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中国旅游用地研究进展与启示

  • 唐月亮 , 1, 2 ,
  • 段建南 , 1, ,
  • 魏晓 2 ,
  • 苏昌贵 2 ,
  • 殷章馨 3
展开
  • 1.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128
  • 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中国湖南 长沙 410205
  • 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商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205
※ 段建南(1957—),男,山西晋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功能及土地资源利用。E-mail:

唐月亮(1986—),女,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用地。E-mail:

收稿日期: 2020-09-17

  修回日期: 2021-05-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YBQ022)

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of Tourism Land Research in China

  • TANG Yueliang , 1, 2 ,
  • DUAN Jiannan , 1, ,
  • WEI Xiao 2 ,
  • SU Changgui 2 ,
  • YIN Zhangxin 3
Expand
  •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Hunan,China
  • 2. Hun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Geography,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Hunan,China
  • 3. College of Business,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9-17

  Revised date: 2021-05-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摘要

旅游用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课题。客观揭示旅游用地发展进程,有利于厘清旅游用地发展特征、明确旅游用地演化机制、丰富土地利用的内涵。文章通过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系统梳理国内旅游用地相关概念、内涵以及特征,进一步把握我国旅游用地进展。据研究可知:①旅游用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旅游用地法律问题等方面。②当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用地概念和内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较少从“点”“线”“面”综合角度来探讨空间表征及其演化;旅游用地与其他土地利用交互作用、旅游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及效益等相关研究不足;忽略旅游用地季节性闲置、开发—保护等常规性问题,以及区域突发性灾难事件后,旅游用地管理、利用和转产等问题。③未来研究应充分借鉴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人—地”关系理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核心,探讨基于旅游视角土地功能分类体系和研究框架的构建、大数据和3S技术背景下旅游用地研究方法的革新、探索旅游用地高质量发展,以期形成客观、系统、高效的旅游用地理论与研究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

唐月亮 , 段建南 , 魏晓 , 苏昌贵 , 殷章馨 . 中国旅游用地研究进展与启示[J]. 经济地理, 2021 , 41(5) : 213 -22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5.023

Abstract

Tourism land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 research focu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objectively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urism land,which is conducive to clarify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land,and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land functions.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use of bibliometrics and literature induction methods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concepts,connotations,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tourism land use,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lan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tourism land mainly focus on the concept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lan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land and ecosystem,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land,legal issues of tourism land,etc. 2) At present,domestic scholar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ourism land,and established tourism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nd its connections with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plann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s lack of point,line and plane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land. It is lack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do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land and other type of land use,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utilization of tourism land and its use efficiency. It ignores the influences of seasonal non-occupation and development-protection,and unexpected problems on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land. 3) The future studies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theories based on management,geography,economics,sociology and so on,take the theorie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as the core,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land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research framework,develop the innovative meth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nd 3S technology,discuss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land use,which is to form objective,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ourism land use.

长期以来,旅游业被视为国家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外汇和提高当地就业的重要产业。2016—2019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保持在11%以上 ,《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指出,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占全球GDP的6.7%。旅游用地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延拓展和范围扩大导致土地利用综合性、复杂性、多功能性等特征更为显著[1]。随着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及“旅游+”等战略举措纵深推进,科学合理界定旅游用地内涵及外延,系统梳理旅游用地研究内容,对于厘清旅游用地发展特征、明确旅游用地演化机制、丰富土地功能内涵意义显著。已有研究中,旅游用地与休闲用地、游憩用地等时常混用,这源于学者们对旅游、休闲和游憩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狭义的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批准并认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全部土地[2],是最基本、最广泛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种因素的组合,是景区内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场地,通过旅游活动与自然作用产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3]。广义的旅游用地既包括景区内用地,也包含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管理等的土地[4-5]
旅游用地在时空上不断变更、演进、转换,如休闲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特种旅游等新业态使得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具备旅游用地性质[6-7],以及以当地居民或其他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基础服务用地转化为以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用地,旅游用地从单一的土地利用向综合性的土地利用发展演化,土地功能的旅游属性逐渐增强。目前,无论是在研究尺度、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等方面,国内旅游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都颇为丰硕。从研究对象而言,集中于单一城市或乡村旅游用地研究,缺乏对不同类型城市和乡村的横向探讨。但从学科领域来看,学者们侧重从管理学角度开展研究,而基于土地功能与利用视角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对旅游地理和基于旅游视角土地管理相关研究重视不够,再者旅游部门或机构在决策管理层面缺乏主导权,旅游用地规划缺乏系统性和主体性。鉴于此,本文将系统梳理和总结旅游用地相关概念、内涵、分类及特征,对其主要研究内容、领域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明晰未来旅游用地研究方向和热点,形成系统的旅游用地理论和研究方法。

