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卢松(1974—),男,安徽黄山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和旅游管理。E-mail:ahlusong@126.com。 |
收稿日期: 2019-04-11
修回日期: 2019-08-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59)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Area
Received date: 2019-04-11
Revised date: 2019-08-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卢松 , 张小军 .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 39(12) : 204 -21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2.02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ways of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research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it has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traditions in Huizhou area 52 tourist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1984 to 2016. According to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t includes: the exploration stage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1984-1996), the external capital injection stage(1997-2006) and the promotion stage of whole integration (2007-2016). Every stage demonstrate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mode, product type. brand image, economic performance, stakeholders. Meanwhile, it takes the evolution from sopts, plates to surfac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internal factors (resource endowment, brand image) and external factors (policy, tourist market, traffic net and tourism event), the evolution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hows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表1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阶段及特征Tab.1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izhou |
项目 | 自主探索阶段(1979—1996年) | 外资注入阶段(1997—2011年) | 整合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
---|---|---|---|
标志性事件 | 1979年邓小平发表黄山讲话,揭开旅游发展大幕;1984年歙县棠樾牌坊群售0.2元/人门票 | 1997年8月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承包宏村等村落经营权为标志 | 2012年黟县成立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开发数量/个 | 9 | 30 | 13 |
驱动力量 | 农村精英、村委会 | 社会资本 | 国有资本、社会资本 |
旅游开发模式 | 政府主导和社区主导开发模式为主 | 企业主导和社区主导为主 | 企业主导、政府主导和混合开发 |
经营组织方式 | 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方式 | 旅游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特征 | 市场化特色更加明显,开始引入国际化 |
旅游产品类型 | 简单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旅游 | 以文化遗产观光为主、以文化休闲为辅 |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 |
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 | 形象模糊,西递一家独大 | 宏村、婺源强势崛起,同质化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竞争大于合作 | 整体形象日益鲜明,徽州文化品牌下的差异化发展,合作大于竞争 |
经济效益 | 总体上看游客人数较少,旅游收入较少 | 游客人数剧增、经济效益明显 | 游客人数大幅提升,旅游收益显著增加 |
利益主体关系 | 较为和谐 | 不和谐,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化 | 总体平稳 |
空间特征 | 零星分散 | 南北两大组团 | 全域扩散,网络化趋势 |
表2 2016年徽州各区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数量Tab.2 Counties quant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in 2016 |
区县 | 中国传统村落(个) | 传统村落密度(个/km2) | 已开发村落(个) | 区县 | 中国传统村落(个) | 传统村落密度(个/km2) | 已开发村落(个) |
---|---|---|---|---|---|---|---|
黟县 | 31 | 0.036 | 12 | 绩溪县 | 9 | 0.008 | 7 |
徽州区 | 8 | 0.018 | 6 | 休宁县 | 15 | 0.007 | 3 |
歙县 | 25 | 0.012 | 10 | 祁门县 | 8 | 0.004 | 2 |
婺源县 | 23 | 0.008 | 12 | 屯溪区 | 0 | 0.000 | 0 |
[1] |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839-850.
|
[2] |
卢松, 陆林.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05, 20(5):70-73.
|
[3] |
吴文智, 李吉来, 邱扶东. 民营资本介入古村镇旅游开发的历程与问题研究[J]. 旅游论坛, 2014, 7(4):1-6.
|
[4] |
卢松.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旅游科学, 2014, 28(6):13-23.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程乾, 郭静静. 基于类型的古村落旅游竞争力分析[J]. 经济地理, 2011, 31(7):1 226-1 232.
|
[13] |
卢松, 陆林, 王莉, 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04, 24(2):250-256.
|
[14] |
李凡, 金忠民. 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 人文地理, 2002, 17(5):17-20,96.
|
[15] |
黄芳.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 旅游学刊, 2002, 17(5):54-57.
|
[16] |
卢松, 周小凤, 张小军. 旅游驱动下的传统村落城镇化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J]. 热带地理, 2017, 37(3):293-303.
|
[17] |
周春发. 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日常抵抗——以徽村拆建房风波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2):32-36.
|
[18] |
孙九霞, 周一.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 575-1 589.
|
[19] |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地理学报, 2010, 65(12):1 496-1 506.
|
[20] |
黄震方, 黄睿.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 地理研究, 2018, 37(2):233-249.
|
[21] |
|
[22] |
朱桃杏, 陆林. 徽州古村落群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竞合分析[J]. 人文地理, 2006, 21(6):57-61.
|
[23] |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10):1 690-1 898.
|
[24] |
韩卢敏, 陆林, 杨兴柱.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431-438.
|
[25] |
车震宇. 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村落为例[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5.
|
[26] |
黄芳, 浣伟军.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营模式探讨[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 10(5):58-59.
|
[27] |
刘昌雪, 汪德根. 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 旅游学刊, 2003, 18(6):100-105.
|
[28] |
张琼霓. 皖南古民居、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 10(5):60-63.
|
[29] |
周永广, 吴文静. 皖南古村落群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黄山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 29(10):1 737-1 742.
|
[30] |
李薇. 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以婺源李坑、晓起为例[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
[31] |
冀瑞鹏. 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诉求及表达途径研究——以婺源古村落为例[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3.
|
[32] |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6):1 059-1 074.
|
[33] |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 地理研究, 2004, 23(5):686-694.
|
[34] |
吴丽敏, 黄震方, 周玮, 等.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 2013, 33(8):158-164.
|
[35] |
陆林. 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 地理科学, 1995, 15(1):88-95.
|
[36] |
郭文.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J]. 旅游学刊, 2016, 31(8):29-3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