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
王建康(1986—),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E-mail:jiankang0501@163.com |
收稿日期: 2020-07-20
修回日期: 2021-02-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6SKBS204)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Urban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7-20
Revised date: 2021-02-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具有关键性作用,而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社会—环境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城市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区位商分析城市主导行业,进而阐述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城市协调发展程度及各子系统发展程度呈现不断提高趋势;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从“东高西低”到勉强均衡演变;城市三系统滞后问题有所缓解;从主导行业看,不同协调类型城市主导行业差距较大,而区域发展战略、集聚经济与环境规制也是中国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建康 , 韩倩 .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J]. 经济地理, 2021 , 41(5) : 193 -20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5.021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from the stage of high-speed growth to the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the economy,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itie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85 prefectural-level cities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calculates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of cities,and analyz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law of the coupling of urban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analyze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quotient,and then expound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n the whol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c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subsystem are increasing. 2)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evolving from the un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is higher in the east than the west to the barely 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3) the lag phenomenon of the three systems is alleviated. 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ding industries,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whil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agglomerati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表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Tab.1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
系统层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指标 方向 |
---|---|---|---|---|
经济 发展 | 经济效益 | 人均GDP | 元 | + |
人均财政支出 | 元 | + |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元 | + | ||
经济结构 | 产业结构高度化 | 无 | +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 |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 | ||
经济发展潜力 | GDP增长率 | % | + | |
社会 进步 | 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 | + | |
基础设施 | 万人拥有互联网户数 | 户 | + | |
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 户 | + | ||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 m2 | + | ||
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 个 | + | ||
社会文明 | 公共图书馆馆藏量 | 千册 | + | |
邮电业务总量 | 万元 | + | ||
教育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 % | + | ||
生活水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
生态 环境 | 环境压力 | 工业废水排放量 | 百万t | - |
工业SO2排放量 | 千t | - | ||
工业烟尘排放量 | t | - | ||
PM2.5浓度 | μg/m³ | - | ||
环境规制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 | |
绿化程度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 |
表2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Tab.2 The standard of development types of cities |
类型 | 亚类型 | 耦合协调度D |
---|---|---|
协调发展类 | 优质协调 | 0.90~1.00 |
良好协调 | 0.80~0.89 | |
中级协调 | 0.70~0.79 | |
过渡发展类 | 初级协调 | 0.60~0.69 |
勉强协调 | 0.50~0.59 | |
濒临失调 | 0.40~0.49 | |
失调衰退类 | 轻度失调 | 0.30~0.39 |
中度失调 | 0.20~0.29 | |
严重失调 | 0.00~0.19 |
表3 城市子系统发展类型及判别标准Tab.3 Development types of city subsystem and it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
判别标准 | 类型 | 可视化表示方式 | |
---|---|---|---|
三系统同步发展 | 、 、 | 经济—社会—环境优先型 | GGG |
单系统滞后 | 、 、 | 社会滞后型 | GDG |
、 、 | 环境滞后型 | GGD | |
、 、 | 经济滞后型 | DGG | |
两系统滞后 | 、 、 | 社会—环境滞后型 | GDD |
、 、 | 经济—社会滞后型 | DDG | |
、 、 | 经济—环境滞后型 | DGD | |
三系统滞后 | 、 、 | 经济—社会—环境滞后型 | DDD |
注: 指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得分均值。 |
表4 不同协调类型城市的主导行业Tab.4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different coordinated types |
类型 | 主导行业(括号中数字为城市数目) |
---|---|
协调发展类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制造业(2),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 |
过渡发展类 | 采掘业(25)、建筑业(20)、制造业(17)、农林牧渔业(13) |
失调衰退类 | 农林牧渔业(32)、采掘业(2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28)、教育业(18) |
[1] |
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等.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管理世界, 2019, 35(7):1-7.
|
[2] |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171-177.
|
[3] |
王少剑, 方创琳, 王洋.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 生态学报, 2015, 35(7):2244-2254.
|
[4] |
孔伟, 任亮, 王淑佳, 等. 河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9):2941-2949.
|
[5] |
张荣天, 焦华富.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5):719-927.
|
[6] |
|
[7] |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10):1299-1307.
|
[8] |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等.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5):145-152.
|
[9] |
逯进, 常虹, 汪运波. 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2):60-68.
|
[10] |
|
[11] |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2):237-247.
|
[12] |
崔木花. 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经济地理, 2015, 35(7):72-78.
|
[13] |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等. 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17, 37(2):163-186.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张引, 杨庆媛, 闵婕.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817-828.
|
[19] |
李琳, 曾伟平. 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9, 33(10):12-19.
|
[20] |
于洋, 张丽梅, 陈才.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9, 39(7):14-21.
|
[21] |
王维. 长江经济带“4E”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9):1354-1362.
|
[22] |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3):186-193.
|
[23] |
|
[24] |
|
[25] |
陈晓红, 周宏浩, 王秀. 基于生态文明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8, 33(1):94-101.
|
[26] |
|
[27] |
|
[28] |
李茜, 胡昊, 李名升, 等.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 2015, 37(7):1144-1154.
|
[29] |
|
[30] |
|
[31] |
王琦, 汤放华. 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J]. 经济地理, 2015, 35(12):161-167,202.
|
[32] |
|
[33] |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3):505-516.
|
[34]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5):649-656.
|
[35] |
|
[36] |
|
[37] |
|
[38] |
丛晓男. 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J]. 经济地理, 2019, 39(4):18-25.
|
[39] |
秦泗刚, 段汉明, 李正军. 资源型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J]. 生态经济, 2016, 32(6):93-97.
|
[40] |
涂正革, 谌仁俊. 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J]. 经济研究, 2015, 50(7):160-173.
|
[41] |
樊杰, 王亚飞. 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 经济地理, 2019, 39(1):1-7.
|
/
〈 |
|
〉 |