1 数据筛选和处理、研究方法

1.1 数据筛选

根据其理论范畴和旅游实践,学者们对旅游用地内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观点:①旅游和游憩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游憩地的主要活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旅游地的主要活动对象是外来游客[8-9];②旅游是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2],即旅游用地是游憩用地的一个组成部分;③休闲和游憩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动机[10],旅游用地包含休闲用地和游憩用地。由此可知,休闲、游憩及旅游三者之间内涵交错,无法完全剥离。因此,在梳理国内旅游用地研究进展时,休闲用地和游憩用地被一同并入旅游用地,视为同一种用地类型,即旅游用地。为保证研究代表性和可行性,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进行高级检索。由于不同学科研究范式有所差异,地理学侧重以时空视角探讨“旅游用地”及旅游各要素的“格局—过程—机制”,因此检索主题为“旅游”或“游憩”或“休闲”或“景区”或“度假村”或“国家公园”或“森林公园”或“观光”或“酒店”或“农家乐”或“名胜区”或“农庄”并含“土地”或“用地”或“空间”或“时空”,共计48种检索组合方式,限定“来源类别”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未对检索时间范围进行限定。通过人工筛选,最后确定934条相关文献。

1.2 数据处理

1.2.1 高频关键词确定

为规范和统一文献关键词,本文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合并和删除,对基本同义词和同一范畴的词汇进行合并,删除非专指词汇、研究范围、行政区划、同篇文献中重复关键词[11]表1)。基于以上原则,综合考虑关键词数量、重点及可视化效果,将高频词阈值设定为6次以上。本文共选取47个高频关键词(表2)。
表1 关键词合并和删除(部分)

Tab.1 Combination and deletion of keywords (part)

合并关键词 基本同义词合并 土地利用
时空特征
环境承载力
生态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冲突等
空间布局、空间格局、分布特征、时空特征、时空演变等
旅游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等
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生态效益、环境影响评价等
同一范畴合并 3S
模型与方法
用地性质
土地资源
ArcGIS、GIS、RS、航空遥感技术、遥感影像等
CLUE-S模型、ESDA、InVEST模型、AHP模型、元胞自动机等
保护性用地、生态用地、产业用地、环境保护用地、休闲土地等
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土地资源、城市绿地、农田等
删除关键词 中国、XXX省、XXX市、XXX村、长江经济带、政策、对策、管理对策等
表2 高频关键词(频次≥6)

Tab.2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requency number of keyword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6)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旅游资源 360 旅游地 63 土地开发和保护 29 可持续发展 17
时空特征 352 社会经济 53 生态环境 26 生态安全 17
影响因素 141 土地政策 50 景观 25 旅游带动作用 16
模型与方法 140 旅游辅助资源 50 用地性质 25 生态敏感性 15
旅游类型 108 旅游开发和保护 46 相互关系 25 适宜性 15
土地利用 103 旅游评价 44 土地分类 24 大数据 13
土地规划 87 旅游业及地产 43 规划 24 旅游用地规律 13
土地管理 78 土地流转 40 利益主体 21 生态服务与价值 12
3S 77 生态评价 40 景观格局 21 环境承载力 11
土地资源 69 土地功能 38 生态足迹 21 生态系统 11
旅游用地 66 土地变化 32 指标 20 土地整治 10
土地评价 63 理论 30 城乡、旅游关系 18

1.2.2 关键词频次矩阵及转换

为绘制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图,运用SATI软件对频次≥6的高频关键词构建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表3),表3括号外数值为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每一列第一个数值代表该高频关键词在统计文献中出现的总频次,其他数值则为两两高频关键词在同一文章的共现频次。由表3可见,旅游资源、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等高频关键词总频次排在前三位,而旅游资源与时空特征、旅游资源与影响因素、旅游资源与模型与方法、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时空特征与模型与方法、时空特征与旅游类型、3S和旅游资源、3S和时空特征等共现频次较高,都在30次以上,说明两者间联系较为紧密。理论上讲,假若某一高频关键词总频次越大,与其他高频词在整体上共现频次也将更大[11]。47个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差异较大,为降低共词分析误差,本文将共词频次矩阵转换为共词相异矩阵(表3括号内数值)。相异矩阵数值越大,说明两两高频关键词关系越远,相异程度越大,0则代表同一关键词不存在相异性[12]。由表3可见,两两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其相异程度越低。
表3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Tab.3 Co-word matrix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part)

