流中获益。随着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区内交通不断发展,更多的传统村落从闭塞走向开放,区位条件日益改善,获得越来越多的开发机会。另外品牌是旅游发展的巨大无形资产,是构建景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34],影响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进程。借助早期孕育出来的“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品牌形象,黟县一直处于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领头羊;凭借着“最美乡村、梦里老家”品牌宣传,婺源成功塑造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良好形象[62],使得其后来居上,拥有5A景区1个、4A景区5个,2001年更是以“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整体成功申报3A景区。

3.2 市场因素——决定性力量

旅游市场需求是推动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决定性力量。在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早期,专程来传统村落旅游的游客较少,绝大多数来徽州的游客都是去黄山而顺道来游览传统村落[35],同时还有一些美术、建筑设计专业人员慕名前来采风写生。由于徽州区、黟县的许多传统村落临近黄山风景区,可以较好吸纳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辐射效应”(如1992—1997年宏村客流年际变化与黄山之间相关性显著),因而促进了这些村落的开发(如棠樾、潜口、呈坎、西递、宏村)。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消费不断转型升级,旅游市场也由自然观光和文化观光向文化休闲度假转变,人们对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到乡村去寻找先人智慧、寻找乡愁成为了出行游览的新时尚,一夜之间全国兴起了古镇古村旅游热。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产生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徽州位于我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拥有极其广阔的国内客源市场。仅以黄山市为例,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达4 470.8万人次,其中江浙沪三地的游客高达1 326.35万人次,占到国内游客总量的29.67%。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徽州全域范围内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日益深入和扩散,一方面黟县、婺源、徽州区等资源丰富区县不断深入挖掘新的传统村落资源,另一方面祁门、休宁等传统村落遗存相对欠缺的地方也相继介入。与此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强劲的旅游投资,从1997年起以中坤集团为代表的外部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徽州地域,掀起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热潮。

3.3 政府因素——主导性力量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领,中国式的政治经济“推—拉”体制和资本循环中的“自利性”因素的制约[36],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格局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因素主要包括机构推进、政策引领、招商引资、遗产保护等方面。
①机构推进和政策引领。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发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1986年,徽州地区行署旅游局成立,同年,黟县、歙县、休宁县、屯溪区成立旅游局,婺源县于1998年正式挂牌成立旅游局,揭开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序幕[32]。1996年安徽省提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口号,强调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性。2006年结合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得到了所在地政府的高度关注。1998和2004年版的黄山市旅游规划都提到重点发展徽州传统村落旅游。2010年,黄山市围绕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实施“百佳摄影点”建设工程,这其中就有不少传统村落。2016年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获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②招商引资。1993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央地财政分权”迫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突破口。徽州地区有着大量优质的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以经营权转让换取投资成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模式。在此背景下,1997年宏村30年旅游经营权整体出让给北京中坤集团,直接引领了第二阶段“企业开发”的热潮,先后有屏山、棠樾、李坑、呈坎等十几个传统村落经营权在世纪之交被转让。2012年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拉开了整合提升阶段的序幕,开启了以规模化、资本化、集团化为方向的传统村落旅游转型发展进程,这家公司拥有黟县7个景区的经营管理权。③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是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构成了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和基础,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成为其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在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安徽省在全国较早颁布实施了《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皖南古村落申遗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1个,2008年被列为第一个跨省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黄山市政府投资60亿元,开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于2014年实施“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各个县区也出台了相关保护法规文件,其中黟县尤其重视传统村落保护,1998年出台《黟县古民居保护管理方法》,并成立申请世界遗产办公室,推进申遗工作,西递、宏村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成为徽州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这使得黟县在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占得先机。

3.4 支持因素——促进性力量

交通改善、事件节庆、农村精英、新乡绅等因素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格局演化的促进性力量。交通要素是沟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通道和桥梁。在1997年以前,徽州地区交通通达性不高,屯溪通往黄山风景区的道路只有205国道,因此国道两侧的潜口、棠樾、呈坎等村落受益于黄山客流的分流;1994年屯黄公路开通后,促进了西递旅游发展;2004年宏儒公路通车,拉近了黄山到宏村的距离。“十一五”以来黄山市各县先后开通了县城至县内各乡村景区旅游直通车,2007年开通了屯溪—西递宏村的旅游公交线路。2004年徽杭高速正式通车,标志着徽州进入高速公路时代[47],直接促进了沿线歙县相关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2006年婺源县境内的杭瑞高速和德婺高速正式通车,随后沿线的洪村及篁岭村等村落相继参与旅游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合(肥)福(州)高铁开通,徽州已进入高铁时代。这些为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时空变化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徽州地区的重大事件关联紧密。2000年西递、宏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就对整个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起到巨大示范作用;2001年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赴婺源县考察,和以宏村等地为拍摄地的《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奖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良机,直接促进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13];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黄山国际山地车节、中国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等事件节庆活动有效推动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农村精英和新乡绅成为传统村落的重要促进者,如1986年带领村民开发旅游的村支书对于西递旅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西递成为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引领者和社区主导型旅游开发的样板;1987年应天齐创作的水印版画《西递村印象》使得西递古村落闻名天下;2011年广州策展人欧宁和左靖发起了以乡村建设为宗旨的“碧山计划”,直接带动了碧山村的旅游发展;2014年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俞孔坚在徽州区西溪南村发起了“望山生活”乡建实践,促进了西溪南村的旅游开发。