旅游资源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模型与方法 旅游类型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土地管理 3S 土地资源
旅游资源 360(0.000)
时空特征 202(0.680) 352(0.000)
影响因素 68(0.908) 101(0.794) 141(0.000)
模型与方法 44(0.963) 48(0.955) 15(0.989) 140(0.000)
旅游类型 19(0.991) 34(0.967) 10(0.993) 11(0.992) 108(0.000)
土地利用 22(0.987) 8(0.998) 5(0.998) 14(0.987) 9(0.993) 103(0.000)
土地规划 27(0.977) 0(1) 4(0.999) 8(0.995) 3(0.999) 8(0.993) 87(0.000)
土地管理 14(0.993) 4(0.999) 0(1) 2(0.999) 7(0.994) 11(0.985) 10(0.985) 78(0.000)
3S 31(0.965) 35(0.955) 23(0.951) 21(0.961) 7(0.9941) 6(0.9956) 5(0.996) 3(0.999) 77(0.000)
土地资源 18(0.987) 12(0.994) 5(0.997) 4(0.998) 13(0.9773) 10(0.986) 10(0.983) 14(0.964) 2(0.999) 69(0.000)

1.3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CiteSpace、SATI和Ucinet等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关键词分析步骤如下:首先,限定CNKI数据库文献主题和来源类别。其次,通过SATI软件抽取关键词、构建关键词矩阵以及转换共词相异矩阵。最后,利用CiteSpace和Ucinet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时区图和社会网络图谱,从而获取中国旅游用地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态势。

2 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发文量来看(图1),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旅游用地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波动式发展阶段。萌芽阶段为1993—2003年,从1993年6篇发文量增长至2003年11篇。快速增长阶段为2004—2010年,发文量从9篇增至67篇。2011—2020年7月,发文量呈波动式发展。说明中国旅游用地研究逐步向成熟发展演进。就研究群体和机构而言,研究学者共计2 620人,总研究机构为1 595家,研究团队和机构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说明研究群体及机构已形成较大规模。从学科分布来看,有40.6%样本文献刊载于资源和地理类期刊,其次为城市规划、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类,占比分别为6.6%、5.1%和4.7%,说明中国旅游用地研究学科交叉性不足。从地域分布来讲,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福建为主,在排名前50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有34家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湖北和湖南为主,说明研究实力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图1 中国旅游用地研究发文量统计

Fig.1 Literature statistics of tourism land research in China

2.2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中节点大小和位置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节点越大,位置越接近中心,说明该节点越核心[11]。本文以47个高频关键词为网络节点构建社会网络,各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由节点间连线反映,连线越粗说明两两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越强。运用Ucinet中的NETDRAW功能绘制47个高频关键词的网络图谱(图2)。为了解图谱的紧密程度和集中趋势,进一步测算图谱的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势和中心度。网络密度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接近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13];度数中心势数值越接近100%,表明网络向某些节点集中趋势越显著;度数中心度反映节点在整个网络中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图2高频词网络密度为0.574,标准差是0.495,说明各节点间的紧密程度较好,47个高频关键词间联系较为紧密。②高频关键词网络的度数中心势为47.00%,表明高频关键词的网络集中趋势一般。③度数中心度排名在前6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旅游资源、模型与方法、旅游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土地功能。
图2 社会网络分析

Fig.2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5.3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时间范围为“1993—2020”,时间切片为4a,TOPN设定为50,阈值(c,cc,ccv)默认为(2,2,20)、(4,3,20)、(3,3,20),中国旅游用地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由图3可知,土地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较为突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向。在土地管理研究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土地规划等高频关键词处于核心地位;在旅游地理研究方面,旅游资源、旅游类型、时空特征和旅游评价等高频关键词位于核心地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评价、生态环境、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和生态足迹等也是近15年研究的重点区域。近10年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大数据的运用等逐渐成为研究新趋势。
图3 中国旅游用地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3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 in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land

中国旅游用地研究的聚类图谱共由47个文献节点、394条节点间连线组成,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出土地流转、时空特征、旅游带动作用和生态足迹四个聚类(图3)。“土地流转”提取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土地管理、土地政策、土地评价、旅游资源、旅游类型、旅游用地和用地性质等,该群组从管理和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探讨土地流转。“时空特征”主要涉及土地利用、土地变化、影响因素、模型与方法、3S和生态敏感性等,该群组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旅游带动作用”提取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土地规划、土地功能、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该群组说明旅游多重影响导致土地功能转变,生态环境和景观发生变化。“生态足迹”主要是由生态评价、适宜性、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及地产等高频关键词组成,该群组基于生态足迹评价生态环境、旅游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直观、准确显示和解读中国旅游用地研究的演进过程,采用CiteSpace的Timezone功能生成时区视角的可视化图谱(图4),并结合中国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旅游发展和土地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划和文件,解析高频词演进特征、更新和相互影响。在2000年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用地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从旅游地理和土地管理方向展开研究。2000年以后,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得益于经济发展快速、消费理念发生转变、相关政策推动等多方因素加持:①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旅游模式从以观光旅游为主逐渐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转变[14]。2009年前,高频词“旅游类型”中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只有11篇相关文献研究;2009—2020年,共计70余篇论文。2009年以后,“旅游资源”中的“农家乐”“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相关研究共计44篇。②2005年原国家旅游局印发《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其后,高频词“旅游资源”中有40篇有关“A级景区”和“高级别旅游景区”相关研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受多方因素制约,需要不同部门合作和支持:随着2004年《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12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的出台,“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生态评价”“开发和保护”“土地整治”等引起学者高度关注。其中高频词“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关系紧密,2004年以后样本文献共有21篇同时出现两个高频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大数据端口开放,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和应用,基于大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将是未来旅游用地研究的热点。
图4 高频关键词时区图谱

Fig.4 Timezone map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

3 中国旅游用地主要研究领域

以社会网络分析和CiteSpace聚类分析为基础,综合数理统计和文献归纳方法,将中国旅游用地主要研究领域归纳为4个方面:旅游用地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旅游用地法律问题。

3.1 旅游用地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促进景区景点用地、旅游服务用地、旅游基础设施用地等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发生改变。在旅游拉力、政策推力和自然阻力三重因素影响下,旅游用地利用格局、空间形态及用地模式都发生变化。随着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旅游用地的影响在逐渐减弱,转变为交通导向、政策导向和旅游资源导向。在旅游用地空间演变过程中,存在旅游资源导向、交通导向、政策导向和旅游中心地导向的多元、复合型演变路径。不同尺度、不同研究对象,其空间分布各有差异。郊区度假用地呈现集约化发展、复合化利用和外推式转移趋势[15]。景区景点与旅馆之间呈现游住相依和游住分离两种分布格局,对于规模较大、人流量较高的旅游目的地适用于游住分离的模式,反之则适用于游住相依的模式[16]。旅游综合体呈多元用地形态的圈层布局,其用地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均值无序、极化—扩散和均衡集约[17]。在区域旅游吸引物的组合度和市场需求的集中度二者综合作用下,旅游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呈圈层化、带状延伸、爆炸式多点扩展、碎片化的空间分布形态[18-19]。国内外学者总结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用地模式,提出以都市为核心,呈圈层推移的都市旅游用地空间模型[20],以及基于中国情境下旅游发展特征的“点—轴”结构模式[21]、环城游憩带[22]等空间形态(图5)。从省域、市域、县域不同尺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旅游地空间演变与其用地变化表现出时序一致性特征[23-25]。从微观尺度,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旅游用地增长来源有所区别,在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来源于耕地,在缓慢增长阶段主要来源于其他用地,在稳定增长阶段主要来源于耕地[26]。以往旅游用地研究侧重于“点”“线”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相互作用,较少从“点”“线”“面”综合角度来探讨空间表征及其演化。
图5 旅游用地空间形态演化机制

Fig.5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patial morphology on tourism land