4 结论

以徽州1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和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网络集群化演进态势。
从影响因素上看,旅游市场需求是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时空演化的决定性力量,村落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品牌形象等自身因素构成了旅游开发演化过程的基础性力量,而机构推进、政策引领、招商引资、遗产保护等政府因素成为徽州传统村落旅游时空分异的主导性力量,最后交通改善、事件节庆、农村精英、新乡绅等因素则形成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时空演化的促进性力量。本文研究结论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乡村地域旅游发展动态性的理解,进而认识旅游在传统地域人地关系变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掌握区域传统村落旅游时间演变和空间扩散的若干特征和规律,为类似的传统地域旅游开发、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启示。
[1]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839-850.

DOI

[2]
卢松, 陆林.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05, 20(5):70-73.

[3]
吴文智, 李吉来, 邱扶东. 民营资本介入古村镇旅游开发的历程与问题研究[J]. 旅游论坛, 2014, 7(4):1-6.

[4]
卢松.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旅游科学, 2014, 28(6):13-23.

[5]
Palang H, S Helmfrid, M Antrop, et al. Rural landscapes:Past processes and future strateg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 70:3-8.

[6]
Jimura T. 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site designation on localcommunities-A case study of Ogimachi,Shirakawa-mura,Japa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288-296.

[7]
Medina L K. Com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2):353-368.

[8]
Tucker H. Tourists and troglodytes negotiating for sustainabil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4):868-891.

[9]
Joseph E. Mbaiwa. Changes on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ctivitiesand lifestyles caus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Okavango Delta,Botswa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1 050-1 060.

[10]
Frisv S. Power in the production of spaces transformed by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2, 28:447-457.

[11]
Xue L, Kerstetter D, Hunt C.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rural identity in Chin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6:170-182.

[12]
程乾, 郭静静. 基于类型的古村落旅游竞争力分析[J]. 经济地理, 2011, 31(7):1 226-1 232.

[13]
卢松, 陆林, 王莉, 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04, 24(2):250-256.

[14]
李凡, 金忠民. 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 人文地理, 2002, 17(5):17-20,96.

[15]
黄芳.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 旅游学刊, 2002, 17(5):54-57.

[16]
卢松, 周小凤, 张小军. 旅游驱动下的传统村落城镇化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J]. 热带地理, 2017, 37(3):293-303.

DOI

[17]
周春发. 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日常抵抗——以徽村拆建房风波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2):32-36.

[18]
孙九霞, 周一.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 575-1 589.

[19]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地理学报, 2010, 65(12):1 496-1 506.

[20]
黄震方, 黄睿.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 地理研究, 2018, 37(2):233-249.

DOI

[21]
Dawid S, B S-Ś, Patricia A S & Andrzej T. (2017):Spatial ar-rangements of tourist villages: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J]. Tourism Geographies,DOI:10.1080/14616688.2017.1387808.

[22]
朱桃杏, 陆林. 徽州古村落群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竞合分析[J]. 人文地理, 2006, 21(6):57-61.

[23]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10):1 690-1 898.

[24]
韩卢敏, 陆林, 杨兴柱.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431-438.

DOI

[25]
车震宇. 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村落为例[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5.

[26]
黄芳, 浣伟军.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营模式探讨[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 10(5):58-59.

[27]
刘昌雪, 汪德根. 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 旅游学刊, 2003, 18(6):100-105.

[28]
张琼霓. 皖南古民居、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 10(5):60-63.

[29]
周永广, 吴文静. 皖南古村落群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黄山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 29(10):1 737-1 742.

[30]
李薇. 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以婺源李坑、晓起为例[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31]
冀瑞鹏. 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诉求及表达途径研究——以婺源古村落为例[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3.

[32]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6):1 059-1 074.

[33]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 地理研究, 2004, 23(5):686-694.

[34]
吴丽敏, 黄震方, 周玮, 等.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 2013, 33(8):158-164.

[35]
陆林. 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 地理科学, 1995, 15(1):88-95.

[36]
郭文.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J]. 旅游学刊, 2016, 31(8):29-3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