3.2 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撑,如道路、机场、酒店、餐馆、旅游商店和度假村等[27],这些基础设施势必占用大量的耕地、林地等[28],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29],对环境可持续性带来重大困难。近15年来,旅游用地和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主要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实地访谈和调研,通过构建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探讨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适宜性、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等相互关系。随着旅游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干扰程度日趋强烈以及管理的缺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30],引发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面积缩减[31],压缩生态空间;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导致植物覆盖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加剧、水体污染、碳储存和碳固定降低、珍稀植物物种退化或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境地[31-34];不利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剧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旅游用地扩张增加毁林、森林退化等生态风险,使当地环境暴露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中[15]。尤其对于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地区,生态系统越脆弱,旅游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更显著[30]。因此,旅游用地开发和利用必须考量资源消耗、生态风险、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等问题。部分学者提出,旅游开发对植被群落的生态环境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35];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控制“三废”污染,提高视觉舒适度[36];刺激当地政府和居民积极、主动绿化生态环境[37];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8-39]。总体而言,旅游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存在双面性,一方面破坏自然景观、引发地表覆被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另一方面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3.3 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应同时满足旅游业发展和当地社会发展前提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40],使旅游用地承载力处于一个适宜状态,维护旅游用地“开发—保护”动态平衡,尤其对于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和乡村,旅游用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主要从利益主体、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环境承载力、土地变化、土地开发和保护、土地生态风险、土地生态安全、用地性质、土地规划及土地管理等方面展开。学者们主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主成分分析、元胞自动机、CLUE-S模型、PSR模型、遥感解译和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征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居民[41]。当地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增加他们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期望会使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关系更加复杂,也加剧其冲突[42-44]。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通过合作方式可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45-46]。旅游用地的扩展是建立在耕地、林地、居民用地等面积缩减基础上,严重挤压当地居民用地空间,当居民用地缩减到一定程度,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和旅游者表现出排斥心理[47]。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占用大量森林、湿地和农地[34,48],使土地非农化和当地环境暴露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中。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和脆弱性导致旅游用地面临季节性闲置、土地利用率降低、土地效益不高等问题,使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同时旅游用地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旅游用地管理:从景观学视角而言,加强人与景观之间的文化互动有利于景观管理[49],实现风景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从生态旅游角度,认为通过植树、开展保护项目,为当地学校提供设施等积极措施以实现可持续的旅游用地环境生态管理[50];从管理学角度,通过分析环境因素、政策框架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性开发旅游用地[26]。总体而言,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目的是使“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如何实现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既要考虑常规性问题(旅游用地季节性闲置以及开发和保护的问题),还需考虑区域突发性灾难问题(如金融危机、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如何定量界定和衡量旅游用地“开发—保护”动态平衡、“双问题(常规性问题和区域突发性灾难问题)”背景下旅游用地转产以及旅游用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旅游用地研究的重要内容。再者,旅游用地研究以城乡为主体,缺乏对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和乡村旅游用地探讨。

3.4 旅游用地法律问题

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虽然在农地承包体系、流转体系、权利体系和土地征收问题方面有所突破,但对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和性质的界定、宅基地退出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尚不明确[51-54]。宅基地“三权分置”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改革目的是保障农村住房基础上盘活宅基地,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55]。但从中国法学理论来看,“三权”分置却面临着土地经营权无分离依据的困境[56]。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是旅游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单一视角分析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缺乏严谨的法理逻辑进行分析[57]。农村土地向旅游用地流转,虽然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工资和分红成增加经济收入,但也发生诸多农民利益遭受侵害的事件,缺乏严格、合法的审查程序和问责机制,以及旅游用地在获得过程中存在土地权属问题[58]。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投资者与经营者过度侧重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应,引致生态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但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管制[58]。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涉及村小组、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土地产权主体多样化滋生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为追究违法责任带来困难,农村土地和旅游用地都是多头管理,极易出现监管空白,且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59-60]。《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概括性表述土地使用用途和流转原则,且具有时滞性[61];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未明确“旅游用地”与“景区用地”的概念[62];旅游用地权属复杂,其界定和分类缺乏科学性及普适性[63],给完善旅游用地法律体系带来较大困难。

4 结论和启示

4.1 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SATI和Ucinet等软件对中国旅游用地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用地研究从逐步发展向成熟发展演进;研究群体及机构已形成较大规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视角单一,学科交叉性不足。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中国旅游用地研究的主题以旅游资源、模型与方法、旅游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土地功能为主。③基于知识图谱分析,土地管理和旅游地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向。但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态评价、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以及3S技术、大数据的运用等逐渐成为研究新趋势。通过文献梳理,国内旅游用地研究集中在:旅游用地概念界定和分类、旅游用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旅游用地法律问题等五个方面。

4.2 启示

4.2.1 构建基于旅游视角土地功能分类体系,探讨子功能交互作用关系

现有的土地功能分类体系主要有“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分类、“生产—生态—社会”功能分类、“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分类等。随着精细化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的要求提出、“人—地”关系深入、旅游城市化以及城市旅游化,引致土地利用功能发生复合型或单一型转变,进而使土地功能重心或主导功能也发生转变,从单一的土地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且土地旅游功能日益显著,但现有土地功能分类体系无法有效刻画旅游城市的土地功能。土地旅游功能从附属利用功能上升为土地功能的子功能,土地旅游功能与生态、生产等子功能从间接作用关系转变为直接交互作用,应加强探索不同区域、尺度下子功能相互作用性质及强度(图6)。
图6 土地功能转变机制

Fig.6 Mechanism of land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4.2.2 大数据和3S技术背景下旅游用地研究方法革新

旅游用地多样性和复杂性,多学科交叉融合,意味着旅游用地研究应耦合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方法和手段,融合现代技术变革。随着3S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虽然已有研究运用了遥感解译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叠加、缓冲等基本功能,但未来研究应耦合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3S技术等优势,丰富研究手段和方法,掌握旅游用地的本底信息,对旅游用地多功能性进行定量识别、制图表达、动态监测和情景模拟、规划和管理等;采用GPS、遥感定位和识别旅游用地,并结合社交媒体大数据提供的社会属性信息,增强旅游用地识别能力,从而实现旅游用地优化配置。

4.2.3 旅游用地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季节性、敏感性、脆弱性较强的行业,金融危机、公共卫生事件(SARS、甲型H1N1、埃博拉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等)、自然灾害、旅游资源枯竭等重大灾难、危机冲击区域甚至全球旅游业,旅游旺季和淡季使得旅游各要素旅游用地处于闲置或暂停状态。在“双问题”(常规性问题和突发性问题)持续时间过长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考虑如何管理旅游用地、如何调动和实现旅游用地再利用、如何提高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旅游用地转产。在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此类突发性灾难以及生态环境,合理转变、配置、布局旅游用地。定量测度不同类型旅游用地效率,优化配置旅游用地,从而实现旅游用地高质量发展。

4.2.4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旅游用地衔接

由于没有特定的管理机构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管理,且旅游用地权属复杂,现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又未单独设置旅游用地类别,导致旅游用地界定和分类缺乏普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旅游用地管理和利用带来诸多困境。自然资源部制定并颁布《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建立一套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但分类体系并未明确旅游用地。旅游用地已成为城市用地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对接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1]
杨荣金, 周申力, 唐道甫. 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以广安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3):117-122.

[2]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旅游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朱德举. 土地评价[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4]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5]
郭焕成.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与土地利用图的编制方法——以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1981(1):43-47.

[6]
张娟. 旅游用地分类的探讨[J]. 资源与产业, 2008, 10(1):63-68.

[7]
刘杰, 严金明, 邱卉. 生态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9):71-77.

[8]
刘家明, 王润. 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影响因素分析[J]. 旅游学刊, 2007, 22(12):18-22.

[9]
薛莹, 田银生. 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 经济地理, 2007, 27(5):826-829.

[10]
Smith S L J, Godbey G C. Leisure,recreation an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1):85-100.

[11]
谢贤鑫, 陈美球, 田云, 等. 国内近20年土地生态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Ucinet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8):88-96.

[12]
张红春, 卓越. 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基于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的视角[J]. 公共管理学报, 2011, 8(4):111-121.

[13]
罗家德. 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

[14]
胡善风. 浅谈节假日制度变动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09, 24(10):9-10.

[15]
董恒年, 张妙弟, 刘运伟. 北京郊区休闲度假旅游用地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J]. 旅游学刊, 2007, 22(4):48-52.

[16]
吴承照, 过宝兴. 名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用地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1(4):48-53.

[17]
李维维, 陈田, 马晓龙. 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西安曲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5):1103-1118.

DOI

[18]
赵莹雪.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J]. 旅游论坛, 2008(4):97-101.

[19]
胡可可, 秦凤蕾, 胡业翠. 旅游乡村用地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北京市怀柔区西庄村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9):238-248.

[20]
胡千慧, 陆林.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J]. 经济地理, 2009, 29(2):313-319.

[21]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1):1-6.

[22]
吴必虎.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4):354-359.

[23]
马晓龙, 金远亮.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14, 29(4):87-96.

[24]
陈志钢. 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0, 32(10):1980-1986.

[25]
崔峰, 欧名豪.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J]. 资源科学, 2010, 32(10):1971-1979.

[26]
杨俊, 那楠, 席建超, 等. 滨海旅游小镇旅游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15, 37(3):465-474.

[27]
Lee C, Chen M. Ecological footprint,tourism development,and country risk: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79:123671.

[28]
Mao X, Meng J, Wang Q. Tourism and land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 River Basin,Guilin,China[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4, 11(6):1606-1619.

[29]
Ozturk I, Ozturk I, Al-Mulali U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the role of tourism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6, 23(2):1916-1928.

DOI PMID

[30]
屈赛, 林爱文, 黎斌, 等.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J]. 生态科学, 2018, 37(1):164-170.

[31]
Li J, Bai Y, Alatalo J M. Impacts of rural tourism-driven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s services provision in Erhai Lake Basin,China[J]. Ecosystem Services, 2020, 42:101081.

[32]
Sun X, Li F.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and trade-offs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s in Zengcheng,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 609:1569-1581.

[33]
Huang A, Xu Y, Sun P, et al.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zone: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Hebei Province,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104:604-614.

DOI

[34]
赵莹雪. 珠海旅游用地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30(2):306-312.

DOI

[35]
李贞, 保继刚, 覃朝锋. 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J]. 地理学报, 1998(6):3-5.

[36]
赵莹雪. 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热带地理, 2012, 32(4):444-451.

[37]
于天. 农村土地资源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探究[J]. 农业经济, 2018(12):96-98.

[38]
张娟, 陈凡, 角媛梅, 等. 哈尼梯田区不同旅游模式村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利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15):1-11.

[39]
朱顺顺, 章锦河, 胡欢, 等. 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值效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3):603-613.

[40]
何小芊. 旅游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2):38-39.

[41]
Ma X L, Dai M L, Fan D X F. Land expropri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Residents' attitudinal change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20, 76:103957.

[42]
Sargeson S. Grounds for self-government?Changes in land ownership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ies[J].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8, 45(2):321-346.

[43]
Cai M. Land for welfare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6, 55:1-12.

[44]
Wang L, Yotsumoto Y. Conflict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0:188-200.

DOI

[45]
Qian C, Sasaki N, Jourdain D et al. Local livelihood under different governanc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mountain a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1:221-233.

[46]
Wondirad A, Tolkach D, King B.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as a major factor for sustainabl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20, 78:104024.

[47]
崔凤军, 刘家明.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1998(1):86-91.

[48]
赵莹雪, 杜建会. 珠海市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2):163-168.

[49]
Fukamachi K, Oku H, Kumagai Y et al. Chang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 management in Arashiyama National Forest in Kyoto[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52(2):73-87.

[50]
Lim C, Mcaleer M.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05, 20(11):1431-1438.

[51]
朱道林, 程建, 张晖, 等. 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0年展望——土地管理分报告[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92-101.

[52]
陈小君. 《土地管理法》修法与新一轮土地改革[J]. 中国法律评论, 2019(5):55-64.

[53]
陈小君. 土地改革之“三权分置”入法及其实现障碍的解除——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J]. 学术月刊, 2019, 51(1):87-95.

[54]
房绍坤. 土地征收制度的立法完善——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为分析对象[J]. 法学杂志, 2019, 40(4):1-12.

[55]
靳相木, 王海燕, 王永梅, 等.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逻辑起点、政策要义及入法路径[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5):9-14.

[56]
申始占. 农地三权“分置”的困境辨析与理论建构[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7):46-57.

[57]
周春波, 李玲. 中国景区经营权流转的法理逻辑与实现模式[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3):422-426.

[58]
曹思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3):90-98.

[59]
田露. 农村土地向旅游用地流转的法律问题探讨[J]. 农业经济, 2018(10):105-106.

[60]
鲍海君, 吴次芳. 关于征地补偿问题的探讨[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2(6):28-30.

[61]
任耘.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用地法律问题探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6):121-127.

[62]
宁志中, 王婷, 崔明川. 中国旅游景区功能演变与用地分类构想[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3):58-65.

[63]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社会生态系统视角[J]. 生态学报, 2019, 39(7):2331-234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